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日休、陸龜蒙:處處路傍千頃稻,無情有恨何人覺(上)韋力撰'

"

​中國詩史上,許多大詩人都因風格相近而被並稱,但均沒有像皮日休和陸龜蒙那樣,緊緊的連在一起,因此談及這兩位詩人,我當然不能將其拆散,於是也就一併作為一篇文章拉雜地聊一聊。

皮、陸二人不可分割連在一起的重要原因,是他們共同編了一部《鬆陵集》。按照皮日休在給該書所作的序言中說,本集共收詩歌六百八十五首,而這其中有六百五十八首都是皮日休和陸龜蒙兩人的倡和之作,餘外的作家還有張賁、李縠、崔璞、魏樸、司馬都、顏萱、鄭璧、羊昭業、崔璐等。如此算起來,這些人收在《鬆陵集》中的詩作,合在一起也不過就是皮、陸二人的零頭,因此可以說,這《鬆陵集》基本上就是皮、陸二人的倡和集。

唐鹹通十一年春,皮日休入蘇州刺史崔璞幕。皮到任一個月後,陸龜蒙就前來拜訪,二人一見傾心,此後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們彼此間就倡和出了這六百多首詩。如此算起來,即使假日無休地天天倡和,每天也要寫上兩首,這等高頻率的倡和,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清餘成教在《石園詩話》卷二中稱:“晚唐詩人之相得者,以陸魯望龜蒙、皮襲美日休為最。”看來,這兩個大男人如此密切的關係也受到了後世專家的關注。

那麼,二人的關係為什麼能如此密切呢?王錫九在《皮陸詩歌研究》中稱:“皮、陸互相推賞詩才,傾倒折服,也是他們互相交契、往復酬酢的重要原因。”王先生的這個結論可由皮日休所寫的《鬆陵集序》為證:“(鹹通)十年,大司諫清河公(崔璞)出牧於吳,日休為郡從事。居一月,有進士陸龜蒙字魯望者,以其業見造,凡數編。其才之變,真天地之氣也。近代稱溫飛卿、李義山為之最,俾陸生參之,未知其孰為之後先也。太玄曰:‘稽其門,闢其戶,眼其鍵,然後乃應,況其不者乎?’餘遂以詞誘之,果復之不移刻。由是,風雨晦冥,蓬蒿翳薈,未嘗不以其應而為事。苟其詞之來,食則輟之而自飫,寢則聞之而必驚。”

這兩人在當代就已經被他人合在一起稱呼,比如他二人共同的好友張賁寫過一首名叫《和皮陸酒病偶作》:

白編椰席鏤冰明,應助楊青解宿酲。

難繼二賢金玉唱,可憐空作斷猿聲。

張賁還寫過一首《偶約道流終乖文會答皮陸》,可見皮、陸二人的親切關係在其當世就是世人皆知的事實。針對這兩首詩,王錫九先生說:“在這兩首詩裡,張賁沒有采用唐人的習慣做法,稱呼皮日休、陸龜蒙的行第、官職、郡望等,而是徑直稱其為‘皮陸’,可見他與皮、陸二人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遠遠超出了一般的朋友關係。”


"

​中國詩史上,許多大詩人都因風格相近而被並稱,但均沒有像皮日休和陸龜蒙那樣,緊緊的連在一起,因此談及這兩位詩人,我當然不能將其拆散,於是也就一併作為一篇文章拉雜地聊一聊。

皮、陸二人不可分割連在一起的重要原因,是他們共同編了一部《鬆陵集》。按照皮日休在給該書所作的序言中說,本集共收詩歌六百八十五首,而這其中有六百五十八首都是皮日休和陸龜蒙兩人的倡和之作,餘外的作家還有張賁、李縠、崔璞、魏樸、司馬都、顏萱、鄭璧、羊昭業、崔璐等。如此算起來,這些人收在《鬆陵集》中的詩作,合在一起也不過就是皮、陸二人的零頭,因此可以說,這《鬆陵集》基本上就是皮、陸二人的倡和集。

唐鹹通十一年春,皮日休入蘇州刺史崔璞幕。皮到任一個月後,陸龜蒙就前來拜訪,二人一見傾心,此後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們彼此間就倡和出了這六百多首詩。如此算起來,即使假日無休地天天倡和,每天也要寫上兩首,這等高頻率的倡和,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清餘成教在《石園詩話》卷二中稱:“晚唐詩人之相得者,以陸魯望龜蒙、皮襲美日休為最。”看來,這兩個大男人如此密切的關係也受到了後世專家的關注。

那麼,二人的關係為什麼能如此密切呢?王錫九在《皮陸詩歌研究》中稱:“皮、陸互相推賞詩才,傾倒折服,也是他們互相交契、往復酬酢的重要原因。”王先生的這個結論可由皮日休所寫的《鬆陵集序》為證:“(鹹通)十年,大司諫清河公(崔璞)出牧於吳,日休為郡從事。居一月,有進士陸龜蒙字魯望者,以其業見造,凡數編。其才之變,真天地之氣也。近代稱溫飛卿、李義山為之最,俾陸生參之,未知其孰為之後先也。太玄曰:‘稽其門,闢其戶,眼其鍵,然後乃應,況其不者乎?’餘遂以詞誘之,果復之不移刻。由是,風雨晦冥,蓬蒿翳薈,未嘗不以其應而為事。苟其詞之來,食則輟之而自飫,寢則聞之而必驚。”

這兩人在當代就已經被他人合在一起稱呼,比如他二人共同的好友張賁寫過一首名叫《和皮陸酒病偶作》:

