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魏蜀吳三國締造者中間,曹操和孫權都有好幾個兒子,無繼嗣之優;惟劉備戎馬半生,到建安六年走依荊州劉表,已是四十一歲的人了,仍然後繼無嗣,萬般無奈才養寇封為子,改名劉封,讓這位螟蛉之子來承繼劉氏香火。

"

在魏蜀吳三國締造者中間,曹操和孫權都有好幾個兒子,無繼嗣之優;惟劉備戎馬半生,到建安六年走依荊州劉表,已是四十一歲的人了,仍然後繼無嗣,萬般無奈才養寇封為子,改名劉封,讓這位螟蛉之子來承繼劉氏香火。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一、劉備是收養劉封在先,還是生劉禪在先呢?

這件事《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都已經講得很清楚。《三國志·劉封傳》說:“先生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資治通鑑》卷六十九也說:“初,封本羅侯寇氏之子,漢中王初到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但是到了建安十一年,劉備那位“美如玉人”的甘夫人,為他生了個寶貝兒子劉禪,劉封的嗣子地位從此便成為問題。

《三國志・後主傳》雲:“ (章武)三年夏四月,先主殂於永安宮。五月,後主襲位於成都,時年十七。”這就是說,劉禪生於建安十一年是可以準確推算出來的。而劉備又是於何時收養劉封的呢?

從史書中還查不出具體的時間,但卻有充分的根據說劉備養劉封在先,生劉禪在後。《三國志·劉封傳》還說:“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劉備自葭萌還攻劉璋在建安十七年,如果我們把前面引用過的“漢中王初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與“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加以印證,可知劉備過繼劉封為子不會晚於建安十年。

"

在魏蜀吳三國締造者中間,曹操和孫權都有好幾個兒子,無繼嗣之優;惟劉備戎馬半生,到建安六年走依荊州劉表,已是四十一歲的人了,仍然後繼無嗣,萬般無奈才養寇封為子,改名劉封,讓這位螟蛉之子來承繼劉氏香火。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一、劉備是收養劉封在先,還是生劉禪在先呢?

這件事《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都已經講得很清楚。《三國志·劉封傳》說:“先生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資治通鑑》卷六十九也說:“初,封本羅侯寇氏之子,漢中王初到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但是到了建安十一年,劉備那位“美如玉人”的甘夫人,為他生了個寶貝兒子劉禪,劉封的嗣子地位從此便成為問題。

《三國志・後主傳》雲:“ (章武)三年夏四月,先主殂於永安宮。五月,後主襲位於成都,時年十七。”這就是說,劉禪生於建安十一年是可以準確推算出來的。而劉備又是於何時收養劉封的呢?

從史書中還查不出具體的時間,但卻有充分的根據說劉備養劉封在先,生劉禪在後。《三國志·劉封傳》還說:“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劉備自葭萌還攻劉璋在建安十七年,如果我們把前面引用過的“漢中王初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與“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加以印證,可知劉備過繼劉封為子不會晚於建安十年。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此時劉封還是年未及冠的十餘歲少年。至於他的“有武藝,氣力過人”,應該是二十歲左右時的情形。

二、劉備最初也許沒有處死劉封的意思

此後劉封隨義父轉戰四方,在底定西川時戰功卓著,被封為副軍中郎將,後來受任鎮守上庸、西城,升遷副軍將軍,擔負著抵禦曹魏保衛西蜀東北邊境的重任。當關羽用兵襄樊而敗走麥城時,因上庸、西城初附西蜀,守衛在邊境線上所遇到的複雜情況,不容許劉封擅離防地率重兵去援救這位義叔。至於劉封和孟達之間的不和,責任也不全在劉封身上。反覆無常的孟達,有著自己對利害的考慮,誠實而又天真的劉封,還摸不透他。

劉備對自己的義子還算了解,所以在孟達、申儀等叛蜀歸魏,奉命討伐的劉封戰敗歸還成都後,也只不過責備劉封侵陵孟達和不救關羽,最初似無處死他的意思。

當然,劉封被義父賜死與“侵陵孟達,又不救羽”有一定的關係,但卻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由於劉備、諸葛亮鑑於繼嗣之爭的嚴重危害,斷然採取的一個政治辦法。這樣劉封就成了皇位繼存的可悲的犧牲品。

"

在魏蜀吳三國締造者中間,曹操和孫權都有好幾個兒子,無繼嗣之優;惟劉備戎馬半生,到建安六年走依荊州劉表,已是四十一歲的人了,仍然後繼無嗣,萬般無奈才養寇封為子,改名劉封,讓這位螟蛉之子來承繼劉氏香火。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一、劉備是收養劉封在先,還是生劉禪在先呢?

這件事《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都已經講得很清楚。《三國志·劉封傳》說:“先生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資治通鑑》卷六十九也說:“初,封本羅侯寇氏之子,漢中王初到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但是到了建安十一年,劉備那位“美如玉人”的甘夫人,為他生了個寶貝兒子劉禪,劉封的嗣子地位從此便成為問題。

《三國志・後主傳》雲:“ (章武)三年夏四月,先主殂於永安宮。五月,後主襲位於成都,時年十七。”這就是說,劉禪生於建安十一年是可以準確推算出來的。而劉備又是於何時收養劉封的呢?

從史書中還查不出具體的時間,但卻有充分的根據說劉備養劉封在先,生劉禪在後。《三國志·劉封傳》還說:“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劉備自葭萌還攻劉璋在建安十七年,如果我們把前面引用過的“漢中王初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與“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加以印證,可知劉備過繼劉封為子不會晚於建安十年。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此時劉封還是年未及冠的十餘歲少年。至於他的“有武藝,氣力過人”,應該是二十歲左右時的情形。

二、劉備最初也許沒有處死劉封的意思

此後劉封隨義父轉戰四方,在底定西川時戰功卓著,被封為副軍中郎將,後來受任鎮守上庸、西城,升遷副軍將軍,擔負著抵禦曹魏保衛西蜀東北邊境的重任。當關羽用兵襄樊而敗走麥城時,因上庸、西城初附西蜀,守衛在邊境線上所遇到的複雜情況,不容許劉封擅離防地率重兵去援救這位義叔。至於劉封和孟達之間的不和,責任也不全在劉封身上。反覆無常的孟達,有著自己對利害的考慮,誠實而又天真的劉封,還摸不透他。

劉備對自己的義子還算了解,所以在孟達、申儀等叛蜀歸魏,奉命討伐的劉封戰敗歸還成都後,也只不過責備劉封侵陵孟達和不救關羽,最初似無處死他的意思。

當然,劉封被義父賜死與“侵陵孟達,又不救羽”有一定的關係,但卻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由於劉備、諸葛亮鑑於繼嗣之爭的嚴重危害,斷然採取的一個政治辦法。這樣劉封就成了皇位繼存的可悲的犧牲品。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三、劉封是如何成為皇位繼存的犧牲品的?

當時諸葛亮說的很直率:他認為劉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所以勸劉備除之。確實,象劉禪那樣個“素絲無常,唯所染之”的膿包,根本不是劉封的對手,在劉備去世後,剛猛的劉封要是爭奪皇位,是很不好對付的,劉備只好橫下一條心處死劉封。

看起來劉封還是相當忠實於劉備和西蜀政權的。別人看得出來的繼嗣危機,他老實叭嘰地不予理睬。孟達叛蜀歸魏後勸他說“今足下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血而據勢權,義非君臣而處上位,徵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聞也。自立阿斗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如使申生從子與之言,必為太伯;衛伋聽其弟之謀,無彰父之譏也。且小白出奔,入而為霸:重耳喻垣,卒以克復。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

在魏蜀吳三國締造者中間,曹操和孫權都有好幾個兒子,無繼嗣之優;惟劉備戎馬半生,到建安六年走依荊州劉表,已是四十一歲的人了,仍然後繼無嗣,萬般無奈才養寇封為子,改名劉封,讓這位螟蛉之子來承繼劉氏香火。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一、劉備是收養劉封在先,還是生劉禪在先呢?

這件事《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都已經講得很清楚。《三國志·劉封傳》說:“先生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資治通鑑》卷六十九也說:“初,封本羅侯寇氏之子,漢中王初到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但是到了建安十一年,劉備那位“美如玉人”的甘夫人,為他生了個寶貝兒子劉禪,劉封的嗣子地位從此便成為問題。

《三國志・後主傳》雲:“ (章武)三年夏四月,先主殂於永安宮。五月,後主襲位於成都,時年十七。”這就是說,劉禪生於建安十一年是可以準確推算出來的。而劉備又是於何時收養劉封的呢?

