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都江堰,永嘉巖頭古村'

"

巖頭古村距永嘉縣城38公里,位於楠溪江中游西畔,介於蒼坡和芙蓉之間。因地處芙蓉三巖(也有稱芙蓉三冠的,見上圖)之首,故名巖頭。

巖頭古村始建於初唐,宋末元年,始祖金安福(1250---1318)從檔溪西港遷至此地。清時屬仙居鄉四十八都。巖頭古村村落佈局是古樸古香的街區式三進兩院四合圍式的建築群,具有遠近總體規劃和詳細局部規劃,這在古代村落規劃中是難能可貴的典範。

巖頭古村,是典型的江南水村,但在楠溪江兩邊近200多座古村落裡,巖頭古村是唯一一座以一整套水利設施來規劃佈局的村寨。“水如棋局分街,山似屏帷繞畫樓”,村落水系從水質優良、水源豐富的五鶒溪取水,通過網絡狀的明渠、暗渠與村東南的蓄水湖相連,構架了一個“主渠雙繞村,小渠穿巷過”的江南水鄉。

"

巖頭古村距永嘉縣城38公里,位於楠溪江中游西畔,介於蒼坡和芙蓉之間。因地處芙蓉三巖(也有稱芙蓉三冠的,見上圖)之首,故名巖頭。

巖頭古村始建於初唐,宋末元年,始祖金安福(1250---1318)從檔溪西港遷至此地。清時屬仙居鄉四十八都。巖頭古村村落佈局是古樸古香的街區式三進兩院四合圍式的建築群,具有遠近總體規劃和詳細局部規劃,這在古代村落規劃中是難能可貴的典範。

巖頭古村,是典型的江南水村,但在楠溪江兩邊近200多座古村落裡,巖頭古村是唯一一座以一整套水利設施來規劃佈局的村寨。“水如棋局分街,山似屏帷繞畫樓”,村落水系從水質優良、水源豐富的五鶒溪取水,通過網絡狀的明渠、暗渠與村東南的蓄水湖相連,構架了一個“主渠雙繞村,小渠穿巷過”的江南水鄉。

浙南都江堰,永嘉巖頭古村

巖頭古村的正門是北門,稱為“仁道門”。門裡大街西側是金氏大宗祠,朝南。宗祠前為進士牌樓,朝東沿街,是明世宗賜給已醜進士金昭而建。牌樓高7.6米,面寬9.9米,進深2.4米,三間四柱木構結構。這座進士牌樓,是楠溪江同類建築中氣派規模最大的一座,保存完整,為東西走向,為第七批全國文保重點單位。謝氏貞節牌坊與大宗祠隔街相對,建於清仁宗嘉慶十三年(1808),任道門、大宗祠、貞節牌坊和進士樓牌構成了巖頭村的禮制中心,這裡有一條大街筆直往南,舊稱進士街。

麗水街,得名於“利水”諧音,位於巖頭古村東緣的蓄水堤上,又名麗水長廊。始建於明朝,是溫州極為著名的古街古道。北起獻義門,南止於麗水橋,全長300米。麗水湖和長堤微微向西南彎曲呈弧形,一幅田園山水畫卷,稱為“長堤春曉”。

"

巖頭古村距永嘉縣城38公里,位於楠溪江中游西畔,介於蒼坡和芙蓉之間。因地處芙蓉三巖(也有稱芙蓉三冠的,見上圖)之首,故名巖頭。

巖頭古村始建於初唐,宋末元年,始祖金安福(1250---1318)從檔溪西港遷至此地。清時屬仙居鄉四十八都。巖頭古村村落佈局是古樸古香的街區式三進兩院四合圍式的建築群,具有遠近總體規劃和詳細局部規劃,這在古代村落規劃中是難能可貴的典範。

