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諸葛亮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過和演義不同的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在其人生前期,主要負責後勤和民政方面的事務,基本沒有陪同劉備到前線指揮過戰鬥。“益州之戰”劉備身邊帶的謀士是龐統,“漢中之戰”又是法正等人的頭功。當然,劉備能夠四處征戰卻從不缺乏糧草,諸葛亮的功勞倒也是實打實的。

"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諸葛亮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過和演義不同的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在其人生前期,主要負責後勤和民政方面的事務,基本沒有陪同劉備到前線指揮過戰鬥。“益州之戰”劉備身邊帶的謀士是龐統,“漢中之戰”又是法正等人的頭功。當然,劉備能夠四處征戰卻從不缺乏糧草,諸葛亮的功勞倒也是實打實的。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蜀漢丞相諸葛亮劇照

不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哪怕是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也並非完全沒有私心,為了大權在握,他也曾做出一些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畢竟諸葛亮代表著荊州士族階層的利益,他所作的這一切也不單單是為個人而考慮。在諸葛亮總攬大權期間,好幾位蜀漢重臣的死亡,或直接或隱晦地跟他有著一絲關係。

"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諸葛亮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過和演義不同的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在其人生前期,主要負責後勤和民政方面的事務,基本沒有陪同劉備到前線指揮過戰鬥。“益州之戰”劉備身邊帶的謀士是龐統,“漢中之戰”又是法正等人的頭功。當然,劉備能夠四處征戰卻從不缺乏糧草,諸葛亮的功勞倒也是實打實的。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蜀漢丞相諸葛亮劇照

不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哪怕是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也並非完全沒有私心,為了大權在握,他也曾做出一些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畢竟諸葛亮代表著荊州士族階層的利益,他所作的這一切也不單單是為個人而考慮。在諸葛亮總攬大權期間,好幾位蜀漢重臣的死亡,或直接或隱晦地跟他有著一絲關係。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先主劉備及龐統劇照

在具體分析之前,不得不提到荊州系與益州系(包括東州系)的利益糾葛。首先,劉備在拿下益州之後,他重用了許多東州系官員。所謂“東州系”,是指前益州牧劉焉在進入蜀地之時所帶領的嫡系人馬。這一支力量在進入蜀地之後,死死壓制住了益州本土的勢力,其代表人物有吳懿、法正、孟達、董和等人。劉備進位漢中王后,法正是尚書令兼護軍將軍,董和甚至與諸葛亮並列,“先主定蜀,徵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獻可替否,共為歡交。”不難發現,在蜀漢政權前期,東州系已然壓制住了荊州系。

"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諸葛亮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過和演義不同的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在其人生前期,主要負責後勤和民政方面的事務,基本沒有陪同劉備到前線指揮過戰鬥。“益州之戰”劉備身邊帶的謀士是龐統,“漢中之戰”又是法正等人的頭功。當然,劉備能夠四處征戰卻從不缺乏糧草,諸葛亮的功勞倒也是實打實的。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蜀漢丞相諸葛亮劇照

不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哪怕是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也並非完全沒有私心,為了大權在握,他也曾做出一些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畢竟諸葛亮代表著荊州士族階層的利益,他所作的這一切也不單單是為個人而考慮。在諸葛亮總攬大權期間,好幾位蜀漢重臣的死亡,或直接或隱晦地跟他有著一絲關係。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先主劉備及龐統劇照

在具體分析之前,不得不提到荊州系與益州系(包括東州系)的利益糾葛。首先,劉備在拿下益州之後,他重用了許多東州系官員。所謂“東州系”,是指前益州牧劉焉在進入蜀地之時所帶領的嫡系人馬。這一支力量在進入蜀地之後,死死壓制住了益州本土的勢力,其代表人物有吳懿、法正、孟達、董和等人。劉備進位漢中王后,法正是尚書令兼護軍將軍,董和甚至與諸葛亮並列,“先主定蜀,徵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獻可替否,共為歡交。”不難發現,在蜀漢政權前期,東州系已然壓制住了荊州系。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法正劇照

