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四個蒙古共和國

俄羅斯的一級行政區有85個,相當於中國的省。在這裡面,自治共和國有22個,主要是少數民族聚居,發展情況一般。其中,布里亞特、圖瓦、卡爾梅克、阿爾泰共和國這四個自治共和國是蒙古共和國

一、布里亞特共和國

俄羅斯的四個蒙古共和國

布里亞特共和國,位於貝加爾湖東岸,面積三十五萬平方公里,與蒙古共和國接壤。布里亞特人,喀爾喀蒙古的一支,原名“不裡牙惕”,主要居住在俄羅斯,中國境內有少量分佈。

中國歷史上,以大漠、戈壁為分界線,將蒙古高原劃分為漠南、漠北兩部分。遊牧民族一直都是在苦寒的漠北休養生息,在富庶的漠南發展壯大。

明朝中期,因環境惡化、交通不便,漠北喀爾喀七部開始與駐紮漠南的蒙古本部斷絕聯繫、獨立發展。

俄羅斯的四個蒙古共和國

1634年,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敗亡,其所屬漠南嫡系十六部被皇太極征服。同時,漠北七部也演變成扎薩克圖、土謝圖、車臣等三部。貝加爾湖地區是漠北最苦寒的地方,沒有之一。因此,布里亞特部人口稀少、實力衰微,一直臣服於車臣汗部。因為忙於對明朝的戰爭,皇太極滿足於外蒙古三部名義上的臣服,沒有對其大動干戈。

清朝入關後,俄國殖民者擴張至遠東,並在貝加爾湖畔建立大量殖民據點,還挑起對布里亞特部的戰爭。由於遭遇準噶爾部的入侵,喀爾喀三部無力支援布里亞特,布里亞特人被迫向俄國臣服。1727年,雍正與葉卡捷琳娜二世簽訂布連斯奇條約,正式劃定邊界,貝加爾湖附近大片領土歸屬俄國,居住在這裡的布里亞特蒙古人自然也變成俄國臣民。

二、圖瓦共和國

俄羅斯的四個蒙古共和國

圖瓦共和國位於俄羅斯中南部,與布里亞特共和國接壤,原名唐努烏梁海,面積十七萬平方公里,自然資源非常的豐富。圖瓦人屬於突厥語族,後被蒙古人同化。

漠北三部歸順後,清政府在庫倫駐紮辦事大臣總攬政務,在烏里雅蘇臺設立定邊左副將軍管理軍務。由於人煙稀少,唐努烏梁海地區只有五個旗的建制、由烏里雅蘇臺將軍軍管。

外蒙古“獨立”後,唐努烏梁海地區的貴族既不歸順外蒙古,也不認可中華民國,只是驅逐當地的少量中國駐軍,坐觀成敗、待價而沽。在中、蒙、俄三方之間走鋼絲註定不可能長久。1912年,沙俄出兵強佔這裡。

俄羅斯的四個蒙古共和國

1918年10月,利用沙皇政權垮臺、俄國內戰的機會,皖系名將徐樹錚收復外蒙古。1919年7月,外蒙都護使陳毅又派人驅逐在唐努烏梁海的俄國白軍。至此,民國政府收復清末被俄國強佔的領土。

1920年,蘇俄紅軍以追擊白軍為由重新進入唐努烏梁海,並驅逐中國駐軍。因為面臨外交困境,蘇俄不敢直接吞併,而是持傀儡,並公開宣佈唐努烏梁海不是其領土。於是,法理上唐努烏梁海仍然屬於中國。

1921年,“圖瓦共和國”成立,世界上只有蘇俄和同為傀儡的“蒙古人民共和國”承認。

1945年,外蒙古獨立,國民政府被迫予以承認。因為有外蒙古的阻隔,中國無法對唐努烏梁海行使主權,因此事實上喪失了這塊領土。

蘇聯解體後,由於經濟上高度依賴俄羅斯,圖瓦依然留在俄羅斯版圖之內。

三、卡爾梅克共和國

俄羅斯的四個蒙古共和國

卡爾梅克是俄羅斯境內為數不多分佈在歐洲的自治共和國,也是全歐洲獨一無二信仰佛教的地方。卡爾梅克人則是衛拉特蒙古的一支。

蒙古高原西北部葉尼塞河流域的部落半遊牧半漁獵,與蒙古本部差異較大,因此被稱作“林中百姓”。雖然被朮赤收服,但他們依然保持自身的特性。

明初,“林中百姓”後裔組被稱作瓦剌,與蒙古本部的韃靼互爭高下。在也先率領下,瓦剌一度控制大汗、擊敗大明、聲威顯赫。但是,也先死後,瓦剌就被韃靼重創、退回新疆休養生息。

明末,瓦剌分裂成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等四部。為避免內耗,和碩特遷去青海,土爾扈特遠走伏爾加,勢力最強的準噶爾與最弱的杜爾伯特則留在新疆。