白編椰席鏤冰明,應助楊青解宿酲。

難繼二賢金玉唱,可憐空作斷猿聲。

張賁還寫過一首《偶約道流終乖文會答皮陸》,可見皮、陸二人的親切關係在其當世就是世人皆知的事實。針對這兩首詩,王錫九先生說:“在這兩首詩裡,張賁沒有采用唐人的習慣做法,稱呼皮日休、陸龜蒙的行第、官職、郡望等,而是徑直稱其為‘皮陸’,可見他與皮、陸二人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遠遠超出了一般的朋友關係。”


皮日休、陸龜蒙:處處路傍千頃稻,無情有恨何人覺(上)韋力撰


陸龜蒙撰《耒耜經》,民國十一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張氏照曠閣本,書牌


"

​中國詩史上,許多大詩人都因風格相近而被並稱,但均沒有像皮日休和陸龜蒙那樣,緊緊的連在一起,因此談及這兩位詩人,我當然不能將其拆散,於是也就一併作為一篇文章拉雜地聊一聊。

皮、陸二人不可分割連在一起的重要原因,是他們共同編了一部《鬆陵集》。按照皮日休在給該書所作的序言中說,本集共收詩歌六百八十五首,而這其中有六百五十八首都是皮日休和陸龜蒙兩人的倡和之作,餘外的作家還有張賁、李縠、崔璞、魏樸、司馬都、顏萱、鄭璧、羊昭業、崔璐等。如此算起來,這些人收在《鬆陵集》中的詩作,合在一起也不過就是皮、陸二人的零頭,因此可以說,這《鬆陵集》基本上就是皮、陸二人的倡和集。

唐鹹通十一年春,皮日休入蘇州刺史崔璞幕。皮到任一個月後,陸龜蒙就前來拜訪,二人一見傾心,此後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們彼此間就倡和出了這六百多首詩。如此算起來,即使假日無休地天天倡和,每天也要寫上兩首,這等高頻率的倡和,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清餘成教在《石園詩話》卷二中稱:“晚唐詩人之相得者,以陸魯望龜蒙、皮襲美日休為最。”看來,這兩個大男人如此密切的關係也受到了後世專家的關注。

那麼,二人的關係為什麼能如此密切呢?王錫九在《皮陸詩歌研究》中稱:“皮、陸互相推賞詩才,傾倒折服,也是他們互相交契、往復酬酢的重要原因。”王先生的這個結論可由皮日休所寫的《鬆陵集序》為證:“(鹹通)十年,大司諫清河公(崔璞)出牧於吳,日休為郡從事。居一月,有進士陸龜蒙字魯望者,以其業見造,凡數編。其才之變,真天地之氣也。近代稱溫飛卿、李義山為之最,俾陸生參之,未知其孰為之後先也。太玄曰:‘稽其門,闢其戶,眼其鍵,然後乃應,況其不者乎?’餘遂以詞誘之,果復之不移刻。由是,風雨晦冥,蓬蒿翳薈,未嘗不以其應而為事。苟其詞之來,食則輟之而自飫,寢則聞之而必驚。”

這兩人在當代就已經被他人合在一起稱呼,比如他二人共同的好友張賁寫過一首名叫《和皮陸酒病偶作》:

白編椰席鏤冰明,應助楊青解宿酲。

難繼二賢金玉唱,可憐空作斷猿聲。

張賁還寫過一首《偶約道流終乖文會答皮陸》,可見皮、陸二人的親切關係在其當世就是世人皆知的事實。針對這兩首詩,王錫九先生說:“在這兩首詩裡,張賁沒有采用唐人的習慣做法,稱呼皮日休、陸龜蒙的行第、官職、郡望等,而是徑直稱其為‘皮陸’,可見他與皮、陸二人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遠遠超出了一般的朋友關係。”


皮日休、陸龜蒙:處處路傍千頃稻,無情有恨何人覺(上)韋力撰


陸龜蒙撰《耒耜經》,民國十一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張氏照曠閣本,書牌


皮日休、陸龜蒙:處處路傍千頃稻,無情有恨何人覺(上)韋力撰


陸龜蒙撰《耒耜經》,民國十一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張氏照曠閣本,卷首


說了這麼一堆,無非就是想表明,我將此二人放在一起來談,那絕對符合“合之雙美,分之兩傷”。撇開兩人的關係,單從詩學角度來論,皮、陸二人並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在詩歌的創作上,大量的寫作倡和詩。以詩詞來倡和當然不始自皮、陸,早在漢末建安時期,就有了這種詩作,但那時的倡和詩是“和意不和韻”。所謂的倡和,就是你寫一首,我再寫一首予以應答。這樣的詩從聲律角度上講,沒有太多的關聯性。到了盛唐時代的倡和詩,仍然是這種做法,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稱:“古人酬和詩,必答其來意,非若今人為次韻所局也。觀《文選》所編何劭、張華、盧諶、劉琨、二陸、三謝諸人贈答,可知已。唐人尤多,不可具載。”

中唐以後,倡和詩起了變化,這應當是受到了齊樑時代聲律理論的影響,有些詩作漸漸開始“和韻”,宋張表臣在《珊瑚鉤詩話》卷一中稱:“前人作詩,未始和韻。自唐白樂天為杭州刺史,元微之為浙東觀察,往來置郵筒倡和,始依韻,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數十言,篇章甚富。”看來,和韻的倡和詩是從元禛和白居易開始的,但卻是到了皮、陸時,才真正大為盛行,宋嚴羽稱:“古人酬唱不次韻,此風始盛於元白、皮陸。”而明代馮復京《說詩補遺》卷一中說得更為明確:“和韻盛於皮、陸。”

