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編者按

近日,中央組織部組織編選的《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生態文明建設》圖書由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選取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攻堅克難的30個生動案例,充分展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豐富實踐和成功經驗。現將這30個案例予以編髮,供大家學習借鑑,不斷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引言

2017年7月,習近平主席致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賀信中指出:“中國曆來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為國際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提供了中國經驗。庫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實踐。”

【摘要】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約為1.86萬平方公里,主體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是京津冀地區三大風沙源之一,是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極度脆弱的地區之一,曾被稱為“死亡之海”,惡劣的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庫布其沙漠治理方面存在亟須解決的問題,如缺植被、缺公路,降水少,農牧民收入少,沙塵暴頻發等,沙區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農牧民散居在沙漠裡,過著與沙為伴的遊牧生活,苦不堪言。

為切實破解庫布其沙漠治理難題,杭錦旗探索形成了“政府政策性支持+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的四輪驅動治理模式,創造了大漠變綠洲的奇蹟,走出了一條立足中國、造福世界的沙漠綜合治理之路。構建了“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沙漠生態產業體系。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引導廣大農牧民通過植樹造林、發展特色種植養殖項目等渠道,沙區農牧民以“7種新身份”脫貧致富,實現了民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頻共振,實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庫布其沙漠治理的成效,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這一治理模式不僅在全國各大沙區成功落地,而且已經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國等“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走出了一條經濟和生態融合發展綠色之路,形成了庫布其沙漠治理精神,實現了從“黃色沙漠”到“綠洲銀行”的蛻變。

【 關鍵詞 】生態修復 荒漠化治理 機制創新

一、背景情況

庫布其沙漠,蒙古語中意為“弓上之弦”,是中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約為1.86萬平方公里,東西長365公里,南北寬約40公里,最寬處可達65公里,最窄處10—20公里,主體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佔全旗國土總面積的53%。30年前,庫布其沙漠腹部地區寸草不生、荒無人煙,風蝕沙埋十分嚴重,被喻為生命禁區,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庫布其沙漠突出表現為“五缺、兩少、一氾濫”,即缺植被、缺公路、缺醫療、缺通信、缺教育;農牧民收入少,降水少;沙塵暴氾濫。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惡劣的環境導致地區生產要素貧弱、產業基礎薄弱、社會文化積弱,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縣,全旗財政收入不足400萬元,沙區農牧民年人均收入不足400元。

庫布其沙漠是內蒙古乃至全國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沙塵一起,一夜之間就可以刮到北京城,庫布其的生態狀況不僅關係本地區發展,也關係華北、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庫布其惡劣的生態環境制約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更是當地農牧民貧困的根源,沙區既是生態脆弱區,又是深度貧困地區,既是生態建設主戰場,也是脫貧攻堅的重點難點地區,生活在庫布其沙漠的農牧民,受盡了沙漠困擾,改善生態與發展經濟的任務十分繁重。以前農牧民騎著駱駝到旗政府所在地辦事,往返100多公里要走6天,沙漠裡的居民大約有3萬人沒見過小汽車;曾經全旗僅有的一家企業——杭錦旗鹽場也坐落在沙漠深處,產品運輸需要繞行300多公里;沙漠裡沒有成形暢通的道路,路況十分糟糕,進入沙漠,推土機前面開道,車在後面跟著走,一場風,剛推出來的路就被損壞了。

為改變這一惡劣的生態環境,當地黨委、政府將生態建設作為全旗最大的基礎建設和民生工程來抓,大力推進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庫布其沙漠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資源逐步恢復,沙區經濟不斷髮展,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里,1/3的沙漠得到治理,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全旗植被覆蓋度由2002年的16.2%增加到2018年的53%。杭錦旗黨委、政府傾力支持企業規模化、系統化、產業化治沙綠化,發展沙漠生態工業、生態光伏、生態健康、生態旅遊和生態農牧業等沙漠生態循環經濟產業,通過生態產業的導入帶動沙區農牧民創業就業、脫貧致富,沙區貧困人口年均收入從不到400元增長到目前1.4萬元。逐步走出了一條“產業與扶貧”“生態與生意”互促共贏的新路子,孕育並形成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庫布其精神”,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被聯合國確認為“全球生態經濟示範區”。

二、主要做法

庫布其治沙成果根本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關鍵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偉大理念。庫布其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找到了“生態、經濟、民生”的利益平衡點,政府、企業、群眾形成了緊密的治沙利益共同體,探索出“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社會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四輪驅動的“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實現了多方互惠共贏。

(一)堅持黨委政府主導,

不斷構築沙漠治理支持性政策體系

沙漠生態修復投資大、週期長、見效慢,沒有強大的思想引領,沒有系統的政策性體系支持,庫布其治沙就會半途而廢,就不可能堅持到今天,更不可能實現綠富同興。

面對庫布其沙患,內蒙古自治區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築牢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安全屏障的囑託,堅持以社會化的方式推進沙漠治理,加強政策引導,實施獎補機制,充分調動企業、群眾等各方面力量參與荒漠化治理;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堅持“綠色大市”戰略,大力實施禁牧、休牧政策,在全國率先在農區、半農半牧區和牧區的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區和生態惡化地區實行全年禁牧,其餘地區實行4—6月休牧,休牧結束後以草定畜,同時推行舍飼圈養,並出臺實行“五荒到戶、誰造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為社會力量多元化參與生態建設創造了有利的政策環境;杭錦旗推行“掏錢買活樹”的約束機制和“以補代造”“以獎代投”等激勵機制,鼓勵、引導企業、農牧民通過承包、入股、租賃以及投工投勞等方式參與防沙治沙,撬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治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荒漠化治理工作進入新的階段。當地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的方針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紮實推進重點區域的生態修復與治理,依託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大力發展地方生態工程,統籌推進水土保持、國土、水利等工程,形成了國家和地方各類工程多輪驅動促進沙區生態持續改善的局面,不斷提高沙區生態承載力。在原有政策的基礎上,先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發展沙產業、生態移民、禁牧休牧、林權流轉、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了企業和群眾直接支持,有效促進了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生態領域聚集,實現了“三個轉變”,即防沙治沙主體由國家和集體為主向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轉變,由注重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向科技創新支撐綜合防治轉變,由單純注重生態效益向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協同共進轉變。按照“由近及遠”“由易及難”的原則,紮實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一、二、三、四、五期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日元貸款項目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和項目,在庫布其沙漠累計實施面積近1200萬畝;在庫布其沙漠地區內建成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4個;在全國率先實行優化發展區、限制發展區、禁止發展區“三區規劃”政策,統籌推進十大孔兌綜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黃河二期防洪、重要支流治理等水利工程;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推動草原畜牧業由天然放牧向舍飼、半舍飼轉變,推動種植業由粗放式耕作向為養而種、以種促養、以養增收轉變,推動農牧民向優勢地區集聚、向二三產業轉移,有力地促進了庫布其沙漠地區自然修復。

(二)堅持產業化經營,

著力構建沙漠治理多元化投入機制

庫布其剛開始治沙時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主要原因還是沒有形成規模,沒有形成系統。長週期的沙漠綠色生態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僅僅靠政府單方面的投資是遠遠不夠的,且當地政府財政收入不能支撐巨大的投入,破解資金問題成為最大的難題。

沒有資金怎麼辦?當地立足於解決生態治理的可持續性問題,不斷探索沙漠治理新路子,引入社會企業資本,用產業化的思路指導生態建設,把防沙治沙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解決了“錢從哪裡來”“利從哪裡得”“如何可持續”的問題。同時在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中,徹底轉變了“撒胡椒麵”式的投入模式,注重打好資金投入的組合拳,建立了“多渠道進水、一個龍頭放水”的項目整合機制和“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政府、銀行、企業協作機制。採取項目帶動,統籌捆綁涉農涉牧項目,實施林業生態項目404.41萬畝、草原生態建設項目170萬畝、河湖連通項目向庫布其沙漠引入黃河凌汛水6300萬立方米,治理面積5.4萬畝,累計實施生態建設治理面積579.81萬畝,投資10.4億元。引入社會資本,依託國家和地方生態工程,在開展系統化、規模化、產業化沙漠治理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沙漠生態產業,逐步創造出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六位一體”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產業體系。通過土地流轉、農牧民入股、企業承包、專業合作組織經營等形式,積極調動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建設,實現治理生態向經營生態轉變。引進億利、伊泰等10多家企業參與生態建設,累計投資近50億元,涉及基礎設施建設、草原圍封、人工造林、飛播封沙等多個方面,走出了一條規模化、產業化的治沙之路。按照“綠起來與富起來相結合、生態與生存相結合、產業與扶貧相結合”的發展形式,樹立“向沙要綠、向綠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電”的發展理念,探索“治沙、生態、產業、扶貧”四輪平衡驅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形成了獨特的沙漠生態經濟學。在億利、伊泰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參與治沙和沙產業開發的企業數量達到了80多家,培育了自治區級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4家、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2家,“反彈琵琶,逆向拉動”,有效解決了生態治理的可持續性問題,庫布其沙塵天氣明顯減少,降雨量顯著增多,生物多樣性大幅恢復。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編者按

近日,中央組織部組織編選的《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生態文明建設》圖書由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選取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攻堅克難的30個生動案例,充分展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豐富實踐和成功經驗。現將這30個案例予以編髮,供大家學習借鑑,不斷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引言

2017年7月,習近平主席致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賀信中指出:“中國曆來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為國際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提供了中國經驗。庫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實踐。”

【摘要】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約為1.86萬平方公里,主體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是京津冀地區三大風沙源之一,是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極度脆弱的地區之一,曾被稱為“死亡之海”,惡劣的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庫布其沙漠治理方面存在亟須解決的問題,如缺植被、缺公路,降水少,農牧民收入少,沙塵暴頻發等,沙區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農牧民散居在沙漠裡,過著與沙為伴的遊牧生活,苦不堪言。

為切實破解庫布其沙漠治理難題,杭錦旗探索形成了“政府政策性支持+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的四輪驅動治理模式,創造了大漠變綠洲的奇蹟,走出了一條立足中國、造福世界的沙漠綜合治理之路。構建了“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沙漠生態產業體系。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引導廣大農牧民通過植樹造林、發展特色種植養殖項目等渠道,沙區農牧民以“7種新身份”脫貧致富,實現了民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頻共振,實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庫布其沙漠治理的成效,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這一治理模式不僅在全國各大沙區成功落地,而且已經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國等“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走出了一條經濟和生態融合發展綠色之路,形成了庫布其沙漠治理精神,實現了從“黃色沙漠”到“綠洲銀行”的蛻變。

【 關鍵詞 】生態修復 荒漠化治理 機制創新

一、背景情況

庫布其沙漠,蒙古語中意為“弓上之弦”,是中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約為1.86萬平方公里,東西長365公里,南北寬約40公里,最寬處可達65公里,最窄處10—20公里,主體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佔全旗國土總面積的53%。30年前,庫布其沙漠腹部地區寸草不生、荒無人煙,風蝕沙埋十分嚴重,被喻為生命禁區,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庫布其沙漠突出表現為“五缺、兩少、一氾濫”,即缺植被、缺公路、缺醫療、缺通信、缺教育;農牧民收入少,降水少;沙塵暴氾濫。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惡劣的環境導致地區生產要素貧弱、產業基礎薄弱、社會文化積弱,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縣,全旗財政收入不足400萬元,沙區農牧民年人均收入不足400元。

庫布其沙漠是內蒙古乃至全國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沙塵一起,一夜之間就可以刮到北京城,庫布其的生態狀況不僅關係本地區發展,也關係華北、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庫布其惡劣的生態環境制約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更是當地農牧民貧困的根源,沙區既是生態脆弱區,又是深度貧困地區,既是生態建設主戰場,也是脫貧攻堅的重點難點地區,生活在庫布其沙漠的農牧民,受盡了沙漠困擾,改善生態與發展經濟的任務十分繁重。以前農牧民騎著駱駝到旗政府所在地辦事,往返100多公里要走6天,沙漠裡的居民大約有3萬人沒見過小汽車;曾經全旗僅有的一家企業——杭錦旗鹽場也坐落在沙漠深處,產品運輸需要繞行300多公里;沙漠裡沒有成形暢通的道路,路況十分糟糕,進入沙漠,推土機前面開道,車在後面跟著走,一場風,剛推出來的路就被損壞了。

為改變這一惡劣的生態環境,當地黨委、政府將生態建設作為全旗最大的基礎建設和民生工程來抓,大力推進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庫布其沙漠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資源逐步恢復,沙區經濟不斷髮展,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里,1/3的沙漠得到治理,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全旗植被覆蓋度由2002年的16.2%增加到2018年的53%。杭錦旗黨委、政府傾力支持企業規模化、系統化、產業化治沙綠化,發展沙漠生態工業、生態光伏、生態健康、生態旅遊和生態農牧業等沙漠生態循環經濟產業,通過生態產業的導入帶動沙區農牧民創業就業、脫貧致富,沙區貧困人口年均收入從不到400元增長到目前1.4萬元。逐步走出了一條“產業與扶貧”“生態與生意”互促共贏的新路子,孕育並形成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庫布其精神”,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被聯合國確認為“全球生態經濟示範區”。

二、主要做法

庫布其治沙成果根本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關鍵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偉大理念。庫布其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找到了“生態、經濟、民生”的利益平衡點,政府、企業、群眾形成了緊密的治沙利益共同體,探索出“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社會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四輪驅動的“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實現了多方互惠共贏。

(一)堅持黨委政府主導,

不斷構築沙漠治理支持性政策體系

沙漠生態修復投資大、週期長、見效慢,沒有強大的思想引領,沒有系統的政策性體系支持,庫布其治沙就會半途而廢,就不可能堅持到今天,更不可能實現綠富同興。

面對庫布其沙患,內蒙古自治區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築牢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安全屏障的囑託,堅持以社會化的方式推進沙漠治理,加強政策引導,實施獎補機制,充分調動企業、群眾等各方面力量參與荒漠化治理;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堅持“綠色大市”戰略,大力實施禁牧、休牧政策,在全國率先在農區、半農半牧區和牧區的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區和生態惡化地區實行全年禁牧,其餘地區實行4—6月休牧,休牧結束後以草定畜,同時推行舍飼圈養,並出臺實行“五荒到戶、誰造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為社會力量多元化參與生態建設創造了有利的政策環境;杭錦旗推行“掏錢買活樹”的約束機制和“以補代造”“以獎代投”等激勵機制,鼓勵、引導企業、農牧民通過承包、入股、租賃以及投工投勞等方式參與防沙治沙,撬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治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荒漠化治理工作進入新的階段。當地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的方針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紮實推進重點區域的生態修復與治理,依託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大力發展地方生態工程,統籌推進水土保持、國土、水利等工程,形成了國家和地方各類工程多輪驅動促進沙區生態持續改善的局面,不斷提高沙區生態承載力。在原有政策的基礎上,先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發展沙產業、生態移民、禁牧休牧、林權流轉、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了企業和群眾直接支持,有效促進了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生態領域聚集,實現了“三個轉變”,即防沙治沙主體由國家和集體為主向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轉變,由注重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向科技創新支撐綜合防治轉變,由單純注重生態效益向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協同共進轉變。按照“由近及遠”“由易及難”的原則,紮實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一、二、三、四、五期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日元貸款項目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和項目,在庫布其沙漠累計實施面積近1200萬畝;在庫布其沙漠地區內建成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4個;在全國率先實行優化發展區、限制發展區、禁止發展區“三區規劃”政策,統籌推進十大孔兌綜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黃河二期防洪、重要支流治理等水利工程;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推動草原畜牧業由天然放牧向舍飼、半舍飼轉變,推動種植業由粗放式耕作向為養而種、以種促養、以養增收轉變,推動農牧民向優勢地區集聚、向二三產業轉移,有力地促進了庫布其沙漠地區自然修復。

