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

聽雨

"

聽雨

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默立窗前,聽都市的雨聲。

小時候就喜歡雨,站在屋簷下,看連綿不斷的雨珠像斷了線的珍珠輕盈地滑落。我不禁想:城市裡的雨聲肯定是另一樣的吧,一定別具風韻,有著浪漫的情調。

其實,雨聲對於鄉村和城市都是一樣的,只是聆聽的心境不同而已。

久居城市,住在高樓,似乎很難聽到雨聲,即使聽到,那也是渾濁的、沉重的、好像是從高牆中擠落下來的,毫無韻味。

如今的城市,很難看到池塘,也很難看到一片鬱鬱蔥蔥的小樹林。擁擠的高樓大廈,已經把屬於人的空間,擠到小小的角落。那種一望無際、田疇萬里的遼闊,在城市的視野裡已經找不到,即使站在高樓上,看到的也是灰濛濛的一片。那種清晰透明甚至有些甜絲絲淅淅瀝瀝的雨聲,只有在記憶中才能聽到。

"

聽雨

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默立窗前,聽都市的雨聲。

小時候就喜歡雨,站在屋簷下,看連綿不斷的雨珠像斷了線的珍珠輕盈地滑落。我不禁想:城市裡的雨聲肯定是另一樣的吧,一定別具風韻,有著浪漫的情調。

其實,雨聲對於鄉村和城市都是一樣的,只是聆聽的心境不同而已。

久居城市,住在高樓,似乎很難聽到雨聲,即使聽到,那也是渾濁的、沉重的、好像是從高牆中擠落下來的,毫無韻味。

如今的城市,很難看到池塘,也很難看到一片鬱鬱蔥蔥的小樹林。擁擠的高樓大廈,已經把屬於人的空間,擠到小小的角落。那種一望無際、田疇萬里的遼闊,在城市的視野裡已經找不到,即使站在高樓上,看到的也是灰濛濛的一片。那種清晰透明甚至有些甜絲絲淅淅瀝瀝的雨聲,只有在記憶中才能聽到。

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前不久,接到齊魯先生從青島打來電話說:“很想回去看看,很想一起去兜兜雨”。齊先生比我低一屆,那時我們狂熱地愛上了文學,每天都做著作家夢。我們死纏硬磨從總務處要來了小餐廳的鑰匙,於是每天晚上我們都到小餐廳裡,圍坐在一張桌上,塗抹各種字句,編織各自的夢想。

寫到後半夜,每個人都飢腸轆轆,此時的校園十分情謐,除了淅淅瀝瀝的雨聲,整個世界似乎都沉在夢中。有人提議去吃碗麵條,我們走了三裡多路到火車站,才找到一家麵條攤。

回來的時候,我們撐著油脂傘在沒有路燈的石子路上行走,“嘀嘀噠噠”的雨落到傘上發出沙沙的碎響,柔曼纏綿,像情侶們的喁喁私語。遠處的燈光明明滅滅,迷迷濛濛。我們靜聽雨聲,點點滴滴的細雨彷彿飄人心中,滋潤如酥,使我們感到呼吸舒暢,思緒飛揚,沒有絲毫的牽絆,整個身心都融在那種近乎吟唱的輕響中,溼漉漉,一片清新。

不知為什麼那麼喜歡聽雨,二十年前,在鄉下教書的時候,分配一間青磚小屋,常喜歡在空曠的綠野中散步,聽細雨微聲如嬰兒的夢囈,便給小屋取名為“聽雨齋”,自號“聽雨人”。與外界通信,還寫下了一副楹聯:“靜坐斗室,聽世間風風雨雨”,但至今也未想出下聯。

聽雨,是一種意境,是一種情懷,是一種對靈魂的洗禮和淨化。

"

