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中醫單兆偉教授談膽汁反流性胃炎臨證備要

中醫 胃炎 腸胃病 薏苡 異國風情千百度 異國風情千百度 2017-08-26

臨證備要

1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

在眾多引起膽汁反流的病因中,以情志不遂者最為多見,肝主疏洩,以條達為順,胃主受納,以通降為和,情志抑鬱,惱怒傷肝,則肝失疏洩,膽亦隨之疏洩失常,橫逆犯胃。葉天士曾謂:“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又謂:“凡醒胃必制肝”。膽汁反流性胃炎的基本病機是肝胃不和,氣機升降失常。有鑑於此,單教授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善從肝論治。臨證強調調肝要結合和胃,和胃又必須結合調肝,而疏肝和胃時又注意升降潤燥。

2疏肝理氣為要,謹防傷陰耗液

“治胃勿忘肝”,葉天士“忌剛用柔”法則,治胃用藥以“不損胃,不破氣,不滋膩”為原則,主張昇陽不過於溫燥,滋養胃陰宜清淡而不滋膩。調氣藥的選擇如木香入胃,香附入肝,若有化熱之象則用金鈴子散,寒熱夾雜者可並用之。肝氣鬱結,噯氣頻作,宜用佛手、綠梅花、玫瑰花等。著重調整臟腑之間的升降功能,用藥以輕靈、流通見長,強調治實不宜峻攻,補虛切忌滋膩。

3苦寒中病即止,飲食清淡自養

初期患者有的表現為肝膽鬱熱較重,會用到黃芩、枳實、大黃等苦寒瀉下之品,單教授非常重視顧護胃氣,謂清熱苦寒之品不宜久用,以防苦寒太過而敗胃。正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所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苦寒中病即止,飲食宜清淡,心情宜舒暢。

4胃氣貴在和降通暢

膽汁反流性胃炎是由於肝氣犯胃,胃失和降所致;胃氣宜通宜降,胃的所謂通降即通暢和下降之意,是其生理特性之一。水谷進入胃,經過胃的受納和腐熟作用後,必須繼續通降至小腸,傳導化物,瀉而不藏,實而不滿,以通降為順,胃腸虛實更替,以此維持胃的正常受納作用。另外,胃的受納通降功能與肝之疏洩,脾之運化關係最為密切,胃失和降不僅能導致中焦氣機不和,而且能影響其他臟腑的生理功能,肝失疏洩和脾不運化也最容易招致肝胃不和及脾胃失司,因此,保護胃氣通降實具有廣泛的臨床意義。也正由於此許多醫家強調治膽汁反流性胃炎應採取以“通”為主的治法。

單教授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以氣血為主,治從通降入手,用藥以輕靈流暢見長,主張在動態中辨證施治。把“胃宜通降,脾宜升運”,“脾升則健,胃降則和”及“升清降濁”作為指導臨床治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理論依據。把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發病過程分為氣滯、鬱熱、陰虛、陽虛與血瘀五種類型。採取以“通”為主的治法。通即調暢氣血,疏其壅塞,消其鬱滯,秉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陳出新,導引膽濁壅滯下降,給邪以出路。胃腑實者,宜消積導滯;去除其邪,不可誤補。胃氣虛者,氣機不運,虛中有滯,宜補虛行滯,而不可壅補。在調氣方面,不僅應當疏肝氣,升脾氣,降胃氣而且還需要宣肺氣。認為宣肺氣伸其治節,可調升降,運樞機,肺氣疏暢,則肝鬱得解,諸鬱皆因而愈。常用紫苑、桔梗宣洩肺氣,升麻以升脾氣,疏肝氣常用綠萼梅、玫瑰花、佛手花、合歡花等,降胃氣常用萊菔子、決明子等。即使是脾胃虛弱證也須“補中寓疏”或“疏中寓補”。