(二)堅持產業化經營,

著力構建沙漠治理多元化投入機制

庫布其剛開始治沙時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主要原因還是沒有形成規模,沒有形成系統。長週期的沙漠綠色生態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僅僅靠政府單方面的投資是遠遠不夠的,且當地政府財政收入不能支撐巨大的投入,破解資金問題成為最大的難題。

沒有資金怎麼辦?當地立足於解決生態治理的可持續性問題,不斷探索沙漠治理新路子,引入社會企業資本,用產業化的思路指導生態建設,把防沙治沙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解決了“錢從哪裡來”“利從哪裡得”“如何可持續”的問題。同時在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中,徹底轉變了“撒胡椒麵”式的投入模式,注重打好資金投入的組合拳,建立了“多渠道進水、一個龍頭放水”的項目整合機制和“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政府、銀行、企業協作機制。採取項目帶動,統籌捆綁涉農涉牧項目,實施林業生態項目404.41萬畝、草原生態建設項目170萬畝、河湖連通項目向庫布其沙漠引入黃河凌汛水6300萬立方米,治理面積5.4萬畝,累計實施生態建設治理面積579.81萬畝,投資10.4億元。引入社會資本,依託國家和地方生態工程,在開展系統化、規模化、產業化沙漠治理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沙漠生態產業,逐步創造出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六位一體”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產業體系。通過土地流轉、農牧民入股、企業承包、專業合作組織經營等形式,積極調動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建設,實現治理生態向經營生態轉變。引進億利、伊泰等10多家企業參與生態建設,累計投資近50億元,涉及基礎設施建設、草原圍封、人工造林、飛播封沙等多個方面,走出了一條規模化、產業化的治沙之路。按照“綠起來與富起來相結合、生態與生存相結合、產業與扶貧相結合”的發展形式,樹立“向沙要綠、向綠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電”的發展理念,探索“治沙、生態、產業、扶貧”四輪平衡驅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形成了獨特的沙漠生態經濟學。在億利、伊泰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參與治沙和沙產業開發的企業數量達到了80多家,培育了自治區級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4家、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2家,“反彈琵琶,逆向拉動”,有效解決了生態治理的可持續性問題,庫布其沙塵天氣明顯減少,降雨量顯著增多,生物多樣性大幅恢復。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能源治沙

(三)強化共同治理理念,

充分調動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沙漠治理積極性

飽受沙漠之困、沙化之苦、沙塵之擾的庫布其沙區人民,起初治沙純粹是為了生存。然而,沙漠阻隔著人們對外界的認知,且大多農牧民思想得不到解放、比較保守,認為沙漠只會帶來困擾,更不可能帶來經濟收入,動員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沙漠治理成為一大難題。

當地黨委、政府深入踐行全社會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全民行動觀,積極鼓勵引導廣大農牧民通過植樹造林、發展特色種植養殖項目等渠道,融入治沙和生態產業鏈條,實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通過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廣“農戶+基地+龍頭企業”的林沙產業發展模式,充分調動廣大農牧民特別是貧困農牧民治沙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平臺+插頭”的沙漠生態產業鏈上,農牧民擁有了“沙地業主、產業股東、旅遊小老闆、民工聯隊長、產業工人、生態工人、新式農牧民”7種新身份,帶動庫布其沙區及周邊3.6萬名農牧民實現脫貧致富,帶動周邊1303戶農牧民發展起家庭旅館、餐飲、民族手工業、沙漠越野等,戶均年收入10萬多元,人均超過3萬元,517戶農牧民實行標準化養殖和規模化種植,人均收入達到2萬元,累計引導農牧民投入5000萬元左右,完成林草種植20萬畝,讓廣大群眾共享沙漠生態改善和綠色經濟發展成果,獲得治沙增綠和民生改善的“雙實效”;在庫布其東部區域,通過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直接與間接帶動了1萬名貧困人口就業創業,創新性地提出並實施了“無土移民”戰略,將生活在沙區與不適宜人類生存發展環境中的群眾搬遷到園區創業發展,使6000多戶10000多人進得來、穩得住、能致富;通過建立沙柳種植保護讓利的補償機制,使周邊貧困人口人均增收2000元。

通過不斷探索、一代接著一代治理,沙漠區的農牧民思想觀念轉變了,重新認識了沙漠,也不再害怕沙漠,知道了沙漠不僅可以治理、利用,而且還可以致富,是資源,是機遇。同時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轉變,由過去的散居遊牧、靠天吃飯轉變為多種方式就業。生態改善、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團結、社會和諧。

同時,當地大力推動全民義務植樹規範化、基地化、科學化和制度化,大力建設庫布其沙漠公園建設試點和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示範區,形成了“大種樹、年年種、人人種”的植樹造林良好氛圍。杭錦旗人民武裝部在庫布其沙漠南沿植樹造林,目前已建成佔地面積達7.6萬畝的生態基地,先後被授予“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單位”“全軍綠化模範單位”。億利集團與螞蟻金服合作,吸引全國支付寶用戶群體參與庫布其治沙行動,研發手機移動端App,通過“互聯網+公益”的模式動員全社會參與庫布其植樹治沙事業。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編者按

近日,中央組織部組織編選的《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生態文明建設》圖書由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選取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攻堅克難的30個生動案例,充分展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豐富實踐和成功經驗。現將這30個案例予以編髮,供大家學習借鑑,不斷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引言

2017年7月,習近平主席致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賀信中指出:“中國曆來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為國際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提供了中國經驗。庫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實踐。”

【摘要】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約為1.86萬平方公里,主體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是京津冀地區三大風沙源之一,是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極度脆弱的地區之一,曾被稱為“死亡之海”,惡劣的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庫布其沙漠治理方面存在亟須解決的問題,如缺植被、缺公路,降水少,農牧民收入少,沙塵暴頻發等,沙區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農牧民散居在沙漠裡,過著與沙為伴的遊牧生活,苦不堪言。

為切實破解庫布其沙漠治理難題,杭錦旗探索形成了“政府政策性支持+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的四輪驅動治理模式,創造了大漠變綠洲的奇蹟,走出了一條立足中國、造福世界的沙漠綜合治理之路。構建了“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沙漠生態產業體系。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引導廣大農牧民通過植樹造林、發展特色種植養殖項目等渠道,沙區農牧民以“7種新身份”脫貧致富,實現了民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頻共振,實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庫布其沙漠治理的成效,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這一治理模式不僅在全國各大沙區成功落地,而且已經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國等“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走出了一條經濟和生態融合發展綠色之路,形成了庫布其沙漠治理精神,實現了從“黃色沙漠”到“綠洲銀行”的蛻變。

【 關鍵詞 】生態修復 荒漠化治理 機制創新

一、背景情況

庫布其沙漠,蒙古語中意為“弓上之弦”,是中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約為1.86萬平方公里,東西長365公里,南北寬約40公里,最寬處可達65公里,最窄處10—20公里,主體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佔全旗國土總面積的53%。30年前,庫布其沙漠腹部地區寸草不生、荒無人煙,風蝕沙埋十分嚴重,被喻為生命禁區,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庫布其沙漠突出表現為“五缺、兩少、一氾濫”,即缺植被、缺公路、缺醫療、缺通信、缺教育;農牧民收入少,降水少;沙塵暴氾濫。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惡劣的環境導致地區生產要素貧弱、產業基礎薄弱、社會文化積弱,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縣,全旗財政收入不足400萬元,沙區農牧民年人均收入不足400元。

庫布其沙漠是內蒙古乃至全國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沙塵一起,一夜之間就可以刮到北京城,庫布其的生態狀況不僅關係本地區發展,也關係華北、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庫布其惡劣的生態環境制約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更是當地農牧民貧困的根源,沙區既是生態脆弱區,又是深度貧困地區,既是生態建設主戰場,也是脫貧攻堅的重點難點地區,生活在庫布其沙漠的農牧民,受盡了沙漠困擾,改善生態與發展經濟的任務十分繁重。以前農牧民騎著駱駝到旗政府所在地辦事,往返100多公里要走6天,沙漠裡的居民大約有3萬人沒見過小汽車;曾經全旗僅有的一家企業——杭錦旗鹽場也坐落在沙漠深處,產品運輸需要繞行300多公里;沙漠裡沒有成形暢通的道路,路況十分糟糕,進入沙漠,推土機前面開道,車在後面跟著走,一場風,剛推出來的路就被損壞了。

為改變這一惡劣的生態環境,當地黨委、政府將生態建設作為全旗最大的基礎建設和民生工程來抓,大力推進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庫布其沙漠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資源逐步恢復,沙區經濟不斷髮展,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里,1/3的沙漠得到治理,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全旗植被覆蓋度由2002年的16.2%增加到2018年的53%。杭錦旗黨委、政府傾力支持企業規模化、系統化、產業化治沙綠化,發展沙漠生態工業、生態光伏、生態健康、生態旅遊和生態農牧業等沙漠生態循環經濟產業,通過生態產業的導入帶動沙區農牧民創業就業、脫貧致富,沙區貧困人口年均收入從不到400元增長到目前1.4萬元。逐步走出了一條“產業與扶貧”“生態與生意”互促共贏的新路子,孕育並形成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庫布其精神”,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被聯合國確認為“全球生態經濟示範區”。

二、主要做法

庫布其治沙成果根本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關鍵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偉大理念。庫布其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找到了“生態、經濟、民生”的利益平衡點,政府、企業、群眾形成了緊密的治沙利益共同體,探索出“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社會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四輪驅動的“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實現了多方互惠共贏。

(一)堅持黨委政府主導,

不斷構築沙漠治理支持性政策體系

沙漠生態修復投資大、週期長、見效慢,沒有強大的思想引領,沒有系統的政策性體系支持,庫布其治沙就會半途而廢,就不可能堅持到今天,更不可能實現綠富同興。

面對庫布其沙患,內蒙古自治區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築牢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安全屏障的囑託,堅持以社會化的方式推進沙漠治理,加強政策引導,實施獎補機制,充分調動企業、群眾等各方面力量參與荒漠化治理;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堅持“綠色大市”戰略,大力實施禁牧、休牧政策,在全國率先在農區、半農半牧區和牧區的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區和生態惡化地區實行全年禁牧,其餘地區實行4—6月休牧,休牧結束後以草定畜,同時推行舍飼圈養,並出臺實行“五荒到戶、誰造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為社會力量多元化參與生態建設創造了有利的政策環境;杭錦旗推行“掏錢買活樹”的約束機制和“以補代造”“以獎代投”等激勵機制,鼓勵、引導企業、農牧民通過承包、入股、租賃以及投工投勞等方式參與防沙治沙,撬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治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荒漠化治理工作進入新的階段。當地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的方針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紮實推進重點區域的生態修復與治理,依託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大力發展地方生態工程,統籌推進水土保持、國土、水利等工程,形成了國家和地方各類工程多輪驅動促進沙區生態持續改善的局面,不斷提高沙區生態承載力。在原有政策的基礎上,先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發展沙產業、生態移民、禁牧休牧、林權流轉、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了企業和群眾直接支持,有效促進了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生態領域聚集,實現了“三個轉變”,即防沙治沙主體由國家和集體為主向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轉變,由注重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向科技創新支撐綜合防治轉變,由單純注重生態效益向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協同共進轉變。按照“由近及遠”“由易及難”的原則,紮實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一、二、三、四、五期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日元貸款項目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和項目,在庫布其沙漠累計實施面積近1200萬畝;在庫布其沙漠地區內建成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4個;在全國率先實行優化發展區、限制發展區、禁止發展區“三區規劃”政策,統籌推進十大孔兌綜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黃河二期防洪、重要支流治理等水利工程;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推動草原畜牧業由天然放牧向舍飼、半舍飼轉變,推動種植業由粗放式耕作向為養而種、以種促養、以養增收轉變,推動農牧民向優勢地區集聚、向二三產業轉移,有力地促進了庫布其沙漠地區自然修復。

(二)堅持產業化經營,

著力構建沙漠治理多元化投入機制

庫布其剛開始治沙時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主要原因還是沒有形成規模,沒有形成系統。長週期的沙漠綠色生態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僅僅靠政府單方面的投資是遠遠不夠的,且當地政府財政收入不能支撐巨大的投入,破解資金問題成為最大的難題。

沒有資金怎麼辦?當地立足於解決生態治理的可持續性問題,不斷探索沙漠治理新路子,引入社會企業資本,用產業化的思路指導生態建設,把防沙治沙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解決了“錢從哪裡來”“利從哪裡得”“如何可持續”的問題。同時在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中,徹底轉變了“撒胡椒麵”式的投入模式,注重打好資金投入的組合拳,建立了“多渠道進水、一個龍頭放水”的項目整合機制和“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政府、銀行、企業協作機制。採取項目帶動,統籌捆綁涉農涉牧項目,實施林業生態項目404.41萬畝、草原生態建設項目170萬畝、河湖連通項目向庫布其沙漠引入黃河凌汛水6300萬立方米,治理面積5.4萬畝,累計實施生態建設治理面積579.81萬畝,投資10.4億元。引入社會資本,依託國家和地方生態工程,在開展系統化、規模化、產業化沙漠治理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沙漠生態產業,逐步創造出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六位一體”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產業體系。通過土地流轉、農牧民入股、企業承包、專業合作組織經營等形式,積極調動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建設,實現治理生態向經營生態轉變。引進億利、伊泰等10多家企業參與生態建設,累計投資近50億元,涉及基礎設施建設、草原圍封、人工造林、飛播封沙等多個方面,走出了一條規模化、產業化的治沙之路。按照“綠起來與富起來相結合、生態與生存相結合、產業與扶貧相結合”的發展形式,樹立“向沙要綠、向綠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電”的發展理念,探索“治沙、生態、產業、扶貧”四輪平衡驅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形成了獨特的沙漠生態經濟學。在億利、伊泰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參與治沙和沙產業開發的企業數量達到了80多家,培育了自治區級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4家、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2家,“反彈琵琶,逆向拉動”,有效解決了生態治理的可持續性問題,庫布其沙塵天氣明顯減少,降雨量顯著增多,生物多樣性大幅恢復。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能源治沙

