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人真正的中樞在心不在腦,要學會觀自己的心'

南懷瑾 據德健心 2019-09-07
"

摸一下自己胸膛的左邊,噗通噗通地在跳,這不正是我們跳動的心房嗎!電視上一位美麗的歌星在唱了:“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這個只有你沒有他的“心”,是不是剛才噗通噗通在跳的那個“心”呢?當然不是,這一點我們都知道。所以道與醫的“心”好像表示的是思想,古人所謂的“心”能思想,也就是“思想”和能思想的意思。

一個人思想多了會心痛,受感動了心也會痛。這卻並不是真的“心”在痛,而是胃的上部一點的地方,“任脈”的位置,“膻中”受了氣的震動,而脈在動了,使你覺得心痛,證明思想也影響著心臟的。

真正的中樞是什麼?在人心,我們這個心臟。佛家密宗講“脈解心開”,顯教講“意解心開”,都一樣。這個心臟的外形看起來就像八瓣蓮花一樣,所以禪宗真到開悟,密宗修成功的時候,心脈輪一定打開了。但這並不是心臟張開了,不要當成有形的開。人的心臟外面有八瓣,裡面有七竅,像是個小漏斗一樣在動,七竅就像是“鬥樞”,念在心(廣義的心念之心),因此我可以告訴你們,修觀心法門都在心的(廣義的心)部分,不要在腦子裡幻想。腦子是與第六意識分別有關,不要多用,你還是觀心,先觀有形的心,你慢慢就可以得凝得定了。這個道理也就是“升降據鬥樞”,因為“鬥樞”還是在心。

"

摸一下自己胸膛的左邊,噗通噗通地在跳,這不正是我們跳動的心房嗎!電視上一位美麗的歌星在唱了:“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這個只有你沒有他的“心”,是不是剛才噗通噗通在跳的那個“心”呢?當然不是,這一點我們都知道。所以道與醫的“心”好像表示的是思想,古人所謂的“心”能思想,也就是“思想”和能思想的意思。

一個人思想多了會心痛,受感動了心也會痛。這卻並不是真的“心”在痛,而是胃的上部一點的地方,“任脈”的位置,“膻中”受了氣的震動,而脈在動了,使你覺得心痛,證明思想也影響著心臟的。

真正的中樞是什麼?在人心,我們這個心臟。佛家密宗講“脈解心開”,顯教講“意解心開”,都一樣。這個心臟的外形看起來就像八瓣蓮花一樣,所以禪宗真到開悟,密宗修成功的時候,心脈輪一定打開了。但這並不是心臟張開了,不要當成有形的開。人的心臟外面有八瓣,裡面有七竅,像是個小漏斗一樣在動,七竅就像是“鬥樞”,念在心(廣義的心念之心),因此我可以告訴你們,修觀心法門都在心的(廣義的心)部分,不要在腦子裡幻想。腦子是與第六意識分別有關,不要多用,你還是觀心,先觀有形的心,你慢慢就可以得凝得定了。這個道理也就是“升降據鬥樞”,因為“鬥樞”還是在心。

南懷瑾先生:人真正的中樞在心不在腦,要學會觀自己的心

純正的般若觀心法門,觀自我心意識的生生滅滅,本無所謂在何處起觀的問題,婆婆媽媽,多此一舉。心並不在內外中間。然而一般行者做此觀法,很容易將注意力集中頭部,引起高血壓等病症,所以才又提供大家輕輕在心頭作觀的方便;又怕你們不懂心頭部分,特別說明在心窩子這裡,兩個乳頭中間,肋骨銜接凹下之處。就在這裡自然起觀。

行住坐臥隨時照管自己,才是修行。我們知道菩薩的名號代表他的修法,等於世間人取名字,有特別的意義。觀自在的意義著重在“觀”,,隨時隨地,觀照起心動念,照管每個思想的起沒,但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去覺察它,這就是行的方法。

你們只曉得打坐,內心沒去觀察自己的心念,沒有觀心,等於呆坐,光坐在那裡昏昏沉沉,懵懵懂懂,與睡眠何異?!不對的,這樣不是修道,必須觀察自己起心動念。坐在那裡身體不管了,四肢不動,六根不用,正是休息,這肉體既已休息,已經很舒服,便不要再管它了。

這時內心要起觀,--觀,觀自在菩薩,觀自己一個人在起心動念,念念明瞭,譬如我現在在講話,大家在聽講,每一句活,每一個字,講的,聽的,自己觀察得清清楚楚;對了沒有?錯了沒有?該講不該講?善的惡的,是的非的,一一覺察無失,這是初步。觀自心在哪裡?有人煩惱起來的時候,作不了主,觀也觀不了,被煩惱障礙,無明一起,睡意一來,隨境逐流,再也不知迴光返照。

密宗要人修觀想,其實,觀是觀,想是想。初步的觀即是想,這不是很簡單嗎!觀想,就是你須想像得出來。你念頭裡想,譬如畫家要畫一座山、一湖水,心一想念,便呈現出來,一山一水,如在目前。密宗修觀想也要將對眾主題想出來。觀和想相連,這是入門方法。可是,你們現在學這法門,老實講應在哪裡觀呢?先要在心頭起觀,肉體有形之心,兩個乳房中間,心窩子上下。觀心,先須輕輕的在心頭部位作觀,當然,思想不是由心臟而生,但是,你正好觀察心頭這一部分,此是正修行之路,別腦子空想妄想,也不要看光什麼了。初學者用此觀法,有時覺得心窩子這裡痛啊痛的,那是由於胃上食道管不乾淨的緣故,除非心臟原有疾病的,另須研究其他方便。

