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

說起三國蜀漢,劉備從織蓆販履的街頭小販一路拼搏,到自立“漢中王”,帳下更是文有諸葛亮,武有關張趙馬黃,這樣的成就也算“勵志榜樣”了;依據《三國演義》,蜀漢前期在諸葛亮的策劃下著實風光了一把;可關羽北伐失敗,從此蜀漢開啟了衰落模式。世人以為關羽丟了荊州所致,其實除了雲長之外,這中間還有一個重要人物;也正是他害死關羽、逼死劉封、射死徐晃,最後還坑慘了諸葛亮。

"

說起三國蜀漢,劉備從織蓆販履的街頭小販一路拼搏,到自立“漢中王”,帳下更是文有諸葛亮,武有關張趙馬黃,這樣的成就也算“勵志榜樣”了;依據《三國演義》,蜀漢前期在諸葛亮的策劃下著實風光了一把;可關羽北伐失敗,從此蜀漢開啟了衰落模式。世人以為關羽丟了荊州所致,其實除了雲長之外,這中間還有一個重要人物;也正是他害死關羽、逼死劉封、射死徐晃,最後還坑慘了諸葛亮。

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說起此人還是蜀漢政權的一大功臣,此人本是劉璋部下,與張鬆同殿為臣,還與法正的關係密切,他叫做“孟達”;當年劉備還未入川之時,先有張鬆以出使為名送去“西川地理圖”,之後張鬆又與法正和這個“孟達”三人結成同盟。也正是有這三人的幫助,劉備在入主西川的過程中免去了不少麻煩;可是張鬆因敗露而被殺,但是法正和孟達兩人都得以“功臣”的身份被劉備重用。法正大才,後來成了劉備身邊不遜於諸葛亮的重要謀臣;而“孟達”也不錯,封為宜都太守,算是封疆大吏。但後來劉備發動“漢中大戰”,孟達北上攻取了房陵,而劉封拿下了“西城”,之後兩路兵馬又會師與“上庸”;此三郡被稱為荊襄“東三郡”,西通漢中,北抵宛洛,戰略位置相當重要。可此時也出現了插曲,劉備以劉封為主,統領東三郡,而孟達為輔;這一安排看似沒什麼,實則依然埋下了禍根。

"

說起三國蜀漢,劉備從織蓆販履的街頭小販一路拼搏,到自立“漢中王”,帳下更是文有諸葛亮,武有關張趙馬黃,這樣的成就也算“勵志榜樣”了;依據《三國演義》,蜀漢前期在諸葛亮的策劃下著實風光了一把;可關羽北伐失敗,從此蜀漢開啟了衰落模式。世人以為關羽丟了荊州所致,其實除了雲長之外,這中間還有一個重要人物;也正是他害死關羽、逼死劉封、射死徐晃,最後還坑慘了諸葛亮。

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說起此人還是蜀漢政權的一大功臣,此人本是劉璋部下,與張鬆同殿為臣,還與法正的關係密切,他叫做“孟達”;當年劉備還未入川之時,先有張鬆以出使為名送去“西川地理圖”,之後張鬆又與法正和這個“孟達”三人結成同盟。也正是有這三人的幫助,劉備在入主西川的過程中免去了不少麻煩;可是張鬆因敗露而被殺,但是法正和孟達兩人都得以“功臣”的身份被劉備重用。法正大才,後來成了劉備身邊不遜於諸葛亮的重要謀臣;而“孟達”也不錯,封為宜都太守,算是封疆大吏。但後來劉備發動“漢中大戰”,孟達北上攻取了房陵,而劉封拿下了“西城”,之後兩路兵馬又會師與“上庸”;此三郡被稱為荊襄“東三郡”,西通漢中,北抵宛洛,戰略位置相當重要。可此時也出現了插曲,劉備以劉封為主,統領東三郡,而孟達為輔;這一安排看似沒什麼,實則依然埋下了禍根。

