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邪,中醫術語。凡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的外邪,稱為溼邪。中醫臨床又將其分為溼熱和寒溼。

中醫臨床常用以除溼的藥物彙集

風溼頭重------羌活,防風,川芎,白芷等。

暑溼感冒------藿香,厚朴,半夏,茯苓等。

三焦溼熱------白豆蔻,薏苡仁,半夏,厚朴等。

肢體水腫------冬瓜皮,桑白皮,白茅根,澤瀉等。

溼困脾胃------蒼朮,白朮,厚朴,白豆蔻等。

痰溼咳喘------茯苓,陳皮,半夏,貝母等。

膀胱溼熱------萹蓄,瞿麥,通草,魚腥草等。

肝膽溼熱------柴胡,黃芩,茵陳,梔子等。

溼閉胸陽------瓜蔞,薤白,桂枝,半夏等。

水溼凌心------附子,白朮,桂枝,茯苓等。

痰溼肥胖------澤瀉,荷葉,黃芪,薏苡仁等。

溼濁眩暈------茯苓,半夏,澤瀉,天麻等。

股陰潮溼------牛膝,黃柏,薏苡仁,萆薢等。

膝眼腫脹------牛膝,萆薢,車前子,薏苡仁等。

風溼痺痛------羌活,獨活,威靈仙,烏梢蛇等。

溼疹瘙癢------防風,蟬蛻,苦蔘,土茯苓等。

溼熱瀉洩------黃連,黃芩,白頭翁,馬齒莧等。

寒溼腰痛------乾薑,茯苓,白朮,杜仲等。

溼熱尿濁------萆薢,薏苡仁,黃柏,牛膝等。

痰溼流注------蒼朮,厚朴,半夏,白芥子等。

溼熱帶下------車前子,龍膽草,芡實,黃柏等。

溼熱癬疾------白鮮皮,苦蔘,地膚子,蛇床子等外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