不久之後,東州系領袖法正病逝,首先受到牽連的便是劉封、孟達兩人。本來鎮守在益州要地宜都的孟達,卻忽然被外放,受命去進攻上庸三郡。據《三國志·劉封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值得玩味的是,遇害的房陵太守蒯祺出自荊州大族蒯氏,是荊州一帶頗有分量的名士。此外,蒯祺還是諸葛亮的大姐夫,兩人私交深厚。不管孟達此舉是有意還是無心,都讓劉備感覺到一絲不安。在此情形之下,劉備只好讓養子劉封前往上庸,以此來制約孟達,“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諸葛亮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過和演義不同的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在其人生前期,主要負責後勤和民政方面的事務,基本沒有陪同劉備到前線指揮過戰鬥。“益州之戰”劉備身邊帶的謀士是龐統,“漢中之戰”又是法正等人的頭功。當然,劉備能夠四處征戰卻從不缺乏糧草,諸葛亮的功勞倒也是實打實的。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蜀漢丞相諸葛亮劇照

不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哪怕是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也並非完全沒有私心,為了大權在握,他也曾做出一些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畢竟諸葛亮代表著荊州士族階層的利益,他所作的這一切也不單單是為個人而考慮。在諸葛亮總攬大權期間,好幾位蜀漢重臣的死亡,或直接或隱晦地跟他有著一絲關係。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先主劉備及龐統劇照

在具體分析之前,不得不提到荊州系與益州系(包括東州系)的利益糾葛。首先,劉備在拿下益州之後,他重用了許多東州系官員。所謂“東州系”,是指前益州牧劉焉在進入蜀地之時所帶領的嫡系人馬。這一支力量在進入蜀地之後,死死壓制住了益州本土的勢力,其代表人物有吳懿、法正、孟達、董和等人。劉備進位漢中王后,法正是尚書令兼護軍將軍,董和甚至與諸葛亮並列,“先主定蜀,徵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獻可替否,共為歡交。”不難發現,在蜀漢政權前期,東州系已然壓制住了荊州系。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法正劇照

不久之後,東州系領袖法正病逝,首先受到牽連的便是劉封、孟達兩人。本來鎮守在益州要地宜都的孟達,卻忽然被外放,受命去進攻上庸三郡。據《三國志·劉封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值得玩味的是,遇害的房陵太守蒯祺出自荊州大族蒯氏,是荊州一帶頗有分量的名士。此外,蒯祺還是諸葛亮的大姐夫,兩人私交深厚。不管孟達此舉是有意還是無心,都讓劉備感覺到一絲不安。在此情形之下,劉備只好讓養子劉封前往上庸,以此來制約孟達,“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劉封劇照

不過劉封終究還是讓劉備失望了——來到上庸之後,劉封做了兩件糊塗事。其一是對關羽見死不救,在後者多次求援之時,劉封、孟達均選擇保持觀望。其二是劉封逼反孟達,“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劉封對關羽心中有怨恨,這也不難理解,畢竟關羽是堅定支持劉禪繼位的代表人物。但是他與孟達又沒有什麼仇怨,所以他排擠孟達,背後必有他人指使。其實看劉封出身便明白了,他出生於長沙郡,屬於荊州集團,逼反孟達自然不會是劉備主意。從動機和獲利方面來說,荊州系領袖諸葛亮反倒是最大嫌疑人。

"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諸葛亮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過和演義不同的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在其人生前期,主要負責後勤和民政方面的事務,基本沒有陪同劉備到前線指揮過戰鬥。“益州之戰”劉備身邊帶的謀士是龐統,“漢中之戰”又是法正等人的頭功。當然,劉備能夠四處征戰卻從不缺乏糧草,諸葛亮的功勞倒也是實打實的。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蜀漢丞相諸葛亮劇照

不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哪怕是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也並非完全沒有私心,為了大權在握,他也曾做出一些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畢竟諸葛亮代表著荊州士族階層的利益,他所作的這一切也不單單是為個人而考慮。在諸葛亮總攬大權期間,好幾位蜀漢重臣的死亡,或直接或隱晦地跟他有著一絲關係。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先主劉備及龐統劇照

在具體分析之前,不得不提到荊州系與益州系(包括東州系)的利益糾葛。首先,劉備在拿下益州之後,他重用了許多東州系官員。所謂“東州系”,是指前益州牧劉焉在進入蜀地之時所帶領的嫡系人馬。這一支力量在進入蜀地之後,死死壓制住了益州本土的勢力,其代表人物有吳懿、法正、孟達、董和等人。劉備進位漢中王后,法正是尚書令兼護軍將軍,董和甚至與諸葛亮並列,“先主定蜀,徵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獻可替否,共為歡交。”不難發現,在蜀漢政權前期,東州系已然壓制住了荊州系。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法正劇照

