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看到我們所謂的打坐,莊子笑了'

"
"
南懷瑾先生:看到我們所謂的打坐,莊子笑了


莊子笑我們,所謂靜坐,說是“坐馳”,坐在那裡開運動會,又想觀音菩薩又想西方又想東方,又想轉河車又想上下顛倒,在那裡忙得很。所以莊子提到真正的靜坐叫做“坐忘”,坐到忘記我忘記身體了,那叫做修道。

——《我說參同契》

"
南懷瑾先生:看到我們所謂的打坐,莊子笑了


莊子笑我們,所謂靜坐,說是“坐馳”,坐在那裡開運動會,又想觀音菩薩又想西方又想東方,又想轉河車又想上下顛倒,在那裡忙得很。所以莊子提到真正的靜坐叫做“坐忘”,坐到忘記我忘記身體了,那叫做修道。

——《我說參同契》

南懷瑾先生:看到我們所謂的打坐,莊子笑了

我們一般人打坐,坐起來是什麼現象呢?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

“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佛說一切眾生都找不到這個心,為什麼?因為“色雜妄想”,生理反應跟著心理的妄想,起交互作用,然後在裡頭“想相為身”。其實我們這個身體之中還有一個軀體,就是自己思想所聚成的自己。比如剛才有一個同學講,本來不好的身體,在外面跑了一趟就變好了,可見心理作用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心裡有一個由妄想形成的軀體,你那思想本身,就是這色身裡頭的內胎子。那個思想聚合一些外緣,變成你身體裡的一個軀體。

所以“聚緣內搖”,就是把外緣的思想啦、情緒啦等等,所有的東西聚攏來,當你打坐坐在那裡時,就是這四個字,“聚緣內搖”,象筒子裡滾出棉花糖一樣,越滾越多,心裡頭亂得很,猶如開運動會一般。


“趣外奔逸”,念頭向外亂跑,然後眼睛閉著,“昏擾擾相”,昏頭昏腦的,轟隆轟隆坐個把鐘頭,叫做“參禪”,把這個樣子“以為心性”。豈不知這不是真心,犯這樣大的錯誤,還“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所以認識不清楚,還以為自己在修道,還以為心在這個身體上。如果心真在身上,那麼你死了時,心不是就找不出來了嗎?

佛把這些話講得明明白白的。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他說,阿難,你們就不曉得,打坐時開眼、閉眼都沒有關係,不要守著身體。你們就不知道,以身體為中心,擴大至整個虛空,整個太空都在你的“心”裡頭,那麼這個軀體又是什麼呢?“想相為身”而已啊!這就是見地。……

"
南懷瑾先生:看到我們所謂的打坐,莊子笑了


莊子笑我們,所謂靜坐,說是“坐馳”,坐在那裡開運動會,又想觀音菩薩又想西方又想東方,又想轉河車又想上下顛倒,在那裡忙得很。所以莊子提到真正的靜坐叫做“坐忘”,坐到忘記我忘記身體了,那叫做修道。

——《我說參同契》

南懷瑾先生:看到我們所謂的打坐,莊子笑了

我們一般人打坐,坐起來是什麼現象呢?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

“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佛說一切眾生都找不到這個心,為什麼?因為“色雜妄想”,生理反應跟著心理的妄想,起交互作用,然後在裡頭“想相為身”。其實我們這個身體之中還有一個軀體,就是自己思想所聚成的自己。比如剛才有一個同學講,本來不好的身體,在外面跑了一趟就變好了,可見心理作用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心裡有一個由妄想形成的軀體,你那思想本身,就是這色身裡頭的內胎子。那個思想聚合一些外緣,變成你身體裡的一個軀體。

所以“聚緣內搖”,就是把外緣的思想啦、情緒啦等等,所有的東西聚攏來,當你打坐坐在那裡時,就是這四個字,“聚緣內搖”,象筒子裡滾出棉花糖一樣,越滾越多,心裡頭亂得很,猶如開運動會一般。


“趣外奔逸”,念頭向外亂跑,然後眼睛閉著,“昏擾擾相”,昏頭昏腦的,轟隆轟隆坐個把鐘頭,叫做“參禪”,把這個樣子“以為心性”。豈不知這不是真心,犯這樣大的錯誤,還“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所以認識不清楚,還以為自己在修道,還以為心在這個身體上。如果心真在身上,那麼你死了時,心不是就找不出來了嗎?

佛把這些話講得明明白白的。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他說,阿難,你們就不曉得,打坐時開眼、閉眼都沒有關係,不要守著身體。你們就不知道,以身體為中心,擴大至整個虛空,整個太空都在你的“心”裡頭,那麼這個軀體又是什麼呢?“想相為身”而已啊!這就是見地。……

南懷瑾先生:看到我們所謂的打坐,莊子笑了

修有的人更嚴重,或唸咒,或唸佛號,或守竅等等,如果身體哪一部分有病,爆發了,一發則不可收拾。同時神經慢慢的變成緊張了,因為它裡頭有一個東西在忙,忙著守住一個念頭,實際上那個念頭又守不住,拼命守,忙得很。所以莊子叫它是“坐馳”,外表看起來他在打坐,實際上裡頭在開運動會,忙得很。這種修行人,比社會上的人還要忙,真正放下的能有幾個!都不要自欺了,如果身體不絕對的健康,神經一緊張錯亂,就走入精神病的狀態去了。有這種現象的人,反應境界就很多,如耳內聽到有講話的聲音等。……

定有一個條件:就是輕安。如果還覺得有腿在,有腦袋,還覺肩膀發酸,就是不輕安、不安樂,整個身體粗重,就不是得定。真得定了,坐著覺似騰空,就是那麼輕安,這只是比方。三脈七輪都通透了,身體才會發生輕安。我們搞了半天,還跟著感受在那邊開運動會,哦!氣到了這裡,想把氣弄過來,越弄越閉住了。若能真的放空,把感覺一忘,它就過去,就通了。拼命在那裡管它,就是一萬年也通不了。彌勒菩薩說,這是被欲界的習慣困住了。欲界的習慣很多:色聲香味觸法,貪瞋痴慢疑,財色名食睡都是。

諸心心法是整體的,八個識都在這裡頭。下面的心法是講心所,意識的部分。什麼是欲界的心法?你覺得氣脈通了,就可以成道,這就是利害觀念,這些也把我們困死了。“心”所有的心理狀態,包括第八識,都是“心法”的範圍,乃至於第六意識中,心所起的狀態。有時我們雖然可以達到很定的樣子,但卻不是真的定。

——《如何修證佛法》

真正的打坐叫宴坐,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你們打坐通常是依身,歪著脖子、皺著眉的……都被身體困住了。再不然就依心,就連依個空也不對。你們都沒有宴坐,是在熬坐,乾熬,熬腿子。那麼你說我不熬也不依,算是得定了吧,這算是佛法嗎?不是的,那是定相。真正成佛是菩提智慧的成就,大徹大悟了。你要大徹大悟,不在宴坐,但是也不離宴坐,動也對,靜也對,就徹悟了,所以說「趣向佛慧,起於宴坐」。……

真正的宴坐,如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提到,「不依身,不依心,不依於三界,於三界中,不得身心,是為宴坐」,與《維摩詰經》的道理一樣,是大乘佛法。我們要反省了,不照古代研究經教的方法,而從實際的研究方法討論,我們不能證得空性的原因,是因為一切都有所依,厭離心生起還是個普通心理,要修證功夫真做到了不依身,不依心,連那個不依空的境界都還要放下,這才夠得上說是在打坐,才真正是學佛的入門,才是基本的成就。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