'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艾灸 中醫 穴位 養生 冷飲 你好夏至 睡眠 立秋 空調 易衡慧吳周強 2019-08-05
"

不覺之中,今年的中伏已近尾聲,一年之中最為重要的養陽時間窗口也是關節點臨近關閉,轉瞬即逝。四時八節中的立秋已近在咫尺,斗轉星移,氣溫漸降,眼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的秋日即將來臨,如何抓住三伏尾巴這個由極熱開始轉涼的關節點,充分利用僅剩的伏天做好夏日養陽調理,併為秋冬養陰奠定基礎,這是藉助大自然力量“天人合一”,不應錯過的順勢養生關節點。

"

不覺之中,今年的中伏已近尾聲,一年之中最為重要的養陽時間窗口也是關節點臨近關閉,轉瞬即逝。四時八節中的立秋已近在咫尺,斗轉星移,氣溫漸降,眼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的秋日即將來臨,如何抓住三伏尾巴這個由極熱開始轉涼的關節點,充分利用僅剩的伏天做好夏日養陽調理,併為秋冬養陰奠定基礎,這是藉助大自然力量“天人合一”,不應錯過的順勢養生關節點。

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末伏艾灸不同一般的特別價值和重要臨床意義至少包括3個方面:

祛寒溼

自七月十二日入伏以來,經過頭伏二伏近一個月的暑熱燻蒸,一方面,身體門戶洞開,經絡氣血疏洩機制高度活躍,幾乎一動就出汗,且常常大汗淋漓;另一方面晝長夜短,暑熱難熬,人體活動量大幅增加,消耗也隨之大為增加,口苦咽乾以及傷津耗液、煩躁上火之像等也隨之屢屢出現。為了消暑納涼,冷飲、空調、風扇等成為標配,一時之間也成為夏熱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加上衣衫單薄,袒胸露背,虛邪賊風侵襲,寒溼趁虛而入成為大概率事件,夏日裡頸項強疼、局部皮膚冰冷、口眼歪斜、怕冷、多汗、睏倦乏力等,都屬於暑溼侵襲的常見症像。既有當年夏天的新疾,也有陳年舊病。

藉助末伏身體氣血經絡的門戶完全洞開之際,同時把握末伏的高溫秋老虎,順勢借力,及時去除當年夏天的寒溼,以防其漸次深入,留疾不去。同時也借艾灸的光熱刺激,去除陳年寒溼,發揮冬病夏治的作用。

建議選取藥王禪煦灸法,大椎、命門、神闕、會陰四穴同灸,禪灸合一,以暢通任督二脈的中樞高速通道,同時可配合艾灸湧泉和解溪,每日一次,或者隔日一次,上午晨起或者早飯休息後完成艾灸即可。

"

不覺之中,今年的中伏已近尾聲,一年之中最為重要的養陽時間窗口也是關節點臨近關閉,轉瞬即逝。四時八節中的立秋已近在咫尺,斗轉星移,氣溫漸降,眼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的秋日即將來臨,如何抓住三伏尾巴這個由極熱開始轉涼的關節點,充分利用僅剩的伏天做好夏日養陽調理,併為秋冬養陰奠定基礎,這是藉助大自然力量“天人合一”,不應錯過的順勢養生關節點。

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末伏艾灸不同一般的特別價值和重要臨床意義至少包括3個方面:

祛寒溼

自七月十二日入伏以來,經過頭伏二伏近一個月的暑熱燻蒸,一方面,身體門戶洞開,經絡氣血疏洩機制高度活躍,幾乎一動就出汗,且常常大汗淋漓;另一方面晝長夜短,暑熱難熬,人體活動量大幅增加,消耗也隨之大為增加,口苦咽乾以及傷津耗液、煩躁上火之像等也隨之屢屢出現。為了消暑納涼,冷飲、空調、風扇等成為標配,一時之間也成為夏熱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加上衣衫單薄,袒胸露背,虛邪賊風侵襲,寒溼趁虛而入成為大概率事件,夏日裡頸項強疼、局部皮膚冰冷、口眼歪斜、怕冷、多汗、睏倦乏力等,都屬於暑溼侵襲的常見症像。既有當年夏天的新疾,也有陳年舊病。

