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近全切術'

腫瘤 甲亢 癌症 高血壓 賽醫學 2019-07-15
""甲狀腺近全切術

適應證

1. 乳頭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7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低,病灶可單發亦可見多發,易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血行轉移及遠處轉移較少見,原發灶較小時不易察覺,常體檢發現。(2015版ATA指南)年齡< 15 歲或> 45 歲者;有頭頸部放射治療史者;腫瘤直徑> 2cm 者。

2. 濾泡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2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乳頭狀癌高,病灶常為單發,常易發生血行轉移,淋巴結轉移較少見。患者多為中年人。(2015 版ATA 指南) 腫瘤直徑≥ 2cm 者;伴血行轉移或淋巴結轉移者。

3. 結節瀰漫性分佈於雙側甲狀腺,導致術中難以保留較多正常甲狀腺組織。

4. 髓樣癌約佔甲狀腺癌的5%,發生於濾泡上皮以外的濾泡旁細胞,即C 細胞,能分泌降鈣素及5- 羥色胺等激素樣活性物質。組織學上雖呈未分化狀態,但其生物學特性與未分化癌不同。惡性程度較分化型甲狀腺癌高。較早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晚期可有血行轉移。腫塊< 1cm 且侷限於單側腺體,無術前淋巴結轉移證據。伴有嗜鉻細胞瘤的甲狀腺髓樣癌,在甲狀腺手術以前首先要處理嗜鉻細胞瘤,否則易在術中激發高血壓,影響手術順利進行。

5.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男女比例約為1 ∶ 4,原發性甲亢多發生在20 ~ 40 歲人群。繼發性甲亢及高功能腺瘤則多見於40 歲以上人群。甲亢患者基礎代謝率顯著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心率較快,可伴有心律失常、原發性突眼。原發性甲亢非手術治療無效者、繼發性甲亢和高功能腺瘤者、懷疑有惡變可能者、伴氣管壓迫症狀者、胸骨後甲狀腺腫者則可行手術治療。

"甲狀腺近全切術

適應證

1. 乳頭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7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低,病灶可單發亦可見多發,易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血行轉移及遠處轉移較少見,原發灶較小時不易察覺,常體檢發現。(2015版ATA指南)年齡< 15 歲或> 45 歲者;有頭頸部放射治療史者;腫瘤直徑> 2cm 者。

2. 濾泡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2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乳頭狀癌高,病灶常為單發,常易發生血行轉移,淋巴結轉移較少見。患者多為中年人。(2015 版ATA 指南) 腫瘤直徑≥ 2cm 者;伴血行轉移或淋巴結轉移者。

3. 結節瀰漫性分佈於雙側甲狀腺,導致術中難以保留較多正常甲狀腺組織。

4. 髓樣癌約佔甲狀腺癌的5%,發生於濾泡上皮以外的濾泡旁細胞,即C 細胞,能分泌降鈣素及5- 羥色胺等激素樣活性物質。組織學上雖呈未分化狀態,但其生物學特性與未分化癌不同。惡性程度較分化型甲狀腺癌高。較早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晚期可有血行轉移。腫塊< 1cm 且侷限於單側腺體,無術前淋巴結轉移證據。伴有嗜鉻細胞瘤的甲狀腺髓樣癌,在甲狀腺手術以前首先要處理嗜鉻細胞瘤,否則易在術中激發高血壓,影響手術順利進行。

5.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男女比例約為1 ∶ 4,原發性甲亢多發生在20 ~ 40 歲人群。繼發性甲亢及高功能腺瘤則多見於40 歲以上人群。甲亢患者基礎代謝率顯著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心率較快,可伴有心律失常、原發性突眼。原發性甲亢非手術治療無效者、繼發性甲亢和高功能腺瘤者、懷疑有惡變可能者、伴氣管壓迫症狀者、胸骨後甲狀腺腫者則可行手術治療。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適應證

1. 乳頭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7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低,病灶可單發亦可見多發,易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血行轉移及遠處轉移較少見,原發灶較小時不易察覺,常體檢發現。(2015版ATA指南)年齡< 15 歲或> 45 歲者;有頭頸部放射治療史者;腫瘤直徑> 2cm 者。

2. 濾泡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2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乳頭狀癌高,病灶常為單發,常易發生血行轉移,淋巴結轉移較少見。患者多為中年人。(2015 版ATA 指南) 腫瘤直徑≥ 2cm 者;伴血行轉移或淋巴結轉移者。

3. 結節瀰漫性分佈於雙側甲狀腺,導致術中難以保留較多正常甲狀腺組織。

4. 髓樣癌約佔甲狀腺癌的5%,發生於濾泡上皮以外的濾泡旁細胞,即C 細胞,能分泌降鈣素及5- 羥色胺等激素樣活性物質。組織學上雖呈未分化狀態,但其生物學特性與未分化癌不同。惡性程度較分化型甲狀腺癌高。較早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晚期可有血行轉移。腫塊< 1cm 且侷限於單側腺體,無術前淋巴結轉移證據。伴有嗜鉻細胞瘤的甲狀腺髓樣癌,在甲狀腺手術以前首先要處理嗜鉻細胞瘤,否則易在術中激發高血壓,影響手術順利進行。

5.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男女比例約為1 ∶ 4,原發性甲亢多發生在20 ~ 40 歲人群。繼發性甲亢及高功能腺瘤則多見於40 歲以上人群。甲亢患者基礎代謝率顯著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心率較快,可伴有心律失常、原發性突眼。原發性甲亢非手術治療無效者、繼發性甲亢和高功能腺瘤者、懷疑有惡變可能者、伴氣管壓迫症狀者、胸骨後甲狀腺腫者則可行手術治療。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禁忌證

1. 晚期甲狀腺癌侵犯整個甲狀腺,並向外侵犯累及氣管、食管、神經,病灶無法完整切除者。

2. 全身情況極差或患有其他系統和器官嚴重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

3. 未分化癌 約佔甲狀腺癌的1%,按其細胞形態又可分為小細胞和鉅細胞兩種類型。惡性程度高,很早轉移至頸淋巴結,也經血行轉移至骨和肺。患者常為老年人,預後較差。

4. 濾泡狀癌、髓樣癌並遠處轉移者。

5. 甲狀腺雙側葉多灶性甲狀腺癌。

6. 來源於血液系統的甲狀腺惡性腫瘤。

7. 青少年甲亢患者或病情較輕者。

"甲狀腺近全切術

適應證

1. 乳頭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7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低,病灶可單發亦可見多發,易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血行轉移及遠處轉移較少見,原發灶較小時不易察覺,常體檢發現。(2015版ATA指南)年齡< 15 歲或> 45 歲者;有頭頸部放射治療史者;腫瘤直徑> 2cm 者。

2. 濾泡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2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乳頭狀癌高,病灶常為單發,常易發生血行轉移,淋巴結轉移較少見。患者多為中年人。(2015 版ATA 指南) 腫瘤直徑≥ 2cm 者;伴血行轉移或淋巴結轉移者。

3. 結節瀰漫性分佈於雙側甲狀腺,導致術中難以保留較多正常甲狀腺組織。

4. 髓樣癌約佔甲狀腺癌的5%,發生於濾泡上皮以外的濾泡旁細胞,即C 細胞,能分泌降鈣素及5- 羥色胺等激素樣活性物質。組織學上雖呈未分化狀態,但其生物學特性與未分化癌不同。惡性程度較分化型甲狀腺癌高。較早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晚期可有血行轉移。腫塊< 1cm 且侷限於單側腺體,無術前淋巴結轉移證據。伴有嗜鉻細胞瘤的甲狀腺髓樣癌,在甲狀腺手術以前首先要處理嗜鉻細胞瘤,否則易在術中激發高血壓,影響手術順利進行。