(三)強化共同治理理念,

充分調動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沙漠治理積極性

飽受沙漠之困、沙化之苦、沙塵之擾的庫布其沙區人民,起初治沙純粹是為了生存。然而,沙漠阻隔著人們對外界的認知,且大多農牧民思想得不到解放、比較保守,認為沙漠只會帶來困擾,更不可能帶來經濟收入,動員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沙漠治理成為一大難題。

當地黨委、政府深入踐行全社會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全民行動觀,積極鼓勵引導廣大農牧民通過植樹造林、發展特色種植養殖項目等渠道,融入治沙和生態產業鏈條,實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通過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廣“農戶+基地+龍頭企業”的林沙產業發展模式,充分調動廣大農牧民特別是貧困農牧民治沙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平臺+插頭”的沙漠生態產業鏈上,農牧民擁有了“沙地業主、產業股東、旅遊小老闆、民工聯隊長、產業工人、生態工人、新式農牧民”7種新身份,帶動庫布其沙區及周邊3.6萬名農牧民實現脫貧致富,帶動周邊1303戶農牧民發展起家庭旅館、餐飲、民族手工業、沙漠越野等,戶均年收入10萬多元,人均超過3萬元,517戶農牧民實行標準化養殖和規模化種植,人均收入達到2萬元,累計引導農牧民投入5000萬元左右,完成林草種植20萬畝,讓廣大群眾共享沙漠生態改善和綠色經濟發展成果,獲得治沙增綠和民生改善的“雙實效”;在庫布其東部區域,通過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直接與間接帶動了1萬名貧困人口就業創業,創新性地提出並實施了“無土移民”戰略,將生活在沙區與不適宜人類生存發展環境中的群眾搬遷到園區創業發展,使6000多戶10000多人進得來、穩得住、能致富;通過建立沙柳種植保護讓利的補償機制,使周邊貧困人口人均增收2000元。

通過不斷探索、一代接著一代治理,沙漠區的農牧民思想觀念轉變了,重新認識了沙漠,也不再害怕沙漠,知道了沙漠不僅可以治理、利用,而且還可以致富,是資源,是機遇。同時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轉變,由過去的散居遊牧、靠天吃飯轉變為多種方式就業。生態改善、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團結、社會和諧。

同時,當地大力推動全民義務植樹規範化、基地化、科學化和制度化,大力建設庫布其沙漠公園建設試點和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示範區,形成了“大種樹、年年種、人人種”的植樹造林良好氛圍。杭錦旗人民武裝部在庫布其沙漠南沿植樹造林,目前已建成佔地面積達7.6萬畝的生態基地,先後被授予“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單位”“全軍綠化模範單位”。億利集團與螞蟻金服合作,吸引全國支付寶用戶群體參與庫布其治沙行動,研發手機移動端App,通過“互聯網+公益”的模式動員全社會參與庫布其植樹治沙事業。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林草治沙

(四)注重治沙科技創新,

不斷提升沙漠科學治理水平

沙漠治理僅僅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遠遠不夠,沙區惡劣的環境給生態恢復帶來極大的困難,往往栽進去的樹苗、播進去的草籽成活率很低,成活後也因受到風沙的侵蝕而無法存活。傳統的治理方式受到挑戰,治沙科技創新成為當務之急。

為此,當地堅持尊重科學、順應自然,運用現代化手段提高生態治理成效,不斷開展科技攻關、技術引導,根據庫布其沙漠沙化土地類型和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堅持“先易後難、由近及遠、鎖邊切割、分區治理、整體推進”的治理原則,採取“南圍北堵中切割”的治理措施,對庫布其沙漠南、北兩個邊緣,一方面結合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在生態嚴重退化、不具備農牧業生產條件的區域,實施人口集中轉移、退耕、禁牧、封育等措施,增強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另一方面,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區域,採取人工造林、飛播造林等方式,建設喬、灌、草結合的鎖邊林帶,形成生物阻隔帶。對庫布其沙漠中部,在沙漠腹地水土條件較好的丘間低地和湖庫周邊,採取點綴治理的方式,開展人工造林種草,建設沙漠綠島;在孔兌兩岸利用溝川的水分條件,營造護堤林、護岸林、阻沙林帶;在庫布其沙漠境內修建了多條穿沙公路,將沙漠切割成塊狀進行分區治理,通過在公路兩側設置沙障、人工種樹種草等措施,建成一道道綠色生態屏障,有效控制了沙漠擴展趨勢。

在庫布其沙漠治理長期實踐中,治沙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提出了“鎖住四周、滲透腹部、以路劃區、分塊治理、科技支撐、產業拉動”的治沙方略和“路、電、水、訊、網、綠”組合治沙方針,沙治到哪裡,路就修到哪裡,水、電、訊就通到哪裡,建立了“喬、灌、草(甘草)”相結合的立體生態治理體系,探索創新了100多項沙漠生態技術成果,研發了1000多種耐寒、耐旱、耐鹽鹼的植物種子和100多種“沙漠生態工藝包”,建成了我國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建立了旱地節水現代農業示範中心、生態大數據示範中心、智慧生態光伏示範中心和與聯合國環境署共建的“一帶一路”沙漠綠色經濟創新中心等一系列世界先進的示範中心。這些世界領先的治沙科學方法和技術成果,極大地提高了防沙治沙的效率和質量,成本大幅降低,實現從分散治理到統一規劃,從傳統方法到科學化治理的根本轉變,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一整套科學解決方案。

三、經驗啟示

荒漠化是地球的頑疾,在“一帶一路”沿線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十多億人口飽受沙漠之困。中國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佔國土面積的45%,全國近35%的貧困縣、近30%的貧困人口分佈在西北沙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庫布其沙漠地區認真落實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到突出的戰略位置,堅持保護與發展並重、保護優先的發展思路,深入持久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加大治理力度,大力發展沙漠綠色經濟,創造了巨大的生態財富,成為“世界治沙看中國,中國治沙看庫布其”的樣板和典範,實現了從“黃色沙漠”到“綠洲銀行”的蛻變,形成了一個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的治沙模式。

(一)認清形勢是前提,走出了一條經濟和生態融合發展綠色之路

對家園的眷戀,對綠色的嚮往,對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的追求,是庫布其沙漠地區黨委、政府和群眾、企業最樸素的嚮往和追求。庫布其沙區歷屆黨委、政府深刻認識到沙漠治理的特殊重要性,站在關係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到庫布其地區生態系統的極端脆弱性,直面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嚴重的客觀現實,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切實擔負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政治責任,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組織動員各方力量協同發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以生態工程為抓手,以社會參與為重點,組織實施各類生態工程的基礎上,強化政策引導,促進了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沙漠治理開發集聚,在漫長曲折的生態建設道路上,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全面融合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二)科學規劃是基礎,提升了沙漠治理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路徑,為推動庫布其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庫布其沙區黨委、政府堅持以總體規劃統領發展和建設大局,充分發揮規劃的指導性作用,堅持分步實施、循序推進的整體建設進程,結合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生態環境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根據當地條件形成了系統化、規模化治沙的理念,提出了“一帶三區”規劃,即沙漠綠化帶和生態保護區、生態過渡區、生態開發區,因地制宜確定建設重點,依託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實行分類指導、分區治理,堅持規模化、系統化、綜合化規劃沙漠生態治理、修復,確保了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三)政策支持是保障,構建了黨委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格局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庫布其治沙踐行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全民行動觀。各級黨委、政府政策支持是庫布其沙漠治理成功的重要保證,沒有強有力的政策保障,沙漠治理可以說是天方夜譚,當地黨委、政府始終銘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自治區時提出的“內蒙古要大膽先試,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改革”的指示精神,在穩定公共財政投資的基礎上,深化改革創新,以政策支持為根本,理順企業投入、群眾參與的體制機制,推動生態治理社會化,打通了體制機制障礙,逐步構築起了支持荒漠化防治的政策體系,構建荒漠化防治的可持續長效機制。

(四)資金投入是關鍵,實現了地方興業、生態增效的沙漠綠色經濟模式

庫布其沙漠治理的成效,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的成功樣板。庫布其沙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除足額撥付國家生態重點工程的配套資金外,旗財政每年都要安排專項資金用於生態文明建設,在資金的管理上,採取單設賬戶,嚴格落實專戶存儲、專款專用和封閉運行制。在黨委、政府的大力倡導和政策支持下,本土企業突破防沙治沙為單純公益性投入的傳統思維,創造性地將生態與產業相結合,生態治理與企業發展相結合,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的生態投入,以建設機制為抓手,吸引、鼓勵社會力量積極投入治沙造林生態文明建設,變沙漠問題為沙漠機遇,開創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發展模式。同時,不斷完善林權抵押、貼息貸款、稅費減免、返還植被恢復費、免收育林基金及稅收先徵後補和森林保險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僅2010年以來,來自龍頭企業和農牧民的生態文明建設投入規模就達到30多億元,有效緩解了政府投入壓力。

(五)精神力量是動力,創造了共建共享、綠富齊增的生態文明成果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講話中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庫布其治沙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要理念,多年來的治沙實踐中逐步形成併發揚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庫布其沙漠治理精神。庫布其精神蘊含著改變生存處境和發展命運的堅定情懷和意志,與當代中國形成的眾多精神相映生輝,這是一種原生動力,引領著庫布其治沙與綠色發展實踐走向成功。守望相助,庫布其沙區蒙漢各族幹部群眾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守望相助”的殷殷囑託,齊心協力堅守自己的生產生活家園、築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百折不撓,庫布其沙區各族幹部群眾始終弘揚習近平總書記點讚的“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至誠無間、愈挫愈奮,一次次奪取了沙漠治理的勝利;科學創新,庫布其沙區的廣大人民群眾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提煉科學治沙方法,創新治沙技術,並進行大規模推廣;綠富同興,庫布其地區廣大人民群眾既是沙漠治理最廣泛的參與者、最堅定的支持者,更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世代居住在庫布其沙漠腹地的牧民,隨著沙漠治理、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搬到了集中新建的牧民新村開起了牧家樂,搞起了沙漠旅遊,收入逐年增多。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不僅在渾善達克、烏蘭布和、騰格里、塔克拉瑪干等各大沙漠,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雲南、貴州、河北、吉林等全國各大沙區成功落地,而且已經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國等“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與全世界荒漠化地區分享成功經驗。中國為防治荒漠化開出了“中國藥方”,為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這個“世界目標”提供了“中國方案”,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經驗”。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編者按

近日,中央組織部組織編選的《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生態文明建設》圖書由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選取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攻堅克難的30個生動案例,充分展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豐富實踐和成功經驗。現將這30個案例予以編髮,供大家學習借鑑,不斷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引言

2017年7月,習近平主席致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賀信中指出:“中國曆來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為國際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提供了中國經驗。庫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實踐。”

【摘要】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約為1.86萬平方公里,主體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是京津冀地區三大風沙源之一,是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極度脆弱的地區之一,曾被稱為“死亡之海”,惡劣的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庫布其沙漠治理方面存在亟須解決的問題,如缺植被、缺公路,降水少,農牧民收入少,沙塵暴頻發等,沙區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農牧民散居在沙漠裡,過著與沙為伴的遊牧生活,苦不堪言。

為切實破解庫布其沙漠治理難題,杭錦旗探索形成了“政府政策性支持+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的四輪驅動治理模式,創造了大漠變綠洲的奇蹟,走出了一條立足中國、造福世界的沙漠綜合治理之路。構建了“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沙漠生態產業體系。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引導廣大農牧民通過植樹造林、發展特色種植養殖項目等渠道,沙區農牧民以“7種新身份”脫貧致富,實現了民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頻共振,實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庫布其沙漠治理的成效,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這一治理模式不僅在全國各大沙區成功落地,而且已經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國等“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走出了一條經濟和生態融合發展綠色之路,形成了庫布其沙漠治理精神,實現了從“黃色沙漠”到“綠洲銀行”的蛻變。

【 關鍵詞 】生態修復 荒漠化治理 機制創新

一、背景情況

庫布其沙漠,蒙古語中意為“弓上之弦”,是中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約為1.86萬平方公里,東西長365公里,南北寬約40公里,最寬處可達65公里,最窄處10—20公里,主體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佔全旗國土總面積的53%。30年前,庫布其沙漠腹部地區寸草不生、荒無人煙,風蝕沙埋十分嚴重,被喻為生命禁區,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庫布其沙漠突出表現為“五缺、兩少、一氾濫”,即缺植被、缺公路、缺醫療、缺通信、缺教育;農牧民收入少,降水少;沙塵暴氾濫。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惡劣的環境導致地區生產要素貧弱、產業基礎薄弱、社會文化積弱,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縣,全旗財政收入不足400萬元,沙區農牧民年人均收入不足400元。

庫布其沙漠是內蒙古乃至全國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沙塵一起,一夜之間就可以刮到北京城,庫布其的生態狀況不僅關係本地區發展,也關係華北、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庫布其惡劣的生態環境制約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更是當地農牧民貧困的根源,沙區既是生態脆弱區,又是深度貧困地區,既是生態建設主戰場,也是脫貧攻堅的重點難點地區,生活在庫布其沙漠的農牧民,受盡了沙漠困擾,改善生態與發展經濟的任務十分繁重。以前農牧民騎著駱駝到旗政府所在地辦事,往返100多公里要走6天,沙漠裡的居民大約有3萬人沒見過小汽車;曾經全旗僅有的一家企業——杭錦旗鹽場也坐落在沙漠深處,產品運輸需要繞行300多公里;沙漠裡沒有成形暢通的道路,路況十分糟糕,進入沙漠,推土機前面開道,車在後面跟著走,一場風,剛推出來的路就被損壞了。

為改變這一惡劣的生態環境,當地黨委、政府將生態建設作為全旗最大的基礎建設和民生工程來抓,大力推進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庫布其沙漠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資源逐步恢復,沙區經濟不斷髮展,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里,1/3的沙漠得到治理,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全旗植被覆蓋度由2002年的16.2%增加到2018年的53%。杭錦旗黨委、政府傾力支持企業規模化、系統化、產業化治沙綠化,發展沙漠生態工業、生態光伏、生態健康、生態旅遊和生態農牧業等沙漠生態循環經濟產業,通過生態產業的導入帶動沙區農牧民創業就業、脫貧致富,沙區貧困人口年均收入從不到400元增長到目前1.4萬元。逐步走出了一條“產業與扶貧”“生態與生意”互促共贏的新路子,孕育並形成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庫布其精神”,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被聯合國確認為“全球生態經濟示範區”。

二、主要做法

庫布其治沙成果根本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關鍵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偉大理念。庫布其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找到了“生態、經濟、民生”的利益平衡點,政府、企業、群眾形成了緊密的治沙利益共同體,探索出“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社會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四輪驅動的“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實現了多方互惠共贏。