從史書中還查不出具體的時間,但卻有充分的根據說劉備養劉封在先,生劉禪在後。《三國志·劉封傳》還說:“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劉備自葭萌還攻劉璋在建安十七年,如果我們把前面引用過的“漢中王初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與“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加以印證,可知劉備過繼劉封為子不會晚於建安十年。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此時劉封還是年未及冠的十餘歲少年。至於他的“有武藝,氣力過人”,應該是二十歲左右時的情形。

二、劉備最初也許沒有處死劉封的意思

此後劉封隨義父轉戰四方,在底定西川時戰功卓著,被封為副軍中郎將,後來受任鎮守上庸、西城,升遷副軍將軍,擔負著抵禦曹魏保衛西蜀東北邊境的重任。當關羽用兵襄樊而敗走麥城時,因上庸、西城初附西蜀,守衛在邊境線上所遇到的複雜情況,不容許劉封擅離防地率重兵去援救這位義叔。至於劉封和孟達之間的不和,責任也不全在劉封身上。反覆無常的孟達,有著自己對利害的考慮,誠實而又天真的劉封,還摸不透他。

劉備對自己的義子還算了解,所以在孟達、申儀等叛蜀歸魏,奉命討伐的劉封戰敗歸還成都後,也只不過責備劉封侵陵孟達和不救關羽,最初似無處死他的意思。

當然,劉封被義父賜死與“侵陵孟達,又不救羽”有一定的關係,但卻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由於劉備、諸葛亮鑑於繼嗣之爭的嚴重危害,斷然採取的一個政治辦法。這樣劉封就成了皇位繼存的可悲的犧牲品。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三、劉封是如何成為皇位繼存的犧牲品的?

當時諸葛亮說的很直率:他認為劉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所以勸劉備除之。確實,象劉禪那樣個“素絲無常,唯所染之”的膿包,根本不是劉封的對手,在劉備去世後,剛猛的劉封要是爭奪皇位,是很不好對付的,劉備只好橫下一條心處死劉封。

看起來劉封還是相當忠實於劉備和西蜀政權的。別人看得出來的繼嗣危機,他老實叭嘰地不予理睬。孟達叛蜀歸魏後勸他說“今足下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血而據勢權,義非君臣而處上位,徵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聞也。自立阿斗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如使申生從子與之言,必為太伯;衛伋聽其弟之謀,無彰父之譏也。且小白出奔,入而為霸:重耳喻垣,卒以克復。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這些話雖不免有些挑唆的成分,但繼嗣危機確是“有識之人相為寒心”的問題。劉封如果能像孟達那樣,多為自己的利害關係想一想,不要把對義父的感情和西蜀事業看得那麼認真,他原不會冤枉地死在劉備的手中。

臨刑之時,他悔很交加地嘆息說:“假不用孟子度(孟達字子度)之言!”嗅一嗅這退來的覺醒,無疑是有一點版逆的味兒。

"

在魏蜀吳三國締造者中間,曹操和孫權都有好幾個兒子,無繼嗣之優;惟劉備戎馬半生,到建安六年走依荊州劉表,已是四十一歲的人了,仍然後繼無嗣,萬般無奈才養寇封為子,改名劉封,讓這位螟蛉之子來承繼劉氏香火。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一、劉備是收養劉封在先,還是生劉禪在先呢?

這件事《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都已經講得很清楚。《三國志·劉封傳》說:“先生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資治通鑑》卷六十九也說:“初,封本羅侯寇氏之子,漢中王初到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但是到了建安十一年,劉備那位“美如玉人”的甘夫人,為他生了個寶貝兒子劉禪,劉封的嗣子地位從此便成為問題。

《三國志・後主傳》雲:“ (章武)三年夏四月,先主殂於永安宮。五月,後主襲位於成都,時年十七。”這就是說,劉禪生於建安十一年是可以準確推算出來的。而劉備又是於何時收養劉封的呢?

從史書中還查不出具體的時間,但卻有充分的根據說劉備養劉封在先,生劉禪在後。《三國志·劉封傳》還說:“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劉備自葭萌還攻劉璋在建安十七年,如果我們把前面引用過的“漢中王初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與“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加以印證,可知劉備過繼劉封為子不會晚於建安十年。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此時劉封還是年未及冠的十餘歲少年。至於他的“有武藝,氣力過人”,應該是二十歲左右時的情形。

二、劉備最初也許沒有處死劉封的意思

此後劉封隨義父轉戰四方,在底定西川時戰功卓著,被封為副軍中郎將,後來受任鎮守上庸、西城,升遷副軍將軍,擔負著抵禦曹魏保衛西蜀東北邊境的重任。當關羽用兵襄樊而敗走麥城時,因上庸、西城初附西蜀,守衛在邊境線上所遇到的複雜情況,不容許劉封擅離防地率重兵去援救這位義叔。至於劉封和孟達之間的不和,責任也不全在劉封身上。反覆無常的孟達,有著自己對利害的考慮,誠實而又天真的劉封,還摸不透他。

劉備對自己的義子還算了解,所以在孟達、申儀等叛蜀歸魏,奉命討伐的劉封戰敗歸還成都後,也只不過責備劉封侵陵孟達和不救關羽,最初似無處死他的意思。

當然,劉封被義父賜死與“侵陵孟達,又不救羽”有一定的關係,但卻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由於劉備、諸葛亮鑑於繼嗣之爭的嚴重危害,斷然採取的一個政治辦法。這樣劉封就成了皇位繼存的可悲的犧牲品。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三、劉封是如何成為皇位繼存的犧牲品的?

當時諸葛亮說的很直率:他認為劉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所以勸劉備除之。確實,象劉禪那樣個“素絲無常,唯所染之”的膿包,根本不是劉封的對手,在劉備去世後,剛猛的劉封要是爭奪皇位,是很不好對付的,劉備只好橫下一條心處死劉封。

看起來劉封還是相當忠實於劉備和西蜀政權的。別人看得出來的繼嗣危機,他老實叭嘰地不予理睬。孟達叛蜀歸魏後勸他說“今足下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血而據勢權,義非君臣而處上位,徵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聞也。自立阿斗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如使申生從子與之言,必為太伯;衛伋聽其弟之謀,無彰父之譏也。且小白出奔,入而為霸:重耳喻垣,卒以克復。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這些話雖不免有些挑唆的成分,但繼嗣危機確是“有識之人相為寒心”的問題。劉封如果能像孟達那樣,多為自己的利害關係想一想,不要把對義父的感情和西蜀事業看得那麼認真,他原不會冤枉地死在劉備的手中。

臨刑之時,他悔很交加地嘆息說:“假不用孟子度(孟達字子度)之言!”嗅一嗅這退來的覺醒,無疑是有一點版逆的味兒。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四、羅貫中為何要將劉封之死,歸因於“不救羽”

觀三國曆史如數家珍的羅貫中,對劉封之死的原因,當然瞭解得相當清楚。但是,他在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時,卻小心謹慎地力圖避開繼嗣問題,在無法避開的地方,便巧妙地將繼嗣問題納入忠義的範圍展開描寫。這究竟是為了什麼?

細細想來,道理也不難明白:羅貫中所要寫的是一部歷史小說,而不是一部斷代史,他在處理歷史題材時完全可以也應當按照自己的創作思想去決定刪改取捨。陳壽在寫作史書《三國志》時,不能隨意虛構、改制、增補、刪除,必須忠於歷史真實;羅貫中在創作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時,可以虛構、改制、增補、刪除,必須忠於藝術真實,並把歷史真實改造成藝術真實。這難道不正是史學家和文學家最基本的分野嗎?

"

在魏蜀吳三國締造者中間,曹操和孫權都有好幾個兒子,無繼嗣之優;惟劉備戎馬半生,到建安六年走依荊州劉表,已是四十一歲的人了,仍然後繼無嗣,萬般無奈才養寇封為子,改名劉封,讓這位螟蛉之子來承繼劉氏香火。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一、劉備是收養劉封在先,還是生劉禪在先呢?