不久之後,東州系領袖法正病逝,首先受到牽連的便是劉封、孟達兩人。本來鎮守在益州要地宜都的孟達,卻忽然被外放,受命去進攻上庸三郡。據《三國志·劉封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值得玩味的是,遇害的房陵太守蒯祺出自荊州大族蒯氏,是荊州一帶頗有分量的名士。此外,蒯祺還是諸葛亮的大姐夫,兩人私交深厚。不管孟達此舉是有意還是無心,都讓劉備感覺到一絲不安。在此情形之下,劉備只好讓養子劉封前往上庸,以此來制約孟達,“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劉封劇照

不過劉封終究還是讓劉備失望了——來到上庸之後,劉封做了兩件糊塗事。其一是對關羽見死不救,在後者多次求援之時,劉封、孟達均選擇保持觀望。其二是劉封逼反孟達,“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劉封對關羽心中有怨恨,這也不難理解,畢竟關羽是堅定支持劉禪繼位的代表人物。但是他與孟達又沒有什麼仇怨,所以他排擠孟達,背後必有他人指使。其實看劉封出身便明白了,他出生於長沙郡,屬於荊州集團,逼反孟達自然不會是劉備主意。從動機和獲利方面來說,荊州系領袖諸葛亮反倒是最大嫌疑人。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魏將徐晃劇照

在此之後,孟達引魏將徐晃前來,重新奪回了上庸三郡。劉封無奈之下,只好回到成都向劉備請罪。史載“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可以看到,劉備最在意的是劉封逼反孟達這件事。本來劉封是劉備義子,後者未必忍心殺他,然而“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諸葛亮此舉,當真是細思恐極。這樣一來,劉封只能枉死,無人追查幕後真凶。至於此時叛逃魏國的孟達,也依然沒有逃脫諸葛亮的算計。

"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諸葛亮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過和演義不同的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在其人生前期,主要負責後勤和民政方面的事務,基本沒有陪同劉備到前線指揮過戰鬥。“益州之戰”劉備身邊帶的謀士是龐統,“漢中之戰”又是法正等人的頭功。當然,劉備能夠四處征戰卻從不缺乏糧草,諸葛亮的功勞倒也是實打實的。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蜀漢丞相諸葛亮劇照

不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哪怕是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也並非完全沒有私心,為了大權在握,他也曾做出一些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畢竟諸葛亮代表著荊州士族階層的利益,他所作的這一切也不單單是為個人而考慮。在諸葛亮總攬大權期間,好幾位蜀漢重臣的死亡,或直接或隱晦地跟他有著一絲關係。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先主劉備及龐統劇照

在具體分析之前,不得不提到荊州系與益州系(包括東州系)的利益糾葛。首先,劉備在拿下益州之後,他重用了許多東州系官員。所謂“東州系”,是指前益州牧劉焉在進入蜀地之時所帶領的嫡系人馬。這一支力量在進入蜀地之後,死死壓制住了益州本土的勢力,其代表人物有吳懿、法正、孟達、董和等人。劉備進位漢中王后,法正是尚書令兼護軍將軍,董和甚至與諸葛亮並列,“先主定蜀,徵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獻可替否,共為歡交。”不難發現,在蜀漢政權前期,東州系已然壓制住了荊州系。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法正劇照

不久之後,東州系領袖法正病逝,首先受到牽連的便是劉封、孟達兩人。本來鎮守在益州要地宜都的孟達,卻忽然被外放,受命去進攻上庸三郡。據《三國志·劉封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值得玩味的是,遇害的房陵太守蒯祺出自荊州大族蒯氏,是荊州一帶頗有分量的名士。此外,蒯祺還是諸葛亮的大姐夫,兩人私交深厚。不管孟達此舉是有意還是無心,都讓劉備感覺到一絲不安。在此情形之下,劉備只好讓養子劉封前往上庸,以此來制約孟達,“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劉封劇照