這裡所說的“和韻”以及嚴羽所說的“次韻”,究竟是不是一個意思,王錫九做了仔細的分析,這裡就不再展開細聊。總之,皮、陸用的是次韻,陸游在《跋呂成叔和東坡尖叉韻雪詩》中稱:“古詩有倡有和,有雜擬追和之類,而無和韻者。唐始有之,而不盡同。有用韻者,謂同用此韻耳。後乃有依韻者,謂如首倡之韻,然不以次也。最後始有次韻,則一皆如其韻之次。自元、白至皮、陸,此體乃成,天下靡然從之。”

按陸游所說,元、白是次韻的創始人,而皮、陸是次韻的廣泛使用者,正如那十卷本的《鬆陵集》,幾乎整本書都是二人的倡和之作,元辛文房在《唐才子傳》卷八中稱:“夫次韻唱酬,其法不古。元和以前,未之見也。暨令狐楚、薛能、元稹、白樂天集中,稍稍開端,以意相和之法漸廢、間作。逮日休、龜蒙,則飆流頓盛,猶空谷有聲,隨響即答。韓偓、吳融以後,守之愈篤,汗漫而無禁也。於是天下翕然,順下風而趨,至數十反而不已,莫知非焉。”當然,辛的這段話是站在批評的角度所說,他認為如此往返數十次的倡和是一種流弊。

可能皮、陸二人覺得在倡和上只是次韻,難度還是不夠,他們為了增加趣味性,又開創了不少的新形式,皮日休將這種新形式統稱為“雜體詩”,他在《雜體詩序》中說:“至如四聲詩、三字離合、全篇雙聲疊韻之作,悉陸生所為,又足見其多能也。”這裡所說的“四聲詩”,就是將一首詩用一個調寫出來。這本是古人說的一種“詩病”,因為平仄相間所寫出的詩,才能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而以同一調寫出之詩,被古人視之為“詩病”,但皮、陸間倡和的詩,則是有意地犯這種“病”,胡震亨談到唐人的雜體詩時稱:“又有故犯聲病,全篇字皆平聲、皆側聲者,又一句全平、一句全側者,全篇雙聲、全篇疊韻者。”但皮、陸卻將這種做法推到了極致,明許學夷在《詩源辯體》中說:“皮、陸集中有全篇字皆平聲者,有上五字皆平聲,下五字或上聲、或去聲、或入聲者,有疊韻……”


"

​中國詩史上,許多大詩人都因風格相近而被並稱,但均沒有像皮日休和陸龜蒙那樣,緊緊的連在一起,因此談及這兩位詩人,我當然不能將其拆散,於是也就一併作為一篇文章拉雜地聊一聊。

皮、陸二人不可分割連在一起的重要原因,是他們共同編了一部《鬆陵集》。按照皮日休在給該書所作的序言中說,本集共收詩歌六百八十五首,而這其中有六百五十八首都是皮日休和陸龜蒙兩人的倡和之作,餘外的作家還有張賁、李縠、崔璞、魏樸、司馬都、顏萱、鄭璧、羊昭業、崔璐等。如此算起來,這些人收在《鬆陵集》中的詩作,合在一起也不過就是皮、陸二人的零頭,因此可以說,這《鬆陵集》基本上就是皮、陸二人的倡和集。

唐鹹通十一年春,皮日休入蘇州刺史崔璞幕。皮到任一個月後,陸龜蒙就前來拜訪,二人一見傾心,此後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們彼此間就倡和出了這六百多首詩。如此算起來,即使假日無休地天天倡和,每天也要寫上兩首,這等高頻率的倡和,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清餘成教在《石園詩話》卷二中稱:“晚唐詩人之相得者,以陸魯望龜蒙、皮襲美日休為最。”看來,這兩個大男人如此密切的關係也受到了後世專家的關注。

那麼,二人的關係為什麼能如此密切呢?王錫九在《皮陸詩歌研究》中稱:“皮、陸互相推賞詩才,傾倒折服,也是他們互相交契、往復酬酢的重要原因。”王先生的這個結論可由皮日休所寫的《鬆陵集序》為證:“(鹹通)十年,大司諫清河公(崔璞)出牧於吳,日休為郡從事。居一月,有進士陸龜蒙字魯望者,以其業見造,凡數編。其才之變,真天地之氣也。近代稱溫飛卿、李義山為之最,俾陸生參之,未知其孰為之後先也。太玄曰:‘稽其門,闢其戶,眼其鍵,然後乃應,況其不者乎?’餘遂以詞誘之,果復之不移刻。由是,風雨晦冥,蓬蒿翳薈,未嘗不以其應而為事。苟其詞之來,食則輟之而自飫,寢則聞之而必驚。”

這兩人在當代就已經被他人合在一起稱呼,比如他二人共同的好友張賁寫過一首名叫《和皮陸酒病偶作》:

白編椰席鏤冰明,應助楊青解宿酲。

難繼二賢金玉唱,可憐空作斷猿聲。

張賁還寫過一首《偶約道流終乖文會答皮陸》,可見皮、陸二人的親切關係在其當世就是世人皆知的事實。針對這兩首詩,王錫九先生說:“在這兩首詩裡,張賁沒有采用唐人的習慣做法,稱呼皮日休、陸龜蒙的行第、官職、郡望等,而是徑直稱其為‘皮陸’,可見他與皮、陸二人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遠遠超出了一般的朋友關係。”


