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葛亮這個人物,自古以來便是人們引以推崇的高士,唐宋期間被列入“文廟十哲”。單從《三國演義》來說,諸葛亮已經不可以被稱為人了,他是神。

"

諸葛亮這個人物,自古以來便是人們引以推崇的高士,唐宋期間被列入“文廟十哲”。單從《三國演義》來說,諸葛亮已經不可以被稱為人了,他是神。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腦子裡略微一想,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等等,的確不是人能幹出來的。畢竟我們的前輩,羅貫中先生,深受南宋儒學的影響,“尊劉”。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南宋偏安一隅,只有南方半壁江山,和劉備鼎盛時期十分相似,南宋文人就以南為尊,尊劉抑曹了。另一方面,古人對於漢朝,一向都是心生嚮往,堂堂漢室江山三百年,東漢亂世瀕臨滅亡的關鍵時刻,還有一個姓劉的劉備割據一方,稱王稱帝,自然被後世人們尊為正統,劉備好歹也頂著漢景帝后裔的名號啊。

儘管我們的羅先生愛屋及烏,把諸葛亮神話了一番,但有一點得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值得神話的,你沒有真才實學,神話自然無從談起。從正史來看,諸葛亮本身的確是經天緯地之地,當世人傑,其七大才能令人瞠目結舌,不得不佩服。

"

諸葛亮這個人物,自古以來便是人們引以推崇的高士,唐宋期間被列入“文廟十哲”。單從《三國演義》來說,諸葛亮已經不可以被稱為人了,他是神。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腦子裡略微一想,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等等,的確不是人能幹出來的。畢竟我們的前輩,羅貫中先生,深受南宋儒學的影響,“尊劉”。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南宋偏安一隅,只有南方半壁江山,和劉備鼎盛時期十分相似,南宋文人就以南為尊,尊劉抑曹了。另一方面,古人對於漢朝,一向都是心生嚮往,堂堂漢室江山三百年,東漢亂世瀕臨滅亡的關鍵時刻,還有一個姓劉的劉備割據一方,稱王稱帝,自然被後世人們尊為正統,劉備好歹也頂著漢景帝后裔的名號啊。

儘管我們的羅先生愛屋及烏,把諸葛亮神話了一番,但有一點得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值得神話的,你沒有真才實學,神話自然無從談起。從正史來看,諸葛亮本身的確是經天緯地之地,當世人傑,其七大才能令人瞠目結舌,不得不佩服。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一,隆中問對,先決天下

隆中問對,不用多說,千古佳話。劉備受困於新野彈丸之地,外有曹操虎視眈眈,內有劉表蔡瑁掣肘嫌隙,身處危難,對於劉備這一梟雄來說,的確是龍游淺水,虎落平陽之際,這時候,劉備聽從了謀士徐庶的建議,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請求他出山力挽狂瀾。

徐庶稱,諸葛亮有臥龍之才,劉備三顧茅廬才見到他,這一番誠心,也讓諸葛亮得以傾囊獻策,隆中對由此而來。

“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以荊州,益州為根據地進取天下,大有效仿高祖劉邦的味道。荊州之地是天下之腹,兵家必爭之地,戰略意義重大,是進取河洛的關鍵,也正因為如此,此地不是屯糧養兵的好地方,這也就需要益州了。益州沃野千里,有天府之國之稱,完全是一個上天賜予的大後方。這是諸葛亮的核心戰略思想,放在今天一樣適用合理。而這也是諸葛亮預知天下先機的可怕之處。

通常一般的謀士,只是出謀劃策,諸如糜竺、孫乾等,能臨陣畫策,奇計疊出的,則屬於謀士裡的佼佼者了,諸如徐庶、荀攸等。而能觀天下大勢,洞悉戰略全局的,才是戰略級的謀士,諸葛亮就是此類人。後續天下的發展,和諸葛亮所說,其實出入不大,前期劉備進取荊州益州,包括漢中,都十分順利。只是上將關羽出荊州受挫,導致全局崩壞,這其實主要還是忽略了東吳的作用。後諸葛亮出岐山,三郡百姓還真單食壺漿迎接諸葛亮大軍,如果當年關羽沒有一敗塗地,穩住江東,說不定兩路出擊有機會定鼎中原,可惜。

"

諸葛亮這個人物,自古以來便是人們引以推崇的高士,唐宋期間被列入“文廟十哲”。單從《三國演義》來說,諸葛亮已經不可以被稱為人了,他是神。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腦子裡略微一想,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等等,的確不是人能幹出來的。畢竟我們的前輩,羅貫中先生,深受南宋儒學的影響,“尊劉”。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南宋偏安一隅,只有南方半壁江山,和劉備鼎盛時期十分相似,南宋文人就以南為尊,尊劉抑曹了。另一方面,古人對於漢朝,一向都是心生嚮往,堂堂漢室江山三百年,東漢亂世瀕臨滅亡的關鍵時刻,還有一個姓劉的劉備割據一方,稱王稱帝,自然被後世人們尊為正統,劉備好歹也頂著漢景帝后裔的名號啊。

儘管我們的羅先生愛屋及烏,把諸葛亮神話了一番,但有一點得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值得神話的,你沒有真才實學,神話自然無從談起。從正史來看,諸葛亮本身的確是經天緯地之地,當世人傑,其七大才能令人瞠目結舌,不得不佩服。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一,隆中問對,先決天下

隆中問對,不用多說,千古佳話。劉備受困於新野彈丸之地,外有曹操虎視眈眈,內有劉表蔡瑁掣肘嫌隙,身處危難,對於劉備這一梟雄來說,的確是龍游淺水,虎落平陽之際,這時候,劉備聽從了謀士徐庶的建議,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請求他出山力挽狂瀾。

徐庶稱,諸葛亮有臥龍之才,劉備三顧茅廬才見到他,這一番誠心,也讓諸葛亮得以傾囊獻策,隆中對由此而來。

“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以荊州,益州為根據地進取天下,大有效仿高祖劉邦的味道。荊州之地是天下之腹,兵家必爭之地,戰略意義重大,是進取河洛的關鍵,也正因為如此,此地不是屯糧養兵的好地方,這也就需要益州了。益州沃野千里,有天府之國之稱,完全是一個上天賜予的大後方。這是諸葛亮的核心戰略思想,放在今天一樣適用合理。而這也是諸葛亮預知天下先機的可怕之處。

通常一般的謀士,只是出謀劃策,諸如糜竺、孫乾等,能臨陣畫策,奇計疊出的,則屬於謀士裡的佼佼者了,諸如徐庶、荀攸等。而能觀天下大勢,洞悉戰略全局的,才是戰略級的謀士,諸葛亮就是此類人。後續天下的發展,和諸葛亮所說,其實出入不大,前期劉備進取荊州益州,包括漢中,都十分順利。只是上將關羽出荊州受挫,導致全局崩壞,這其實主要還是忽略了東吳的作用。後諸葛亮出岐山,三郡百姓還真單食壺漿迎接諸葛亮大軍,如果當年關羽沒有一敗塗地,穩住江東,說不定兩路出擊有機會定鼎中原,可惜。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二,東連孫權,外交一流

《三國演義》有一回,諸葛亮舌戰群儒,就是諸葛亮在赤壁大戰前夕結連東吳時為說服吳侯孫權而表現出來的口才。而在正史上,也的確有這麼一出。

當時曹操已經平定北方,有虎視天下的實力,威名加於四海,孫權手下的謀士也感到難以抗拒,畢竟誰也不想做以卵擊石的事。何況對於謀士個人來說,就算江東投降曹操,他們仍然不會丟掉自己的飯碗,還是一個文臣幕僚。

諸葛亮也是深知這一點,所以主要的外交說詞都準備在了孫權身上。孫權是一方諸侯,自然不願意甘居人下的。具體的過程雖然沒有《三國演義》複雜,卻也是諸葛亮先激將,然後再說明制勝的條件,才最終得以說服了孫權。