這件事《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都已經講得很清楚。《三國志·劉封傳》說:“先生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資治通鑑》卷六十九也說:“初,封本羅侯寇氏之子,漢中王初到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但是到了建安十一年,劉備那位“美如玉人”的甘夫人,為他生了個寶貝兒子劉禪,劉封的嗣子地位從此便成為問題。

《三國志・後主傳》雲:“ (章武)三年夏四月,先主殂於永安宮。五月,後主襲位於成都,時年十七。”這就是說,劉禪生於建安十一年是可以準確推算出來的。而劉備又是於何時收養劉封的呢?

從史書中還查不出具體的時間,但卻有充分的根據說劉備養劉封在先,生劉禪在後。《三國志·劉封傳》還說:“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劉備自葭萌還攻劉璋在建安十七年,如果我們把前面引用過的“漢中王初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與“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加以印證,可知劉備過繼劉封為子不會晚於建安十年。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此時劉封還是年未及冠的十餘歲少年。至於他的“有武藝,氣力過人”,應該是二十歲左右時的情形。

二、劉備最初也許沒有處死劉封的意思

此後劉封隨義父轉戰四方,在底定西川時戰功卓著,被封為副軍中郎將,後來受任鎮守上庸、西城,升遷副軍將軍,擔負著抵禦曹魏保衛西蜀東北邊境的重任。當關羽用兵襄樊而敗走麥城時,因上庸、西城初附西蜀,守衛在邊境線上所遇到的複雜情況,不容許劉封擅離防地率重兵去援救這位義叔。至於劉封和孟達之間的不和,責任也不全在劉封身上。反覆無常的孟達,有著自己對利害的考慮,誠實而又天真的劉封,還摸不透他。

劉備對自己的義子還算了解,所以在孟達、申儀等叛蜀歸魏,奉命討伐的劉封戰敗歸還成都後,也只不過責備劉封侵陵孟達和不救關羽,最初似無處死他的意思。

當然,劉封被義父賜死與“侵陵孟達,又不救羽”有一定的關係,但卻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由於劉備、諸葛亮鑑於繼嗣之爭的嚴重危害,斷然採取的一個政治辦法。這樣劉封就成了皇位繼存的可悲的犧牲品。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三、劉封是如何成為皇位繼存的犧牲品的?

當時諸葛亮說的很直率:他認為劉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所以勸劉備除之。確實,象劉禪那樣個“素絲無常,唯所染之”的膿包,根本不是劉封的對手,在劉備去世後,剛猛的劉封要是爭奪皇位,是很不好對付的,劉備只好橫下一條心處死劉封。

看起來劉封還是相當忠實於劉備和西蜀政權的。別人看得出來的繼嗣危機,他老實叭嘰地不予理睬。孟達叛蜀歸魏後勸他說“今足下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血而據勢權,義非君臣而處上位,徵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聞也。自立阿斗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如使申生從子與之言,必為太伯;衛伋聽其弟之謀,無彰父之譏也。且小白出奔,入而為霸:重耳喻垣,卒以克復。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這些話雖不免有些挑唆的成分,但繼嗣危機確是“有識之人相為寒心”的問題。劉封如果能像孟達那樣,多為自己的利害關係想一想,不要把對義父的感情和西蜀事業看得那麼認真,他原不會冤枉地死在劉備的手中。

臨刑之時,他悔很交加地嘆息說:“假不用孟子度(孟達字子度)之言!”嗅一嗅這退來的覺醒,無疑是有一點版逆的味兒。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四、羅貫中為何要將劉封之死,歸因於“不救羽”

觀三國曆史如數家珍的羅貫中,對劉封之死的原因,當然瞭解得相當清楚。但是,他在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時,卻小心謹慎地力圖避開繼嗣問題,在無法避開的地方,便巧妙地將繼嗣問題納入忠義的範圍展開描寫。這究竟是為了什麼?

細細想來,道理也不難明白:羅貫中所要寫的是一部歷史小說,而不是一部斷代史,他在處理歷史題材時完全可以也應當按照自己的創作思想去決定刪改取捨。陳壽在寫作史書《三國志》時,不能隨意虛構、改制、增補、刪除,必須忠於歷史真實;羅貫中在創作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時,可以虛構、改制、增補、刪除,必須忠於藝術真實,並把歷史真實改造成藝術真實。這難道不正是史學家和文學家最基本的分野嗎?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不過,羅貫中在小說中並未隨心所欲地處理劉封這位被冤死的養子,他不似《三國志》的作者那樣,在敘述劉封之死時,寄予不小的同情和惋惜,而是嚴格地按照忠義組合人物與情節的格局,完全將劉封之死納入自己創作思想的軌道,顯示出與陳壽大不相同的褒貶立場。

羅貫中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將自己的同情和愛完全傾注在蜀漢君臣一邊,決心不讓由桃園結義所奠定的忠義關係進一粒砂子。於是他從《劉封傳》中劉封不受關羽之命率兵救援、在關羽被殺後“先主恨之”和劉封歸成都後劉備責劉封“不救羽”等兩條記述中,深化事象的思想內涵,然後展開自己想象的彩翼,將劉封之死和劉關張之間的忠義關係緊密聯繫起來。

"

在魏蜀吳三國締造者中間,曹操和孫權都有好幾個兒子,無繼嗣之優;惟劉備戎馬半生,到建安六年走依荊州劉表,已是四十一歲的人了,仍然後繼無嗣,萬般無奈才養寇封為子,改名劉封,讓這位螟蛉之子來承繼劉氏香火。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一、劉備是收養劉封在先,還是生劉禪在先呢?

這件事《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都已經講得很清楚。《三國志·劉封傳》說:“先生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資治通鑑》卷六十九也說:“初,封本羅侯寇氏之子,漢中王初到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但是到了建安十一年,劉備那位“美如玉人”的甘夫人,為他生了個寶貝兒子劉禪,劉封的嗣子地位從此便成為問題。

《三國志・後主傳》雲:“ (章武)三年夏四月,先主殂於永安宮。五月,後主襲位於成都,時年十七。”這就是說,劉禪生於建安十一年是可以準確推算出來的。而劉備又是於何時收養劉封的呢?

從史書中還查不出具體的時間,但卻有充分的根據說劉備養劉封在先,生劉禪在後。《三國志·劉封傳》還說:“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劉備自葭萌還攻劉璋在建安十七年,如果我們把前面引用過的“漢中王初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與“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加以印證,可知劉備過繼劉封為子不會晚於建安十年。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此時劉封還是年未及冠的十餘歲少年。至於他的“有武藝,氣力過人”,應該是二十歲左右時的情形。

二、劉備最初也許沒有處死劉封的意思

此後劉封隨義父轉戰四方,在底定西川時戰功卓著,被封為副軍中郎將,後來受任鎮守上庸、西城,升遷副軍將軍,擔負著抵禦曹魏保衛西蜀東北邊境的重任。當關羽用兵襄樊而敗走麥城時,因上庸、西城初附西蜀,守衛在邊境線上所遇到的複雜情況,不容許劉封擅離防地率重兵去援救這位義叔。至於劉封和孟達之間的不和,責任也不全在劉封身上。反覆無常的孟達,有著自己對利害的考慮,誠實而又天真的劉封,還摸不透他。

劉備對自己的義子還算了解,所以在孟達、申儀等叛蜀歸魏,奉命討伐的劉封戰敗歸還成都後,也只不過責備劉封侵陵孟達和不救關羽,最初似無處死他的意思。

當然,劉封被義父賜死與“侵陵孟達,又不救羽”有一定的關係,但卻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由於劉備、諸葛亮鑑於繼嗣之爭的嚴重危害,斷然採取的一個政治辦法。這樣劉封就成了皇位繼存的可悲的犧牲品。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三、劉封是如何成為皇位繼存的犧牲品的?

