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7日發佈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和服務,推動專業化消費金融組織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對居民購買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家電、智能家居、節水器具等綠色智能產品提供信貸支持,加大對新消費領域金融支持力度”。業內人士認為,消費金融行業近年來快速發展,消費信貸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大幅上升,但行業也面臨一些痛點和難點,有待各方共同破解。


"

8月27日發佈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和服務,推動專業化消費金融組織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對居民購買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家電、智能家居、節水器具等綠色智能產品提供信貸支持,加大對新消費領域金融支持力度”。業內人士認為,消費金融行業近年來快速發展,消費信貸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大幅上升,但行業也面臨一些痛點和難點,有待各方共同破解。


特別策劃 | 消費金融再獲政策利好,創新發展考驗金融機構

(圖片來源:上海金融報 製圖:潘晟)

消費金融遭遇“成長的煩惱”

“近年來,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消費金融市場規模,均迎來跨越式發展。”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程雪軍博士告訴《上海金融報》記者,“根據央行數據,我國消費信貸規模從2011年的8.9萬億元到2018年的33.8萬億元,8年間增長了279.78%。”

“其中,互聯網消費金融突破了傳統‘金融抑制’的束縛,大幅度釋放了金融需求,其交易規模在2012年僅有6.8億元,到2018年末突破2萬億元。”程雪軍指出。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指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對於居民來說,消費信貸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大幅上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均表明,消費信貸的普及將有助於向“消費型”經濟的轉型,消費在經濟中的規模和地位將隨之上升。

不過,程雪軍指出,在市場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消費金融的不良率也持續攀升。“根據中國銀保監會以及行業調研數據,2012年,我國以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為代表的消費金融行業不良率僅0.56%,但2016年突破監管紅線(4%)達到4.11%,2017年與2018年市場不良率高達6.62%。”

“受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共債風險上升、汽車消費下滑等因素影響,消費金融行業的風險有所上升,本行零售產品的不良率也因此上升。”某股份制銀行在近期發佈的2019年半年報中表示,“本行自2017年底開始提前進行風險政策調整,重點防範共債風險,同時針對共債、高負債及高風險地區客戶採取額度管控、謹慎授信等措施,有效控制並降低了高風險客戶佔比,新發放業務的資產質量穩定向好,預計這些管制措施的優化效應將會在2019年下半年逐漸展現。”

某大型銀行半年報顯示,該行個人消費貸款不良率從2018年末的1.10%上升到2019年6月末的1.45%,個人消費貸款在所有貸款中的佔比從2018年末的1.52%下降到2019年6月末的1.16%。

除不良率高企外,在程雪軍看來,消費金融行業還有三大問題——互聯網消費金融監管政策有待完善;社會徵信體系不健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嚴重不力。對此,程雪軍提出了五項建議,包括加強審慎監管方式,從機構式監管向行為監管邁進;完善法律供給,構建場景消費金融法律體系,謹防監管套利;建立和完善事前、事中、事後場景消費金融監管機制;深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在消費金融監管領域的應用,構建完善的場景消費金融“監管科技 ”體系;加強消費金融行業自律規範,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專員張哲宇則建議,構建多層次市場徵信體系,形成政府與市場化機構或行業自律組織的雙支柱徵信體系。既要發揮央行主導、整合市場徵信機構的作用,又要給市場化機構充分的競爭和盈利空間。

市場主體有待進一步豐富

“與美國、日本相比,我國消費信貸提供機構相對單一,消費信貸產品以銀行信用卡、互聯網消費金融為主,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和線下小貸公司份額不足;消費信貸產品同質化嚴重。我國應鼓勵多元化信用卡服務商、提供針對不同行業的特定信用卡,提高消費金融服務的針對性、探索細分場景、促進行業良性競爭。”張哲宇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意見》也提出“推動專業化消費金融組織發展”。程雪軍認為,這應該主要是指由中國銀保監會審核批准的消費金融公司(目前成立開業的有24家)。

張哲宇表示,近年來,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獲批加速,這些公司股東大多為銀行,本質為彌補銀行信貸覆蓋的不足,缺乏核心競爭力。“資金方面,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股東資金大多有限,且只有少數公司獲准參與金融同業拆借市場、發行金融債和ABS。場景方面,銀行尚且缺乏相應的獲客渠道和消費場景。風控方面,持牌消費公司股東大多為銀行,依賴央行徵信,數據源不夠立體與豐富。”