(一)堅持黨委政府主導,

不斷構築沙漠治理支持性政策體系

沙漠生態修復投資大、週期長、見效慢,沒有強大的思想引領,沒有系統的政策性體系支持,庫布其治沙就會半途而廢,就不可能堅持到今天,更不可能實現綠富同興。

面對庫布其沙患,內蒙古自治區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築牢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安全屏障的囑託,堅持以社會化的方式推進沙漠治理,加強政策引導,實施獎補機制,充分調動企業、群眾等各方面力量參與荒漠化治理;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堅持“綠色大市”戰略,大力實施禁牧、休牧政策,在全國率先在農區、半農半牧區和牧區的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區和生態惡化地區實行全年禁牧,其餘地區實行4—6月休牧,休牧結束後以草定畜,同時推行舍飼圈養,並出臺實行“五荒到戶、誰造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為社會力量多元化參與生態建設創造了有利的政策環境;杭錦旗推行“掏錢買活樹”的約束機制和“以補代造”“以獎代投”等激勵機制,鼓勵、引導企業、農牧民通過承包、入股、租賃以及投工投勞等方式參與防沙治沙,撬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治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荒漠化治理工作進入新的階段。當地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的方針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紮實推進重點區域的生態修復與治理,依託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大力發展地方生態工程,統籌推進水土保持、國土、水利等工程,形成了國家和地方各類工程多輪驅動促進沙區生態持續改善的局面,不斷提高沙區生態承載力。在原有政策的基礎上,先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發展沙產業、生態移民、禁牧休牧、林權流轉、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了企業和群眾直接支持,有效促進了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生態領域聚集,實現了“三個轉變”,即防沙治沙主體由國家和集體為主向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轉變,由注重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向科技創新支撐綜合防治轉變,由單純注重生態效益向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協同共進轉變。按照“由近及遠”“由易及難”的原則,紮實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一、二、三、四、五期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日元貸款項目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和項目,在庫布其沙漠累計實施面積近1200萬畝;在庫布其沙漠地區內建成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4個;在全國率先實行優化發展區、限制發展區、禁止發展區“三區規劃”政策,統籌推進十大孔兌綜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黃河二期防洪、重要支流治理等水利工程;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推動草原畜牧業由天然放牧向舍飼、半舍飼轉變,推動種植業由粗放式耕作向為養而種、以種促養、以養增收轉變,推動農牧民向優勢地區集聚、向二三產業轉移,有力地促進了庫布其沙漠地區自然修復。

(二)堅持產業化經營,

著力構建沙漠治理多元化投入機制

庫布其剛開始治沙時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主要原因還是沒有形成規模,沒有形成系統。長週期的沙漠綠色生態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僅僅靠政府單方面的投資是遠遠不夠的,且當地政府財政收入不能支撐巨大的投入,破解資金問題成為最大的難題。

沒有資金怎麼辦?當地立足於解決生態治理的可持續性問題,不斷探索沙漠治理新路子,引入社會企業資本,用產業化的思路指導生態建設,把防沙治沙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解決了“錢從哪裡來”“利從哪裡得”“如何可持續”的問題。同時在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中,徹底轉變了“撒胡椒麵”式的投入模式,注重打好資金投入的組合拳,建立了“多渠道進水、一個龍頭放水”的項目整合機制和“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政府、銀行、企業協作機制。採取項目帶動,統籌捆綁涉農涉牧項目,實施林業生態項目404.41萬畝、草原生態建設項目170萬畝、河湖連通項目向庫布其沙漠引入黃河凌汛水6300萬立方米,治理面積5.4萬畝,累計實施生態建設治理面積579.81萬畝,投資10.4億元。引入社會資本,依託國家和地方生態工程,在開展系統化、規模化、產業化沙漠治理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沙漠生態產業,逐步創造出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六位一體”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產業體系。通過土地流轉、農牧民入股、企業承包、專業合作組織經營等形式,積極調動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建設,實現治理生態向經營生態轉變。引進億利、伊泰等10多家企業參與生態建設,累計投資近50億元,涉及基礎設施建設、草原圍封、人工造林、飛播封沙等多個方面,走出了一條規模化、產業化的治沙之路。按照“綠起來與富起來相結合、生態與生存相結合、產業與扶貧相結合”的發展形式,樹立“向沙要綠、向綠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電”的發展理念,探索“治沙、生態、產業、扶貧”四輪平衡驅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形成了獨特的沙漠生態經濟學。在億利、伊泰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參與治沙和沙產業開發的企業數量達到了80多家,培育了自治區級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4家、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2家,“反彈琵琶,逆向拉動”,有效解決了生態治理的可持續性問題,庫布其沙塵天氣明顯減少,降雨量顯著增多,生物多樣性大幅恢復。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能源治沙

(三)強化共同治理理念,

充分調動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沙漠治理積極性

飽受沙漠之困、沙化之苦、沙塵之擾的庫布其沙區人民,起初治沙純粹是為了生存。然而,沙漠阻隔著人們對外界的認知,且大多農牧民思想得不到解放、比較保守,認為沙漠只會帶來困擾,更不可能帶來經濟收入,動員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沙漠治理成為一大難題。

當地黨委、政府深入踐行全社會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全民行動觀,積極鼓勵引導廣大農牧民通過植樹造林、發展特色種植養殖項目等渠道,融入治沙和生態產業鏈條,實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通過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廣“農戶+基地+龍頭企業”的林沙產業發展模式,充分調動廣大農牧民特別是貧困農牧民治沙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平臺+插頭”的沙漠生態產業鏈上,農牧民擁有了“沙地業主、產業股東、旅遊小老闆、民工聯隊長、產業工人、生態工人、新式農牧民”7種新身份,帶動庫布其沙區及周邊3.6萬名農牧民實現脫貧致富,帶動周邊1303戶農牧民發展起家庭旅館、餐飲、民族手工業、沙漠越野等,戶均年收入10萬多元,人均超過3萬元,517戶農牧民實行標準化養殖和規模化種植,人均收入達到2萬元,累計引導農牧民投入5000萬元左右,完成林草種植20萬畝,讓廣大群眾共享沙漠生態改善和綠色經濟發展成果,獲得治沙增綠和民生改善的“雙實效”;在庫布其東部區域,通過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直接與間接帶動了1萬名貧困人口就業創業,創新性地提出並實施了“無土移民”戰略,將生活在沙區與不適宜人類生存發展環境中的群眾搬遷到園區創業發展,使6000多戶10000多人進得來、穩得住、能致富;通過建立沙柳種植保護讓利的補償機制,使周邊貧困人口人均增收2000元。

通過不斷探索、一代接著一代治理,沙漠區的農牧民思想觀念轉變了,重新認識了沙漠,也不再害怕沙漠,知道了沙漠不僅可以治理、利用,而且還可以致富,是資源,是機遇。同時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轉變,由過去的散居遊牧、靠天吃飯轉變為多種方式就業。生態改善、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團結、社會和諧。

同時,當地大力推動全民義務植樹規範化、基地化、科學化和制度化,大力建設庫布其沙漠公園建設試點和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示範區,形成了“大種樹、年年種、人人種”的植樹造林良好氛圍。杭錦旗人民武裝部在庫布其沙漠南沿植樹造林,目前已建成佔地面積達7.6萬畝的生態基地,先後被授予“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單位”“全軍綠化模範單位”。億利集團與螞蟻金服合作,吸引全國支付寶用戶群體參與庫布其治沙行動,研發手機移動端App,通過“互聯網+公益”的模式動員全社會參與庫布其植樹治沙事業。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林草治沙

(四)注重治沙科技創新,

不斷提升沙漠科學治理水平

沙漠治理僅僅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遠遠不夠,沙區惡劣的環境給生態恢復帶來極大的困難,往往栽進去的樹苗、播進去的草籽成活率很低,成活後也因受到風沙的侵蝕而無法存活。傳統的治理方式受到挑戰,治沙科技創新成為當務之急。

為此,當地堅持尊重科學、順應自然,運用現代化手段提高生態治理成效,不斷開展科技攻關、技術引導,根據庫布其沙漠沙化土地類型和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堅持“先易後難、由近及遠、鎖邊切割、分區治理、整體推進”的治理原則,採取“南圍北堵中切割”的治理措施,對庫布其沙漠南、北兩個邊緣,一方面結合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在生態嚴重退化、不具備農牧業生產條件的區域,實施人口集中轉移、退耕、禁牧、封育等措施,增強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另一方面,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區域,採取人工造林、飛播造林等方式,建設喬、灌、草結合的鎖邊林帶,形成生物阻隔帶。對庫布其沙漠中部,在沙漠腹地水土條件較好的丘間低地和湖庫周邊,採取點綴治理的方式,開展人工造林種草,建設沙漠綠島;在孔兌兩岸利用溝川的水分條件,營造護堤林、護岸林、阻沙林帶;在庫布其沙漠境內修建了多條穿沙公路,將沙漠切割成塊狀進行分區治理,通過在公路兩側設置沙障、人工種樹種草等措施,建成一道道綠色生態屏障,有效控制了沙漠擴展趨勢。

在庫布其沙漠治理長期實踐中,治沙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提出了“鎖住四周、滲透腹部、以路劃區、分塊治理、科技支撐、產業拉動”的治沙方略和“路、電、水、訊、網、綠”組合治沙方針,沙治到哪裡,路就修到哪裡,水、電、訊就通到哪裡,建立了“喬、灌、草(甘草)”相結合的立體生態治理體系,探索創新了100多項沙漠生態技術成果,研發了1000多種耐寒、耐旱、耐鹽鹼的植物種子和100多種“沙漠生態工藝包”,建成了我國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建立了旱地節水現代農業示範中心、生態大數據示範中心、智慧生態光伏示範中心和與聯合國環境署共建的“一帶一路”沙漠綠色經濟創新中心等一系列世界先進的示範中心。這些世界領先的治沙科學方法和技術成果,極大地提高了防沙治沙的效率和質量,成本大幅降低,實現從分散治理到統一規劃,從傳統方法到科學化治理的根本轉變,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一整套科學解決方案。

三、經驗啟示

荒漠化是地球的頑疾,在“一帶一路”沿線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十多億人口飽受沙漠之困。中國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佔國土面積的45%,全國近35%的貧困縣、近30%的貧困人口分佈在西北沙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庫布其沙漠地區認真落實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到突出的戰略位置,堅持保護與發展並重、保護優先的發展思路,深入持久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加大治理力度,大力發展沙漠綠色經濟,創造了巨大的生態財富,成為“世界治沙看中國,中國治沙看庫布其”的樣板和典範,實現了從“黃色沙漠”到“綠洲銀行”的蛻變,形成了一個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的治沙模式。

(一)認清形勢是前提,走出了一條經濟和生態融合發展綠色之路

對家園的眷戀,對綠色的嚮往,對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的追求,是庫布其沙漠地區黨委、政府和群眾、企業最樸素的嚮往和追求。庫布其沙區歷屆黨委、政府深刻認識到沙漠治理的特殊重要性,站在關係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到庫布其地區生態系統的極端脆弱性,直面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嚴重的客觀現實,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切實擔負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政治責任,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組織動員各方力量協同發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以生態工程為抓手,以社會參與為重點,組織實施各類生態工程的基礎上,強化政策引導,促進了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沙漠治理開發集聚,在漫長曲折的生態建設道路上,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全面融合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二)科學規劃是基礎,提升了沙漠治理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路徑,為推動庫布其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庫布其沙區黨委、政府堅持以總體規劃統領發展和建設大局,充分發揮規劃的指導性作用,堅持分步實施、循序推進的整體建設進程,結合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生態環境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根據當地條件形成了系統化、規模化治沙的理念,提出了“一帶三區”規劃,即沙漠綠化帶和生態保護區、生態過渡區、生態開發區,因地制宜確定建設重點,依託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實行分類指導、分區治理,堅持規模化、系統化、綜合化規劃沙漠生態治理、修復,確保了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三)政策支持是保障,構建了黨委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格局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庫布其治沙踐行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全民行動觀。各級黨委、政府政策支持是庫布其沙漠治理成功的重要保證,沒有強有力的政策保障,沙漠治理可以說是天方夜譚,當地黨委、政府始終銘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自治區時提出的“內蒙古要大膽先試,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改革”的指示精神,在穩定公共財政投資的基礎上,深化改革創新,以政策支持為根本,理順企業投入、群眾參與的體制機制,推動生態治理社會化,打通了體制機制障礙,逐步構築起了支持荒漠化防治的政策體系,構建荒漠化防治的可持續長效機制。

(四)資金投入是關鍵,實現了地方興業、生態增效的沙漠綠色經濟模式

庫布其沙漠治理的成效,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的成功樣板。庫布其沙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除足額撥付國家生態重點工程的配套資金外,旗財政每年都要安排專項資金用於生態文明建設,在資金的管理上,採取單設賬戶,嚴格落實專戶存儲、專款專用和封閉運行制。在黨委、政府的大力倡導和政策支持下,本土企業突破防沙治沙為單純公益性投入的傳統思維,創造性地將生態與產業相結合,生態治理與企業發展相結合,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的生態投入,以建設機制為抓手,吸引、鼓勵社會力量積極投入治沙造林生態文明建設,變沙漠問題為沙漠機遇,開創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發展模式。同時,不斷完善林權抵押、貼息貸款、稅費減免、返還植被恢復費、免收育林基金及稅收先徵後補和森林保險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僅2010年以來,來自龍頭企業和農牧民的生態文明建設投入規模就達到30多億元,有效緩解了政府投入壓力。

(五)精神力量是動力,創造了共建共享、綠富齊增的生態文明成果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講話中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庫布其治沙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要理念,多年來的治沙實踐中逐步形成併發揚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庫布其沙漠治理精神。庫布其精神蘊含著改變生存處境和發展命運的堅定情懷和意志,與當代中國形成的眾多精神相映生輝,這是一種原生動力,引領著庫布其治沙與綠色發展實踐走向成功。守望相助,庫布其沙區蒙漢各族幹部群眾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守望相助”的殷殷囑託,齊心協力堅守自己的生產生活家園、築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百折不撓,庫布其沙區各族幹部群眾始終弘揚習近平總書記點讚的“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至誠無間、愈挫愈奮,一次次奪取了沙漠治理的勝利;科學創新,庫布其沙區的廣大人民群眾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提煉科學治沙方法,創新治沙技術,並進行大規模推廣;綠富同興,庫布其地區廣大人民群眾既是沙漠治理最廣泛的參與者、最堅定的支持者,更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世代居住在庫布其沙漠腹地的牧民,隨著沙漠治理、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搬到了集中新建的牧民新村開起了牧家樂,搞起了沙漠旅遊,收入逐年增多。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不僅在渾善達克、烏蘭布和、騰格里、塔克拉瑪干等各大沙漠,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雲南、貴州、河北、吉林等全國各大沙區成功落地,而且已經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國等“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與全世界荒漠化地區分享成功經驗。中國為防治荒漠化開出了“中國藥方”,為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這個“世界目標”提供了“中國方案”,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經驗”。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現在的庫布其沙漠綠意盎然

