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南京老地名——街頭巷尾的建築

中國歷史 建築 秦淮河 雕塑 南京鐘山風景區 2017-05-21

城市發展因為有歷史有故事更有韻味,生活因為有回憶有記錄而更加精彩,存在於民間街頭巷尾的歷史遺蹟讓歲月撫平了“面容”,被遺忘。讓我們重溫這些被遺忘的歷史,用“小地名”記錄南京歷史的發展軌跡,讓“大歷史”豐富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

今天我們跟隨這位老南京人——雷國俊先生去轉轉南京的街頭巷尾,領略民間的歷史文化。

你不知道的南京老地名——街頭巷尾的建築

你不知道的南京老地名——街頭巷尾的建築

你不知道的南京老地名——街頭巷尾的建築

你不知道的南京老地名——街頭巷尾的建築

老照片卞公祠全節牌坊

記得上世紀五十年代,莫愁路上曾經有過一個不起眼的窄小入口,卻是通往冶山道院的必經之處。蜿蜒曲折的山路,不斷向前延伸。儘管每天上下班人都會經過莫愁路,卻從來不曾注意過這條山路。這裡居住的小戶人家,如同一個與世隔絕的“村落”,山上居民區密集,多為城市下層的老百姓。後於2007年老住(租)戶搬走,被城市規劃拆遷改造成市民廣場。

此處曾為卞公祠,晉朝的卞壼和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叫卞眕,一個叫卞盱的墳墓。父子三人都為戰爭而死。卞壼的妻子裴氏,撫摩著屍首哭著說。做父的是忠臣,做兒子的是孝子,還有什麼遺恨呢?其墓在冶城。明太祖建朝天宮時,欲想平掉。一日見一婦披麻大笑怪問朱元璋。說:我的丈夫是為忠死的。我的兒子是為孝死的。我就是忠臣的妻子,孝子的母親,又有什麼悲慼呢。說完話忽然不見。明太祖就把這件事詢問別人。才知道這是卞氏的墳墓。那個婦人便是卞壼的妻子。於是建立祠宇。追封他的墳墓。說到卞公祠,就不得不說主人公卞壼(kun),(281年-328年),常因形近而誤作為卞壺(壼,音捆)。其實,就連很多老南京也不熟悉他。根據史書上的記載,卞壼是1600年前東晉初年的著名武將,與重臣王導同朝為官,官拜尚書令。而他為後人所知,則緣自他的剛正不阿和忠貞不屈。東晉時期,大將蘇峻擁兵作亂,卞壼和他的兩個兒子壯烈殉國。有感於一家忠孝,東晉皇帝把他安葬在今朝天宮西側,建了卞公墓,後來又修建了卞公祠,豎立了御賜忠節坊。牌坊前鑿水井稱為忠孝泉井,以紀念卞壼。2007年拆遷時,我為了留下記憶,帶著相機拍下這幾張卞公祠全節牌坊老照片。如今已經建成“全節坊”的新牌坊及新的亭臺,成了市民的街心公園。