張哲宇進一步指出,消費信貸的本質是借貸,盈利的根本靠賺取利差,目前消費信貸的經營機構主要包括商業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平臺。其中,銀行發展消費金融具備資金和風控優勢,天然擁有賺取直接利差的屬性,但銀行在消費信貸業務發展中也面臨場景和風控難題。

“消費信貸發展的三個核心能力分別是資金、場景和風控。在風控方面,商業銀行的主流風控策略是,以央行徵信報告為數據源,以專家經驗或專家規則為評判策略,但過於定性的風控方法,雖然降低了壞賬率,也導致銀行無法更精準、更廣泛地服務長尾客戶。銀行與擁有互聯網大數據的平臺聯合建模,成為未來消費金融平臺提高風控能力的重要方向。在場景方面,銀行自身缺乏場景,需要與商戶合作搭建消費場景,分享利差空間,但由於銀行的特殊屬性,對資金和數據的安全要求較高,要實現真正與商戶無縫合作,還需更加靈活的體制機制做基礎。”張哲宇指出,“我國銀行以利息收入為主,折扣和返傭收入佔比較小,銀行和商戶合作程度有待加深。應借鑑美國返傭和折扣機制,與商戶加強合作,改善盈利結構,避免收入結構單一。“


"

8月27日發佈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和服務,推動專業化消費金融組織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對居民購買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家電、智能家居、節水器具等綠色智能產品提供信貸支持,加大對新消費領域金融支持力度”。業內人士認為,消費金融行業近年來快速發展,消費信貸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大幅上升,但行業也面臨一些痛點和難點,有待各方共同破解。


特別策劃 | 消費金融再獲政策利好,創新發展考驗金融機構

(圖片來源:上海金融報 製圖:潘晟)

消費金融遭遇“成長的煩惱”

“近年來,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消費金融市場規模,均迎來跨越式發展。”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程雪軍博士告訴《上海金融報》記者,“根據央行數據,我國消費信貸規模從2011年的8.9萬億元到2018年的33.8萬億元,8年間增長了279.78%。”

“其中,互聯網消費金融突破了傳統‘金融抑制’的束縛,大幅度釋放了金融需求,其交易規模在2012年僅有6.8億元,到2018年末突破2萬億元。”程雪軍指出。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指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對於居民來說,消費信貸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大幅上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均表明,消費信貸的普及將有助於向“消費型”經濟的轉型,消費在經濟中的規模和地位將隨之上升。

不過,程雪軍指出,在市場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消費金融的不良率也持續攀升。“根據中國銀保監會以及行業調研數據,2012年,我國以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為代表的消費金融行業不良率僅0.56%,但2016年突破監管紅線(4%)達到4.11%,2017年與2018年市場不良率高達6.62%。”

“受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共債風險上升、汽車消費下滑等因素影響,消費金融行業的風險有所上升,本行零售產品的不良率也因此上升。”某股份制銀行在近期發佈的2019年半年報中表示,“本行自2017年底開始提前進行風險政策調整,重點防範共債風險,同時針對共債、高負債及高風險地區客戶採取額度管控、謹慎授信等措施,有效控制並降低了高風險客戶佔比,新發放業務的資產質量穩定向好,預計這些管制措施的優化效應將會在2019年下半年逐漸展現。”

某大型銀行半年報顯示,該行個人消費貸款不良率從2018年末的1.10%上升到2019年6月末的1.45%,個人消費貸款在所有貸款中的佔比從2018年末的1.52%下降到2019年6月末的1.16%。

除不良率高企外,在程雪軍看來,消費金融行業還有三大問題——互聯網消費金融監管政策有待完善;社會徵信體系不健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嚴重不力。對此,程雪軍提出了五項建議,包括加強審慎監管方式,從機構式監管向行為監管邁進;完善法律供給,構建場景消費金融法律體系,謹防監管套利;建立和完善事前、事中、事後場景消費金融監管機制;深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在消費金融監管領域的應用,構建完善的場景消費金融“監管科技 ”體系;加強消費金融行業自律規範,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專員張哲宇則建議,構建多層次市場徵信體系,形成政府與市場化機構或行業自律組織的雙支柱徵信體系。既要發揮央行主導、整合市場徵信機構的作用,又要給市場化機構充分的競爭和盈利空間。