藉助末伏身體氣血經絡的門戶完全洞開之際,同時把握末伏的高溫秋老虎,順勢借力,及時去除當年夏天的寒溼,以防其漸次深入,留疾不去。同時也借艾灸的光熱刺激,去除陳年寒溼,發揮冬病夏治的作用。

建議選取藥王禪煦灸法,大椎、命門、神闕、會陰四穴同灸,禪灸合一,以暢通任督二脈的中樞高速通道,同時可配合艾灸湧泉和解溪,每日一次,或者隔日一次,上午晨起或者早飯休息後完成艾灸即可。

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健脾胃

經過近一個月的盛夏高溫炙烤和暑溼燻蒸,身體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基礎體溫升高,並出現低熱(體溫在37℃--37.4℃之間波動),伴隨體溫調節的變化,人體的水鹽代謝及消化、循環、神經、免疫、泌尿系統等都會發生廣泛而顯著地應激變化,容易導致人體代謝增強和營養素消耗增加,入不敷出的失調情形顯著,從而表現出倦怠、厭食、食量減少、工作效率低和體重減輕、心悸、失眠,但無明顯的發熱、口渴、多飲、多尿等症狀。這常被稱為“苦夏”,中醫也稱為“暑傷氣”。

現代醫學研究結果表明:當人體受到盛夏高溫、高溼的強烈刺激後,中樞神經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不能正常自如的指揮、協調全身各部生理機能,有條不紊地運轉,結果造成植物神經和免疫功能紊亂,有的生理機能加快了運轉節奏;有的則受到了抑制,如消化系統分泌的胃酸、膽汁等各種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節奏變得緩慢無力等。因此,造成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飢餓感不強,食慾減退。此外,在出汗增加丟失和補充不足的雙重作用下,缺鉀也是苦夏發生的重要原因。

"

不覺之中,今年的中伏已近尾聲,一年之中最為重要的養陽時間窗口也是關節點臨近關閉,轉瞬即逝。四時八節中的立秋已近在咫尺,斗轉星移,氣溫漸降,眼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的秋日即將來臨,如何抓住三伏尾巴這個由極熱開始轉涼的關節點,充分利用僅剩的伏天做好夏日養陽調理,併為秋冬養陰奠定基礎,這是藉助大自然力量“天人合一”,不應錯過的順勢養生關節點。

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末伏艾灸不同一般的特別價值和重要臨床意義至少包括3個方面:

祛寒溼

自七月十二日入伏以來,經過頭伏二伏近一個月的暑熱燻蒸,一方面,身體門戶洞開,經絡氣血疏洩機制高度活躍,幾乎一動就出汗,且常常大汗淋漓;另一方面晝長夜短,暑熱難熬,人體活動量大幅增加,消耗也隨之大為增加,口苦咽乾以及傷津耗液、煩躁上火之像等也隨之屢屢出現。為了消暑納涼,冷飲、空調、風扇等成為標配,一時之間也成為夏熱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加上衣衫單薄,袒胸露背,虛邪賊風侵襲,寒溼趁虛而入成為大概率事件,夏日裡頸項強疼、局部皮膚冰冷、口眼歪斜、怕冷、多汗、睏倦乏力等,都屬於暑溼侵襲的常見症像。既有當年夏天的新疾,也有陳年舊病。

藉助末伏身體氣血經絡的門戶完全洞開之際,同時把握末伏的高溫秋老虎,順勢借力,及時去除當年夏天的寒溼,以防其漸次深入,留疾不去。同時也借艾灸的光熱刺激,去除陳年寒溼,發揮冬病夏治的作用。

建議選取藥王禪煦灸法,大椎、命門、神闕、會陰四穴同灸,禪灸合一,以暢通任督二脈的中樞高速通道,同時可配合艾灸湧泉和解溪,每日一次,或者隔日一次,上午晨起或者早飯休息後完成艾灸即可。

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健脾胃

經過近一個月的盛夏高溫炙烤和暑溼燻蒸,身體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基礎體溫升高,並出現低熱(體溫在37℃--37.4℃之間波動),伴隨體溫調節的變化,人體的水鹽代謝及消化、循環、神經、免疫、泌尿系統等都會發生廣泛而顯著地應激變化,容易導致人體代謝增強和營養素消耗增加,入不敷出的失調情形顯著,從而表現出倦怠、厭食、食量減少、工作效率低和體重減輕、心悸、失眠,但無明顯的發熱、口渴、多飲、多尿等症狀。這常被稱為“苦夏”,中醫也稱為“暑傷氣”。

