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醫生醫論——“善治者治皮毛”'

"

營衛內連臟腑,外合皮毛,為人身抵禦外邪的第一道防線。既是邪之入路,亦當是邪之出路。《內經》雲:“善治者治皮毛……”前賢亦主張“諸症當先解表”,開門逐盜。喻昌創“逆流挽舟法”,更謂:“……邪陷入裡,雖百日之久,仍當引邪由裡出表。若但從裡去,不死不休!”所論雖為痢疾夾表溼內陷者立法,而萬病一理,凡沉寒痼冷諸症,外邪深陷入裡,冰伏難出者,非汗法不能解此死結。

——《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

太師父李可老中醫這一段精闢的論述道出了“託透法”之精義。

一、“託透”之理論


《傷寒論》的觀點,從太陽到厥陰是一個個的層次,所以太陽可以理解為人一身之藩籬。邪氣可以從太陽到厥陰一層層地深入,也可以由於三陽無力抵抗而讓外邪長驅直入三陰之地。因此,怎麼樣讓邪氣外出就是太師父提出的:“邪之入路即邪之出路”。臨床上一些大病治到後期往往可以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而得以大為改善。(太師父書中有治療伏寒之案例,患者最後胸口處湧出冰水,每出一次痛快一次,不得不讓人稱奇)

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又可稱太陽之底面為少陰,所以太陽藩籬之用(多指營衛)來源於少陰。故太陽對應寒水,少陰對應君火。又《內經》雲“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因此,能否使用“託透法”,或者使用的藥量如何拿捏,所依據的便是少陰根氣的強弱,少陰對應腎氣,腎主水,對應坎卦,為二陰抱一陽之象,衛氣之根源於坎中這一點真陽。

“託透法”為八法之中“汗法”的範疇。《金匱》雲“腠為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理為皮膚之紋理也”。這也是“託透法”應用的最主要依據。從至表至太陽到至理之少厥陰,皆有腠理,確切來說,是“腠”的存在,此為元氣的通道,邪氣通過這些通道進入體內,阻礙了氣機的升降浮沉,病就產生。通過“託透法”將這些邪氣由裡透表,恢復正氣的正常運行,這也是“邪正一家”之理。所以也有醫家認為,一些疾病的表象正是人體正氣通過類似西醫學說的“代償”功能將身體內的邪氣祛除。

二、“脈證並治”


太陽傷寒有兩個大綱——太陽傷寒表實證與表虛證,通過症狀來分析最重要的就是看患者的有汗無汗。對應的方藥是麻黃湯和桂枝湯。這也是中醫教材《方劑學》中首先出現的兩個方。桂枝湯也是《傷寒》第一方。可見太陽、表證貫穿了《傷寒》的始終。

當然,還有表證有熱象的需要方藥的調整,這也就是仲景先師說的“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在飛龍裡,我還學習到一個更強力的證據——“浮脈”。

不單是外感表證的浮脈有助於我們判斷病機。一些重疾或疑難病一樣會存在浮脈,那麼是否解表,運用“託透法”,治療的效果會大不一樣。最常見的便是皮膚病的中醫治療。

那麼,浮脈怎麼摸?

《脈經》“舉之有餘,按之不足”。在哪裡摸?古代脈學書籍中並沒有明確的敘述。

"

營衛內連臟腑,外合皮毛,為人身抵禦外邪的第一道防線。既是邪之入路,亦當是邪之出路。《內經》雲:“善治者治皮毛……”前賢亦主張“諸症當先解表”,開門逐盜。喻昌創“逆流挽舟法”,更謂:“……邪陷入裡,雖百日之久,仍當引邪由裡出表。若但從裡去,不死不休!”所論雖為痢疾夾表溼內陷者立法,而萬病一理,凡沉寒痼冷諸症,外邪深陷入裡,冰伏難出者,非汗法不能解此死結。

——《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

太師父李可老中醫這一段精闢的論述道出了“託透法”之精義。

一、“託透”之理論


《傷寒論》的觀點,從太陽到厥陰是一個個的層次,所以太陽可以理解為人一身之藩籬。邪氣可以從太陽到厥陰一層層地深入,也可以由於三陽無力抵抗而讓外邪長驅直入三陰之地。因此,怎麼樣讓邪氣外出就是太師父提出的:“邪之入路即邪之出路”。臨床上一些大病治到後期往往可以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而得以大為改善。(太師父書中有治療伏寒之案例,患者最後胸口處湧出冰水,每出一次痛快一次,不得不讓人稱奇)

