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創新'

""原創 | 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創新

供應鏈金融是金融機構圍繞大型製造等核心企業,通過管控或掌握其上下游中小企業的信息流和物流,提供配套的資金流或融資等金融服務,通過供應鏈的方式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供應鏈已發展到與互聯網、物聯網深度融合的智慧供應鏈新階段。未來應是以金融科技促進供應鏈金融的創新,讓供應鏈金融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這個金融供給側改革的主線。

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和存在的問題

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

在互聯網技術未升級和區塊鏈技術未出現以前,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大部分為線下操作。以供應商對核心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模式為例,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核心企業開立商業承兌匯票。該模式下,一般由核心企業開立並承兌商業匯票。該模式的優勢在於,核心企業利用自身的商業信用,延緩付款時限。若能得到金融機構配合,這在一定程度上可為供應商實現融資功能。但該種模式的融資功能較有限,且傳統紙票模式下,時有假票出現。

第二種模式是金融機構商業保理。供應商對核心企業供完貨後,由核心企業對供應商應收賬款予以確認。供應商將應收賬款轉讓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根據應收賬款面值支付一般為50%~90%不等的對價。供應商將應收賬款轉讓給金融機構後,向核心企業發出轉讓通知,並要求其付款至融資金融機構。該模式的優勢在於,金融機構對商業保理普遍較為認可, 市場接受程度較高。不足之處則在於,供應商賬單分散時,需要核心企業反覆配合應收賬款的確認,操作成本較高。同時, 如供應商以有瑕疵應收賬款進行欺詐或更改收款賬戶,此類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可能會影響供應鏈金融的效率。

第三種模式是核心企業反向保理。傳統保理業務從供應商應收賬款需求入手, 反向保理則從核心企業應付賬款入手,由核心企業統一安排供應商的融資。該模式的優點在於,核心企業對應收賬款的確認配合程度高,付款鎖定對融資金融機構保障性強。但前提是,核心企業願意配合, 也只有認可的供應商才能得到融資。目前,反向保理是市場上較為主流的供應商對核心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模式。

主要問題及成因

上述三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供應商融資的需求,但還是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核心企業信用無法為整個供應鏈增信。在第一種模式中,商業承兌匯票不能拆分支付,使得商票很難流轉,同時,如需要貼現商業承兌匯票,則需要開票人在金融機構取得授信,才能在金融機構進行貼現。第二種和三種模式只解決了一級供應商融資,仍難以解決二級、三級以及N 級供應商的融資。其次,大部分信息傳遞和融資流程為線下操作,效率較低。目前大部分融資操作都在線下進行,包括信息傳遞、應收賬款債權確認等環節,其操作成本較高,實效性較弱。

出現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缺乏統一可靠的信息系統,無法快速有效地傳遞數據。在供應鏈體系的信息傳遞過程中,各個參與企業並沒有使用統一的信息系統,核心企業出於信息安全等考慮,並沒有將ERP核心系統進行外部網絡化應用。除了核心企業和一級供應商外,大部分供應鏈上的企業信息化程度比較低,供應鏈信息形成了數據孤島,無法真實有效傳遞數據。在供應鏈條上提供金融和融資支持的金融機構,更是無法清晰準確地獲取供應鏈體系相關數據,也難以核實供應鏈各種交易環節信息的真偽,因此也無法給予快速、有效的金融和融資支持。

其次,核心企業信用無法有效傳遞, 很難為其供應鏈增信。在供應鏈體系中, 最重要的就是藉助核心企業的信用,為其供應鏈體系的上下游企業進行信用增級。由於缺乏有效的信息數據傳遞模式,供應鏈條中最重要的信用信息就無法有效的傳導和傳遞,核心企業就無法為整個供應商體系進行信用增級,供應商也無法藉助核心企業的高評級和高信用來獲得快速、低成本的融資。尤其是在多級供應商模式中,一級供應商之後的間接供應商無法依託核心企業的信用來融資,其融資難、融資貴。