現代醫學研究結果表明:當人體受到盛夏高溫、高溼的強烈刺激後,中樞神經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不能正常自如的指揮、協調全身各部生理機能,有條不紊地運轉,結果造成植物神經和免疫功能紊亂,有的生理機能加快了運轉節奏;有的則受到了抑制,如消化系統分泌的胃酸、膽汁等各種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節奏變得緩慢無力等。因此,造成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飢餓感不強,食慾減退。此外,在出汗增加丟失和補充不足的雙重作用下,缺鉀也是苦夏發生的重要原因。

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一般認為苦夏並不能算是病,更多屬於身體對大自然氣候變化的應激性動態變化,但肯定屬於健康隱患,因此自古就有“身體無病三分虛”說法。特別是隨著末伏臨近,苦夏的種種不適也漸次達到高峰期,更是臨近由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不僅令人越來越難於承受,而且極有可能引發脾胃功能紊亂,並更廣泛的影響到整體營養平衡和新陳代謝效率。也會加重原有的多種基礎性慢病程度,因此,末伏千萬一定要重視苦夏的有效防治。除了怡悅心情、清淡飲食、充足睡眠、舒適衣著、防嗮保護、少用冷飲空調等常規安全度夏的生活方式以外,立竿見影的方法是選用艾灸調理,比較快改善苦夏的種種不適症狀。

建議選用陰陵泉、顫中、關元、足三裡、太沖等穴位,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每次3至4穴,交替艾灸,每穴15分鐘左右,通常可以收到明顯而且是比較快的緩解和減輕苦夏症狀的作用。

"

不覺之中,今年的中伏已近尾聲,一年之中最為重要的養陽時間窗口也是關節點臨近關閉,轉瞬即逝。四時八節中的立秋已近在咫尺,斗轉星移,氣溫漸降,眼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的秋日即將來臨,如何抓住三伏尾巴這個由極熱開始轉涼的關節點,充分利用僅剩的伏天做好夏日養陽調理,併為秋冬養陰奠定基礎,這是藉助大自然力量“天人合一”,不應錯過的順勢養生關節點。

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末伏艾灸不同一般的特別價值和重要臨床意義至少包括3個方面:

祛寒溼

自七月十二日入伏以來,經過頭伏二伏近一個月的暑熱燻蒸,一方面,身體門戶洞開,經絡氣血疏洩機制高度活躍,幾乎一動就出汗,且常常大汗淋漓;另一方面晝長夜短,暑熱難熬,人體活動量大幅增加,消耗也隨之大為增加,口苦咽乾以及傷津耗液、煩躁上火之像等也隨之屢屢出現。為了消暑納涼,冷飲、空調、風扇等成為標配,一時之間也成為夏熱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加上衣衫單薄,袒胸露背,虛邪賊風侵襲,寒溼趁虛而入成為大概率事件,夏日裡頸項強疼、局部皮膚冰冷、口眼歪斜、怕冷、多汗、睏倦乏力等,都屬於暑溼侵襲的常見症像。既有當年夏天的新疾,也有陳年舊病。

藉助末伏身體氣血經絡的門戶完全洞開之際,同時把握末伏的高溫秋老虎,順勢借力,及時去除當年夏天的寒溼,以防其漸次深入,留疾不去。同時也借艾灸的光熱刺激,去除陳年寒溼,發揮冬病夏治的作用。

建議選取藥王禪煦灸法,大椎、命門、神闕、會陰四穴同灸,禪灸合一,以暢通任督二脈的中樞高速通道,同時可配合艾灸湧泉和解溪,每日一次,或者隔日一次,上午晨起或者早飯休息後完成艾灸即可。

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健脾胃

經過近一個月的盛夏高溫炙烤和暑溼燻蒸,身體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基礎體溫升高,並出現低熱(體溫在37℃--37.4℃之間波動),伴隨體溫調節的變化,人體的水鹽代謝及消化、循環、神經、免疫、泌尿系統等都會發生廣泛而顯著地應激變化,容易導致人體代謝增強和營養素消耗增加,入不敷出的失調情形顯著,從而表現出倦怠、厭食、食量減少、工作效率低和體重減輕、心悸、失眠,但無明顯的發熱、口渴、多飲、多尿等症狀。這常被稱為“苦夏”,中醫也稱為“暑傷氣”。