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又可稱太陽之底面為少陰,所以太陽藩籬之用(多指營衛)來源於少陰。故太陽對應寒水,少陰對應君火。又《內經》雲“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因此,能否使用“託透法”,或者使用的藥量如何拿捏,所依據的便是少陰根氣的強弱,少陰對應腎氣,腎主水,對應坎卦,為二陰抱一陽之象,衛氣之根源於坎中這一點真陽。

“託透法”為八法之中“汗法”的範疇。《金匱》雲“腠為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理為皮膚之紋理也”。這也是“託透法”應用的最主要依據。從至表至太陽到至理之少厥陰,皆有腠理,確切來說,是“腠”的存在,此為元氣的通道,邪氣通過這些通道進入體內,阻礙了氣機的升降浮沉,病就產生。通過“託透法”將這些邪氣由裡透表,恢復正氣的正常運行,這也是“邪正一家”之理。所以也有醫家認為,一些疾病的表象正是人體正氣通過類似西醫學說的“代償”功能將身體內的邪氣祛除。

二、“脈證並治”


太陽傷寒有兩個大綱——太陽傷寒表實證與表虛證,通過症狀來分析最重要的就是看患者的有汗無汗。對應的方藥是麻黃湯和桂枝湯。這也是中醫教材《方劑學》中首先出現的兩個方。桂枝湯也是《傷寒》第一方。可見太陽、表證貫穿了《傷寒》的始終。

當然,還有表證有熱象的需要方藥的調整,這也就是仲景先師說的“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在飛龍裡,我還學習到一個更強力的證據——“浮脈”。

不單是外感表證的浮脈有助於我們判斷病機。一些重疾或疑難病一樣會存在浮脈,那麼是否解表,運用“託透法”,治療的效果會大不一樣。最常見的便是皮膚病的中醫治療。

那麼,浮脈怎麼摸?

《脈經》“舉之有餘,按之不足”。在哪裡摸?古代脈學書籍中並沒有明確的敘述。

李醫生醫論——“善治者治皮毛”

(飛龍脈法九層深度)

在飛龍脈法裡,浮脈有浮脈層把到的浮脈和非浮脈層把到的浮脈。很難理解,是嗎?結合我們第一點所說的,看本氣的強弱,根氣的強弱,這就決定了浮脈會出現在那個層次。

如果患者身體尚可,那麼浮脈會出現在浮脈層,此時依據上圖,手指在皮膚輕取即得,指下感覺如同一條細線。(昨日下午我科進修醫師馬老師與我交流脈法,為其診脈,雙手明顯浮脈層出現浮細緊的感覺,詢知是否受涼,答曰中午覺冷,未出現明顯感冒症狀。恰好馬老師有日本漢方葛根湯顆粒,囑其先服。今晨見面,知已服藥,再飲咖啡,全身汗出,舒適,再為其診脈,雙手浮緊脈明顯消失。)

但若是患者根氣弱,寒邪直中三陰,出現了“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的病機。這時候浮脈就不一定在浮脈層了,在飛龍的課間練習上,曾向小草老師和Jamin老師確認,類似這樣的浮脈可能部位會更深一些,但基本在脈搏跳動最上一層,就那麼一點點的位置去感知浮脈。

還有其中情況,飛龍脈法中出現的“空脈”,髒血層的脈消失,僅有氣層出現,對應了“氣一元論”中的脈無根,根氣不守,此時忌用單純的汗法,否則一點元陽就此飄散,宜即大補元氣,收斂固攝,可參考張錫純來複湯(一陽來複之意)。

由此可見,是否會摸出浮脈在臨床中意義重大!也能更好地脈證合參。

後記


學習飛龍後,慢慢發現可以與“氣一元論”完全吻合,因為二者皆從經典出發,可以互相印證。中醫是從實證出發的,以療效為基礎。我輩應當努力專研,總結經驗。

傅山先生說過:“人無百年不死之人,所留在天地間,可以增光嶽之氣,表五行之靈者,只此文章耳。”(這是當時與錢超塵老前輩交談時錢老贈語,深以為是!)我也會努力總結,把好的經驗記錄下來,與大家交流學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