當時諸葛亮說的很直率:他認為劉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所以勸劉備除之。確實,象劉禪那樣個“素絲無常,唯所染之”的膿包,根本不是劉封的對手,在劉備去世後,剛猛的劉封要是爭奪皇位,是很不好對付的,劉備只好橫下一條心處死劉封。

看起來劉封還是相當忠實於劉備和西蜀政權的。別人看得出來的繼嗣危機,他老實叭嘰地不予理睬。孟達叛蜀歸魏後勸他說“今足下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血而據勢權,義非君臣而處上位,徵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聞也。自立阿斗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如使申生從子與之言,必為太伯;衛伋聽其弟之謀,無彰父之譏也。且小白出奔,入而為霸:重耳喻垣,卒以克復。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這些話雖不免有些挑唆的成分,但繼嗣危機確是“有識之人相為寒心”的問題。劉封如果能像孟達那樣,多為自己的利害關係想一想,不要把對義父的感情和西蜀事業看得那麼認真,他原不會冤枉地死在劉備的手中。

臨刑之時,他悔很交加地嘆息說:“假不用孟子度(孟達字子度)之言!”嗅一嗅這退來的覺醒,無疑是有一點版逆的味兒。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四、羅貫中為何要將劉封之死,歸因於“不救羽”

觀三國曆史如數家珍的羅貫中,對劉封之死的原因,當然瞭解得相當清楚。但是,他在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時,卻小心謹慎地力圖避開繼嗣問題,在無法避開的地方,便巧妙地將繼嗣問題納入忠義的範圍展開描寫。這究竟是為了什麼?

細細想來,道理也不難明白:羅貫中所要寫的是一部歷史小說,而不是一部斷代史,他在處理歷史題材時完全可以也應當按照自己的創作思想去決定刪改取捨。陳壽在寫作史書《三國志》時,不能隨意虛構、改制、增補、刪除,必須忠於歷史真實;羅貫中在創作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時,可以虛構、改制、增補、刪除,必須忠於藝術真實,並把歷史真實改造成藝術真實。這難道不正是史學家和文學家最基本的分野嗎?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不過,羅貫中在小說中並未隨心所欲地處理劉封這位被冤死的養子,他不似《三國志》的作者那樣,在敘述劉封之死時,寄予不小的同情和惋惜,而是嚴格地按照忠義組合人物與情節的格局,完全將劉封之死納入自己創作思想的軌道,顯示出與陳壽大不相同的褒貶立場。

羅貫中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將自己的同情和愛完全傾注在蜀漢君臣一邊,決心不讓由桃園結義所奠定的忠義關係進一粒砂子。於是他從《劉封傳》中劉封不受關羽之命率兵救援、在關羽被殺後“先主恨之”和劉封歸成都後劉備責劉封“不救羽”等兩條記述中,深化事象的思想內涵,然後展開自己想象的彩翼,將劉封之死和劉關張之間的忠義關係緊密聯繫起來。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五、將劉禪出生和過繼劉封兩事的時間順序故意作了顛倒

這在藝術表現上確是一種比較合理的描寫手段,但從思想內容來看就改變了歷史的真實面目,對劉封的死因作出了新的解釋。小說寫劉備攻取城後,看中縣令劉泌的外甥寇封“人品壯觀,聲音清亮”“精熟武藝”,且又是父母雙亡寄身於舅父門下的孤兒,便將寇封過房為嗣改名劉封,為了在故事情節剛剛展開便“先時伏著”人物的命運及事件的因果關係,羅貫中改變了一個基本事實,虛構了一個重要細節,小說在《劉玄德襄陽赴會》一回中,說“時建安十二年春,甘夫人降生劉禪”,值得注意的是把劉備養劉封為子一事,放在後一回《徐庶定計取樊城》中敘述,將劉禪出生和過繼劉封兩事的時間順序故意作了顛倒。

這樣改變事實真象的目的,是要讓讀者相信劉備過繼劉封,並不是為了繼嗣,而是屬於收養英雄豪客一類的義舉。你看,劉備不是已經有兒子了嗎?為了暗示劉封之死的因果關係,羅貫中信筆點染了劉備帶劉封拜關羽、張飛為叔的細節。

"

在魏蜀吳三國締造者中間,曹操和孫權都有好幾個兒子,無繼嗣之優;惟劉備戎馬半生,到建安六年走依荊州劉表,已是四十一歲的人了,仍然後繼無嗣,萬般無奈才養寇封為子,改名劉封,讓這位螟蛉之子來承繼劉氏香火。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一、劉備是收養劉封在先,還是生劉禪在先呢?

這件事《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都已經講得很清楚。《三國志·劉封傳》說:“先生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資治通鑑》卷六十九也說:“初,封本羅侯寇氏之子,漢中王初到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但是到了建安十一年,劉備那位“美如玉人”的甘夫人,為他生了個寶貝兒子劉禪,劉封的嗣子地位從此便成為問題。

《三國志・後主傳》雲:“ (章武)三年夏四月,先主殂於永安宮。五月,後主襲位於成都,時年十七。”這就是說,劉禪生於建安十一年是可以準確推算出來的。而劉備又是於何時收養劉封的呢?

從史書中還查不出具體的時間,但卻有充分的根據說劉備養劉封在先,生劉禪在後。《三國志·劉封傳》還說:“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劉備自葭萌還攻劉璋在建安十七年,如果我們把前面引用過的“漢中王初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與“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加以印證,可知劉備過繼劉封為子不會晚於建安十年。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此時劉封還是年未及冠的十餘歲少年。至於他的“有武藝,氣力過人”,應該是二十歲左右時的情形。

二、劉備最初也許沒有處死劉封的意思

此後劉封隨義父轉戰四方,在底定西川時戰功卓著,被封為副軍中郎將,後來受任鎮守上庸、西城,升遷副軍將軍,擔負著抵禦曹魏保衛西蜀東北邊境的重任。當關羽用兵襄樊而敗走麥城時,因上庸、西城初附西蜀,守衛在邊境線上所遇到的複雜情況,不容許劉封擅離防地率重兵去援救這位義叔。至於劉封和孟達之間的不和,責任也不全在劉封身上。反覆無常的孟達,有著自己對利害的考慮,誠實而又天真的劉封,還摸不透他。

劉備對自己的義子還算了解,所以在孟達、申儀等叛蜀歸魏,奉命討伐的劉封戰敗歸還成都後,也只不過責備劉封侵陵孟達和不救關羽,最初似無處死他的意思。

當然,劉封被義父賜死與“侵陵孟達,又不救羽”有一定的關係,但卻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由於劉備、諸葛亮鑑於繼嗣之爭的嚴重危害,斷然採取的一個政治辦法。這樣劉封就成了皇位繼存的可悲的犧牲品。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三、劉封是如何成為皇位繼存的犧牲品的?

當時諸葛亮說的很直率:他認為劉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所以勸劉備除之。確實,象劉禪那樣個“素絲無常,唯所染之”的膿包,根本不是劉封的對手,在劉備去世後,剛猛的劉封要是爭奪皇位,是很不好對付的,劉備只好橫下一條心處死劉封。

看起來劉封還是相當忠實於劉備和西蜀政權的。別人看得出來的繼嗣危機,他老實叭嘰地不予理睬。孟達叛蜀歸魏後勸他說“今足下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血而據勢權,義非君臣而處上位,徵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聞也。自立阿斗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如使申生從子與之言,必為太伯;衛伋聽其弟之謀,無彰父之譏也。且小白出奔,入而為霸:重耳喻垣,卒以克復。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這些話雖不免有些挑唆的成分,但繼嗣危機確是“有識之人相為寒心”的問題。劉封如果能像孟達那樣,多為自己的利害關係想一想,不要把對義父的感情和西蜀事業看得那麼認真,他原不會冤枉地死在劉備的手中。

臨刑之時,他悔很交加地嘆息說:“假不用孟子度(孟達字子度)之言!”嗅一嗅這退來的覺醒,無疑是有一點版逆的味兒。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四、羅貫中為何要將劉封之死,歸因於“不救羽”

觀三國曆史如數家珍的羅貫中,對劉封之死的原因,當然瞭解得相當清楚。但是,他在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時,卻小心謹慎地力圖避開繼嗣問題,在無法避開的地方,便巧妙地將繼嗣問題納入忠義的範圍展開描寫。這究竟是為了什麼?

