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牆四角的路名為何分別是太白路、太乙路、太華路、星火路?

西安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城市,是一座承載著華夏文明的文化古都。在這裡,大到芙蓉園、大明宮,小到一條街巷,都充滿了濃濃的歷史底蘊。

西安城牆四角的路名為何分別是太白路、太乙路、太華路、星火路?

西安城角外,向南北伸出的四條大街的名字分別為:太白路,太乙路,太華路和星火路。你可知這其中有什麼意義?

西南角外向南的街道名——太白路。這是因為在古代,官員們要從這裡千里迢迢的去太白山祭祀祈雨。農耕社會靠天吃飯,人們對天的祈求最為直接、最為迫切的便是雨水充足,神祕奇險的太白山便成為古代崇拜的自然偶像,百姓稱太白山為神山,稱湖泊為神海,稱古老的大樹為神樹,稱黑河為神河……認為還有許多神仙分管著風雲雨電等自然現象。

西安城牆四角的路名為何分別是太白路、太乙路、太華路、星火路?

神靈也需要食宿,由於祈雨路途太過遙遠,官員和民眾為了便於祭祀,到處修廟。從西安到寶雞,唐代至清代,曾建有太白廟300餘處。即使到了現在,仍有遺址和保存較好的廟宇40餘處。

西安城牆四角的路名為何分別是太白路、太乙路、太華路、星火路?

西安的官員們在太白路的北端修了一座太白廟,《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慈禧西逃西安,逢關中地區大旱。慈禧撥銀兩千兩重修此廟,以示其救民於水火之心。

西安城牆四角的路名為何分別是太白路、太乙路、太華路、星火路?

東南城角向南的這條大路因直對太乙山,街上自古就有太乙廟,故名:太乙路。古代能作為祭祀的地方,都被視為靈氣之地,太乙路也與祭祀有關。

據史料記載,早在漢代,今天的太乙路上就建成了祭臺村這個地方,只是當時另有別名。該地南坡為樂遊古原,唐代李商隱的詩:“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說的就是這裡。到唐太宗李世民時,因這裡地勢高聳,在魏徵的建議下,曾在此設臺遙祭昭陵,該村即取名祭臺村。

西安城牆四角的路名為何分別是太白路、太乙路、太華路、星火路?

祭臺村所在的這條路也因直通太乙山,而得太乙路之名。其實古代的太乙山就是現在的南五臺。如今,順著太乙路一路向南,還是可以直達南五臺景區。王維有一首詩:“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說的就是太乙山。

西安城牆四角的路名為何分別是太白路、太乙路、太華路、星火路?

東北城角向北一條街道可以通到華山。《山海經》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廣十里,遠而望之,若華然,故曰華山。”古代華山亦名太華,這條路也因此而得名——太華路。自古華山有太華山與少華山之分,前者為華山之主體,後者以險峻高絕而出名。因為在漢語詞典的解釋中,“太”與“大”二字古來通用。

西安城牆四角的路名為何分別是太白路、太乙路、太華路、星火路?

民國年間,在這條路的南段東偏就建有廣為人知的大華紗廠。有了大華紗廠這個巨大的歷史存在,不管是先由大華而想到太華,還是由太華想到大華,這其中的歷史淵源,似乎誰也說不清。

西安城牆四角的路名為何分別是太白路、太乙路、太華路、星火路?

西北角通向北方的一條街道,因面向寶雞吳山。古代吳山因屬於太嶽山脈而被稱作太嶽,其山勢奇秀,雲煙繚繞,歷代帝王皆以為尊。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被封為成德公,至德、乾元年間封為天嶽王,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封為應靈王,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封為成德永靖王。歲時祭掃,清代襲因,每逢祝典祭皆遣大臣祭之。因此,通往吳山的這條路得名太嶽路。

這四條街道代表了一組方向性極強的地名,體現出西安這個千年之都的深厚文化底蘊。在文革中,四條街分別被改為援越路、紅旗路、燎原路和星火路。後由於每個城市都要有一條星火路來呼應國家的星火計劃,所以為,唯獨將“星火路”延用了下來,其他三條路都得以恢復原名。

太白、太乙、太華、太嶽是否讓你有一種穿越古今的歷史感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