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神話英雄人物,在80後的腦海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恐怕只有兩個,一個是齊天大聖美猴王孫悟空,另一個就是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了。

哪吒,可以說是陪伴了80後的整個童年、少年生涯。

無論是《哪吒鬧海》裡的孩童模樣,還是《封神榜》中的青年形象,亦或者是《蓮花童子哪吒》所展現出來的少年英雄,不同的銀幕手法展示了不同的哪吒人物經典。

"

說起神話英雄人物,在80後的腦海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恐怕只有兩個,一個是齊天大聖美猴王孫悟空,另一個就是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了。

哪吒,可以說是陪伴了80後的整個童年、少年生涯。

無論是《哪吒鬧海》裡的孩童模樣,還是《封神榜》中的青年形象,亦或者是《蓮花童子哪吒》所展現出來的少年英雄,不同的銀幕手法展示了不同的哪吒人物經典。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哪吒鬧海

靈珠投母胎三年而轉世、鬧海屠龍、割肉剔骨、託夢建廟、蓮花化身、興周滅紂、肉身成聖,一件件一樁樁,都是這位看似頑劣但內心孝順的神話人物留給我們最深的記憶。

當然,哪吒的銀幕呈現,也少不了燃爆今年暑期檔,那位口中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身體可以在頑童和少年之間互相切換的“煙燻妝”形象。

但不管是曾經割肉剔骨的哪吒,還是和天命抗爭的哪吒,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純華夏血統的中華本土道教神仙,屬於中國自己的少年英雄。

這樣一位道教小神仙,最初卻是以身材高大,充滿神力,身居天庭守護戰神的形象出現在元朝的一本道教神仙書譜中。

“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三教搜神大全》

"

說起神話英雄人物,在80後的腦海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恐怕只有兩個,一個是齊天大聖美猴王孫悟空,另一個就是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了。

哪吒,可以說是陪伴了80後的整個童年、少年生涯。

無論是《哪吒鬧海》裡的孩童模樣,還是《封神榜》中的青年形象,亦或者是《蓮花童子哪吒》所展現出來的少年英雄,不同的銀幕手法展示了不同的哪吒人物經典。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哪吒鬧海

靈珠投母胎三年而轉世、鬧海屠龍、割肉剔骨、託夢建廟、蓮花化身、興周滅紂、肉身成聖,一件件一樁樁,都是這位看似頑劣但內心孝順的神話人物留給我們最深的記憶。

當然,哪吒的銀幕呈現,也少不了燃爆今年暑期檔,那位口中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身體可以在頑童和少年之間互相切換的“煙燻妝”形象。

但不管是曾經割肉剔骨的哪吒,還是和天命抗爭的哪吒,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純華夏血統的中華本土道教神仙,屬於中國自己的少年英雄。

這樣一位道教小神仙,最初卻是以身材高大,充滿神力,身居天庭守護戰神的形象出現在元朝的一本道教神仙書譜中。

“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三教搜神大全》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大羅仙-哪吒

而我們所熟知的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身披混天綾、具有三頭六臂神通的三尺孩童小戰神的形象,則是在明朝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中完善的 。

尤其是《封神演義》,用了整整三個回目著重描寫,使得哪吒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具體,講述了一位頑劣卻不失孝道,身遭大難卻不失大義的哪吒形象。

那麼問題來了。

這樣一位充滿人間氣息的神話人物,為什麼會在明朝中葉被豐富及最終定型呢?為什麼不是在道教、釋教文化最為興盛的南北朝時期出現呢?為什麼不是在文人騷客輩出的李唐、趙宋時期定型呢?

汪郎認為,哪吒的形象在明朝被最終定型,和特定的歷史社會環境發展是分不開的。

"

說起神話英雄人物,在80後的腦海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恐怕只有兩個,一個是齊天大聖美猴王孫悟空,另一個就是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了。

哪吒,可以說是陪伴了80後的整個童年、少年生涯。

無論是《哪吒鬧海》裡的孩童模樣,還是《封神榜》中的青年形象,亦或者是《蓮花童子哪吒》所展現出來的少年英雄,不同的銀幕手法展示了不同的哪吒人物經典。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哪吒鬧海

靈珠投母胎三年而轉世、鬧海屠龍、割肉剔骨、託夢建廟、蓮花化身、興周滅紂、肉身成聖,一件件一樁樁,都是這位看似頑劣但內心孝順的神話人物留給我們最深的記憶。

當然,哪吒的銀幕呈現,也少不了燃爆今年暑期檔,那位口中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身體可以在頑童和少年之間互相切換的“煙燻妝”形象。

但不管是曾經割肉剔骨的哪吒,還是和天命抗爭的哪吒,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純華夏血統的中華本土道教神仙,屬於中國自己的少年英雄。

這樣一位道教小神仙,最初卻是以身材高大,充滿神力,身居天庭守護戰神的形象出現在元朝的一本道教神仙書譜中。

“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三教搜神大全》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大羅仙-哪吒

而我們所熟知的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身披混天綾、具有三頭六臂神通的三尺孩童小戰神的形象,則是在明朝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中完善的 。

尤其是《封神演義》,用了整整三個回目著重描寫,使得哪吒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具體,講述了一位頑劣卻不失孝道,身遭大難卻不失大義的哪吒形象。

那麼問題來了。

這樣一位充滿人間氣息的神話人物,為什麼會在明朝中葉被豐富及最終定型呢?為什麼不是在道教、釋教文化最為興盛的南北朝時期出現呢?為什麼不是在文人騷客輩出的李唐、趙宋時期定型呢?

汪郎認為,哪吒的形象在明朝被最終定型,和特定的歷史社會環境發展是分不開的。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西遊記》中的哪吒和李天王劇照

1、中國古代神話體系中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完成融合後,豐富了明朝神魔小說的創作素材。

在我國傳統神話體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兩大創作體系,即:正統道教神系(如三清)、民間信仰神系(如盤古、女媧),而民間信仰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的主要來源。

先秦及秦漢時期,正是道教的初步發展時期,並沒有完成宗教神譜體系的制定。而民間信仰卻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古人對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風雨雷電等自然景觀和自然現象進行擬人化,對歷史及傳說中的人物進行神格化,從而形成獨有的神話傳說。

到了南北朝時期,道教得到大力發展,但因為外來的釋教除了最初藉助“老子化佛”一說子立足自己的腳跟後,推出了自己的神袛體系。

鑑於此,道教宗師陶弘為了抗衡釋教,作了《真靈位業圖》,把先秦及秦漢以來的民間信仰進行吸收,改造,結合道教自身的宗教信仰,第一次完善了道教神仙體系,從而也出現了三清信仰的雛形。

"

說起神話英雄人物,在80後的腦海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恐怕只有兩個,一個是齊天大聖美猴王孫悟空,另一個就是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了。

哪吒,可以說是陪伴了80後的整個童年、少年生涯。

無論是《哪吒鬧海》裡的孩童模樣,還是《封神榜》中的青年形象,亦或者是《蓮花童子哪吒》所展現出來的少年英雄,不同的銀幕手法展示了不同的哪吒人物經典。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哪吒鬧海

靈珠投母胎三年而轉世、鬧海屠龍、割肉剔骨、託夢建廟、蓮花化身、興周滅紂、肉身成聖,一件件一樁樁,都是這位看似頑劣但內心孝順的神話人物留給我們最深的記憶。

當然,哪吒的銀幕呈現,也少不了燃爆今年暑期檔,那位口中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身體可以在頑童和少年之間互相切換的“煙燻妝”形象。

但不管是曾經割肉剔骨的哪吒,還是和天命抗爭的哪吒,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純華夏血統的中華本土道教神仙,屬於中國自己的少年英雄。

這樣一位道教小神仙,最初卻是以身材高大,充滿神力,身居天庭守護戰神的形象出現在元朝的一本道教神仙書譜中。

“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三教搜神大全》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大羅仙-哪吒

而我們所熟知的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身披混天綾、具有三頭六臂神通的三尺孩童小戰神的形象,則是在明朝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中完善的 。

尤其是《封神演義》,用了整整三個回目著重描寫,使得哪吒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具體,講述了一位頑劣卻不失孝道,身遭大難卻不失大義的哪吒形象。

那麼問題來了。

這樣一位充滿人間氣息的神話人物,為什麼會在明朝中葉被豐富及最終定型呢?為什麼不是在道教、釋教文化最為興盛的南北朝時期出現呢?為什麼不是在文人騷客輩出的李唐、趙宋時期定型呢?