5胃屬陽腑,喜潤喜柔

脾喜燥而惡溼,胃喜潤而惡燥,脾燥胃溼,燥溼相合,相互為用而既濟。胃屬陽土,有受納、腐熟的功能,胃喜潤,津液充足、消化液分泌旺盛,功能始能正常。胃為燥土,所以其病理變化容易表現為胃燥、胃熱、胃火等,所以在治療之時應注意顧護胃陰。葉天士尤重津液,他倡用“辛潤通陽”、“辛酸兩和厥陰體用”、“因驚動肝、肝風震起犯胃,麟昔液衰,難用剛燥,議養胃汁以熄風”等治法。單教授常用南北沙蔘、麥冬、石斛、玉竹、百合等滋陰潤燥,可合用烏梅、白芍等酸味之品,遵《內經》“酸甘化陰”之旨,使“甘得酸助而陰化無窮”。當胃陰虧虛之時,病情亦較深重,陰液難速恢復,治當緩圖,不可多用滋膩礙胃之品。為防陰柔之品凝滯胃氣,應尊葉天士“忌剛用柔”之要旨,少佐佛手、綠萼梅、玫瑰花、合歡花等理氣而不傷陰之品。

驗案舉隅

1肝膽溼熱輕症案

周某,男,25歲。初診:2011年8月23日。主訴:晨起噁心欲吐一月餘。病史:患者一月前突感胸悶不適,晨起噁心欲吐,在宿遷人民醫院查胃鏡示:膽汁反流性胃炎。經當地治療未見好轉。現患者晨起噁心欲吐,無食物吐出,口乾口苦,二便尚調,餘無不適,舌紅苔黃膩,脈細弦。診斷:西醫診斷:膽汁反流性胃炎。中醫診斷:嘔吐,證屬肝膽溼熱輕症。予黃連2g,蘇葉5g,吳茱萸1g,白蔻仁2g,竹茹5g,法半夏3g。14劑,每日1劑,泡茶少量頻飲。三月後電話隨訪,患者訴服用3劑後症狀減輕,14劑後已無噁心嘔吐感,三月來症狀未作。

按:本案單教授抓住主證,患者噁心欲嘔,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膩,辨為肝膽溼熱,橫逆犯胃,膽邪上逆胃鏡見膽汁反流,胃氣上逆而作嘔,溼熱較輕故噁心欲吐,無物吐出。故治療用加味連蘇飲,黃連清瀉肝膽溼熱,蘇葉調理肝胃氣機,吳茱萸疏肝降氣,白蔻仁芳香化溼降逆止嘔,加竹茹清胃熱,法半夏和胃氣,共奏清熱化溼,疏肝和胃之功。方藥對症,故14劑症狀消失。

2肝鬱氣滯案

周某,女,62歲,2010年10月9日初診,因“胃脘不適2年餘”來診。患者兩年來時有胃脘不適,食後益甚,食少,泛酸,右脅下疼痛,每因情緒變化而症情加重,口乾口苦,夜寐尚可,大便乾結,舌紅,苔薄黃,脈細弦。2010年8月30日曾查胃鏡示:淺表性胃炎伴膽汁反流。診斷為肝胃不和,治以疏肝和胃,方於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處方:柴胡5g,炒白芍15g,黃芩10g,炒白朮10g,仙鶴草15g,薏苡仁15g,金錢草15g,萊菔子10g,決明子10g,並囑其心情舒暢。連服14劑之後,患者覺右脅下疼痛緩解,食慾改善,大便仍乾結,2-3日1行,自覺畏寒,加大腹皮10g,肉蓯蓉10g,以通降,續服1療程後症狀消失,大便正常,胃鏡複查示:淺表性胃炎。膽汁反流已無。囑暢情志,禁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食物。

按:患者肝胃不和症狀典型,有右脅下疼痛,情志變化加重,口乾苦,大便幹,脈細弦等證,故投柴胡疏肝散14劑症狀減輕,再服1療程後症狀消失。本例治療重點一是疏肝和胃,肝氣疏洩正常則膽液排洩歸於正常;二是保持大便通暢,使胃腑通降,胃腑以通為用,以通為順。

