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為什麼用的是公曆?青團的發明者又是誰

文 | 江隱龍

在中國,曆法往往會與王朝的興起與衰落同步。西漢的太初曆、曹魏的景初歷、隋朝的開皇曆、明朝的大統歷甚至太平天國的天曆……這些曆法多為皇帝頒佈,故又稱為“皇曆”。不同皇曆的名稱背後隱藏著浩瀚的星空,同時也隱藏著或深或淺的鐵馬兵戈。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中國歷史上這些林林總總的歷法均為農曆,直到民國時期孫中山發佈《改歷改元通電》才正式規定“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由此公曆才正式在中國站穩腳跟。

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為什麼用的是公曆?青團的發明者又是誰

《改歷改元通電》中用的雖然是“陽曆”,但並不意味著中國傳統農曆便是陰曆。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歷法,傳統農曆陰陽結合,事實上是一種“陰陽合曆”。純粹的陰曆非常罕見,比較著名的是伊斯蘭曆,《改歷改元通電》中的改用,可以看作從陰陽曆改為陽曆,也可以看作從農曆改為公曆,但絕不能說是從陰曆改為陽曆。

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為什麼用的是公曆?青團的發明者又是誰

民國年號雖然以公曆為基礎,但民國政府依然非常注重農曆的實際用途。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以清《時憲曆》為基礎重新制定了中國傳統夏曆,遂成通行於後世的農曆。1968年中國大陸將民國夏曆正式更名為《紫金歷》並繼續沿用,由此可見,中國兩岸三地通用的農曆雖然源遠流長,但其定製卻稱得上是晚近之事。

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為什麼用的是公曆?青團的發明者又是誰

不然理解為什麼傳統中國的節日均以農曆為基礎——古代中國人的生活以農曆為尺度,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自然也是如此。然而,翻開日曆都不難發現,清明節這個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雖前後有擺動,但在卻沒有其他三種節日那樣差異如此之大,而是鎖定在了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這又是為什麼呢?

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為什麼用的是公曆?青團的發明者又是誰

原因在於春節、端午和中秋均是農曆中的“幾月初幾”,而清明則是節氣。二十四節氣以太陽運行的週期為基礎,因此與公曆相對吻合。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民國政府規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遂成定製。新中國成立後,清明節復歸以節氣為本,其日期為冬至後的第108天,基本徘徊於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民國時期,清明節還有一個別稱叫民族掃墓節,這一別稱則體現著漢族人在清明時分對祖先進行祭祀的傳統,背後則隱藏著中國民俗的又一種流變。

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為什麼用的是公曆?青團的發明者又是誰

隨著人口流動的加劇與傳統觀念的淡薄,掃墓這一傳統在中國大地上也一年淡過一年。然而,正如端午節的粽子和中秋節的月餅一樣,清明節給後輩留下的美味卻讓人難以捨棄。那麼這種美食是什麼?不同的人眼中有著不同的答案:有人說是甜蜜的青團,有人是鮮香的清明果,或許還有人會說是清明粑、清明粿、清明饃饃、清明蒿子粑……

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為什麼用的是公曆?青團的發明者又是誰

中國古代種類繁多的歷法都可以歸類為農曆,那這些同樣各類繁多的清明美食是不是也是同樣一種東西呢?可以說是——這些粑啊、粿啊、團啊,從外觀上看都是綠色的麵食,而且很容易猜出來裡面有餡;但也可以說不是——如果你認為湯圓和餃子絕對不是一家人,那清明果和青團之間的關係,也親密不了多少。至少,也要看成是清明美食的甜鹹兩黨吧。

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為什麼用的是公曆?青團的發明者又是誰

對。清明美食,正要從清明果與青團之間的“甜鹹之爭”開始說起。在中國,但凡是上了年頭的小吃,大多都會有一個與王侯將相、公卿貴族們“沾親帶故”的傳說,青團也不例外。關於青團流行最盛的傳說與太平天國後期的將領李秀成相關。相傳天京變亂後,李秀成被清兵圍捕。為了斷“賊人”的口糧,清兵添兵設崗禁止路過的百姓攜帶食物。百姓們可憐太平軍,於是想辦法將艾草汁揉入麵糰做成綠油油的米糰子,終於矇混過關把吃的帶到了李秀成手中。李秀成感百姓恩義,讓屬下均學會了做青團之法,青團遂流傳開來。

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為什麼用的是公曆?青團的發明者又是誰

僅僅從情節本身來看,這也稱得上是一個蹩腳的故事,好在喜歡吃青團的食客大多也不會計較其真偽,無非只是在享受口腹之慾的同時圖個開心。青團的歷史要遠較李秀成悠久——在歷史的縱軸線上,如果太平天國剛剛成年,那青團則早已步入耄耋之年。

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為什麼用的是公曆?青團的發明者又是誰

“青團”一詞在清初詩人袁枚所著的《隨園食單》中正式出現,語句用得極為簡潔幹練:“青糕、青團。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糕團。色如碧玉。” 袁枚是出了名的才子,其詩文與紀曉嵐齊名號稱“南袁北紀”,而其最富盛名的還要數“吃”——在這裡,袁枚用短短十八個字描述了青團的製作過程後還不忘帶一筆“色如碧玉”,後世的讀書人在清明時節若無意翻書看到這四個字,恐怕難免會飢腸轆轆一番。

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為什麼用的是公曆?青團的發明者又是誰

《隨園食單》付梓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太平天國的領袖洪秀全要到二十二年後才出生,青團自然不可能是在李秀成的時代才被髮明出來的。事實上青團比《隨園食單》還要古老,只是並不叫“青團”這個名字。明朝《杭州府志》中有“其米食用青白圓子,亦寒食遺意”的記載,這裡的“青圓子”便是袁枚筆下的青團。再向前回溯,宋朝清明時節有食用寒食餅的傳統,據楊慎《丹鉛總錄·詩話·茸母孟婆》中記載,宋徽宗北虜至金朝後,曾在清明節吟詩道:“茸母初生認禁菸,無家對景倍悽然。帝城春色誰為主,遙指鄉關涕涙連。”這裡的“茸母”指的是鼠麴草,正是寒食餅“綠色皮膚”的原材料;從宋徽宗的詩中不僅能看出寒食餅與後世青團的傳承,還能品味到寒食節與清明節之間的微妙聯繫。

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為什麼用的是公曆?青團的發明者又是誰

然而寒食餅也並不是青團最早淵源。南朝梁著名學者所著《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是日(三月三日),取鼠麴草汁作羹,以蜜和粉,謂之龍舌䉽,以厭時氣。”由此可見至少在南北朝時期,龍舌䉽便以作為寒具而出現了。不過當時的寒食傳統是以上巳節為中心,晉朝司馬彪《禮儀志》中所說的“三月上上,官民並禊飲於東流水上,彌驗此日”指的便是上巳袚禊的習俗。

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為什麼用的是公曆?青團的發明者又是誰

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本非同一個節日,唐朝中期,民間對於上巳的熱情逐漸轉向寒食與清明,而後兩者因為日期相近最終在民眾的流變中合二為一,民國時期定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這掃墓的傳統便來自於寒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