來源/生態環境部微信

整理/廣東生態環境微信編輯小組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編者按

近日,中央組織部組織編選的《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生態文明建設》圖書由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選取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攻堅克難的30個生動案例,充分展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豐富實踐和成功經驗。現將這30個案例予以編髮,供大家學習借鑑,不斷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引言

2017年7月,習近平主席致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賀信中指出:“中國曆來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為國際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提供了中國經驗。庫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實踐。”

【摘要】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約為1.86萬平方公里,主體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是京津冀地區三大風沙源之一,是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極度脆弱的地區之一,曾被稱為“死亡之海”,惡劣的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庫布其沙漠治理方面存在亟須解決的問題,如缺植被、缺公路,降水少,農牧民收入少,沙塵暴頻發等,沙區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農牧民散居在沙漠裡,過著與沙為伴的遊牧生活,苦不堪言。

為切實破解庫布其沙漠治理難題,杭錦旗探索形成了“政府政策性支持+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的四輪驅動治理模式,創造了大漠變綠洲的奇蹟,走出了一條立足中國、造福世界的沙漠綜合治理之路。構建了“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沙漠生態產業體系。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引導廣大農牧民通過植樹造林、發展特色種植養殖項目等渠道,沙區農牧民以“7種新身份”脫貧致富,實現了民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頻共振,實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庫布其沙漠治理的成效,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這一治理模式不僅在全國各大沙區成功落地,而且已經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國等“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走出了一條經濟和生態融合發展綠色之路,形成了庫布其沙漠治理精神,實現了從“黃色沙漠”到“綠洲銀行”的蛻變。

【 關鍵詞 】生態修復 荒漠化治理 機制創新

一、背景情況

庫布其沙漠,蒙古語中意為“弓上之弦”,是中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約為1.86萬平方公里,東西長365公里,南北寬約40公里,最寬處可達65公里,最窄處10—20公里,主體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佔全旗國土總面積的53%。30年前,庫布其沙漠腹部地區寸草不生、荒無人煙,風蝕沙埋十分嚴重,被喻為生命禁區,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庫布其沙漠突出表現為“五缺、兩少、一氾濫”,即缺植被、缺公路、缺醫療、缺通信、缺教育;農牧民收入少,降水少;沙塵暴氾濫。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惡劣的環境導致地區生產要素貧弱、產業基礎薄弱、社會文化積弱,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縣,全旗財政收入不足400萬元,沙區農牧民年人均收入不足400元。

庫布其沙漠是內蒙古乃至全國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沙塵一起,一夜之間就可以刮到北京城,庫布其的生態狀況不僅關係本地區發展,也關係華北、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庫布其惡劣的生態環境制約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更是當地農牧民貧困的根源,沙區既是生態脆弱區,又是深度貧困地區,既是生態建設主戰場,也是脫貧攻堅的重點難點地區,生活在庫布其沙漠的農牧民,受盡了沙漠困擾,改善生態與發展經濟的任務十分繁重。以前農牧民騎著駱駝到旗政府所在地辦事,往返100多公里要走6天,沙漠裡的居民大約有3萬人沒見過小汽車;曾經全旗僅有的一家企業——杭錦旗鹽場也坐落在沙漠深處,產品運輸需要繞行300多公里;沙漠裡沒有成形暢通的道路,路況十分糟糕,進入沙漠,推土機前面開道,車在後面跟著走,一場風,剛推出來的路就被損壞了。

為改變這一惡劣的生態環境,當地黨委、政府將生態建設作為全旗最大的基礎建設和民生工程來抓,大力推進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庫布其沙漠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資源逐步恢復,沙區經濟不斷髮展,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里,1/3的沙漠得到治理,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全旗植被覆蓋度由2002年的16.2%增加到2018年的53%。杭錦旗黨委、政府傾力支持企業規模化、系統化、產業化治沙綠化,發展沙漠生態工業、生態光伏、生態健康、生態旅遊和生態農牧業等沙漠生態循環經濟產業,通過生態產業的導入帶動沙區農牧民創業就業、脫貧致富,沙區貧困人口年均收入從不到400元增長到目前1.4萬元。逐步走出了一條“產業與扶貧”“生態與生意”互促共贏的新路子,孕育並形成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庫布其精神”,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被聯合國確認為“全球生態經濟示範區”。

二、主要做法

庫布其治沙成果根本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關鍵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偉大理念。庫布其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找到了“生態、經濟、民生”的利益平衡點,政府、企業、群眾形成了緊密的治沙利益共同體,探索出“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社會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四輪驅動的“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實現了多方互惠共贏。

(一)堅持黨委政府主導,

不斷構築沙漠治理支持性政策體系

沙漠生態修復投資大、週期長、見效慢,沒有強大的思想引領,沒有系統的政策性體系支持,庫布其治沙就會半途而廢,就不可能堅持到今天,更不可能實現綠富同興。

面對庫布其沙患,內蒙古自治區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築牢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安全屏障的囑託,堅持以社會化的方式推進沙漠治理,加強政策引導,實施獎補機制,充分調動企業、群眾等各方面力量參與荒漠化治理;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堅持“綠色大市”戰略,大力實施禁牧、休牧政策,在全國率先在農區、半農半牧區和牧區的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區和生態惡化地區實行全年禁牧,其餘地區實行4—6月休牧,休牧結束後以草定畜,同時推行舍飼圈養,並出臺實行“五荒到戶、誰造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為社會力量多元化參與生態建設創造了有利的政策環境;杭錦旗推行“掏錢買活樹”的約束機制和“以補代造”“以獎代投”等激勵機制,鼓勵、引導企業、農牧民通過承包、入股、租賃以及投工投勞等方式參與防沙治沙,撬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治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荒漠化治理工作進入新的階段。當地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的方針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紮實推進重點區域的生態修復與治理,依託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大力發展地方生態工程,統籌推進水土保持、國土、水利等工程,形成了國家和地方各類工程多輪驅動促進沙區生態持續改善的局面,不斷提高沙區生態承載力。在原有政策的基礎上,先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發展沙產業、生態移民、禁牧休牧、林權流轉、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了企業和群眾直接支持,有效促進了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生態領域聚集,實現了“三個轉變”,即防沙治沙主體由國家和集體為主向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轉變,由注重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向科技創新支撐綜合防治轉變,由單純注重生態效益向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協同共進轉變。按照“由近及遠”“由易及難”的原則,紮實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一、二、三、四、五期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日元貸款項目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和項目,在庫布其沙漠累計實施面積近1200萬畝;在庫布其沙漠地區內建成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4個;在全國率先實行優化發展區、限制發展區、禁止發展區“三區規劃”政策,統籌推進十大孔兌綜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黃河二期防洪、重要支流治理等水利工程;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推動草原畜牧業由天然放牧向舍飼、半舍飼轉變,推動種植業由粗放式耕作向為養而種、以種促養、以養增收轉變,推動農牧民向優勢地區集聚、向二三產業轉移,有力地促進了庫布其沙漠地區自然修復。

(二)堅持產業化經營,

著力構建沙漠治理多元化投入機制

庫布其剛開始治沙時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主要原因還是沒有形成規模,沒有形成系統。長週期的沙漠綠色生態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僅僅靠政府單方面的投資是遠遠不夠的,且當地政府財政收入不能支撐巨大的投入,破解資金問題成為最大的難題。

沒有資金怎麼辦?當地立足於解決生態治理的可持續性問題,不斷探索沙漠治理新路子,引入社會企業資本,用產業化的思路指導生態建設,把防沙治沙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解決了“錢從哪裡來”“利從哪裡得”“如何可持續”的問題。同時在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中,徹底轉變了“撒胡椒麵”式的投入模式,注重打好資金投入的組合拳,建立了“多渠道進水、一個龍頭放水”的項目整合機制和“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政府、銀行、企業協作機制。採取項目帶動,統籌捆綁涉農涉牧項目,實施林業生態項目404.41萬畝、草原生態建設項目170萬畝、河湖連通項目向庫布其沙漠引入黃河凌汛水6300萬立方米,治理面積5.4萬畝,累計實施生態建設治理面積579.81萬畝,投資10.4億元。引入社會資本,依託國家和地方生態工程,在開展系統化、規模化、產業化沙漠治理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沙漠生態產業,逐步創造出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六位一體”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產業體系。通過土地流轉、農牧民入股、企業承包、專業合作組織經營等形式,積極調動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建設,實現治理生態向經營生態轉變。引進億利、伊泰等10多家企業參與生態建設,累計投資近50億元,涉及基礎設施建設、草原圍封、人工造林、飛播封沙等多個方面,走出了一條規模化、產業化的治沙之路。按照“綠起來與富起來相結合、生態與生存相結合、產業與扶貧相結合”的發展形式,樹立“向沙要綠、向綠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電”的發展理念,探索“治沙、生態、產業、扶貧”四輪平衡驅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形成了獨特的沙漠生態經濟學。在億利、伊泰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參與治沙和沙產業開發的企業數量達到了80多家,培育了自治區級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4家、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2家,“反彈琵琶,逆向拉動”,有效解決了生態治理的可持續性問題,庫布其沙塵天氣明顯減少,降雨量顯著增多,生物多樣性大幅恢復。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能源治沙

(三)強化共同治理理念,

充分調動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沙漠治理積極性

飽受沙漠之困、沙化之苦、沙塵之擾的庫布其沙區人民,起初治沙純粹是為了生存。然而,沙漠阻隔著人們對外界的認知,且大多農牧民思想得不到解放、比較保守,認為沙漠只會帶來困擾,更不可能帶來經濟收入,動員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沙漠治理成為一大難題。

當地黨委、政府深入踐行全社會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全民行動觀,積極鼓勵引導廣大農牧民通過植樹造林、發展特色種植養殖項目等渠道,融入治沙和生態產業鏈條,實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通過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廣“農戶+基地+龍頭企業”的林沙產業發展模式,充分調動廣大農牧民特別是貧困農牧民治沙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平臺+插頭”的沙漠生態產業鏈上,農牧民擁有了“沙地業主、產業股東、旅遊小老闆、民工聯隊長、產業工人、生態工人、新式農牧民”7種新身份,帶動庫布其沙區及周邊3.6萬名農牧民實現脫貧致富,帶動周邊1303戶農牧民發展起家庭旅館、餐飲、民族手工業、沙漠越野等,戶均年收入10萬多元,人均超過3萬元,517戶農牧民實行標準化養殖和規模化種植,人均收入達到2萬元,累計引導農牧民投入5000萬元左右,完成林草種植20萬畝,讓廣大群眾共享沙漠生態改善和綠色經濟發展成果,獲得治沙增綠和民生改善的“雙實效”;在庫布其東部區域,通過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直接與間接帶動了1萬名貧困人口就業創業,創新性地提出並實施了“無土移民”戰略,將生活在沙區與不適宜人類生存發展環境中的群眾搬遷到園區創業發展,使6000多戶10000多人進得來、穩得住、能致富;通過建立沙柳種植保護讓利的補償機制,使周邊貧困人口人均增收2000元。

通過不斷探索、一代接著一代治理,沙漠區的農牧民思想觀念轉變了,重新認識了沙漠,也不再害怕沙漠,知道了沙漠不僅可以治理、利用,而且還可以致富,是資源,是機遇。同時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轉變,由過去的散居遊牧、靠天吃飯轉變為多種方式就業。生態改善、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團結、社會和諧。

同時,當地大力推動全民義務植樹規範化、基地化、科學化和制度化,大力建設庫布其沙漠公園建設試點和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示範區,形成了“大種樹、年年種、人人種”的植樹造林良好氛圍。杭錦旗人民武裝部在庫布其沙漠南沿植樹造林,目前已建成佔地面積達7.6萬畝的生態基地,先後被授予“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單位”“全軍綠化模範單位”。億利集團與螞蟻金服合作,吸引全國支付寶用戶群體參與庫布其治沙行動,研發手機移動端App,通過“互聯網+公益”的模式動員全社會參與庫布其植樹治沙事業。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林草治沙

(四)注重治沙科技創新,

不斷提升沙漠科學治理水平

沙漠治理僅僅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遠遠不夠,沙區惡劣的環境給生態恢復帶來極大的困難,往往栽進去的樹苗、播進去的草籽成活率很低,成活後也因受到風沙的侵蝕而無法存活。傳統的治理方式受到挑戰,治沙科技創新成為當務之急。

為此,當地堅持尊重科學、順應自然,運用現代化手段提高生態治理成效,不斷開展科技攻關、技術引導,根據庫布其沙漠沙化土地類型和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堅持“先易後難、由近及遠、鎖邊切割、分區治理、整體推進”的治理原則,採取“南圍北堵中切割”的治理措施,對庫布其沙漠南、北兩個邊緣,一方面結合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在生態嚴重退化、不具備農牧業生產條件的區域,實施人口集中轉移、退耕、禁牧、封育等措施,增強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另一方面,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區域,採取人工造林、飛播造林等方式,建設喬、灌、草結合的鎖邊林帶,形成生物阻隔帶。對庫布其沙漠中部,在沙漠腹地水土條件較好的丘間低地和湖庫周邊,採取點綴治理的方式,開展人工造林種草,建設沙漠綠島;在孔兌兩岸利用溝川的水分條件,營造護堤林、護岸林、阻沙林帶;在庫布其沙漠境內修建了多條穿沙公路,將沙漠切割成塊狀進行分區治理,通過在公路兩側設置沙障、人工種樹種草等措施,建成一道道綠色生態屏障,有效控制了沙漠擴展趨勢。

在庫布其沙漠治理長期實踐中,治沙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提出了“鎖住四周、滲透腹部、以路劃區、分塊治理、科技支撐、產業拉動”的治沙方略和“路、電、水、訊、網、綠”組合治沙方針,沙治到哪裡,路就修到哪裡,水、電、訊就通到哪裡,建立了“喬、灌、草(甘草)”相結合的立體生態治理體系,探索創新了100多項沙漠生態技術成果,研發了1000多種耐寒、耐旱、耐鹽鹼的植物種子和100多種“沙漠生態工藝包”,建成了我國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建立了旱地節水現代農業示範中心、生態大數據示範中心、智慧生態光伏示範中心和與聯合國環境署共建的“一帶一路”沙漠綠色經濟創新中心等一系列世界先進的示範中心。這些世界領先的治沙科學方法和技術成果,極大地提高了防沙治沙的效率和質量,成本大幅降低,實現從分散治理到統一規劃,從傳統方法到科學化治理的根本轉變,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一整套科學解決方案。