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新模式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和日益廣泛地應用,可以利用不斷升級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區塊鏈來推進供應鏈金融創新。眾所周知,區塊鏈技術具有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特點, 為核心企業應付賬款的快速確權提供了便利,同時減少了中間環節,交易數據可以作為存證,中間環節無法篡改和造假,並且可以追蹤溯源。互聯網信息技術升級使得大部分信息數據傳遞都可電子化和無紙化,生物識別技術可以提高企業主和融資代表人身份確權的效率和精準度,大數據建模可對借款人資質事先篩查和精準畫像。所有這些,都為以區塊鏈為核心的供應鏈金融創新提供了技術上的準備和支持。因此,區塊鏈分佈式賬本技術、加密賬本技術、智能合約技術等,為解決供應鏈金融中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首先,區塊鏈分佈式賬本技術可提高供應鏈中數據的真實性。參與到供應鏈條中的核心企業、供應商、金融機構等,可以利用區塊鏈分佈式賬本技術,及時共享供應鏈中的交易數據、應收數據、應付數據、電子賬單流轉數據,同時通過加密賬本技術設置相應權限,只能是有權限的企業看到相關數據,有效地保護隱私。如, 供應商需要利用應收賬款電子賬單融資, 則可以將交易數據、電子賬單等信息向金融機構開放,授權金融機構查詢其交易及相關應收賬款數據。這些數據都是基於核心企業的真實應付賬款數據,藉助核心企業的商業信用,應付賬款有較強的保障, 而區塊鏈分佈式賬本技術既可保障數據的真實性,又可做到真實交易數據的快速有效傳遞。金融機構可以輕鬆地受讓供應商的應收賬款,支付相應的對價,供應商也可以輕鬆地實現快速融資。

其次,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鎖定核心企業應付賬款,將有效傳導信用。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是一個能夠自動執行事先約定合約條款的系統程序,即預先設置好程序,在運行過程中根據內外部信息進行識別和判斷,當條件達到預先設置的條件時,系統自動執行相應的合約條款,完成交易。具體到供應鏈金融,通過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供應鏈核心企業與其一級供應商的交易合約可以被電子化清晰地記錄在案,其中關鍵交易信息可以被預先設置在系統程序中。一級供應商在與二級供應商交易過程中,也可引入區塊鏈智能合約。由於一級供應商付款能力和信用可能不如核心企業,大多數二級供應商認可和採信的是核心企業與一級供應商的智能合約。因此,核心企業與一級供應商的智能合約關鍵信息,可以被一級供應商和二級供應商的智能合約所採信,也可以被二級或N級供應商所採信,被採信的智能合約可以在核心企業最終交易付款時,將資金劃轉至最終合約賬單持有人,也可以逐級流轉至賬單持有人,完成並兌現整個鏈條的全部交易。從而實現核心企業的商業信用向一級乃至多級供應商的信用傳導,支持核心企業整個鏈條上供應商的發展。

最後,區塊鏈核心技術幫助核心企業信用自由流轉。在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下,若沒有藉助金融機構的信用,應付賬單便無法拆分流轉,只能原額背書或貼現。區塊鏈技術的運用,使得供應鏈上多級供應商都能共享核心企業的商業信用, 因此,基於核心企業付款承諾簽發的電子應付賬單,便可實現自由地流轉。一級供應商收到電子應付賬單後,可持有到期收款,也可將電子應收款拿到金融機構進行融資,還可以流轉給二級供應商。如果單筆電子應付賬單金額較大,還可自主拆分成多張電子應付賬單,流轉給多個二級供應商。

總之,基於信用的傳遞,利用區塊鏈技術,能夠很好地解決傳統供應鏈金融中信用無法建立和有效傳遞等一系列問題,可讓優質核心企業閒置的金融機構信用得到充分利用,促進整個供應鏈信息共享,實現整個供應鏈資金流的可視化,依託核心企業的信用,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提高資金流轉的效率,間接降低整體的生產成本,惠及供應鏈條上的眾多中小企業,用實際行動推動金融服務於廣大實體中小微企業。