汪郎認為,哪吒的形象在明朝被最終定型,和特定的歷史社會環境發展是分不開的。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西遊記》中的哪吒和李天王劇照

1、中國古代神話體系中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完成融合後,豐富了明朝神魔小說的創作素材。

在我國傳統神話體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兩大創作體系,即:正統道教神系(如三清)、民間信仰神系(如盤古、女媧),而民間信仰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的主要來源。

先秦及秦漢時期,正是道教的初步發展時期,並沒有完成宗教神譜體系的制定。而民間信仰卻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古人對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風雨雷電等自然景觀和自然現象進行擬人化,對歷史及傳說中的人物進行神格化,從而形成獨有的神話傳說。

到了南北朝時期,道教得到大力發展,但因為外來的釋教除了最初藉助“老子化佛”一說子立足自己的腳跟後,推出了自己的神袛體系。

鑑於此,道教宗師陶弘為了抗衡釋教,作了《真靈位業圖》,把先秦及秦漢以來的民間信仰進行吸收,改造,結合道教自身的宗教信仰,第一次完善了道教神仙體系,從而也出現了三清信仰的雛形。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道教神仙

到了隋唐時期,道教正式奠定了三清最高神袛的地位。

兩宋時期,在宋真宗、宋徽宗的大力扶持下,道教的神仙體系完成最後定型,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已經完全融合後。

這種神話體系的融合,到了明代得到進一步加強。

所以,古人在創作神魔小說時,自然離不開已經成型的宗教神話人物。

所以在《封神演義》中,作者借用了道教最高神袛三清,但同時也獨創了三清之師鴻鈞老祖;借用了民間信仰的姜子牙,但同時也創立了周軍先鋒官哪吒等等,這樣的創作手法既保證了自己的故事自成一體,又可以讓自己的書能夠大賣,由此也形成了新的神系信仰,即作者自己的精神寄託。

這一點,和《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如出一轍。

"

說起神話英雄人物,在80後的腦海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恐怕只有兩個,一個是齊天大聖美猴王孫悟空,另一個就是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了。

哪吒,可以說是陪伴了80後的整個童年、少年生涯。

無論是《哪吒鬧海》裡的孩童模樣,還是《封神榜》中的青年形象,亦或者是《蓮花童子哪吒》所展現出來的少年英雄,不同的銀幕手法展示了不同的哪吒人物經典。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哪吒鬧海

靈珠投母胎三年而轉世、鬧海屠龍、割肉剔骨、託夢建廟、蓮花化身、興周滅紂、肉身成聖,一件件一樁樁,都是這位看似頑劣但內心孝順的神話人物留給我們最深的記憶。

當然,哪吒的銀幕呈現,也少不了燃爆今年暑期檔,那位口中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身體可以在頑童和少年之間互相切換的“煙燻妝”形象。

但不管是曾經割肉剔骨的哪吒,還是和天命抗爭的哪吒,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純華夏血統的中華本土道教神仙,屬於中國自己的少年英雄。

這樣一位道教小神仙,最初卻是以身材高大,充滿神力,身居天庭守護戰神的形象出現在元朝的一本道教神仙書譜中。

“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三教搜神大全》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大羅仙-哪吒

而我們所熟知的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身披混天綾、具有三頭六臂神通的三尺孩童小戰神的形象,則是在明朝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中完善的 。

尤其是《封神演義》,用了整整三個回目著重描寫,使得哪吒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具體,講述了一位頑劣卻不失孝道,身遭大難卻不失大義的哪吒形象。

那麼問題來了。

這樣一位充滿人間氣息的神話人物,為什麼會在明朝中葉被豐富及最終定型呢?為什麼不是在道教、釋教文化最為興盛的南北朝時期出現呢?為什麼不是在文人騷客輩出的李唐、趙宋時期定型呢?

汪郎認為,哪吒的形象在明朝被最終定型,和特定的歷史社會環境發展是分不開的。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西遊記》中的哪吒和李天王劇照

1、中國古代神話體系中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完成融合後,豐富了明朝神魔小說的創作素材。

在我國傳統神話體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兩大創作體系,即:正統道教神系(如三清)、民間信仰神系(如盤古、女媧),而民間信仰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的主要來源。

先秦及秦漢時期,正是道教的初步發展時期,並沒有完成宗教神譜體系的制定。而民間信仰卻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古人對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風雨雷電等自然景觀和自然現象進行擬人化,對歷史及傳說中的人物進行神格化,從而形成獨有的神話傳說。

到了南北朝時期,道教得到大力發展,但因為外來的釋教除了最初藉助“老子化佛”一說子立足自己的腳跟後,推出了自己的神袛體系。

鑑於此,道教宗師陶弘為了抗衡釋教,作了《真靈位業圖》,把先秦及秦漢以來的民間信仰進行吸收,改造,結合道教自身的宗教信仰,第一次完善了道教神仙體系,從而也出現了三清信仰的雛形。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道教神仙

到了隋唐時期,道教正式奠定了三清最高神袛的地位。

兩宋時期,在宋真宗、宋徽宗的大力扶持下,道教的神仙體系完成最後定型,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已經完全融合後。

這種神話體系的融合,到了明代得到進一步加強。

所以,古人在創作神魔小說時,自然離不開已經成型的宗教神話人物。

所以在《封神演義》中,作者借用了道教最高神袛三清,但同時也獨創了三清之師鴻鈞老祖;借用了民間信仰的姜子牙,但同時也創立了周軍先鋒官哪吒等等,這樣的創作手法既保證了自己的故事自成一體,又可以讓自己的書能夠大賣,由此也形成了新的神系信仰,即作者自己的精神寄託。

這一點,和《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如出一轍。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修仙問道

2、三教合一的概念和思想在明朝得到具體化,而哪吒正是神魔小說家創作的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釋教;而三教合一,則指的是三家合流。但不管是三教獨立,還是三教合一,在古代都是為統治者服務的。

三教合一的思想形成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間,也經歷了最初的互相鬥爭。

西漢初期的統治者尊崇黃老之學,而漢武帝時開始獨尊儒術,由此揭開了儒道之爭。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史記》

在這種相爭的情況下,除了東漢末年太平道起兵反抗儒漢外,天師道還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割據勢力。

"

說起神話英雄人物,在80後的腦海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恐怕只有兩個,一個是齊天大聖美猴王孫悟空,另一個就是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了。

哪吒,可以說是陪伴了80後的整個童年、少年生涯。

無論是《哪吒鬧海》裡的孩童模樣,還是《封神榜》中的青年形象,亦或者是《蓮花童子哪吒》所展現出來的少年英雄,不同的銀幕手法展示了不同的哪吒人物經典。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哪吒鬧海

靈珠投母胎三年而轉世、鬧海屠龍、割肉剔骨、託夢建廟、蓮花化身、興周滅紂、肉身成聖,一件件一樁樁,都是這位看似頑劣但內心孝順的神話人物留給我們最深的記憶。

當然,哪吒的銀幕呈現,也少不了燃爆今年暑期檔,那位口中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身體可以在頑童和少年之間互相切換的“煙燻妝”形象。

但不管是曾經割肉剔骨的哪吒,還是和天命抗爭的哪吒,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純華夏血統的中華本土道教神仙,屬於中國自己的少年英雄。

這樣一位道教小神仙,最初卻是以身材高大,充滿神力,身居天庭守護戰神的形象出現在元朝的一本道教神仙書譜中。

“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三教搜神大全》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大羅仙-哪吒

而我們所熟知的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身披混天綾、具有三頭六臂神通的三尺孩童小戰神的形象,則是在明朝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中完善的 。

尤其是《封神演義》,用了整整三個回目著重描寫,使得哪吒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具體,講述了一位頑劣卻不失孝道,身遭大難卻不失大義的哪吒形象。

那麼問題來了。

這樣一位充滿人間氣息的神話人物,為什麼會在明朝中葉被豐富及最終定型呢?為什麼不是在道教、釋教文化最為興盛的南北朝時期出現呢?為什麼不是在文人騷客輩出的李唐、趙宋時期定型呢?