皮日休、陸龜蒙:處處路傍千頃稻,無情有恨何人覺(上)韋力撰


陸龜蒙撰《耒耜經》,民國十一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張氏照曠閣本,書牌


皮日休、陸龜蒙:處處路傍千頃稻,無情有恨何人覺(上)韋力撰


陸龜蒙撰《耒耜經》,民國十一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張氏照曠閣本,卷首


說了這麼一堆,無非就是想表明,我將此二人放在一起來談,那絕對符合“合之雙美,分之兩傷”。撇開兩人的關係,單從詩學角度來論,皮、陸二人並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在詩歌的創作上,大量的寫作倡和詩。以詩詞來倡和當然不始自皮、陸,早在漢末建安時期,就有了這種詩作,但那時的倡和詩是“和意不和韻”。所謂的倡和,就是你寫一首,我再寫一首予以應答。這樣的詩從聲律角度上講,沒有太多的關聯性。到了盛唐時代的倡和詩,仍然是這種做法,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稱:“古人酬和詩,必答其來意,非若今人為次韻所局也。觀《文選》所編何劭、張華、盧諶、劉琨、二陸、三謝諸人贈答,可知已。唐人尤多,不可具載。”

中唐以後,倡和詩起了變化,這應當是受到了齊樑時代聲律理論的影響,有些詩作漸漸開始“和韻”,宋張表臣在《珊瑚鉤詩話》卷一中稱:“前人作詩,未始和韻。自唐白樂天為杭州刺史,元微之為浙東觀察,往來置郵筒倡和,始依韻,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數十言,篇章甚富。”看來,和韻的倡和詩是從元禛和白居易開始的,但卻是到了皮、陸時,才真正大為盛行,宋嚴羽稱:“古人酬唱不次韻,此風始盛於元白、皮陸。”而明代馮復京《說詩補遺》卷一中說得更為明確:“和韻盛於皮、陸。”

這裡所說的“和韻”以及嚴羽所說的“次韻”,究竟是不是一個意思,王錫九做了仔細的分析,這裡就不再展開細聊。總之,皮、陸用的是次韻,陸游在《跋呂成叔和東坡尖叉韻雪詩》中稱:“古詩有倡有和,有雜擬追和之類,而無和韻者。唐始有之,而不盡同。有用韻者,謂同用此韻耳。後乃有依韻者,謂如首倡之韻,然不以次也。最後始有次韻,則一皆如其韻之次。自元、白至皮、陸,此體乃成,天下靡然從之。”

按陸游所說,元、白是次韻的創始人,而皮、陸是次韻的廣泛使用者,正如那十卷本的《鬆陵集》,幾乎整本書都是二人的倡和之作,元辛文房在《唐才子傳》卷八中稱:“夫次韻唱酬,其法不古。元和以前,未之見也。暨令狐楚、薛能、元稹、白樂天集中,稍稍開端,以意相和之法漸廢、間作。逮日休、龜蒙,則飆流頓盛,猶空谷有聲,隨響即答。韓偓、吳融以後,守之愈篤,汗漫而無禁也。於是天下翕然,順下風而趨,至數十反而不已,莫知非焉。”當然,辛的這段話是站在批評的角度所說,他認為如此往返數十次的倡和是一種流弊。

可能皮、陸二人覺得在倡和上只是次韻,難度還是不夠,他們為了增加趣味性,又開創了不少的新形式,皮日休將這種新形式統稱為“雜體詩”,他在《雜體詩序》中說:“至如四聲詩、三字離合、全篇雙聲疊韻之作,悉陸生所為,又足見其多能也。”這裡所說的“四聲詩”,就是將一首詩用一個調寫出來。這本是古人說的一種“詩病”,因為平仄相間所寫出的詩,才能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而以同一調寫出之詩,被古人視之為“詩病”,但皮、陸間倡和的詩,則是有意地犯這種“病”,胡震亨談到唐人的雜體詩時稱:“又有故犯聲病,全篇字皆平聲、皆側聲者,又一句全平、一句全側者,全篇雙聲、全篇疊韻者。”但皮、陸卻將這種做法推到了極致,明許學夷在《詩源辯體》中說:“皮、陸集中有全篇字皆平聲者,有上五字皆平聲,下五字或上聲、或去聲、或入聲者,有疊韻……”


皮日休、陸龜蒙:處處路傍千頃稻,無情有恨何人覺(上)韋力撰


《坐隱齋先生自定棋譜全集》,明書林至王氏刊本皮日休序言一


"

​中國詩史上,許多大詩人都因風格相近而被並稱,但均沒有像皮日休和陸龜蒙那樣,緊緊的連在一起,因此談及這兩位詩人,我當然不能將其拆散,於是也就一併作為一篇文章拉雜地聊一聊。

皮、陸二人不可分割連在一起的重要原因,是他們共同編了一部《鬆陵集》。按照皮日休在給該書所作的序言中說,本集共收詩歌六百八十五首,而這其中有六百五十八首都是皮日休和陸龜蒙兩人的倡和之作,餘外的作家還有張賁、李縠、崔璞、魏樸、司馬都、顏萱、鄭璧、羊昭業、崔璐等。如此算起來,這些人收在《鬆陵集》中的詩作,合在一起也不過就是皮、陸二人的零頭,因此可以說,這《鬆陵集》基本上就是皮、陸二人的倡和集。

