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刺客信條》中的明朝女刺客用的是一把大寶劍

《刺客信條:餘燼》以及《刺客信條:大革命》季票之一《刺客信條編年史:中國》中的女主角是一個明朝女性,名叫邵君(Shao Jun)。

據說她是在正德皇帝死後,被刺客潛入了皇宮救出的妃子,王陽明的手下,一路漂泊到了威尼斯,和唐朝時從威尼斯一路漂泊到東土大唐的賽特形成了鮮明對比。

邵君的武器包括藏在腕甲中可以投擲出去的針,可以與腿法結合起來使用的鞋子裡的暗刃,鞭炮,口哨,以及一把長劍。

這把劍背在背上,拔將出來,按邵君一米六的身高來換算,長度約有九十公分,真是一把大寶劍。

中國的刺客們為什麼使用這麼難以隱藏的武器?

為什麼《刺客信條》中的明朝女刺客用的是一把大寶劍

先不說劍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先來說說邵君的技能裡,唯一的近身格鬥技,是抓住敵人的胳膊,用鞋裡的暗刃猛刺敵人的咽喉,或者一把擰斷敵人的脖子,再不然就是一腳踹跪下再說,拳擊和反擒拿是一概沒有的,也不知道是為了強調潛入,還是掩蓋邵君在技能上的不足,主角脆得發酥。

但一旦拿起劍,攻擊就稍微華麗了些,還能邊格擋邊從敵人身上滾過去。

為什麼沒有格鬥技?中國刺客格鬥技巧可能確實不太行,而且很多招式都是舶來品,拿來安在中國刺客身上自然少了獵奇性。

先來說說相撲好了,這種類似摔跤的運動在歷史上有很多稱呼,角抵、摔胡、摔角等等,總之是用投技、寢技、關節技決勝負的一種方式。

可惜華夏族相撲一直不是很行。據《述異記》記載,九黎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蚩尤的部隊在與黃帝軍打仗時,頭上裝備著角狀物,打仗時手腳並用,以頭上之角抵人,非常勇猛。就算在神話裡,角抵也是華夏族從九黎族那裡學來的。

我國曆史上用相撲決勝負最早的案例,出現在漢朝。《漢書·金日磾傳》記載,馬何羅入宮刺殺漢武帝,“日磾得抱何羅摔胡投何羅殿下,得禽縛之”。金日磾本來是匈奴休屠王太子,流落到漢室為武帝所重。“摔胡”,從名字也知道和胡蘿蔔一樣。三國時,孟康認為摔胡為“臥輪之類也”,顯然和柔術很類似。

《北齊書·南陽王綽傳》載,高綽被告謀反,“後主不忍顯戮,使寵胡何猥薩後園與綽相撲,殺之。”從何猥薩的姓氏來看,他很可能是吐谷渾人,出生大西北,摔角之技熟極而流,才能在作相撲之戲時倏然下手,何猥薩很有可能是使用了裸絞技術,因為據說高綽是被掐死的。

為什麼《刺客信條》中的明朝女刺客用的是一把大寶劍

《續高僧傳》記載了北齊時天竺僧勒那漫提,和時任信州刺史的綦母懷文的一段對話。綦母懷文評價和勒那漫提交好的一個善武的胡人蠕蠕客“此所知當與角伎賭馬”。蠕蠕客是柔然人,西域諸胡之一。綦母懷文這麼說,乃是一個擅長算學和冶金的工科高材生鄙視體育特長生,結果蠕蠕客打架很厲害,算學也不錯,贏了綦母懷文一匹馬。

在當時,能在近身格鬥中贏過胡人,是一項了不起的榮譽。《晉書·庾闡傳》中說武帝時,“有西域健胡趫捷無敵,晉人莫敢與校”。庾闡之父庾東勇力無匹,應選出戰,將這名西域健胡“遂撲殺之,名震殊俗”。