5.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男女比例約為1 ∶ 4,原發性甲亢多發生在20 ~ 40 歲人群。繼發性甲亢及高功能腺瘤則多見於40 歲以上人群。甲亢患者基礎代謝率顯著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心率較快,可伴有心律失常、原發性突眼。原發性甲亢非手術治療無效者、繼發性甲亢和高功能腺瘤者、懷疑有惡變可能者、伴氣管壓迫症狀者、胸骨後甲狀腺腫者則可行手術治療。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禁忌證

1. 晚期甲狀腺癌侵犯整個甲狀腺,並向外侵犯累及氣管、食管、神經,病灶無法完整切除者。

2. 全身情況極差或患有其他系統和器官嚴重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

3. 未分化癌 約佔甲狀腺癌的1%,按其細胞形態又可分為小細胞和鉅細胞兩種類型。惡性程度高,很早轉移至頸淋巴結,也經血行轉移至骨和肺。患者常為老年人,預後較差。

4. 濾泡狀癌、髓樣癌並遠處轉移者。

5. 甲狀腺雙側葉多灶性甲狀腺癌。

6. 來源於血液系統的甲狀腺惡性腫瘤。

7. 青少年甲亢患者或病情較輕者。

甲狀腺近全切術

手術要點、難點及對策

"甲狀腺近全切術

適應證

1. 乳頭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7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低,病灶可單發亦可見多發,易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血行轉移及遠處轉移較少見,原發灶較小時不易察覺,常體檢發現。(2015版ATA指南)年齡< 15 歲或> 45 歲者;有頭頸部放射治療史者;腫瘤直徑> 2cm 者。

2. 濾泡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2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乳頭狀癌高,病灶常為單發,常易發生血行轉移,淋巴結轉移較少見。患者多為中年人。(2015 版ATA 指南) 腫瘤直徑≥ 2cm 者;伴血行轉移或淋巴結轉移者。

3. 結節瀰漫性分佈於雙側甲狀腺,導致術中難以保留較多正常甲狀腺組織。

4. 髓樣癌約佔甲狀腺癌的5%,發生於濾泡上皮以外的濾泡旁細胞,即C 細胞,能分泌降鈣素及5- 羥色胺等激素樣活性物質。組織學上雖呈未分化狀態,但其生物學特性與未分化癌不同。惡性程度較分化型甲狀腺癌高。較早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晚期可有血行轉移。腫塊< 1cm 且侷限於單側腺體,無術前淋巴結轉移證據。伴有嗜鉻細胞瘤的甲狀腺髓樣癌,在甲狀腺手術以前首先要處理嗜鉻細胞瘤,否則易在術中激發高血壓,影響手術順利進行。

5.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男女比例約為1 ∶ 4,原發性甲亢多發生在20 ~ 40 歲人群。繼發性甲亢及高功能腺瘤則多見於40 歲以上人群。甲亢患者基礎代謝率顯著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心率較快,可伴有心律失常、原發性突眼。原發性甲亢非手術治療無效者、繼發性甲亢和高功能腺瘤者、懷疑有惡變可能者、伴氣管壓迫症狀者、胸骨後甲狀腺腫者則可行手術治療。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禁忌證

1. 晚期甲狀腺癌侵犯整個甲狀腺,並向外侵犯累及氣管、食管、神經,病灶無法完整切除者。

2. 全身情況極差或患有其他系統和器官嚴重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

3. 未分化癌 約佔甲狀腺癌的1%,按其細胞形態又可分為小細胞和鉅細胞兩種類型。惡性程度高,很早轉移至頸淋巴結,也經血行轉移至骨和肺。患者常為老年人,預後較差。

4. 濾泡狀癌、髓樣癌並遠處轉移者。

5. 甲狀腺雙側葉多灶性甲狀腺癌。

6. 來源於血液系統的甲狀腺惡性腫瘤。

7. 青少年甲亢患者或病情較輕者。

甲狀腺近全切術

手術要點、難點及對策

甲狀腺近全切術

1. 在胸骨切跡上1 ~ 2 橫指,順皮紋方向做頸前正中半弧形切口(圖14-1)。

2.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頸深筋膜淺層,分別牽起切口上、下緣,在頸闊肌和頸深筋膜的疏鬆組織平面間分離皮瓣,上至甲狀軟骨上緣,下至胸骨切跡,充分暴露頸深筋膜(圖14-2)。

"甲狀腺近全切術

適應證

1. 乳頭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7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低,病灶可單發亦可見多發,易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血行轉移及遠處轉移較少見,原發灶較小時不易察覺,常體檢發現。(2015版ATA指南)年齡< 15 歲或> 45 歲者;有頭頸部放射治療史者;腫瘤直徑> 2cm 者。

2. 濾泡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2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乳頭狀癌高,病灶常為單發,常易發生血行轉移,淋巴結轉移較少見。患者多為中年人。(2015 版ATA 指南) 腫瘤直徑≥ 2cm 者;伴血行轉移或淋巴結轉移者。

3. 結節瀰漫性分佈於雙側甲狀腺,導致術中難以保留較多正常甲狀腺組織。

4. 髓樣癌約佔甲狀腺癌的5%,發生於濾泡上皮以外的濾泡旁細胞,即C 細胞,能分泌降鈣素及5- 羥色胺等激素樣活性物質。組織學上雖呈未分化狀態,但其生物學特性與未分化癌不同。惡性程度較分化型甲狀腺癌高。較早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晚期可有血行轉移。腫塊< 1cm 且侷限於單側腺體,無術前淋巴結轉移證據。伴有嗜鉻細胞瘤的甲狀腺髓樣癌,在甲狀腺手術以前首先要處理嗜鉻細胞瘤,否則易在術中激發高血壓,影響手術順利進行。

5.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男女比例約為1 ∶ 4,原發性甲亢多發生在20 ~ 40 歲人群。繼發性甲亢及高功能腺瘤則多見於40 歲以上人群。甲亢患者基礎代謝率顯著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心率較快,可伴有心律失常、原發性突眼。原發性甲亢非手術治療無效者、繼發性甲亢和高功能腺瘤者、懷疑有惡變可能者、伴氣管壓迫症狀者、胸骨後甲狀腺腫者則可行手術治療。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禁忌證

1. 晚期甲狀腺癌侵犯整個甲狀腺,並向外侵犯累及氣管、食管、神經,病灶無法完整切除者。

2. 全身情況極差或患有其他系統和器官嚴重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

3. 未分化癌 約佔甲狀腺癌的1%,按其細胞形態又可分為小細胞和鉅細胞兩種類型。惡性程度高,很早轉移至頸淋巴結,也經血行轉移至骨和肺。患者常為老年人,預後較差。

4. 濾泡狀癌、髓樣癌並遠處轉移者。

5. 甲狀腺雙側葉多灶性甲狀腺癌。

6. 來源於血液系統的甲狀腺惡性腫瘤。

7. 青少年甲亢患者或病情較輕者。

甲狀腺近全切術

手術要點、難點及對策

甲狀腺近全切術

1. 在胸骨切跡上1 ~ 2 橫指,順皮紋方向做頸前正中半弧形切口(圖14-1)。

2.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頸深筋膜淺層,分別牽起切口上、下緣,在頸闊肌和頸深筋膜的疏鬆組織平面間分離皮瓣,上至甲狀軟骨上緣,下至胸骨切跡,充分暴露頸深筋膜(圖14-2)。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適應證

1. 乳頭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7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低,病灶可單發亦可見多發,易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血行轉移及遠處轉移較少見,原發灶較小時不易察覺,常體檢發現。(2015版ATA指南)年齡< 15 歲或> 45 歲者;有頭頸部放射治療史者;腫瘤直徑> 2cm 者。

2. 濾泡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2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乳頭狀癌高,病灶常為單發,常易發生血行轉移,淋巴結轉移較少見。患者多為中年人。(2015 版ATA 指南) 腫瘤直徑≥ 2cm 者;伴血行轉移或淋巴結轉移者。

