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為什麼偏愛現實主義?

中國電影按地域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內地、香港和臺灣。

1905年,時長五分鐘的戲曲記錄短片[定軍山]成為中國第一部電影,標誌著這一行業的起步。

而後,內地電影特別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電影群體迅速發展,漸成獨秀之勢。

戰爭年代,電影人蔡楚生、司徒慧敏等為避戰亂乘船抵達香港,成為香港電影的助力之一,催生了之後的繁榮。可以說,內地電影對香港臺灣影響至深,其起源發展、風格特點無不值得細細探究。

19世紀是變革暗湧的時代,為20世紀世界格局與科技發展的波譎雲詭埋下了伏筆。

1895年,19世紀末平凡的一年,發生了諸多大事。

  • 2月2日,中國威海衛被日軍佔領,洋務運動徹底失敗;
  • 2月13日,清廷派李鴻章赴日議和;
  • 4月17日,清廷割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 10月8日,日本暗殺朝鮮反日的明成皇后;
  • 11月5日,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
  • 12月28日,第一部電影在法國誕生。

誕生之初,電影作為一種新鮮玩意出現在巴黎街頭,僅過了半年時間,這種新技術就在亞歐大陸傳播開來,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早期電影流派。

中國電影,為什麼偏愛現實主義?

1895年12月28日,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在法國巴黎一家咖啡館放映

  • 法國人將深厚的文學傳統注入電影,出現了“藝術電影”;
  • 英國人忠實於對現實的記錄,形成“紀錄電影流派”;
  • 美國人把令人眼花繚亂的特技搬上銀幕,格里菲斯將電影變為真正的藝術;
  • 蘇聯人對剪輯手法情有獨鍾,“蒙太奇學派”影響至深。

唯有中國電影很特殊,沒有形成任何派別。早期電影拓荒者們,並未將關注點放在電影技術和電影本體的研究上,他們更看重電影的內容。有人說“中國電影史就是影像化的中國近代史”,不無道理。

中國人喜歡聽故事,自古便是。從流傳不息的評書、小說、神話、民間傳說便能窺探一二。作為亞洲最早引進電影的國家,1896年6月29日,上海著名的私家園林徐園率先放映了這種“西方影戲”。

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電影的傳入更像多了一種觀賞故事的手段,本質上和戲曲、文明戲沒什麼區別。

那會兒的電影從業人員除了商人,有一大部分是知識分子

動亂尚武的年代,這群文人將電影作為指點江山、施展抱負的手段。在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摻加部分來自靈魂深處的吶喊,以實現教化民眾的理想。以至於中國電影百年曆史進程中,最普遍、最有影響力、最具代表性的都是展現國家危難、民生疾苦和傳統道德的影片。

劇情跌宕起伏,曲折反轉,酌情佐以時代呼喊,文以載道,是為最佳。

1913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初,舉辦了第一屆國會,全國政局不穩,湖南、安徽等省紛紛宣佈獨立,但仍有生生不已向上而發的力量。

這一年,中國誕生了最早的兩部短片[難夫難妻][莊子試妻]。前者由早期電影先驅張石川鄭正秋拍攝,後者則是香港民新公司老闆黎民偉的作品,同時也是香港第一部故事片。

中國電影,為什麼偏愛現實主義?

[莊子試妻]秉承文明戲路數,由男演員反串女角

這兩部影片主要講述的就是以夫妻關係為代表的家庭倫理。取材上看,要麼面對現實,從生活中尋找創作素材,要麼轉向傳統戲曲,從以往的文藝作品中尋求靈感。

既有故事性,又體現了“西風東漸”之下,對女性命運的關懷,娛樂和教化兼備。

雖然有資料顯示,此時的電影依舊沿襲文明戲的表演套路,但相比之前的[定軍山]它已經成為了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的電影。

中國電影,為什麼偏愛現實主義?

京劇電影[定軍山]

20世紀20年代,處於中華民國的“黃金十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興盛,商業發展空前,也帶動了電影產業的繁榮。在利潤的刺激下,大量商業電影湧現,最典型的就是以[火燒紅蓮寺]為代表的武俠神怪片。

中國電影,為什麼偏愛現實主義?

如果時局安穩,中國電影很可能和美國一樣走向娛樂至上的道路,但軍閥混戰令這一切成為不可能。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病逝,軍閥時代來臨。國家危亡之際,商業片的粗製濫造、胡亂彈琴為輿論界所不滿,身受離亂之苦的民眾也紛紛呼籲電影業“猛醒救國”

當時的中國,實在沒有滋養娛樂片的土壤,短暫的商業電影潮流很快就被嚴峻的現實吞噬。

1923年,明星電影公司創辦人兼編劇鄭正秋,煞費苦心地編寫了一部從片名到內容,都百分之百符合中國傳統倫理範疇的電影[孤兒救祖記]。電影上映後,一炮打響,頗為轟動。

中國電影,為什麼偏愛現實主義?

鄭正秋


中國電影,為什麼偏愛現實主義?

[孤兒救祖記]

這部電影的成功,不僅將中國傳統文化和電影這一外來藝術徹底揉合到了一起,為經濟上處於危機的明星公司打了一劑強心針,也為處於混亂迷茫狀態的中國電影業指出了一條明路。

這以後[苦兒弱女]、[玉梨魂]、[掛名的夫妻]等一部部以家庭倫理道德為主的影片陸續出品,成就了“明星公司”,也推著中國故事片開啟了長達百年的民族電影之路。

20年後,以鄭正秋的衣缽傳人蔡楚生為首創作的[一江春水向東流]橫空出世,在那個動盪的戰爭年代震撼全國。

中國電影,為什麼偏愛現實主義?

蔡楚生

中國影史在此之前,還沒有哪一部影片能賺到觀眾如此多的眼淚,產生那樣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僅在上海一地就持續放映了三個多月,前往影院觀摩的市民超過70萬,佔當時上海人口的七分之一。

中國電影,為什麼偏愛現實主義?

[一江春水向東流]

自那以後,這種類型的影片一直閃現在中國電影史中,成為中國電影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

現在看來,[一江春水向東流]所選取的情感模式和敘事母題並不新鮮,不外乎善良忠貞的女性遭遇負心漢的悲情故事,但蔡楚生非常巧妙的將這種中國戲劇化敘事轉變為宣傳民主革命的武器,在傳統中融進了時代所需的精神內容,既滿足了觀眾追求曲折動人故事的喜好,又潛移默化的傳達了自己的想法,是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電影的勝利。

隨著蔡楚生和司徒慧敏等人輾轉香港,他這種立足現實,折射時代的電影也在那落地生根,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李翰祥、楚原等香港電影人,至今仍有餘波。

中國電影誕生在這片土地發展變化最激烈、最動盪的一段歲月,避無可避的在傳統和現實、商業和社會之間掙扎求生。受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如同揹負著家國使命前行的電影人,生得清澄似水,活得負重如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