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我們該如何過中秋?'

"
"
葛劍雄:我們該如何過中秋?

中秋節,除了依然鋪天蓋地的月餅外,似乎看不到其他節日景象。

儘管近年來一些專家學者和知名人士不斷呼籲民眾要重視傳統節日,還要求政府將中秋等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但民眾的反應顯然並不熱烈。特別是城市裡的年輕人,對一些洋節的興致相當高。

民俗學家在農曆七月初七也做了一番努力,也吸引了部分年輕人的注意,但與他們過情人節的熱情相比實在不可同日而語。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傳統節日?

從保護民族傳統和文化傳統的角度考慮,我完全贊成多數民俗學家和相關學者的意見。

傳統節慶是我們歷史與文化的一部分,它們能夠長期流傳,並且擴大到全國大多數地方,為大多數人所沿用,說明它適應了社會需要,豐富了當時民眾的文化生活,反映了他們的願望和追求。

所以對與傳統節慶有關的活動、史料、實物、人物等,都應該儘可能完整地加以保護和保存,有關的專家學者也應該進行記錄和研究。

但是要讓民眾樂於過傳統節日,除了大力倡導和推廣外,還得研究一下這些節日形成和演變的具體情況,看一看今天和今後繼續存在的理由,包括為什麼年輕人興趣不大的原因。

應該承認,時過境遷,傳統節慶賴以延續的條件有的已不復存在,有的已發生了很大變化。

比如中秋節,以往最吸引人的是兩大因素,一是賞月,一是閤家團聚或思念故鄉。

就月色而言,雖然專家也可以說出農曆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別圓而亮的道理,但對一般人來說,未必就能在中秋之夜感覺到月色的特殊。

只是在還沒有電燈照明的條件下,明亮的月光就顯得格外動人。不用說窮人,就是富人,晚上要在戶外活動也不容易,中秋夜的月光自然很寶貴。

"
葛劍雄:我們該如何過中秋?

中秋節,除了依然鋪天蓋地的月餅外,似乎看不到其他節日景象。

儘管近年來一些專家學者和知名人士不斷呼籲民眾要重視傳統節日,還要求政府將中秋等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但民眾的反應顯然並不熱烈。特別是城市裡的年輕人,對一些洋節的興致相當高。

民俗學家在農曆七月初七也做了一番努力,也吸引了部分年輕人的注意,但與他們過情人節的熱情相比實在不可同日而語。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傳統節日?

從保護民族傳統和文化傳統的角度考慮,我完全贊成多數民俗學家和相關學者的意見。

傳統節慶是我們歷史與文化的一部分,它們能夠長期流傳,並且擴大到全國大多數地方,為大多數人所沿用,說明它適應了社會需要,豐富了當時民眾的文化生活,反映了他們的願望和追求。

所以對與傳統節慶有關的活動、史料、實物、人物等,都應該儘可能完整地加以保護和保存,有關的專家學者也應該進行記錄和研究。

但是要讓民眾樂於過傳統節日,除了大力倡導和推廣外,還得研究一下這些節日形成和演變的具體情況,看一看今天和今後繼續存在的理由,包括為什麼年輕人興趣不大的原因。

應該承認,時過境遷,傳統節慶賴以延續的條件有的已不復存在,有的已發生了很大變化。

比如中秋節,以往最吸引人的是兩大因素,一是賞月,一是閤家團聚或思念故鄉。

就月色而言,雖然專家也可以說出農曆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別圓而亮的道理,但對一般人來說,未必就能在中秋之夜感覺到月色的特殊。

只是在還沒有電燈照明的條件下,明亮的月光就顯得格外動人。不用說窮人,就是富人,晚上要在戶外活動也不容易,中秋夜的月光自然很寶貴。

葛劍雄:我們該如何過中秋?