三、經驗啟示

荒漠化是地球的頑疾,在“一帶一路”沿線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十多億人口飽受沙漠之困。中國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佔國土面積的45%,全國近35%的貧困縣、近30%的貧困人口分佈在西北沙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庫布其沙漠地區認真落實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到突出的戰略位置,堅持保護與發展並重、保護優先的發展思路,深入持久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加大治理力度,大力發展沙漠綠色經濟,創造了巨大的生態財富,成為“世界治沙看中國,中國治沙看庫布其”的樣板和典範,實現了從“黃色沙漠”到“綠洲銀行”的蛻變,形成了一個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的治沙模式。

(一)認清形勢是前提,走出了一條經濟和生態融合發展綠色之路

對家園的眷戀,對綠色的嚮往,對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的追求,是庫布其沙漠地區黨委、政府和群眾、企業最樸素的嚮往和追求。庫布其沙區歷屆黨委、政府深刻認識到沙漠治理的特殊重要性,站在關係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到庫布其地區生態系統的極端脆弱性,直面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嚴重的客觀現實,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切實擔負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政治責任,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組織動員各方力量協同發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以生態工程為抓手,以社會參與為重點,組織實施各類生態工程的基礎上,強化政策引導,促進了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沙漠治理開發集聚,在漫長曲折的生態建設道路上,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全面融合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二)科學規劃是基礎,提升了沙漠治理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路徑,為推動庫布其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庫布其沙區黨委、政府堅持以總體規劃統領發展和建設大局,充分發揮規劃的指導性作用,堅持分步實施、循序推進的整體建設進程,結合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生態環境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根據當地條件形成了系統化、規模化治沙的理念,提出了“一帶三區”規劃,即沙漠綠化帶和生態保護區、生態過渡區、生態開發區,因地制宜確定建設重點,依託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實行分類指導、分區治理,堅持規模化、系統化、綜合化規劃沙漠生態治理、修復,確保了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三)政策支持是保障,構建了黨委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格局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庫布其治沙踐行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全民行動觀。各級黨委、政府政策支持是庫布其沙漠治理成功的重要保證,沒有強有力的政策保障,沙漠治理可以說是天方夜譚,當地黨委、政府始終銘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自治區時提出的“內蒙古要大膽先試,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改革”的指示精神,在穩定公共財政投資的基礎上,深化改革創新,以政策支持為根本,理順企業投入、群眾參與的體制機制,推動生態治理社會化,打通了體制機制障礙,逐步構築起了支持荒漠化防治的政策體系,構建荒漠化防治的可持續長效機制。

(四)資金投入是關鍵,實現了地方興業、生態增效的沙漠綠色經濟模式

庫布其沙漠治理的成效,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的成功樣板。庫布其沙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除足額撥付國家生態重點工程的配套資金外,旗財政每年都要安排專項資金用於生態文明建設,在資金的管理上,採取單設賬戶,嚴格落實專戶存儲、專款專用和封閉運行制。在黨委、政府的大力倡導和政策支持下,本土企業突破防沙治沙為單純公益性投入的傳統思維,創造性地將生態與產業相結合,生態治理與企業發展相結合,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的生態投入,以建設機制為抓手,吸引、鼓勵社會力量積極投入治沙造林生態文明建設,變沙漠問題為沙漠機遇,開創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發展模式。同時,不斷完善林權抵押、貼息貸款、稅費減免、返還植被恢復費、免收育林基金及稅收先徵後補和森林保險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僅2010年以來,來自龍頭企業和農牧民的生態文明建設投入規模就達到30多億元,有效緩解了政府投入壓力。

(五)精神力量是動力,創造了共建共享、綠富齊增的生態文明成果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講話中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庫布其治沙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要理念,多年來的治沙實踐中逐步形成併發揚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庫布其沙漠治理精神。庫布其精神蘊含著改變生存處境和發展命運的堅定情懷和意志,與當代中國形成的眾多精神相映生輝,這是一種原生動力,引領著庫布其治沙與綠色發展實踐走向成功。守望相助,庫布其沙區蒙漢各族幹部群眾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守望相助”的殷殷囑託,齊心協力堅守自己的生產生活家園、築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百折不撓,庫布其沙區各族幹部群眾始終弘揚習近平總書記點讚的“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至誠無間、愈挫愈奮,一次次奪取了沙漠治理的勝利;科學創新,庫布其沙區的廣大人民群眾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提煉科學治沙方法,創新治沙技術,並進行大規模推廣;綠富同興,庫布其地區廣大人民群眾既是沙漠治理最廣泛的參與者、最堅定的支持者,更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世代居住在庫布其沙漠腹地的牧民,隨著沙漠治理、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搬到了集中新建的牧民新村開起了牧家樂,搞起了沙漠旅遊,收入逐年增多。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不僅在渾善達克、烏蘭布和、騰格里、塔克拉瑪干等各大沙漠,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雲南、貴州、河北、吉林等全國各大沙區成功落地,而且已經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國等“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與全世界荒漠化地區分享成功經驗。中國為防治荒漠化開出了“中國藥方”,為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這個“世界目標”提供了“中國方案”,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經驗”。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現在的庫布其沙漠綠意盎然

來源/生態環境部微信

整理/廣東生態環境微信編輯小組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精彩推薦

▷第八屆“廣東環境文化節”啟動啦!邀你一起參與演講比賽

▷“粵來粵美”——廣東生態環境保護攝影大賽徵稿啟事

▷看看究竟有多美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編者按

近日,中央組織部組織編選的《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生態文明建設》圖書由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選取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攻堅克難的30個生動案例,充分展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豐富實踐和成功經驗。現將這30個案例予以編髮,供大家學習借鑑,不斷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引言

2017年7月,習近平主席致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賀信中指出:“中國曆來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為國際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提供了中國經驗。庫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實踐。”

【摘要】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約為1.86萬平方公里,主體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是京津冀地區三大風沙源之一,是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極度脆弱的地區之一,曾被稱為“死亡之海”,惡劣的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庫布其沙漠治理方面存在亟須解決的問題,如缺植被、缺公路,降水少,農牧民收入少,沙塵暴頻發等,沙區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農牧民散居在沙漠裡,過著與沙為伴的遊牧生活,苦不堪言。

為切實破解庫布其沙漠治理難題,杭錦旗探索形成了“政府政策性支持+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的四輪驅動治理模式,創造了大漠變綠洲的奇蹟,走出了一條立足中國、造福世界的沙漠綜合治理之路。構建了“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沙漠生態產業體系。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引導廣大農牧民通過植樹造林、發展特色種植養殖項目等渠道,沙區農牧民以“7種新身份”脫貧致富,實現了民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頻共振,實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庫布其沙漠治理的成效,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這一治理模式不僅在全國各大沙區成功落地,而且已經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國等“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走出了一條經濟和生態融合發展綠色之路,形成了庫布其沙漠治理精神,實現了從“黃色沙漠”到“綠洲銀行”的蛻變。

【 關鍵詞 】生態修復 荒漠化治理 機制創新

一、背景情況

庫布其沙漠,蒙古語中意為“弓上之弦”,是中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約為1.86萬平方公里,東西長365公里,南北寬約40公里,最寬處可達65公里,最窄處10—20公里,主體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佔全旗國土總面積的53%。30年前,庫布其沙漠腹部地區寸草不生、荒無人煙,風蝕沙埋十分嚴重,被喻為生命禁區,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庫布其沙漠突出表現為“五缺、兩少、一氾濫”,即缺植被、缺公路、缺醫療、缺通信、缺教育;農牧民收入少,降水少;沙塵暴氾濫。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惡劣的環境導致地區生產要素貧弱、產業基礎薄弱、社會文化積弱,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縣,全旗財政收入不足400萬元,沙區農牧民年人均收入不足400元。

庫布其沙漠是內蒙古乃至全國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沙塵一起,一夜之間就可以刮到北京城,庫布其的生態狀況不僅關係本地區發展,也關係華北、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庫布其惡劣的生態環境制約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更是當地農牧民貧困的根源,沙區既是生態脆弱區,又是深度貧困地區,既是生態建設主戰場,也是脫貧攻堅的重點難點地區,生活在庫布其沙漠的農牧民,受盡了沙漠困擾,改善生態與發展經濟的任務十分繁重。以前農牧民騎著駱駝到旗政府所在地辦事,往返100多公里要走6天,沙漠裡的居民大約有3萬人沒見過小汽車;曾經全旗僅有的一家企業——杭錦旗鹽場也坐落在沙漠深處,產品運輸需要繞行300多公里;沙漠裡沒有成形暢通的道路,路況十分糟糕,進入沙漠,推土機前面開道,車在後面跟著走,一場風,剛推出來的路就被損壞了。

為改變這一惡劣的生態環境,當地黨委、政府將生態建設作為全旗最大的基礎建設和民生工程來抓,大力推進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庫布其沙漠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資源逐步恢復,沙區經濟不斷髮展,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里,1/3的沙漠得到治理,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全旗植被覆蓋度由2002年的16.2%增加到2018年的53%。杭錦旗黨委、政府傾力支持企業規模化、系統化、產業化治沙綠化,發展沙漠生態工業、生態光伏、生態健康、生態旅遊和生態農牧業等沙漠生態循環經濟產業,通過生態產業的導入帶動沙區農牧民創業就業、脫貧致富,沙區貧困人口年均收入從不到400元增長到目前1.4萬元。逐步走出了一條“產業與扶貧”“生態與生意”互促共贏的新路子,孕育並形成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庫布其精神”,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被聯合國確認為“全球生態經濟示範區”。

二、主要做法

庫布其治沙成果根本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關鍵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偉大理念。庫布其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找到了“生態、經濟、民生”的利益平衡點,政府、企業、群眾形成了緊密的治沙利益共同體,探索出“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社會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四輪驅動的“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實現了多方互惠共贏。

(一)堅持黨委政府主導,

不斷構築沙漠治理支持性政策體系

沙漠生態修復投資大、週期長、見效慢,沒有強大的思想引領,沒有系統的政策性體系支持,庫布其治沙就會半途而廢,就不可能堅持到今天,更不可能實現綠富同興。

面對庫布其沙患,內蒙古自治區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築牢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安全屏障的囑託,堅持以社會化的方式推進沙漠治理,加強政策引導,實施獎補機制,充分調動企業、群眾等各方面力量參與荒漠化治理;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堅持“綠色大市”戰略,大力實施禁牧、休牧政策,在全國率先在農區、半農半牧區和牧區的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區和生態惡化地區實行全年禁牧,其餘地區實行4—6月休牧,休牧結束後以草定畜,同時推行舍飼圈養,並出臺實行“五荒到戶、誰造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為社會力量多元化參與生態建設創造了有利的政策環境;杭錦旗推行“掏錢買活樹”的約束機制和“以補代造”“以獎代投”等激勵機制,鼓勵、引導企業、農牧民通過承包、入股、租賃以及投工投勞等方式參與防沙治沙,撬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治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荒漠化治理工作進入新的階段。當地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的方針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紮實推進重點區域的生態修復與治理,依託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大力發展地方生態工程,統籌推進水土保持、國土、水利等工程,形成了國家和地方各類工程多輪驅動促進沙區生態持續改善的局面,不斷提高沙區生態承載力。在原有政策的基礎上,先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發展沙產業、生態移民、禁牧休牧、林權流轉、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了企業和群眾直接支持,有效促進了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生態領域聚集,實現了“三個轉變”,即防沙治沙主體由國家和集體為主向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轉變,由注重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向科技創新支撐綜合防治轉變,由單純注重生態效益向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協同共進轉變。按照“由近及遠”“由易及難”的原則,紮實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一、二、三、四、五期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日元貸款項目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和項目,在庫布其沙漠累計實施面積近1200萬畝;在庫布其沙漠地區內建成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4個;在全國率先實行優化發展區、限制發展區、禁止發展區“三區規劃”政策,統籌推進十大孔兌綜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黃河二期防洪、重要支流治理等水利工程;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推動草原畜牧業由天然放牧向舍飼、半舍飼轉變,推動種植業由粗放式耕作向為養而種、以種促養、以養增收轉變,推動農牧民向優勢地區集聚、向二三產業轉移,有力地促進了庫布其沙漠地區自然修復。

(二)堅持產業化經營,

著力構建沙漠治理多元化投入機制

庫布其剛開始治沙時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主要原因還是沒有形成規模,沒有形成系統。長週期的沙漠綠色生態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僅僅靠政府單方面的投資是遠遠不夠的,且當地政府財政收入不能支撐巨大的投入,破解資金問題成為最大的難題。

沒有資金怎麼辦?當地立足於解決生態治理的可持續性問題,不斷探索沙漠治理新路子,引入社會企業資本,用產業化的思路指導生態建設,把防沙治沙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解決了“錢從哪裡來”“利從哪裡得”“如何可持續”的問題。同時在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中,徹底轉變了“撒胡椒麵”式的投入模式,注重打好資金投入的組合拳,建立了“多渠道進水、一個龍頭放水”的項目整合機制和“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政府、銀行、企業協作機制。採取項目帶動,統籌捆綁涉農涉牧項目,實施林業生態項目404.41萬畝、草原生態建設項目170萬畝、河湖連通項目向庫布其沙漠引入黃河凌汛水6300萬立方米,治理面積5.4萬畝,累計實施生態建設治理面積579.81萬畝,投資10.4億元。引入社會資本,依託國家和地方生態工程,在開展系統化、規模化、產業化沙漠治理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沙漠生態產業,逐步創造出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六位一體”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產業體系。通過土地流轉、農牧民入股、企業承包、專業合作組織經營等形式,積極調動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建設,實現治理生態向經營生態轉變。引進億利、伊泰等10多家企業參與生態建設,累計投資近50億元,涉及基礎設施建設、草原圍封、人工造林、飛播封沙等多個方面,走出了一條規模化、產業化的治沙之路。按照“綠起來與富起來相結合、生態與生存相結合、產業與扶貧相結合”的發展形式,樹立“向沙要綠、向綠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電”的發展理念,探索“治沙、生態、產業、扶貧”四輪平衡驅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形成了獨特的沙漠生態經濟學。在億利、伊泰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參與治沙和沙產業開發的企業數量達到了80多家,培育了自治區級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4家、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2家,“反彈琵琶,逆向拉動”,有效解決了生態治理的可持續性問題,庫布其沙塵天氣明顯減少,降雨量顯著增多,生物多樣性大幅恢復。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能源治沙

(三)強化共同治理理念,

充分調動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沙漠治理積極性

飽受沙漠之困、沙化之苦、沙塵之擾的庫布其沙區人民,起初治沙純粹是為了生存。然而,沙漠阻隔著人們對外界的認知,且大多農牧民思想得不到解放、比較保守,認為沙漠只會帶來困擾,更不可能帶來經濟收入,動員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沙漠治理成為一大難題。