3. 結節瀰漫性分佈於雙側甲狀腺,導致術中難以保留較多正常甲狀腺組織。

4. 髓樣癌約佔甲狀腺癌的5%,發生於濾泡上皮以外的濾泡旁細胞,即C 細胞,能分泌降鈣素及5- 羥色胺等激素樣活性物質。組織學上雖呈未分化狀態,但其生物學特性與未分化癌不同。惡性程度較分化型甲狀腺癌高。較早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晚期可有血行轉移。腫塊< 1cm 且侷限於單側腺體,無術前淋巴結轉移證據。伴有嗜鉻細胞瘤的甲狀腺髓樣癌,在甲狀腺手術以前首先要處理嗜鉻細胞瘤,否則易在術中激發高血壓,影響手術順利進行。

5.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男女比例約為1 ∶ 4,原發性甲亢多發生在20 ~ 40 歲人群。繼發性甲亢及高功能腺瘤則多見於40 歲以上人群。甲亢患者基礎代謝率顯著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心率較快,可伴有心律失常、原發性突眼。原發性甲亢非手術治療無效者、繼發性甲亢和高功能腺瘤者、懷疑有惡變可能者、伴氣管壓迫症狀者、胸骨後甲狀腺腫者則可行手術治療。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禁忌證

1. 晚期甲狀腺癌侵犯整個甲狀腺,並向外侵犯累及氣管、食管、神經,病灶無法完整切除者。

2. 全身情況極差或患有其他系統和器官嚴重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

3. 未分化癌 約佔甲狀腺癌的1%,按其細胞形態又可分為小細胞和鉅細胞兩種類型。惡性程度高,很早轉移至頸淋巴結,也經血行轉移至骨和肺。患者常為老年人,預後較差。

4. 濾泡狀癌、髓樣癌並遠處轉移者。

5. 甲狀腺雙側葉多灶性甲狀腺癌。

6. 來源於血液系統的甲狀腺惡性腫瘤。

7. 青少年甲亢患者或病情較輕者。

甲狀腺近全切術

手術要點、難點及對策

甲狀腺近全切術

1. 在胸骨切跡上1 ~ 2 橫指,順皮紋方向做頸前正中半弧形切口(圖14-1)。

2.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頸深筋膜淺層,分別牽起切口上、下緣,在頸闊肌和頸深筋膜的疏鬆組織平面間分離皮瓣,上至甲狀軟骨上緣,下至胸骨切跡,充分暴露頸深筋膜(圖14-2)。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3. 對稱提起頸白線兩側筋膜,切開頸白線,上至甲狀軟骨上緣,下至胸骨上切跡(圖14-3)。

4. 暴露甲狀腺峽部,用超聲刀縱行切除甲狀腺峽部(缺如則不用),用止血鉗將峽部斷端向對側牽拉,貼甲狀腺鈍性分離甲狀腺假被膜與頸前肌群,甲鉤提拉頸前肌群, 充分暴露甲狀腺。

5. 向同側牽拉甲狀腺峽部,用超聲刀分離甲狀腺與氣管前至氣管中線(如遇錐狀葉則切除)。緊貼甲狀腺被膜向上分離甲狀腺上極,結紮甲狀腺上極血管,注意保護上極甲狀旁腺及喉上神經。將甲狀旁腺自甲狀腺剝離推向背側,保留甲狀旁腺血供,遠離甲狀旁腺處理末梢血管。剝離困難時可先處理周圍血管。一旦甲狀旁腺血運障礙,即行自體移植。同理分離甲狀腺下極,結紮甲狀腺下極血管,保護下極甲狀旁腺。

6. 向對側牽拉甲狀腺峽部,鉗夾甲狀腺組織,暴露甲狀腺背面,沿Berry 韌帶淺面逐步分離結紮小血管,從環甲膜喉返神經入喉處逐步向下解剖喉返神經,保護神經分支,待神經解剖後切除甲狀腺,僅殘餘喉返神經入喉處少量甲狀腺組織,殘餘甲狀腺行荷包縫合。同理切除另一側甲狀腺。

7. 甲狀腺切除後,以等滲鹽水沖洗切口。檢查有無活動性出血或明顯滲血,氣管有無受壓。放置負壓引流。將肩墊去除,使頸部肌肉皮膚減張,逐層縫合後包紮切口。

"甲狀腺近全切術

適應證

1. 乳頭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7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低,病灶可單發亦可見多發,易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血行轉移及遠處轉移較少見,原發灶較小時不易察覺,常體檢發現。(2015版ATA指南)年齡< 15 歲或> 45 歲者;有頭頸部放射治療史者;腫瘤直徑> 2cm 者。

2. 濾泡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2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乳頭狀癌高,病灶常為單發,常易發生血行轉移,淋巴結轉移較少見。患者多為中年人。(2015 版ATA 指南) 腫瘤直徑≥ 2cm 者;伴血行轉移或淋巴結轉移者。

3. 結節瀰漫性分佈於雙側甲狀腺,導致術中難以保留較多正常甲狀腺組織。

4. 髓樣癌約佔甲狀腺癌的5%,發生於濾泡上皮以外的濾泡旁細胞,即C 細胞,能分泌降鈣素及5- 羥色胺等激素樣活性物質。組織學上雖呈未分化狀態,但其生物學特性與未分化癌不同。惡性程度較分化型甲狀腺癌高。較早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晚期可有血行轉移。腫塊< 1cm 且侷限於單側腺體,無術前淋巴結轉移證據。伴有嗜鉻細胞瘤的甲狀腺髓樣癌,在甲狀腺手術以前首先要處理嗜鉻細胞瘤,否則易在術中激發高血壓,影響手術順利進行。

5.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男女比例約為1 ∶ 4,原發性甲亢多發生在20 ~ 40 歲人群。繼發性甲亢及高功能腺瘤則多見於40 歲以上人群。甲亢患者基礎代謝率顯著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心率較快,可伴有心律失常、原發性突眼。原發性甲亢非手術治療無效者、繼發性甲亢和高功能腺瘤者、懷疑有惡變可能者、伴氣管壓迫症狀者、胸骨後甲狀腺腫者則可行手術治療。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禁忌證

1. 晚期甲狀腺癌侵犯整個甲狀腺,並向外侵犯累及氣管、食管、神經,病灶無法完整切除者。

2. 全身情況極差或患有其他系統和器官嚴重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

3. 未分化癌 約佔甲狀腺癌的1%,按其細胞形態又可分為小細胞和鉅細胞兩種類型。惡性程度高,很早轉移至頸淋巴結,也經血行轉移至骨和肺。患者常為老年人,預後較差。

4. 濾泡狀癌、髓樣癌並遠處轉移者。

5. 甲狀腺雙側葉多灶性甲狀腺癌。

6. 來源於血液系統的甲狀腺惡性腫瘤。

7. 青少年甲亢患者或病情較輕者。

甲狀腺近全切術

手術要點、難點及對策

甲狀腺近全切術

1. 在胸骨切跡上1 ~ 2 橫指,順皮紋方向做頸前正中半弧形切口(圖14-1)。

2.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頸深筋膜淺層,分別牽起切口上、下緣,在頸闊肌和頸深筋膜的疏鬆組織平面間分離皮瓣,上至甲狀軟骨上緣,下至胸骨切跡,充分暴露頸深筋膜(圖14-2)。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3. 對稱提起頸白線兩側筋膜,切開頸白線,上至甲狀軟骨上緣,下至胸骨上切跡(圖14-3)。

4. 暴露甲狀腺峽部,用超聲刀縱行切除甲狀腺峽部(缺如則不用),用止血鉗將峽部斷端向對側牽拉,貼甲狀腺鈍性分離甲狀腺假被膜與頸前肌群,甲鉤提拉頸前肌群, 充分暴露甲狀腺。