唐鹹通十一年春,皮日休入蘇州刺史崔璞幕。皮到任一個月後,陸龜蒙就前來拜訪,二人一見傾心,此後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們彼此間就倡和出了這六百多首詩。如此算起來,即使假日無休地天天倡和,每天也要寫上兩首,這等高頻率的倡和,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清餘成教在《石園詩話》卷二中稱:“晚唐詩人之相得者,以陸魯望龜蒙、皮襲美日休為最。”看來,這兩個大男人如此密切的關係也受到了後世專家的關注。

那麼,二人的關係為什麼能如此密切呢?王錫九在《皮陸詩歌研究》中稱:“皮、陸互相推賞詩才,傾倒折服,也是他們互相交契、往復酬酢的重要原因。”王先生的這個結論可由皮日休所寫的《鬆陵集序》為證:“(鹹通)十年,大司諫清河公(崔璞)出牧於吳,日休為郡從事。居一月,有進士陸龜蒙字魯望者,以其業見造,凡數編。其才之變,真天地之氣也。近代稱溫飛卿、李義山為之最,俾陸生參之,未知其孰為之後先也。太玄曰:‘稽其門,闢其戶,眼其鍵,然後乃應,況其不者乎?’餘遂以詞誘之,果復之不移刻。由是,風雨晦冥,蓬蒿翳薈,未嘗不以其應而為事。苟其詞之來,食則輟之而自飫,寢則聞之而必驚。”

這兩人在當代就已經被他人合在一起稱呼,比如他二人共同的好友張賁寫過一首名叫《和皮陸酒病偶作》:

白編椰席鏤冰明,應助楊青解宿酲。

難繼二賢金玉唱,可憐空作斷猿聲。

張賁還寫過一首《偶約道流終乖文會答皮陸》,可見皮、陸二人的親切關係在其當世就是世人皆知的事實。針對這兩首詩,王錫九先生說:“在這兩首詩裡,張賁沒有采用唐人的習慣做法,稱呼皮日休、陸龜蒙的行第、官職、郡望等,而是徑直稱其為‘皮陸’,可見他與皮、陸二人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遠遠超出了一般的朋友關係。”


皮日休、陸龜蒙:處處路傍千頃稻,無情有恨何人覺(上)韋力撰


陸龜蒙撰《耒耜經》,民國十一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張氏照曠閣本,書牌


皮日休、陸龜蒙:處處路傍千頃稻,無情有恨何人覺(上)韋力撰


陸龜蒙撰《耒耜經》,民國十一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張氏照曠閣本,卷首


說了這麼一堆,無非就是想表明,我將此二人放在一起來談,那絕對符合“合之雙美,分之兩傷”。撇開兩人的關係,單從詩學角度來論,皮、陸二人並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在詩歌的創作上,大量的寫作倡和詩。以詩詞來倡和當然不始自皮、陸,早在漢末建安時期,就有了這種詩作,但那時的倡和詩是“和意不和韻”。所謂的倡和,就是你寫一首,我再寫一首予以應答。這樣的詩從聲律角度上講,沒有太多的關聯性。到了盛唐時代的倡和詩,仍然是這種做法,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稱:“古人酬和詩,必答其來意,非若今人為次韻所局也。觀《文選》所編何劭、張華、盧諶、劉琨、二陸、三謝諸人贈答,可知已。唐人尤多,不可具載。”

中唐以後,倡和詩起了變化,這應當是受到了齊樑時代聲律理論的影響,有些詩作漸漸開始“和韻”,宋張表臣在《珊瑚鉤詩話》卷一中稱:“前人作詩,未始和韻。自唐白樂天為杭州刺史,元微之為浙東觀察,往來置郵筒倡和,始依韻,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數十言,篇章甚富。”看來,和韻的倡和詩是從元禛和白居易開始的,但卻是到了皮、陸時,才真正大為盛行,宋嚴羽稱:“古人酬唱不次韻,此風始盛於元白、皮陸。”而明代馮復京《說詩補遺》卷一中說得更為明確:“和韻盛於皮、陸。”

這裡所說的“和韻”以及嚴羽所說的“次韻”,究竟是不是一個意思,王錫九做了仔細的分析,這裡就不再展開細聊。總之,皮、陸用的是次韻,陸游在《跋呂成叔和東坡尖叉韻雪詩》中稱:“古詩有倡有和,有雜擬追和之類,而無和韻者。唐始有之,而不盡同。有用韻者,謂同用此韻耳。後乃有依韻者,謂如首倡之韻,然不以次也。最後始有次韻,則一皆如其韻之次。自元、白至皮、陸,此體乃成,天下靡然從之。”

按陸游所說,元、白是次韻的創始人,而皮、陸是次韻的廣泛使用者,正如那十卷本的《鬆陵集》,幾乎整本書都是二人的倡和之作,元辛文房在《唐才子傳》卷八中稱:“夫次韻唱酬,其法不古。元和以前,未之見也。暨令狐楚、薛能、元稹、白樂天集中,稍稍開端,以意相和之法漸廢、間作。逮日休、龜蒙,則飆流頓盛,猶空谷有聲,隨響即答。韓偓、吳融以後,守之愈篤,汗漫而無禁也。於是天下翕然,順下風而趨,至數十反而不已,莫知非焉。”當然,辛的這段話是站在批評的角度所說,他認為如此往返數十次的倡和是一種流弊。