這次外交來說,諸葛亮無疑是十分成功的。首先找準了對象,吳侯。然後激將,使得孫權不服氣。最後擺出合理的致勝條件,使得孫權欣然接受了同盟。當然,孫權本身不想降曹是基礎,否則神仙來勸說也沒用,諸葛亮要做的,就是給吳侯一個臺階,說服江東一眾謀士,然後堅定了孫權的決心。

"

諸葛亮這個人物,自古以來便是人們引以推崇的高士,唐宋期間被列入“文廟十哲”。單從《三國演義》來說,諸葛亮已經不可以被稱為人了,他是神。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腦子裡略微一想,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等等,的確不是人能幹出來的。畢竟我們的前輩,羅貫中先生,深受南宋儒學的影響,“尊劉”。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南宋偏安一隅,只有南方半壁江山,和劉備鼎盛時期十分相似,南宋文人就以南為尊,尊劉抑曹了。另一方面,古人對於漢朝,一向都是心生嚮往,堂堂漢室江山三百年,東漢亂世瀕臨滅亡的關鍵時刻,還有一個姓劉的劉備割據一方,稱王稱帝,自然被後世人們尊為正統,劉備好歹也頂著漢景帝后裔的名號啊。

儘管我們的羅先生愛屋及烏,把諸葛亮神話了一番,但有一點得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值得神話的,你沒有真才實學,神話自然無從談起。從正史來看,諸葛亮本身的確是經天緯地之地,當世人傑,其七大才能令人瞠目結舌,不得不佩服。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一,隆中問對,先決天下

隆中問對,不用多說,千古佳話。劉備受困於新野彈丸之地,外有曹操虎視眈眈,內有劉表蔡瑁掣肘嫌隙,身處危難,對於劉備這一梟雄來說,的確是龍游淺水,虎落平陽之際,這時候,劉備聽從了謀士徐庶的建議,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請求他出山力挽狂瀾。

徐庶稱,諸葛亮有臥龍之才,劉備三顧茅廬才見到他,這一番誠心,也讓諸葛亮得以傾囊獻策,隆中對由此而來。

“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以荊州,益州為根據地進取天下,大有效仿高祖劉邦的味道。荊州之地是天下之腹,兵家必爭之地,戰略意義重大,是進取河洛的關鍵,也正因為如此,此地不是屯糧養兵的好地方,這也就需要益州了。益州沃野千里,有天府之國之稱,完全是一個上天賜予的大後方。這是諸葛亮的核心戰略思想,放在今天一樣適用合理。而這也是諸葛亮預知天下先機的可怕之處。

通常一般的謀士,只是出謀劃策,諸如糜竺、孫乾等,能臨陣畫策,奇計疊出的,則屬於謀士裡的佼佼者了,諸如徐庶、荀攸等。而能觀天下大勢,洞悉戰略全局的,才是戰略級的謀士,諸葛亮就是此類人。後續天下的發展,和諸葛亮所說,其實出入不大,前期劉備進取荊州益州,包括漢中,都十分順利。只是上將關羽出荊州受挫,導致全局崩壞,這其實主要還是忽略了東吳的作用。後諸葛亮出岐山,三郡百姓還真單食壺漿迎接諸葛亮大軍,如果當年關羽沒有一敗塗地,穩住江東,說不定兩路出擊有機會定鼎中原,可惜。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二,東連孫權,外交一流

《三國演義》有一回,諸葛亮舌戰群儒,就是諸葛亮在赤壁大戰前夕結連東吳時為說服吳侯孫權而表現出來的口才。而在正史上,也的確有這麼一出。

當時曹操已經平定北方,有虎視天下的實力,威名加於四海,孫權手下的謀士也感到難以抗拒,畢竟誰也不想做以卵擊石的事。何況對於謀士個人來說,就算江東投降曹操,他們仍然不會丟掉自己的飯碗,還是一個文臣幕僚。

諸葛亮也是深知這一點,所以主要的外交說詞都準備在了孫權身上。孫權是一方諸侯,自然不願意甘居人下的。具體的過程雖然沒有《三國演義》複雜,卻也是諸葛亮先激將,然後再說明制勝的條件,才最終得以說服了孫權。

這次外交來說,諸葛亮無疑是十分成功的。首先找準了對象,吳侯。然後激將,使得孫權不服氣。最後擺出合理的致勝條件,使得孫權欣然接受了同盟。當然,孫權本身不想降曹是基礎,否則神仙來勸說也沒用,諸葛亮要做的,就是給吳侯一個臺階,說服江東一眾謀士,然後堅定了孫權的決心。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三,治政無雙,蕭何之才

這裡把諸葛亮類比成蕭何,主要是因為諸葛亮的治政水平,後方運營能力絕對的當世一流。陳壽評價諸葛亮,

治政為長,奇計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作為一個蜀國人,我想陳壽的評價應該算是比較中肯的。就治理國家來說,諸葛亮制定政令,賞罰有信,在整個蜀國集團都具有權威能力,劉備也很放心把大後方交給諸葛亮來運營。因此,也就有了這麼一出,劉備每次出征,諸葛亮都會留下來鎮守成都,大小戰役皆是如此,就連之後劉備率軍東征孫權也是一樣。

《三國演義》諸葛亮是反對劉備伐吳的,正史其實不然,在丟失荊州的背景下,諸葛亮並沒有提出過反對伐吳的意見,也是和往常一樣坐鎮成都的,並不是劉備不願意帶他去。對劉備來說,諸葛亮良好的後方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

諸葛亮這個人物,自古以來便是人們引以推崇的高士,唐宋期間被列入“文廟十哲”。單從《三國演義》來說,諸葛亮已經不可以被稱為人了,他是神。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腦子裡略微一想,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等等,的確不是人能幹出來的。畢竟我們的前輩,羅貫中先生,深受南宋儒學的影響,“尊劉”。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南宋偏安一隅,只有南方半壁江山,和劉備鼎盛時期十分相似,南宋文人就以南為尊,尊劉抑曹了。另一方面,古人對於漢朝,一向都是心生嚮往,堂堂漢室江山三百年,東漢亂世瀕臨滅亡的關鍵時刻,還有一個姓劉的劉備割據一方,稱王稱帝,自然被後世人們尊為正統,劉備好歹也頂著漢景帝后裔的名號啊。

儘管我們的羅先生愛屋及烏,把諸葛亮神話了一番,但有一點得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值得神話的,你沒有真才實學,神話自然無從談起。從正史來看,諸葛亮本身的確是經天緯地之地,當世人傑,其七大才能令人瞠目結舌,不得不佩服。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一,隆中問對,先決天下

隆中問對,不用多說,千古佳話。劉備受困於新野彈丸之地,外有曹操虎視眈眈,內有劉表蔡瑁掣肘嫌隙,身處危難,對於劉備這一梟雄來說,的確是龍游淺水,虎落平陽之際,這時候,劉備聽從了謀士徐庶的建議,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請求他出山力挽狂瀾。

徐庶稱,諸葛亮有臥龍之才,劉備三顧茅廬才見到他,這一番誠心,也讓諸葛亮得以傾囊獻策,隆中對由此而來。

“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以荊州,益州為根據地進取天下,大有效仿高祖劉邦的味道。荊州之地是天下之腹,兵家必爭之地,戰略意義重大,是進取河洛的關鍵,也正因為如此,此地不是屯糧養兵的好地方,這也就需要益州了。益州沃野千里,有天府之國之稱,完全是一個上天賜予的大後方。這是諸葛亮的核心戰略思想,放在今天一樣適用合理。而這也是諸葛亮預知天下先機的可怕之處。

通常一般的謀士,只是出謀劃策,諸如糜竺、孫乾等,能臨陣畫策,奇計疊出的,則屬於謀士裡的佼佼者了,諸如徐庶、荀攸等。而能觀天下大勢,洞悉戰略全局的,才是戰略級的謀士,諸葛亮就是此類人。後續天下的發展,和諸葛亮所說,其實出入不大,前期劉備進取荊州益州,包括漢中,都十分順利。只是上將關羽出荊州受挫,導致全局崩壞,這其實主要還是忽略了東吳的作用。後諸葛亮出岐山,三郡百姓還真單食壺漿迎接諸葛亮大軍,如果當年關羽沒有一敗塗地,穩住江東,說不定兩路出擊有機會定鼎中原,可惜。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二,東連孫權,外交一流