市場主體有待進一步豐富

“與美國、日本相比,我國消費信貸提供機構相對單一,消費信貸產品以銀行信用卡、互聯網消費金融為主,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和線下小貸公司份額不足;消費信貸產品同質化嚴重。我國應鼓勵多元化信用卡服務商、提供針對不同行業的特定信用卡,提高消費金融服務的針對性、探索細分場景、促進行業良性競爭。”張哲宇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意見》也提出“推動專業化消費金融組織發展”。程雪軍認為,這應該主要是指由中國銀保監會審核批准的消費金融公司(目前成立開業的有24家)。

張哲宇表示,近年來,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獲批加速,這些公司股東大多為銀行,本質為彌補銀行信貸覆蓋的不足,缺乏核心競爭力。“資金方面,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股東資金大多有限,且只有少數公司獲准參與金融同業拆借市場、發行金融債和ABS。場景方面,銀行尚且缺乏相應的獲客渠道和消費場景。風控方面,持牌消費公司股東大多為銀行,依賴央行徵信,數據源不夠立體與豐富。”

張哲宇進一步指出,消費信貸的本質是借貸,盈利的根本靠賺取利差,目前消費信貸的經營機構主要包括商業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平臺。其中,銀行發展消費金融具備資金和風控優勢,天然擁有賺取直接利差的屬性,但銀行在消費信貸業務發展中也面臨場景和風控難題。

“消費信貸發展的三個核心能力分別是資金、場景和風控。在風控方面,商業銀行的主流風控策略是,以央行徵信報告為數據源,以專家經驗或專家規則為評判策略,但過於定性的風控方法,雖然降低了壞賬率,也導致銀行無法更精準、更廣泛地服務長尾客戶。銀行與擁有互聯網大數據的平臺聯合建模,成為未來消費金融平臺提高風控能力的重要方向。在場景方面,銀行自身缺乏場景,需要與商戶合作搭建消費場景,分享利差空間,但由於銀行的特殊屬性,對資金和數據的安全要求較高,要實現真正與商戶無縫合作,還需更加靈活的體制機制做基礎。”張哲宇指出,“我國銀行以利息收入為主,折扣和返傭收入佔比較小,銀行和商戶合作程度有待加深。應借鑑美國返傭和折扣機制,與商戶加強合作,改善盈利結構,避免收入結構單一。“


特別策劃 | 消費金融再獲政策利好,創新發展考驗金融機構

供圖 今日頭條

鏈接:滬上銀行業創新優化消費金融服務

記者瞭解到,上海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延展消費金融服務對象、拓寬消費信貸應用領域、優化信貸產品結構等方式,創新優化消費金融服務模式。

據悉,為延展消費金融服務對象,上海銀行推出公積金信義貸,針對個人公積金繳交客戶提供的全在線小額信用消費貸款,3分鐘實現個人公積金繳交客戶全在線貸款申請、審批、簽約和用款;交行上海市分行將原針對代發工資客戶的專屬信用消費貸產品“薪金貸”升級為“惠民貸”,目標客群範圍擴大至代發工資客群、房貸客群、公積金繳存客群等其他客群,助力非房消費貸的發展。

在消費信貸應用領域方面,上海農商銀行推出信用卡稅費“隨鑫分”,提供針對個人房屋買賣過程中所應繳納的,包括但不限於契稅、個人所得稅等相關稅費和服務費分期服務;農行上海市分行開發“通用車聯貸”的附加貸,增加汽車配飾、保險等項目貸款。

為優化信貸產品結構,中銀消費開發“中銀消費閃付”,以銀行二類賬戶為載體,成為市場上首家以信用額度支持微信支付的消費金融公司。

就《意見》提及的“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產品的購買”,招行信用卡聯合廠商對購買新能源車的客戶提供最低首付15%、最長貸款期限達5年期的金融產品;而在招行App、掌上生活App商城內購買綠色智能家電,使用招行信用卡支付,可享最高12期免息分期付款服務。

記者 周軒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