細細想來,道理也不難明白:羅貫中所要寫的是一部歷史小說,而不是一部斷代史,他在處理歷史題材時完全可以也應當按照自己的創作思想去決定刪改取捨。陳壽在寫作史書《三國志》時,不能隨意虛構、改制、增補、刪除,必須忠於歷史真實;羅貫中在創作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時,可以虛構、改制、增補、刪除,必須忠於藝術真實,並把歷史真實改造成藝術真實。這難道不正是史學家和文學家最基本的分野嗎?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不過,羅貫中在小說中並未隨心所欲地處理劉封這位被冤死的養子,他不似《三國志》的作者那樣,在敘述劉封之死時,寄予不小的同情和惋惜,而是嚴格地按照忠義組合人物與情節的格局,完全將劉封之死納入自己創作思想的軌道,顯示出與陳壽大不相同的褒貶立場。

羅貫中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將自己的同情和愛完全傾注在蜀漢君臣一邊,決心不讓由桃園結義所奠定的忠義關係進一粒砂子。於是他從《劉封傳》中劉封不受關羽之命率兵救援、在關羽被殺後“先主恨之”和劉封歸成都後劉備責劉封“不救羽”等兩條記述中,深化事象的思想內涵,然後展開自己想象的彩翼,將劉封之死和劉關張之間的忠義關係緊密聯繫起來。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五、將劉禪出生和過繼劉封兩事的時間順序故意作了顛倒

這在藝術表現上確是一種比較合理的描寫手段,但從思想內容來看就改變了歷史的真實面目,對劉封的死因作出了新的解釋。小說寫劉備攻取城後,看中縣令劉泌的外甥寇封“人品壯觀,聲音清亮”“精熟武藝”,且又是父母雙亡寄身於舅父門下的孤兒,便將寇封過房為嗣改名劉封,為了在故事情節剛剛展開便“先時伏著”人物的命運及事件的因果關係,羅貫中改變了一個基本事實,虛構了一個重要細節,小說在《劉玄德襄陽赴會》一回中,說“時建安十二年春,甘夫人降生劉禪”,值得注意的是把劉備養劉封為子一事,放在後一回《徐庶定計取樊城》中敘述,將劉禪出生和過繼劉封兩事的時間順序故意作了顛倒。

這樣改變事實真象的目的,是要讓讀者相信劉備過繼劉封,並不是為了繼嗣,而是屬於收養英雄豪客一類的義舉。你看,劉備不是已經有兒子了嗎?為了暗示劉封之死的因果關係,羅貫中信筆點染了劉備帶劉封拜關羽、張飛為叔的細節。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這裡不寫張飛的態度,獨敘關羽不悅之論:“兄長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後必有亂也。”小字注者特雲:“此是結冤之處。”也就是說,這一細節為高度重視兄弟義氣的劉備,處死不救關羽的劉封一事先伏了一筆。

六、在羅貫中筆下,劉封是一位不起眼的、戰功平平又心胸狹窄的青年

此後在驚心動魂的赤壁大戰中,不曾看到劉封的戰績,大約因他還幼小的緣故。取西川為劉備立國的一大關目,劉封在還攻葭萌關時,與關平活捉楊懷、高沛,算是初露頭角。到了攻取東川戰役,劉封作為一位青年將領,本來正是大有作為之時,但在攻打陽平關的戰績中竟是一勝一負。他追殺曹操和迎戰徐晃,還表現得有勇有謀;一遇到曹操的黃鬚兒曹彰,只交手三合便敗下陣來,惶恐得無顏見義父,聽說孟達打了勝仗又深恨結仇。

在羅貫中筆下,他是一位不起眼的、戰功平平又心胸狹窄的青年,這樣的人又殺之何惜?小說作者大大改變了劉封的歷史原型,把這個戰功卓著的劉封改制成為軍事才能平庸和性格自私的劉封。這也為他後來駐兵上庸不救關羽,在情節上作了較為合理的過渡。

"

在魏蜀吳三國締造者中間,曹操和孫權都有好幾個兒子,無繼嗣之優;惟劉備戎馬半生,到建安六年走依荊州劉表,已是四十一歲的人了,仍然後繼無嗣,萬般無奈才養寇封為子,改名劉封,讓這位螟蛉之子來承繼劉氏香火。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一、劉備是收養劉封在先,還是生劉禪在先呢?

這件事《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都已經講得很清楚。《三國志·劉封傳》說:“先生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資治通鑑》卷六十九也說:“初,封本羅侯寇氏之子,漢中王初到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但是到了建安十一年,劉備那位“美如玉人”的甘夫人,為他生了個寶貝兒子劉禪,劉封的嗣子地位從此便成為問題。

《三國志・後主傳》雲:“ (章武)三年夏四月,先主殂於永安宮。五月,後主襲位於成都,時年十七。”這就是說,劉禪生於建安十一年是可以準確推算出來的。而劉備又是於何時收養劉封的呢?

從史書中還查不出具體的時間,但卻有充分的根據說劉備養劉封在先,生劉禪在後。《三國志·劉封傳》還說:“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劉備自葭萌還攻劉璋在建安十七年,如果我們把前面引用過的“漢中王初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與“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加以印證,可知劉備過繼劉封為子不會晚於建安十年。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此時劉封還是年未及冠的十餘歲少年。至於他的“有武藝,氣力過人”,應該是二十歲左右時的情形。

二、劉備最初也許沒有處死劉封的意思

此後劉封隨義父轉戰四方,在底定西川時戰功卓著,被封為副軍中郎將,後來受任鎮守上庸、西城,升遷副軍將軍,擔負著抵禦曹魏保衛西蜀東北邊境的重任。當關羽用兵襄樊而敗走麥城時,因上庸、西城初附西蜀,守衛在邊境線上所遇到的複雜情況,不容許劉封擅離防地率重兵去援救這位義叔。至於劉封和孟達之間的不和,責任也不全在劉封身上。反覆無常的孟達,有著自己對利害的考慮,誠實而又天真的劉封,還摸不透他。

劉備對自己的義子還算了解,所以在孟達、申儀等叛蜀歸魏,奉命討伐的劉封戰敗歸還成都後,也只不過責備劉封侵陵孟達和不救關羽,最初似無處死他的意思。

當然,劉封被義父賜死與“侵陵孟達,又不救羽”有一定的關係,但卻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由於劉備、諸葛亮鑑於繼嗣之爭的嚴重危害,斷然採取的一個政治辦法。這樣劉封就成了皇位繼存的可悲的犧牲品。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三、劉封是如何成為皇位繼存的犧牲品的?

當時諸葛亮說的很直率:他認為劉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所以勸劉備除之。確實,象劉禪那樣個“素絲無常,唯所染之”的膿包,根本不是劉封的對手,在劉備去世後,剛猛的劉封要是爭奪皇位,是很不好對付的,劉備只好橫下一條心處死劉封。

看起來劉封還是相當忠實於劉備和西蜀政權的。別人看得出來的繼嗣危機,他老實叭嘰地不予理睬。孟達叛蜀歸魏後勸他說“今足下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血而據勢權,義非君臣而處上位,徵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聞也。自立阿斗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如使申生從子與之言,必為太伯;衛伋聽其弟之謀,無彰父之譏也。且小白出奔,入而為霸:重耳喻垣,卒以克復。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這些話雖不免有些挑唆的成分,但繼嗣危機確是“有識之人相為寒心”的問題。劉封如果能像孟達那樣,多為自己的利害關係想一想,不要把對義父的感情和西蜀事業看得那麼認真,他原不會冤枉地死在劉備的手中。

臨刑之時,他悔很交加地嘆息說:“假不用孟子度(孟達字子度)之言!”嗅一嗅這退來的覺醒,無疑是有一點版逆的味兒。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四、羅貫中為何要將劉封之死,歸因於“不救羽”

觀三國曆史如數家珍的羅貫中,對劉封之死的原因,當然瞭解得相當清楚。但是,他在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時,卻小心謹慎地力圖避開繼嗣問題,在無法避開的地方,便巧妙地將繼嗣問題納入忠義的範圍展開描寫。這究竟是為了什麼?