汪郎認為,哪吒的形象在明朝被最終定型,和特定的歷史社會環境發展是分不開的。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西遊記》中的哪吒和李天王劇照

1、中國古代神話體系中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完成融合後,豐富了明朝神魔小說的創作素材。

在我國傳統神話體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兩大創作體系,即:正統道教神系(如三清)、民間信仰神系(如盤古、女媧),而民間信仰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的主要來源。

先秦及秦漢時期,正是道教的初步發展時期,並沒有完成宗教神譜體系的制定。而民間信仰卻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古人對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風雨雷電等自然景觀和自然現象進行擬人化,對歷史及傳說中的人物進行神格化,從而形成獨有的神話傳說。

到了南北朝時期,道教得到大力發展,但因為外來的釋教除了最初藉助“老子化佛”一說子立足自己的腳跟後,推出了自己的神袛體系。

鑑於此,道教宗師陶弘為了抗衡釋教,作了《真靈位業圖》,把先秦及秦漢以來的民間信仰進行吸收,改造,結合道教自身的宗教信仰,第一次完善了道教神仙體系,從而也出現了三清信仰的雛形。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道教神仙

到了隋唐時期,道教正式奠定了三清最高神袛的地位。

兩宋時期,在宋真宗、宋徽宗的大力扶持下,道教的神仙體系完成最後定型,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已經完全融合後。

這種神話體系的融合,到了明代得到進一步加強。

所以,古人在創作神魔小說時,自然離不開已經成型的宗教神話人物。

所以在《封神演義》中,作者借用了道教最高神袛三清,但同時也獨創了三清之師鴻鈞老祖;借用了民間信仰的姜子牙,但同時也創立了周軍先鋒官哪吒等等,這樣的創作手法既保證了自己的故事自成一體,又可以讓自己的書能夠大賣,由此也形成了新的神系信仰,即作者自己的精神寄託。

這一點,和《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如出一轍。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修仙問道

2、三教合一的概念和思想在明朝得到具體化,而哪吒正是神魔小說家創作的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釋教;而三教合一,則指的是三家合流。但不管是三教獨立,還是三教合一,在古代都是為統治者服務的。

三教合一的思想形成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間,也經歷了最初的互相鬥爭。

西漢初期的統治者尊崇黃老之學,而漢武帝時開始獨尊儒術,由此揭開了儒道之爭。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史記》

在這種相爭的情況下,除了東漢末年太平道起兵反抗儒漢外,天師道還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割據勢力。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漢末太平道黃巾起義

“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三國志·魏書》

當然,張魯政權最後雖然被曹操所滅,但由此可看出儒道對世俗權力的爭奪。

這種儒道相爭的現象直到南北朝時期,劉裕代晉建立劉宋王朝後,情況才有所好轉,因為此時的統治者開始扶持第三股勢力,釋教。

劉裕參加過對東晉隆安三年的天師道孫恩、盧循起義,對當時天師道的勢力滲透東晉內外而不滿。所以他在奪取天下後,大力扶持釋教,以此在江南和道教行成相抗,削弱道教在江南的影響力,從而保證劉宋皇權的穩定。

這是釋教自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後,在先後依附黃老、玄學的基礎上,第一次獲得獨立發展的機會。

"

說起神話英雄人物,在80後的腦海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恐怕只有兩個,一個是齊天大聖美猴王孫悟空,另一個就是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了。

哪吒,可以說是陪伴了80後的整個童年、少年生涯。

無論是《哪吒鬧海》裡的孩童模樣,還是《封神榜》中的青年形象,亦或者是《蓮花童子哪吒》所展現出來的少年英雄,不同的銀幕手法展示了不同的哪吒人物經典。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哪吒鬧海

靈珠投母胎三年而轉世、鬧海屠龍、割肉剔骨、託夢建廟、蓮花化身、興周滅紂、肉身成聖,一件件一樁樁,都是這位看似頑劣但內心孝順的神話人物留給我們最深的記憶。

當然,哪吒的銀幕呈現,也少不了燃爆今年暑期檔,那位口中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身體可以在頑童和少年之間互相切換的“煙燻妝”形象。

但不管是曾經割肉剔骨的哪吒,還是和天命抗爭的哪吒,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純華夏血統的中華本土道教神仙,屬於中國自己的少年英雄。

這樣一位道教小神仙,最初卻是以身材高大,充滿神力,身居天庭守護戰神的形象出現在元朝的一本道教神仙書譜中。

“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三教搜神大全》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大羅仙-哪吒

而我們所熟知的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身披混天綾、具有三頭六臂神通的三尺孩童小戰神的形象,則是在明朝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中完善的 。

尤其是《封神演義》,用了整整三個回目著重描寫,使得哪吒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具體,講述了一位頑劣卻不失孝道,身遭大難卻不失大義的哪吒形象。

那麼問題來了。

這樣一位充滿人間氣息的神話人物,為什麼會在明朝中葉被豐富及最終定型呢?為什麼不是在道教、釋教文化最為興盛的南北朝時期出現呢?為什麼不是在文人騷客輩出的李唐、趙宋時期定型呢?

汪郎認為,哪吒的形象在明朝被最終定型,和特定的歷史社會環境發展是分不開的。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西遊記》中的哪吒和李天王劇照

1、中國古代神話體系中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完成融合後,豐富了明朝神魔小說的創作素材。

在我國傳統神話體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兩大創作體系,即:正統道教神系(如三清)、民間信仰神系(如盤古、女媧),而民間信仰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的主要來源。

先秦及秦漢時期,正是道教的初步發展時期,並沒有完成宗教神譜體系的制定。而民間信仰卻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古人對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風雨雷電等自然景觀和自然現象進行擬人化,對歷史及傳說中的人物進行神格化,從而形成獨有的神話傳說。

到了南北朝時期,道教得到大力發展,但因為外來的釋教除了最初藉助“老子化佛”一說子立足自己的腳跟後,推出了自己的神袛體系。

鑑於此,道教宗師陶弘為了抗衡釋教,作了《真靈位業圖》,把先秦及秦漢以來的民間信仰進行吸收,改造,結合道教自身的宗教信仰,第一次完善了道教神仙體系,從而也出現了三清信仰的雛形。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道教神仙

到了隋唐時期,道教正式奠定了三清最高神袛的地位。

兩宋時期,在宋真宗、宋徽宗的大力扶持下,道教的神仙體系完成最後定型,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已經完全融合後。

這種神話體系的融合,到了明代得到進一步加強。

所以,古人在創作神魔小說時,自然離不開已經成型的宗教神話人物。

所以在《封神演義》中,作者借用了道教最高神袛三清,但同時也獨創了三清之師鴻鈞老祖;借用了民間信仰的姜子牙,但同時也創立了周軍先鋒官哪吒等等,這樣的創作手法既保證了自己的故事自成一體,又可以讓自己的書能夠大賣,由此也形成了新的神系信仰,即作者自己的精神寄託。

這一點,和《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如出一轍。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修仙問道

2、三教合一的概念和思想在明朝得到具體化,而哪吒正是神魔小說家創作的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釋教;而三教合一,則指的是三家合流。但不管是三教獨立,還是三教合一,在古代都是為統治者服務的。

三教合一的思想形成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間,也經歷了最初的互相鬥爭。

西漢初期的統治者尊崇黃老之學,而漢武帝時開始獨尊儒術,由此揭開了儒道之爭。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史記》

在這種相爭的情況下,除了東漢末年太平道起兵反抗儒漢外,天師道還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割據勢力。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漢末太平道黃巾起義

“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三國志·魏書》

當然,張魯政權最後雖然被曹操所滅,但由此可看出儒道對世俗權力的爭奪。

這種儒道相爭的現象直到南北朝時期,劉裕代晉建立劉宋王朝後,情況才有所好轉,因為此時的統治者開始扶持第三股勢力,釋教。

劉裕參加過對東晉隆安三年的天師道孫恩、盧循起義,對當時天師道的勢力滲透東晉內外而不滿。所以他在奪取天下後,大力扶持釋教,以此在江南和道教行成相抗,削弱道教在江南的影響力,從而保證劉宋皇權的穩定。

