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腦積水的5則經典醫案分享

中醫 腦積水 茯苓 中藥 神黃中醫智庫 2017-06-04

中醫治療腦積水的5則經典醫案分享

今天分享5箇中醫治療腦積水的經典醫案,僅供參考和學習!

腦積水(解顱一)

[病案]溫某,男,3個月。1959年9月1日就診。患兒出生後二十天從床上跌下,當時未見異常,數天後,突見患兒陣發性尖聲哭啼,煩躁不安,有陣發性抽搐,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眼向上視,角弓反張,但無嘔吐、汗出,喉中有痰鳴聲。經治數天,抽搐減輕,但頭圍增大,顱縫變寬,頭皮靜脈怒張,頸硬,活動不靈活。舌苔膩白,脈弦滑,指紋氣關出現弦滑。

中醫治療腦積水的5則經典醫案分享

[治則]養血利水,平肝熄風。

[方藥]殭蠶4.5克,鉤藤6克,丹皮4.5克,桑寄生7.5克,茯苓6克,全蠍2.4克,當歸4.5克,牡蠣7.5克,白芍4.5克,黃芪6克。服2劑頭部腫大稍減,頸項轉動稍靈。上方去牡蠣、白芍、茯苓,加葛根6克,地龍6克,蒺藜6克,其餘藥劑略有進出。又服2劑,頭腫減半,頸項轉動靈活。上方加蜈蚣1條,再服2劑,病癒。(見《廣東中醫》1961年第3期)

[評析]腦積水,祖國醫學稱為“解顱”。該患者因從床上跌下,腦受刺激津血傷,影響腦幹,使腦的吸收與分泌發生障礙,水不下行致腦積水,津血傷,血不養肝則致抽搐。方中殭蠶、地龍、全蠍、鉤藤、桑寄生、蒺藜平肝熄風;當歸、白芍養血柔肝;丹皮涼血;牡蠣潛陽;黃芪補氣,蜈蚣搜風;茯苓利水,全方配伍起到養血利水平肝熄風的功用,使抽搐止,腦積水消除,病癒。

腦積水(解顱二)

[病案]陳某,男,7個月。1981年4月11日初診。乳兒系第一胎,出生後四月經常發熱便溏,頭大向一側傾斜、頸軟,日漸加重,脊柱及胸部凸起,神志呆痴,不會發音,眼臉下垂,眼球外突,鞏膜發藍,面色晄白虛浮,頭髮黃細且稀,頭皮光亮繃急。按及前囟有雞蛋大小如囊裹水。檢查頭顱大,骨質軟,骨狀縫,冠狀縫未閉合。約6×6釐米大小。頭顱攝片提示:頭顱骨變薄,尤以頭頂骨明顯,頭顱增大與顱底骨不成比例,後顱加深。診斷為“腦積水”。

[治則]補腎益髓。

[方藥]山萸肉3克,茯苓3克,澤瀉3克,淮山藥5克,菟絲子4克,熟地4克,白朮4克,丹皮2克,肉桂粉1克(衝),制附片1克。服6劑後病情好轉。以後改為2~3天服1劑,共服30餘劑,並內服腎氣丸,每日2次,每次10克,連服五月餘,至乳兒症情基本痊癒止。隨訪患兒頭身等稱,發黑而密,前囟閉合,說話流利,健如常兒。(見《新中醫》1983年第6期)

[評析]《素問·六節髒象論》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腎主骨髓”,《靈樞·海論》曰:“腦為髓之海”。腎者主藏精,精能生髓,髓匯於腦,若腎虛則髓海不足,故用補腎益髓之法。方用附桂地黃丸加味,該丸補腎壯陽,水火相濟,陰陽調和,加菟絲子補腎益精;加白朮健脾燥溫以強後天,資氣血生化之源,以先天為主,後天為輔,藥中病所,取得顯效。

腦積水(解顱三)

中醫治療腦積水的5則經典醫案分享

[病案]稽某,男,5個月。1978年4月4日初診。患兒系頭胎,出生後四個月頭逐漸增大,囟門高凸,頸軟,腰痠,四肢軟,納乳減少,精神不振,尿量減少,夜間煩吵,大便幹,小便黃少、渴飲,紋紅、舌紅、苔黃。曾先後多方求醫,治療多時無效。診斷為腦積水。