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創新方向

金融科技一出現,各類金融機構便試圖利用它來改造傳統的業務模式,尤其是,區塊鏈在供應連金融中的應用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實踐也在逐漸推廣。但就供應鏈金融與區塊鏈的融合而言,我國實踐中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各類機構盲目重複建設,造成了系統資源浪費。雖然目前大部分核心企業已經意識到,藉助新信息技術可以更好地實現供應鏈管理,核心企業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化、科技化步伐正在加快。但由於核心企業出於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考慮,一般都會利用區塊鏈、互聯網技術自建供應鏈管理信息系統,一般自建的系統都是先滿足自身供應鏈管理之需,後續再向其他企業和平臺推廣,這便造成了各類機構對系統的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

除核心企業外,各類金融機構和商業機構也在紛紛開發基於金融科技的供應鏈金融系統,如商業銀行、保理公司、供應鏈公司、資產交易所等,都有類似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系統的開發和上線。但是,核心企業、金融機構、商業機構開發的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系統幾乎大同小異,鏈條上的供應商無所適從,不利於該項技術和模式的大範圍推廣。

其次,雖然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有利於信息共享和信用傳遞,但各類機構的平臺自成體系,又形成新的信息孤島。目前,各類機構開發的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系統都自成體系,搶佔市場,與其他類似系統無法兼容,導致各個機構的系統之間產生斷裂和隔閡,特別是各個核心企業之間的信息更是無法及時有效地傳遞。目前各自割據的形式,勢必形成以系統為分界線新的信息“孤島”,從而不利於新技術的快速推廣和應用。

第三,雖然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信用、信息的有效傳遞,但配套的相關技術和應用有待進一步完善和開發。如, 受核心企業、配套商業環境信息化進程的影響,核心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基礎合同、發票、交易單據等目前大部分是紙質操作,線下完成。因此,很多基礎數據需要還原到傳統模式,線下采集。該部分線下操作的內容不僅影響各參與方的操作體驗,降低效率,也不利於基礎合約要素信息的採集和傳遞,更會影響區塊鏈等新技術在供應鏈領域的應用。

鑑於上述存在的問題分析和對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判斷,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供應鏈金融的創新,既讓供應鏈金融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也能更有效地防範和化解供應鏈金融自身的風險。

首先,打破信息孤島,搭建統一可信任的供應鏈金融共享平臺。目前,各行業龍頭核心企業、科技金融公司、商業銀行,監管機構等均紛紛參與試水研發推廣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系統,市場上可謂是“百花爭豔,群雄逐鹿”。但經過市場的洗禮和金融監管機構的管理後,市場上可能會出現監管機構或金融機構平臺重新定義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模式,並建立統一的規則和標準,該標準既考慮到了核心企業的信息安全問題,又可滿足金融或商業機構融資信息的需要,從而建立統一的供應鏈金融共享平臺。

供應鏈金融共享平臺可以被各行業核心企業、金融機構、供應商及相關參與方所認可,可以實現多條供應鏈的交織和信息共享、互信,並可打破信息的孤島,搭建供應鏈信息交互的新型網狀結構,使得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技術和應用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其次,打造開放平臺,讓更多資金方參與,真正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據不完全統計,國內供應鏈應收賬款市場超過20萬億元,其中工業類企業應收賬款金額超過12萬億元,且呈逐年遞增趨勢, 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10%。與此同時,全國應收賬款得到融資的業務量僅為2萬億元左右,僅佔應收賬款的1 0%左右。據統計,我國應收賬款融資業務在GDP中的佔比僅為2.2%左右,與發達國家英國(12.3%)、法國(11.9%)相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與此相對應,則是國內大量的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沒能得到有效解決。

