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 劉奉祥 金科創新社

作者:中國農業銀行網絡金融部創新處處長 劉奉祥

"

原創: 劉奉祥 金科創新社

作者:中國農業銀行網絡金融部創新處處長 劉奉祥

金科筆記 農行網絡金融創新實踐

中國農業銀行網絡金融部創新處處長劉奉祥在7月12日由山東省支付清算協會主辦,金科創新社承辦的“2019網絡金融技術應用與支付創新論壇”上分享了“新時代網絡金融創新發展的思考及實踐”。本期金科微課堂邀請了劉奉祥老師就會議問答平臺上的提問一一解答。

網絡金融數據可否作為個人信用的參考、作為信用卡審批的參考?

劉奉祥

對於個人信用和信用卡審批來說,網絡金融數據當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因為網絡金融業務的價值就在於它無可替代的平臺作用——以場景聚合產品和客戶,以平臺連接供給和需求。網絡金融的數據包括客戶的行為數據、消費數據、經營數據以及財務數據等。這些數據的產生和積累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對客戶畫像,基於線上數據建立客戶標籤,做到比客戶更瞭解客戶,讓產品找到合適的客戶。二是對產品畫像,圍繞產品的數字化建設,豐富產品標籤,包括個人信貸和信用卡產品。網絡金融數據在信用卡業務上有著廣泛應用,如基於網絡數據檢索客戶的信用等級,通過客戶的交易數據、社交大數據等了解客戶的真實網絡關係,從而確定客戶的信用等級。

農行是否開展了針對存量客戶的純線上秒貸業務?

劉奉祥:

秒貸業務主要指在線上依託互聯網技術,基於線上的數據和模型,通過模型決策,對客戶進行分析和定價,從而為客戶提供信貸服務。農行在個人和對公兩個領域分別進行了探索。

在個人領域,農行幾年前推出的“網捷貸”的產品,採用的就是純線上、純信用、實時審批放款的業務模式,為小額信用消費貸款,對客戶進行白名單管理,發放對象為農行的個人住房貸款客戶、住房公積金客戶以及社保客戶等。

在對公領域,農行投資了一個數據網貸項目“普惠易貸”,依託互聯網技術為廣大中小微企業提供一個基於PC端、移動端等線上渠道的信貸產品,其特點是看重企業信用、申貸便利、無需抵押、利率優惠,目前主要與一些大型的供應鏈企業合作,基於商圈提供上下游融資服務。

能否透露農行在網絡金融創新方面的規劃,2019年計劃投產的產品和平臺有哪些?農行如何看待互聯網金融帶來的衝擊和挑戰?

劉奉祥:

立足於利用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發展思路,充分利用互聯網開放、共享的本質和“一點接入、服務全局”的特點,農行於2015年規劃了三大平臺(金融服務平臺、生活社交平臺和電子商務平臺)、五大產品線(網絡支付、網絡融資、投資理財、信息服務和供應鏈金融)。在這個規劃指導下,2019年開展了一系列創新項目,投產了大量的創新產品,包括超級收銀臺、快易付、智能賬戶等支付和信貸融資等的一些產品。

互聯網金融對銀行造成的衝擊主要包括直接的衝擊和深層次影響兩個層面。直接衝擊包括銀行傳統的支付主渠道地位受到動搖、存貸款分流、傳統中間業務市場受到擠壓以及資產管理業務一枝獨秀的局面發生了改變等。深層次的影響包括迫使傳統銀行進行轉型以應對技術性脫媒如資金脫媒、渠道脫媒加劇的局面,倒逼商業銀行改變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總之,互聯網金融深刻影響了銀行業的市場格局,產生了一種鯰魚效應,促使銀行業進入了多元融合的階段。

請介紹農行網絡金融平臺的架構。

劉奉祥:

農業銀行網絡金融平臺是由渠道與產品層、平臺層、平臺基礎層和運營保障層四個部分組成的一個線上服務體系,即線上業務平臺。

渠道與產品層讓客戶能夠方便通過PC端、移動端以及第三方平臺等渠道直接使用農行的線上產品。

平臺層是全行創新和業務經營的線上產品數字貨架,就像百貨超市一樣,各種產品放在平臺上展示。

平臺基礎層主要為平臺運營和建設提供基礎設施,擁有統一的賬戶體系、統一的任務體系、統一的客戶信息和統一的風控體系等。

運營保障層,主要包括為推進平臺高質量發展而制定的規章制度、作業規範、體驗要求、線上營銷活動和數據應用等。

請問農業銀行網絡金融部的業務和職能以及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如何驅動業務和科技部門協同配合?