聽雨

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默立窗前,聽都市的雨聲。

小時候就喜歡雨,站在屋簷下,看連綿不斷的雨珠像斷了線的珍珠輕盈地滑落。我不禁想:城市裡的雨聲肯定是另一樣的吧,一定別具風韻,有著浪漫的情調。

其實,雨聲對於鄉村和城市都是一樣的,只是聆聽的心境不同而已。

久居城市,住在高樓,似乎很難聽到雨聲,即使聽到,那也是渾濁的、沉重的、好像是從高牆中擠落下來的,毫無韻味。

如今的城市,很難看到池塘,也很難看到一片鬱鬱蔥蔥的小樹林。擁擠的高樓大廈,已經把屬於人的空間,擠到小小的角落。那種一望無際、田疇萬里的遼闊,在城市的視野裡已經找不到,即使站在高樓上,看到的也是灰濛濛的一片。那種清晰透明甚至有些甜絲絲淅淅瀝瀝的雨聲,只有在記憶中才能聽到。

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前不久,接到齊魯先生從青島打來電話說:“很想回去看看,很想一起去兜兜雨”。齊先生比我低一屆,那時我們狂熱地愛上了文學,每天都做著作家夢。我們死纏硬磨從總務處要來了小餐廳的鑰匙,於是每天晚上我們都到小餐廳裡,圍坐在一張桌上,塗抹各種字句,編織各自的夢想。

寫到後半夜,每個人都飢腸轆轆,此時的校園十分情謐,除了淅淅瀝瀝的雨聲,整個世界似乎都沉在夢中。有人提議去吃碗麵條,我們走了三裡多路到火車站,才找到一家麵條攤。

回來的時候,我們撐著油脂傘在沒有路燈的石子路上行走,“嘀嘀噠噠”的雨落到傘上發出沙沙的碎響,柔曼纏綿,像情侶們的喁喁私語。遠處的燈光明明滅滅,迷迷濛濛。我們靜聽雨聲,點點滴滴的細雨彷彿飄人心中,滋潤如酥,使我們感到呼吸舒暢,思緒飛揚,沒有絲毫的牽絆,整個身心都融在那種近乎吟唱的輕響中,溼漉漉,一片清新。

不知為什麼那麼喜歡聽雨,二十年前,在鄉下教書的時候,分配一間青磚小屋,常喜歡在空曠的綠野中散步,聽細雨微聲如嬰兒的夢囈,便給小屋取名為“聽雨齋”,自號“聽雨人”。與外界通信,還寫下了一副楹聯:“靜坐斗室,聽世間風風雨雨”,但至今也未想出下聯。

聽雨,是一種意境,是一種情懷,是一種對靈魂的洗禮和淨化。

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坐看庭前花落出,臥聽碧荷夜雨聲”。這種意境、這種閒情逸致,在喧囂紛爭、忙於算計而滿身疲憊的現代城市人中已無法找到,再清越的雨聲也不能感動那些在物慾的誘惑下日益鈍化結繭的心靈,但我還是想在寧聽瀟瀟細雨中覓得那幅楹聯的下聯。

"

聽雨

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默立窗前,聽都市的雨聲。

小時候就喜歡雨,站在屋簷下,看連綿不斷的雨珠像斷了線的珍珠輕盈地滑落。我不禁想:城市裡的雨聲肯定是另一樣的吧,一定別具風韻,有著浪漫的情調。

其實,雨聲對於鄉村和城市都是一樣的,只是聆聽的心境不同而已。

久居城市,住在高樓,似乎很難聽到雨聲,即使聽到,那也是渾濁的、沉重的、好像是從高牆中擠落下來的,毫無韻味。

如今的城市,很難看到池塘,也很難看到一片鬱鬱蔥蔥的小樹林。擁擠的高樓大廈,已經把屬於人的空間,擠到小小的角落。那種一望無際、田疇萬里的遼闊,在城市的視野裡已經找不到,即使站在高樓上,看到的也是灰濛濛的一片。那種清晰透明甚至有些甜絲絲淅淅瀝瀝的雨聲,只有在記憶中才能聽到。

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前不久,接到齊魯先生從青島打來電話說:“很想回去看看,很想一起去兜兜雨”。齊先生比我低一屆,那時我們狂熱地愛上了文學,每天都做著作家夢。我們死纏硬磨從總務處要來了小餐廳的鑰匙,於是每天晚上我們都到小餐廳裡,圍坐在一張桌上,塗抹各種字句,編織各自的夢想。