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創新模式, 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參與供應鏈金融的核心企業、供應商、信息技術提供商、參與資金流轉和融資的金融機構,甚至是交易所和機構(個人)投資者等,都可通過以區塊鏈技術為依託而搭建的供應鏈公共平臺採信,這就比較好地解決了傳統供應鏈金融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核心企業信用無法傳導、信息無法高效傳遞等難題,使得供應鏈金融資產越來越標準化和清晰透明。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供應鏈金融資產可以更好地實現資產證券化,也利於供應鏈條上的中小微企業從金融機構公開募集資金,真正使得供應鏈上的一級、二級、三級乃至N級中小微供應商可獲得更充分、更低成本的融資,為解決中小微民營企業融資難提供了新的途徑。

第三,區塊鏈與其他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促進供應鏈金融發展。傳統融資活動中的風險,很大程度上均源於信息不對稱,藉助區塊鏈技術能減少信息不對稱的風險,使得核心企業信用能夠往上游多級供應商傳導。但僅僅應用區塊鏈技術無法完全改變傳統供應鏈金融作業模式和優化整個供應鏈金融體系。

在信息技術快速進步和發展之中,供應鏈金融也將會不斷進步和升級。比如,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解決供應鏈金融的信息和信用難題。人臉識別、聲紋識別、虹膜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的應用,可使得供應鏈金融生態圈的參與者,能夠足不出戶、不用見面遠程對交易對手、代辦(授權人)的身份進行確認,避免身份偽造、詐騙等風險。同時,利用電子信息加密技術,可實現合同、數據等要件的電子化和無紙化;藉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分析技術,可對優質供應商、融資人信息進行甄別,並實現精準畫像,更好地滿足供應商全方位的需求。

信息科技的技術進步,將引領新的產業革命和工業革命,並推動各個領域的技術革新和作業模式創新。金融是傳統而又創新的領域,傳統在於其對風險管理要求的嚴格使其不敢冒險,創新在於其需要藉助新技術、新科技來實現作業模式和產品升級,實現更優的風險管理和更高的利潤空間。因此,新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有著廣泛應用的基礎,金融領域需要信息科技來實現革新。區塊鏈技術、物聯網、互聯網新技術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的應用,將會有效地助力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金融支持中小微民營企業,金融脫虛向實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深圳高級研修班、平安銀行

"原創 | 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創新

供應鏈金融是金融機構圍繞大型製造等核心企業,通過管控或掌握其上下游中小企業的信息流和物流,提供配套的資金流或融資等金融服務,通過供應鏈的方式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供應鏈已發展到與互聯網、物聯網深度融合的智慧供應鏈新階段。未來應是以金融科技促進供應鏈金融的創新,讓供應鏈金融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這個金融供給側改革的主線。

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和存在的問題

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

在互聯網技術未升級和區塊鏈技術未出現以前,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大部分為線下操作。以供應商對核心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模式為例,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核心企業開立商業承兌匯票。該模式下,一般由核心企業開立並承兌商業匯票。該模式的優勢在於,核心企業利用自身的商業信用,延緩付款時限。若能得到金融機構配合,這在一定程度上可為供應商實現融資功能。但該種模式的融資功能較有限,且傳統紙票模式下,時有假票出現。

第二種模式是金融機構商業保理。供應商對核心企業供完貨後,由核心企業對供應商應收賬款予以確認。供應商將應收賬款轉讓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根據應收賬款面值支付一般為50%~90%不等的對價。供應商將應收賬款轉讓給金融機構後,向核心企業發出轉讓通知,並要求其付款至融資金融機構。該模式的優勢在於,金融機構對商業保理普遍較為認可, 市場接受程度較高。不足之處則在於,供應商賬單分散時,需要核心企業反覆配合應收賬款的確認,操作成本較高。同時, 如供應商以有瑕疵應收賬款進行欺詐或更改收款賬戶,此類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可能會影響供應鏈金融的效率。

第三種模式是核心企業反向保理。傳統保理業務從供應商應收賬款需求入手, 反向保理則從核心企業應付賬款入手,由核心企業統一安排供應商的融資。該模式的優點在於,核心企業對應收賬款的確認配合程度高,付款鎖定對融資金融機構保障性強。但前提是,核心企業願意配合, 也只有認可的供應商才能得到融資。目前,反向保理是市場上較為主流的供應商對核心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模式。