《三國演義》有一回,諸葛亮舌戰群儒,就是諸葛亮在赤壁大戰前夕結連東吳時為說服吳侯孫權而表現出來的口才。而在正史上,也的確有這麼一出。

當時曹操已經平定北方,有虎視天下的實力,威名加於四海,孫權手下的謀士也感到難以抗拒,畢竟誰也不想做以卵擊石的事。何況對於謀士個人來說,就算江東投降曹操,他們仍然不會丟掉自己的飯碗,還是一個文臣幕僚。

諸葛亮也是深知這一點,所以主要的外交說詞都準備在了孫權身上。孫權是一方諸侯,自然不願意甘居人下的。具體的過程雖然沒有《三國演義》複雜,卻也是諸葛亮先激將,然後再說明制勝的條件,才最終得以說服了孫權。

這次外交來說,諸葛亮無疑是十分成功的。首先找準了對象,吳侯。然後激將,使得孫權不服氣。最後擺出合理的致勝條件,使得孫權欣然接受了同盟。當然,孫權本身不想降曹是基礎,否則神仙來勸說也沒用,諸葛亮要做的,就是給吳侯一個臺階,說服江東一眾謀士,然後堅定了孫權的決心。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三,治政無雙,蕭何之才

這裡把諸葛亮類比成蕭何,主要是因為諸葛亮的治政水平,後方運營能力絕對的當世一流。陳壽評價諸葛亮,

治政為長,奇計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作為一個蜀國人,我想陳壽的評價應該算是比較中肯的。就治理國家來說,諸葛亮制定政令,賞罰有信,在整個蜀國集團都具有權威能力,劉備也很放心把大後方交給諸葛亮來運營。因此,也就有了這麼一出,劉備每次出征,諸葛亮都會留下來鎮守成都,大小戰役皆是如此,就連之後劉備率軍東征孫權也是一樣。

《三國演義》諸葛亮是反對劉備伐吳的,正史其實不然,在丟失荊州的背景下,諸葛亮並沒有提出過反對伐吳的意見,也是和往常一樣坐鎮成都的,並不是劉備不願意帶他去。對劉備來說,諸葛亮良好的後方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四,六出祁山,用兵建功

羅貫中先生在小說裡為了神話諸葛亮,用了三把火做鋪墊。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都是以少勝多,殺的曹軍丟盔棄甲,不可謂不用兵如神。而在正史上,諸葛亮用兵自然不會如此神奇,但也並不是尋常。

諸葛亮治軍,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兵戎嚴整,是善治軍的第一表現,無論是孫堅還是曹操,兵馬都是操持有度,這樣才能勝多敗少。至於賞罰有信,諸葛亮上演過一出令人動容的經典“揮淚斬馬謖”。街亭之敗,諸葛亮先斬馬謖,而後自請降級,就是為了三軍一心,眾志成城。當年司馬穰苴用兵也是先斬違反軍紀的權貴來使全軍上下一心的。

也因為諸葛亮治軍如此,後面取得的戰果也是不小。蜀六年冬,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被曹真所拒,糧盡後無奈返回。魏國大將王雙率騎兵追擊,被諸葛亮打敗,斬王雙。這裡有兩點值得一說。一是曹真,魏國大都督,並不是小說裡的草包一枚,也是一員能征慣戰的將領,就算不如司馬懿,也不會相差太多。二是諸葛亮回頭斬王雙,善於用兵的將領,進退有度,大軍一旦決定撤退,必然已經有了防範敵軍追擊的策略,曹操本人就十分精通這一點。從這裡看,諸葛亮也是如此。

"

諸葛亮這個人物,自古以來便是人們引以推崇的高士,唐宋期間被列入“文廟十哲”。單從《三國演義》來說,諸葛亮已經不可以被稱為人了,他是神。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腦子裡略微一想,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等等,的確不是人能幹出來的。畢竟我們的前輩,羅貫中先生,深受南宋儒學的影響,“尊劉”。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南宋偏安一隅,只有南方半壁江山,和劉備鼎盛時期十分相似,南宋文人就以南為尊,尊劉抑曹了。另一方面,古人對於漢朝,一向都是心生嚮往,堂堂漢室江山三百年,東漢亂世瀕臨滅亡的關鍵時刻,還有一個姓劉的劉備割據一方,稱王稱帝,自然被後世人們尊為正統,劉備好歹也頂著漢景帝后裔的名號啊。

儘管我們的羅先生愛屋及烏,把諸葛亮神話了一番,但有一點得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值得神話的,你沒有真才實學,神話自然無從談起。從正史來看,諸葛亮本身的確是經天緯地之地,當世人傑,其七大才能令人瞠目結舌,不得不佩服。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一,隆中問對,先決天下

隆中問對,不用多說,千古佳話。劉備受困於新野彈丸之地,外有曹操虎視眈眈,內有劉表蔡瑁掣肘嫌隙,身處危難,對於劉備這一梟雄來說,的確是龍游淺水,虎落平陽之際,這時候,劉備聽從了謀士徐庶的建議,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請求他出山力挽狂瀾。

徐庶稱,諸葛亮有臥龍之才,劉備三顧茅廬才見到他,這一番誠心,也讓諸葛亮得以傾囊獻策,隆中對由此而來。

“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以荊州,益州為根據地進取天下,大有效仿高祖劉邦的味道。荊州之地是天下之腹,兵家必爭之地,戰略意義重大,是進取河洛的關鍵,也正因為如此,此地不是屯糧養兵的好地方,這也就需要益州了。益州沃野千里,有天府之國之稱,完全是一個上天賜予的大後方。這是諸葛亮的核心戰略思想,放在今天一樣適用合理。而這也是諸葛亮預知天下先機的可怕之處。

通常一般的謀士,只是出謀劃策,諸如糜竺、孫乾等,能臨陣畫策,奇計疊出的,則屬於謀士裡的佼佼者了,諸如徐庶、荀攸等。而能觀天下大勢,洞悉戰略全局的,才是戰略級的謀士,諸葛亮就是此類人。後續天下的發展,和諸葛亮所說,其實出入不大,前期劉備進取荊州益州,包括漢中,都十分順利。只是上將關羽出荊州受挫,導致全局崩壞,這其實主要還是忽略了東吳的作用。後諸葛亮出岐山,三郡百姓還真單食壺漿迎接諸葛亮大軍,如果當年關羽沒有一敗塗地,穩住江東,說不定兩路出擊有機會定鼎中原,可惜。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二,東連孫權,外交一流

《三國演義》有一回,諸葛亮舌戰群儒,就是諸葛亮在赤壁大戰前夕結連東吳時為說服吳侯孫權而表現出來的口才。而在正史上,也的確有這麼一出。

當時曹操已經平定北方,有虎視天下的實力,威名加於四海,孫權手下的謀士也感到難以抗拒,畢竟誰也不想做以卵擊石的事。何況對於謀士個人來說,就算江東投降曹操,他們仍然不會丟掉自己的飯碗,還是一個文臣幕僚。

諸葛亮也是深知這一點,所以主要的外交說詞都準備在了孫權身上。孫權是一方諸侯,自然不願意甘居人下的。具體的過程雖然沒有《三國演義》複雜,卻也是諸葛亮先激將,然後再說明制勝的條件,才最終得以說服了孫權。

這次外交來說,諸葛亮無疑是十分成功的。首先找準了對象,吳侯。然後激將,使得孫權不服氣。最後擺出合理的致勝條件,使得孫權欣然接受了同盟。當然,孫權本身不想降曹是基礎,否則神仙來勸說也沒用,諸葛亮要做的,就是給吳侯一個臺階,說服江東一眾謀士,然後堅定了孫權的決心。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三,治政無雙,蕭何之才