現代醫學研究結果表明:當人體受到盛夏高溫、高溼的強烈刺激後,中樞神經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不能正常自如的指揮、協調全身各部生理機能,有條不紊地運轉,結果造成植物神經和免疫功能紊亂,有的生理機能加快了運轉節奏;有的則受到了抑制,如消化系統分泌的胃酸、膽汁等各種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節奏變得緩慢無力等。因此,造成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飢餓感不強,食慾減退。此外,在出汗增加丟失和補充不足的雙重作用下,缺鉀也是苦夏發生的重要原因。

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一般認為苦夏並不能算是病,更多屬於身體對大自然氣候變化的應激性動態變化,但肯定屬於健康隱患,因此自古就有“身體無病三分虛”說法。特別是隨著末伏臨近,苦夏的種種不適也漸次達到高峰期,更是臨近由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不僅令人越來越難於承受,而且極有可能引發脾胃功能紊亂,並更廣泛的影響到整體營養平衡和新陳代謝效率。也會加重原有的多種基礎性慢病程度,因此,末伏千萬一定要重視苦夏的有效防治。除了怡悅心情、清淡飲食、充足睡眠、舒適衣著、防嗮保護、少用冷飲空調等常規安全度夏的生活方式以外,立竿見影的方法是選用艾灸調理,比較快改善苦夏的種種不適症狀。

建議選用陰陵泉、顫中、關元、足三裡、太沖等穴位,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每次3至4穴,交替艾灸,每穴15分鐘左右,通常可以收到明顯而且是比較快的緩解和減輕苦夏症狀的作用。

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固腎陽

頭伏中伏不僅酷熱難當,而且晝長夜短,整體生命節律興奮旺盛,加上熬夜加班,興奮娛樂,人體的各種消耗同樣處於一年之中的高峰期,因此,傷津耗液,過度透支,陰陽失衡,“夏熱傷肝”、陰虛火旺乃至心腎不交等都可能出現,或者給秋冬養陰遺留了不少困難。

中醫認為,“心與夏氣相通應”,夏季屬火,與心配屬。熱擾心神,暑熱導致的出汗、乏力、心情浮躁、心悸、失眠等多種應激變化,都與心的功能失調相關,加上營養供給不足,消耗增大,多因疊加,使夏季養心無疑成為重中之重。此外,根據中醫的五行理論,心屬火,腎屬水,心火必須下降到腎,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炎於心,使心火不亢,這稱為心腎相交,或者叫水火相濟。由此可見,夏季清心火、益心陰、養心氣、寧心神都非常重要。而隨著末伏來臨,養心的壓力和需要無疑已經累積到一個高點,隨時有可能引爆。因此,此刻,更有必要從滋腎陰和固腎陽入手,增強心腎水火既濟的整體能力,在幫助安全度夏的同時,也為秋冬的養陰奠定所必需的基礎。

"

不覺之中,今年的中伏已近尾聲,一年之中最為重要的養陽時間窗口也是關節點臨近關閉,轉瞬即逝。四時八節中的立秋已近在咫尺,斗轉星移,氣溫漸降,眼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的秋日即將來臨,如何抓住三伏尾巴這個由極熱開始轉涼的關節點,充分利用僅剩的伏天做好夏日養陽調理,併為秋冬養陰奠定基礎,這是藉助大自然力量“天人合一”,不應錯過的順勢養生關節點。

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末伏艾灸不同一般的特別價值和重要臨床意義至少包括3個方面:

祛寒溼

自七月十二日入伏以來,經過頭伏二伏近一個月的暑熱燻蒸,一方面,身體門戶洞開,經絡氣血疏洩機制高度活躍,幾乎一動就出汗,且常常大汗淋漓;另一方面晝長夜短,暑熱難熬,人體活動量大幅增加,消耗也隨之大為增加,口苦咽乾以及傷津耗液、煩躁上火之像等也隨之屢屢出現。為了消暑納涼,冷飲、空調、風扇等成為標配,一時之間也成為夏熱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加上衣衫單薄,袒胸露背,虛邪賊風侵襲,寒溼趁虛而入成為大概率事件,夏日裡頸項強疼、局部皮膚冰冷、口眼歪斜、怕冷、多汗、睏倦乏力等,都屬於暑溼侵襲的常見症像。既有當年夏天的新疾,也有陳年舊病。