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劉備這一安排使劉封和孟達兩人心裡都不舒服。先說劉封,名為一方主將,但他還有另個身份——劉備的“義子”,憑軍功是可以競爭一下蜀漢繼承權的;但東三郡遠離蜀漢政治中心,劉備的目的十分明顯,就是不讓他和親子“阿斗”爭權。再說“孟達”,雖在劉備入川時立有大功,但相比法正還是差的遠了;而且同是攻取東三郡的主將,劉封卻比“孟達”官階高,這兩點一直使他心懷不滿。悶悶不樂的“劉封”和心懷不滿的“孟達”共處一城,兩人本就不睦再放到一起,後果可想而知;但“孟達”畢竟是下級,雖對劉封不滿,可面上還要過得去。就在東三郡暗潮湧動之時,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揮軍直取“宛洛”;雖然前期戰果顯著,可隨著東吳的偷襲最終“敗走麥城”。關羽危在旦夕,派人去“上庸”求援,孟達的機會來了;依據《三國演義》,劉封本想出兵,可被孟達以言挑唆,最終沒有救援關羽。

"

說起三國蜀漢,劉備從織蓆販履的街頭小販一路拼搏,到自立“漢中王”,帳下更是文有諸葛亮,武有關張趙馬黃,這樣的成就也算“勵志榜樣”了;依據《三國演義》,蜀漢前期在諸葛亮的策劃下著實風光了一把;可關羽北伐失敗,從此蜀漢開啟了衰落模式。世人以為關羽丟了荊州所致,其實除了雲長之外,這中間還有一個重要人物;也正是他害死關羽、逼死劉封、射死徐晃,最後還坑慘了諸葛亮。

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說起此人還是蜀漢政權的一大功臣,此人本是劉璋部下,與張鬆同殿為臣,還與法正的關係密切,他叫做“孟達”;當年劉備還未入川之時,先有張鬆以出使為名送去“西川地理圖”,之後張鬆又與法正和這個“孟達”三人結成同盟。也正是有這三人的幫助,劉備在入主西川的過程中免去了不少麻煩;可是張鬆因敗露而被殺,但是法正和孟達兩人都得以“功臣”的身份被劉備重用。法正大才,後來成了劉備身邊不遜於諸葛亮的重要謀臣;而“孟達”也不錯,封為宜都太守,算是封疆大吏。但後來劉備發動“漢中大戰”,孟達北上攻取了房陵,而劉封拿下了“西城”,之後兩路兵馬又會師與“上庸”;此三郡被稱為荊襄“東三郡”,西通漢中,北抵宛洛,戰略位置相當重要。可此時也出現了插曲,劉備以劉封為主,統領東三郡,而孟達為輔;這一安排看似沒什麼,實則依然埋下了禍根。

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劉備這一安排使劉封和孟達兩人心裡都不舒服。先說劉封,名為一方主將,但他還有另個身份——劉備的“義子”,憑軍功是可以競爭一下蜀漢繼承權的;但東三郡遠離蜀漢政治中心,劉備的目的十分明顯,就是不讓他和親子“阿斗”爭權。再說“孟達”,雖在劉備入川時立有大功,但相比法正還是差的遠了;而且同是攻取東三郡的主將,劉封卻比“孟達”官階高,這兩點一直使他心懷不滿。悶悶不樂的“劉封”和心懷不滿的“孟達”共處一城,兩人本就不睦再放到一起,後果可想而知;但“孟達”畢竟是下級,雖對劉封不滿,可面上還要過得去。就在東三郡暗潮湧動之時,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揮軍直取“宛洛”;雖然前期戰果顯著,可隨著東吳的偷襲最終“敗走麥城”。關羽危在旦夕,派人去“上庸”求援,孟達的機會來了;依據《三國演義》,劉封本想出兵,可被孟達以言挑唆,最終沒有救援關羽。

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表面上看,這是“孟達”借刀殺人之計。劉封是主將,不救關羽自然成了責任主要承擔者;但作為劉備義子,想來也不至於惹來殺身之禍。誰成想威震華夏的關羽竟然死了,這一結果就是劉封怎樣的身份也承擔不起,而“孟達”也必死無疑;這下孟達慌了,借刀殺人竟發展成了引火上身,投降曹魏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孟達倒是溜之大吉,卻將忠心與蜀漢的“劉封”逼上了絕路,終於還是被劉備賜死。“孟達”叛變不僅害死關羽,逼死劉封,還使東三郡淪陷,蜀漢勢力從此徹底退出“荊襄”;這也是“孟達”第一次坑慘諸葛亮。因為無論劉備還是蜀漢眾將,南征北討都在圍繞“隆中對”這一戰略計劃;原本計劃有朝一日能依託荊襄先攻宛洛,劉備同時出川,兩路夾擊可逐鹿中原,結果由於孟達的叛變,諸葛亮再無出川的機會。但是孟達的叛變卻使魏帝“曹丕”高興了,為此還將三郡合一,仍交由孟達統領;一段時間內,孟達著實逍遙了一番。