這裡把諸葛亮類比成蕭何,主要是因為諸葛亮的治政水平,後方運營能力絕對的當世一流。陳壽評價諸葛亮,

治政為長,奇計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作為一個蜀國人,我想陳壽的評價應該算是比較中肯的。就治理國家來說,諸葛亮制定政令,賞罰有信,在整個蜀國集團都具有權威能力,劉備也很放心把大後方交給諸葛亮來運營。因此,也就有了這麼一出,劉備每次出征,諸葛亮都會留下來鎮守成都,大小戰役皆是如此,就連之後劉備率軍東征孫權也是一樣。

《三國演義》諸葛亮是反對劉備伐吳的,正史其實不然,在丟失荊州的背景下,諸葛亮並沒有提出過反對伐吳的意見,也是和往常一樣坐鎮成都的,並不是劉備不願意帶他去。對劉備來說,諸葛亮良好的後方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四,六出祁山,用兵建功

羅貫中先生在小說裡為了神話諸葛亮,用了三把火做鋪墊。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都是以少勝多,殺的曹軍丟盔棄甲,不可謂不用兵如神。而在正史上,諸葛亮用兵自然不會如此神奇,但也並不是尋常。

諸葛亮治軍,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兵戎嚴整,是善治軍的第一表現,無論是孫堅還是曹操,兵馬都是操持有度,這樣才能勝多敗少。至於賞罰有信,諸葛亮上演過一出令人動容的經典“揮淚斬馬謖”。街亭之敗,諸葛亮先斬馬謖,而後自請降級,就是為了三軍一心,眾志成城。當年司馬穰苴用兵也是先斬違反軍紀的權貴來使全軍上下一心的。

也因為諸葛亮治軍如此,後面取得的戰果也是不小。蜀六年冬,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被曹真所拒,糧盡後無奈返回。魏國大將王雙率騎兵追擊,被諸葛亮打敗,斬王雙。這裡有兩點值得一說。一是曹真,魏國大都督,並不是小說裡的草包一枚,也是一員能征慣戰的將領,就算不如司馬懿,也不會相差太多。二是諸葛亮回頭斬王雙,善於用兵的將領,進退有度,大軍一旦決定撤退,必然已經有了防範敵軍追擊的策略,曹操本人就十分精通這一點。從這裡看,諸葛亮也是如此。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再看其他幾次出岐山。七年,諸葛亮大破魏國雍州刺史郭淮。九年,諸葛亮射殺魏國五子良將之一張頜。郭淮和張頜都是魏國的名將,最終被諸葛亮所殺,也是諸葛亮用兵有度的體現。

當然,時也命也。三國鼎立,已然和楚漢爭霸時期不同,魏國已經經歷過一段時間的養精蓄銳,徹底發揮了地大物博的優勢,選拔出了太多的人才進入魏國軍、政兩界。郭淮,曹真,張頜,司馬懿,郝昭,鄧艾,鍾會,這些人或能文,或能武,或文武雙全,都不是易與之輩。

另一方面,加上蜀道艱難,如李白所說,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糧草問題經常是讓諸葛亮不得不撤軍的致命問題。在當時大勢之下,我覺得就算韓信復生,恐怕也是無能為力的。

"

諸葛亮這個人物,自古以來便是人們引以推崇的高士,唐宋期間被列入“文廟十哲”。單從《三國演義》來說,諸葛亮已經不可以被稱為人了,他是神。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腦子裡略微一想,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等等,的確不是人能幹出來的。畢竟我們的前輩,羅貫中先生,深受南宋儒學的影響,“尊劉”。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南宋偏安一隅,只有南方半壁江山,和劉備鼎盛時期十分相似,南宋文人就以南為尊,尊劉抑曹了。另一方面,古人對於漢朝,一向都是心生嚮往,堂堂漢室江山三百年,東漢亂世瀕臨滅亡的關鍵時刻,還有一個姓劉的劉備割據一方,稱王稱帝,自然被後世人們尊為正統,劉備好歹也頂著漢景帝后裔的名號啊。

儘管我們的羅先生愛屋及烏,把諸葛亮神話了一番,但有一點得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值得神話的,你沒有真才實學,神話自然無從談起。從正史來看,諸葛亮本身的確是經天緯地之地,當世人傑,其七大才能令人瞠目結舌,不得不佩服。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一,隆中問對,先決天下

隆中問對,不用多說,千古佳話。劉備受困於新野彈丸之地,外有曹操虎視眈眈,內有劉表蔡瑁掣肘嫌隙,身處危難,對於劉備這一梟雄來說,的確是龍游淺水,虎落平陽之際,這時候,劉備聽從了謀士徐庶的建議,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請求他出山力挽狂瀾。

徐庶稱,諸葛亮有臥龍之才,劉備三顧茅廬才見到他,這一番誠心,也讓諸葛亮得以傾囊獻策,隆中對由此而來。

“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以荊州,益州為根據地進取天下,大有效仿高祖劉邦的味道。荊州之地是天下之腹,兵家必爭之地,戰略意義重大,是進取河洛的關鍵,也正因為如此,此地不是屯糧養兵的好地方,這也就需要益州了。益州沃野千里,有天府之國之稱,完全是一個上天賜予的大後方。這是諸葛亮的核心戰略思想,放在今天一樣適用合理。而這也是諸葛亮預知天下先機的可怕之處。

通常一般的謀士,只是出謀劃策,諸如糜竺、孫乾等,能臨陣畫策,奇計疊出的,則屬於謀士裡的佼佼者了,諸如徐庶、荀攸等。而能觀天下大勢,洞悉戰略全局的,才是戰略級的謀士,諸葛亮就是此類人。後續天下的發展,和諸葛亮所說,其實出入不大,前期劉備進取荊州益州,包括漢中,都十分順利。只是上將關羽出荊州受挫,導致全局崩壞,這其實主要還是忽略了東吳的作用。後諸葛亮出岐山,三郡百姓還真單食壺漿迎接諸葛亮大軍,如果當年關羽沒有一敗塗地,穩住江東,說不定兩路出擊有機會定鼎中原,可惜。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二,東連孫權,外交一流

《三國演義》有一回,諸葛亮舌戰群儒,就是諸葛亮在赤壁大戰前夕結連東吳時為說服吳侯孫權而表現出來的口才。而在正史上,也的確有這麼一出。

當時曹操已經平定北方,有虎視天下的實力,威名加於四海,孫權手下的謀士也感到難以抗拒,畢竟誰也不想做以卵擊石的事。何況對於謀士個人來說,就算江東投降曹操,他們仍然不會丟掉自己的飯碗,還是一個文臣幕僚。

諸葛亮也是深知這一點,所以主要的外交說詞都準備在了孫權身上。孫權是一方諸侯,自然不願意甘居人下的。具體的過程雖然沒有《三國演義》複雜,卻也是諸葛亮先激將,然後再說明制勝的條件,才最終得以說服了孫權。

這次外交來說,諸葛亮無疑是十分成功的。首先找準了對象,吳侯。然後激將,使得孫權不服氣。最後擺出合理的致勝條件,使得孫權欣然接受了同盟。當然,孫權本身不想降曹是基礎,否則神仙來勸說也沒用,諸葛亮要做的,就是給吳侯一個臺階,說服江東一眾謀士,然後堅定了孫權的決心。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三,治政無雙,蕭何之才

這裡把諸葛亮類比成蕭何,主要是因為諸葛亮的治政水平,後方運營能力絕對的當世一流。陳壽評價諸葛亮,

治政為長,奇計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作為一個蜀國人,我想陳壽的評價應該算是比較中肯的。就治理國家來說,諸葛亮制定政令,賞罰有信,在整個蜀國集團都具有權威能力,劉備也很放心把大後方交給諸葛亮來運營。因此,也就有了這麼一出,劉備每次出征,諸葛亮都會留下來鎮守成都,大小戰役皆是如此,就連之後劉備率軍東征孫權也是一樣。