主要問題及成因

上述三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供應商融資的需求,但還是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核心企業信用無法為整個供應鏈增信。在第一種模式中,商業承兌匯票不能拆分支付,使得商票很難流轉,同時,如需要貼現商業承兌匯票,則需要開票人在金融機構取得授信,才能在金融機構進行貼現。第二種和三種模式只解決了一級供應商融資,仍難以解決二級、三級以及N 級供應商的融資。其次,大部分信息傳遞和融資流程為線下操作,效率較低。目前大部分融資操作都在線下進行,包括信息傳遞、應收賬款債權確認等環節,其操作成本較高,實效性較弱。

出現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缺乏統一可靠的信息系統,無法快速有效地傳遞數據。在供應鏈體系的信息傳遞過程中,各個參與企業並沒有使用統一的信息系統,核心企業出於信息安全等考慮,並沒有將ERP核心系統進行外部網絡化應用。除了核心企業和一級供應商外,大部分供應鏈上的企業信息化程度比較低,供應鏈信息形成了數據孤島,無法真實有效傳遞數據。在供應鏈條上提供金融和融資支持的金融機構,更是無法清晰準確地獲取供應鏈體系相關數據,也難以核實供應鏈各種交易環節信息的真偽,因此也無法給予快速、有效的金融和融資支持。

其次,核心企業信用無法有效傳遞, 很難為其供應鏈增信。在供應鏈體系中, 最重要的就是藉助核心企業的信用,為其供應鏈體系的上下游企業進行信用增級。由於缺乏有效的信息數據傳遞模式,供應鏈條中最重要的信用信息就無法有效的傳導和傳遞,核心企業就無法為整個供應商體系進行信用增級,供應商也無法藉助核心企業的高評級和高信用來獲得快速、低成本的融資。尤其是在多級供應商模式中,一級供應商之後的間接供應商無法依託核心企業的信用來融資,其融資難、融資貴。

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新模式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和日益廣泛地應用,可以利用不斷升級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區塊鏈來推進供應鏈金融創新。眾所周知,區塊鏈技術具有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特點, 為核心企業應付賬款的快速確權提供了便利,同時減少了中間環節,交易數據可以作為存證,中間環節無法篡改和造假,並且可以追蹤溯源。互聯網信息技術升級使得大部分信息數據傳遞都可電子化和無紙化,生物識別技術可以提高企業主和融資代表人身份確權的效率和精準度,大數據建模可對借款人資質事先篩查和精準畫像。所有這些,都為以區塊鏈為核心的供應鏈金融創新提供了技術上的準備和支持。因此,區塊鏈分佈式賬本技術、加密賬本技術、智能合約技術等,為解決供應鏈金融中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首先,區塊鏈分佈式賬本技術可提高供應鏈中數據的真實性。參與到供應鏈條中的核心企業、供應商、金融機構等,可以利用區塊鏈分佈式賬本技術,及時共享供應鏈中的交易數據、應收數據、應付數據、電子賬單流轉數據,同時通過加密賬本技術設置相應權限,只能是有權限的企業看到相關數據,有效地保護隱私。如, 供應商需要利用應收賬款電子賬單融資, 則可以將交易數據、電子賬單等信息向金融機構開放,授權金融機構查詢其交易及相關應收賬款數據。這些數據都是基於核心企業的真實應付賬款數據,藉助核心企業的商業信用,應付賬款有較強的保障, 而區塊鏈分佈式賬本技術既可保障數據的真實性,又可做到真實交易數據的快速有效傳遞。金融機構可以輕鬆地受讓供應商的應收賬款,支付相應的對價,供應商也可以輕鬆地實現快速融資。