而今晚上要在戶外舉辦活動已是輕而易舉,根本不必依賴月色。城市的夜景都已由電氣照明裝飾,大城市中心區亮如白晝,即使中秋夜的月光也會黯然失色。

通訊和交通發達後,親友之間隨時能保持聯繫,文字、聲音、圖像都在同步傳播,再多的鄉愁也能排遣。如果剛與親友通了電話,在網上聊過天,傳送過照片,看過故鄉的電視片,還會在月光下“低頭思故鄉”嗎?

閤家團聚也不困難,或者剛團聚過,或者不久另有團聚機會,就不一定盼望中秋節了。而古人卻沒有如此幸運,他們往往對親在哪裡都不知道,或者雖然知道卻音訊不通,更無法隨時聯繫,那就只能在月光下抒發“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情感了。

又如在海峽兩岸完全隔絕時,連親友是否還在人間都無法證實,團聚更是夢想,中秋的鄉愁和親情才會真實感人。

要使中秋富有魅力,就得找出新的理由,而不是一味強調傳統。以往如何過中秋,可以用作歷史課或文化課的內容,可以作為知識介紹,卻無法讓民眾自願仿效,更不能強制年輕人接受。

現在的中秋活動,除了桌上增加了月餅,偶爾還借了月光外,與平時的活動並沒有什麼區別,如何吸引得了人?如果沒有公眾、特別是年輕人的參與,任何節慶都會毫無意義。中秋節如此,其他如春節(過年)、清明、端午等也是如此。

所以,對傳統節慶的保守和創新可以並行不悖,也應該如此。

一方面,專家學者應該將它們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即使它們已經沒有實際意義,甚至包含了落後迷信的成分。除了在博物館陳列展覽外,也可以在節日或平時向公眾表演。

另一方面,必須根據現有條件,在活動的內容、形式上創新,將大多數人吸引過來。

例如,將中秋與環保、節能、登月等活動結合起來。如果中秋之夜天氣晴朗,不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將城市的多數電燈關掉,讓大家感受一下真正的月色,這樣的賞月會更吸引人。

傳統節日也不是自古至今,一成不變的。歷史上有的節日,甚至連名稱都沒有留下來。有的節日形成的時間並不長,卻始終沒有中斷,有的節日最終被淘汰也不可避免。

正因為如此,在保留保存部分傳統節日時,還應創建新的節日,以適應社會和民眾的需要。

如在電視機普及以後,央視的春節晚會應運而生,現在已經成了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一項活動。長此以往,完全可能形成新的傳統。

這類創新既可以依託於傳統的節日,也可以創造出新的節日來。對外來的節日不必一概排斥,同樣可以推陳出新,或者使之本土化。

本文摘自:《古今之變》(精裝)作者:葛劍雄,出版:九州出版社

"
葛劍雄:我們該如何過中秋?

中秋節,除了依然鋪天蓋地的月餅外,似乎看不到其他節日景象。

儘管近年來一些專家學者和知名人士不斷呼籲民眾要重視傳統節日,還要求政府將中秋等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但民眾的反應顯然並不熱烈。特別是城市裡的年輕人,對一些洋節的興致相當高。

民俗學家在農曆七月初七也做了一番努力,也吸引了部分年輕人的注意,但與他們過情人節的熱情相比實在不可同日而語。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傳統節日?

從保護民族傳統和文化傳統的角度考慮,我完全贊成多數民俗學家和相關學者的意見。

傳統節慶是我們歷史與文化的一部分,它們能夠長期流傳,並且擴大到全國大多數地方,為大多數人所沿用,說明它適應了社會需要,豐富了當時民眾的文化生活,反映了他們的願望和追求。