《三國演義》諸葛亮是反對劉備伐吳的,正史其實不然,在丟失荊州的背景下,諸葛亮並沒有提出過反對伐吳的意見,也是和往常一樣坐鎮成都的,並不是劉備不願意帶他去。對劉備來說,諸葛亮良好的後方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四,六出祁山,用兵建功

羅貫中先生在小說裡為了神話諸葛亮,用了三把火做鋪墊。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都是以少勝多,殺的曹軍丟盔棄甲,不可謂不用兵如神。而在正史上,諸葛亮用兵自然不會如此神奇,但也並不是尋常。

諸葛亮治軍,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兵戎嚴整,是善治軍的第一表現,無論是孫堅還是曹操,兵馬都是操持有度,這樣才能勝多敗少。至於賞罰有信,諸葛亮上演過一出令人動容的經典“揮淚斬馬謖”。街亭之敗,諸葛亮先斬馬謖,而後自請降級,就是為了三軍一心,眾志成城。當年司馬穰苴用兵也是先斬違反軍紀的權貴來使全軍上下一心的。

也因為諸葛亮治軍如此,後面取得的戰果也是不小。蜀六年冬,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被曹真所拒,糧盡後無奈返回。魏國大將王雙率騎兵追擊,被諸葛亮打敗,斬王雙。這裡有兩點值得一說。一是曹真,魏國大都督,並不是小說裡的草包一枚,也是一員能征慣戰的將領,就算不如司馬懿,也不會相差太多。二是諸葛亮回頭斬王雙,善於用兵的將領,進退有度,大軍一旦決定撤退,必然已經有了防範敵軍追擊的策略,曹操本人就十分精通這一點。從這裡看,諸葛亮也是如此。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再看其他幾次出岐山。七年,諸葛亮大破魏國雍州刺史郭淮。九年,諸葛亮射殺魏國五子良將之一張頜。郭淮和張頜都是魏國的名將,最終被諸葛亮所殺,也是諸葛亮用兵有度的體現。

當然,時也命也。三國鼎立,已然和楚漢爭霸時期不同,魏國已經經歷過一段時間的養精蓄銳,徹底發揮了地大物博的優勢,選拔出了太多的人才進入魏國軍、政兩界。郭淮,曹真,張頜,司馬懿,郝昭,鄧艾,鍾會,這些人或能文,或能武,或文武雙全,都不是易與之輩。

另一方面,加上蜀道艱難,如李白所說,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糧草問題經常是讓諸葛亮不得不撤軍的致命問題。在當時大勢之下,我覺得就算韓信復生,恐怕也是無能為力的。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五,奇思妙想,大國工匠

之所以說這一點,主要還是因為木牛流馬和諸葛連弩。

木牛流馬,分為木牛與流馬,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諸葛亮在北伐時用來運輸糧草。載重量通常達到四百斤左右,每天可以行駛的路程在三十里,給諸葛亮北伐大軍大大減小了糧草上的壓力。當然還有一說,木牛流馬是黃月英的成果。

諸葛連弩,又被稱作元戎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在防守城池和營塞上作用十分明顯。這也大幅提升了蜀國軍隊的戰鬥力。

"

諸葛亮這個人物,自古以來便是人們引以推崇的高士,唐宋期間被列入“文廟十哲”。單從《三國演義》來說,諸葛亮已經不可以被稱為人了,他是神。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腦子裡略微一想,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等等,的確不是人能幹出來的。畢竟我們的前輩,羅貫中先生,深受南宋儒學的影響,“尊劉”。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南宋偏安一隅,只有南方半壁江山,和劉備鼎盛時期十分相似,南宋文人就以南為尊,尊劉抑曹了。另一方面,古人對於漢朝,一向都是心生嚮往,堂堂漢室江山三百年,東漢亂世瀕臨滅亡的關鍵時刻,還有一個姓劉的劉備割據一方,稱王稱帝,自然被後世人們尊為正統,劉備好歹也頂著漢景帝后裔的名號啊。

儘管我們的羅先生愛屋及烏,把諸葛亮神話了一番,但有一點得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值得神話的,你沒有真才實學,神話自然無從談起。從正史來看,諸葛亮本身的確是經天緯地之地,當世人傑,其七大才能令人瞠目結舌,不得不佩服。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一,隆中問對,先決天下

隆中問對,不用多說,千古佳話。劉備受困於新野彈丸之地,外有曹操虎視眈眈,內有劉表蔡瑁掣肘嫌隙,身處危難,對於劉備這一梟雄來說,的確是龍游淺水,虎落平陽之際,這時候,劉備聽從了謀士徐庶的建議,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請求他出山力挽狂瀾。

徐庶稱,諸葛亮有臥龍之才,劉備三顧茅廬才見到他,這一番誠心,也讓諸葛亮得以傾囊獻策,隆中對由此而來。

“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以荊州,益州為根據地進取天下,大有效仿高祖劉邦的味道。荊州之地是天下之腹,兵家必爭之地,戰略意義重大,是進取河洛的關鍵,也正因為如此,此地不是屯糧養兵的好地方,這也就需要益州了。益州沃野千里,有天府之國之稱,完全是一個上天賜予的大後方。這是諸葛亮的核心戰略思想,放在今天一樣適用合理。而這也是諸葛亮預知天下先機的可怕之處。

通常一般的謀士,只是出謀劃策,諸如糜竺、孫乾等,能臨陣畫策,奇計疊出的,則屬於謀士裡的佼佼者了,諸如徐庶、荀攸等。而能觀天下大勢,洞悉戰略全局的,才是戰略級的謀士,諸葛亮就是此類人。後續天下的發展,和諸葛亮所說,其實出入不大,前期劉備進取荊州益州,包括漢中,都十分順利。只是上將關羽出荊州受挫,導致全局崩壞,這其實主要還是忽略了東吳的作用。後諸葛亮出岐山,三郡百姓還真單食壺漿迎接諸葛亮大軍,如果當年關羽沒有一敗塗地,穩住江東,說不定兩路出擊有機會定鼎中原,可惜。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二,東連孫權,外交一流

《三國演義》有一回,諸葛亮舌戰群儒,就是諸葛亮在赤壁大戰前夕結連東吳時為說服吳侯孫權而表現出來的口才。而在正史上,也的確有這麼一出。

當時曹操已經平定北方,有虎視天下的實力,威名加於四海,孫權手下的謀士也感到難以抗拒,畢竟誰也不想做以卵擊石的事。何況對於謀士個人來說,就算江東投降曹操,他們仍然不會丟掉自己的飯碗,還是一個文臣幕僚。

諸葛亮也是深知這一點,所以主要的外交說詞都準備在了孫權身上。孫權是一方諸侯,自然不願意甘居人下的。具體的過程雖然沒有《三國演義》複雜,卻也是諸葛亮先激將,然後再說明制勝的條件,才最終得以說服了孫權。

這次外交來說,諸葛亮無疑是十分成功的。首先找準了對象,吳侯。然後激將,使得孫權不服氣。最後擺出合理的致勝條件,使得孫權欣然接受了同盟。當然,孫權本身不想降曹是基礎,否則神仙來勸說也沒用,諸葛亮要做的,就是給吳侯一個臺階,說服江東一眾謀士,然後堅定了孫權的決心。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三,治政無雙,蕭何之才

這裡把諸葛亮類比成蕭何,主要是因為諸葛亮的治政水平,後方運營能力絕對的當世一流。陳壽評價諸葛亮,

治政為長,奇計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作為一個蜀國人,我想陳壽的評價應該算是比較中肯的。就治理國家來說,諸葛亮制定政令,賞罰有信,在整個蜀國集團都具有權威能力,劉備也很放心把大後方交給諸葛亮來運營。因此,也就有了這麼一出,劉備每次出征,諸葛亮都會留下來鎮守成都,大小戰役皆是如此,就連之後劉備率軍東征孫權也是一樣。