俄羅斯的四個蒙古共和國

剛遷徙到伏爾加河流域時,沙俄尚未完全控制這裡,土爾扈特部獲得一定的發展。百年後,沙俄羽翼豐滿,不但不再平等對待土爾扈特部,還大量徵調土爾扈特壯丁參與歐洲戰事。因為負責開路與斷後,能活著回來的壯丁不過十之一二。

渥巴錫即汗位時,沙俄干涉土爾扈特內部傳承,想要扶持信仰東正教的大汗。於是,渥巴錫斷然決定脫離沙俄。雖遠離故土,但土爾扈特部一直與國內保有聯繫,一直嚮明清朝貢。

1771年,沙俄對渥巴錫的舉動有所察覺,開始增兵。於是,渥巴錫被迫放棄伏爾加河左岸的族人率眾東歸。歷時一年,在損失近十萬族人的生命後,土爾扈特部回到伊犁河流域。

留在伏爾加流域的土爾扈特人最終變成俄國的卡爾梅克族。由於在二戰中作出重要貢獻,因此被平等對待,獲得自治共和國的地位。

四、阿爾泰共和國

俄羅斯的四個蒙古共和國

居住在俄羅斯的阿爾泰人(Altai)與蒙古人有著密切的族源關係,被學者認為是蒙古族的一支。全俄羅斯共有阿爾泰人67239人(2002年統計),佔俄羅斯聯邦總人口的0.02%,他們絕大部分居住在俄羅斯阿爾泰共和國。阿爾泰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西西伯利亞主要行政區之—,面積9.29萬平方公里,佔俄羅斯聯邦領土面積的0.5%。

衛拉特蒙古的一支一阿拉泰人

衛拉特人最早居於葉尼塞河上游,以狩獵為生。13世紀初歸附成吉思汗,改營畜牧。15世紀中葉形成了強大的衛拉特聯盟,其首領也先汗(1407~1454年)曾短期統一東西蒙古各部,建立衛拉特人統治的國家組織,勢力範圍東起興安嶺,西越阿爾泰山至巴爾喀什湖、蔥嶺,北起安卡拉河、貝加爾湖,南抵大漠,成為元朝滅亡(公元1368年)後中國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最後一股強大勢力,它對東方歷史產生過不可忽視的影響。清朝初年時主要分佈在蒙古高原的西部,故又稱為“西蒙古”。

俄羅斯的四個蒙古共和國

阿爾泰地區曾長期處於蒙古衛拉特部準噶爾人的統治之下,阿爾泰人舊時一直稱其為“阿爾泰衛拉特人”,自稱“衛拉特人”,屬蒙古準噶爾部。

1679年準噶爾部與清朝開戰,準噶爾部兵敗,一部分蒙古準噶爾人退到這裡,並融入了一些居住在阿爾泰地區的其他部落,演變成了今天的阿爾泰人。當清朝勝利後,該地區被清朝管轄,當地的準噶爾人被編入阿拉坦淖爾烏梁海二旗,他們就是現在的阿爾泰人的前輩。

1864年9月(同治三年八月),巴布科夫帶領600餘名全副武裝的俄軍駐紮塔城,威逼清廷代表簽約,'若不照此辦理,稍有更改,我們立即起程回國,只好派兵強佔'(同上,卷21)。清廷被迫於同年10月7日(九月七日)同沙俄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稱《塔城條約》)。這個勘界議定書,連《北京條約》定為界湖的特穆爾圖淖爾也被沙俄劃為內湖。

通過《北京條約》和《塔城條約》,俄國割佔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約44萬平方千米的中國領土,侵佔了齋桑湖、圖克勒淖爾、特穆爾圖淖爾及附近的大片土地。

這樣,就將原來遊牧於阿勒坦河(今比亞河)、阿穆哈河(今阿巴坎河)一帶的唐努烏梁海10佐領地,遊牧於鄂爾噶汗山東北的三音諾顏部烏梁海13佐領轄地的一部分,遊牧於阿勒坦淖爾(今捷列茨克湖)的阿勒坦淖爾烏梁海2旗,和遊牧於科爾沁河(今庫爾楚木河)至都魯淖爾(今蒙古國浩騰諾爾東南部)的阿勒坦烏梁海7旗的一部分,以及塔爾巴哈台山以北直至額爾齊斯河的土爾扈特遊牧地、阿拉套山以北的察哈爾營牧地、額魯特上3旗牧地等轄地,劃歸俄國。駐牧於上述地區的蒙古各部落,'隨地歸為俄國'。

蘇聯十月革命後,於1922年6月1日在阿爾泰人的土地上建立了衛拉特自治州,1948年1月7日改為戈爾諾—阿爾泰自治州,1992年改名為俄羅斯聯邦阿爾泰共和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