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河南名中醫治震顫有良方

鄭紹周,男,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第三批名老中醫。曾擔任河南省新藥評審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急救醫學會副主任委員、鄭州市神經內科醫學會副主任委員。長期從事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擅長中風、痴呆、頭痛、眩暈等神經內科疾病的診療。鄭老運用中醫治療震顫獲得了一定效果,現介紹如下。

病因病機

震顫是指由內傷積損或其他慢性病證致筋脈失控,以頭身肢體不自主的搖動、顫抖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症。包括現代醫學的震顫麻痺、帕金森綜合徵、特發性震顫等。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震顫病人逐年增多。鄭老根據其多年的臨床經驗,認為本病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症。其病機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肝腎精虧,陰虛風動;2.氣虛血瘀,肢體失養;3.痰溼內阻,化火生風。病理因素有虛、風、痰、瘀,病位涉及腦髓、腎、肝、脾,精氣虧虛為根本,風痰瘀為標。

這位河南名中醫治震顫有良方

辨證分型

本病發展緩慢,漸進加重,初病時,病人僅有頭搖或手足微顫,隨著病程延長,頭搖、手足震顫頻繁,幅度加大,甚至不能持物,喪失工作和生活自理能力。鄭老認為精氣虧虛為其發病的根本,扶正補虛,標本兼顧為本病的治療原則。補腎填精,健脾益氣以扶正固本,熄風止痙,活血化瘀以祛邪治標為治療的根本大法。根據挾痰挾瘀的不同,臨床分為以下兩型:

精氣不足,瘀血停滯

臨床表現:頭搖肢顫,頭暈目眩,健忘,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舌質暗,苔薄白,脈沉細或澀。治宜補腎益氣,活血化瘀。

處方:黃芪、白朮、沙苑子、女貞子、菟絲子、制首烏、黃精各10克,赤芍、水蛭、白殭蠶各8克,全蠍2克,蜈蚣半條。

加減:肢困者,加宣木瓜、雞血藤各10克;失眠者,加夜交藤、合歡皮各12克。

這位河南名中醫治震顫有良方

精氣虧虛,痰瘀互阻

臨床表現:頭搖,肢體震顫,甚至不能持物,頭暈目眩,胸悶泛惡,食慾差,神呆,肢困懶抬,舌質暗紅、舌體胖大或邊有齒痕,苔厚膩,脈沉滑。治宜補腎益氣,化痰通絡。

處方:黃芪、沙苑子、菟絲子、女貞子各10克,澤瀉、石菖蒲、法半夏、炒葶藶子、天竺黃、白殭蠶各8克,水蛭、赤芍各6克,全蠍2克。

加減:脾虛食少者,加白朮、砂仁各10克;小便頻數者,加益智仁、覆盆子各10克。

以上處方用法均為: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1個月為1個療程。

這位河南名中醫治震顫有良方

這位河南名中醫治震顫有良方

典型病例

張某,女,70歲,以“雙手顫抖六年餘”就診。患者原有糖尿病病史十年,腔隙性腦梗塞病史七年。六年前出現雙手顫抖,漸進性加重,經多方求治,無明顯療效。就診時症見:雙手顫抖,靜息時加重,不能持物,伴頭暈耳鳴,神疲乏力,記憶力差,舌質暗紅,苔薄白,脈沉細。查體見雙上肢肌力V級,肌張力增高,腱反射(+++),雙下肢肌力V級,肌張力正常,腱反射(++),痛溫覺減退,雙巴氏徵(+)。顱腦CT提示:雙基底節區多發性腔隙性腦梗塞。診為震顫,精氣虧虛,瘀血內阻。治宜補腎益氣,活血通絡。處方:黃芪、葛根、黃精各30克,赤芍25克,菟絲子20克,制首烏、白殭蠶、牛膝、女貞子、當歸各15克,全蠍3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服藥7天后病人自覺精神好轉。服藥15天后,在原方的基礎上加白芍、沙苑子、地龍、水蛭各10克。1個療程後複診,顫抖減輕,神疲乏力好轉,繼續以原方加減服用2個療程,症狀基本消失,停用湯藥,改口服益腦寧、化風丹以鞏固療效,隨訪未復發。

來源:醫藥星期三

編輯:彭海波 朱德珍 曹琤媛

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這位河南名中醫治震顫有良方

“南方健康科學”是《醫藥星期三》報的官方微信公眾平臺。《醫藥星期三》報是全國郵發的,以中醫藥治療為特色的,刊發醫藥保健、健康養生知識為主的專業保健科普報。開設有“中華醫藥””中醫精粹“”民族醫藥“”藥膳食療“等中醫專版。全國郵發代號47-66.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