這是釋教自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後,在先後依附黃老、玄學的基礎上,第一次獲得獨立發展的機會。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南朝四百八十寺

此後,大江南北,形成了儒教當政,道、釋民間傳教的三教鼎立局面。

當然,道、釋二教也一直沒有放棄對世俗皇權統治者的影響,從而也引發了三教相爭的新局面。

三教在相爭之時,也在互相學習、滲透,三教之間的交流也空前頻繁,到了隋唐時期,三教在統治者的支持下多次進行思想上的論戰。

“貞元十二年四月,徳宗誕日,御麟徳殿,召給事中徐岱、兵部郎中趙需、禮部郎中許孟容與(韋)渠牟及道士萬參成、沙門譚延等十二人講論儒、道、釋三教。”---《舊唐書》

"

說起神話英雄人物,在80後的腦海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恐怕只有兩個,一個是齊天大聖美猴王孫悟空,另一個就是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了。

哪吒,可以說是陪伴了80後的整個童年、少年生涯。

無論是《哪吒鬧海》裡的孩童模樣,還是《封神榜》中的青年形象,亦或者是《蓮花童子哪吒》所展現出來的少年英雄,不同的銀幕手法展示了不同的哪吒人物經典。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哪吒鬧海

靈珠投母胎三年而轉世、鬧海屠龍、割肉剔骨、託夢建廟、蓮花化身、興周滅紂、肉身成聖,一件件一樁樁,都是這位看似頑劣但內心孝順的神話人物留給我們最深的記憶。

當然,哪吒的銀幕呈現,也少不了燃爆今年暑期檔,那位口中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身體可以在頑童和少年之間互相切換的“煙燻妝”形象。

但不管是曾經割肉剔骨的哪吒,還是和天命抗爭的哪吒,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純華夏血統的中華本土道教神仙,屬於中國自己的少年英雄。

這樣一位道教小神仙,最初卻是以身材高大,充滿神力,身居天庭守護戰神的形象出現在元朝的一本道教神仙書譜中。

“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三教搜神大全》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大羅仙-哪吒

而我們所熟知的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身披混天綾、具有三頭六臂神通的三尺孩童小戰神的形象,則是在明朝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中完善的 。

尤其是《封神演義》,用了整整三個回目著重描寫,使得哪吒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具體,講述了一位頑劣卻不失孝道,身遭大難卻不失大義的哪吒形象。

那麼問題來了。

這樣一位充滿人間氣息的神話人物,為什麼會在明朝中葉被豐富及最終定型呢?為什麼不是在道教、釋教文化最為興盛的南北朝時期出現呢?為什麼不是在文人騷客輩出的李唐、趙宋時期定型呢?

汪郎認為,哪吒的形象在明朝被最終定型,和特定的歷史社會環境發展是分不開的。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西遊記》中的哪吒和李天王劇照

1、中國古代神話體系中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完成融合後,豐富了明朝神魔小說的創作素材。

在我國傳統神話體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兩大創作體系,即:正統道教神系(如三清)、民間信仰神系(如盤古、女媧),而民間信仰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的主要來源。

先秦及秦漢時期,正是道教的初步發展時期,並沒有完成宗教神譜體系的制定。而民間信仰卻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古人對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風雨雷電等自然景觀和自然現象進行擬人化,對歷史及傳說中的人物進行神格化,從而形成獨有的神話傳說。

到了南北朝時期,道教得到大力發展,但因為外來的釋教除了最初藉助“老子化佛”一說子立足自己的腳跟後,推出了自己的神袛體系。

鑑於此,道教宗師陶弘為了抗衡釋教,作了《真靈位業圖》,把先秦及秦漢以來的民間信仰進行吸收,改造,結合道教自身的宗教信仰,第一次完善了道教神仙體系,從而也出現了三清信仰的雛形。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道教神仙

到了隋唐時期,道教正式奠定了三清最高神袛的地位。

兩宋時期,在宋真宗、宋徽宗的大力扶持下,道教的神仙體系完成最後定型,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已經完全融合後。

這種神話體系的融合,到了明代得到進一步加強。

所以,古人在創作神魔小說時,自然離不開已經成型的宗教神話人物。

所以在《封神演義》中,作者借用了道教最高神袛三清,但同時也獨創了三清之師鴻鈞老祖;借用了民間信仰的姜子牙,但同時也創立了周軍先鋒官哪吒等等,這樣的創作手法既保證了自己的故事自成一體,又可以讓自己的書能夠大賣,由此也形成了新的神系信仰,即作者自己的精神寄託。

這一點,和《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如出一轍。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修仙問道

2、三教合一的概念和思想在明朝得到具體化,而哪吒正是神魔小說家創作的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釋教;而三教合一,則指的是三家合流。但不管是三教獨立,還是三教合一,在古代都是為統治者服務的。

三教合一的思想形成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間,也經歷了最初的互相鬥爭。

西漢初期的統治者尊崇黃老之學,而漢武帝時開始獨尊儒術,由此揭開了儒道之爭。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史記》

在這種相爭的情況下,除了東漢末年太平道起兵反抗儒漢外,天師道還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割據勢力。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漢末太平道黃巾起義

“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三國志·魏書》

當然,張魯政權最後雖然被曹操所滅,但由此可看出儒道對世俗權力的爭奪。

這種儒道相爭的現象直到南北朝時期,劉裕代晉建立劉宋王朝後,情況才有所好轉,因為此時的統治者開始扶持第三股勢力,釋教。

劉裕參加過對東晉隆安三年的天師道孫恩、盧循起義,對當時天師道的勢力滲透東晉內外而不滿。所以他在奪取天下後,大力扶持釋教,以此在江南和道教行成相抗,削弱道教在江南的影響力,從而保證劉宋皇權的穩定。

這是釋教自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後,在先後依附黃老、玄學的基礎上,第一次獲得獨立發展的機會。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南朝四百八十寺

此後,大江南北,形成了儒教當政,道、釋民間傳教的三教鼎立局面。

當然,道、釋二教也一直沒有放棄對世俗皇權統治者的影響,從而也引發了三教相爭的新局面。

三教在相爭之時,也在互相學習、滲透,三教之間的交流也空前頻繁,到了隋唐時期,三教在統治者的支持下多次進行思想上的論戰。

“貞元十二年四月,徳宗誕日,御麟徳殿,召給事中徐岱、兵部郎中趙需、禮部郎中許孟容與(韋)渠牟及道士萬參成、沙門譚延等十二人講論儒、道、釋三教。”---《舊唐書》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三教論戰

這是建立在“鼎祚克昌”和“天下大定”的皇權統治需求基礎上,儒家文人熟讀道卷、釋經已經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到了兩宋時期,釋教徹底本土化,也影響到了宋朝社會風氣的轉變。

再這樣的發展基礎上,明代時,三教合一的概念開始出現了具體化、抽象化,如三教已經有了共同信仰的神祇,關羽。

除此外,在明朝的士紳群體中,甚至出現了三教教主同祭的現象。

“立廟塑三教之像,釋伽居中,老子居左,以吾夫子為儒童菩薩,塑西像而處其末座。縉紳名家亦安然信之、奉之。”---《思辨錄輯要》

"

說起神話英雄人物,在80後的腦海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恐怕只有兩個,一個是齊天大聖美猴王孫悟空,另一個就是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了。

哪吒,可以說是陪伴了80後的整個童年、少年生涯。

無論是《哪吒鬧海》裡的孩童模樣,還是《封神榜》中的青年形象,亦或者是《蓮花童子哪吒》所展現出來的少年英雄,不同的銀幕手法展示了不同的哪吒人物經典。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哪吒鬧海

靈珠投母胎三年而轉世、鬧海屠龍、割肉剔骨、託夢建廟、蓮花化身、興周滅紂、肉身成聖,一件件一樁樁,都是這位看似頑劣但內心孝順的神話人物留給我們最深的記憶。

當然,哪吒的銀幕呈現,也少不了燃爆今年暑期檔,那位口中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身體可以在頑童和少年之間互相切換的“煙燻妝”形象。

但不管是曾經割肉剔骨的哪吒,還是和天命抗爭的哪吒,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純華夏血統的中華本土道教神仙,屬於中國自己的少年英雄。

這樣一位道教小神仙,最初卻是以身材高大,充滿神力,身居天庭守護戰神的形象出現在元朝的一本道教神仙書譜中。

“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三教搜神大全》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大羅仙-哪吒

而我們所熟知的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身披混天綾、具有三頭六臂神通的三尺孩童小戰神的形象,則是在明朝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中完善的 。

尤其是《封神演義》,用了整整三個回目著重描寫,使得哪吒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具體,講述了一位頑劣卻不失孝道,身遭大難卻不失大義的哪吒形象。

那麼問題來了。

這樣一位充滿人間氣息的神話人物,為什麼會在明朝中葉被豐富及最終定型呢?為什麼不是在道教、釋教文化最為興盛的南北朝時期出現呢?為什麼不是在文人騷客輩出的李唐、趙宋時期定型呢?