不過劉封終究還是讓劉備失望了——來到上庸之後,劉封做了兩件糊塗事。其一是對關羽見死不救,在後者多次求援之時,劉封、孟達均選擇保持觀望。其二是劉封逼反孟達,“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劉封對關羽心中有怨恨,這也不難理解,畢竟關羽是堅定支持劉禪繼位的代表人物。但是他與孟達又沒有什麼仇怨,所以他排擠孟達,背後必有他人指使。其實看劉封出身便明白了,他出生於長沙郡,屬於荊州集團,逼反孟達自然不會是劉備主意。從動機和獲利方面來說,荊州系領袖諸葛亮反倒是最大嫌疑人。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魏將徐晃劇照

在此之後,孟達引魏將徐晃前來,重新奪回了上庸三郡。劉封無奈之下,只好回到成都向劉備請罪。史載“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可以看到,劉備最在意的是劉封逼反孟達這件事。本來劉封是劉備義子,後者未必忍心殺他,然而“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諸葛亮此舉,當真是細思恐極。這樣一來,劉封只能枉死,無人追查幕後真凶。至於此時叛逃魏國的孟達,也依然沒有逃脫諸葛亮的算計。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蜀主劉備劇照

在孟達反魏以後,諸葛亮和李嚴仍然與其有書信來往。從表面上來看,諸葛亮是希望策反孟達的,“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在信中,諸葛亮閉口不談他與孟達的恩怨,也不說孟達所犯的過錯,只是用“依依東望”來表達他對孟達迴歸的渴望之情。就這樣,孟達成功被騙,準備起兵反魏。眼看蜀國就能重新奪回上庸三郡,諸葛亮卻出賣了他。據《晉書·宣帝紀》記載,“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洩其謀。”孟達見事情敗露,只能倉促起兵,隨即被司馬懿鎮壓。

"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諸葛亮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過和演義不同的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在其人生前期,主要負責後勤和民政方面的事務,基本沒有陪同劉備到前線指揮過戰鬥。“益州之戰”劉備身邊帶的謀士是龐統,“漢中之戰”又是法正等人的頭功。當然,劉備能夠四處征戰卻從不缺乏糧草,諸葛亮的功勞倒也是實打實的。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蜀漢丞相諸葛亮劇照

不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哪怕是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也並非完全沒有私心,為了大權在握,他也曾做出一些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畢竟諸葛亮代表著荊州士族階層的利益,他所作的這一切也不單單是為個人而考慮。在諸葛亮總攬大權期間,好幾位蜀漢重臣的死亡,或直接或隱晦地跟他有著一絲關係。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先主劉備及龐統劇照

在具體分析之前,不得不提到荊州系與益州系(包括東州系)的利益糾葛。首先,劉備在拿下益州之後,他重用了許多東州系官員。所謂“東州系”,是指前益州牧劉焉在進入蜀地之時所帶領的嫡系人馬。這一支力量在進入蜀地之後,死死壓制住了益州本土的勢力,其代表人物有吳懿、法正、孟達、董和等人。劉備進位漢中王后,法正是尚書令兼護軍將軍,董和甚至與諸葛亮並列,“先主定蜀,徵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獻可替否,共為歡交。”不難發現,在蜀漢政權前期,東州系已然壓制住了荊州系。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法正劇照

不久之後,東州系領袖法正病逝,首先受到牽連的便是劉封、孟達兩人。本來鎮守在益州要地宜都的孟達,卻忽然被外放,受命去進攻上庸三郡。據《三國志·劉封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值得玩味的是,遇害的房陵太守蒯祺出自荊州大族蒯氏,是荊州一帶頗有分量的名士。此外,蒯祺還是諸葛亮的大姐夫,兩人私交深厚。不管孟達此舉是有意還是無心,都讓劉備感覺到一絲不安。在此情形之下,劉備只好讓養子劉封前往上庸,以此來制約孟達,“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劉封劇照

不過劉封終究還是讓劉備失望了——來到上庸之後,劉封做了兩件糊塗事。其一是對關羽見死不救,在後者多次求援之時,劉封、孟達均選擇保持觀望。其二是劉封逼反孟達,“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劉封對關羽心中有怨恨,這也不難理解,畢竟關羽是堅定支持劉禪繼位的代表人物。但是他與孟達又沒有什麼仇怨,所以他排擠孟達,背後必有他人指使。其實看劉封出身便明白了,他出生於長沙郡,屬於荊州集團,逼反孟達自然不會是劉備主意。從動機和獲利方面來說,荊州系領袖諸葛亮反倒是最大嫌疑人。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魏將徐晃劇照