5. 向同側牽拉甲狀腺峽部,用超聲刀分離甲狀腺與氣管前至氣管中線(如遇錐狀葉則切除)。緊貼甲狀腺被膜向上分離甲狀腺上極,結紮甲狀腺上極血管,注意保護上極甲狀旁腺及喉上神經。將甲狀旁腺自甲狀腺剝離推向背側,保留甲狀旁腺血供,遠離甲狀旁腺處理末梢血管。剝離困難時可先處理周圍血管。一旦甲狀旁腺血運障礙,即行自體移植。同理分離甲狀腺下極,結紮甲狀腺下極血管,保護下極甲狀旁腺。

6. 向對側牽拉甲狀腺峽部,鉗夾甲狀腺組織,暴露甲狀腺背面,沿Berry 韌帶淺面逐步分離結紮小血管,從環甲膜喉返神經入喉處逐步向下解剖喉返神經,保護神經分支,待神經解剖後切除甲狀腺,僅殘餘喉返神經入喉處少量甲狀腺組織,殘餘甲狀腺行荷包縫合。同理切除另一側甲狀腺。

7. 甲狀腺切除後,以等滲鹽水沖洗切口。檢查有無活動性出血或明顯滲血,氣管有無受壓。放置負壓引流。將肩墊去除,使頸部肌肉皮膚減張,逐層縫合後包紮切口。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適應證

1. 乳頭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7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低,病灶可單發亦可見多發,易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血行轉移及遠處轉移較少見,原發灶較小時不易察覺,常體檢發現。(2015版ATA指南)年齡< 15 歲或> 45 歲者;有頭頸部放射治療史者;腫瘤直徑> 2cm 者。

2. 濾泡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2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乳頭狀癌高,病灶常為單發,常易發生血行轉移,淋巴結轉移較少見。患者多為中年人。(2015 版ATA 指南) 腫瘤直徑≥ 2cm 者;伴血行轉移或淋巴結轉移者。

3. 結節瀰漫性分佈於雙側甲狀腺,導致術中難以保留較多正常甲狀腺組織。

4. 髓樣癌約佔甲狀腺癌的5%,發生於濾泡上皮以外的濾泡旁細胞,即C 細胞,能分泌降鈣素及5- 羥色胺等激素樣活性物質。組織學上雖呈未分化狀態,但其生物學特性與未分化癌不同。惡性程度較分化型甲狀腺癌高。較早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晚期可有血行轉移。腫塊< 1cm 且侷限於單側腺體,無術前淋巴結轉移證據。伴有嗜鉻細胞瘤的甲狀腺髓樣癌,在甲狀腺手術以前首先要處理嗜鉻細胞瘤,否則易在術中激發高血壓,影響手術順利進行。

5.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男女比例約為1 ∶ 4,原發性甲亢多發生在20 ~ 40 歲人群。繼發性甲亢及高功能腺瘤則多見於40 歲以上人群。甲亢患者基礎代謝率顯著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心率較快,可伴有心律失常、原發性突眼。原發性甲亢非手術治療無效者、繼發性甲亢和高功能腺瘤者、懷疑有惡變可能者、伴氣管壓迫症狀者、胸骨後甲狀腺腫者則可行手術治療。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禁忌證

1. 晚期甲狀腺癌侵犯整個甲狀腺,並向外侵犯累及氣管、食管、神經,病灶無法完整切除者。

2. 全身情況極差或患有其他系統和器官嚴重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

3. 未分化癌 約佔甲狀腺癌的1%,按其細胞形態又可分為小細胞和鉅細胞兩種類型。惡性程度高,很早轉移至頸淋巴結,也經血行轉移至骨和肺。患者常為老年人,預後較差。

4. 濾泡狀癌、髓樣癌並遠處轉移者。

5. 甲狀腺雙側葉多灶性甲狀腺癌。

6. 來源於血液系統的甲狀腺惡性腫瘤。

7. 青少年甲亢患者或病情較輕者。

甲狀腺近全切術

手術要點、難點及對策

甲狀腺近全切術

1. 在胸骨切跡上1 ~ 2 橫指,順皮紋方向做頸前正中半弧形切口(圖14-1)。

2.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頸深筋膜淺層,分別牽起切口上、下緣,在頸闊肌和頸深筋膜的疏鬆組織平面間分離皮瓣,上至甲狀軟骨上緣,下至胸骨切跡,充分暴露頸深筋膜(圖14-2)。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3. 對稱提起頸白線兩側筋膜,切開頸白線,上至甲狀軟骨上緣,下至胸骨上切跡(圖14-3)。

4. 暴露甲狀腺峽部,用超聲刀縱行切除甲狀腺峽部(缺如則不用),用止血鉗將峽部斷端向對側牽拉,貼甲狀腺鈍性分離甲狀腺假被膜與頸前肌群,甲鉤提拉頸前肌群, 充分暴露甲狀腺。

5. 向同側牽拉甲狀腺峽部,用超聲刀分離甲狀腺與氣管前至氣管中線(如遇錐狀葉則切除)。緊貼甲狀腺被膜向上分離甲狀腺上極,結紮甲狀腺上極血管,注意保護上極甲狀旁腺及喉上神經。將甲狀旁腺自甲狀腺剝離推向背側,保留甲狀旁腺血供,遠離甲狀旁腺處理末梢血管。剝離困難時可先處理周圍血管。一旦甲狀旁腺血運障礙,即行自體移植。同理分離甲狀腺下極,結紮甲狀腺下極血管,保護下極甲狀旁腺。

6. 向對側牽拉甲狀腺峽部,鉗夾甲狀腺組織,暴露甲狀腺背面,沿Berry 韌帶淺面逐步分離結紮小血管,從環甲膜喉返神經入喉處逐步向下解剖喉返神經,保護神經分支,待神經解剖後切除甲狀腺,僅殘餘喉返神經入喉處少量甲狀腺組織,殘餘甲狀腺行荷包縫合。同理切除另一側甲狀腺。

7. 甲狀腺切除後,以等滲鹽水沖洗切口。檢查有無活動性出血或明顯滲血,氣管有無受壓。放置負壓引流。將肩墊去除,使頸部肌肉皮膚減張,逐層縫合後包紮切口。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術後監測與處理

1. 術後監測血壓、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徵,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後,患者多有頭暈、嘔吐、咽喉腫痛等症狀,需給予吸氧及止吐劑。術後血壓可能較術前稍升高,可暫時不予處理, 如果持續性高血壓需給予降壓制劑。此外,術後低血壓並持續下降應注意引流管是否引流出大量鮮血,有無呼吸困難。考慮術後出血可能者,應及時去除敷料並拆除部分皮膚縫線, 排出積血並結紮明顯的出血點。應及時補液,避免失血性休克,並給予抗炎及營養支持, 必要時輸血治療。

2. 因氣管軟化塌陷或喉返神經損傷導致聲帶麻痺發生窒息者,應行緊急氣管切開術。

3. 術後有低鈣血癥或手足搐搦症者,可口服或靜脈給予葡萄糖酸鈣,劑量以血清鈣水平趨於正常為準。

4. 術後24 ~ 48 小時引流量少時拔除引流管。術後5 天拆除縫線。

"甲狀腺近全切術

適應證

1. 乳頭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7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低,病灶可單發亦可見多發,易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血行轉移及遠處轉移較少見,原發灶較小時不易察覺,常體檢發現。(2015版ATA指南)年齡< 15 歲或> 45 歲者;有頭頸部放射治療史者;腫瘤直徑> 2cm 者。

2. 濾泡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2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乳頭狀癌高,病灶常為單發,常易發生血行轉移,淋巴結轉移較少見。患者多為中年人。(2015 版ATA 指南) 腫瘤直徑≥ 2cm 者;伴血行轉移或淋巴結轉移者。