巖頭古村,是典型的江南水村,但在楠溪江兩邊近200多座古村落裡,巖頭古村是唯一一座以一整套水利設施來規劃佈局的村寨。“水如棋局分街,山似屏帷繞畫樓”,村落水系從水質優良、水源豐富的五鶒溪取水,通過網絡狀的明渠、暗渠與村東南的蓄水湖相連,構架了一個“主渠雙繞村,小渠穿巷過”的江南水鄉。

浙南都江堰,永嘉巖頭古村

巖頭古村的正門是北門,稱為“仁道門”。門裡大街西側是金氏大宗祠,朝南。宗祠前為進士牌樓,朝東沿街,是明世宗賜給已醜進士金昭而建。牌樓高7.6米,面寬9.9米,進深2.4米,三間四柱木構結構。這座進士牌樓,是楠溪江同類建築中氣派規模最大的一座,保存完整,為東西走向,為第七批全國文保重點單位。謝氏貞節牌坊與大宗祠隔街相對,建於清仁宗嘉慶十三年(1808),任道門、大宗祠、貞節牌坊和進士樓牌構成了巖頭村的禮制中心,這裡有一條大街筆直往南,舊稱進士街。

麗水街,得名於“利水”諧音,位於巖頭古村東緣的蓄水堤上,又名麗水長廊。始建於明朝,是溫州極為著名的古街古道。北起獻義門,南止於麗水橋,全長300米。麗水湖和長堤微微向西南彎曲呈弧形,一幅田園山水畫卷,稱為“長堤春曉”。

浙南都江堰,永嘉巖頭古村

麗水古街是巖頭村的商業街,街上每間商店闊3米、進深10米,為兩層樓建築。商店前鋪成2-2.5米卵石路,路上方是與屋子相連的廊簷,可方便行人避雨、廊簷邊設有美人靠供遊客歇息和觀景,堤外呈弧形的人工湖就是麗水湖。

麗水湖是巖頭村先祖桂林公主持興修大規模水利工程,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在村南人工開挖而成。長300米,寬20米,西接葦塘,南連鎮南湖。兩湖之間有一座麗水橋,又名“永慶橋”,建於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也是座歷經幾百年滄桑的古橋。麗水橋由48根條石構成,暗含地屬“四十八都”。

湖南側有一處水中半島,琴嶼,西端有一座初建於南宋,擴建於清順治元年(1644)的塔湖廟,與麗水湖,琴嶼等構成塔湖廟風景區。湖、島、山、堤、橋、廟、樓、閣、軒、塔、樹木花草多種元素構成了巖頭村的獨特景緻。

"

巖頭古村距永嘉縣城38公里,位於楠溪江中游西畔,介於蒼坡和芙蓉之間。因地處芙蓉三巖(也有稱芙蓉三冠的,見上圖)之首,故名巖頭。

巖頭古村始建於初唐,宋末元年,始祖金安福(1250---1318)從檔溪西港遷至此地。清時屬仙居鄉四十八都。巖頭古村村落佈局是古樸古香的街區式三進兩院四合圍式的建築群,具有遠近總體規劃和詳細局部規劃,這在古代村落規劃中是難能可貴的典範。

巖頭古村,是典型的江南水村,但在楠溪江兩邊近200多座古村落裡,巖頭古村是唯一一座以一整套水利設施來規劃佈局的村寨。“水如棋局分街,山似屏帷繞畫樓”,村落水系從水質優良、水源豐富的五鶒溪取水,通過網絡狀的明渠、暗渠與村東南的蓄水湖相連,構架了一個“主渠雙繞村,小渠穿巷過”的江南水鄉。

浙南都江堰,永嘉巖頭古村

巖頭古村的正門是北門,稱為“仁道門”。門裡大街西側是金氏大宗祠,朝南。宗祠前為進士牌樓,朝東沿街,是明世宗賜給已醜進士金昭而建。牌樓高7.6米,面寬9.9米,進深2.4米,三間四柱木構結構。這座進士牌樓,是楠溪江同類建築中氣派規模最大的一座,保存完整,為東西走向,為第七批全國文保重點單位。謝氏貞節牌坊與大宗祠隔街相對,建於清仁宗嘉慶十三年(1808),任道門、大宗祠、貞節牌坊和進士樓牌構成了巖頭村的禮制中心,這裡有一條大街筆直往南,舊稱進士街。