汪郎認為,哪吒的形象在明朝被最終定型,和特定的歷史社會環境發展是分不開的。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西遊記》中的哪吒和李天王劇照

1、中國古代神話體系中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完成融合後,豐富了明朝神魔小說的創作素材。

在我國傳統神話體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兩大創作體系,即:正統道教神系(如三清)、民間信仰神系(如盤古、女媧),而民間信仰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的主要來源。

先秦及秦漢時期,正是道教的初步發展時期,並沒有完成宗教神譜體系的制定。而民間信仰卻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古人對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風雨雷電等自然景觀和自然現象進行擬人化,對歷史及傳說中的人物進行神格化,從而形成獨有的神話傳說。

到了南北朝時期,道教得到大力發展,但因為外來的釋教除了最初藉助“老子化佛”一說子立足自己的腳跟後,推出了自己的神袛體系。

鑑於此,道教宗師陶弘為了抗衡釋教,作了《真靈位業圖》,把先秦及秦漢以來的民間信仰進行吸收,改造,結合道教自身的宗教信仰,第一次完善了道教神仙體系,從而也出現了三清信仰的雛形。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道教神仙

到了隋唐時期,道教正式奠定了三清最高神袛的地位。

兩宋時期,在宋真宗、宋徽宗的大力扶持下,道教的神仙體系完成最後定型,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已經完全融合後。

這種神話體系的融合,到了明代得到進一步加強。

所以,古人在創作神魔小說時,自然離不開已經成型的宗教神話人物。

所以在《封神演義》中,作者借用了道教最高神袛三清,但同時也獨創了三清之師鴻鈞老祖;借用了民間信仰的姜子牙,但同時也創立了周軍先鋒官哪吒等等,這樣的創作手法既保證了自己的故事自成一體,又可以讓自己的書能夠大賣,由此也形成了新的神系信仰,即作者自己的精神寄託。

這一點,和《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如出一轍。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修仙問道

2、三教合一的概念和思想在明朝得到具體化,而哪吒正是神魔小說家創作的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釋教;而三教合一,則指的是三家合流。但不管是三教獨立,還是三教合一,在古代都是為統治者服務的。

三教合一的思想形成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間,也經歷了最初的互相鬥爭。

西漢初期的統治者尊崇黃老之學,而漢武帝時開始獨尊儒術,由此揭開了儒道之爭。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史記》

在這種相爭的情況下,除了東漢末年太平道起兵反抗儒漢外,天師道還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割據勢力。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漢末太平道黃巾起義

“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三國志·魏書》

當然,張魯政權最後雖然被曹操所滅,但由此可看出儒道對世俗權力的爭奪。

這種儒道相爭的現象直到南北朝時期,劉裕代晉建立劉宋王朝後,情況才有所好轉,因為此時的統治者開始扶持第三股勢力,釋教。

劉裕參加過對東晉隆安三年的天師道孫恩、盧循起義,對當時天師道的勢力滲透東晉內外而不滿。所以他在奪取天下後,大力扶持釋教,以此在江南和道教行成相抗,削弱道教在江南的影響力,從而保證劉宋皇權的穩定。

這是釋教自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後,在先後依附黃老、玄學的基礎上,第一次獲得獨立發展的機會。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南朝四百八十寺

此後,大江南北,形成了儒教當政,道、釋民間傳教的三教鼎立局面。

當然,道、釋二教也一直沒有放棄對世俗皇權統治者的影響,從而也引發了三教相爭的新局面。

三教在相爭之時,也在互相學習、滲透,三教之間的交流也空前頻繁,到了隋唐時期,三教在統治者的支持下多次進行思想上的論戰。

“貞元十二年四月,徳宗誕日,御麟徳殿,召給事中徐岱、兵部郎中趙需、禮部郎中許孟容與(韋)渠牟及道士萬參成、沙門譚延等十二人講論儒、道、釋三教。”---《舊唐書》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三教論戰

這是建立在“鼎祚克昌”和“天下大定”的皇權統治需求基礎上,儒家文人熟讀道卷、釋經已經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到了兩宋時期,釋教徹底本土化,也影響到了宋朝社會風氣的轉變。

再這樣的發展基礎上,明代時,三教合一的概念開始出現了具體化、抽象化,如三教已經有了共同信仰的神祇,關羽。

除此外,在明朝的士紳群體中,甚至出現了三教教主同祭的現象。

“立廟塑三教之像,釋伽居中,老子居左,以吾夫子為儒童菩薩,塑西像而處其末座。縉紳名家亦安然信之、奉之。”---《思辨錄輯要》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明成化帝,《一團和氣圖》

在這樣的思潮下,明代的小說家要想創作一部神魔小說,自然掙脫不了時代的痕跡。

故而,無論是《西遊記》中的哪吒,還是《封神演義》中的哪吒,都有三教合一的背影。

《西遊記》中的哪吒,托塔天王李靖(天庭掛職,儒家)之子,他自己是道家的三壇海會大神(玉帝冊封),而在他幼年因為賭氣割肉剔骨後,是釋家佛祖救活了他。

《封神演義》中的哪吒,是陳塘關總兵李靖(儒家)之子,道家玉虛宮闡教十二金仙中的太乙真人的徒弟,又是以釋家信仰中的佛或菩薩為原型的燃燈道人、懼留孫、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等人的徒孫、徒侄。

所以,這樣的哪吒,恰恰是明朝三教合一的社會思想折射!

"

說起神話英雄人物,在80後的腦海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恐怕只有兩個,一個是齊天大聖美猴王孫悟空,另一個就是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了。

哪吒,可以說是陪伴了80後的整個童年、少年生涯。

無論是《哪吒鬧海》裡的孩童模樣,還是《封神榜》中的青年形象,亦或者是《蓮花童子哪吒》所展現出來的少年英雄,不同的銀幕手法展示了不同的哪吒人物經典。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哪吒鬧海

靈珠投母胎三年而轉世、鬧海屠龍、割肉剔骨、託夢建廟、蓮花化身、興周滅紂、肉身成聖,一件件一樁樁,都是這位看似頑劣但內心孝順的神話人物留給我們最深的記憶。

當然,哪吒的銀幕呈現,也少不了燃爆今年暑期檔,那位口中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身體可以在頑童和少年之間互相切換的“煙燻妝”形象。

但不管是曾經割肉剔骨的哪吒,還是和天命抗爭的哪吒,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純華夏血統的中華本土道教神仙,屬於中國自己的少年英雄。

這樣一位道教小神仙,最初卻是以身材高大,充滿神力,身居天庭守護戰神的形象出現在元朝的一本道教神仙書譜中。

“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三教搜神大全》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大羅仙-哪吒

而我們所熟知的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身披混天綾、具有三頭六臂神通的三尺孩童小戰神的形象,則是在明朝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中完善的 。

尤其是《封神演義》,用了整整三個回目著重描寫,使得哪吒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具體,講述了一位頑劣卻不失孝道,身遭大難卻不失大義的哪吒形象。

那麼問題來了。

這樣一位充滿人間氣息的神話人物,為什麼會在明朝中葉被豐富及最終定型呢?為什麼不是在道教、釋教文化最為興盛的南北朝時期出現呢?為什麼不是在文人騷客輩出的李唐、趙宋時期定型呢?