細細想來,道理也不難明白:羅貫中所要寫的是一部歷史小說,而不是一部斷代史,他在處理歷史題材時完全可以也應當按照自己的創作思想去決定刪改取捨。陳壽在寫作史書《三國志》時,不能隨意虛構、改制、增補、刪除,必須忠於歷史真實;羅貫中在創作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時,可以虛構、改制、增補、刪除,必須忠於藝術真實,並把歷史真實改造成藝術真實。這難道不正是史學家和文學家最基本的分野嗎?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不過,羅貫中在小說中並未隨心所欲地處理劉封這位被冤死的養子,他不似《三國志》的作者那樣,在敘述劉封之死時,寄予不小的同情和惋惜,而是嚴格地按照忠義組合人物與情節的格局,完全將劉封之死納入自己創作思想的軌道,顯示出與陳壽大不相同的褒貶立場。

羅貫中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將自己的同情和愛完全傾注在蜀漢君臣一邊,決心不讓由桃園結義所奠定的忠義關係進一粒砂子。於是他從《劉封傳》中劉封不受關羽之命率兵救援、在關羽被殺後“先主恨之”和劉封歸成都後劉備責劉封“不救羽”等兩條記述中,深化事象的思想內涵,然後展開自己想象的彩翼,將劉封之死和劉關張之間的忠義關係緊密聯繫起來。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五、將劉禪出生和過繼劉封兩事的時間順序故意作了顛倒

這在藝術表現上確是一種比較合理的描寫手段,但從思想內容來看就改變了歷史的真實面目,對劉封的死因作出了新的解釋。小說寫劉備攻取城後,看中縣令劉泌的外甥寇封“人品壯觀,聲音清亮”“精熟武藝”,且又是父母雙亡寄身於舅父門下的孤兒,便將寇封過房為嗣改名劉封,為了在故事情節剛剛展開便“先時伏著”人物的命運及事件的因果關係,羅貫中改變了一個基本事實,虛構了一個重要細節,小說在《劉玄德襄陽赴會》一回中,說“時建安十二年春,甘夫人降生劉禪”,值得注意的是把劉備養劉封為子一事,放在後一回《徐庶定計取樊城》中敘述,將劉禪出生和過繼劉封兩事的時間順序故意作了顛倒。

這樣改變事實真象的目的,是要讓讀者相信劉備過繼劉封,並不是為了繼嗣,而是屬於收養英雄豪客一類的義舉。你看,劉備不是已經有兒子了嗎?為了暗示劉封之死的因果關係,羅貫中信筆點染了劉備帶劉封拜關羽、張飛為叔的細節。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這裡不寫張飛的態度,獨敘關羽不悅之論:“兄長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後必有亂也。”小字注者特雲:“此是結冤之處。”也就是說,這一細節為高度重視兄弟義氣的劉備,處死不救關羽的劉封一事先伏了一筆。

六、在羅貫中筆下,劉封是一位不起眼的、戰功平平又心胸狹窄的青年

此後在驚心動魂的赤壁大戰中,不曾看到劉封的戰績,大約因他還幼小的緣故。取西川為劉備立國的一大關目,劉封在還攻葭萌關時,與關平活捉楊懷、高沛,算是初露頭角。到了攻取東川戰役,劉封作為一位青年將領,本來正是大有作為之時,但在攻打陽平關的戰績中竟是一勝一負。他追殺曹操和迎戰徐晃,還表現得有勇有謀;一遇到曹操的黃鬚兒曹彰,只交手三合便敗下陣來,惶恐得無顏見義父,聽說孟達打了勝仗又深恨結仇。

在羅貫中筆下,他是一位不起眼的、戰功平平又心胸狹窄的青年,這樣的人又殺之何惜?小說作者大大改變了劉封的歷史原型,把這個戰功卓著的劉封改制成為軍事才能平庸和性格自私的劉封。這也為他後來駐兵上庸不救關羽,在情節上作了較為合理的過渡。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劉封探知關羽兵敗困守麥城,對此並非漠然置之,關羽部將廖化前來求救之初,他也沒有斷然拒絕,而是表現出遊移不定的態度。“奈關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視不救乎”,仍然是他考慮的中心問題;只因孟達的惡意挑拔:說關羽反對劉封繼嗣,一下子勾起了劉封的舊怨新仇,才促使他最後下決心不發兵救援關羽。正是這種狹隘自私的決斷,最終將劉封推上了斷頭臺。

以忠義為旗幟的劉備,將劉封不救援關羽看作“罪不容誅”的不義行為。他與諸葛亮商定了一條“二虎相併”的計謀,以絕劉封、孟達“兩害”,但劉封、孟達對劉備和西蜀政權的態度卻判若雲霄。孟達毫不猶豫地叛蜀投魏,得以賜爵封侯;劉封斷然拒絕了孟達投魏的建議,深悔孟達“誤吾叔侄之義,又間吾父子之親”,使自己成了不忠不義的逆子。

可惜這姍姍來遲的悔悟未被劉備鑑察,再加上諸葛亮關於繼嗣之爭的深謀遠慮觸及了劉備的隱衷,遂在劉封戰敗逃回成都後將他處死。劉封繼嗣問題在孟達和諸葛亮口中兩次提出,只不過是決定處死劉封的一種催化劑,羅貫中將它納入忠義的範疇內加以處理,使小說在思想內容上更為完整統一。

"

在魏蜀吳三國締造者中間,曹操和孫權都有好幾個兒子,無繼嗣之優;惟劉備戎馬半生,到建安六年走依荊州劉表,已是四十一歲的人了,仍然後繼無嗣,萬般無奈才養寇封為子,改名劉封,讓這位螟蛉之子來承繼劉氏香火。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一、劉備是收養劉封在先,還是生劉禪在先呢?

這件事《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都已經講得很清楚。《三國志·劉封傳》說:“先生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資治通鑑》卷六十九也說:“初,封本羅侯寇氏之子,漢中王初到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但是到了建安十一年,劉備那位“美如玉人”的甘夫人,為他生了個寶貝兒子劉禪,劉封的嗣子地位從此便成為問題。

《三國志・後主傳》雲:“ (章武)三年夏四月,先主殂於永安宮。五月,後主襲位於成都,時年十七。”這就是說,劉禪生於建安十一年是可以準確推算出來的。而劉備又是於何時收養劉封的呢?

從史書中還查不出具體的時間,但卻有充分的根據說劉備養劉封在先,生劉禪在後。《三國志·劉封傳》還說:“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劉備自葭萌還攻劉璋在建安十七年,如果我們把前面引用過的“漢中王初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與“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加以印證,可知劉備過繼劉封為子不會晚於建安十年。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此時劉封還是年未及冠的十餘歲少年。至於他的“有武藝,氣力過人”,應該是二十歲左右時的情形。

二、劉備最初也許沒有處死劉封的意思

此後劉封隨義父轉戰四方,在底定西川時戰功卓著,被封為副軍中郎將,後來受任鎮守上庸、西城,升遷副軍將軍,擔負著抵禦曹魏保衛西蜀東北邊境的重任。當關羽用兵襄樊而敗走麥城時,因上庸、西城初附西蜀,守衛在邊境線上所遇到的複雜情況,不容許劉封擅離防地率重兵去援救這位義叔。至於劉封和孟達之間的不和,責任也不全在劉封身上。反覆無常的孟達,有著自己對利害的考慮,誠實而又天真的劉封,還摸不透他。

劉備對自己的義子還算了解,所以在孟達、申儀等叛蜀歸魏,奉命討伐的劉封戰敗歸還成都後,也只不過責備劉封侵陵孟達和不救關羽,最初似無處死他的意思。

當然,劉封被義父賜死與“侵陵孟達,又不救羽”有一定的關係,但卻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由於劉備、諸葛亮鑑於繼嗣之爭的嚴重危害,斷然採取的一個政治辦法。這樣劉封就成了皇位繼存的可悲的犧牲品。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三、劉封是如何成為皇位繼存的犧牲品的?

當時諸葛亮說的很直率:他認為劉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所以勸劉備除之。確實,象劉禪那樣個“素絲無常,唯所染之”的膿包,根本不是劉封的對手,在劉備去世後,剛猛的劉封要是爭奪皇位,是很不好對付的,劉備只好橫下一條心處死劉封。

看起來劉封還是相當忠實於劉備和西蜀政權的。別人看得出來的繼嗣危機,他老實叭嘰地不予理睬。孟達叛蜀歸魏後勸他說“今足下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血而據勢權,義非君臣而處上位,徵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聞也。自立阿斗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如使申生從子與之言,必為太伯;衛伋聽其弟之謀,無彰父之譏也。且小白出奔,入而為霸:重耳喻垣,卒以克復。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這些話雖不免有些挑唆的成分,但繼嗣危機確是“有識之人相為寒心”的問題。劉封如果能像孟達那樣,多為自己的利害關係想一想,不要把對義父的感情和西蜀事業看得那麼認真,他原不會冤枉地死在劉備的手中。

臨刑之時,他悔很交加地嘆息說:“假不用孟子度(孟達字子度)之言!”嗅一嗅這退來的覺醒,無疑是有一點版逆的味兒。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四、羅貫中為何要將劉封之死,歸因於“不救羽”

觀三國曆史如數家珍的羅貫中,對劉封之死的原因,當然瞭解得相當清楚。但是,他在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時,卻小心謹慎地力圖避開繼嗣問題,在無法避開的地方,便巧妙地將繼嗣問題納入忠義的範圍展開描寫。這究竟是為了什麼?

