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半月板損傷中醫診療方案

中醫 推拿 骨折 康復治療 中藥 骨科 腫瘤 體育 中醫藥適宜技術 2019-04-07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中醫診療方案

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症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94)。

(1)有外傷史;

(2)傷後關節疼痛,腫脹,有彈響和交鎖現象;

(3)膝關節內外關節間隙壓痛及突出;

(4)慢性期股四頭肌萎縮,以股四頭肌內側頭尤為明顯;

(5)麥氏徵和膝關節研磨試驗陽性。

2.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運動醫學》第 4 版(曲綿域等主編,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3 年)和《坎貝爾骨科手術學》第 11 版(王巖主譯,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 年)。

(1)青少年和成年人多見,常有膝關節扭傷史;中老年人多無明顯的暴力致傷史,以半月板組織退變為主;

(2)症狀:膝關節有不同程度腫脹,內或外側關節隙有固定痛點。傷膝功能受限,部分患者有關節彈響、打軟腿和絞鎖症狀;中老年患者常訴及膝關節屈曲位負重關節痛,或下蹲關節痛,或無明顯誘因出現關節屈伸不適感,膝關節內或外側局部痠痛感。

(3)體徵:膝關節腫脹,膝內或外側關節間隙壓痛及突出;積液誘發試驗或/和浮髕試驗陽性;麥氏徵、搖擺試驗陽性,鴨步試驗陽性,股四頭肌萎縮。

(5)影像學檢查

X 線片檢查:行膝關節標準前後位、側位及軸位投照,確定 Kellgren-Lawrence 分級,排除骨折、關節內遊離體。

MRI 檢查:主要通過冠狀、矢狀位 MRI 掃描,撕裂或退變表現為半月板內信號增強,還可見半月板形態異常,如碎裂、正常結構部分或全部消失,半月板尖部變鈍或后角縮小。並可排除結核和腫瘤等疾病。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MRI 分 3 度:Ⅰ度為半月板中央輕微的退行性變,表現為點狀或球形高信號區,不與關節面接觸;Ⅱ度為半月板中央較廣泛的退行性變,表現為線狀或不定形斑片狀高信號區,但不延伸至半月板關節面;Ⅲ度損傷半月板呈線狀、放射狀或瀰漫性高信號延伸至關節面。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損傷 7 天以內。

2.緩解期:損傷 7 天~14 天。

3.康復期:損傷 3 周~5 周。


(三)證候診斷

1.氣滯血瘀證:膝關節疼痛腫脹明顯,關節交鎖不易解脫,局部壓痛明顯,動則痛甚。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脈弦或弦澀。

2.痰溼阻滯證:損傷日久或手術後膝關節腫脹明顯,痠痛乏力,屈伸受限。舌淡胖,苔膩,脈滑濡。

3.肝腎虧虛證:無明顯的外傷史,或輕微扭傷,腫痛較輕,靜時反痛,或損傷日久,肌肉萎縮,膝軟無力,彈響交鎖頻作。舌質紅或淡,舌苔少,脈細或細數。


二、治療方法

(一)分期康復治療

1.急性期(7 天以內)

(1)PRICE 方法:即患肢長腿鋼託或護膝保護下,伸直位限制膝關節屈曲活動;患肢休息,不負重和不做膝關節屈伸活動;局部冷療,如腫脹甚者,可 1 日多次;加壓包紮;臥位抬高患肢高於心臟。

(2)關節穿刺術:患膝關節腫脹明顯,浮髕試驗陽性者。

(3)推拿:視局部腫脹情況採用撫摸、向心性推壓輕手法。

(4)電針:選取血海、樑丘、膝眼、陰陵泉、陽陵泉、足三裡等穴,20 分鐘~30分鐘/次/d,疏密波,刺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不引起疼痛為度。

(5)理療:酌情選擇無熱量或溫熱量物理因子治療,微波(10W~16W,15 分鐘~20 分鐘)或短波(100Hz,30W,15 分鐘~20 分鐘)、超聲波(0.6W~0.8W/cm2,5 分鐘~8 分鐘),1 次/d。

(6)運動療法

等長訓練:傷後 1 天~7 天時行股四頭肌、膕繩肌、闊筋膜張肌、股內收肌、臀中肌及足踝部肌群等長訓練。方法包括四個方位(前、後、內收、外展)的直腿抬高訓練、壓膝訓練和踝泵訓練。20 次/組,3 組~5 組/d。

2.緩解期(7 天~14 天)

(1)推拿:視局部腫脹情況採用撫摸、推揉、揉捏等輕手法放鬆膝關節局部及股四頭肌、膕繩肌、闊筋膜張肌和腓腸肌等。

(2)電針:選取血海、樑丘、膝眼、陽陵泉、足三裡等穴,20 分鐘~30 分鐘/次/d,連續波,刺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

(3)中藥熱療法:腫脹不明顯者可選擇中藥薰洗、中藥熱奄包、中藥塌漬等。

(4)理療:酌情選擇無熱量或微熱量物理因子治療,微波(10W~20W,15 分鐘~20 分鐘)或短波(30W~40W,15~20 分鐘)、超聲波(0.6W~1.2W/cm2,5 分鐘~8 分鐘),1 次/d。