汪郎認為,哪吒的形象在明朝被最終定型,和特定的歷史社會環境發展是分不開的。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西遊記》中的哪吒和李天王劇照

1、中國古代神話體系中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完成融合後,豐富了明朝神魔小說的創作素材。

在我國傳統神話體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兩大創作體系,即:正統道教神系(如三清)、民間信仰神系(如盤古、女媧),而民間信仰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的主要來源。

先秦及秦漢時期,正是道教的初步發展時期,並沒有完成宗教神譜體系的制定。而民間信仰卻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古人對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風雨雷電等自然景觀和自然現象進行擬人化,對歷史及傳說中的人物進行神格化,從而形成獨有的神話傳說。

到了南北朝時期,道教得到大力發展,但因為外來的釋教除了最初藉助“老子化佛”一說子立足自己的腳跟後,推出了自己的神袛體系。

鑑於此,道教宗師陶弘為了抗衡釋教,作了《真靈位業圖》,把先秦及秦漢以來的民間信仰進行吸收,改造,結合道教自身的宗教信仰,第一次完善了道教神仙體系,從而也出現了三清信仰的雛形。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道教神仙

到了隋唐時期,道教正式奠定了三清最高神袛的地位。

兩宋時期,在宋真宗、宋徽宗的大力扶持下,道教的神仙體系完成最後定型,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已經完全融合後。

這種神話體系的融合,到了明代得到進一步加強。

所以,古人在創作神魔小說時,自然離不開已經成型的宗教神話人物。

所以在《封神演義》中,作者借用了道教最高神袛三清,但同時也獨創了三清之師鴻鈞老祖;借用了民間信仰的姜子牙,但同時也創立了周軍先鋒官哪吒等等,這樣的創作手法既保證了自己的故事自成一體,又可以讓自己的書能夠大賣,由此也形成了新的神系信仰,即作者自己的精神寄託。

這一點,和《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如出一轍。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修仙問道

2、三教合一的概念和思想在明朝得到具體化,而哪吒正是神魔小說家創作的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釋教;而三教合一,則指的是三家合流。但不管是三教獨立,還是三教合一,在古代都是為統治者服務的。

三教合一的思想形成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間,也經歷了最初的互相鬥爭。

西漢初期的統治者尊崇黃老之學,而漢武帝時開始獨尊儒術,由此揭開了儒道之爭。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史記》

在這種相爭的情況下,除了東漢末年太平道起兵反抗儒漢外,天師道還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割據勢力。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漢末太平道黃巾起義

“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三國志·魏書》

當然,張魯政權最後雖然被曹操所滅,但由此可看出儒道對世俗權力的爭奪。

這種儒道相爭的現象直到南北朝時期,劉裕代晉建立劉宋王朝後,情況才有所好轉,因為此時的統治者開始扶持第三股勢力,釋教。

劉裕參加過對東晉隆安三年的天師道孫恩、盧循起義,對當時天師道的勢力滲透東晉內外而不滿。所以他在奪取天下後,大力扶持釋教,以此在江南和道教行成相抗,削弱道教在江南的影響力,從而保證劉宋皇權的穩定。

這是釋教自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後,在先後依附黃老、玄學的基礎上,第一次獲得獨立發展的機會。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南朝四百八十寺

此後,大江南北,形成了儒教當政,道、釋民間傳教的三教鼎立局面。

當然,道、釋二教也一直沒有放棄對世俗皇權統治者的影響,從而也引發了三教相爭的新局面。

三教在相爭之時,也在互相學習、滲透,三教之間的交流也空前頻繁,到了隋唐時期,三教在統治者的支持下多次進行思想上的論戰。

“貞元十二年四月,徳宗誕日,御麟徳殿,召給事中徐岱、兵部郎中趙需、禮部郎中許孟容與(韋)渠牟及道士萬參成、沙門譚延等十二人講論儒、道、釋三教。”---《舊唐書》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三教論戰

這是建立在“鼎祚克昌”和“天下大定”的皇權統治需求基礎上,儒家文人熟讀道卷、釋經已經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到了兩宋時期,釋教徹底本土化,也影響到了宋朝社會風氣的轉變。

再這樣的發展基礎上,明代時,三教合一的概念開始出現了具體化、抽象化,如三教已經有了共同信仰的神祇,關羽。

除此外,在明朝的士紳群體中,甚至出現了三教教主同祭的現象。

“立廟塑三教之像,釋伽居中,老子居左,以吾夫子為儒童菩薩,塑西像而處其末座。縉紳名家亦安然信之、奉之。”---《思辨錄輯要》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明成化帝,《一團和氣圖》

在這樣的思潮下,明代的小說家要想創作一部神魔小說,自然掙脫不了時代的痕跡。

故而,無論是《西遊記》中的哪吒,還是《封神演義》中的哪吒,都有三教合一的背影。

《西遊記》中的哪吒,托塔天王李靖(天庭掛職,儒家)之子,他自己是道家的三壇海會大神(玉帝冊封),而在他幼年因為賭氣割肉剔骨後,是釋家佛祖救活了他。

《封神演義》中的哪吒,是陳塘關總兵李靖(儒家)之子,道家玉虛宮闡教十二金仙中的太乙真人的徒弟,又是以釋家信仰中的佛或菩薩為原型的燃燈道人、懼留孫、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等人的徒孫、徒侄。

所以,這樣的哪吒,恰恰是明朝三教合一的社會思想折射!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三教尊主

3、哪吒的割肉還父,剔骨還母,後又和父親李靖有條件的摒棄前嫌,這是小說作者對大明朝封建禮俗的抗議和鬥爭。

《西遊記》成書於嘉靖年間,《封神演義》成書於萬曆年間,前者正處於王學盛行時期,後者正處於明朝黨爭開始崛起時期。

無論是哪種時期,思想上的混亂是肯定的。

加上明朝不禁止思想上的論戰,以及官場體系中的不作為,這也讓小說的作者加深了對社會進行了思考。

是和這個時代做抗爭,還是默默承受著眼前的不公,無論是吳承恩,還是許仲琳,都在書中通過哪吒的際遇告訴了大家答案。

割肉還父,剔骨還母,是對封建倫理孝道的順從;蓮花復生後,哪吒欲尋求李靖報毀金身之仇,則是對封建父權的抗爭。

"

說起神話英雄人物,在80後的腦海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恐怕只有兩個,一個是齊天大聖美猴王孫悟空,另一個就是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了。

哪吒,可以說是陪伴了80後的整個童年、少年生涯。

無論是《哪吒鬧海》裡的孩童模樣,還是《封神榜》中的青年形象,亦或者是《蓮花童子哪吒》所展現出來的少年英雄,不同的銀幕手法展示了不同的哪吒人物經典。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哪吒鬧海

靈珠投母胎三年而轉世、鬧海屠龍、割肉剔骨、託夢建廟、蓮花化身、興周滅紂、肉身成聖,一件件一樁樁,都是這位看似頑劣但內心孝順的神話人物留給我們最深的記憶。

當然,哪吒的銀幕呈現,也少不了燃爆今年暑期檔,那位口中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身體可以在頑童和少年之間互相切換的“煙燻妝”形象。

但不管是曾經割肉剔骨的哪吒,還是和天命抗爭的哪吒,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純華夏血統的中華本土道教神仙,屬於中國自己的少年英雄。

這樣一位道教小神仙,最初卻是以身材高大,充滿神力,身居天庭守護戰神的形象出現在元朝的一本道教神仙書譜中。

“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三教搜神大全》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大羅仙-哪吒

而我們所熟知的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身披混天綾、具有三頭六臂神通的三尺孩童小戰神的形象,則是在明朝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中完善的 。

尤其是《封神演義》,用了整整三個回目著重描寫,使得哪吒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具體,講述了一位頑劣卻不失孝道,身遭大難卻不失大義的哪吒形象。

那麼問題來了。

這樣一位充滿人間氣息的神話人物,為什麼會在明朝中葉被豐富及最終定型呢?為什麼不是在道教、釋教文化最為興盛的南北朝時期出現呢?為什麼不是在文人騷客輩出的李唐、趙宋時期定型呢?