所以對與傳統節慶有關的活動、史料、實物、人物等,都應該儘可能完整地加以保護和保存,有關的專家學者也應該進行記錄和研究。

但是要讓民眾樂於過傳統節日,除了大力倡導和推廣外,還得研究一下這些節日形成和演變的具體情況,看一看今天和今後繼續存在的理由,包括為什麼年輕人興趣不大的原因。

應該承認,時過境遷,傳統節慶賴以延續的條件有的已不復存在,有的已發生了很大變化。

比如中秋節,以往最吸引人的是兩大因素,一是賞月,一是閤家團聚或思念故鄉。

就月色而言,雖然專家也可以說出農曆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別圓而亮的道理,但對一般人來說,未必就能在中秋之夜感覺到月色的特殊。

只是在還沒有電燈照明的條件下,明亮的月光就顯得格外動人。不用說窮人,就是富人,晚上要在戶外活動也不容易,中秋夜的月光自然很寶貴。

葛劍雄:我們該如何過中秋?

而今晚上要在戶外舉辦活動已是輕而易舉,根本不必依賴月色。城市的夜景都已由電氣照明裝飾,大城市中心區亮如白晝,即使中秋夜的月光也會黯然失色。

通訊和交通發達後,親友之間隨時能保持聯繫,文字、聲音、圖像都在同步傳播,再多的鄉愁也能排遣。如果剛與親友通了電話,在網上聊過天,傳送過照片,看過故鄉的電視片,還會在月光下“低頭思故鄉”嗎?

閤家團聚也不困難,或者剛團聚過,或者不久另有團聚機會,就不一定盼望中秋節了。而古人卻沒有如此幸運,他們往往對親在哪裡都不知道,或者雖然知道卻音訊不通,更無法隨時聯繫,那就只能在月光下抒發“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情感了。

又如在海峽兩岸完全隔絕時,連親友是否還在人間都無法證實,團聚更是夢想,中秋的鄉愁和親情才會真實感人。

要使中秋富有魅力,就得找出新的理由,而不是一味強調傳統。以往如何過中秋,可以用作歷史課或文化課的內容,可以作為知識介紹,卻無法讓民眾自願仿效,更不能強制年輕人接受。

現在的中秋活動,除了桌上增加了月餅,偶爾還借了月光外,與平時的活動並沒有什麼區別,如何吸引得了人?如果沒有公眾、特別是年輕人的參與,任何節慶都會毫無意義。中秋節如此,其他如春節(過年)、清明、端午等也是如此。

所以,對傳統節慶的保守和創新可以並行不悖,也應該如此。

一方面,專家學者應該將它們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即使它們已經沒有實際意義,甚至包含了落後迷信的成分。除了在博物館陳列展覽外,也可以在節日或平時向公眾表演。

另一方面,必須根據現有條件,在活動的內容、形式上創新,將大多數人吸引過來。

例如,將中秋與環保、節能、登月等活動結合起來。如果中秋之夜天氣晴朗,不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將城市的多數電燈關掉,讓大家感受一下真正的月色,這樣的賞月會更吸引人。

傳統節日也不是自古至今,一成不變的。歷史上有的節日,甚至連名稱都沒有留下來。有的節日形成的時間並不長,卻始終沒有中斷,有的節日最終被淘汰也不可避免。

正因為如此,在保留保存部分傳統節日時,還應創建新的節日,以適應社會和民眾的需要。

如在電視機普及以後,央視的春節晚會應運而生,現在已經成了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一項活動。長此以往,完全可能形成新的傳統。

這類創新既可以依託於傳統的節日,也可以創造出新的節日來。對外來的節日不必一概排斥,同樣可以推陳出新,或者使之本土化。

本文摘自:《古今之變》(精裝)作者:葛劍雄,出版:九州出版社

葛劍雄:我們該如何過中秋?

本書是葛劍雄先生的歷史隨筆集。作者立足當下,審視古代王朝疆界、都城和行政區劃的形成與變遷,探尋地理與環境的演化,縱論傳統節日與文化傳承、文化遺產與旅遊發展,思考移民與文化、社會與自然的關係,以其專業的視角,呈現歷史滄桑、古今之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