《三國演義》諸葛亮是反對劉備伐吳的,正史其實不然,在丟失荊州的背景下,諸葛亮並沒有提出過反對伐吳的意見,也是和往常一樣坐鎮成都的,並不是劉備不願意帶他去。對劉備來說,諸葛亮良好的後方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四,六出祁山,用兵建功

羅貫中先生在小說裡為了神話諸葛亮,用了三把火做鋪墊。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都是以少勝多,殺的曹軍丟盔棄甲,不可謂不用兵如神。而在正史上,諸葛亮用兵自然不會如此神奇,但也並不是尋常。

諸葛亮治軍,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兵戎嚴整,是善治軍的第一表現,無論是孫堅還是曹操,兵馬都是操持有度,這樣才能勝多敗少。至於賞罰有信,諸葛亮上演過一出令人動容的經典“揮淚斬馬謖”。街亭之敗,諸葛亮先斬馬謖,而後自請降級,就是為了三軍一心,眾志成城。當年司馬穰苴用兵也是先斬違反軍紀的權貴來使全軍上下一心的。

也因為諸葛亮治軍如此,後面取得的戰果也是不小。蜀六年冬,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被曹真所拒,糧盡後無奈返回。魏國大將王雙率騎兵追擊,被諸葛亮打敗,斬王雙。這裡有兩點值得一說。一是曹真,魏國大都督,並不是小說裡的草包一枚,也是一員能征慣戰的將領,就算不如司馬懿,也不會相差太多。二是諸葛亮回頭斬王雙,善於用兵的將領,進退有度,大軍一旦決定撤退,必然已經有了防範敵軍追擊的策略,曹操本人就十分精通這一點。從這裡看,諸葛亮也是如此。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再看其他幾次出岐山。七年,諸葛亮大破魏國雍州刺史郭淮。九年,諸葛亮射殺魏國五子良將之一張頜。郭淮和張頜都是魏國的名將,最終被諸葛亮所殺,也是諸葛亮用兵有度的體現。

當然,時也命也。三國鼎立,已然和楚漢爭霸時期不同,魏國已經經歷過一段時間的養精蓄銳,徹底發揮了地大物博的優勢,選拔出了太多的人才進入魏國軍、政兩界。郭淮,曹真,張頜,司馬懿,郝昭,鄧艾,鍾會,這些人或能文,或能武,或文武雙全,都不是易與之輩。

另一方面,加上蜀道艱難,如李白所說,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糧草問題經常是讓諸葛亮不得不撤軍的致命問題。在當時大勢之下,我覺得就算韓信復生,恐怕也是無能為力的。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五,奇思妙想,大國工匠

之所以說這一點,主要還是因為木牛流馬和諸葛連弩。

木牛流馬,分為木牛與流馬,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諸葛亮在北伐時用來運輸糧草。載重量通常達到四百斤左右,每天可以行駛的路程在三十里,給諸葛亮北伐大軍大大減小了糧草上的壓力。當然還有一說,木牛流馬是黃月英的成果。

諸葛連弩,又被稱作元戎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在防守城池和營塞上作用十分明顯。這也大幅提升了蜀國軍隊的戰鬥力。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六,民風教化,不亞周召

諸葛亮昔年躬耕壟上,曾作《梁父吟》,為當地百姓所傳頌,可以說是一區區布衣自身而聞名鄉里。作為普通的百姓,可能不是很懂諸葛亮的濟世救國方略,但還是能明辨音律的。周瑜的琴藝在三國獨領風騷,而諸葛亮的作品卻往往流傳十里八鄉。

等到諸葛亮開始經營益州,便徹底發揮了自己所謂“蠱惑人心”的本事。一言一行都能深入蜀中百姓心中,蜀中百姓的教化工作做的相當順利。正史有記載,

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
"

諸葛亮這個人物,自古以來便是人們引以推崇的高士,唐宋期間被列入“文廟十哲”。單從《三國演義》來說,諸葛亮已經不可以被稱為人了,他是神。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腦子裡略微一想,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等等,的確不是人能幹出來的。畢竟我們的前輩,羅貫中先生,深受南宋儒學的影響,“尊劉”。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南宋偏安一隅,只有南方半壁江山,和劉備鼎盛時期十分相似,南宋文人就以南為尊,尊劉抑曹了。另一方面,古人對於漢朝,一向都是心生嚮往,堂堂漢室江山三百年,東漢亂世瀕臨滅亡的關鍵時刻,還有一個姓劉的劉備割據一方,稱王稱帝,自然被後世人們尊為正統,劉備好歹也頂著漢景帝后裔的名號啊。

儘管我們的羅先生愛屋及烏,把諸葛亮神話了一番,但有一點得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值得神話的,你沒有真才實學,神話自然無從談起。從正史來看,諸葛亮本身的確是經天緯地之地,當世人傑,其七大才能令人瞠目結舌,不得不佩服。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一,隆中問對,先決天下

隆中問對,不用多說,千古佳話。劉備受困於新野彈丸之地,外有曹操虎視眈眈,內有劉表蔡瑁掣肘嫌隙,身處危難,對於劉備這一梟雄來說,的確是龍游淺水,虎落平陽之際,這時候,劉備聽從了謀士徐庶的建議,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請求他出山力挽狂瀾。

徐庶稱,諸葛亮有臥龍之才,劉備三顧茅廬才見到他,這一番誠心,也讓諸葛亮得以傾囊獻策,隆中對由此而來。

“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以荊州,益州為根據地進取天下,大有效仿高祖劉邦的味道。荊州之地是天下之腹,兵家必爭之地,戰略意義重大,是進取河洛的關鍵,也正因為如此,此地不是屯糧養兵的好地方,這也就需要益州了。益州沃野千里,有天府之國之稱,完全是一個上天賜予的大後方。這是諸葛亮的核心戰略思想,放在今天一樣適用合理。而這也是諸葛亮預知天下先機的可怕之處。

通常一般的謀士,只是出謀劃策,諸如糜竺、孫乾等,能臨陣畫策,奇計疊出的,則屬於謀士裡的佼佼者了,諸如徐庶、荀攸等。而能觀天下大勢,洞悉戰略全局的,才是戰略級的謀士,諸葛亮就是此類人。後續天下的發展,和諸葛亮所說,其實出入不大,前期劉備進取荊州益州,包括漢中,都十分順利。只是上將關羽出荊州受挫,導致全局崩壞,這其實主要還是忽略了東吳的作用。後諸葛亮出岐山,三郡百姓還真單食壺漿迎接諸葛亮大軍,如果當年關羽沒有一敗塗地,穩住江東,說不定兩路出擊有機會定鼎中原,可惜。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二,東連孫權,外交一流

《三國演義》有一回,諸葛亮舌戰群儒,就是諸葛亮在赤壁大戰前夕結連東吳時為說服吳侯孫權而表現出來的口才。而在正史上,也的確有這麼一出。

當時曹操已經平定北方,有虎視天下的實力,威名加於四海,孫權手下的謀士也感到難以抗拒,畢竟誰也不想做以卵擊石的事。何況對於謀士個人來說,就算江東投降曹操,他們仍然不會丟掉自己的飯碗,還是一個文臣幕僚。

諸葛亮也是深知這一點,所以主要的外交說詞都準備在了孫權身上。孫權是一方諸侯,自然不願意甘居人下的。具體的過程雖然沒有《三國演義》複雜,卻也是諸葛亮先激將,然後再說明制勝的條件,才最終得以說服了孫權。

這次外交來說,諸葛亮無疑是十分成功的。首先找準了對象,吳侯。然後激將,使得孫權不服氣。最後擺出合理的致勝條件,使得孫權欣然接受了同盟。當然,孫權本身不想降曹是基礎,否則神仙來勸說也沒用,諸葛亮要做的,就是給吳侯一個臺階,說服江東一眾謀士,然後堅定了孫權的決心。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三,治政無雙,蕭何之才