寫到後半夜,每個人都飢腸轆轆,此時的校園十分情謐,除了淅淅瀝瀝的雨聲,整個世界似乎都沉在夢中。有人提議去吃碗麵條,我們走了三裡多路到火車站,才找到一家麵條攤。

回來的時候,我們撐著油脂傘在沒有路燈的石子路上行走,“嘀嘀噠噠”的雨落到傘上發出沙沙的碎響,柔曼纏綿,像情侶們的喁喁私語。遠處的燈光明明滅滅,迷迷濛濛。我們靜聽雨聲,點點滴滴的細雨彷彿飄人心中,滋潤如酥,使我們感到呼吸舒暢,思緒飛揚,沒有絲毫的牽絆,整個身心都融在那種近乎吟唱的輕響中,溼漉漉,一片清新。

不知為什麼那麼喜歡聽雨,二十年前,在鄉下教書的時候,分配一間青磚小屋,常喜歡在空曠的綠野中散步,聽細雨微聲如嬰兒的夢囈,便給小屋取名為“聽雨齋”,自號“聽雨人”。與外界通信,還寫下了一副楹聯:“靜坐斗室,聽世間風風雨雨”,但至今也未想出下聯。

聽雨,是一種意境,是一種情懷,是一種對靈魂的洗禮和淨化。

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坐看庭前花落出,臥聽碧荷夜雨聲”。這種意境、這種閒情逸致,在喧囂紛爭、忙於算計而滿身疲憊的現代城市人中已無法找到,再清越的雨聲也不能感動那些在物慾的誘惑下日益鈍化結繭的心靈,但我還是想在寧聽瀟瀟細雨中覓得那幅楹聯的下聯。

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賞月思圓

"

聽雨

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默立窗前,聽都市的雨聲。

小時候就喜歡雨,站在屋簷下,看連綿不斷的雨珠像斷了線的珍珠輕盈地滑落。我不禁想:城市裡的雨聲肯定是另一樣的吧,一定別具風韻,有著浪漫的情調。

其實,雨聲對於鄉村和城市都是一樣的,只是聆聽的心境不同而已。

久居城市,住在高樓,似乎很難聽到雨聲,即使聽到,那也是渾濁的、沉重的、好像是從高牆中擠落下來的,毫無韻味。

如今的城市,很難看到池塘,也很難看到一片鬱鬱蔥蔥的小樹林。擁擠的高樓大廈,已經把屬於人的空間,擠到小小的角落。那種一望無際、田疇萬里的遼闊,在城市的視野裡已經找不到,即使站在高樓上,看到的也是灰濛濛的一片。那種清晰透明甚至有些甜絲絲淅淅瀝瀝的雨聲,只有在記憶中才能聽到。

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前不久,接到齊魯先生從青島打來電話說:“很想回去看看,很想一起去兜兜雨”。齊先生比我低一屆,那時我們狂熱地愛上了文學,每天都做著作家夢。我們死纏硬磨從總務處要來了小餐廳的鑰匙,於是每天晚上我們都到小餐廳裡,圍坐在一張桌上,塗抹各種字句,編織各自的夢想。

寫到後半夜,每個人都飢腸轆轆,此時的校園十分情謐,除了淅淅瀝瀝的雨聲,整個世界似乎都沉在夢中。有人提議去吃碗麵條,我們走了三裡多路到火車站,才找到一家麵條攤。

回來的時候,我們撐著油脂傘在沒有路燈的石子路上行走,“嘀嘀噠噠”的雨落到傘上發出沙沙的碎響,柔曼纏綿,像情侶們的喁喁私語。遠處的燈光明明滅滅,迷迷濛濛。我們靜聽雨聲,點點滴滴的細雨彷彿飄人心中,滋潤如酥,使我們感到呼吸舒暢,思緒飛揚,沒有絲毫的牽絆,整個身心都融在那種近乎吟唱的輕響中,溼漉漉,一片清新。

不知為什麼那麼喜歡聽雨,二十年前,在鄉下教書的時候,分配一間青磚小屋,常喜歡在空曠的綠野中散步,聽細雨微聲如嬰兒的夢囈,便給小屋取名為“聽雨齋”,自號“聽雨人”。與外界通信,還寫下了一副楹聯:“靜坐斗室,聽世間風風雨雨”,但至今也未想出下聯。