劉奉祥:

農業銀行開始數字化轉型以後,對網金部的職能進行了重新調整,目前網金部的主要定位是牽頭全行線上展業的平臺部門,統籌服務和支撐線上展業,強化四大核心職能,即線上平臺的建設和運營、平臺的綜合營銷、開放銀行場景建設和牽頭線上新產品、新模式的創新孵化。

在驅動業務和技術協同配合方面,農行進行了持續探索。網金部作為平臺部門主要負責體驗支持、流程優化,並配合線上產品的布放,主要作用是連接兩端:前端的業務部門和後端的技術部門。業務部門主要負責產品創新、研發以及風險管理等工作;技術部門主要負責研發,以“業技融合”模式,採用項目制,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敏捷開發。

農行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和困難是什麼?對中小商業銀行有哪些經驗可供參考?

劉奉祥:

農行數字化轉型中主要是部門銀行、數據孤島、系統豎井等問題比較突出,如開展線上展業如何調動各個部門的積極性,將產品放到平臺上展示,如何讓各個部門對自身的職能邊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等。銀行的組織架構或者IT架構,是在傳統的業務模式下建立和運營的,現在要通過網絡金融的平臺打破傳統框架的約束,建立一個開放、共享、融合、創新、彈性、敏捷的組織體系,在管理方式和文化方面都面臨很大沖突。

主要有三方面經驗供參考:一是明確目標,統一全行思想,要聚焦客戶體驗、銀行未來發展和市場定位。二是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穩紮穩打、慢慢推進。三是要明確主戰場,一方面要解決客戶的問題,不僅要重視新增客戶,更要注重活客,把存量用戶盤活;另一方面要解決“大腦”的問題,利用技術手段提升經營管理和智能決策的協同能力,為基層減負。

如何看待銀行支付結算創新與監管合規的關係?

劉奉祥:

平衡支付創新與監管合規的關係確實是一個難題。前幾年,由於技術創新和監管缺失導致了大量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產生和迅猛發展,分流和衝擊了一些銀行的傳統業務。為此,中國人民銀行於2017年發佈了281號文件《中國人民銀行關於規範支付創新業務的通知》,對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創新提出了明確要求。

一方面,支付創新要在合規的前提下開展,以最大限度地保證業務安全,避免風險。銀行等支付機構對監管制度要有敬畏之心,在創新業務推出前及時向監管部門報備、報告;另一方面,監管制度也在與時俱進,如近期人民銀行印發了《關於改進個人銀行賬戶分類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將個人銀行賬戶分為三類賬戶,對企業賬戶進行聯網核查等。

網絡支付競爭日趨激烈,寡頭效應明顯,如何在保留住存量客戶的同時,開拓增量客戶?

劉奉祥:

這個問題主要涉及如何獲客、活客和留客。從網絡金融的角度來說,在獲客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場景建設,提升線上獲客能力,場景建設主要包括兩方面:引進來、走出去。

引進來指專業人幹專業事,銀行提供金融服務,場景建設可以由服務商提供,如銀行搭建平臺,引入諸如生活繳費、住房、汽車、旅遊、醫療、學校等外部機構在平臺上經營,同時嵌入銀行服務。走出去指銀行要跨界合作,把金融服務嵌入到外部平臺,特別是流量大的外部平臺,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

這個過程中,對銀行來說需要注意三點:一是要降低獲客門檻;二是打造有吸引力的產品,獲客後,需要好的產品活客、留客,如便捷的支付產品、低利率流程自動化的信貸產品、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等;三是要堅守安全合規的底線,強化線上風控體系建設,防範反洗錢和欺詐風險。

以上內容由劉禎宇、李慶莉編輯整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