3. 結節瀰漫性分佈於雙側甲狀腺,導致術中難以保留較多正常甲狀腺組織。

4. 髓樣癌約佔甲狀腺癌的5%,發生於濾泡上皮以外的濾泡旁細胞,即C 細胞,能分泌降鈣素及5- 羥色胺等激素樣活性物質。組織學上雖呈未分化狀態,但其生物學特性與未分化癌不同。惡性程度較分化型甲狀腺癌高。較早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晚期可有血行轉移。腫塊< 1cm 且侷限於單側腺體,無術前淋巴結轉移證據。伴有嗜鉻細胞瘤的甲狀腺髓樣癌,在甲狀腺手術以前首先要處理嗜鉻細胞瘤,否則易在術中激發高血壓,影響手術順利進行。

5.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男女比例約為1 ∶ 4,原發性甲亢多發生在20 ~ 40 歲人群。繼發性甲亢及高功能腺瘤則多見於40 歲以上人群。甲亢患者基礎代謝率顯著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心率較快,可伴有心律失常、原發性突眼。原發性甲亢非手術治療無效者、繼發性甲亢和高功能腺瘤者、懷疑有惡變可能者、伴氣管壓迫症狀者、胸骨後甲狀腺腫者則可行手術治療。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禁忌證

1. 晚期甲狀腺癌侵犯整個甲狀腺,並向外侵犯累及氣管、食管、神經,病灶無法完整切除者。

2. 全身情況極差或患有其他系統和器官嚴重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

3. 未分化癌 約佔甲狀腺癌的1%,按其細胞形態又可分為小細胞和鉅細胞兩種類型。惡性程度高,很早轉移至頸淋巴結,也經血行轉移至骨和肺。患者常為老年人,預後較差。

4. 濾泡狀癌、髓樣癌並遠處轉移者。

5. 甲狀腺雙側葉多灶性甲狀腺癌。

6. 來源於血液系統的甲狀腺惡性腫瘤。

7. 青少年甲亢患者或病情較輕者。

甲狀腺近全切術

手術要點、難點及對策

甲狀腺近全切術

1. 在胸骨切跡上1 ~ 2 橫指,順皮紋方向做頸前正中半弧形切口(圖14-1)。

2.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頸深筋膜淺層,分別牽起切口上、下緣,在頸闊肌和頸深筋膜的疏鬆組織平面間分離皮瓣,上至甲狀軟骨上緣,下至胸骨切跡,充分暴露頸深筋膜(圖14-2)。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3. 對稱提起頸白線兩側筋膜,切開頸白線,上至甲狀軟骨上緣,下至胸骨上切跡(圖14-3)。

4. 暴露甲狀腺峽部,用超聲刀縱行切除甲狀腺峽部(缺如則不用),用止血鉗將峽部斷端向對側牽拉,貼甲狀腺鈍性分離甲狀腺假被膜與頸前肌群,甲鉤提拉頸前肌群, 充分暴露甲狀腺。

5. 向同側牽拉甲狀腺峽部,用超聲刀分離甲狀腺與氣管前至氣管中線(如遇錐狀葉則切除)。緊貼甲狀腺被膜向上分離甲狀腺上極,結紮甲狀腺上極血管,注意保護上極甲狀旁腺及喉上神經。將甲狀旁腺自甲狀腺剝離推向背側,保留甲狀旁腺血供,遠離甲狀旁腺處理末梢血管。剝離困難時可先處理周圍血管。一旦甲狀旁腺血運障礙,即行自體移植。同理分離甲狀腺下極,結紮甲狀腺下極血管,保護下極甲狀旁腺。

6. 向對側牽拉甲狀腺峽部,鉗夾甲狀腺組織,暴露甲狀腺背面,沿Berry 韌帶淺面逐步分離結紮小血管,從環甲膜喉返神經入喉處逐步向下解剖喉返神經,保護神經分支,待神經解剖後切除甲狀腺,僅殘餘喉返神經入喉處少量甲狀腺組織,殘餘甲狀腺行荷包縫合。同理切除另一側甲狀腺。

7. 甲狀腺切除後,以等滲鹽水沖洗切口。檢查有無活動性出血或明顯滲血,氣管有無受壓。放置負壓引流。將肩墊去除,使頸部肌肉皮膚減張,逐層縫合後包紮切口。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術後監測與處理

1. 術後監測血壓、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徵,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後,患者多有頭暈、嘔吐、咽喉腫痛等症狀,需給予吸氧及止吐劑。術後血壓可能較術前稍升高,可暫時不予處理, 如果持續性高血壓需給予降壓制劑。此外,術後低血壓並持續下降應注意引流管是否引流出大量鮮血,有無呼吸困難。考慮術後出血可能者,應及時去除敷料並拆除部分皮膚縫線, 排出積血並結紮明顯的出血點。應及時補液,避免失血性休克,並給予抗炎及營養支持, 必要時輸血治療。

2. 因氣管軟化塌陷或喉返神經損傷導致聲帶麻痺發生窒息者,應行緊急氣管切開術。

3. 術後有低鈣血癥或手足搐搦症者,可口服或靜脈給予葡萄糖酸鈣,劑量以血清鈣水平趨於正常為準。

4. 術後24 ~ 48 小時引流量少時拔除引流管。術後5 天拆除縫線。

甲狀腺近全切術

臨床效果評價

影響手術效果的因素有喉返神經解剖變異使神經損傷概率增大,術中嚴密止血可使術後出血的概率降低,甲狀旁腺血供能否保證是決定其預後的關鍵,或者甲狀旁腺種植也可減少術後併發症。殘餘甲狀腺荷包縫合可使術中、術後出血量降低,術中採取中間入路甲狀腺雙側腺葉切除術,減少手術操作時間,使術野能夠在較小切口情況下暴露充分。採用喉返神經解剖方法能夠降低其損傷的概率。

"甲狀腺近全切術

適應證

1. 乳頭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7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低,病灶可單發亦可見多發,易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血行轉移及遠處轉移較少見,原發灶較小時不易察覺,常體檢發現。(2015版ATA指南)年齡< 15 歲或> 45 歲者;有頭頸部放射治療史者;腫瘤直徑> 2cm 者。

2. 濾泡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2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乳頭狀癌高,病灶常為單發,常易發生血行轉移,淋巴結轉移較少見。患者多為中年人。(2015 版ATA 指南) 腫瘤直徑≥ 2cm 者;伴血行轉移或淋巴結轉移者。

3. 結節瀰漫性分佈於雙側甲狀腺,導致術中難以保留較多正常甲狀腺組織。

4. 髓樣癌約佔甲狀腺癌的5%,發生於濾泡上皮以外的濾泡旁細胞,即C 細胞,能分泌降鈣素及5- 羥色胺等激素樣活性物質。組織學上雖呈未分化狀態,但其生物學特性與未分化癌不同。惡性程度較分化型甲狀腺癌高。較早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晚期可有血行轉移。腫塊< 1cm 且侷限於單側腺體,無術前淋巴結轉移證據。伴有嗜鉻細胞瘤的甲狀腺髓樣癌,在甲狀腺手術以前首先要處理嗜鉻細胞瘤,否則易在術中激發高血壓,影響手術順利進行。

5.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男女比例約為1 ∶ 4,原發性甲亢多發生在20 ~ 40 歲人群。繼發性甲亢及高功能腺瘤則多見於40 歲以上人群。甲亢患者基礎代謝率顯著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心率較快,可伴有心律失常、原發性突眼。原發性甲亢非手術治療無效者、繼發性甲亢和高功能腺瘤者、懷疑有惡變可能者、伴氣管壓迫症狀者、胸骨後甲狀腺腫者則可行手術治療。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禁忌證