在此之後,孟達引魏將徐晃前來,重新奪回了上庸三郡。劉封無奈之下,只好回到成都向劉備請罪。史載“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可以看到,劉備最在意的是劉封逼反孟達這件事。本來劉封是劉備義子,後者未必忍心殺他,然而“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諸葛亮此舉,當真是細思恐極。這樣一來,劉封只能枉死,無人追查幕後真凶。至於此時叛逃魏國的孟達,也依然沒有逃脫諸葛亮的算計。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蜀主劉備劇照

在孟達反魏以後,諸葛亮和李嚴仍然與其有書信來往。從表面上來看,諸葛亮是希望策反孟達的,“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在信中,諸葛亮閉口不談他與孟達的恩怨,也不說孟達所犯的過錯,只是用“依依東望”來表達他對孟達迴歸的渴望之情。就這樣,孟達成功被騙,準備起兵反魏。眼看蜀國就能重新奪回上庸三郡,諸葛亮卻出賣了他。據《晉書·宣帝紀》記載,“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洩其謀。”孟達見事情敗露,只能倉促起兵,隨即被司馬懿鎮壓。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司馬懿劇照

其次便是李嚴被廢的疑雲。劉備託孤的兩位重臣,分別是諸葛亮和李嚴,他們分別代表著荊州系和東州系。李嚴不僅文武雙全,而且政治才幹並不遜色於諸葛亮。諸葛亮多次北伐,都是李嚴在後方負責糧草籌措運輸,然而在第四次北伐時,諸葛亮以李嚴運糧不繼為由退兵,並以此為藉口指責李嚴運糧不利,罷黜其官職,廢為平民。不久之後,李嚴憂憤而死。此後,荊州系官員徹底掌控了蜀漢的軍政大權。

"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諸葛亮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過和演義不同的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在其人生前期,主要負責後勤和民政方面的事務,基本沒有陪同劉備到前線指揮過戰鬥。“益州之戰”劉備身邊帶的謀士是龐統,“漢中之戰”又是法正等人的頭功。當然,劉備能夠四處征戰卻從不缺乏糧草,諸葛亮的功勞倒也是實打實的。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蜀漢丞相諸葛亮劇照

不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哪怕是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也並非完全沒有私心,為了大權在握,他也曾做出一些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畢竟諸葛亮代表著荊州士族階層的利益,他所作的這一切也不單單是為個人而考慮。在諸葛亮總攬大權期間,好幾位蜀漢重臣的死亡,或直接或隱晦地跟他有著一絲關係。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先主劉備及龐統劇照

在具體分析之前,不得不提到荊州系與益州系(包括東州系)的利益糾葛。首先,劉備在拿下益州之後,他重用了許多東州系官員。所謂“東州系”,是指前益州牧劉焉在進入蜀地之時所帶領的嫡系人馬。這一支力量在進入蜀地之後,死死壓制住了益州本土的勢力,其代表人物有吳懿、法正、孟達、董和等人。劉備進位漢中王后,法正是尚書令兼護軍將軍,董和甚至與諸葛亮並列,“先主定蜀,徵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獻可替否,共為歡交。”不難發現,在蜀漢政權前期,東州系已然壓制住了荊州系。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法正劇照

不久之後,東州系領袖法正病逝,首先受到牽連的便是劉封、孟達兩人。本來鎮守在益州要地宜都的孟達,卻忽然被外放,受命去進攻上庸三郡。據《三國志·劉封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值得玩味的是,遇害的房陵太守蒯祺出自荊州大族蒯氏,是荊州一帶頗有分量的名士。此外,蒯祺還是諸葛亮的大姐夫,兩人私交深厚。不管孟達此舉是有意還是無心,都讓劉備感覺到一絲不安。在此情形之下,劉備只好讓養子劉封前往上庸,以此來制約孟達,“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劉封劇照

不過劉封終究還是讓劉備失望了——來到上庸之後,劉封做了兩件糊塗事。其一是對關羽見死不救,在後者多次求援之時,劉封、孟達均選擇保持觀望。其二是劉封逼反孟達,“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劉封對關羽心中有怨恨,這也不難理解,畢竟關羽是堅定支持劉禪繼位的代表人物。但是他與孟達又沒有什麼仇怨,所以他排擠孟達,背後必有他人指使。其實看劉封出身便明白了,他出生於長沙郡,屬於荊州集團,逼反孟達自然不會是劉備主意。從動機和獲利方面來說,荊州系領袖諸葛亮反倒是最大嫌疑人。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魏將徐晃劇照