汪郎認為,哪吒的形象在明朝被最終定型,和特定的歷史社會環境發展是分不開的。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西遊記》中的哪吒和李天王劇照

1、中國古代神話體系中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完成融合後,豐富了明朝神魔小說的創作素材。

在我國傳統神話體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兩大創作體系,即:正統道教神系(如三清)、民間信仰神系(如盤古、女媧),而民間信仰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的主要來源。

先秦及秦漢時期,正是道教的初步發展時期,並沒有完成宗教神譜體系的制定。而民間信仰卻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古人對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風雨雷電等自然景觀和自然現象進行擬人化,對歷史及傳說中的人物進行神格化,從而形成獨有的神話傳說。

到了南北朝時期,道教得到大力發展,但因為外來的釋教除了最初藉助“老子化佛”一說子立足自己的腳跟後,推出了自己的神袛體系。

鑑於此,道教宗師陶弘為了抗衡釋教,作了《真靈位業圖》,把先秦及秦漢以來的民間信仰進行吸收,改造,結合道教自身的宗教信仰,第一次完善了道教神仙體系,從而也出現了三清信仰的雛形。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道教神仙

到了隋唐時期,道教正式奠定了三清最高神袛的地位。

兩宋時期,在宋真宗、宋徽宗的大力扶持下,道教的神仙體系完成最後定型,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已經完全融合後。

這種神話體系的融合,到了明代得到進一步加強。

所以,古人在創作神魔小說時,自然離不開已經成型的宗教神話人物。

所以在《封神演義》中,作者借用了道教最高神袛三清,但同時也獨創了三清之師鴻鈞老祖;借用了民間信仰的姜子牙,但同時也創立了周軍先鋒官哪吒等等,這樣的創作手法既保證了自己的故事自成一體,又可以讓自己的書能夠大賣,由此也形成了新的神系信仰,即作者自己的精神寄託。

這一點,和《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如出一轍。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修仙問道

2、三教合一的概念和思想在明朝得到具體化,而哪吒正是神魔小說家創作的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釋教;而三教合一,則指的是三家合流。但不管是三教獨立,還是三教合一,在古代都是為統治者服務的。

三教合一的思想形成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間,也經歷了最初的互相鬥爭。

西漢初期的統治者尊崇黃老之學,而漢武帝時開始獨尊儒術,由此揭開了儒道之爭。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史記》

在這種相爭的情況下,除了東漢末年太平道起兵反抗儒漢外,天師道還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割據勢力。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漢末太平道黃巾起義

“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三國志·魏書》

當然,張魯政權最後雖然被曹操所滅,但由此可看出儒道對世俗權力的爭奪。

這種儒道相爭的現象直到南北朝時期,劉裕代晉建立劉宋王朝後,情況才有所好轉,因為此時的統治者開始扶持第三股勢力,釋教。

劉裕參加過對東晉隆安三年的天師道孫恩、盧循起義,對當時天師道的勢力滲透東晉內外而不滿。所以他在奪取天下後,大力扶持釋教,以此在江南和道教行成相抗,削弱道教在江南的影響力,從而保證劉宋皇權的穩定。

這是釋教自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後,在先後依附黃老、玄學的基礎上,第一次獲得獨立發展的機會。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南朝四百八十寺

此後,大江南北,形成了儒教當政,道、釋民間傳教的三教鼎立局面。

當然,道、釋二教也一直沒有放棄對世俗皇權統治者的影響,從而也引發了三教相爭的新局面。

三教在相爭之時,也在互相學習、滲透,三教之間的交流也空前頻繁,到了隋唐時期,三教在統治者的支持下多次進行思想上的論戰。

“貞元十二年四月,徳宗誕日,御麟徳殿,召給事中徐岱、兵部郎中趙需、禮部郎中許孟容與(韋)渠牟及道士萬參成、沙門譚延等十二人講論儒、道、釋三教。”---《舊唐書》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三教論戰

這是建立在“鼎祚克昌”和“天下大定”的皇權統治需求基礎上,儒家文人熟讀道卷、釋經已經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到了兩宋時期,釋教徹底本土化,也影響到了宋朝社會風氣的轉變。

再這樣的發展基礎上,明代時,三教合一的概念開始出現了具體化、抽象化,如三教已經有了共同信仰的神祇,關羽。

除此外,在明朝的士紳群體中,甚至出現了三教教主同祭的現象。

“立廟塑三教之像,釋伽居中,老子居左,以吾夫子為儒童菩薩,塑西像而處其末座。縉紳名家亦安然信之、奉之。”---《思辨錄輯要》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明成化帝,《一團和氣圖》

在這樣的思潮下,明代的小說家要想創作一部神魔小說,自然掙脫不了時代的痕跡。

故而,無論是《西遊記》中的哪吒,還是《封神演義》中的哪吒,都有三教合一的背影。

《西遊記》中的哪吒,托塔天王李靖(天庭掛職,儒家)之子,他自己是道家的三壇海會大神(玉帝冊封),而在他幼年因為賭氣割肉剔骨後,是釋家佛祖救活了他。

《封神演義》中的哪吒,是陳塘關總兵李靖(儒家)之子,道家玉虛宮闡教十二金仙中的太乙真人的徒弟,又是以釋家信仰中的佛或菩薩為原型的燃燈道人、懼留孫、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等人的徒孫、徒侄。

所以,這樣的哪吒,恰恰是明朝三教合一的社會思想折射!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三教尊主

3、哪吒的割肉還父,剔骨還母,後又和父親李靖有條件的摒棄前嫌,這是小說作者對大明朝封建禮俗的抗議和鬥爭。

《西遊記》成書於嘉靖年間,《封神演義》成書於萬曆年間,前者正處於王學盛行時期,後者正處於明朝黨爭開始崛起時期。

無論是哪種時期,思想上的混亂是肯定的。

加上明朝不禁止思想上的論戰,以及官場體系中的不作為,這也讓小說的作者加深了對社會進行了思考。

是和這個時代做抗爭,還是默默承受著眼前的不公,無論是吳承恩,還是許仲琳,都在書中通過哪吒的際遇告訴了大家答案。

割肉還父,剔骨還母,是對封建倫理孝道的順從;蓮花復生後,哪吒欲尋求李靖報毀金身之仇,則是對封建父權的抗爭。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割肉還父,剔骨還母

也就是說,兩位作者都通過自己筆下的哪吒,對大明皇帝的不作為表達了深刻的不滿。

嘉靖修道,崇信嚴嵩,禁海以致倭寇犯境等等,萬曆長期深居後宮不上朝,不理會朝堂之上的黨爭苗頭等等,這都是懷抱一顆忠君愛國之心的吳承恩,許仲琳們所痛恨的。

而後《西遊記》中的哪吒放棄尋仇,並在其父手下為將,效力天庭;《封神演義》中的哪吒放棄尋仇,和其父共同加入西周陣營,助周伐紂。

這是吳、許二人都試圖通過哪吒的前後轉變,在明朝特定的社會背景下,表達的同一種觀點,即:用一種有條件的,相對的君臣父子關係,改變束縛他們身上的那種無條件,並要絕對服從的封建忠孝倫理道德。

這才是哪吒這一神話人物,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的最根本原因。

4、汪郎語

哪吒,承載了明代小說家對時代的思考和反抗,也承載了汪郎兒時的成長記憶,這是屬於我們民族的財富,屬於我們自己的精神家園。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

說起神話英雄人物,在80後的腦海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恐怕只有兩個,一個是齊天大聖美猴王孫悟空,另一個就是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了。

哪吒,可以說是陪伴了80後的整個童年、少年生涯。

無論是《哪吒鬧海》裡的孩童模樣,還是《封神榜》中的青年形象,亦或者是《蓮花童子哪吒》所展現出來的少年英雄,不同的銀幕手法展示了不同的哪吒人物經典。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哪吒鬧海

靈珠投母胎三年而轉世、鬧海屠龍、割肉剔骨、託夢建廟、蓮花化身、興周滅紂、肉身成聖,一件件一樁樁,都是這位看似頑劣但內心孝順的神話人物留給我們最深的記憶。

當然,哪吒的銀幕呈現,也少不了燃爆今年暑期檔,那位口中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身體可以在頑童和少年之間互相切換的“煙燻妝”形象。

但不管是曾經割肉剔骨的哪吒,還是和天命抗爭的哪吒,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純華夏血統的中華本土道教神仙,屬於中國自己的少年英雄。

這樣一位道教小神仙,最初卻是以身材高大,充滿神力,身居天庭守護戰神的形象出現在元朝的一本道教神仙書譜中。

“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三教搜神大全》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大羅仙-哪吒

而我們所熟知的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身披混天綾、具有三頭六臂神通的三尺孩童小戰神的形象,則是在明朝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中完善的 。

尤其是《封神演義》,用了整整三個回目著重描寫,使得哪吒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具體,講述了一位頑劣卻不失孝道,身遭大難卻不失大義的哪吒形象。

那麼問題來了。

這樣一位充滿人間氣息的神話人物,為什麼會在明朝中葉被豐富及最終定型呢?為什麼不是在道教、釋教文化最為興盛的南北朝時期出現呢?為什麼不是在文人騷客輩出的李唐、趙宋時期定型呢?