1. 晚期甲狀腺癌侵犯整個甲狀腺,並向外侵犯累及氣管、食管、神經,病灶無法完整切除者。

2. 全身情況極差或患有其他系統和器官嚴重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

3. 未分化癌 約佔甲狀腺癌的1%,按其細胞形態又可分為小細胞和鉅細胞兩種類型。惡性程度高,很早轉移至頸淋巴結,也經血行轉移至骨和肺。患者常為老年人,預後較差。

4. 濾泡狀癌、髓樣癌並遠處轉移者。

5. 甲狀腺雙側葉多灶性甲狀腺癌。

6. 來源於血液系統的甲狀腺惡性腫瘤。

7. 青少年甲亢患者或病情較輕者。

甲狀腺近全切術

手術要點、難點及對策

甲狀腺近全切術

1. 在胸骨切跡上1 ~ 2 橫指,順皮紋方向做頸前正中半弧形切口(圖14-1)。

2.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頸深筋膜淺層,分別牽起切口上、下緣,在頸闊肌和頸深筋膜的疏鬆組織平面間分離皮瓣,上至甲狀軟骨上緣,下至胸骨切跡,充分暴露頸深筋膜(圖14-2)。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3. 對稱提起頸白線兩側筋膜,切開頸白線,上至甲狀軟骨上緣,下至胸骨上切跡(圖14-3)。

4. 暴露甲狀腺峽部,用超聲刀縱行切除甲狀腺峽部(缺如則不用),用止血鉗將峽部斷端向對側牽拉,貼甲狀腺鈍性分離甲狀腺假被膜與頸前肌群,甲鉤提拉頸前肌群, 充分暴露甲狀腺。

5. 向同側牽拉甲狀腺峽部,用超聲刀分離甲狀腺與氣管前至氣管中線(如遇錐狀葉則切除)。緊貼甲狀腺被膜向上分離甲狀腺上極,結紮甲狀腺上極血管,注意保護上極甲狀旁腺及喉上神經。將甲狀旁腺自甲狀腺剝離推向背側,保留甲狀旁腺血供,遠離甲狀旁腺處理末梢血管。剝離困難時可先處理周圍血管。一旦甲狀旁腺血運障礙,即行自體移植。同理分離甲狀腺下極,結紮甲狀腺下極血管,保護下極甲狀旁腺。

6. 向對側牽拉甲狀腺峽部,鉗夾甲狀腺組織,暴露甲狀腺背面,沿Berry 韌帶淺面逐步分離結紮小血管,從環甲膜喉返神經入喉處逐步向下解剖喉返神經,保護神經分支,待神經解剖後切除甲狀腺,僅殘餘喉返神經入喉處少量甲狀腺組織,殘餘甲狀腺行荷包縫合。同理切除另一側甲狀腺。

7. 甲狀腺切除後,以等滲鹽水沖洗切口。檢查有無活動性出血或明顯滲血,氣管有無受壓。放置負壓引流。將肩墊去除,使頸部肌肉皮膚減張,逐層縫合後包紮切口。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術後監測與處理

1. 術後監測血壓、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徵,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後,患者多有頭暈、嘔吐、咽喉腫痛等症狀,需給予吸氧及止吐劑。術後血壓可能較術前稍升高,可暫時不予處理, 如果持續性高血壓需給予降壓制劑。此外,術後低血壓並持續下降應注意引流管是否引流出大量鮮血,有無呼吸困難。考慮術後出血可能者,應及時去除敷料並拆除部分皮膚縫線, 排出積血並結紮明顯的出血點。應及時補液,避免失血性休克,並給予抗炎及營養支持, 必要時輸血治療。

2. 因氣管軟化塌陷或喉返神經損傷導致聲帶麻痺發生窒息者,應行緊急氣管切開術。

3. 術後有低鈣血癥或手足搐搦症者,可口服或靜脈給予葡萄糖酸鈣,劑量以血清鈣水平趨於正常為準。

4. 術後24 ~ 48 小時引流量少時拔除引流管。術後5 天拆除縫線。

甲狀腺近全切術

臨床效果評價

影響手術效果的因素有喉返神經解剖變異使神經損傷概率增大,術中嚴密止血可使術後出血的概率降低,甲狀旁腺血供能否保證是決定其預後的關鍵,或者甲狀旁腺種植也可減少術後併發症。殘餘甲狀腺荷包縫合可使術中、術後出血量降低,術中採取中間入路甲狀腺雙側腺葉切除術,減少手術操作時間,使術野能夠在較小切口情況下暴露充分。採用喉返神經解剖方法能夠降低其損傷的概率。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適應證

1. 乳頭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7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低,病灶可單發亦可見多發,易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血行轉移及遠處轉移較少見,原發灶較小時不易察覺,常體檢發現。(2015版ATA指南)年齡< 15 歲或> 45 歲者;有頭頸部放射治療史者;腫瘤直徑> 2cm 者。

2. 濾泡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2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乳頭狀癌高,病灶常為單發,常易發生血行轉移,淋巴結轉移較少見。患者多為中年人。(2015 版ATA 指南) 腫瘤直徑≥ 2cm 者;伴血行轉移或淋巴結轉移者。

3. 結節瀰漫性分佈於雙側甲狀腺,導致術中難以保留較多正常甲狀腺組織。

4. 髓樣癌約佔甲狀腺癌的5%,發生於濾泡上皮以外的濾泡旁細胞,即C 細胞,能分泌降鈣素及5- 羥色胺等激素樣活性物質。組織學上雖呈未分化狀態,但其生物學特性與未分化癌不同。惡性程度較分化型甲狀腺癌高。較早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晚期可有血行轉移。腫塊< 1cm 且侷限於單側腺體,無術前淋巴結轉移證據。伴有嗜鉻細胞瘤的甲狀腺髓樣癌,在甲狀腺手術以前首先要處理嗜鉻細胞瘤,否則易在術中激發高血壓,影響手術順利進行。

5.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男女比例約為1 ∶ 4,原發性甲亢多發生在20 ~ 40 歲人群。繼發性甲亢及高功能腺瘤則多見於40 歲以上人群。甲亢患者基礎代謝率顯著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心率較快,可伴有心律失常、原發性突眼。原發性甲亢非手術治療無效者、繼發性甲亢和高功能腺瘤者、懷疑有惡變可能者、伴氣管壓迫症狀者、胸骨後甲狀腺腫者則可行手術治療。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禁忌證

1. 晚期甲狀腺癌侵犯整個甲狀腺,並向外侵犯累及氣管、食管、神經,病灶無法完整切除者。

2. 全身情況極差或患有其他系統和器官嚴重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

3. 未分化癌 約佔甲狀腺癌的1%,按其細胞形態又可分為小細胞和鉅細胞兩種類型。惡性程度高,很早轉移至頸淋巴結,也經血行轉移至骨和肺。患者常為老年人,預後較差。

4. 濾泡狀癌、髓樣癌並遠處轉移者。

5. 甲狀腺雙側葉多灶性甲狀腺癌。

6. 來源於血液系統的甲狀腺惡性腫瘤。

7. 青少年甲亢患者或病情較輕者。

甲狀腺近全切術

手術要點、難點及對策

甲狀腺近全切術

1. 在胸骨切跡上1 ~ 2 橫指,順皮紋方向做頸前正中半弧形切口(圖14-1)。

2.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頸深筋膜淺層,分別牽起切口上、下緣,在頸闊肌和頸深筋膜的疏鬆組織平面間分離皮瓣,上至甲狀軟骨上緣,下至胸骨切跡,充分暴露頸深筋膜(圖14-2)。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3. 對稱提起頸白線兩側筋膜,切開頸白線,上至甲狀軟骨上緣,下至胸骨上切跡(圖14-3)。

4. 暴露甲狀腺峽部,用超聲刀縱行切除甲狀腺峽部(缺如則不用),用止血鉗將峽部斷端向對側牽拉,貼甲狀腺鈍性分離甲狀腺假被膜與頸前肌群,甲鉤提拉頸前肌群, 充分暴露甲狀腺。