其次,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鎖定核心企業應付賬款,將有效傳導信用。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是一個能夠自動執行事先約定合約條款的系統程序,即預先設置好程序,在運行過程中根據內外部信息進行識別和判斷,當條件達到預先設置的條件時,系統自動執行相應的合約條款,完成交易。具體到供應鏈金融,通過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供應鏈核心企業與其一級供應商的交易合約可以被電子化清晰地記錄在案,其中關鍵交易信息可以被預先設置在系統程序中。一級供應商在與二級供應商交易過程中,也可引入區塊鏈智能合約。由於一級供應商付款能力和信用可能不如核心企業,大多數二級供應商認可和採信的是核心企業與一級供應商的智能合約。因此,核心企業與一級供應商的智能合約關鍵信息,可以被一級供應商和二級供應商的智能合約所採信,也可以被二級或N級供應商所採信,被採信的智能合約可以在核心企業最終交易付款時,將資金劃轉至最終合約賬單持有人,也可以逐級流轉至賬單持有人,完成並兌現整個鏈條的全部交易。從而實現核心企業的商業信用向一級乃至多級供應商的信用傳導,支持核心企業整個鏈條上供應商的發展。

最後,區塊鏈核心技術幫助核心企業信用自由流轉。在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下,若沒有藉助金融機構的信用,應付賬單便無法拆分流轉,只能原額背書或貼現。區塊鏈技術的運用,使得供應鏈上多級供應商都能共享核心企業的商業信用, 因此,基於核心企業付款承諾簽發的電子應付賬單,便可實現自由地流轉。一級供應商收到電子應付賬單後,可持有到期收款,也可將電子應收款拿到金融機構進行融資,還可以流轉給二級供應商。如果單筆電子應付賬單金額較大,還可自主拆分成多張電子應付賬單,流轉給多個二級供應商。

總之,基於信用的傳遞,利用區塊鏈技術,能夠很好地解決傳統供應鏈金融中信用無法建立和有效傳遞等一系列問題,可讓優質核心企業閒置的金融機構信用得到充分利用,促進整個供應鏈信息共享,實現整個供應鏈資金流的可視化,依託核心企業的信用,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提高資金流轉的效率,間接降低整體的生產成本,惠及供應鏈條上的眾多中小企業,用實際行動推動金融服務於廣大實體中小微企業。

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創新方向

金融科技一出現,各類金融機構便試圖利用它來改造傳統的業務模式,尤其是,區塊鏈在供應連金融中的應用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實踐也在逐漸推廣。但就供應鏈金融與區塊鏈的融合而言,我國實踐中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各類機構盲目重複建設,造成了系統資源浪費。雖然目前大部分核心企業已經意識到,藉助新信息技術可以更好地實現供應鏈管理,核心企業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化、科技化步伐正在加快。但由於核心企業出於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考慮,一般都會利用區塊鏈、互聯網技術自建供應鏈管理信息系統,一般自建的系統都是先滿足自身供應鏈管理之需,後續再向其他企業和平臺推廣,這便造成了各類機構對系統的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

除核心企業外,各類金融機構和商業機構也在紛紛開發基於金融科技的供應鏈金融系統,如商業銀行、保理公司、供應鏈公司、資產交易所等,都有類似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系統的開發和上線。但是,核心企業、金融機構、商業機構開發的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系統幾乎大同小異,鏈條上的供應商無所適從,不利於該項技術和模式的大範圍推廣。

其次,雖然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有利於信息共享和信用傳遞,但各類機構的平臺自成體系,又形成新的信息孤島。目前,各類機構開發的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系統都自成體系,搶佔市場,與其他類似系統無法兼容,導致各個機構的系統之間產生斷裂和隔閡,特別是各個核心企業之間的信息更是無法及時有效地傳遞。目前各自割據的形式,勢必形成以系統為分界線新的信息“孤島”,從而不利於新技術的快速推廣和應用。

第三,雖然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信用、信息的有效傳遞,但配套的相關技術和應用有待進一步完善和開發。如, 受核心企業、配套商業環境信息化進程的影響,核心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基礎合同、發票、交易單據等目前大部分是紙質操作,線下完成。因此,很多基礎數據需要還原到傳統模式,線下采集。該部分線下操作的內容不僅影響各參與方的操作體驗,降低效率,也不利於基礎合約要素信息的採集和傳遞,更會影響區塊鏈等新技術在供應鏈領域的應用。