汪郎認為,哪吒的形象在明朝被最終定型,和特定的歷史社會環境發展是分不開的。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西遊記》中的哪吒和李天王劇照

1、中國古代神話體系中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完成融合後,豐富了明朝神魔小說的創作素材。

在我國傳統神話體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兩大創作體系,即:正統道教神系(如三清)、民間信仰神系(如盤古、女媧),而民間信仰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的主要來源。

先秦及秦漢時期,正是道教的初步發展時期,並沒有完成宗教神譜體系的制定。而民間信仰卻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古人對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風雨雷電等自然景觀和自然現象進行擬人化,對歷史及傳說中的人物進行神格化,從而形成獨有的神話傳說。

到了南北朝時期,道教得到大力發展,但因為外來的釋教除了最初藉助“老子化佛”一說子立足自己的腳跟後,推出了自己的神袛體系。

鑑於此,道教宗師陶弘為了抗衡釋教,作了《真靈位業圖》,把先秦及秦漢以來的民間信仰進行吸收,改造,結合道教自身的宗教信仰,第一次完善了道教神仙體系,從而也出現了三清信仰的雛形。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道教神仙

到了隋唐時期,道教正式奠定了三清最高神袛的地位。

兩宋時期,在宋真宗、宋徽宗的大力扶持下,道教的神仙體系完成最後定型,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已經完全融合後。

這種神話體系的融合,到了明代得到進一步加強。

所以,古人在創作神魔小說時,自然離不開已經成型的宗教神話人物。

所以在《封神演義》中,作者借用了道教最高神袛三清,但同時也獨創了三清之師鴻鈞老祖;借用了民間信仰的姜子牙,但同時也創立了周軍先鋒官哪吒等等,這樣的創作手法既保證了自己的故事自成一體,又可以讓自己的書能夠大賣,由此也形成了新的神系信仰,即作者自己的精神寄託。

這一點,和《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如出一轍。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修仙問道

2、三教合一的概念和思想在明朝得到具體化,而哪吒正是神魔小說家創作的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釋教;而三教合一,則指的是三家合流。但不管是三教獨立,還是三教合一,在古代都是為統治者服務的。

三教合一的思想形成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間,也經歷了最初的互相鬥爭。

西漢初期的統治者尊崇黃老之學,而漢武帝時開始獨尊儒術,由此揭開了儒道之爭。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史記》

在這種相爭的情況下,除了東漢末年太平道起兵反抗儒漢外,天師道還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割據勢力。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漢末太平道黃巾起義

“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三國志·魏書》

當然,張魯政權最後雖然被曹操所滅,但由此可看出儒道對世俗權力的爭奪。

這種儒道相爭的現象直到南北朝時期,劉裕代晉建立劉宋王朝後,情況才有所好轉,因為此時的統治者開始扶持第三股勢力,釋教。

劉裕參加過對東晉隆安三年的天師道孫恩、盧循起義,對當時天師道的勢力滲透東晉內外而不滿。所以他在奪取天下後,大力扶持釋教,以此在江南和道教行成相抗,削弱道教在江南的影響力,從而保證劉宋皇權的穩定。

這是釋教自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後,在先後依附黃老、玄學的基礎上,第一次獲得獨立發展的機會。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南朝四百八十寺

此後,大江南北,形成了儒教當政,道、釋民間傳教的三教鼎立局面。

當然,道、釋二教也一直沒有放棄對世俗皇權統治者的影響,從而也引發了三教相爭的新局面。

三教在相爭之時,也在互相學習、滲透,三教之間的交流也空前頻繁,到了隋唐時期,三教在統治者的支持下多次進行思想上的論戰。

“貞元十二年四月,徳宗誕日,御麟徳殿,召給事中徐岱、兵部郎中趙需、禮部郎中許孟容與(韋)渠牟及道士萬參成、沙門譚延等十二人講論儒、道、釋三教。”---《舊唐書》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三教論戰

這是建立在“鼎祚克昌”和“天下大定”的皇權統治需求基礎上,儒家文人熟讀道卷、釋經已經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到了兩宋時期,釋教徹底本土化,也影響到了宋朝社會風氣的轉變。

再這樣的發展基礎上,明代時,三教合一的概念開始出現了具體化、抽象化,如三教已經有了共同信仰的神祇,關羽。

除此外,在明朝的士紳群體中,甚至出現了三教教主同祭的現象。

“立廟塑三教之像,釋伽居中,老子居左,以吾夫子為儒童菩薩,塑西像而處其末座。縉紳名家亦安然信之、奉之。”---《思辨錄輯要》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明成化帝,《一團和氣圖》

在這樣的思潮下,明代的小說家要想創作一部神魔小說,自然掙脫不了時代的痕跡。

故而,無論是《西遊記》中的哪吒,還是《封神演義》中的哪吒,都有三教合一的背影。

《西遊記》中的哪吒,托塔天王李靖(天庭掛職,儒家)之子,他自己是道家的三壇海會大神(玉帝冊封),而在他幼年因為賭氣割肉剔骨後,是釋家佛祖救活了他。

《封神演義》中的哪吒,是陳塘關總兵李靖(儒家)之子,道家玉虛宮闡教十二金仙中的太乙真人的徒弟,又是以釋家信仰中的佛或菩薩為原型的燃燈道人、懼留孫、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等人的徒孫、徒侄。

所以,這樣的哪吒,恰恰是明朝三教合一的社會思想折射!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三教尊主

3、哪吒的割肉還父,剔骨還母,後又和父親李靖有條件的摒棄前嫌,這是小說作者對大明朝封建禮俗的抗議和鬥爭。

《西遊記》成書於嘉靖年間,《封神演義》成書於萬曆年間,前者正處於王學盛行時期,後者正處於明朝黨爭開始崛起時期。

無論是哪種時期,思想上的混亂是肯定的。

加上明朝不禁止思想上的論戰,以及官場體系中的不作為,這也讓小說的作者加深了對社會進行了思考。

是和這個時代做抗爭,還是默默承受著眼前的不公,無論是吳承恩,還是許仲琳,都在書中通過哪吒的際遇告訴了大家答案。

割肉還父,剔骨還母,是對封建倫理孝道的順從;蓮花復生後,哪吒欲尋求李靖報毀金身之仇,則是對封建父權的抗爭。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割肉還父,剔骨還母

也就是說,兩位作者都通過自己筆下的哪吒,對大明皇帝的不作為表達了深刻的不滿。

嘉靖修道,崇信嚴嵩,禁海以致倭寇犯境等等,萬曆長期深居後宮不上朝,不理會朝堂之上的黨爭苗頭等等,這都是懷抱一顆忠君愛國之心的吳承恩,許仲琳們所痛恨的。

而後《西遊記》中的哪吒放棄尋仇,並在其父手下為將,效力天庭;《封神演義》中的哪吒放棄尋仇,和其父共同加入西周陣營,助周伐紂。

這是吳、許二人都試圖通過哪吒的前後轉變,在明朝特定的社會背景下,表達的同一種觀點,即:用一種有條件的,相對的君臣父子關係,改變束縛他們身上的那種無條件,並要絕對服從的封建忠孝倫理道德。

這才是哪吒這一神話人物,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的最根本原因。

4、汪郎語

哪吒,承載了明代小說家對時代的思考和反抗,也承載了汪郎兒時的成長記憶,這是屬於我們民族的財富,屬於我們自己的精神家園。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淺析哪吒的人物形象為什麼最終是在明朝被豐富和定型

蓮花重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