5. 向同側牽拉甲狀腺峽部,用超聲刀分離甲狀腺與氣管前至氣管中線(如遇錐狀葉則切除)。緊貼甲狀腺被膜向上分離甲狀腺上極,結紮甲狀腺上極血管,注意保護上極甲狀旁腺及喉上神經。將甲狀旁腺自甲狀腺剝離推向背側,保留甲狀旁腺血供,遠離甲狀旁腺處理末梢血管。剝離困難時可先處理周圍血管。一旦甲狀旁腺血運障礙,即行自體移植。同理分離甲狀腺下極,結紮甲狀腺下極血管,保護下極甲狀旁腺。

6. 向對側牽拉甲狀腺峽部,鉗夾甲狀腺組織,暴露甲狀腺背面,沿Berry 韌帶淺面逐步分離結紮小血管,從環甲膜喉返神經入喉處逐步向下解剖喉返神經,保護神經分支,待神經解剖後切除甲狀腺,僅殘餘喉返神經入喉處少量甲狀腺組織,殘餘甲狀腺行荷包縫合。同理切除另一側甲狀腺。

7. 甲狀腺切除後,以等滲鹽水沖洗切口。檢查有無活動性出血或明顯滲血,氣管有無受壓。放置負壓引流。將肩墊去除,使頸部肌肉皮膚減張,逐層縫合後包紮切口。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術後監測與處理

1. 術後監測血壓、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徵,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後,患者多有頭暈、嘔吐、咽喉腫痛等症狀,需給予吸氧及止吐劑。術後血壓可能較術前稍升高,可暫時不予處理, 如果持續性高血壓需給予降壓制劑。此外,術後低血壓並持續下降應注意引流管是否引流出大量鮮血,有無呼吸困難。考慮術後出血可能者,應及時去除敷料並拆除部分皮膚縫線, 排出積血並結紮明顯的出血點。應及時補液,避免失血性休克,並給予抗炎及營養支持, 必要時輸血治療。

2. 因氣管軟化塌陷或喉返神經損傷導致聲帶麻痺發生窒息者,應行緊急氣管切開術。

3. 術後有低鈣血癥或手足搐搦症者,可口服或靜脈給予葡萄糖酸鈣,劑量以血清鈣水平趨於正常為準。

4. 術後24 ~ 48 小時引流量少時拔除引流管。術後5 天拆除縫線。

甲狀腺近全切術

臨床效果評價

影響手術效果的因素有喉返神經解剖變異使神經損傷概率增大,術中嚴密止血可使術後出血的概率降低,甲狀旁腺血供能否保證是決定其預後的關鍵,或者甲狀旁腺種植也可減少術後併發症。殘餘甲狀腺荷包縫合可使術中、術後出血量降低,術中採取中間入路甲狀腺雙側腺葉切除術,減少手術操作時間,使術野能夠在較小切口情況下暴露充分。採用喉返神經解剖方法能夠降低其損傷的概率。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適應證

1. 乳頭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7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低,病灶可單發亦可見多發,易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血行轉移及遠處轉移較少見,原發灶較小時不易察覺,常體檢發現。(2015版ATA指南)年齡< 15 歲或> 45 歲者;有頭頸部放射治療史者;腫瘤直徑> 2cm 者。

2. 濾泡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2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乳頭狀癌高,病灶常為單發,常易發生血行轉移,淋巴結轉移較少見。患者多為中年人。(2015 版ATA 指南) 腫瘤直徑≥ 2cm 者;伴血行轉移或淋巴結轉移者。

3. 結節瀰漫性分佈於雙側甲狀腺,導致術中難以保留較多正常甲狀腺組織。

4. 髓樣癌約佔甲狀腺癌的5%,發生於濾泡上皮以外的濾泡旁細胞,即C 細胞,能分泌降鈣素及5- 羥色胺等激素樣活性物質。組織學上雖呈未分化狀態,但其生物學特性與未分化癌不同。惡性程度較分化型甲狀腺癌高。較早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晚期可有血行轉移。腫塊< 1cm 且侷限於單側腺體,無術前淋巴結轉移證據。伴有嗜鉻細胞瘤的甲狀腺髓樣癌,在甲狀腺手術以前首先要處理嗜鉻細胞瘤,否則易在術中激發高血壓,影響手術順利進行。

5.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男女比例約為1 ∶ 4,原發性甲亢多發生在20 ~ 40 歲人群。繼發性甲亢及高功能腺瘤則多見於40 歲以上人群。甲亢患者基礎代謝率顯著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心率較快,可伴有心律失常、原發性突眼。原發性甲亢非手術治療無效者、繼發性甲亢和高功能腺瘤者、懷疑有惡變可能者、伴氣管壓迫症狀者、胸骨後甲狀腺腫者則可行手術治療。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禁忌證

1. 晚期甲狀腺癌侵犯整個甲狀腺,並向外侵犯累及氣管、食管、神經,病灶無法完整切除者。

2. 全身情況極差或患有其他系統和器官嚴重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

3. 未分化癌 約佔甲狀腺癌的1%,按其細胞形態又可分為小細胞和鉅細胞兩種類型。惡性程度高,很早轉移至頸淋巴結,也經血行轉移至骨和肺。患者常為老年人,預後較差。

4. 濾泡狀癌、髓樣癌並遠處轉移者。

5. 甲狀腺雙側葉多灶性甲狀腺癌。

6. 來源於血液系統的甲狀腺惡性腫瘤。

7. 青少年甲亢患者或病情較輕者。

甲狀腺近全切術

手術要點、難點及對策

甲狀腺近全切術

1. 在胸骨切跡上1 ~ 2 橫指,順皮紋方向做頸前正中半弧形切口(圖14-1)。

2.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頸深筋膜淺層,分別牽起切口上、下緣,在頸闊肌和頸深筋膜的疏鬆組織平面間分離皮瓣,上至甲狀軟骨上緣,下至胸骨切跡,充分暴露頸深筋膜(圖14-2)。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3. 對稱提起頸白線兩側筋膜,切開頸白線,上至甲狀軟骨上緣,下至胸骨上切跡(圖14-3)。

4. 暴露甲狀腺峽部,用超聲刀縱行切除甲狀腺峽部(缺如則不用),用止血鉗將峽部斷端向對側牽拉,貼甲狀腺鈍性分離甲狀腺假被膜與頸前肌群,甲鉤提拉頸前肌群, 充分暴露甲狀腺。

5. 向同側牽拉甲狀腺峽部,用超聲刀分離甲狀腺與氣管前至氣管中線(如遇錐狀葉則切除)。緊貼甲狀腺被膜向上分離甲狀腺上極,結紮甲狀腺上極血管,注意保護上極甲狀旁腺及喉上神經。將甲狀旁腺自甲狀腺剝離推向背側,保留甲狀旁腺血供,遠離甲狀旁腺處理末梢血管。剝離困難時可先處理周圍血管。一旦甲狀旁腺血運障礙,即行自體移植。同理分離甲狀腺下極,結紮甲狀腺下極血管,保護下極甲狀旁腺。

6. 向對側牽拉甲狀腺峽部,鉗夾甲狀腺組織,暴露甲狀腺背面,沿Berry 韌帶淺面逐步分離結紮小血管,從環甲膜喉返神經入喉處逐步向下解剖喉返神經,保護神經分支,待神經解剖後切除甲狀腺,僅殘餘喉返神經入喉處少量甲狀腺組織,殘餘甲狀腺行荷包縫合。同理切除另一側甲狀腺。

7. 甲狀腺切除後,以等滲鹽水沖洗切口。檢查有無活動性出血或明顯滲血,氣管有無受壓。放置負壓引流。將肩墊去除,使頸部肌肉皮膚減張,逐層縫合後包紮切口。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術後監測與處理

1. 術後監測血壓、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徵,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後,患者多有頭暈、嘔吐、咽喉腫痛等症狀,需給予吸氧及止吐劑。術後血壓可能較術前稍升高,可暫時不予處理, 如果持續性高血壓需給予降壓制劑。此外,術後低血壓並持續下降應注意引流管是否引流出大量鮮血,有無呼吸困難。考慮術後出血可能者,應及時去除敷料並拆除部分皮膚縫線, 排出積血並結紮明顯的出血點。應及時補液,避免失血性休克,並給予抗炎及營養支持, 必要時輸血治療。