可能皮、陸二人覺得在倡和上只是次韻,難度還是不夠,他們為了增加趣味性,又開創了不少的新形式,皮日休將這種新形式統稱為“雜體詩”,他在《雜體詩序》中說:“至如四聲詩、三字離合、全篇雙聲疊韻之作,悉陸生所為,又足見其多能也。”這裡所說的“四聲詩”,就是將一首詩用一個調寫出來。這本是古人說的一種“詩病”,因為平仄相間所寫出的詩,才能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而以同一調寫出之詩,被古人視之為“詩病”,但皮、陸間倡和的詩,則是有意地犯這種“病”,胡震亨談到唐人的雜體詩時稱:“又有故犯聲病,全篇字皆平聲、皆側聲者,又一句全平、一句全側者,全篇雙聲、全篇疊韻者。”但皮、陸卻將這種做法推到了極致,明許學夷在《詩源辯體》中說:“皮、陸集中有全篇字皆平聲者,有上五字皆平聲,下五字或上聲、或去聲、或入聲者,有疊韻……”


皮日休、陸龜蒙:處處路傍千頃稻,無情有恨何人覺(上)韋力撰


《坐隱齋先生自定棋譜全集》,明書林至王氏刊本皮日休序言一


皮日休、陸龜蒙:處處路傍千頃稻,無情有恨何人覺(上)韋力撰


《坐隱齋先生自定棋譜全集》,明書林至王氏刊本皮日休序言二

我在此舉兩個例子,陸龜蒙作有《夏日閒居作四聲詩寄襲美·平上聲》:

朝煙涵樓臺,晚雨染島嶼。

漁童驚狂歌,艇子喜野語。

山容堪停杯,柳影好隱暑。

年華如飛鴻,斗酒幸且舉。

以上所寫的是平上聲,另外再說一首他寫的平去聲:

新開窗猶偏,自種蕙未遍。

書籤風搖聞,釣榭霧破見。

耕耘閒之資,嘯詠性最便。

希夷全天真,詎要問貴賤。

陸龜蒙還寫過一首平上聲的《奉酬襲美苦雨四聲重寄三十二句·平上聲》:

層雲愁天低,久雨倚檻冷。

絲禽藏荷香,錦鯉繞島影。

心將時人乖,道與隱者靜。

桐陰無深泉,所以逞短綆。

您試著讀一讀這一調到底的詩句,讀來是何等的拗口。

以上所談的是四聲詩,下面我們再來說說二人倡和的雙聲詩與疊韻詩。

陸龜蒙有一首《雙聲溪上思》:

溪空唯容雲,木密不隕雨。

迎漁隱映間,安問謳雅櫓。

而皮日休則作有《奉和魯望疊韻雙聲二首》:

疏杉低通灘,冷鷺立亂浪。

草彩欲夷猶,雲容空淡蕩。

您讀讀皮日休的這首和詩,就能知道什麼叫真正的拗口。

古代還有一種聯句詩,也是倡和的一種方式,那就是你寫一句,我寫一句,而後再共同組成一首詩。這種形式的創造者,應當是漢武帝跟君臣之間所作的《柏梁詩》。到了中唐時期,這種詩在詩人之間盛行了起來,而後固定為每人一韻兩句的形式。這種作詩方式讓孟郊和韓愈頗為喜愛。而皮、陸二人關係如此密切,這種好玩的做法,他們當然不會落下。二人的共同偏好是在詩詞的創作上難上加難,所以他們把藥名詩又用在了聯句詩裡。下面節選一段他們二人跟張賁共同倡和的“藥名聯句”:

為待防風餅,須添薏苡杯。——張賁

香然柏子後,尊泛菊花來。——皮日休

石耳泉能洗,垣衣雨為裁。——陸龜蒙

從容犀局靜,斷續玉琴哀。——張賁

白芷寒猶採,青箱醉尚開。——皮日休

馬銜衰草臥,烏啄蠹根回。——陸龜蒙

對於皮、陸二人所作的聯句詩,翁方綱在《石洲詩話》中評價說:“聯句體,自以韓、孟為極致。然韓、孟太險,皮、陸一種固是韓、孟後所不可少。”看來,翁對皮、陸二人所作的聯句予以了肯定。雖然從質量角度來講,皮、陸比不上孟、韓,但也是聯句詩中重要的作家。


"

​中國詩史上,許多大詩人都因風格相近而被並稱,但均沒有像皮日休和陸龜蒙那樣,緊緊的連在一起,因此談及這兩位詩人,我當然不能將其拆散,於是也就一併作為一篇文章拉雜地聊一聊。

皮、陸二人不可分割連在一起的重要原因,是他們共同編了一部《鬆陵集》。按照皮日休在給該書所作的序言中說,本集共收詩歌六百八十五首,而這其中有六百五十八首都是皮日休和陸龜蒙兩人的倡和之作,餘外的作家還有張賁、李縠、崔璞、魏樸、司馬都、顏萱、鄭璧、羊昭業、崔璐等。如此算起來,這些人收在《鬆陵集》中的詩作,合在一起也不過就是皮、陸二人的零頭,因此可以說,這《鬆陵集》基本上就是皮、陸二人的倡和集。

唐鹹通十一年春,皮日休入蘇州刺史崔璞幕。皮到任一個月後,陸龜蒙就前來拜訪,二人一見傾心,此後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們彼此間就倡和出了這六百多首詩。如此算起來,即使假日無休地天天倡和,每天也要寫上兩首,這等高頻率的倡和,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清餘成教在《石園詩話》卷二中稱:“晚唐詩人之相得者,以陸魯望龜蒙、皮襲美日休為最。”看來,這兩個大男人如此密切的關係也受到了後世專家的關注。