"

說起三國蜀漢,劉備從織蓆販履的街頭小販一路拼搏,到自立“漢中王”,帳下更是文有諸葛亮,武有關張趙馬黃,這樣的成就也算“勵志榜樣”了;依據《三國演義》,蜀漢前期在諸葛亮的策劃下著實風光了一把;可關羽北伐失敗,從此蜀漢開啟了衰落模式。世人以為關羽丟了荊州所致,其實除了雲長之外,這中間還有一個重要人物;也正是他害死關羽、逼死劉封、射死徐晃,最後還坑慘了諸葛亮。

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說起此人還是蜀漢政權的一大功臣,此人本是劉璋部下,與張鬆同殿為臣,還與法正的關係密切,他叫做“孟達”;當年劉備還未入川之時,先有張鬆以出使為名送去“西川地理圖”,之後張鬆又與法正和這個“孟達”三人結成同盟。也正是有這三人的幫助,劉備在入主西川的過程中免去了不少麻煩;可是張鬆因敗露而被殺,但是法正和孟達兩人都得以“功臣”的身份被劉備重用。法正大才,後來成了劉備身邊不遜於諸葛亮的重要謀臣;而“孟達”也不錯,封為宜都太守,算是封疆大吏。但後來劉備發動“漢中大戰”,孟達北上攻取了房陵,而劉封拿下了“西城”,之後兩路兵馬又會師與“上庸”;此三郡被稱為荊襄“東三郡”,西通漢中,北抵宛洛,戰略位置相當重要。可此時也出現了插曲,劉備以劉封為主,統領東三郡,而孟達為輔;這一安排看似沒什麼,實則依然埋下了禍根。

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劉備這一安排使劉封和孟達兩人心裡都不舒服。先說劉封,名為一方主將,但他還有另個身份——劉備的“義子”,憑軍功是可以競爭一下蜀漢繼承權的;但東三郡遠離蜀漢政治中心,劉備的目的十分明顯,就是不讓他和親子“阿斗”爭權。再說“孟達”,雖在劉備入川時立有大功,但相比法正還是差的遠了;而且同是攻取東三郡的主將,劉封卻比“孟達”官階高,這兩點一直使他心懷不滿。悶悶不樂的“劉封”和心懷不滿的“孟達”共處一城,兩人本就不睦再放到一起,後果可想而知;但“孟達”畢竟是下級,雖對劉封不滿,可面上還要過得去。就在東三郡暗潮湧動之時,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揮軍直取“宛洛”;雖然前期戰果顯著,可隨著東吳的偷襲最終“敗走麥城”。關羽危在旦夕,派人去“上庸”求援,孟達的機會來了;依據《三國演義》,劉封本想出兵,可被孟達以言挑唆,最終沒有救援關羽。

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表面上看,這是“孟達”借刀殺人之計。劉封是主將,不救關羽自然成了責任主要承擔者;但作為劉備義子,想來也不至於惹來殺身之禍。誰成想威震華夏的關羽竟然死了,這一結果就是劉封怎樣的身份也承擔不起,而“孟達”也必死無疑;這下孟達慌了,借刀殺人竟發展成了引火上身,投降曹魏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孟達倒是溜之大吉,卻將忠心與蜀漢的“劉封”逼上了絕路,終於還是被劉備賜死。“孟達”叛變不僅害死關羽,逼死劉封,還使東三郡淪陷,蜀漢勢力從此徹底退出“荊襄”;這也是“孟達”第一次坑慘諸葛亮。因為無論劉備還是蜀漢眾將,南征北討都在圍繞“隆中對”這一戰略計劃;原本計劃有朝一日能依託荊襄先攻宛洛,劉備同時出川,兩路夾擊可逐鹿中原,結果由於孟達的叛變,諸葛亮再無出川的機會。但是孟達的叛變卻使魏帝“曹丕”高興了,為此還將三郡合一,仍交由孟達統領;一段時間內,孟達著實逍遙了一番。