當地黨委、政府深入踐行全社會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全民行動觀,積極鼓勵引導廣大農牧民通過植樹造林、發展特色種植養殖項目等渠道,融入治沙和生態產業鏈條,實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通過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廣“農戶+基地+龍頭企業”的林沙產業發展模式,充分調動廣大農牧民特別是貧困農牧民治沙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平臺+插頭”的沙漠生態產業鏈上,農牧民擁有了“沙地業主、產業股東、旅遊小老闆、民工聯隊長、產業工人、生態工人、新式農牧民”7種新身份,帶動庫布其沙區及周邊3.6萬名農牧民實現脫貧致富,帶動周邊1303戶農牧民發展起家庭旅館、餐飲、民族手工業、沙漠越野等,戶均年收入10萬多元,人均超過3萬元,517戶農牧民實行標準化養殖和規模化種植,人均收入達到2萬元,累計引導農牧民投入5000萬元左右,完成林草種植20萬畝,讓廣大群眾共享沙漠生態改善和綠色經濟發展成果,獲得治沙增綠和民生改善的“雙實效”;在庫布其東部區域,通過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直接與間接帶動了1萬名貧困人口就業創業,創新性地提出並實施了“無土移民”戰略,將生活在沙區與不適宜人類生存發展環境中的群眾搬遷到園區創業發展,使6000多戶10000多人進得來、穩得住、能致富;通過建立沙柳種植保護讓利的補償機制,使周邊貧困人口人均增收2000元。

通過不斷探索、一代接著一代治理,沙漠區的農牧民思想觀念轉變了,重新認識了沙漠,也不再害怕沙漠,知道了沙漠不僅可以治理、利用,而且還可以致富,是資源,是機遇。同時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轉變,由過去的散居遊牧、靠天吃飯轉變為多種方式就業。生態改善、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團結、社會和諧。

同時,當地大力推動全民義務植樹規範化、基地化、科學化和制度化,大力建設庫布其沙漠公園建設試點和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示範區,形成了“大種樹、年年種、人人種”的植樹造林良好氛圍。杭錦旗人民武裝部在庫布其沙漠南沿植樹造林,目前已建成佔地面積達7.6萬畝的生態基地,先後被授予“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單位”“全軍綠化模範單位”。億利集團與螞蟻金服合作,吸引全國支付寶用戶群體參與庫布其治沙行動,研發手機移動端App,通過“互聯網+公益”的模式動員全社會參與庫布其植樹治沙事業。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林草治沙

(四)注重治沙科技創新,

不斷提升沙漠科學治理水平

沙漠治理僅僅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遠遠不夠,沙區惡劣的環境給生態恢復帶來極大的困難,往往栽進去的樹苗、播進去的草籽成活率很低,成活後也因受到風沙的侵蝕而無法存活。傳統的治理方式受到挑戰,治沙科技創新成為當務之急。

為此,當地堅持尊重科學、順應自然,運用現代化手段提高生態治理成效,不斷開展科技攻關、技術引導,根據庫布其沙漠沙化土地類型和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堅持“先易後難、由近及遠、鎖邊切割、分區治理、整體推進”的治理原則,採取“南圍北堵中切割”的治理措施,對庫布其沙漠南、北兩個邊緣,一方面結合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在生態嚴重退化、不具備農牧業生產條件的區域,實施人口集中轉移、退耕、禁牧、封育等措施,增強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另一方面,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區域,採取人工造林、飛播造林等方式,建設喬、灌、草結合的鎖邊林帶,形成生物阻隔帶。對庫布其沙漠中部,在沙漠腹地水土條件較好的丘間低地和湖庫周邊,採取點綴治理的方式,開展人工造林種草,建設沙漠綠島;在孔兌兩岸利用溝川的水分條件,營造護堤林、護岸林、阻沙林帶;在庫布其沙漠境內修建了多條穿沙公路,將沙漠切割成塊狀進行分區治理,通過在公路兩側設置沙障、人工種樹種草等措施,建成一道道綠色生態屏障,有效控制了沙漠擴展趨勢。

在庫布其沙漠治理長期實踐中,治沙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提出了“鎖住四周、滲透腹部、以路劃區、分塊治理、科技支撐、產業拉動”的治沙方略和“路、電、水、訊、網、綠”組合治沙方針,沙治到哪裡,路就修到哪裡,水、電、訊就通到哪裡,建立了“喬、灌、草(甘草)”相結合的立體生態治理體系,探索創新了100多項沙漠生態技術成果,研發了1000多種耐寒、耐旱、耐鹽鹼的植物種子和100多種“沙漠生態工藝包”,建成了我國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建立了旱地節水現代農業示範中心、生態大數據示範中心、智慧生態光伏示範中心和與聯合國環境署共建的“一帶一路”沙漠綠色經濟創新中心等一系列世界先進的示範中心。這些世界領先的治沙科學方法和技術成果,極大地提高了防沙治沙的效率和質量,成本大幅降低,實現從分散治理到統一規劃,從傳統方法到科學化治理的根本轉變,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一整套科學解決方案。

三、經驗啟示

荒漠化是地球的頑疾,在“一帶一路”沿線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十多億人口飽受沙漠之困。中國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佔國土面積的45%,全國近35%的貧困縣、近30%的貧困人口分佈在西北沙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庫布其沙漠地區認真落實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到突出的戰略位置,堅持保護與發展並重、保護優先的發展思路,深入持久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加大治理力度,大力發展沙漠綠色經濟,創造了巨大的生態財富,成為“世界治沙看中國,中國治沙看庫布其”的樣板和典範,實現了從“黃色沙漠”到“綠洲銀行”的蛻變,形成了一個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的治沙模式。

(一)認清形勢是前提,走出了一條經濟和生態融合發展綠色之路

對家園的眷戀,對綠色的嚮往,對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的追求,是庫布其沙漠地區黨委、政府和群眾、企業最樸素的嚮往和追求。庫布其沙區歷屆黨委、政府深刻認識到沙漠治理的特殊重要性,站在關係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到庫布其地區生態系統的極端脆弱性,直面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嚴重的客觀現實,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切實擔負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政治責任,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組織動員各方力量協同發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以生態工程為抓手,以社會參與為重點,組織實施各類生態工程的基礎上,強化政策引導,促進了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沙漠治理開發集聚,在漫長曲折的生態建設道路上,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全面融合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二)科學規劃是基礎,提升了沙漠治理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路徑,為推動庫布其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庫布其沙區黨委、政府堅持以總體規劃統領發展和建設大局,充分發揮規劃的指導性作用,堅持分步實施、循序推進的整體建設進程,結合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生態環境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根據當地條件形成了系統化、規模化治沙的理念,提出了“一帶三區”規劃,即沙漠綠化帶和生態保護區、生態過渡區、生態開發區,因地制宜確定建設重點,依託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實行分類指導、分區治理,堅持規模化、系統化、綜合化規劃沙漠生態治理、修復,確保了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三)政策支持是保障,構建了黨委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格局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庫布其治沙踐行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全民行動觀。各級黨委、政府政策支持是庫布其沙漠治理成功的重要保證,沒有強有力的政策保障,沙漠治理可以說是天方夜譚,當地黨委、政府始終銘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自治區時提出的“內蒙古要大膽先試,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改革”的指示精神,在穩定公共財政投資的基礎上,深化改革創新,以政策支持為根本,理順企業投入、群眾參與的體制機制,推動生態治理社會化,打通了體制機制障礙,逐步構築起了支持荒漠化防治的政策體系,構建荒漠化防治的可持續長效機制。

(四)資金投入是關鍵,實現了地方興業、生態增效的沙漠綠色經濟模式

庫布其沙漠治理的成效,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的成功樣板。庫布其沙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除足額撥付國家生態重點工程的配套資金外,旗財政每年都要安排專項資金用於生態文明建設,在資金的管理上,採取單設賬戶,嚴格落實專戶存儲、專款專用和封閉運行制。在黨委、政府的大力倡導和政策支持下,本土企業突破防沙治沙為單純公益性投入的傳統思維,創造性地將生態與產業相結合,生態治理與企業發展相結合,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的生態投入,以建設機制為抓手,吸引、鼓勵社會力量積極投入治沙造林生態文明建設,變沙漠問題為沙漠機遇,開創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發展模式。同時,不斷完善林權抵押、貼息貸款、稅費減免、返還植被恢復費、免收育林基金及稅收先徵後補和森林保險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僅2010年以來,來自龍頭企業和農牧民的生態文明建設投入規模就達到30多億元,有效緩解了政府投入壓力。

(五)精神力量是動力,創造了共建共享、綠富齊增的生態文明成果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講話中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庫布其治沙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要理念,多年來的治沙實踐中逐步形成併發揚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庫布其沙漠治理精神。庫布其精神蘊含著改變生存處境和發展命運的堅定情懷和意志,與當代中國形成的眾多精神相映生輝,這是一種原生動力,引領著庫布其治沙與綠色發展實踐走向成功。守望相助,庫布其沙區蒙漢各族幹部群眾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守望相助”的殷殷囑託,齊心協力堅守自己的生產生活家園、築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百折不撓,庫布其沙區各族幹部群眾始終弘揚習近平總書記點讚的“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至誠無間、愈挫愈奮,一次次奪取了沙漠治理的勝利;科學創新,庫布其沙區的廣大人民群眾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提煉科學治沙方法,創新治沙技術,並進行大規模推廣;綠富同興,庫布其地區廣大人民群眾既是沙漠治理最廣泛的參與者、最堅定的支持者,更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世代居住在庫布其沙漠腹地的牧民,隨著沙漠治理、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搬到了集中新建的牧民新村開起了牧家樂,搞起了沙漠旅遊,收入逐年增多。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不僅在渾善達克、烏蘭布和、騰格里、塔克拉瑪干等各大沙漠,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雲南、貴州、河北、吉林等全國各大沙區成功落地,而且已經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國等“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與全世界荒漠化地區分享成功經驗。中國為防治荒漠化開出了“中國藥方”,為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這個“世界目標”提供了“中國方案”,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經驗”。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現在的庫布其沙漠綠意盎然

來源/生態環境部微信

整理/廣東生態環境微信編輯小組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精彩推薦

▷第八屆“廣東環境文化節”啟動啦!邀你一起參與演講比賽

▷“粵來粵美”——廣東生態環境保護攝影大賽徵稿啟事

▷看看究竟有多美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編者按

近日,中央組織部組織編選的《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生態文明建設》圖書由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選取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攻堅克難的30個生動案例,充分展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豐富實踐和成功經驗。現將這30個案例予以編髮,供大家學習借鑑,不斷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引言

2017年7月,習近平主席致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賀信中指出:“中國曆來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為國際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提供了中國經驗。庫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實踐。”

【摘要】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約為1.86萬平方公里,主體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是京津冀地區三大風沙源之一,是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極度脆弱的地區之一,曾被稱為“死亡之海”,惡劣的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庫布其沙漠治理方面存在亟須解決的問題,如缺植被、缺公路,降水少,農牧民收入少,沙塵暴頻發等,沙區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農牧民散居在沙漠裡,過著與沙為伴的遊牧生活,苦不堪言。

為切實破解庫布其沙漠治理難題,杭錦旗探索形成了“政府政策性支持+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的四輪驅動治理模式,創造了大漠變綠洲的奇蹟,走出了一條立足中國、造福世界的沙漠綜合治理之路。構建了“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沙漠生態產業體系。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引導廣大農牧民通過植樹造林、發展特色種植養殖項目等渠道,沙區農牧民以“7種新身份”脫貧致富,實現了民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頻共振,實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庫布其沙漠治理的成效,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這一治理模式不僅在全國各大沙區成功落地,而且已經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國等“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走出了一條經濟和生態融合發展綠色之路,形成了庫布其沙漠治理精神,實現了從“黃色沙漠”到“綠洲銀行”的蛻變。

【 關鍵詞 】生態修復 荒漠化治理 機制創新

一、背景情況

庫布其沙漠,蒙古語中意為“弓上之弦”,是中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約為1.86萬平方公里,東西長365公里,南北寬約40公里,最寬處可達65公里,最窄處10—20公里,主體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佔全旗國土總面積的53%。30年前,庫布其沙漠腹部地區寸草不生、荒無人煙,風蝕沙埋十分嚴重,被喻為生命禁區,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庫布其沙漠突出表現為“五缺、兩少、一氾濫”,即缺植被、缺公路、缺醫療、缺通信、缺教育;農牧民收入少,降水少;沙塵暴氾濫。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惡劣的環境導致地區生產要素貧弱、產業基礎薄弱、社會文化積弱,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縣,全旗財政收入不足400萬元,沙區農牧民年人均收入不足400元。

庫布其沙漠是內蒙古乃至全國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沙塵一起,一夜之間就可以刮到北京城,庫布其的生態狀況不僅關係本地區發展,也關係華北、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庫布其惡劣的生態環境制約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更是當地農牧民貧困的根源,沙區既是生態脆弱區,又是深度貧困地區,既是生態建設主戰場,也是脫貧攻堅的重點難點地區,生活在庫布其沙漠的農牧民,受盡了沙漠困擾,改善生態與發展經濟的任務十分繁重。以前農牧民騎著駱駝到旗政府所在地辦事,往返100多公里要走6天,沙漠裡的居民大約有3萬人沒見過小汽車;曾經全旗僅有的一家企業——杭錦旗鹽場也坐落在沙漠深處,產品運輸需要繞行300多公里;沙漠裡沒有成形暢通的道路,路況十分糟糕,進入沙漠,推土機前面開道,車在後面跟著走,一場風,剛推出來的路就被損壞了。

為改變這一惡劣的生態環境,當地黨委、政府將生態建設作為全旗最大的基礎建設和民生工程來抓,大力推進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庫布其沙漠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資源逐步恢復,沙區經濟不斷髮展,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里,1/3的沙漠得到治理,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全旗植被覆蓋度由2002年的16.2%增加到2018年的53%。杭錦旗黨委、政府傾力支持企業規模化、系統化、產業化治沙綠化,發展沙漠生態工業、生態光伏、生態健康、生態旅遊和生態農牧業等沙漠生態循環經濟產業,通過生態產業的導入帶動沙區農牧民創業就業、脫貧致富,沙區貧困人口年均收入從不到400元增長到目前1.4萬元。逐步走出了一條“產業與扶貧”“生態與生意”互促共贏的新路子,孕育並形成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庫布其精神”,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被聯合國確認為“全球生態經濟示範區”。

二、主要做法

庫布其治沙成果根本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關鍵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偉大理念。庫布其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找到了“生態、經濟、民生”的利益平衡點,政府、企業、群眾形成了緊密的治沙利益共同體,探索出“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社會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四輪驅動的“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實現了多方互惠共贏。