[治則]補腎,扶氣,利水。

[方藥]黨蔘9克,熟地9克,茯苓9克,白朮9克,狗脊9克,枇杷葉9克,首烏9克,黃精9克,生苡仁9克,白芍9克。服3劑藥後,精神較前活潑,仍五軟,頭大,小便次數多,但量少。繼予黨蔘9克,熟地9克,茯苓9克,狗脊9克,枇杷葉9克,蠶豆殼9克,破故紙9克,澤瀉4.5克,車前子9克,玉竹9克,覆盆子12克,炒扁豆9克,廣木香3克,赤小豆15克。約服10劑,頭顱稍縮小,精神較前活潑,五軟開始好轉,尿量增多,納乳較前增多。在此基礎上略有加減變化,如加杜仲、川斷、桑枝等,如此又服30餘劑,患兒頭部縮小如常,其他均恢復正常,告愈。

[評析]本病屬祖國醫學中的解顱五軟症,即頭頸軟、手軟、足軟、口軟、肌肉軟,患兒生後發育尚可,後因乳食不足等原因引起後天脾胃功能失調,氣血得不到充實,久而導致肝、脾、腎三經虧損,而出現骨骼不強,筋肉萎縮無力,治療採用補腎地黃丸及扶元散以調養治療,採用古人的方意,用益腎扶氣法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腦積水(解顱四)

[病案]劉某,男,6個月。1961年9月26日診。化膿性腦膜炎治癒已一月餘,近來身熱不退,頭部漸見增大,顱縫解開,囟門突出,嘔吐頻發,眼球下轉,視聽全無,大便乾燥,西醫診為腦積水。刻診頭大而方,頭圍51釐米,按之軟,眼白多,眼球活動受限,舌絳、苔黃膩,指紋青紫。

[治則]清熱開結,滌痰通絡。

[方藥]黃連3克,清半夏4.5克,瓜蔞仁9克,化橘紅9克,鉤藤6克,天竺黃6克,姜竹茹6克,地龍6克,熊膽汁0.9克(化服)。2劑後,熱退嘔止,大便通暢,小搜增多,繼服25劑,頭顱停止增大,囟門已平,惟顱縫尚未癒合。慮其痰熱雖清,絡閉雖開,但病久肝腎液耗,無以上榮,乃投石斛夜光丸。連服16劑,視清,眼球活動如常,但聽力較差。續予六味地黃丸,每日1丸,連服26丸,解顱已愈,頭圍49釐米,諸症悉平。先後治療七十餘天而愈。

[評析]解顱,出《諸病源候論》,又名囟解,囟開不合。多見於腦積水、佝僂病症。系小兒到一定年齡囟門應合而不合。正常者均在出生六個月時開始骨化,後囟2~4個月閉合,前囟1~1.5歲閉合,如延遲不合,則為解顱。其發生有先天、後天之別。歷代醫家有不少論述,皆認為此病難治。本案為化膿性腦膜炎後腦積水,由於熱病之後,中焦升降之機失調,痰熱鬱阻胸膈,絡阻氣逆而導致的諸變。其病機為熱實。據清熱開結、滌痰通絡的原則,用小陷胸湯合溫膽湯化裁,同時配合滋水養肝明目和補腎調元而收功。

腦積水(解顱五)

中醫治療腦積水的5則經典醫案分享

[病案]靳某,男,9個月。患兒生後三個月時,其父母發現孩子頭顱增大,顱縫分裂,前囟緊張飽滿,頭皮靜脈怒張,眼睛突出,眼白增多,眼光朝向下方,呈落日狀。晚上熟睡後,患兒的右腿不停地抖動。六個月後患兒頭顱與日俱增,頸項不能支持,叩擊頭部呈破罐聲。經某醫院診斷為先天性腦積水。

[治則]溫腎通絡,祛瘀開竅,宣肺利水。

[方藥]皁角1500克,艾葉60克,麋香2克。先將皁角打碎去籽,和艾葉共放鍋內,加水7.5公斤左右,武火煎煮二小時,然後用紗布過濾。再文火濃縮成膏後離火,稍冷加入麝香拌勻,裝入瓷器內備用。用前先將患兒頭髮剃去洗淨,將藥膏均勻地塗敷於整個頭部,顱縫與前囟藥稍厚些,然後用白布將整個頭部包紮嚴密,膠布固定,二個月一換。初敷藥時,患兒哭鬧不安,二天後安靜如常,一週後尿量增多,三週後目光下視改善,晚寐右腿抖動停止,二個月後頭顱停止增大,上述臨床症狀均減輕,用藥七次,(計一年零二個月)告愈。現已5歲,智力、體質發育良好,除頭顱稍大外,與同年健康兒童比較,幾無區別。(見《新醫藥學雜誌》1976年第3期)

[評析]解顱一症,系先天腎氣虛弱,不能充養腦髓,水邪氾濫而成。本方皁角味辛、性溫,入肺、大腸二經,能祛痰開竅,宣肺利水,艾葉溫暖脾腎,麋香通絡祛瘀,藥性能使腎氣得暖則強,肺宣脾健腦之積水從下排出,水去陽復,絡通骨合,解顱自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