3寒熱錯雜案

關某,男,34歲,2012年2月8日初診,因“自覺胃寒3年”來診。患者自覺胃中寒冷,厭食生冷,無泛酸,時有噯氣,口苦,小便黃,受涼後易於腹瀉,平日大便不成形,日行1-2次,1年來體重下降6斤左右,2011年查胃鏡:膽汁反流性胃炎。舌紅,苔薄黃。西醫診斷:膽汁反流性胃炎。中醫診斷:胃痞。證屬:寒熱錯雜。治當辛開苦降,方以半夏瀉心湯加減,處方:太子參10g,炒白朮10g,法半夏6g,乾薑2g,黃連2g,仙鶴草15g,薏苡仁15g,葛根10g,炙甘草5g。14劑,水煎服,1劑/日。和胃膠囊 4粒 tid。

藥後患者胃中寒冷感好轉,口乾口苦較前明顯,小便黃,餘證同前,前方分別加入麥冬15g,玉竹15g,車前子15g,黃柏5g,人中白10g等養陰,清熱利尿等品。經治療2月餘患者諸證好轉。

按:本案患者胃寒症狀較明顯,如胃中寒冷,厭食生冷,受涼後易於腹瀉,平日大便不成形,日行1-2次,看似一派寒相,但單老仔細追問下患者尚有口苦,小便黃等內熱徵象,故予半夏瀉心湯寒熱並舉,14劑後患者胃中寒冷感好轉,內熱徵象顯現,口乾口苦較前明顯,小便黃,故加入養陰清熱藥調理兩月餘而好轉。

4脾胃虛寒案

王某,男,55歲。初診:2012年10月24日。主訴:胃痛10年。病史:胃痛10年,2010年11月查胃鏡示:慢性胃炎伴膽汁反流,Hp(+);病理:輕中度慢性淺表性胃炎,6年前因膽囊萎縮曾行膽囊切除術,受涼或飲食生冷即便溏,大便中夾有不消化食物,怕冷,舌淡,苔薄白。藥以附子理中丸加減,並佐以清腸化溼之品。診斷:中醫診斷:胃痛(脾腎陽虛),西醫診斷:膽汁反流性胃炎。處方:制附子5g,黨蔘10g,炒白朮10g,山藥15g,炒薏苡仁15g,馬齒莧15g,建曲12g,乾薑3g,補骨脂12g。

二診:2012年11月7日。患者藥後尚合。晨起飯後便溏,先幹後稀,怕冷,舌淡,苔薄白。藥以附子理中丸加減,並佐以清腸化溼之品。處方:制附子5g,黨蔘10g,炒白朮10g,山藥15g,炒薏苡仁15g,馬齒莧15g,建曲12g,乾薑3g,補骨脂12g,石榴皮10g。後隨訪得知因單老處掛號較困難,一直服用前方2月餘,大便好轉,怕冷症狀亦減輕。

按:本例患者虛寒症狀明顯,如受涼或飲食生冷即便溏,大便中夾有不消化食物,怕冷,舌淡,苔薄白。故予附子理中湯加減化裁,脾陽虛弱日久易及腎陽,故稍佐補骨脂意在補腎,先安未受邪之地,患者藥後便溏好轉,故原方再加石榴皮澀腸之品。方藥對症,守方3月而獲效。

全國名中醫單兆偉教授談膽汁反流性胃炎臨證備要

單兆偉教授桃李滿天下

單兆偉:男,漢族,中共黨員,1940年10月生,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1965年8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師從著名脾胃病專家張澤生教授及國醫大師徐景藩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江蘇省名中醫,全國名中醫。曾培養博士後3名,博士研究生40名,碩士研究生45名。

此文整理者:單兆偉教授的學生:嚴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