麗水街,得名於“利水”諧音,位於巖頭古村東緣的蓄水堤上,又名麗水長廊。始建於明朝,是溫州極為著名的古街古道。北起獻義門,南止於麗水橋,全長300米。麗水湖和長堤微微向西南彎曲呈弧形,一幅田園山水畫卷,稱為“長堤春曉”。

浙南都江堰,永嘉巖頭古村

麗水古街是巖頭村的商業街,街上每間商店闊3米、進深10米,為兩層樓建築。商店前鋪成2-2.5米卵石路,路上方是與屋子相連的廊簷,可方便行人避雨、廊簷邊設有美人靠供遊客歇息和觀景,堤外呈弧形的人工湖就是麗水湖。

麗水湖是巖頭村先祖桂林公主持興修大規模水利工程,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在村南人工開挖而成。長300米,寬20米,西接葦塘,南連鎮南湖。兩湖之間有一座麗水橋,又名“永慶橋”,建於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也是座歷經幾百年滄桑的古橋。麗水橋由48根條石構成,暗含地屬“四十八都”。

湖南側有一處水中半島,琴嶼,西端有一座初建於南宋,擴建於清順治元年(1644)的塔湖廟,與麗水湖,琴嶼等構成塔湖廟風景區。湖、島、山、堤、橋、廟、樓、閣、軒、塔、樹木花草多種元素構成了巖頭村的獨特景緻。

浙南都江堰,永嘉巖頭古村

水亭祠,位於巖頭古村中央街南端,湯山山麓,原為琴山書院。清康熙年間,為專祀桂林公(金永樸)而改現名。是楠溪江流域規模最大的一座書院。是一座極具江南特色的建築,四周水面環繞古色古香的小亭、祠堂,建築風格特異,佔地面積2400平方米。

文峰塔,又名金氏塔。位於麗水街進宦湖邊湯山。是一座六角七層的玲瓏塔。500年前,這是金姓第八世祖桂林公根據山水地形而建的金山十景之一。以文峰塔為背景在不同的角度可以欣賞到不同風景,尤其以塔倒影在麗水湖與水亭祠最為美麗,也可以以塔為前綴觀賞塔後的“芙蓉三冠”的雄偉。

"

巖頭古村距永嘉縣城38公里,位於楠溪江中游西畔,介於蒼坡和芙蓉之間。因地處芙蓉三巖(也有稱芙蓉三冠的,見上圖)之首,故名巖頭。

巖頭古村始建於初唐,宋末元年,始祖金安福(1250---1318)從檔溪西港遷至此地。清時屬仙居鄉四十八都。巖頭古村村落佈局是古樸古香的街區式三進兩院四合圍式的建築群,具有遠近總體規劃和詳細局部規劃,這在古代村落規劃中是難能可貴的典範。

巖頭古村,是典型的江南水村,但在楠溪江兩邊近200多座古村落裡,巖頭古村是唯一一座以一整套水利設施來規劃佈局的村寨。“水如棋局分街,山似屏帷繞畫樓”,村落水系從水質優良、水源豐富的五鶒溪取水,通過網絡狀的明渠、暗渠與村東南的蓄水湖相連,構架了一個“主渠雙繞村,小渠穿巷過”的江南水鄉。

浙南都江堰,永嘉巖頭古村

巖頭古村的正門是北門,稱為“仁道門”。門裡大街西側是金氏大宗祠,朝南。宗祠前為進士牌樓,朝東沿街,是明世宗賜給已醜進士金昭而建。牌樓高7.6米,面寬9.9米,進深2.4米,三間四柱木構結構。這座進士牌樓,是楠溪江同類建築中氣派規模最大的一座,保存完整,為東西走向,為第七批全國文保重點單位。謝氏貞節牌坊與大宗祠隔街相對,建於清仁宗嘉慶十三年(1808),任道門、大宗祠、貞節牌坊和進士樓牌構成了巖頭村的禮制中心,這裡有一條大街筆直往南,舊稱進士街。