(一)堅持黨委政府主導,

不斷構築沙漠治理支持性政策體系

沙漠生態修復投資大、週期長、見效慢,沒有強大的思想引領,沒有系統的政策性體系支持,庫布其治沙就會半途而廢,就不可能堅持到今天,更不可能實現綠富同興。

面對庫布其沙患,內蒙古自治區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築牢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安全屏障的囑託,堅持以社會化的方式推進沙漠治理,加強政策引導,實施獎補機制,充分調動企業、群眾等各方面力量參與荒漠化治理;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堅持“綠色大市”戰略,大力實施禁牧、休牧政策,在全國率先在農區、半農半牧區和牧區的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區和生態惡化地區實行全年禁牧,其餘地區實行4—6月休牧,休牧結束後以草定畜,同時推行舍飼圈養,並出臺實行“五荒到戶、誰造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為社會力量多元化參與生態建設創造了有利的政策環境;杭錦旗推行“掏錢買活樹”的約束機制和“以補代造”“以獎代投”等激勵機制,鼓勵、引導企業、農牧民通過承包、入股、租賃以及投工投勞等方式參與防沙治沙,撬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治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荒漠化治理工作進入新的階段。當地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的方針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紮實推進重點區域的生態修復與治理,依託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大力發展地方生態工程,統籌推進水土保持、國土、水利等工程,形成了國家和地方各類工程多輪驅動促進沙區生態持續改善的局面,不斷提高沙區生態承載力。在原有政策的基礎上,先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發展沙產業、生態移民、禁牧休牧、林權流轉、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了企業和群眾直接支持,有效促進了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生態領域聚集,實現了“三個轉變”,即防沙治沙主體由國家和集體為主向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轉變,由注重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向科技創新支撐綜合防治轉變,由單純注重生態效益向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協同共進轉變。按照“由近及遠”“由易及難”的原則,紮實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一、二、三、四、五期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日元貸款項目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和項目,在庫布其沙漠累計實施面積近1200萬畝;在庫布其沙漠地區內建成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4個;在全國率先實行優化發展區、限制發展區、禁止發展區“三區規劃”政策,統籌推進十大孔兌綜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黃河二期防洪、重要支流治理等水利工程;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推動草原畜牧業由天然放牧向舍飼、半舍飼轉變,推動種植業由粗放式耕作向為養而種、以種促養、以養增收轉變,推動農牧民向優勢地區集聚、向二三產業轉移,有力地促進了庫布其沙漠地區自然修復。

(二)堅持產業化經營,

著力構建沙漠治理多元化投入機制

庫布其剛開始治沙時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主要原因還是沒有形成規模,沒有形成系統。長週期的沙漠綠色生態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僅僅靠政府單方面的投資是遠遠不夠的,且當地政府財政收入不能支撐巨大的投入,破解資金問題成為最大的難題。

沒有資金怎麼辦?當地立足於解決生態治理的可持續性問題,不斷探索沙漠治理新路子,引入社會企業資本,用產業化的思路指導生態建設,把防沙治沙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解決了“錢從哪裡來”“利從哪裡得”“如何可持續”的問題。同時在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中,徹底轉變了“撒胡椒麵”式的投入模式,注重打好資金投入的組合拳,建立了“多渠道進水、一個龍頭放水”的項目整合機制和“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政府、銀行、企業協作機制。採取項目帶動,統籌捆綁涉農涉牧項目,實施林業生態項目404.41萬畝、草原生態建設項目170萬畝、河湖連通項目向庫布其沙漠引入黃河凌汛水6300萬立方米,治理面積5.4萬畝,累計實施生態建設治理面積579.81萬畝,投資10.4億元。引入社會資本,依託國家和地方生態工程,在開展系統化、規模化、產業化沙漠治理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沙漠生態產業,逐步創造出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六位一體”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產業體系。通過土地流轉、農牧民入股、企業承包、專業合作組織經營等形式,積極調動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建設,實現治理生態向經營生態轉變。引進億利、伊泰等10多家企業參與生態建設,累計投資近50億元,涉及基礎設施建設、草原圍封、人工造林、飛播封沙等多個方面,走出了一條規模化、產業化的治沙之路。按照“綠起來與富起來相結合、生態與生存相結合、產業與扶貧相結合”的發展形式,樹立“向沙要綠、向綠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電”的發展理念,探索“治沙、生態、產業、扶貧”四輪平衡驅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形成了獨特的沙漠生態經濟學。在億利、伊泰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參與治沙和沙產業開發的企業數量達到了80多家,培育了自治區級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4家、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2家,“反彈琵琶,逆向拉動”,有效解決了生態治理的可持續性問題,庫布其沙塵天氣明顯減少,降雨量顯著增多,生物多樣性大幅恢復。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能源治沙

(三)強化共同治理理念,

充分調動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沙漠治理積極性

飽受沙漠之困、沙化之苦、沙塵之擾的庫布其沙區人民,起初治沙純粹是為了生存。然而,沙漠阻隔著人們對外界的認知,且大多農牧民思想得不到解放、比較保守,認為沙漠只會帶來困擾,更不可能帶來經濟收入,動員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沙漠治理成為一大難題。

當地黨委、政府深入踐行全社會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全民行動觀,積極鼓勵引導廣大農牧民通過植樹造林、發展特色種植養殖項目等渠道,融入治沙和生態產業鏈條,實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通過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廣“農戶+基地+龍頭企業”的林沙產業發展模式,充分調動廣大農牧民特別是貧困農牧民治沙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平臺+插頭”的沙漠生態產業鏈上,農牧民擁有了“沙地業主、產業股東、旅遊小老闆、民工聯隊長、產業工人、生態工人、新式農牧民”7種新身份,帶動庫布其沙區及周邊3.6萬名農牧民實現脫貧致富,帶動周邊1303戶農牧民發展起家庭旅館、餐飲、民族手工業、沙漠越野等,戶均年收入10萬多元,人均超過3萬元,517戶農牧民實行標準化養殖和規模化種植,人均收入達到2萬元,累計引導農牧民投入5000萬元左右,完成林草種植20萬畝,讓廣大群眾共享沙漠生態改善和綠色經濟發展成果,獲得治沙增綠和民生改善的“雙實效”;在庫布其東部區域,通過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直接與間接帶動了1萬名貧困人口就業創業,創新性地提出並實施了“無土移民”戰略,將生活在沙區與不適宜人類生存發展環境中的群眾搬遷到園區創業發展,使6000多戶10000多人進得來、穩得住、能致富;通過建立沙柳種植保護讓利的補償機制,使周邊貧困人口人均增收2000元。

通過不斷探索、一代接著一代治理,沙漠區的農牧民思想觀念轉變了,重新認識了沙漠,也不再害怕沙漠,知道了沙漠不僅可以治理、利用,而且還可以致富,是資源,是機遇。同時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轉變,由過去的散居遊牧、靠天吃飯轉變為多種方式就業。生態改善、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團結、社會和諧。

同時,當地大力推動全民義務植樹規範化、基地化、科學化和制度化,大力建設庫布其沙漠公園建設試點和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示範區,形成了“大種樹、年年種、人人種”的植樹造林良好氛圍。杭錦旗人民武裝部在庫布其沙漠南沿植樹造林,目前已建成佔地面積達7.6萬畝的生態基地,先後被授予“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單位”“全軍綠化模範單位”。億利集團與螞蟻金服合作,吸引全國支付寶用戶群體參與庫布其治沙行動,研發手機移動端App,通過“互聯網+公益”的模式動員全社會參與庫布其植樹治沙事業。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林草治沙

(四)注重治沙科技創新,

不斷提升沙漠科學治理水平

沙漠治理僅僅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遠遠不夠,沙區惡劣的環境給生態恢復帶來極大的困難,往往栽進去的樹苗、播進去的草籽成活率很低,成活後也因受到風沙的侵蝕而無法存活。傳統的治理方式受到挑戰,治沙科技創新成為當務之急。

為此,當地堅持尊重科學、順應自然,運用現代化手段提高生態治理成效,不斷開展科技攻關、技術引導,根據庫布其沙漠沙化土地類型和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堅持“先易後難、由近及遠、鎖邊切割、分區治理、整體推進”的治理原則,採取“南圍北堵中切割”的治理措施,對庫布其沙漠南、北兩個邊緣,一方面結合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在生態嚴重退化、不具備農牧業生產條件的區域,實施人口集中轉移、退耕、禁牧、封育等措施,增強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另一方面,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區域,採取人工造林、飛播造林等方式,建設喬、灌、草結合的鎖邊林帶,形成生物阻隔帶。對庫布其沙漠中部,在沙漠腹地水土條件較好的丘間低地和湖庫周邊,採取點綴治理的方式,開展人工造林種草,建設沙漠綠島;在孔兌兩岸利用溝川的水分條件,營造護堤林、護岸林、阻沙林帶;在庫布其沙漠境內修建了多條穿沙公路,將沙漠切割成塊狀進行分區治理,通過在公路兩側設置沙障、人工種樹種草等措施,建成一道道綠色生態屏障,有效控制了沙漠擴展趨勢。

在庫布其沙漠治理長期實踐中,治沙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提出了“鎖住四周、滲透腹部、以路劃區、分塊治理、科技支撐、產業拉動”的治沙方略和“路、電、水、訊、網、綠”組合治沙方針,沙治到哪裡,路就修到哪裡,水、電、訊就通到哪裡,建立了“喬、灌、草(甘草)”相結合的立體生態治理體系,探索創新了100多項沙漠生態技術成果,研發了1000多種耐寒、耐旱、耐鹽鹼的植物種子和100多種“沙漠生態工藝包”,建成了我國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建立了旱地節水現代農業示範中心、生態大數據示範中心、智慧生態光伏示範中心和與聯合國環境署共建的“一帶一路”沙漠綠色經濟創新中心等一系列世界先進的示範中心。這些世界領先的治沙科學方法和技術成果,極大地提高了防沙治沙的效率和質量,成本大幅降低,實現從分散治理到統一規劃,從傳統方法到科學化治理的根本轉變,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一整套科學解決方案。

三、經驗啟示

荒漠化是地球的頑疾,在“一帶一路”沿線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十多億人口飽受沙漠之困。中國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佔國土面積的45%,全國近35%的貧困縣、近30%的貧困人口分佈在西北沙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庫布其沙漠地區認真落實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到突出的戰略位置,堅持保護與發展並重、保護優先的發展思路,深入持久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加大治理力度,大力發展沙漠綠色經濟,創造了巨大的生態財富,成為“世界治沙看中國,中國治沙看庫布其”的樣板和典範,實現了從“黃色沙漠”到“綠洲銀行”的蛻變,形成了一個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的治沙模式。

(一)認清形勢是前提,走出了一條經濟和生態融合發展綠色之路

對家園的眷戀,對綠色的嚮往,對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的追求,是庫布其沙漠地區黨委、政府和群眾、企業最樸素的嚮往和追求。庫布其沙區歷屆黨委、政府深刻認識到沙漠治理的特殊重要性,站在關係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到庫布其地區生態系統的極端脆弱性,直面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嚴重的客觀現實,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切實擔負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政治責任,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組織動員各方力量協同發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以生態工程為抓手,以社會參與為重點,組織實施各類生態工程的基礎上,強化政策引導,促進了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沙漠治理開發集聚,在漫長曲折的生態建設道路上,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全面融合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二)科學規劃是基礎,提升了沙漠治理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路徑,為推動庫布其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庫布其沙區黨委、政府堅持以總體規劃統領發展和建設大局,充分發揮規劃的指導性作用,堅持分步實施、循序推進的整體建設進程,結合農牧業經濟“三區”發展規劃、生態環境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根據當地條件形成了系統化、規模化治沙的理念,提出了“一帶三區”規劃,即沙漠綠化帶和生態保護區、生態過渡區、生態開發區,因地制宜確定建設重點,依託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實行分類指導、分區治理,堅持規模化、系統化、綜合化規劃沙漠生態治理、修復,確保了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三)政策支持是保障,構建了黨委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格局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庫布其治沙踐行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全民行動觀。各級黨委、政府政策支持是庫布其沙漠治理成功的重要保證,沒有強有力的政策保障,沙漠治理可以說是天方夜譚,當地黨委、政府始終銘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自治區時提出的“內蒙古要大膽先試,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改革”的指示精神,在穩定公共財政投資的基礎上,深化改革創新,以政策支持為根本,理順企業投入、群眾參與的體制機制,推動生態治理社會化,打通了體制機制障礙,逐步構築起了支持荒漠化防治的政策體系,構建荒漠化防治的可持續長效機制。

(四)資金投入是關鍵,實現了地方興業、生態增效的沙漠綠色經濟模式

庫布其沙漠治理的成效,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的成功樣板。庫布其沙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除足額撥付國家生態重點工程的配套資金外,旗財政每年都要安排專項資金用於生態文明建設,在資金的管理上,採取單設賬戶,嚴格落實專戶存儲、專款專用和封閉運行制。在黨委、政府的大力倡導和政策支持下,本土企業突破防沙治沙為單純公益性投入的傳統思維,創造性地將生態與產業相結合,生態治理與企業發展相結合,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的生態投入,以建設機制為抓手,吸引、鼓勵社會力量積極投入治沙造林生態文明建設,變沙漠問題為沙漠機遇,開創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發展模式。同時,不斷完善林權抵押、貼息貸款、稅費減免、返還植被恢復費、免收育林基金及稅收先徵後補和森林保險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僅2010年以來,來自龍頭企業和農牧民的生態文明建設投入規模就達到30多億元,有效緩解了政府投入壓力。

(五)精神力量是動力,創造了共建共享、綠富齊增的生態文明成果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講話中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庫布其治沙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要理念,多年來的治沙實踐中逐步形成併發揚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庫布其沙漠治理精神。庫布其精神蘊含著改變生存處境和發展命運的堅定情懷和意志,與當代中國形成的眾多精神相映生輝,這是一種原生動力,引領著庫布其治沙與綠色發展實踐走向成功。守望相助,庫布其沙區蒙漢各族幹部群眾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守望相助”的殷殷囑託,齊心協力堅守自己的生產生活家園、築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百折不撓,庫布其沙區各族幹部群眾始終弘揚習近平總書記點讚的“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至誠無間、愈挫愈奮,一次次奪取了沙漠治理的勝利;科學創新,庫布其沙區的廣大人民群眾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提煉科學治沙方法,創新治沙技術,並進行大規模推廣;綠富同興,庫布其地區廣大人民群眾既是沙漠治理最廣泛的參與者、最堅定的支持者,更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世代居住在庫布其沙漠腹地的牧民,隨著沙漠治理、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搬到了集中新建的牧民新村開起了牧家樂,搞起了沙漠旅遊,收入逐年增多。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不僅在渾善達克、烏蘭布和、騰格里、塔克拉瑪干等各大沙漠,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雲南、貴州、河北、吉林等全國各大沙區成功落地,而且已經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國等“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與全世界荒漠化地區分享成功經驗。中國為防治荒漠化開出了“中國藥方”,為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這個“世界目標”提供了“中國方案”,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經驗”。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現在的庫布其沙漠綠意盎然

來源/生態環境部微信

整理/廣東生態環境微信編輯小組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精彩推薦

▷第八屆“廣東環境文化節”啟動啦!邀你一起參與演講比賽

▷“粵來粵美”——廣東生態環境保護攝影大賽徵稿啟事

▷看看究竟有多美

【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美麗中國先鋒榜(18)】內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治理創新實踐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