那麼,二人的關係為什麼能如此密切呢?王錫九在《皮陸詩歌研究》中稱:“皮、陸互相推賞詩才,傾倒折服,也是他們互相交契、往復酬酢的重要原因。”王先生的這個結論可由皮日休所寫的《鬆陵集序》為證:“(鹹通)十年,大司諫清河公(崔璞)出牧於吳,日休為郡從事。居一月,有進士陸龜蒙字魯望者,以其業見造,凡數編。其才之變,真天地之氣也。近代稱溫飛卿、李義山為之最,俾陸生參之,未知其孰為之後先也。太玄曰:‘稽其門,闢其戶,眼其鍵,然後乃應,況其不者乎?’餘遂以詞誘之,果復之不移刻。由是,風雨晦冥,蓬蒿翳薈,未嘗不以其應而為事。苟其詞之來,食則輟之而自飫,寢則聞之而必驚。”

這兩人在當代就已經被他人合在一起稱呼,比如他二人共同的好友張賁寫過一首名叫《和皮陸酒病偶作》:

白編椰席鏤冰明,應助楊青解宿酲。

難繼二賢金玉唱,可憐空作斷猿聲。

張賁還寫過一首《偶約道流終乖文會答皮陸》,可見皮、陸二人的親切關係在其當世就是世人皆知的事實。針對這兩首詩,王錫九先生說:“在這兩首詩裡,張賁沒有采用唐人的習慣做法,稱呼皮日休、陸龜蒙的行第、官職、郡望等,而是徑直稱其為‘皮陸’,可見他與皮、陸二人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遠遠超出了一般的朋友關係。”


皮日休、陸龜蒙:處處路傍千頃稻,無情有恨何人覺(上)韋力撰


陸龜蒙撰《耒耜經》,民國十一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張氏照曠閣本,書牌


皮日休、陸龜蒙:處處路傍千頃稻,無情有恨何人覺(上)韋力撰


陸龜蒙撰《耒耜經》,民國十一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張氏照曠閣本,卷首


說了這麼一堆,無非就是想表明,我將此二人放在一起來談,那絕對符合“合之雙美,分之兩傷”。撇開兩人的關係,單從詩學角度來論,皮、陸二人並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在詩歌的創作上,大量的寫作倡和詩。以詩詞來倡和當然不始自皮、陸,早在漢末建安時期,就有了這種詩作,但那時的倡和詩是“和意不和韻”。所謂的倡和,就是你寫一首,我再寫一首予以應答。這樣的詩從聲律角度上講,沒有太多的關聯性。到了盛唐時代的倡和詩,仍然是這種做法,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稱:“古人酬和詩,必答其來意,非若今人為次韻所局也。觀《文選》所編何劭、張華、盧諶、劉琨、二陸、三謝諸人贈答,可知已。唐人尤多,不可具載。”

中唐以後,倡和詩起了變化,這應當是受到了齊樑時代聲律理論的影響,有些詩作漸漸開始“和韻”,宋張表臣在《珊瑚鉤詩話》卷一中稱:“前人作詩,未始和韻。自唐白樂天為杭州刺史,元微之為浙東觀察,往來置郵筒倡和,始依韻,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數十言,篇章甚富。”看來,和韻的倡和詩是從元禛和白居易開始的,但卻是到了皮、陸時,才真正大為盛行,宋嚴羽稱:“古人酬唱不次韻,此風始盛於元白、皮陸。”而明代馮復京《說詩補遺》卷一中說得更為明確:“和韻盛於皮、陸。”

這裡所說的“和韻”以及嚴羽所說的“次韻”,究竟是不是一個意思,王錫九做了仔細的分析,這裡就不再展開細聊。總之,皮、陸用的是次韻,陸游在《跋呂成叔和東坡尖叉韻雪詩》中稱:“古詩有倡有和,有雜擬追和之類,而無和韻者。唐始有之,而不盡同。有用韻者,謂同用此韻耳。後乃有依韻者,謂如首倡之韻,然不以次也。最後始有次韻,則一皆如其韻之次。自元、白至皮、陸,此體乃成,天下靡然從之。”

按陸游所說,元、白是次韻的創始人,而皮、陸是次韻的廣泛使用者,正如那十卷本的《鬆陵集》,幾乎整本書都是二人的倡和之作,元辛文房在《唐才子傳》卷八中稱:“夫次韻唱酬,其法不古。元和以前,未之見也。暨令狐楚、薛能、元稹、白樂天集中,稍稍開端,以意相和之法漸廢、間作。逮日休、龜蒙,則飆流頓盛,猶空谷有聲,隨響即答。韓偓、吳融以後,守之愈篤,汗漫而無禁也。於是天下翕然,順下風而趨,至數十反而不已,莫知非焉。”當然,辛的這段話是站在批評的角度所說,他認為如此往返數十次的倡和是一種流弊。

可能皮、陸二人覺得在倡和上只是次韻,難度還是不夠,他們為了增加趣味性,又開創了不少的新形式,皮日休將這種新形式統稱為“雜體詩”,他在《雜體詩序》中說:“至如四聲詩、三字離合、全篇雙聲疊韻之作,悉陸生所為,又足見其多能也。”這裡所說的“四聲詩”,就是將一首詩用一個調寫出來。這本是古人說的一種“詩病”,因為平仄相間所寫出的詩,才能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而以同一調寫出之詩,被古人視之為“詩病”,但皮、陸間倡和的詩,則是有意地犯這種“病”,胡震亨談到唐人的雜體詩時稱:“又有故犯聲病,全篇字皆平聲、皆側聲者,又一句全平、一句全側者,全篇雙聲、全篇疊韻者。”但皮、陸卻將這種做法推到了極致,明許學夷在《詩源辯體》中說:“皮、陸集中有全篇字皆平聲者,有上五字皆平聲,下五字或上聲、或去聲、或入聲者,有疊韻……”