鑑於上述存在的問題分析和對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判斷,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供應鏈金融的創新,既讓供應鏈金融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也能更有效地防範和化解供應鏈金融自身的風險。

首先,打破信息孤島,搭建統一可信任的供應鏈金融共享平臺。目前,各行業龍頭核心企業、科技金融公司、商業銀行,監管機構等均紛紛參與試水研發推廣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系統,市場上可謂是“百花爭豔,群雄逐鹿”。但經過市場的洗禮和金融監管機構的管理後,市場上可能會出現監管機構或金融機構平臺重新定義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模式,並建立統一的規則和標準,該標準既考慮到了核心企業的信息安全問題,又可滿足金融或商業機構融資信息的需要,從而建立統一的供應鏈金融共享平臺。

供應鏈金融共享平臺可以被各行業核心企業、金融機構、供應商及相關參與方所認可,可以實現多條供應鏈的交織和信息共享、互信,並可打破信息的孤島,搭建供應鏈信息交互的新型網狀結構,使得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技術和應用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其次,打造開放平臺,讓更多資金方參與,真正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據不完全統計,國內供應鏈應收賬款市場超過20萬億元,其中工業類企業應收賬款金額超過12萬億元,且呈逐年遞增趨勢, 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10%。與此同時,全國應收賬款得到融資的業務量僅為2萬億元左右,僅佔應收賬款的1 0%左右。據統計,我國應收賬款融資業務在GDP中的佔比僅為2.2%左右,與發達國家英國(12.3%)、法國(11.9%)相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與此相對應,則是國內大量的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沒能得到有效解決。

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創新模式, 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參與供應鏈金融的核心企業、供應商、信息技術提供商、參與資金流轉和融資的金融機構,甚至是交易所和機構(個人)投資者等,都可通過以區塊鏈技術為依託而搭建的供應鏈公共平臺採信,這就比較好地解決了傳統供應鏈金融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核心企業信用無法傳導、信息無法高效傳遞等難題,使得供應鏈金融資產越來越標準化和清晰透明。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供應鏈金融資產可以更好地實現資產證券化,也利於供應鏈條上的中小微企業從金融機構公開募集資金,真正使得供應鏈上的一級、二級、三級乃至N級中小微供應商可獲得更充分、更低成本的融資,為解決中小微民營企業融資難提供了新的途徑。

第三,區塊鏈與其他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促進供應鏈金融發展。傳統融資活動中的風險,很大程度上均源於信息不對稱,藉助區塊鏈技術能減少信息不對稱的風險,使得核心企業信用能夠往上游多級供應商傳導。但僅僅應用區塊鏈技術無法完全改變傳統供應鏈金融作業模式和優化整個供應鏈金融體系。

在信息技術快速進步和發展之中,供應鏈金融也將會不斷進步和升級。比如,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解決供應鏈金融的信息和信用難題。人臉識別、聲紋識別、虹膜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的應用,可使得供應鏈金融生態圈的參與者,能夠足不出戶、不用見面遠程對交易對手、代辦(授權人)的身份進行確認,避免身份偽造、詐騙等風險。同時,利用電子信息加密技術,可實現合同、數據等要件的電子化和無紙化;藉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分析技術,可對優質供應商、融資人信息進行甄別,並實現精準畫像,更好地滿足供應商全方位的需求。

信息科技的技術進步,將引領新的產業革命和工業革命,並推動各個領域的技術革新和作業模式創新。金融是傳統而又創新的領域,傳統在於其對風險管理要求的嚴格使其不敢冒險,創新在於其需要藉助新技術、新科技來實現作業模式和產品升級,實現更優的風險管理和更高的利潤空間。因此,新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有著廣泛應用的基礎,金融領域需要信息科技來實現革新。區塊鏈技術、物聯網、互聯網新技術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的應用,將會有效地助力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金融支持中小微民營企業,金融脫虛向實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深圳高級研修班、平安銀行

原創 | 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創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