2. 因氣管軟化塌陷或喉返神經損傷導致聲帶麻痺發生窒息者,應行緊急氣管切開術。

3. 術後有低鈣血癥或手足搐搦症者,可口服或靜脈給予葡萄糖酸鈣,劑量以血清鈣水平趨於正常為準。

4. 術後24 ~ 48 小時引流量少時拔除引流管。術後5 天拆除縫線。

甲狀腺近全切術

臨床效果評價

影響手術效果的因素有喉返神經解剖變異使神經損傷概率增大,術中嚴密止血可使術後出血的概率降低,甲狀旁腺血供能否保證是決定其預後的關鍵,或者甲狀旁腺種植也可減少術後併發症。殘餘甲狀腺荷包縫合可使術中、術後出血量降低,術中採取中間入路甲狀腺雙側腺葉切除術,減少手術操作時間,使術野能夠在較小切口情況下暴露充分。採用喉返神經解剖方法能夠降低其損傷的概率。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掃 碼 訂 購

"甲狀腺近全切術

適應證

1. 乳頭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7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低,病灶可單發亦可見多發,易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血行轉移及遠處轉移較少見,原發灶較小時不易察覺,常體檢發現。(2015版ATA指南)年齡< 15 歲或> 45 歲者;有頭頸部放射治療史者;腫瘤直徑> 2cm 者。

2. 濾泡狀腺癌約佔甲狀腺癌的20%,源於濾泡上皮,惡性程度較乳頭狀癌高,病灶常為單發,常易發生血行轉移,淋巴結轉移較少見。患者多為中年人。(2015 版ATA 指南) 腫瘤直徑≥ 2cm 者;伴血行轉移或淋巴結轉移者。

3. 結節瀰漫性分佈於雙側甲狀腺,導致術中難以保留較多正常甲狀腺組織。

4. 髓樣癌約佔甲狀腺癌的5%,發生於濾泡上皮以外的濾泡旁細胞,即C 細胞,能分泌降鈣素及5- 羥色胺等激素樣活性物質。組織學上雖呈未分化狀態,但其生物學特性與未分化癌不同。惡性程度較分化型甲狀腺癌高。較早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晚期可有血行轉移。腫塊< 1cm 且侷限於單側腺體,無術前淋巴結轉移證據。伴有嗜鉻細胞瘤的甲狀腺髓樣癌,在甲狀腺手術以前首先要處理嗜鉻細胞瘤,否則易在術中激發高血壓,影響手術順利進行。

5.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男女比例約為1 ∶ 4,原發性甲亢多發生在20 ~ 40 歲人群。繼發性甲亢及高功能腺瘤則多見於40 歲以上人群。甲亢患者基礎代謝率顯著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心率較快,可伴有心律失常、原發性突眼。原發性甲亢非手術治療無效者、繼發性甲亢和高功能腺瘤者、懷疑有惡變可能者、伴氣管壓迫症狀者、胸骨後甲狀腺腫者則可行手術治療。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禁忌證

1. 晚期甲狀腺癌侵犯整個甲狀腺,並向外侵犯累及氣管、食管、神經,病灶無法完整切除者。

2. 全身情況極差或患有其他系統和器官嚴重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

3. 未分化癌 約佔甲狀腺癌的1%,按其細胞形態又可分為小細胞和鉅細胞兩種類型。惡性程度高,很早轉移至頸淋巴結,也經血行轉移至骨和肺。患者常為老年人,預後較差。

4. 濾泡狀癌、髓樣癌並遠處轉移者。

5. 甲狀腺雙側葉多灶性甲狀腺癌。

6. 來源於血液系統的甲狀腺惡性腫瘤。

7. 青少年甲亢患者或病情較輕者。

甲狀腺近全切術

手術要點、難點及對策

甲狀腺近全切術

1. 在胸骨切跡上1 ~ 2 橫指,順皮紋方向做頸前正中半弧形切口(圖14-1)。

2.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頸深筋膜淺層,分別牽起切口上、下緣,在頸闊肌和頸深筋膜的疏鬆組織平面間分離皮瓣,上至甲狀軟骨上緣,下至胸骨切跡,充分暴露頸深筋膜(圖14-2)。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3. 對稱提起頸白線兩側筋膜,切開頸白線,上至甲狀軟骨上緣,下至胸骨上切跡(圖14-3)。

4. 暴露甲狀腺峽部,用超聲刀縱行切除甲狀腺峽部(缺如則不用),用止血鉗將峽部斷端向對側牽拉,貼甲狀腺鈍性分離甲狀腺假被膜與頸前肌群,甲鉤提拉頸前肌群, 充分暴露甲狀腺。

5. 向同側牽拉甲狀腺峽部,用超聲刀分離甲狀腺與氣管前至氣管中線(如遇錐狀葉則切除)。緊貼甲狀腺被膜向上分離甲狀腺上極,結紮甲狀腺上極血管,注意保護上極甲狀旁腺及喉上神經。將甲狀旁腺自甲狀腺剝離推向背側,保留甲狀旁腺血供,遠離甲狀旁腺處理末梢血管。剝離困難時可先處理周圍血管。一旦甲狀旁腺血運障礙,即行自體移植。同理分離甲狀腺下極,結紮甲狀腺下極血管,保護下極甲狀旁腺。

6. 向對側牽拉甲狀腺峽部,鉗夾甲狀腺組織,暴露甲狀腺背面,沿Berry 韌帶淺面逐步分離結紮小血管,從環甲膜喉返神經入喉處逐步向下解剖喉返神經,保護神經分支,待神經解剖後切除甲狀腺,僅殘餘喉返神經入喉處少量甲狀腺組織,殘餘甲狀腺行荷包縫合。同理切除另一側甲狀腺。

7. 甲狀腺切除後,以等滲鹽水沖洗切口。檢查有無活動性出血或明顯滲血,氣管有無受壓。放置負壓引流。將肩墊去除,使頸部肌肉皮膚減張,逐層縫合後包紮切口。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術後監測與處理

1. 術後監測血壓、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徵,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後,患者多有頭暈、嘔吐、咽喉腫痛等症狀,需給予吸氧及止吐劑。術後血壓可能較術前稍升高,可暫時不予處理, 如果持續性高血壓需給予降壓制劑。此外,術後低血壓並持續下降應注意引流管是否引流出大量鮮血,有無呼吸困難。考慮術後出血可能者,應及時去除敷料並拆除部分皮膚縫線, 排出積血並結紮明顯的出血點。應及時補液,避免失血性休克,並給予抗炎及營養支持, 必要時輸血治療。

2. 因氣管軟化塌陷或喉返神經損傷導致聲帶麻痺發生窒息者,應行緊急氣管切開術。

3. 術後有低鈣血癥或手足搐搦症者,可口服或靜脈給予葡萄糖酸鈣,劑量以血清鈣水平趨於正常為準。

4. 術後24 ~ 48 小時引流量少時拔除引流管。術後5 天拆除縫線。

甲狀腺近全切術

臨床效果評價

影響手術效果的因素有喉返神經解剖變異使神經損傷概率增大,術中嚴密止血可使術後出血的概率降低,甲狀旁腺血供能否保證是決定其預後的關鍵,或者甲狀旁腺種植也可減少術後併發症。殘餘甲狀腺荷包縫合可使術中、術後出血量降低,術中採取中間入路甲狀腺雙側腺葉切除術,減少手術操作時間,使術野能夠在較小切口情況下暴露充分。採用喉返神經解剖方法能夠降低其損傷的概率。

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甲狀腺近全切術

掃 碼 訂 購

甲狀腺近全切術

科學出版社賽醫學(sci_med)

科學出版社醫藥衛生出版分社訂閱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