藉助末伏身體氣血經絡的門戶完全洞開之際,同時把握末伏的高溫秋老虎,順勢借力,及時去除當年夏天的寒溼,以防其漸次深入,留疾不去。同時也借艾灸的光熱刺激,去除陳年寒溼,發揮冬病夏治的作用。

建議選取藥王禪煦灸法,大椎、命門、神闕、會陰四穴同灸,禪灸合一,以暢通任督二脈的中樞高速通道,同時可配合艾灸湧泉和解溪,每日一次,或者隔日一次,上午晨起或者早飯休息後完成艾灸即可。

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健脾胃

經過近一個月的盛夏高溫炙烤和暑溼燻蒸,身體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基礎體溫升高,並出現低熱(體溫在37℃--37.4℃之間波動),伴隨體溫調節的變化,人體的水鹽代謝及消化、循環、神經、免疫、泌尿系統等都會發生廣泛而顯著地應激變化,容易導致人體代謝增強和營養素消耗增加,入不敷出的失調情形顯著,從而表現出倦怠、厭食、食量減少、工作效率低和體重減輕、心悸、失眠,但無明顯的發熱、口渴、多飲、多尿等症狀。這常被稱為“苦夏”,中醫也稱為“暑傷氣”。

現代醫學研究結果表明:當人體受到盛夏高溫、高溼的強烈刺激後,中樞神經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不能正常自如的指揮、協調全身各部生理機能,有條不紊地運轉,結果造成植物神經和免疫功能紊亂,有的生理機能加快了運轉節奏;有的則受到了抑制,如消化系統分泌的胃酸、膽汁等各種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節奏變得緩慢無力等。因此,造成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飢餓感不強,食慾減退。此外,在出汗增加丟失和補充不足的雙重作用下,缺鉀也是苦夏發生的重要原因。

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一般認為苦夏並不能算是病,更多屬於身體對大自然氣候變化的應激性動態變化,但肯定屬於健康隱患,因此自古就有“身體無病三分虛”說法。特別是隨著末伏臨近,苦夏的種種不適也漸次達到高峰期,更是臨近由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不僅令人越來越難於承受,而且極有可能引發脾胃功能紊亂,並更廣泛的影響到整體營養平衡和新陳代謝效率。也會加重原有的多種基礎性慢病程度,因此,末伏千萬一定要重視苦夏的有效防治。除了怡悅心情、清淡飲食、充足睡眠、舒適衣著、防嗮保護、少用冷飲空調等常規安全度夏的生活方式以外,立竿見影的方法是選用艾灸調理,比較快改善苦夏的種種不適症狀。

建議選用陰陵泉、顫中、關元、足三裡、太沖等穴位,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每次3至4穴,交替艾灸,每穴15分鐘左右,通常可以收到明顯而且是比較快的緩解和減輕苦夏症狀的作用。

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固腎陽

頭伏中伏不僅酷熱難當,而且晝長夜短,整體生命節律興奮旺盛,加上熬夜加班,興奮娛樂,人體的各種消耗同樣處於一年之中的高峰期,因此,傷津耗液,過度透支,陰陽失衡,“夏熱傷肝”、陰虛火旺乃至心腎不交等都可能出現,或者給秋冬養陰遺留了不少困難。

中醫認為,“心與夏氣相通應”,夏季屬火,與心配屬。熱擾心神,暑熱導致的出汗、乏力、心情浮躁、心悸、失眠等多種應激變化,都與心的功能失調相關,加上營養供給不足,消耗增大,多因疊加,使夏季養心無疑成為重中之重。此外,根據中醫的五行理論,心屬火,腎屬水,心火必須下降到腎,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炎於心,使心火不亢,這稱為心腎相交,或者叫水火相濟。由此可見,夏季清心火、益心陰、養心氣、寧心神都非常重要。而隨著末伏來臨,養心的壓力和需要無疑已經累積到一個高點,隨時有可能引爆。因此,此刻,更有必要從滋腎陰和固腎陽入手,增強心腎水火既濟的整體能力,在幫助安全度夏的同時,也為秋冬的養陰奠定所必需的基礎。