《續高僧傳》記載了法海寺高僧釋法通的事蹟。書中說他小時候身體弱,得了一場奇遇遂“自是身力雄勇”。當時“有西蕃貢一人,雲大壯,能相撲,國無對者”。釋法通朝後一掰大壯的雙手,“彼即血出,蟠臥在地乞命。”釋法通贏了大壯,“舉朝稱慶”。夢見在夢裡吃了一頭驢就能有如此神力,反正我是不信。

《云溪友議》和《唐語林》都記載了,寫“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同志任淮南節度使時,檢閱鎮海軍選送的“悉能拔撅角抵之戲”的四名壯士——富蒼龍、沈萬石、馮五千、錢子濤,之後說了一句話:“真壯士也,可以撲殺西胡醜夷。”他都這麼說了,可見撲殺西胡醜夷難度還是很大的。

讓邵君擅長柔術和相撲,顯然不夠“中國”,那讓她擅長打拳呢?從歷史上來看,打拳這事兒很可能也是舶來品。周偉良在《論武術套路的歷史形成與發展》一文中寫道:“在漢唐時期一般講角抵相撲分為兩個大類,一類是摔角,另一類是拳鬥”,摔角已經說過了,拳鬥是如何呢?周緘所著《角抵賦》中說“前衝後敵,無非有力之人;左攫右挐,盡是用拳之手。”

因為《角抵賦》就剩了這麼兩句,還是轉引自《唐摭言》,無法斷定拳斗的究竟是不是胡人。來看看其他證據。現存有一尊唐三彩胡人拳擊俑,看打扮和長相應該是一位粟特商人,右手在前左手防禦,姿勢非常專業。

南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龐乃明在《因襲與重塑:明清之際黑人形象的歷史建構》提到了一對唐代黑人“拳擊俑”,“捲髮圓目,鼻寬脣厚,頸有項圈,手足戴鐲,身披帛帶,一人防禦,一人進攻,似為搏擊表演。” 這對拳擊俑現存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為什麼《刺客信條》中的明朝女刺客用的是一把大寶劍

說完體術,再來說說兵器。什麼兵器最能體現中國特色?當然是劍和戟。技擊之術本來就是我國最早產生的武術,這非常符合先秦方陣對戰的邏輯。

《荀子·議兵》裡有這樣一段話:“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

齊國重視“巧伎勇力”,“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贖錙金”,勇力好理解,巧伎指什麼呢?劍術。

作為最早實行鹽鐵官營的國家,齊國盛產劍客和鑄劍師,比如王孫賈和燭庸子。魏武卒“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近戰用劍和戈。秦國銳士的裝備不太清楚,孫皓暉倒是在《大秦帝國》裡開過一個腦洞,發明了一支叫鐵鷹銳士的特種部隊,他們是用劍的。

這種裝備和技術格局在和西域騎兵的對戰中就凸顯出了本土特色。比如在和 “盡為甲騎”,“控弦之士三十餘萬”的匈奴作戰時。西漢政治家晁錯總結了漢軍和匈奴軍各自的優勢,“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撓亂也;勁弩長戟,射遠及疏,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不能支也;下馬地鬥,劍戟交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論地形,平原地區,騎兵可以“衝突敵人”,這是匈奴的優勢。但漢軍的裝備製造水平遠勝於他們,只要用勁弩長戟逼他們下了馬,“劍戟交接”,那就是砍瓜切菜了。但如果丟了劍戟被迫徒手肉搏,金日磾的戰鬥力大家也都看到了。

戈、戟一類武器太長,刺客用不太合適,刀大概是全世界最沒有民族性的武器,而且大劈大砍的風格也不適用於暗殺。傳承千餘年的中國刺客組織,當然應該手持大寶劍,邵君當然也不能例外。但飛針和鞋中暗刃……不知道邵君和邵氏電影公司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刺客信條》中的明朝女刺客用的是一把大寶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