怎樣才是觀自在菩薩修行菩薩道的觀法呢?換言之,怎樣才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的觀行呢?你是這樣從起心動念,慢慢起修,慢慢觀想,走路也好,做事也好,隨時不離心中自我觀照,等智慧功力深入以後,自己自性實相般若的智慧爆發了,就不是先前追求心念起動時的觀想智慧了。我們觀想的觀是妄心觀妄心,妄想觀妄想,雖然能觀的作用是理性的,但仍是妄想。審察自己心念,觀到功力深了,因緣成就時,自然呈現智慧德相。但觀自在菩薩雖然告訴我們行深般若波羅密多,卻也不是一觀就會,火候到了,起心動念,時時明白,個個清楚,來的時候不歡迎,念頭就跑掉了;去的時候不追求,不理它何處消失,如果觀行漸深,觀到妄心雜念,既不來也不去,正好,一段空靈,得“初住”休息之境。

你們現在如此觀心,不要向頂上觀,不要在腦子裡觀。平平安安,自自然然,輕輕從心頭起觀即可。千萬不要硬抓住肉體,把肉體看得那麼嚴重。若是作白骨觀,白骨那個空架子,重心大概也在心頭這一部分。聽懂了沒有?要把每一句話聽進去,不要表面專注,其實昏昏沉沉,莫名奇妙,白白浪費時間。話記不住,就是落在無記中。若能每句話明明白白記住,心中卻無妄念雜想,這才是定的憶念之力。

觀心不要蓄意,不要用力,自自然然去觀。實際上,你一觀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已經跑掉了。跑了的不去追尋,未來尚未生起的,不去迎取。當下即是空。管它空也好,不空也好,一念清淨自在。有雜念妄想來,--舍,佈施掉,即傳統禪宗講“放下”。念念舍,善念也好,惡念也好,世間念頭,佛法念頭,一切皆是虛妄。譬如《圓覺經》所講,“知幻即離”。知道這念頭是虛假幻化的,它來了,不必費力趕它,輕輕一觀,本來空嘛!“不假方便”。用不著求佛菩薩幫忙。“離幻即覺”。離開了妄想,不就清清靜靜,明明白白,自性般若,沒有程序,“亦無漸次”,當下現前,這不是很好嗎?可是有些人也許錯解了圓覺經,以為覺了就成佛。他不知道,縱使如此,還是初覺始覺,不是本覺。

心中隨時起觀,念頭何處來?何處去?等到功夫較為純熟,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一段空靈,有人就拼命看的很牢,對不對?這又淪為下品修法,你死心眼看著那一段幹什麼!看臭水溝啊?!嘿!你就忘了金剛經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的念頭已經過去,未來的念頭還沒有來,中間的念頭當下即空,你看住它執著一個空幹嘛?這是不用智慧去參!因為那個空也是你心意識所造,當不得真。那麼你不看它,怎麼辦呢?看與不看之間如何取捨?我如此一講你們便傻了,稍稍深入一點,我就曉得你們吃不消。修行人真到了解脫處還有什麼觀心不觀心的。解脫便解脫,毫不拖泥帶水。但是剛開始時,一切都要從般若觀心來。

西方人講用腦,認為第六意識的用在腦裡頭。我們常常思想、妄想,都是在腦裡頭用。我說你不要用腦,“心”,硬是心臟部分啊!你心臟並沒有思想的,但是的確是心的一部分。我說你平常做事,把心沉到心臟這一部分來做事,少管腦;你就不同!記憶力增強了,定力夠了。前兩天我告訴位同學,他馬上懂了,去試用一下,到今天為止告訴我:老師啊!做事情在心理上好了!

是真的呀!第六意識是腦意識。所以西方人只認到意識這一層,心的部分還沒有搞清楚。其實你們諸位打坐參話頭也好、觀想也好、唸佛也好、唸咒子也好,都在用第六意識,也就是在用腦——錯了!所以不能得定、不能證道。心,你硬放到心臟部分(注:心頭,肉體有形之心,兩個乳房中間,心窩子上下,肋骨銜接凹下之處),有絕對的道理!我並不是講心臟就是心啊!可是你使用的部分——“心”,主要在這裡。所以你念佛在心中念,不要在腦中念。你想在腦中唸佛、修道、觀想……修三大阿僧祇劫,給你加兩倍吧!九大阿僧祇劫也不會成功!

人都有惰性,吃飽了飯就懶得用心 ,不喜歡用腦 子。有的人聽了就忘掉了,這有什麼用啊?這是“忘念過失”,有則要改。你說你腦袋是父母給我的,本來就不大好呀!老實說吧,沒有什麼腦袋好不好的,是肯用心與不肯用心之故。你把我這句話仔細研究,聰明的人一聽就會,就記住了,我笨,我多念一百遍,也成功了。所以“勤能補拙”這四個字要記住。

——整理自《我說參同契》《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祕學》《般若正觀略講》《唯識與中觀》《藥師經的濟世觀》《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

“有如北辰居所,而眾星自然拱之。故曰,辰極處正,優遊任下。心君既端拱神室,百節萬神,莫不肅然。”這個“神室”,後世道家指在心窩這裡,或者叫中宮,這是有形的。就是要念頭沉下來一點,差不多同心窩子相平這個地 方,叫神室,不是心臟,心臟是偏的啊。心君在神室,一念不生,清靜,鬼神都聽命,是真的!內在的鬼神聽命自己內心,外面鬼神也不敢動了。只要兩腿一盤,心君凝神,什麼鬼呀魔呀你都不要理,都把你莫奈何,碰都不敢碰你。

——《我說參同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