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在堅持午睡,保持情緒樂觀,儘量通過坐禪、正念平心靜氣的同時,多吃紅色食物、以及適度的苦寒食物、適度出汗,禁忌寒涼,保持熱飲熱食等夏季養心的生活方式基礎上,建議增加艾灸,建議在選用藥王禪煦灸四穴同灸、禪灸合一的基礎上,增加心俞、神門、足三裡、三陰交、湧泉、太溪等穴位,每日或者隔日一次,每次配合2-3穴,每穴艾灸10-15分鐘即可。

不用擔心天熱艾灸火上澆油大汗淋漓,如果經絡氣血通暢,就不會有大汗淋漓,經絡通暢之後,基礎體溫的調節能力和應激能力提升,抗熱的能力也會增強,用空調、吃冷飲的慾望需求也會降低,因此,三伏天,通過艾灸以熱引熱,不僅驅寒除溼,同時也能降溫祛熱。

"

不覺之中,今年的中伏已近尾聲,一年之中最為重要的養陽時間窗口也是關節點臨近關閉,轉瞬即逝。四時八節中的立秋已近在咫尺,斗轉星移,氣溫漸降,眼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的秋日即將來臨,如何抓住三伏尾巴這個由極熱開始轉涼的關節點,充分利用僅剩的伏天做好夏日養陽調理,併為秋冬養陰奠定基礎,這是藉助大自然力量“天人合一”,不應錯過的順勢養生關節點。

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末伏艾灸不同一般的特別價值和重要臨床意義至少包括3個方面:

祛寒溼

自七月十二日入伏以來,經過頭伏二伏近一個月的暑熱燻蒸,一方面,身體門戶洞開,經絡氣血疏洩機制高度活躍,幾乎一動就出汗,且常常大汗淋漓;另一方面晝長夜短,暑熱難熬,人體活動量大幅增加,消耗也隨之大為增加,口苦咽乾以及傷津耗液、煩躁上火之像等也隨之屢屢出現。為了消暑納涼,冷飲、空調、風扇等成為標配,一時之間也成為夏熱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加上衣衫單薄,袒胸露背,虛邪賊風侵襲,寒溼趁虛而入成為大概率事件,夏日裡頸項強疼、局部皮膚冰冷、口眼歪斜、怕冷、多汗、睏倦乏力等,都屬於暑溼侵襲的常見症像。既有當年夏天的新疾,也有陳年舊病。

藉助末伏身體氣血經絡的門戶完全洞開之際,同時把握末伏的高溫秋老虎,順勢借力,及時去除當年夏天的寒溼,以防其漸次深入,留疾不去。同時也借艾灸的光熱刺激,去除陳年寒溼,發揮冬病夏治的作用。

建議選取藥王禪煦灸法,大椎、命門、神闕、會陰四穴同灸,禪灸合一,以暢通任督二脈的中樞高速通道,同時可配合艾灸湧泉和解溪,每日一次,或者隔日一次,上午晨起或者早飯休息後完成艾灸即可。

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健脾胃

經過近一個月的盛夏高溫炙烤和暑溼燻蒸,身體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基礎體溫升高,並出現低熱(體溫在37℃--37.4℃之間波動),伴隨體溫調節的變化,人體的水鹽代謝及消化、循環、神經、免疫、泌尿系統等都會發生廣泛而顯著地應激變化,容易導致人體代謝增強和營養素消耗增加,入不敷出的失調情形顯著,從而表現出倦怠、厭食、食量減少、工作效率低和體重減輕、心悸、失眠,但無明顯的發熱、口渴、多飲、多尿等症狀。這常被稱為“苦夏”,中醫也稱為“暑傷氣”。

現代醫學研究結果表明:當人體受到盛夏高溫、高溼的強烈刺激後,中樞神經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不能正常自如的指揮、協調全身各部生理機能,有條不紊地運轉,結果造成植物神經和免疫功能紊亂,有的生理機能加快了運轉節奏;有的則受到了抑制,如消化系統分泌的胃酸、膽汁等各種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節奏變得緩慢無力等。因此,造成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飢餓感不強,食慾減退。此外,在出汗增加丟失和補充不足的雙重作用下,缺鉀也是苦夏發生的重要原因。