細細想來,道理也不難明白:羅貫中所要寫的是一部歷史小說,而不是一部斷代史,他在處理歷史題材時完全可以也應當按照自己的創作思想去決定刪改取捨。陳壽在寫作史書《三國志》時,不能隨意虛構、改制、增補、刪除,必須忠於歷史真實;羅貫中在創作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時,可以虛構、改制、增補、刪除,必須忠於藝術真實,並把歷史真實改造成藝術真實。這難道不正是史學家和文學家最基本的分野嗎?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不過,羅貫中在小說中並未隨心所欲地處理劉封這位被冤死的養子,他不似《三國志》的作者那樣,在敘述劉封之死時,寄予不小的同情和惋惜,而是嚴格地按照忠義組合人物與情節的格局,完全將劉封之死納入自己創作思想的軌道,顯示出與陳壽大不相同的褒貶立場。

羅貫中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將自己的同情和愛完全傾注在蜀漢君臣一邊,決心不讓由桃園結義所奠定的忠義關係進一粒砂子。於是他從《劉封傳》中劉封不受關羽之命率兵救援、在關羽被殺後“先主恨之”和劉封歸成都後劉備責劉封“不救羽”等兩條記述中,深化事象的思想內涵,然後展開自己想象的彩翼,將劉封之死和劉關張之間的忠義關係緊密聯繫起來。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五、將劉禪出生和過繼劉封兩事的時間順序故意作了顛倒

這在藝術表現上確是一種比較合理的描寫手段,但從思想內容來看就改變了歷史的真實面目,對劉封的死因作出了新的解釋。小說寫劉備攻取城後,看中縣令劉泌的外甥寇封“人品壯觀,聲音清亮”“精熟武藝”,且又是父母雙亡寄身於舅父門下的孤兒,便將寇封過房為嗣改名劉封,為了在故事情節剛剛展開便“先時伏著”人物的命運及事件的因果關係,羅貫中改變了一個基本事實,虛構了一個重要細節,小說在《劉玄德襄陽赴會》一回中,說“時建安十二年春,甘夫人降生劉禪”,值得注意的是把劉備養劉封為子一事,放在後一回《徐庶定計取樊城》中敘述,將劉禪出生和過繼劉封兩事的時間順序故意作了顛倒。

這樣改變事實真象的目的,是要讓讀者相信劉備過繼劉封,並不是為了繼嗣,而是屬於收養英雄豪客一類的義舉。你看,劉備不是已經有兒子了嗎?為了暗示劉封之死的因果關係,羅貫中信筆點染了劉備帶劉封拜關羽、張飛為叔的細節。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這裡不寫張飛的態度,獨敘關羽不悅之論:“兄長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後必有亂也。”小字注者特雲:“此是結冤之處。”也就是說,這一細節為高度重視兄弟義氣的劉備,處死不救關羽的劉封一事先伏了一筆。

六、在羅貫中筆下,劉封是一位不起眼的、戰功平平又心胸狹窄的青年

此後在驚心動魂的赤壁大戰中,不曾看到劉封的戰績,大約因他還幼小的緣故。取西川為劉備立國的一大關目,劉封在還攻葭萌關時,與關平活捉楊懷、高沛,算是初露頭角。到了攻取東川戰役,劉封作為一位青年將領,本來正是大有作為之時,但在攻打陽平關的戰績中竟是一勝一負。他追殺曹操和迎戰徐晃,還表現得有勇有謀;一遇到曹操的黃鬚兒曹彰,只交手三合便敗下陣來,惶恐得無顏見義父,聽說孟達打了勝仗又深恨結仇。

在羅貫中筆下,他是一位不起眼的、戰功平平又心胸狹窄的青年,這樣的人又殺之何惜?小說作者大大改變了劉封的歷史原型,把這個戰功卓著的劉封改制成為軍事才能平庸和性格自私的劉封。這也為他後來駐兵上庸不救關羽,在情節上作了較為合理的過渡。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劉封探知關羽兵敗困守麥城,對此並非漠然置之,關羽部將廖化前來求救之初,他也沒有斷然拒絕,而是表現出遊移不定的態度。“奈關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視不救乎”,仍然是他考慮的中心問題;只因孟達的惡意挑拔:說關羽反對劉封繼嗣,一下子勾起了劉封的舊怨新仇,才促使他最後下決心不發兵救援關羽。正是這種狹隘自私的決斷,最終將劉封推上了斷頭臺。

以忠義為旗幟的劉備,將劉封不救援關羽看作“罪不容誅”的不義行為。他與諸葛亮商定了一條“二虎相併”的計謀,以絕劉封、孟達“兩害”,但劉封、孟達對劉備和西蜀政權的態度卻判若雲霄。孟達毫不猶豫地叛蜀投魏,得以賜爵封侯;劉封斷然拒絕了孟達投魏的建議,深悔孟達“誤吾叔侄之義,又間吾父子之親”,使自己成了不忠不義的逆子。

可惜這姍姍來遲的悔悟未被劉備鑑察,再加上諸葛亮關於繼嗣之爭的深謀遠慮觸及了劉備的隱衷,遂在劉封戰敗逃回成都後將他處死。劉封繼嗣問題在孟達和諸葛亮口中兩次提出,只不過是決定處死劉封的一種催化劑,羅貫中將它納入忠義的範疇內加以處理,使小說在思想內容上更為完整統一。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七、如何評價“劉封之死”

劉封之死。在文學和歷史上,顯示出較大的差異,對此應該怎樣進行評價?在我看來,歷史敘述重在秉筆直書,文學描寫重在表現美學價值。在歷史上,作為政治家的劉備和諸葛亮,為防止因繼嗣制之爭而引起政治動亂,以果斷的政治手腕處死劉封,有利於西蜀政權的安定團結。不過劉封卻罪不當死,而他的死也表現出封建地主階級政治家的殘忍和冷酷。

在小說中,作為忠義的化身的劉備和諸葛亮,為了捍衛自己的忠義事業,對於不忠義的劉封當然要嚴加懲處,這才符合羅貫中那個時代人們崇尚忠義的社會理想。所以不能用歷史去指責文學作品,也不能用文學作品去代替歷史,還是讓它們在人類文化史上長期共存互相映照吧。

"

在魏蜀吳三國締造者中間,曹操和孫權都有好幾個兒子,無繼嗣之優;惟劉備戎馬半生,到建安六年走依荊州劉表,已是四十一歲的人了,仍然後繼無嗣,萬般無奈才養寇封為子,改名劉封,讓這位螟蛉之子來承繼劉氏香火。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一、劉備是收養劉封在先,還是生劉禪在先呢?

這件事《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都已經講得很清楚。《三國志·劉封傳》說:“先生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資治通鑑》卷六十九也說:“初,封本羅侯寇氏之子,漢中王初到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但是到了建安十一年,劉備那位“美如玉人”的甘夫人,為他生了個寶貝兒子劉禪,劉封的嗣子地位從此便成為問題。

《三國志・後主傳》雲:“ (章武)三年夏四月,先主殂於永安宮。五月,後主襲位於成都,時年十七。”這就是說,劉禪生於建安十一年是可以準確推算出來的。而劉備又是於何時收養劉封的呢?

從史書中還查不出具體的時間,但卻有充分的根據說劉備養劉封在先,生劉禪在後。《三國志·劉封傳》還說:“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劉備自葭萌還攻劉璋在建安十七年,如果我們把前面引用過的“漢中王初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與“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加以印證,可知劉備過繼劉封為子不會晚於建安十年。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此時劉封還是年未及冠的十餘歲少年。至於他的“有武藝,氣力過人”,應該是二十歲左右時的情形。

二、劉備最初也許沒有處死劉封的意思

此後劉封隨義父轉戰四方,在底定西川時戰功卓著,被封為副軍中郎將,後來受任鎮守上庸、西城,升遷副軍將軍,擔負著抵禦曹魏保衛西蜀東北邊境的重任。當關羽用兵襄樊而敗走麥城時,因上庸、西城初附西蜀,守衛在邊境線上所遇到的複雜情況,不容許劉封擅離防地率重兵去援救這位義叔。至於劉封和孟達之間的不和,責任也不全在劉封身上。反覆無常的孟達,有著自己對利害的考慮,誠實而又天真的劉封,還摸不透他。

劉備對自己的義子還算了解,所以在孟達、申儀等叛蜀歸魏,奉命討伐的劉封戰敗歸還成都後,也只不過責備劉封侵陵孟達和不救關羽,最初似無處死他的意思。

當然,劉封被義父賜死與“侵陵孟達,又不救羽”有一定的關係,但卻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由於劉備、諸葛亮鑑於繼嗣之爭的嚴重危害,斷然採取的一個政治辦法。這樣劉封就成了皇位繼存的可悲的犧牲品。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三、劉封是如何成為皇位繼存的犧牲品的?