皮日休、陸龜蒙:處處路傍千頃稻,無情有恨何人覺(上)韋力撰


《坐隱齋先生自定棋譜全集》,明書林至王氏刊本皮日休序言一


皮日休、陸龜蒙:處處路傍千頃稻,無情有恨何人覺(上)韋力撰


《坐隱齋先生自定棋譜全集》,明書林至王氏刊本皮日休序言二

我在此舉兩個例子,陸龜蒙作有《夏日閒居作四聲詩寄襲美·平上聲》:

朝煙涵樓臺,晚雨染島嶼。

漁童驚狂歌,艇子喜野語。

山容堪停杯,柳影好隱暑。

年華如飛鴻,斗酒幸且舉。

以上所寫的是平上聲,另外再說一首他寫的平去聲:

新開窗猶偏,自種蕙未遍。

書籤風搖聞,釣榭霧破見。

耕耘閒之資,嘯詠性最便。

希夷全天真,詎要問貴賤。

陸龜蒙還寫過一首平上聲的《奉酬襲美苦雨四聲重寄三十二句·平上聲》:

層雲愁天低,久雨倚檻冷。

絲禽藏荷香,錦鯉繞島影。

心將時人乖,道與隱者靜。

桐陰無深泉,所以逞短綆。

您試著讀一讀這一調到底的詩句,讀來是何等的拗口。

以上所談的是四聲詩,下面我們再來說說二人倡和的雙聲詩與疊韻詩。

陸龜蒙有一首《雙聲溪上思》:

溪空唯容雲,木密不隕雨。

迎漁隱映間,安問謳雅櫓。

而皮日休則作有《奉和魯望疊韻雙聲二首》:

疏杉低通灘,冷鷺立亂浪。

草彩欲夷猶,雲容空淡蕩。

您讀讀皮日休的這首和詩,就能知道什麼叫真正的拗口。

古代還有一種聯句詩,也是倡和的一種方式,那就是你寫一句,我寫一句,而後再共同組成一首詩。這種形式的創造者,應當是漢武帝跟君臣之間所作的《柏梁詩》。到了中唐時期,這種詩在詩人之間盛行了起來,而後固定為每人一韻兩句的形式。這種作詩方式讓孟郊和韓愈頗為喜愛。而皮、陸二人關係如此密切,這種好玩的做法,他們當然不會落下。二人的共同偏好是在詩詞的創作上難上加難,所以他們把藥名詩又用在了聯句詩裡。下面節選一段他們二人跟張賁共同倡和的“藥名聯句”:

為待防風餅,須添薏苡杯。——張賁

香然柏子後,尊泛菊花來。——皮日休

石耳泉能洗,垣衣雨為裁。——陸龜蒙

從容犀局靜,斷續玉琴哀。——張賁

白芷寒猶採,青箱醉尚開。——皮日休

馬銜衰草臥,烏啄蠹根回。——陸龜蒙

對於皮、陸二人所作的聯句詩,翁方綱在《石洲詩話》中評價說:“聯句體,自以韓、孟為極致。然韓、孟太險,皮、陸一種固是韓、孟後所不可少。”看來,翁對皮、陸二人所作的聯句予以了肯定。雖然從質量角度來講,皮、陸比不上孟、韓,但也是聯句詩中重要的作家。


皮日休、陸龜蒙:處處路傍千頃稻,無情有恨何人覺(上)韋力撰


陸龜蒙墓


皮、陸二人還以“吳體”進行過倡和,這種吳體詩實際就是用江南民歌小調的風格來作詩。杜甫也曾作過吳體詩,而以吳體詩倡和者,似乎就僅見皮、陸二人。陸龜蒙作過一首《早春雪中作吳體寄襲美》:

迎春避臘不肯下,欺花凍草還飄然。

光填馬窟蓋塞外,勢壓鶴巢偏殿巔。

山爐癭節萬狀火,墨突幹衰孤穗煙。

君披鶴氅獨自立,何人解道真神仙。

皮日休馬上回應了一首《奉和魯望早春雪中作吳體寄襲美》:

威仰噤死不敢語,瓊花雲魄清珊珊。

溪光冷射觸鸀鳿,柳帶凍脆攢欄杆。

竹根乍燒玉節快,酒面新潑金膏寒。

全吳縹瓦十萬戶,惟君與我如袁安。

對於這兩首詩的寫作特色,沈鬆勤等在《唐詩研究》一書中評價到:“這兩首詩別具一格,表現在多方面。其一是平仄非常特殊:第一句,陸詩連用五個仄聲,皮詩連用六個仄聲;第三句,二詩均連用五個仄聲;第八句,二詩都用三平調煞尾。說明他們是有意追求這種拗體的格調的。其二是用詞頗為怪異:‘光填’、‘癭節’、‘幹衰’、‘威仰’、‘噤死’、‘觸鸀鳿’、‘柳帶’等,都不是常用的詞,因其造語奇特,加以平仄異常,使得其詩風格迥異。”

關於皮、陸倡和的吳體詩,前人也曾注意到其特點,清黃生在《杜詩說》卷九中稱:“皮陸集中亦有吳體詩,大抵即拗律詩耳。乃知當時吳中俚俗為此體,詩流不屑效之。獨杜公篇什既眾,時出變調,凡集中拗律皆屬此體。偶發例於此曰‘戲’者,明其非正聲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