這裡把諸葛亮類比成蕭何,主要是因為諸葛亮的治政水平,後方運營能力絕對的當世一流。陳壽評價諸葛亮,

治政為長,奇計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作為一個蜀國人,我想陳壽的評價應該算是比較中肯的。就治理國家來說,諸葛亮制定政令,賞罰有信,在整個蜀國集團都具有權威能力,劉備也很放心把大後方交給諸葛亮來運營。因此,也就有了這麼一出,劉備每次出征,諸葛亮都會留下來鎮守成都,大小戰役皆是如此,就連之後劉備率軍東征孫權也是一樣。

《三國演義》諸葛亮是反對劉備伐吳的,正史其實不然,在丟失荊州的背景下,諸葛亮並沒有提出過反對伐吳的意見,也是和往常一樣坐鎮成都的,並不是劉備不願意帶他去。對劉備來說,諸葛亮良好的後方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四,六出祁山,用兵建功

羅貫中先生在小說裡為了神話諸葛亮,用了三把火做鋪墊。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都是以少勝多,殺的曹軍丟盔棄甲,不可謂不用兵如神。而在正史上,諸葛亮用兵自然不會如此神奇,但也並不是尋常。

諸葛亮治軍,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兵戎嚴整,是善治軍的第一表現,無論是孫堅還是曹操,兵馬都是操持有度,這樣才能勝多敗少。至於賞罰有信,諸葛亮上演過一出令人動容的經典“揮淚斬馬謖”。街亭之敗,諸葛亮先斬馬謖,而後自請降級,就是為了三軍一心,眾志成城。當年司馬穰苴用兵也是先斬違反軍紀的權貴來使全軍上下一心的。

也因為諸葛亮治軍如此,後面取得的戰果也是不小。蜀六年冬,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被曹真所拒,糧盡後無奈返回。魏國大將王雙率騎兵追擊,被諸葛亮打敗,斬王雙。這裡有兩點值得一說。一是曹真,魏國大都督,並不是小說裡的草包一枚,也是一員能征慣戰的將領,就算不如司馬懿,也不會相差太多。二是諸葛亮回頭斬王雙,善於用兵的將領,進退有度,大軍一旦決定撤退,必然已經有了防範敵軍追擊的策略,曹操本人就十分精通這一點。從這裡看,諸葛亮也是如此。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再看其他幾次出岐山。七年,諸葛亮大破魏國雍州刺史郭淮。九年,諸葛亮射殺魏國五子良將之一張頜。郭淮和張頜都是魏國的名將,最終被諸葛亮所殺,也是諸葛亮用兵有度的體現。

當然,時也命也。三國鼎立,已然和楚漢爭霸時期不同,魏國已經經歷過一段時間的養精蓄銳,徹底發揮了地大物博的優勢,選拔出了太多的人才進入魏國軍、政兩界。郭淮,曹真,張頜,司馬懿,郝昭,鄧艾,鍾會,這些人或能文,或能武,或文武雙全,都不是易與之輩。

另一方面,加上蜀道艱難,如李白所說,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糧草問題經常是讓諸葛亮不得不撤軍的致命問題。在當時大勢之下,我覺得就算韓信復生,恐怕也是無能為力的。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五,奇思妙想,大國工匠

之所以說這一點,主要還是因為木牛流馬和諸葛連弩。

木牛流馬,分為木牛與流馬,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諸葛亮在北伐時用來運輸糧草。載重量通常達到四百斤左右,每天可以行駛的路程在三十里,給諸葛亮北伐大軍大大減小了糧草上的壓力。當然還有一說,木牛流馬是黃月英的成果。

諸葛連弩,又被稱作元戎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在防守城池和營塞上作用十分明顯。這也大幅提升了蜀國軍隊的戰鬥力。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六,民風教化,不亞周召

諸葛亮昔年躬耕壟上,曾作《梁父吟》,為當地百姓所傳頌,可以說是一區區布衣自身而聞名鄉里。作為普通的百姓,可能不是很懂諸葛亮的濟世救國方略,但還是能明辨音律的。周瑜的琴藝在三國獨領風騷,而諸葛亮的作品卻往往流傳十里八鄉。

等到諸葛亮開始經營益州,便徹底發揮了自己所謂“蠱惑人心”的本事。一言一行都能深入蜀中百姓心中,蜀中百姓的教化工作做的相當順利。正史有記載,

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古往今來,謳歌忠君的第一號作品非《出師表》莫屬,諸葛亮為了蜀漢江山也的確是操心了大半生。前期劉備還在的時候,諸葛亮身上的壓力還沒那麼大,主要還是政事上的處理,行軍打仗、選拔人才等工作劉備都會親自過問。等到後期劉禪登基為帝,就是諸葛亮鞠躬盡瘁的最巔峰。

對外,諸葛亮親自選拔出使東吳的使者,積極謀劃和東吳的聯盟。之後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採用恩威並施的手段,收復了南蠻之心,為蜀國解決了後顧之憂。其後更是六出祁山,和魏軍在雍涼鏖戰多次,斬首名將張頜等人,雖然沒有能夠入主關中,但大小戰役也都能有所斬獲,常年的征戰,也令諸葛亮疲憊不堪。要知道,諸葛亮說到底不是武將出身,身體素質和姜維等人根本沒法相比,常年行軍對自身的傷害也是愈演愈烈。

對內,諸葛亮作為丞相,大小事務都是一手抓,正史記載,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實際上來說,諸葛亮一手抓的行為,並不有利於蜀國的長期發展,大小官員包括劉禪的能力都不能得到有效的鍛鍊,都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依賴諸葛亮的想法。諸葛亮本身也是一心為蜀,想要依靠自己經天緯地之才來逆轉乾坤,在政事上也從來沒有絲毫懈怠,所謂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是從這裡開始流傳後世的。

"

諸葛亮這個人物,自古以來便是人們引以推崇的高士,唐宋期間被列入“文廟十哲”。單從《三國演義》來說,諸葛亮已經不可以被稱為人了,他是神。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腦子裡略微一想,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等等,的確不是人能幹出來的。畢竟我們的前輩,羅貫中先生,深受南宋儒學的影響,“尊劉”。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南宋偏安一隅,只有南方半壁江山,和劉備鼎盛時期十分相似,南宋文人就以南為尊,尊劉抑曹了。另一方面,古人對於漢朝,一向都是心生嚮往,堂堂漢室江山三百年,東漢亂世瀕臨滅亡的關鍵時刻,還有一個姓劉的劉備割據一方,稱王稱帝,自然被後世人們尊為正統,劉備好歹也頂著漢景帝后裔的名號啊。

儘管我們的羅先生愛屋及烏,把諸葛亮神話了一番,但有一點得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值得神話的,你沒有真才實學,神話自然無從談起。從正史來看,諸葛亮本身的確是經天緯地之地,當世人傑,其七大才能令人瞠目結舌,不得不佩服。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一,隆中問對,先決天下

隆中問對,不用多說,千古佳話。劉備受困於新野彈丸之地,外有曹操虎視眈眈,內有劉表蔡瑁掣肘嫌隙,身處危難,對於劉備這一梟雄來說,的確是龍游淺水,虎落平陽之際,這時候,劉備聽從了謀士徐庶的建議,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請求他出山力挽狂瀾。

徐庶稱,諸葛亮有臥龍之才,劉備三顧茅廬才見到他,這一番誠心,也讓諸葛亮得以傾囊獻策,隆中對由此而來。

“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以荊州,益州為根據地進取天下,大有效仿高祖劉邦的味道。荊州之地是天下之腹,兵家必爭之地,戰略意義重大,是進取河洛的關鍵,也正因為如此,此地不是屯糧養兵的好地方,這也就需要益州了。益州沃野千里,有天府之國之稱,完全是一個上天賜予的大後方。這是諸葛亮的核心戰略思想,放在今天一樣適用合理。而這也是諸葛亮預知天下先機的可怕之處。