當時諸葛亮說的很直率:他認為劉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所以勸劉備除之。確實,象劉禪那樣個“素絲無常,唯所染之”的膿包,根本不是劉封的對手,在劉備去世後,剛猛的劉封要是爭奪皇位,是很不好對付的,劉備只好橫下一條心處死劉封。

看起來劉封還是相當忠實於劉備和西蜀政權的。別人看得出來的繼嗣危機,他老實叭嘰地不予理睬。孟達叛蜀歸魏後勸他說“今足下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血而據勢權,義非君臣而處上位,徵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聞也。自立阿斗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如使申生從子與之言,必為太伯;衛伋聽其弟之謀,無彰父之譏也。且小白出奔,入而為霸:重耳喻垣,卒以克復。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這些話雖不免有些挑唆的成分,但繼嗣危機確是“有識之人相為寒心”的問題。劉封如果能像孟達那樣,多為自己的利害關係想一想,不要把對義父的感情和西蜀事業看得那麼認真,他原不會冤枉地死在劉備的手中。

臨刑之時,他悔很交加地嘆息說:“假不用孟子度(孟達字子度)之言!”嗅一嗅這退來的覺醒,無疑是有一點版逆的味兒。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四、羅貫中為何要將劉封之死,歸因於“不救羽”

觀三國曆史如數家珍的羅貫中,對劉封之死的原因,當然瞭解得相當清楚。但是,他在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時,卻小心謹慎地力圖避開繼嗣問題,在無法避開的地方,便巧妙地將繼嗣問題納入忠義的範圍展開描寫。這究竟是為了什麼?

細細想來,道理也不難明白:羅貫中所要寫的是一部歷史小說,而不是一部斷代史,他在處理歷史題材時完全可以也應當按照自己的創作思想去決定刪改取捨。陳壽在寫作史書《三國志》時,不能隨意虛構、改制、增補、刪除,必須忠於歷史真實;羅貫中在創作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時,可以虛構、改制、增補、刪除,必須忠於藝術真實,並把歷史真實改造成藝術真實。這難道不正是史學家和文學家最基本的分野嗎?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不過,羅貫中在小說中並未隨心所欲地處理劉封這位被冤死的養子,他不似《三國志》的作者那樣,在敘述劉封之死時,寄予不小的同情和惋惜,而是嚴格地按照忠義組合人物與情節的格局,完全將劉封之死納入自己創作思想的軌道,顯示出與陳壽大不相同的褒貶立場。

羅貫中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將自己的同情和愛完全傾注在蜀漢君臣一邊,決心不讓由桃園結義所奠定的忠義關係進一粒砂子。於是他從《劉封傳》中劉封不受關羽之命率兵救援、在關羽被殺後“先主恨之”和劉封歸成都後劉備責劉封“不救羽”等兩條記述中,深化事象的思想內涵,然後展開自己想象的彩翼,將劉封之死和劉關張之間的忠義關係緊密聯繫起來。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五、將劉禪出生和過繼劉封兩事的時間順序故意作了顛倒

這在藝術表現上確是一種比較合理的描寫手段,但從思想內容來看就改變了歷史的真實面目,對劉封的死因作出了新的解釋。小說寫劉備攻取城後,看中縣令劉泌的外甥寇封“人品壯觀,聲音清亮”“精熟武藝”,且又是父母雙亡寄身於舅父門下的孤兒,便將寇封過房為嗣改名劉封,為了在故事情節剛剛展開便“先時伏著”人物的命運及事件的因果關係,羅貫中改變了一個基本事實,虛構了一個重要細節,小說在《劉玄德襄陽赴會》一回中,說“時建安十二年春,甘夫人降生劉禪”,值得注意的是把劉備養劉封為子一事,放在後一回《徐庶定計取樊城》中敘述,將劉禪出生和過繼劉封兩事的時間順序故意作了顛倒。

這樣改變事實真象的目的,是要讓讀者相信劉備過繼劉封,並不是為了繼嗣,而是屬於收養英雄豪客一類的義舉。你看,劉備不是已經有兒子了嗎?為了暗示劉封之死的因果關係,羅貫中信筆點染了劉備帶劉封拜關羽、張飛為叔的細節。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這裡不寫張飛的態度,獨敘關羽不悅之論:“兄長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後必有亂也。”小字注者特雲:“此是結冤之處。”也就是說,這一細節為高度重視兄弟義氣的劉備,處死不救關羽的劉封一事先伏了一筆。

六、在羅貫中筆下,劉封是一位不起眼的、戰功平平又心胸狹窄的青年

此後在驚心動魂的赤壁大戰中,不曾看到劉封的戰績,大約因他還幼小的緣故。取西川為劉備立國的一大關目,劉封在還攻葭萌關時,與關平活捉楊懷、高沛,算是初露頭角。到了攻取東川戰役,劉封作為一位青年將領,本來正是大有作為之時,但在攻打陽平關的戰績中竟是一勝一負。他追殺曹操和迎戰徐晃,還表現得有勇有謀;一遇到曹操的黃鬚兒曹彰,只交手三合便敗下陣來,惶恐得無顏見義父,聽說孟達打了勝仗又深恨結仇。

在羅貫中筆下,他是一位不起眼的、戰功平平又心胸狹窄的青年,這樣的人又殺之何惜?小說作者大大改變了劉封的歷史原型,把這個戰功卓著的劉封改制成為軍事才能平庸和性格自私的劉封。這也為他後來駐兵上庸不救關羽,在情節上作了較為合理的過渡。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劉封探知關羽兵敗困守麥城,對此並非漠然置之,關羽部將廖化前來求救之初,他也沒有斷然拒絕,而是表現出遊移不定的態度。“奈關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視不救乎”,仍然是他考慮的中心問題;只因孟達的惡意挑拔:說關羽反對劉封繼嗣,一下子勾起了劉封的舊怨新仇,才促使他最後下決心不發兵救援關羽。正是這種狹隘自私的決斷,最終將劉封推上了斷頭臺。

以忠義為旗幟的劉備,將劉封不救援關羽看作“罪不容誅”的不義行為。他與諸葛亮商定了一條“二虎相併”的計謀,以絕劉封、孟達“兩害”,但劉封、孟達對劉備和西蜀政權的態度卻判若雲霄。孟達毫不猶豫地叛蜀投魏,得以賜爵封侯;劉封斷然拒絕了孟達投魏的建議,深悔孟達“誤吾叔侄之義,又間吾父子之親”,使自己成了不忠不義的逆子。

可惜這姍姍來遲的悔悟未被劉備鑑察,再加上諸葛亮關於繼嗣之爭的深謀遠慮觸及了劉備的隱衷,遂在劉封戰敗逃回成都後將他處死。劉封繼嗣問題在孟達和諸葛亮口中兩次提出,只不過是決定處死劉封的一種催化劑,羅貫中將它納入忠義的範疇內加以處理,使小說在思想內容上更為完整統一。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七、如何評價“劉封之死”

劉封之死。在文學和歷史上,顯示出較大的差異,對此應該怎樣進行評價?在我看來,歷史敘述重在秉筆直書,文學描寫重在表現美學價值。在歷史上,作為政治家的劉備和諸葛亮,為防止因繼嗣制之爭而引起政治動亂,以果斷的政治手腕處死劉封,有利於西蜀政權的安定團結。不過劉封卻罪不當死,而他的死也表現出封建地主階級政治家的殘忍和冷酷。

在小說中,作為忠義的化身的劉備和諸葛亮,為了捍衛自己的忠義事業,對於不忠義的劉封當然要嚴加懲處,這才符合羅貫中那個時代人們崇尚忠義的社會理想。所以不能用歷史去指責文學作品,也不能用文學作品去代替歷史,還是讓它們在人類文化史上長期共存互相映照吧。

三國中“劉封之死”,究竟是不是因為“不救關羽”,細思讓人心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