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可好景不長,“孟達”之所以投靠曹魏,是因為曹魏中有他兩個摯友為靠山,當然以後的“曹丕”也成了他的靠山;可隨著曹丕和兩位摯友的相繼去世,孟達又感覺到了危險。也難怪,一則孟達本是降將,曹魏皇帝不相信他也屬正常;二則諸葛亮屢施手段,有意無意的一直與孟達書信來往,這更使曹魏政權對他起了疑心。既然在曹魏不順心,孟達反覆無常的本性再現,這次他想再回“蜀漢”;好馬不吃回頭草,既然叛變了“蜀漢”,還殺了關羽,居然還想著能再投降回去,其厚顏無恥的程度也算三國第一人了。可事情並沒那麼簡單,當時正逢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正面有“曹真”攔阻;如果此時孔明能得到孟達協助,即使這次北伐不能完勝,至少也可以再次佔據“荊襄”,也算恢復了當年“隆中對”的戰略格局。

"

說起三國蜀漢,劉備從織蓆販履的街頭小販一路拼搏,到自立“漢中王”,帳下更是文有諸葛亮,武有關張趙馬黃,這樣的成就也算“勵志榜樣”了;依據《三國演義》,蜀漢前期在諸葛亮的策劃下著實風光了一把;可關羽北伐失敗,從此蜀漢開啟了衰落模式。世人以為關羽丟了荊州所致,其實除了雲長之外,這中間還有一個重要人物;也正是他害死關羽、逼死劉封、射死徐晃,最後還坑慘了諸葛亮。

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說起此人還是蜀漢政權的一大功臣,此人本是劉璋部下,與張鬆同殿為臣,還與法正的關係密切,他叫做“孟達”;當年劉備還未入川之時,先有張鬆以出使為名送去“西川地理圖”,之後張鬆又與法正和這個“孟達”三人結成同盟。也正是有這三人的幫助,劉備在入主西川的過程中免去了不少麻煩;可是張鬆因敗露而被殺,但是法正和孟達兩人都得以“功臣”的身份被劉備重用。法正大才,後來成了劉備身邊不遜於諸葛亮的重要謀臣;而“孟達”也不錯,封為宜都太守,算是封疆大吏。但後來劉備發動“漢中大戰”,孟達北上攻取了房陵,而劉封拿下了“西城”,之後兩路兵馬又會師與“上庸”;此三郡被稱為荊襄“東三郡”,西通漢中,北抵宛洛,戰略位置相當重要。可此時也出現了插曲,劉備以劉封為主,統領東三郡,而孟達為輔;這一安排看似沒什麼,實則依然埋下了禍根。

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劉備這一安排使劉封和孟達兩人心裡都不舒服。先說劉封,名為一方主將,但他還有另個身份——劉備的“義子”,憑軍功是可以競爭一下蜀漢繼承權的;但東三郡遠離蜀漢政治中心,劉備的目的十分明顯,就是不讓他和親子“阿斗”爭權。再說“孟達”,雖在劉備入川時立有大功,但相比法正還是差的遠了;而且同是攻取東三郡的主將,劉封卻比“孟達”官階高,這兩點一直使他心懷不滿。悶悶不樂的“劉封”和心懷不滿的“孟達”共處一城,兩人本就不睦再放到一起,後果可想而知;但“孟達”畢竟是下級,雖對劉封不滿,可面上還要過得去。就在東三郡暗潮湧動之時,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揮軍直取“宛洛”;雖然前期戰果顯著,可隨著東吳的偷襲最終“敗走麥城”。關羽危在旦夕,派人去“上庸”求援,孟達的機會來了;依據《三國演義》,劉封本想出兵,可被孟達以言挑唆,最終沒有救援關羽。

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表面上看,這是“孟達”借刀殺人之計。劉封是主將,不救關羽自然成了責任主要承擔者;但作為劉備義子,想來也不至於惹來殺身之禍。誰成想威震華夏的關羽竟然死了,這一結果就是劉封怎樣的身份也承擔不起,而“孟達”也必死無疑;這下孟達慌了,借刀殺人竟發展成了引火上身,投降曹魏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孟達倒是溜之大吉,卻將忠心與蜀漢的“劉封”逼上了絕路,終於還是被劉備賜死。“孟達”叛變不僅害死關羽,逼死劉封,還使東三郡淪陷,蜀漢勢力從此徹底退出“荊襄”;這也是“孟達”第一次坑慘諸葛亮。因為無論劉備還是蜀漢眾將,南征北討都在圍繞“隆中對”這一戰略計劃;原本計劃有朝一日能依託荊襄先攻宛洛,劉備同時出川,兩路夾擊可逐鹿中原,結果由於孟達的叛變,諸葛亮再無出川的機會。但是孟達的叛變卻使魏帝“曹丕”高興了,為此還將三郡合一,仍交由孟達統領;一段時間內,孟達著實逍遙了一番。

