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火神派:善用附子治大病

中醫 附子 鄭壽全 地黃 神黃中醫智庫 2017-06-26

中醫火神派:善用附子治大病清末光緒年間,成都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已一年多,諸醫無效。成都府屬16個州、縣紛紛推薦名醫來為夫人治病。他們或認為血熱妄行;或認為陰虛火旺,逼血外溢。結果愈治癒壞,日趨嚴重。經人推薦,請川蜀名醫鄭欽安來府診視。

當日鄭欽安診見夫人面容蒼白,雖是夏至季節,床上還鋪著皮氈,蓋著絲棉大被,顯得十分怕冷。舌質淡紅,苔白膩。診畢,鄭欽安處方:制附片四兩,炮姜四兩,炙甘草二兩。中醫火神派:善用附子治大病

朱知府看方後競瞠目結舌,此方乾薑附子都是大熱之藥,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驚之理。孰料,服藥後病人自覺周身涼爽,胸口舒暢,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2小碗稀飯。

病入坦途,由此而愈。朱知府為表謝意,特贈鄭欽安金匾一塊,上書“醫宗仲景”四字。

上述案例知府夫人吐血年餘,竟用大劑附子、乾薑投治,應手而愈,實在令人驚歎,大開眼界。主治者鄭欽安就是十分獨特的醫學流派——火神派的開山宗師,本案生動體現了火神派注重陽氣的思想和擅用附子的獨特風格,使我們領略到火神派學術思想的核心精神。

火神派釋義

火神,喻稱“善用熱藥之良醫為一爐火也”,是對擅長應用附子等辛熱補火(陽氣)藥物醫家的稱謂,稱某醫家為“某火神”者,顯然含有對其擅用附子等熱藥的推重和讚許,由於附子在熱藥中的首要地位和代表意義,因此,稱某醫家為“某附子”者,與“某火神”是等同含意。

所謂火神派,是指以鄭欽安為開山宗師,理論上推崇陽氣,臨床上強調溫扶陽氣,以擅用附子、姜(生薑、乾薑、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熱藥物著稱的一個醫學流派。其中,尤以擅用附子為突出特點,乃至諸多火神派醫家和傳人被冠以“某火神”或“某附子”雅號,從一定意義上講,不擅用附子,就不成其為火神派。

火神派誕生於清末同治、光緒年間,因此有學者稱之為“傳統國醫中最年輕的一個流派”。百餘年來,傳其學者代有其人,著名的有吳佩衡、祝味菊、範中林、唐步祺、盧鑄之、盧崇漢等,他們均被稱為“某火神”或“某附子”,於今在醫林中依然獨樹一幟,發揮著重要的影響,推崇、傳承其學者可稱方興未艾。

中國醫學史上,學派林立,百家爭鳴,舉凡傷寒學派、金元四大家、溫補派、溫病派等等,千百年來各樹一幟,異彩紛呈,至今仍是我們繼承和發揚的理論瑰寶。那麼,火神派能否象上述醫派那樣,稱得上一個獨立的醫學流派?進一步說,它是否具有值得發掘和傳承的價值?一般公認,凡能構成一家學派者,必須具備幾個條件:

第一,有一個獨創的學術思想或者特定的研究課題,創新和特色是醫學流派的本質,也是醫學流派的生命。縱觀醫史上每一個醫學流派,莫不如此,例如寒涼派的火熱論,攻下派的攻邪論等。

第二,有一個有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即宗師,如補土派的李東垣,滋陰派的朱丹溪等。還要有一批跟隨宗師的傳人(親炙或私淑、遙承),對其學說或尊崇,或研究,傳承和發揚之,從而形成一個“人才鏈”。

第三,有一部或幾部闡述其學說觀點的有影響的傳世著作,例如傷寒學派的《傷寒論》,溫病學說的《溫熱論》等,否則無法流傳下來。

因此可以說,學術思想—人才鏈—著作和影響,是劃分學派的三條標準,或者說是三大要素,三者之間密切相關,缺一不可,否則難以形成學派。按此標準衡量,火神派可謂條條具備,甚至可以說“十分過硬”。
中醫火神派:善用附子治大病

火神派的學術思想

以鄭欽安為代表的火神派學術思想最主要的是:推重陽氣,善用扶陽方法治病,擅用大劑附子乾薑等辛熱藥物,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對陰證的辨識全面而深刻,這些觀點十分突出甚或超越前人。

火神派的宗師和傳人

火神派的開山鼻祖是鄭欽安。鄭欽安(1824~1911年),名壽全,四川邛崍人,清同治年間,在成都開創了“火神派”,《邛崍縣誌》稱其為“火神派首領”,人譽“鄭火神”、“姜附先生”,譽滿川蜀,成為當時獨樹一幟的火神派領軍人物。

鄭欽安晚年設帳授徒,自然桃李眾多,傳人不在少數。入室弟子有盧鑄之(1876~1963年)先生,光緒十六年從師於鄭欽安,“三載親炙,有聞必錄”,繼承鄭氏學術思想,時人尊為“盧火神”。兒子盧永定、孫子盧崇漢亦以擅用大劑附子著稱,為當代火神派代表人物,可謂一門三代,薪火相傳。鄭欽安的學說著作傳播較廣,私淑、遙承火神派者更多,舉其要者錄之:

吳佩衡(1886~1971年),四川會理縣人,雲南四大名醫之一。推崇鄭氏學說,解放後任雲南中醫學院院長,桃李滿門。

祝味菊(1884~1951年),浙江人,弱冠入蜀,42歲移滬行醫,以擅用附子名噪滬濱,竟至“遂有祝派之稱”,可見影響之大。

唐步祺(1917~2004年),四川名醫。祖父唐蓉生以醫聞於世,私淑鄭欽安。唐步祺幼承庭訓,研習鄭氏之學,民間譽為“唐火神”。終身鑽研火神派學術思想,晚年窮15年之功撰成《鄭欽安醫書闡釋》一書,弟子遠及海外。

還有範中林(1895~1989年),人譽“範火神”,以及補曉嵐(1856~1950年),人譽“火神菩薩”,劉民叔(1897~1960年),人譽“劉附子”等川蜀名醫,貴州李彥師,人譽“李附子”等,均以傳承火神派思想,擅用附子而有較大影響。

醫史上除張景嶽以擅用熟地而稱“張熟地”,餘師愚以擅用石膏而稱“餘石膏”以外,像火神派這樣眾多醫家享有“某火神”、“某附子”之譽的現象,可稱絕無僅有,足證其學術觀點和用藥風格之鮮明,影響之深遠。中醫火神派:善用附子治大病

火神派的著作

鄭欽安的《醫理真傳》成書於1869年,這是火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闡述了鄭欽安的學術思想。《醫法園通》成書於1874年,該書羽翼《醫理真傳》,豐富完善了火神派的思想內涵。鄭氏還著有《傷寒恆論》,對《傷寒論》作了闡釋。據統計,鄭欽安三種醫著在1869~1940年的70年間共有30種版本流傳於世。在清末,刊行版本種類之多,刊行頻率之高,實不多見。

其它火神派傳人的著作主要有:祝味菊《傷寒質難》等;吳佩衡《麻疹發微》、《吳佩衡醫案》等;範中林《範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唐步祺《鄭欽安醫書闡釋》;盧崇漢《扶陽講記》等等。

火神派作為獨特的醫學流派確實具備各項要素,與其它醫派相比,毫不遜色。從其大量醫案中,可以看出火神派諸家擅用附子乾薑屢起大證、重證,在全國獨樹一幟,代有傳人,至今猶見興盛之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