你不知道的南京老地名——街頭巷尾的建築

你不知道的南京老地名——街頭巷尾的建築

你不知道的南京老地名——街頭巷尾的建築

糖坊廊61號

這座建築是當年的徽商所建造。61號居民,60歲的陶其鈴老人向記者講述了她家族祖先當年建造房屋的經過:大概在150年前,陶的先祖拋離家鄉安徽,走南闖北做布料生意,不知道是怎樣的一番奮鬥,陶家祖先終於攢下一筆家業,以數萬兩銀子的價錢在秦淮河畔起了這個宅子。徽商的眼光十分獨到,緊靠著宅子又開了一家德泰和布莊,借秦淮河通商開埠的河道在南京做起水陸碼頭生意。令人驚歎的莫過於建築上精美得讓人稱奇的種種雕刻。花隔的下半部、天井的二樓欄杆底部,均雕刻了“三國演義”中的圖案。尤其是天井處,東南西北面各分佈3塊雕花,完整地再現了“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等場景,而且看上去,人物面部依然清晰,眉、眼、鼻、口一個都不少。樓下12扇花隔的上半部,則刻有梅、蘭、竹、菊“四君子”圖案,以及麒麟、仙鶴、鳳凰、猴子等象徵吉祥如意的動物,個個不重樣。除了極少數木雕有些磨損,絕大多數雕刻均保存完好,令人歎為觀止。100多年前徽商所造的,是內秦淮河上至今保存完好的一處河房,也是中國唯一的“菱形”河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河房,十里秦淮兩岸一種特殊的建築,其特點是前門臨街,後窗面水,大多二進或者三進,正房對河開大窗,臨水的一進向河面挑出,凌波而立,下埋木樁石墩或石構件,上築軒、閣、亭、臺。據《南京文物志》記載:“糖坊廊61號陶宅,建築平面呈菱形,有跑馬樓兩進,中間為內天井,後面河廳一進,為清代中晚期建築風格。跑馬樓簷下欄板雕刻十分精美,多為戲曲圖案,現保存完好,高大的封火牆,在秦淮河畔尤顯突出。”

你不知道的南京老地名——街頭巷尾的建築

你不知道的南京老地名——街頭巷尾的建築

你不知道的南京老地名——街頭巷尾的建築

炎帝庵竟然在牽牛巷40號

居民住戶在修理自己所住的牽牛巷40號院子門樓時,無意中將門頭方匾上的石灰剝掉,竟然露出一塊清同治年間的磚雕匾額,上面有“炎帝庵”三個大字,說明了匾額是重建炎帝庵時製作,也證明牽牛巷40號曾經是一座名叫“炎帝庵”的庵。匾額是青石,上面刻有同治4年字樣。南京人特別是城南的老人,對自己的祖宗非常尊敬,炎黃二帝更不用說,由此在街頭巷尾建立廟、庵是不奇怪的事!

你不知道的南京老地名——街頭巷尾的建築

你不知道的南京老地名——街頭巷尾的建築

南市樓

今南京城南評事街一帶有一地名叫南市樓。清代詩人陳文述曾有詩曰:“三百餘年逝水流,惟留南市舊名樓。輕煙澹粉銷沉盡,何處春風十四樓?”南市樓,是明代“春風十四樓”之一。明初,金陵為國都,城垣廣闊,店肆雲集,樓館四起,鱗次櫛比,其中以十四家樓館最為著名,有“花月春江十四樓”之盛譽,南市樓亦在此例。南市樓最初為宋時的安遠樓,後安遠樓毀於兵火,明代在安遠樓之故址重建此樓,更名為南市樓。新建的南市樓,雕樑畫棟,屋宇宏闊,淪落風塵的藝妓在此迎新送舊,倚門賣俏,過著“春風秋月等閒過”的賣笑生涯。清沿明制,南市樓盛況不減當年。暴發的商賈,落魄的學士,混跡仕途的官吏,闖蕩江湖的遊子,三教九流,八方門徒流連往返於此,南市樓成為藏汙納垢之所。康熙四十三年,進士陳鵬年任江寧知府後,鑑於民心不古,世風日下,遂大力著手整頓社會秩序,下令拆除南市樓,改建為講學堂。同時命鄉賢耄老於每月初一、十五講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消息傳來,全城譁然,拍手叫好者有之,洶洶不平者有之,暗中搗亂者有之。適逢總督阿山因陳鵬年不肯增稅一事,心懷不滿,正欲藉機誣陷,於是抓住大做文章,攻其一點,不惜餘力。以陳鵬年“逐群娼建亭其上,月朔宣讀聖諭,是為大不敬”的罪名,逮捕入獄,必欲置死地而後快。幸而康熙帝明察,未作處置,陳鵬年得已免死。百年名樓“南市”亦就此樓毀人散,僅留一地名供後人窺見當年的盛況。現在因城市拆遷改造,在舊地只餘3座小樓了。(雷國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