通常一般的謀士,只是出謀劃策,諸如糜竺、孫乾等,能臨陣畫策,奇計疊出的,則屬於謀士裡的佼佼者了,諸如徐庶、荀攸等。而能觀天下大勢,洞悉戰略全局的,才是戰略級的謀士,諸葛亮就是此類人。後續天下的發展,和諸葛亮所說,其實出入不大,前期劉備進取荊州益州,包括漢中,都十分順利。只是上將關羽出荊州受挫,導致全局崩壞,這其實主要還是忽略了東吳的作用。後諸葛亮出岐山,三郡百姓還真單食壺漿迎接諸葛亮大軍,如果當年關羽沒有一敗塗地,穩住江東,說不定兩路出擊有機會定鼎中原,可惜。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二,東連孫權,外交一流

《三國演義》有一回,諸葛亮舌戰群儒,就是諸葛亮在赤壁大戰前夕結連東吳時為說服吳侯孫權而表現出來的口才。而在正史上,也的確有這麼一出。

當時曹操已經平定北方,有虎視天下的實力,威名加於四海,孫權手下的謀士也感到難以抗拒,畢竟誰也不想做以卵擊石的事。何況對於謀士個人來說,就算江東投降曹操,他們仍然不會丟掉自己的飯碗,還是一個文臣幕僚。

諸葛亮也是深知這一點,所以主要的外交說詞都準備在了孫權身上。孫權是一方諸侯,自然不願意甘居人下的。具體的過程雖然沒有《三國演義》複雜,卻也是諸葛亮先激將,然後再說明制勝的條件,才最終得以說服了孫權。

這次外交來說,諸葛亮無疑是十分成功的。首先找準了對象,吳侯。然後激將,使得孫權不服氣。最後擺出合理的致勝條件,使得孫權欣然接受了同盟。當然,孫權本身不想降曹是基礎,否則神仙來勸說也沒用,諸葛亮要做的,就是給吳侯一個臺階,說服江東一眾謀士,然後堅定了孫權的決心。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三,治政無雙,蕭何之才

這裡把諸葛亮類比成蕭何,主要是因為諸葛亮的治政水平,後方運營能力絕對的當世一流。陳壽評價諸葛亮,

治政為長,奇計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作為一個蜀國人,我想陳壽的評價應該算是比較中肯的。就治理國家來說,諸葛亮制定政令,賞罰有信,在整個蜀國集團都具有權威能力,劉備也很放心把大後方交給諸葛亮來運營。因此,也就有了這麼一出,劉備每次出征,諸葛亮都會留下來鎮守成都,大小戰役皆是如此,就連之後劉備率軍東征孫權也是一樣。

《三國演義》諸葛亮是反對劉備伐吳的,正史其實不然,在丟失荊州的背景下,諸葛亮並沒有提出過反對伐吳的意見,也是和往常一樣坐鎮成都的,並不是劉備不願意帶他去。對劉備來說,諸葛亮良好的後方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四,六出祁山,用兵建功

羅貫中先生在小說裡為了神話諸葛亮,用了三把火做鋪墊。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都是以少勝多,殺的曹軍丟盔棄甲,不可謂不用兵如神。而在正史上,諸葛亮用兵自然不會如此神奇,但也並不是尋常。

諸葛亮治軍,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兵戎嚴整,是善治軍的第一表現,無論是孫堅還是曹操,兵馬都是操持有度,這樣才能勝多敗少。至於賞罰有信,諸葛亮上演過一出令人動容的經典“揮淚斬馬謖”。街亭之敗,諸葛亮先斬馬謖,而後自請降級,就是為了三軍一心,眾志成城。當年司馬穰苴用兵也是先斬違反軍紀的權貴來使全軍上下一心的。

也因為諸葛亮治軍如此,後面取得的戰果也是不小。蜀六年冬,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被曹真所拒,糧盡後無奈返回。魏國大將王雙率騎兵追擊,被諸葛亮打敗,斬王雙。這裡有兩點值得一說。一是曹真,魏國大都督,並不是小說裡的草包一枚,也是一員能征慣戰的將領,就算不如司馬懿,也不會相差太多。二是諸葛亮回頭斬王雙,善於用兵的將領,進退有度,大軍一旦決定撤退,必然已經有了防範敵軍追擊的策略,曹操本人就十分精通這一點。從這裡看,諸葛亮也是如此。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再看其他幾次出岐山。七年,諸葛亮大破魏國雍州刺史郭淮。九年,諸葛亮射殺魏國五子良將之一張頜。郭淮和張頜都是魏國的名將,最終被諸葛亮所殺,也是諸葛亮用兵有度的體現。

當然,時也命也。三國鼎立,已然和楚漢爭霸時期不同,魏國已經經歷過一段時間的養精蓄銳,徹底發揮了地大物博的優勢,選拔出了太多的人才進入魏國軍、政兩界。郭淮,曹真,張頜,司馬懿,郝昭,鄧艾,鍾會,這些人或能文,或能武,或文武雙全,都不是易與之輩。

另一方面,加上蜀道艱難,如李白所說,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糧草問題經常是讓諸葛亮不得不撤軍的致命問題。在當時大勢之下,我覺得就算韓信復生,恐怕也是無能為力的。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五,奇思妙想,大國工匠

之所以說這一點,主要還是因為木牛流馬和諸葛連弩。

木牛流馬,分為木牛與流馬,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諸葛亮在北伐時用來運輸糧草。載重量通常達到四百斤左右,每天可以行駛的路程在三十里,給諸葛亮北伐大軍大大減小了糧草上的壓力。當然還有一說,木牛流馬是黃月英的成果。

諸葛連弩,又被稱作元戎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在防守城池和營塞上作用十分明顯。這也大幅提升了蜀國軍隊的戰鬥力。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六,民風教化,不亞周召

諸葛亮昔年躬耕壟上,曾作《梁父吟》,為當地百姓所傳頌,可以說是一區區布衣自身而聞名鄉里。作為普通的百姓,可能不是很懂諸葛亮的濟世救國方略,但還是能明辨音律的。周瑜的琴藝在三國獨領風騷,而諸葛亮的作品卻往往流傳十里八鄉。

等到諸葛亮開始經營益州,便徹底發揮了自己所謂“蠱惑人心”的本事。一言一行都能深入蜀中百姓心中,蜀中百姓的教化工作做的相當順利。正史有記載,

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古往今來,謳歌忠君的第一號作品非《出師表》莫屬,諸葛亮為了蜀漢江山也的確是操心了大半生。前期劉備還在的時候,諸葛亮身上的壓力還沒那麼大,主要還是政事上的處理,行軍打仗、選拔人才等工作劉備都會親自過問。等到後期劉禪登基為帝,就是諸葛亮鞠躬盡瘁的最巔峰。

對外,諸葛亮親自選拔出使東吳的使者,積極謀劃和東吳的聯盟。之後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採用恩威並施的手段,收復了南蠻之心,為蜀國解決了後顧之憂。其後更是六出祁山,和魏軍在雍涼鏖戰多次,斬首名將張頜等人,雖然沒有能夠入主關中,但大小戰役也都能有所斬獲,常年的征戰,也令諸葛亮疲憊不堪。要知道,諸葛亮說到底不是武將出身,身體素質和姜維等人根本沒法相比,常年行軍對自身的傷害也是愈演愈烈。

對內,諸葛亮作為丞相,大小事務都是一手抓,正史記載,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實際上來說,諸葛亮一手抓的行為,並不有利於蜀國的長期發展,大小官員包括劉禪的能力都不能得到有效的鍛鍊,都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依賴諸葛亮的想法。諸葛亮本身也是一心為蜀,想要依靠自己經天緯地之才來逆轉乾坤,在政事上也從來沒有絲毫懈怠,所謂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是從這裡開始流傳後世的。

千古風流人物,諸葛亮不為人知的七大才能

諸葛亮之於劉備,猶水之於魚,從此劉備龍入大海,稱王稱帝,而諸葛亮也得以被稱頌了千年。喜歡一個人,始於顏值,陷於才華,終於人品,諸葛孔明就是這樣一個三者兼備的人。而最令人動情的,也許還遠遠不止於此。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蜉蝣君,碼字不易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