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蒼朮的功效藥對配伍(治療脾虛證的主藥)

中藥 蒼朮 中醫 茯苓 白朮 張機書友會 2018-11-25

蒼朮,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茅蒼朮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DC.或北蒼朮Atractylodes chinensis(DC.) Koidz.的乾燥根莖。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晒乾,摘去鬚根。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主要功效:燥溼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用於溼阻中焦,脘腹脹滿,洩瀉,水腫,腳氣痿蹙,風溼痺痛,風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澀。


藥對配伍:

1、用於治療脾虛溼聚,水溼內停的痰飲、洩瀉或外溢的水腫者:與茯苓、澤瀉、豬苓等利水滲溼藥同用。(《證治準繩》)

2、用於祛溼,治痺證溼勝:可與薏苡仁、獨活等祛風溼藥同用。(《類證治載》)

3、用於治風寒表證挾溼:常於羌活、白芷、防風等同用。(《和劑局方》)


中藥蒼朮的功效藥對配伍(治療脾虛證的主藥)



太陰病的主要病理變化就是小腸吸收功能降低,中醫稱為“脾虛證”。在2600多味中藥中,只有蒼朮、白朮促進小腸吸收,蒼朮比白朮的功效大。在古方中,蒼白二術不分,以“術”為名。蒼朮生長在安徽黃山居多,白朮生長在浙江一帶。張仲景居住南陽,據考證,書中之術,當是蒼朮,而非白朮,故在太陰病的主方中更為蒼朮。

蒼朮健脾燥溼,促進小腸吸收,達到“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吸收功能實乃脾上升作用,用蒼朮解決了吸收功能之後,水進人組織增多,需用茯苓,一吸一排,共同完成燥溼利水之功,故臨床多苓術並用。如果水分在體內只吸收不排洩,就會出現身重或水腫,故應用蒼朮健脾燥溼,茯苓健脾利水,用乾薑、甘草以溫補脾胃,提高裡部溫度,增加吸收能力,四藥共用,擔負著太陰病的主治。

蒼朮芳香燥溼,長於健脾溫中,亦溫亦補,故為太陰主藥;蒼朮雖溫,但由於太陰虛寒且常有吐利,使陽更虛,僅靠蒼朮之溫是不足的,必須配伍乾薑加強溫熱力量,乾薑溫中之功最強,故用之為副主藥;組方後,為突出術姜的作用,將甘姜苓術湯更名為蒼朮乾薑湯。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劉紹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