麗水街,得名於“利水”諧音,位於巖頭古村東緣的蓄水堤上,又名麗水長廊。始建於明朝,是溫州極為著名的古街古道。北起獻義門,南止於麗水橋,全長300米。麗水湖和長堤微微向西南彎曲呈弧形,一幅田園山水畫卷,稱為“長堤春曉”。

浙南都江堰,永嘉巖頭古村

麗水古街是巖頭村的商業街,街上每間商店闊3米、進深10米,為兩層樓建築。商店前鋪成2-2.5米卵石路,路上方是與屋子相連的廊簷,可方便行人避雨、廊簷邊設有美人靠供遊客歇息和觀景,堤外呈弧形的人工湖就是麗水湖。

麗水湖是巖頭村先祖桂林公主持興修大規模水利工程,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在村南人工開挖而成。長300米,寬20米,西接葦塘,南連鎮南湖。兩湖之間有一座麗水橋,又名“永慶橋”,建於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也是座歷經幾百年滄桑的古橋。麗水橋由48根條石構成,暗含地屬“四十八都”。

湖南側有一處水中半島,琴嶼,西端有一座初建於南宋,擴建於清順治元年(1644)的塔湖廟,與麗水湖,琴嶼等構成塔湖廟風景區。湖、島、山、堤、橋、廟、樓、閣、軒、塔、樹木花草多種元素構成了巖頭村的獨特景緻。

浙南都江堰,永嘉巖頭古村

水亭祠,位於巖頭古村中央街南端,湯山山麓,原為琴山書院。清康熙年間,為專祀桂林公(金永樸)而改現名。是楠溪江流域規模最大的一座書院。是一座極具江南特色的建築,四周水面環繞古色古香的小亭、祠堂,建築風格特異,佔地面積2400平方米。

文峰塔,又名金氏塔。位於麗水街進宦湖邊湯山。是一座六角七層的玲瓏塔。500年前,這是金姓第八世祖桂林公根據山水地形而建的金山十景之一。以文峰塔為背景在不同的角度可以欣賞到不同風景,尤其以塔倒影在麗水湖與水亭祠最為美麗,也可以以塔為前綴觀賞塔後的“芙蓉三冠”的雄偉。

浙南都江堰,永嘉巖頭古村

接官亭,位於巖頭麗水街南端荷花池畔又名花亭。所謂“接官”,帶有嚮往科舉功名的意思。亭中有對聯曰“名師留奇蹟,怪匠逗行人”。“接官”又有迎赴考學子中榜榮歸之意,小小一座亭蘊含著巖頭古村的耕讀傳統。

坳門森林綠道,位於巖頭古村湯山文峰塔後面,應該是藉助原有的山道而新建的森林綠道。我們蕩友一行去一個地方,總要走走山路,爬爬山嶺,否則總覺得還不過癮,每週去戶外除欣賞溫州山水,瞭解甌越風情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爬山健身。

巖頭村是楠溪江唯一一座以綜合水利設施來規劃佈局的村落,供水渠系統完備巧妙,起點在村北1公里外五尺溪畔的雙溪頭,渠長度10餘公里,沿途有8個涵洞、2個節制閘、3間水碓,形成了進宦湖、鎮南湖、麗水湖、石亭湖、狀月湖等5個人工大水池,終點在麗水湖。巖頭每座房屋走出去,百步之內一定會有水,故被稱為國內古村水利文化的典範“浙南都江堰”。500多年來,它一直造福於附近8個村近2萬人,巖頭村幾個世紀以來從未遭到旱澇災害的威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