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可好景不長,“孟達”之所以投靠曹魏,是因為曹魏中有他兩個摯友為靠山,當然以後的“曹丕”也成了他的靠山;可隨著曹丕和兩位摯友的相繼去世,孟達又感覺到了危險。也難怪,一則孟達本是降將,曹魏皇帝不相信他也屬正常;二則諸葛亮屢施手段,有意無意的一直與孟達書信來往,這更使曹魏政權對他起了疑心。既然在曹魏不順心,孟達反覆無常的本性再現,這次他想再回“蜀漢”;好馬不吃回頭草,既然叛變了“蜀漢”,還殺了關羽,居然還想著能再投降回去,其厚顏無恥的程度也算三國第一人了。可事情並沒那麼簡單,當時正逢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正面有“曹真”攔阻;如果此時孔明能得到孟達協助,即使這次北伐不能完勝,至少也可以再次佔據“荊襄”,也算恢復了當年“隆中對”的戰略格局。

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孟達”復叛對於諸葛亮來說也算好事,可偏偏他又出現了重大失誤;在孟達的意識中,曹魏出兵征討自己要一個月,可“司馬懿”僅帶著風馳電掣般八天就趕到了城下。孟達明顯料敵不足,倉促下最終覆滅。著重提一下,這一戰是“司馬懿”第一次親自領兵;正因此戰,司馬懿才正式手掌兵權,也為以後的“曹更馬替”打下了堅實基礎。當然,此戰中“孟達”歪打正著的射殺了名將徐晃,也算間接為“司馬懿”掃清了一個忠於曹氏的障礙;但最重要還是孟達再次坑了諸葛亮。原本諸葛亮形勢一片大好,正面的“曹真”已力不能支;如果孟達給點力,司馬懿也不至於率得勝之兵增援“曹真”,沒有司馬懿參戰,至少“街亭之敗”不會出現;就是最壞的結果,孟達再堅持幾天,諸葛亮也會為重奪“荊襄”派大軍增援。說起來諸葛亮當時已經率大軍屯與“漢中”,雖派小股部隊佯攻“西城”;可仍舊沒追上“孟達”失敗的速度。

"

說起三國蜀漢,劉備從織蓆販履的街頭小販一路拼搏,到自立“漢中王”,帳下更是文有諸葛亮,武有關張趙馬黃,這樣的成就也算“勵志榜樣”了;依據《三國演義》,蜀漢前期在諸葛亮的策劃下著實風光了一把;可關羽北伐失敗,從此蜀漢開啟了衰落模式。世人以為關羽丟了荊州所致,其實除了雲長之外,這中間還有一個重要人物;也正是他害死關羽、逼死劉封、射死徐晃,最後還坑慘了諸葛亮。

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說起此人還是蜀漢政權的一大功臣,此人本是劉璋部下,與張鬆同殿為臣,還與法正的關係密切,他叫做“孟達”;當年劉備還未入川之時,先有張鬆以出使為名送去“西川地理圖”,之後張鬆又與法正和這個“孟達”三人結成同盟。也正是有這三人的幫助,劉備在入主西川的過程中免去了不少麻煩;可是張鬆因敗露而被殺,但是法正和孟達兩人都得以“功臣”的身份被劉備重用。法正大才,後來成了劉備身邊不遜於諸葛亮的重要謀臣;而“孟達”也不錯,封為宜都太守,算是封疆大吏。但後來劉備發動“漢中大戰”,孟達北上攻取了房陵,而劉封拿下了“西城”,之後兩路兵馬又會師與“上庸”;此三郡被稱為荊襄“東三郡”,西通漢中,北抵宛洛,戰略位置相當重要。可此時也出現了插曲,劉備以劉封為主,統領東三郡,而孟達為輔;這一安排看似沒什麼,實則依然埋下了禍根。