在此之後,孟達引魏將徐晃前來,重新奪回了上庸三郡。劉封無奈之下,只好回到成都向劉備請罪。史載“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可以看到,劉備最在意的是劉封逼反孟達這件事。本來劉封是劉備義子,後者未必忍心殺他,然而“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諸葛亮此舉,當真是細思恐極。這樣一來,劉封只能枉死,無人追查幕後真凶。至於此時叛逃魏國的孟達,也依然沒有逃脫諸葛亮的算計。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蜀主劉備劇照

在孟達反魏以後,諸葛亮和李嚴仍然與其有書信來往。從表面上來看,諸葛亮是希望策反孟達的,“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在信中,諸葛亮閉口不談他與孟達的恩怨,也不說孟達所犯的過錯,只是用“依依東望”來表達他對孟達迴歸的渴望之情。就這樣,孟達成功被騙,準備起兵反魏。眼看蜀國就能重新奪回上庸三郡,諸葛亮卻出賣了他。據《晉書·宣帝紀》記載,“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洩其謀。”孟達見事情敗露,只能倉促起兵,隨即被司馬懿鎮壓。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司馬懿劇照

其次便是李嚴被廢的疑雲。劉備託孤的兩位重臣,分別是諸葛亮和李嚴,他們分別代表著荊州系和東州系。李嚴不僅文武雙全,而且政治才幹並不遜色於諸葛亮。諸葛亮多次北伐,都是李嚴在後方負責糧草籌措運輸,然而在第四次北伐時,諸葛亮以李嚴運糧不繼為由退兵,並以此為藉口指責李嚴運糧不利,罷黜其官職,廢為平民。不久之後,李嚴憂憤而死。此後,荊州系官員徹底掌控了蜀漢的軍政大權。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諸葛亮及楊儀劇照

反過來再看魏延,他是劉備“部曲”出身,相當於劉備私兵,本質上並不屬於荊州系。魏延為人直率粗魯,向來與荊州系的丞相參軍楊儀不對付。事實上,兩人的關係已經嚴重到水火不容的境地,據《三國志·費禕傳》記載,“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刀擬儀,儀泣涕橫集。”作為丞相的諸葛亮,反而對此熟視無睹,既不批評也不調和,乃是採取默許縱容的態度,“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不僅如此,諸葛亮死前還召開了一場重要軍事會議,並特意將魏延排除在外。

"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諸葛亮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過和演義不同的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在其人生前期,主要負責後勤和民政方面的事務,基本沒有陪同劉備到前線指揮過戰鬥。“益州之戰”劉備身邊帶的謀士是龐統,“漢中之戰”又是法正等人的頭功。當然,劉備能夠四處征戰卻從不缺乏糧草,諸葛亮的功勞倒也是實打實的。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蜀漢丞相諸葛亮劇照

不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哪怕是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也並非完全沒有私心,為了大權在握,他也曾做出一些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畢竟諸葛亮代表著荊州士族階層的利益,他所作的這一切也不單單是為個人而考慮。在諸葛亮總攬大權期間,好幾位蜀漢重臣的死亡,或直接或隱晦地跟他有著一絲關係。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先主劉備及龐統劇照

在具體分析之前,不得不提到荊州系與益州系(包括東州系)的利益糾葛。首先,劉備在拿下益州之後,他重用了許多東州系官員。所謂“東州系”,是指前益州牧劉焉在進入蜀地之時所帶領的嫡系人馬。這一支力量在進入蜀地之後,死死壓制住了益州本土的勢力,其代表人物有吳懿、法正、孟達、董和等人。劉備進位漢中王后,法正是尚書令兼護軍將軍,董和甚至與諸葛亮並列,“先主定蜀,徵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獻可替否,共為歡交。”不難發現,在蜀漢政權前期,東州系已然壓制住了荊州系。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法正劇照

不久之後,東州系領袖法正病逝,首先受到牽連的便是劉封、孟達兩人。本來鎮守在益州要地宜都的孟達,卻忽然被外放,受命去進攻上庸三郡。據《三國志·劉封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值得玩味的是,遇害的房陵太守蒯祺出自荊州大族蒯氏,是荊州一帶頗有分量的名士。此外,蒯祺還是諸葛亮的大姐夫,兩人私交深厚。不管孟達此舉是有意還是無心,都讓劉備感覺到一絲不安。在此情形之下,劉備只好讓養子劉封前往上庸,以此來制約孟達,“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劉封劇照