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一般認為苦夏並不能算是病,更多屬於身體對大自然氣候變化的應激性動態變化,但肯定屬於健康隱患,因此自古就有“身體無病三分虛”說法。特別是隨著末伏臨近,苦夏的種種不適也漸次達到高峰期,更是臨近由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不僅令人越來越難於承受,而且極有可能引發脾胃功能紊亂,並更廣泛的影響到整體營養平衡和新陳代謝效率。也會加重原有的多種基礎性慢病程度,因此,末伏千萬一定要重視苦夏的有效防治。除了怡悅心情、清淡飲食、充足睡眠、舒適衣著、防嗮保護、少用冷飲空調等常規安全度夏的生活方式以外,立竿見影的方法是選用艾灸調理,比較快改善苦夏的種種不適症狀。

建議選用陰陵泉、顫中、關元、足三裡、太沖等穴位,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每次3至4穴,交替艾灸,每穴15分鐘左右,通常可以收到明顯而且是比較快的緩解和減輕苦夏症狀的作用。

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固腎陽

頭伏中伏不僅酷熱難當,而且晝長夜短,整體生命節律興奮旺盛,加上熬夜加班,興奮娛樂,人體的各種消耗同樣處於一年之中的高峰期,因此,傷津耗液,過度透支,陰陽失衡,“夏熱傷肝”、陰虛火旺乃至心腎不交等都可能出現,或者給秋冬養陰遺留了不少困難。

中醫認為,“心與夏氣相通應”,夏季屬火,與心配屬。熱擾心神,暑熱導致的出汗、乏力、心情浮躁、心悸、失眠等多種應激變化,都與心的功能失調相關,加上營養供給不足,消耗增大,多因疊加,使夏季養心無疑成為重中之重。此外,根據中醫的五行理論,心屬火,腎屬水,心火必須下降到腎,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炎於心,使心火不亢,這稱為心腎相交,或者叫水火相濟。由此可見,夏季清心火、益心陰、養心氣、寧心神都非常重要。而隨著末伏來臨,養心的壓力和需要無疑已經累積到一個高點,隨時有可能引爆。因此,此刻,更有必要從滋腎陰和固腎陽入手,增強心腎水火既濟的整體能力,在幫助安全度夏的同時,也為秋冬的養陰奠定所必需的基礎。

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在堅持午睡,保持情緒樂觀,儘量通過坐禪、正念平心靜氣的同時,多吃紅色食物、以及適度的苦寒食物、適度出汗,禁忌寒涼,保持熱飲熱食等夏季養心的生活方式基礎上,建議增加艾灸,建議在選用藥王禪煦灸四穴同灸、禪灸合一的基礎上,增加心俞、神門、足三裡、三陰交、湧泉、太溪等穴位,每日或者隔日一次,每次配合2-3穴,每穴艾灸10-15分鐘即可。

不用擔心天熱艾灸火上澆油大汗淋漓,如果經絡氣血通暢,就不會有大汗淋漓,經絡通暢之後,基礎體溫的調節能力和應激能力提升,抗熱的能力也會增強,用空調、吃冷飲的慾望需求也會降低,因此,三伏天,通過艾灸以熱引熱,不僅驅寒除溼,同時也能降溫祛熱。

吳周強|三伏養陽艾灸關節點切莫錯過,添艾煦陽平衡陰陽事半功倍

總之,三伏灸是改善和調整寒溼淤堵極好的時間窗口,三伏則是祛除當下侵入體內的寒涼溼邪的大好機遇,更是經過頭伏中伏之後,身體氣血經絡深度打開,最容易進入的時間窗口,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末伏不僅是養陽的牛尾巴,也是關鍵所在,做好末伏艾灸,能夠承上啟下,銜接秋冬養陰的平衡轉換,更能夠“畢其功於一役”,真正實現事半而功倍的作用。


原創版權,首發頭條!

作者小傳:吳周強,中醫藥研究員,高級健康管理師。薈聚48年生物醫藥全崗位工作經驗,專注生命健康,聚焦創新創意。原創分享健康乾貨,敬請大家點贊、關注,評論必回覆!

*本文中圖片來自網絡,所有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