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劉備這一安排使劉封和孟達兩人心裡都不舒服。先說劉封,名為一方主將,但他還有另個身份——劉備的“義子”,憑軍功是可以競爭一下蜀漢繼承權的;但東三郡遠離蜀漢政治中心,劉備的目的十分明顯,就是不讓他和親子“阿斗”爭權。再說“孟達”,雖在劉備入川時立有大功,但相比法正還是差的遠了;而且同是攻取東三郡的主將,劉封卻比“孟達”官階高,這兩點一直使他心懷不滿。悶悶不樂的“劉封”和心懷不滿的“孟達”共處一城,兩人本就不睦再放到一起,後果可想而知;但“孟達”畢竟是下級,雖對劉封不滿,可面上還要過得去。就在東三郡暗潮湧動之時,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揮軍直取“宛洛”;雖然前期戰果顯著,可隨著東吳的偷襲最終“敗走麥城”。關羽危在旦夕,派人去“上庸”求援,孟達的機會來了;依據《三國演義》,劉封本想出兵,可被孟達以言挑唆,最終沒有救援關羽。

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表面上看,這是“孟達”借刀殺人之計。劉封是主將,不救關羽自然成了責任主要承擔者;但作為劉備義子,想來也不至於惹來殺身之禍。誰成想威震華夏的關羽竟然死了,這一結果就是劉封怎樣的身份也承擔不起,而“孟達”也必死無疑;這下孟達慌了,借刀殺人竟發展成了引火上身,投降曹魏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孟達倒是溜之大吉,卻將忠心與蜀漢的“劉封”逼上了絕路,終於還是被劉備賜死。“孟達”叛變不僅害死關羽,逼死劉封,還使東三郡淪陷,蜀漢勢力從此徹底退出“荊襄”;這也是“孟達”第一次坑慘諸葛亮。因為無論劉備還是蜀漢眾將,南征北討都在圍繞“隆中對”這一戰略計劃;原本計劃有朝一日能依託荊襄先攻宛洛,劉備同時出川,兩路夾擊可逐鹿中原,結果由於孟達的叛變,諸葛亮再無出川的機會。但是孟達的叛變卻使魏帝“曹丕”高興了,為此還將三郡合一,仍交由孟達統領;一段時間內,孟達著實逍遙了一番。

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可好景不長,“孟達”之所以投靠曹魏,是因為曹魏中有他兩個摯友為靠山,當然以後的“曹丕”也成了他的靠山;可隨著曹丕和兩位摯友的相繼去世,孟達又感覺到了危險。也難怪,一則孟達本是降將,曹魏皇帝不相信他也屬正常;二則諸葛亮屢施手段,有意無意的一直與孟達書信來往,這更使曹魏政權對他起了疑心。既然在曹魏不順心,孟達反覆無常的本性再現,這次他想再回“蜀漢”;好馬不吃回頭草,既然叛變了“蜀漢”,還殺了關羽,居然還想著能再投降回去,其厚顏無恥的程度也算三國第一人了。可事情並沒那麼簡單,當時正逢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正面有“曹真”攔阻;如果此時孔明能得到孟達協助,即使這次北伐不能完勝,至少也可以再次佔據“荊襄”,也算恢復了當年“隆中對”的戰略格局。

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孟達”復叛對於諸葛亮來說也算好事,可偏偏他又出現了重大失誤;在孟達的意識中,曹魏出兵征討自己要一個月,可“司馬懿”僅帶著風馳電掣般八天就趕到了城下。孟達明顯料敵不足,倉促下最終覆滅。著重提一下,這一戰是“司馬懿”第一次親自領兵;正因此戰,司馬懿才正式手掌兵權,也為以後的“曹更馬替”打下了堅實基礎。當然,此戰中“孟達”歪打正著的射殺了名將徐晃,也算間接為“司馬懿”掃清了一個忠於曹氏的障礙;但最重要還是孟達再次坑了諸葛亮。原本諸葛亮形勢一片大好,正面的“曹真”已力不能支;如果孟達給點力,司馬懿也不至於率得勝之兵增援“曹真”,沒有司馬懿參戰,至少“街亭之敗”不會出現;就是最壞的結果,孟達再堅持幾天,諸葛亮也會為重奪“荊襄”派大軍增援。說起來諸葛亮當時已經率大軍屯與“漢中”,雖派小股部隊佯攻“西城”;可仍舊沒追上“孟達”失敗的速度。

此人曾是蜀漢大功臣,為什麼要害死關羽,誅殺劉封,坑慘諸葛亮?

諸葛亮從此再沒機會得“荊襄”,只能數次出祁山尋找突破口;可惜之餘,不得不說這是“孟達”坑諸葛亮最慘的一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