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中醫林毅教授:氣滯血瘀痰凝是誘發乳腺癌“幫凶”

乳腺癌 腫瘤 癌症 中醫 穴位 南方plus客戶端 2018-12-08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以每年3.1%的速度增長,成為威脅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現代醫學治療方法日新月異,但由於各種治療方法的毒副作用、腫瘤自身的耐藥性等原因,“復發—轉移—死亡”仍是部分乳腺癌患者難以避免的結局。中醫乳腺病名家、首屆全國名中醫林毅教授指出,現代醫學運用抗生素治療感染性疾病是直接對抗思維的典型,但我們不應該像對待細菌或病毒一樣地對待癌症,必須重視對宿主內環境調控。

全國名中醫林毅教授:氣滯血瘀痰凝是誘發乳腺癌“幫凶”

“癌變”可能早已發生

腫瘤細胞由正常細胞分化、變異而來,腫瘤細胞和宿主就是“種子”與“土壤”的關係。現代醫學精準醫療計劃主要針對腫瘤的生物學特性,採取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或靶向治療殺滅或抑制癌細胞生長,屬於對腫瘤細胞的“直接對抗”,但對腫瘤宿主內環境(包括宏環境及微環境)調控關注不足。

林毅教授指出,人體具有天然的抗腫瘤能力,建立在中醫藥整體觀的“內環境平衡”理論在腫瘤防治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特色。事實上已有研究證實,即使乳腺上皮細胞因各種因素髮生了“癌變”事件,乳腺局部病變也並非一定發展成真正威脅生命的浸潤性乳腺癌。

在上世紀80年代,哈佛大學研究者對生前未被診斷為乳腺癌、因其它原因死亡的婦女進行屍檢,在年齡40-49歲的女性中檢出39%的導管內癌(DCIS)。另一個數據來自對只進行活檢而未進行其它治療的28名低級別導管內癌患者,長期隨訪30年,結果只有11例發展成為浸潤性乳腺癌,其中5例死於遠處轉移,而17例並未發生浸潤性乳腺癌。這些研究提示人體自身具有抗腫瘤能力(這種能力被中醫學認為是“正氣”),只要這種能力,即正氣存在,就可能實現“人瘤共存”。

全國名中醫林毅教授:氣滯血瘀痰凝是誘發乳腺癌“幫凶”

“種子”是否發芽視乎“土壤”

林毅教授認為,乳腺癌的發生、發展取決於兩大因素: 一是腫瘤細胞(種子)的存在及其增殖生長;二是機體內環境(土壤)失衡狀態下自身抗腫瘤能力(正氣)的減弱,即乳腺癌的“二元理論”。乳腺的局部病變是因為先天稟賦不足(遺傳因素)、後天六淫外侵以及其它致癌因子所形成的癌“種子”,這個“種子”是否發展成乳腺癌,還要視乎發展演變的“土壤”,取決於機體內環境是否存在相應的條件。

“種子”在發芽前是安靜的,以靜息狀態休眠於體內;一旦人體自我修復能力遭到破壞,抗病能力下降,“種子”即有機可乘,機體平衡的打破為乳腺癌發生發展提供了這樣的土壤。林毅教授強調,不良的情志、飲食或過勞等因素可影響臟腑、經絡、氣血功能的平衡狀態,機體功能平衡的打破存在量變與質變過程,量變的過程是機體還具有代償能力,通過積極養生與調治可以阻斷、逆轉或延緩腫瘤發展,達到預防乳腺癌的目的。但若這些不良因素沒有去除,持續影響機體,導致機體平衡被打破,量變以致質變,癌症則可能發生。林老強調,氣滯、血瘀、痰凝是誘發乳腺癌的“幫凶”,可以擾亂臟腑、經絡、氣血等內環境平衡狀態,降低人體自身抗腫瘤的能力。

全國名中醫林毅教授:氣滯血瘀痰凝是誘發乳腺癌“幫凶”

林教授認為,“正氣虧虛”是乳腺癌發生、發展、轉移的主要原因,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而西醫治療方法在減少體內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損傷人體“正氣”。因此中醫防治乳腺癌,關鍵在於扶助正氣,“扶正”不僅包括氣、血、陰、陽的“補虛固本”,還包括清除體內病理產物比如氣鬱、痰凝、血瘀、溼濁、食滯等內生之邪的能力,也就是改良土壤、調整內環境平衡、提高自身抗腫瘤的能力。乳腺癌可防、可控、可治,通過調整內環境平衡,從而達到“未病攝生、欲病防發”,“既病早治、防其傳變”,“已變防漸、帶瘤生存”的目的。

【記者】嚴慧芳

【通訊員】宋莉萍

【作者】 嚴慧芳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