聽雨,是一種意境,是一種情懷,是一種對靈魂的洗禮和淨化。

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坐看庭前花落出,臥聽碧荷夜雨聲”。這種意境、這種閒情逸致,在喧囂紛爭、忙於算計而滿身疲憊的現代城市人中已無法找到,再清越的雨聲也不能感動那些在物慾的誘惑下日益鈍化結繭的心靈,但我還是想在寧聽瀟瀟細雨中覓得那幅楹聯的下聯。

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賞月思圓

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兒時過中秋的情景歷歷在眼前。故鄉過中秋節別有風情。中秋之夜,村前晒穀場上臨時撘起一座磚塔,塔身砌有上個百孔洞。塔內點上堆得滿滿的松樹枝,燒起紅紅的焰火,從塔身的孔洞口處冒出明亮的火花。聽老人說這叫“燒番塔”,直到今天我還不知道這個習俗的含義。在火光的陪伴下,男女老幼圍著火塔盡情彈唱。當一輪明月空中高掛,月光灑滿農家院落,火塔漸漸熄滅時,人們便回到自家宅舍。大人們在院門擺上飯桌,上面擺著月餅、糖果,還有那五花八門的南國水果,香蕉、菠蘿、石榴、鳳眼果、菱角······還有獨特的一盆盆煮的香噴噴的蝦、螃蟹、田螺、是螺絲、一碗碗的芋頭和藕片,十足的農家風味。小孩子們吃著月餅,嘗著鮮果,聽大人們講述嫦娥奔月、吳剛、玉兔的故事。人們在祭月之時,還得先供上香燭,合手供拜,宴請兔兒爺,吳剛、嫦娥光臨盛宴,享用美食。其實,只是心到神知,供品乃是人吃了。人們在跪拜月神之後便飽嘗了豐收的喜悅,闔家團圓的天倫之樂。

中秋面對一輪明月,賞圓月光,嘗圓月餅,這是我們的祖宗傳下的一種風俗。人們追求光明,見月思圓的情感,人間共有。憶古談今,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尤其在今天改革開放的年代,人們的生活越過越美好,中秋節就過得越加豐富多彩了。各種賞月晚會,遊園晚會、花好月圓歌舞會、共度好時光電視聯歡會,名目繁多的群眾娛樂活動給中秋佳節增添了時代的風采。中秋之夜,家家戶戶團團圓圓,共度佳節。餐桌上,雞鴨魚肉,豐盛佳餚,美酒千杯,闔家歡樂。供月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月餅。小小月餅,體現了物產豐富、人間歡樂,反映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

聽雨

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默立窗前,聽都市的雨聲。

小時候就喜歡雨,站在屋簷下,看連綿不斷的雨珠像斷了線的珍珠輕盈地滑落。我不禁想:城市裡的雨聲肯定是另一樣的吧,一定別具風韻,有著浪漫的情調。

其實,雨聲對於鄉村和城市都是一樣的,只是聆聽的心境不同而已。

久居城市,住在高樓,似乎很難聽到雨聲,即使聽到,那也是渾濁的、沉重的、好像是從高牆中擠落下來的,毫無韻味。

如今的城市,很難看到池塘,也很難看到一片鬱鬱蔥蔥的小樹林。擁擠的高樓大廈,已經把屬於人的空間,擠到小小的角落。那種一望無際、田疇萬里的遼闊,在城市的視野裡已經找不到,即使站在高樓上,看到的也是灰濛濛的一片。那種清晰透明甚至有些甜絲絲淅淅瀝瀝的雨聲,只有在記憶中才能聽到。

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前不久,接到齊魯先生從青島打來電話說:“很想回去看看,很想一起去兜兜雨”。齊先生比我低一屆,那時我們狂熱地愛上了文學,每天都做著作家夢。我們死纏硬磨從總務處要來了小餐廳的鑰匙,於是每天晚上我們都到小餐廳裡,圍坐在一張桌上,塗抹各種字句,編織各自的夢想。