不過劉封終究還是讓劉備失望了——來到上庸之後,劉封做了兩件糊塗事。其一是對關羽見死不救,在後者多次求援之時,劉封、孟達均選擇保持觀望。其二是劉封逼反孟達,“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劉封對關羽心中有怨恨,這也不難理解,畢竟關羽是堅定支持劉禪繼位的代表人物。但是他與孟達又沒有什麼仇怨,所以他排擠孟達,背後必有他人指使。其實看劉封出身便明白了,他出生於長沙郡,屬於荊州集團,逼反孟達自然不會是劉備主意。從動機和獲利方面來說,荊州系領袖諸葛亮反倒是最大嫌疑人。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魏將徐晃劇照

在此之後,孟達引魏將徐晃前來,重新奪回了上庸三郡。劉封無奈之下,只好回到成都向劉備請罪。史載“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可以看到,劉備最在意的是劉封逼反孟達這件事。本來劉封是劉備義子,後者未必忍心殺他,然而“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諸葛亮此舉,當真是細思恐極。這樣一來,劉封只能枉死,無人追查幕後真凶。至於此時叛逃魏國的孟達,也依然沒有逃脫諸葛亮的算計。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蜀主劉備劇照

在孟達反魏以後,諸葛亮和李嚴仍然與其有書信來往。從表面上來看,諸葛亮是希望策反孟達的,“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在信中,諸葛亮閉口不談他與孟達的恩怨,也不說孟達所犯的過錯,只是用“依依東望”來表達他對孟達迴歸的渴望之情。就這樣,孟達成功被騙,準備起兵反魏。眼看蜀國就能重新奪回上庸三郡,諸葛亮卻出賣了他。據《晉書·宣帝紀》記載,“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洩其謀。”孟達見事情敗露,只能倉促起兵,隨即被司馬懿鎮壓。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司馬懿劇照

其次便是李嚴被廢的疑雲。劉備託孤的兩位重臣,分別是諸葛亮和李嚴,他們分別代表著荊州系和東州系。李嚴不僅文武雙全,而且政治才幹並不遜色於諸葛亮。諸葛亮多次北伐,都是李嚴在後方負責糧草籌措運輸,然而在第四次北伐時,諸葛亮以李嚴運糧不繼為由退兵,並以此為藉口指責李嚴運糧不利,罷黜其官職,廢為平民。不久之後,李嚴憂憤而死。此後,荊州系官員徹底掌控了蜀漢的軍政大權。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諸葛亮及楊儀劇照

反過來再看魏延,他是劉備“部曲”出身,相當於劉備私兵,本質上並不屬於荊州系。魏延為人直率粗魯,向來與荊州系的丞相參軍楊儀不對付。事實上,兩人的關係已經嚴重到水火不容的境地,據《三國志·費禕傳》記載,“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刀擬儀,儀泣涕橫集。”作為丞相的諸葛亮,反而對此熟視無睹,既不批評也不調和,乃是採取默許縱容的態度,“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不僅如此,諸葛亮死前還召開了一場重要軍事會議,並特意將魏延排除在外。

諸葛亮雖然對蜀漢有功,卻因私心先後害死四人,為亡國埋下禍端

▲魏延劇照

更有意思的是,諸葛亮臨終前前將兵權全部交給文官楊儀。就這樣,魏延與楊儀的矛盾徹底爆發。然而同屬荊州系的董允許、蔣琬等人,卻在朝中公開支持楊儀,“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可以看到,正是諸葛亮不放心魏延掌管軍隊,這才用計將其除掉。魏延死後,蜀國再失一上將,這也為蜀國最後的滅亡埋下深重隱患。總的來說,諸葛亮雖然於蜀漢有功,但他確實有很大的嫌疑,故意害死四位蜀漢重臣。不可否認的是,此舉雖然鞏固蜀國內部穩定,但同樣為其衰落乃至滅亡埋下禍根。

參考文獻:

《三國志·卷》《晉書·宣帝紀》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歡迎加入古代史愛好者同盟,增長見識、培養思維、積累談資、結交知己、收穫友情。子淵在這裡與你不見不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