(5)運動療法

等長訓練:繼續行四個方位的直腿抬高訓練、壓膝訓練和踝泵訓練,20 次/組,每次維持 10s,5 組~8 組/d。

下肢閉鏈練習:採用改良站樁訓練,靠牆站樁,膝無痛角度屈曲不超過 90°,背部推牆,持續時間以大腿肌肉痠軟為度,上下午各 3 次,每次之間休息 5 分鐘。

終末伸膝訓練:患膝下墊一枕頭,保持屈膝約 30°,而後使足跟抬離床面至患膝完全伸直,20 次/組,每次維持 5 s~10s,3~5 組/d。

漸進抗阻訓練:踝關節處綁縛沙袋(或阻力帶)抗阻伸膝(坐位)/屈膝(俯臥位)訓練,負荷量根據疼痛和局部腫脹情況決定,12 次/組,每次維持 5 s~10s,6~8 組/d。

平衡訓練:腫痛減輕後護膝保護下手扶椅背雙足或單足訓練。雙足訓練要求重心在兩腿間轉換,20 次/組,每次維持 5 s~10s,4 組~6 組/天,後過渡到單足訓練 20 次/組,每次維持 5s~10s,6 組~8 組/天。

步態訓練:拄拐或護膝保護下行步態訓練,依原地踏步、小碎步、日常步態順序訓練。距離:20m~100m,5 次/天。

3.康復期(3 周~5 周)

(1)推拿、電針、熱療和理療方法同緩解期。

(2)水療:恆溫水療池內行單足站立訓練、行走訓練、下蹲訓練、交叉步訓練、8字步訓練,前、後和側踢腿訓練等動作,30 分鐘/d。

(3)運動療法:改良站樁夾球訓練、終末伸膝訓練、漸進抗阻訓練方法同緩解期,但訓練難度均增大。

平衡訓練:單足站立訓練同緩解期;單足擺動平衡訓練;單足站立能維持 2 分鐘者或閉目單足站立達 20 秒者增大訓練難度,如在厚的軟墊、橡膠氣墊、Biodex 平衡儀、平衡板訓練,拋球訓練,根據具體項目制定訓練組次。

步態訓練:同緩解期,距離逐漸增加:100m~500m,3~5 次/天。

本體感覺訓練:採取交叉步、並步、前後進退步、太極、形意拳步伐進行本體感覺訓練。

等速肌力訓練:等速肌力訓練儀上行 60°、120°和 180°角速度的等速向心訓練,

根據患者的情況調整組數,3 次/周。無等速訓練設備可採取阻力帶訓練。

以上訓練均 10 次為一療程。


(二)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

1.氣滯血瘀證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推薦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紅花、川芎、當歸、赤芍、生地、澤蘭、香附、延胡索、三七等。

注意:該方是中醫藥管理局推薦方藥,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成藥:七釐散等。

2.痰溼阻滯證

治法:健脾祛溼,化痰通絡。

推薦方藥: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半夏、炒白朮、天麻、茯苓、薏苡仁、橘紅、防風、獨活、漢防已、五加皮、牛膝、木瓜等。

注意:該方是中醫藥管理局推薦方藥,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3.肝腎虧虛證

治法:滋補肝腎,強壯筋骨。

推薦方藥:腎氣丸加減。熟地、懷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當歸、牛膝、川斷、杜仲、獨活、白芍、五加皮等。

注意:該方是中醫藥管理局推薦方藥,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成藥:抗骨質增生片(丸)等。


(三)護理調攝

1.疼痛的護理:宣教和實施鋼託或護膝等方法固定肢體限制活動緩解局部疼痛。功能鍛鍊應在無痛情況下進行被動或主動運動。

2.關節局部的護理:關節不宜過度負重及過多運動,可適當使用柺杖、手杖和護膝等用具,保持關節功能位。體重超重者,為減輕作用於關節的壓力,宣教減肥。

3.功能訓練護理:指導和鼓勵患者儘量無痛下完成運動療法各項內容,注意訓練動作的規範性、糾正錯誤姿勢和發現訓練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及時與醫師和患者溝通調整運動處方內容及強度。

4.情志護理: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情志護理,講解本病的基本常識、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以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並注意在各項護理工作中,關心、指導並鼓勵患者,積極進行關節功能訓練,提高肌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三、療效評價

(一)評價標準

參照《中醫病症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94)執行。

治癒:膝關節疼痛腫脹消失,無關節彈響和交鎖,膝關節旋轉擠壓和研磨試驗(-),膝關節功能基本恢復。

好轉:疼痛腫脹減輕,關節活動時有彈響和交鎖,膝關節隙擠壓疼痛(±)。

未愈:膝關節疼痛無改善,有彈響及交鎖,關節功能障礙,或合併膝關節滑囊炎,骨性關節炎。


(二)評價方法

採用 Lysholm 膝關節評分表評定。

Lysholm 膝關節評分表(100 分)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中醫診療方案


聲明:內容來源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編輯:竹葉

審核:蟲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