寫到後半夜,每個人都飢腸轆轆,此時的校園十分情謐,除了淅淅瀝瀝的雨聲,整個世界似乎都沉在夢中。有人提議去吃碗麵條,我們走了三裡多路到火車站,才找到一家麵條攤。

回來的時候,我們撐著油脂傘在沒有路燈的石子路上行走,“嘀嘀噠噠”的雨落到傘上發出沙沙的碎響,柔曼纏綿,像情侶們的喁喁私語。遠處的燈光明明滅滅,迷迷濛濛。我們靜聽雨聲,點點滴滴的細雨彷彿飄人心中,滋潤如酥,使我們感到呼吸舒暢,思緒飛揚,沒有絲毫的牽絆,整個身心都融在那種近乎吟唱的輕響中,溼漉漉,一片清新。

不知為什麼那麼喜歡聽雨,二十年前,在鄉下教書的時候,分配一間青磚小屋,常喜歡在空曠的綠野中散步,聽細雨微聲如嬰兒的夢囈,便給小屋取名為“聽雨齋”,自號“聽雨人”。與外界通信,還寫下了一副楹聯:“靜坐斗室,聽世間風風雨雨”,但至今也未想出下聯。

聽雨,是一種意境,是一種情懷,是一種對靈魂的洗禮和淨化。

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坐看庭前花落出,臥聽碧荷夜雨聲”。這種意境、這種閒情逸致,在喧囂紛爭、忙於算計而滿身疲憊的現代城市人中已無法找到,再清越的雨聲也不能感動那些在物慾的誘惑下日益鈍化結繭的心靈,但我還是想在寧聽瀟瀟細雨中覓得那幅楹聯的下聯。

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賞月思圓

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兒時過中秋的情景歷歷在眼前。故鄉過中秋節別有風情。中秋之夜,村前晒穀場上臨時撘起一座磚塔,塔身砌有上個百孔洞。塔內點上堆得滿滿的松樹枝,燒起紅紅的焰火,從塔身的孔洞口處冒出明亮的火花。聽老人說這叫“燒番塔”,直到今天我還不知道這個習俗的含義。在火光的陪伴下,男女老幼圍著火塔盡情彈唱。當一輪明月空中高掛,月光灑滿農家院落,火塔漸漸熄滅時,人們便回到自家宅舍。大人們在院門擺上飯桌,上面擺著月餅、糖果,還有那五花八門的南國水果,香蕉、菠蘿、石榴、鳳眼果、菱角······還有獨特的一盆盆煮的香噴噴的蝦、螃蟹、田螺、是螺絲、一碗碗的芋頭和藕片,十足的農家風味。小孩子們吃著月餅,嘗著鮮果,聽大人們講述嫦娥奔月、吳剛、玉兔的故事。人們在祭月之時,還得先供上香燭,合手供拜,宴請兔兒爺,吳剛、嫦娥光臨盛宴,享用美食。其實,只是心到神知,供品乃是人吃了。人們在跪拜月神之後便飽嘗了豐收的喜悅,闔家團圓的天倫之樂。

中秋面對一輪明月,賞圓月光,嘗圓月餅,這是我們的祖宗傳下的一種風俗。人們追求光明,見月思圓的情感,人間共有。憶古談今,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尤其在今天改革開放的年代,人們的生活越過越美好,中秋節就過得越加豐富多彩了。各種賞月晚會,遊園晚會、花好月圓歌舞會、共度好時光電視聯歡會,名目繁多的群眾娛樂活動給中秋佳節增添了時代的風采。中秋之夜,家家戶戶團團圓圓,共度佳節。餐桌上,雞鴨魚肉,豐盛佳餚,美酒千杯,闔家歡樂。供月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月餅。小小月餅,體現了物產豐富、人間歡樂,反映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楊敏原創:聽雨賞月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把月圓、人圓看作是最美好的賞心樂事。人們面對圓月,無限思念,對月抒情、借月思鄉、眷戀故土、寄託情思。“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處照我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佳句表達了人們企求美滿團圓的美好期待。當今,每到中秋賞月之時,往往一曲《十五的月亮》牽動你我的心引起共鳴,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願月圓人更圓。圓圓的明月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大團圓。願這一天快快來到,海峽兩岸的炎黃子孫真正的大團圓共度明月佳節。月更圓、人更圓,月到中秋分外圓,更倍感祖國熱土的溫馨、甜蜜、美滿、幸福。

力讀原創作品,禁止隨意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