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的重點在於“史”,本書的趣味性與通俗性也絕大部分在於“史”。但是論及哲學,又不得不談到一些哲學理論,於是這本書頓時就深奧了。而且關於哲學理論方面,再強大的翻譯家也很難盡善盡美啊。

羅素在《序言》裡清楚表示過:他寫哲學史的目的是為了揭示哲學跟社會生活的相互關係,因此像拜倫這樣完全算不上哲學家的人也被寫進去了。而以海德格爾、胡塞爾為代表的哲學思想在羅素的時代卻並沒有對實際的社會生活產生影響,一直到60年代後現代主義興起之後,他們才在社會生活中有了實質的影響,這應該就是羅素在早期的《西方哲學史》中沒有提到海德格爾,而在晚期的《西方的智慧》中卻提到他的原因。而我認為重要的是,當時海德格爾支持希特勒、支持納粹,所以羅素沒有把他寫進去。(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西方哲學史》:羅素冷嘲熱諷尼采?

我很佩服羅素思維的清晰、條理、嚴謹。他在書裡體現的對知識的懷疑精神以及對於哲學的公正的態度最令人佩服。對於任何一個哪怕是再偉大的哲學的觀點,他總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常人的位置,從不忘記用常識去批判他們,對於哲學本身的理解,他永遠站在個人主義者的立場,不偏不倚。

正是通過看他的哲學史,使我心中對於哲學發展的大的框架清晰了。他的哲學史比起我們國內一些人編的哲學史來說,可以說談的是真正的哲學。我個人認為:哲學是純淨的,正如叔本華所說:哲學不是娼婦,而是處女,你想親睞她,她還不一定親睞你。但是我們國內的哲學家裡面,在哲學史中加入了太多的錯誤的詮釋,尤其是意識形態的詮釋,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加入太多的這種非哲學的東西,而且還不斷地強調這些垃圾,必然使哲學本身的智慧、哲學史本身的重大啟示被矇蔽。

《西方哲學史》:羅素冷嘲熱諷尼采?

我們的思想就像被禁錮的鳥兒

但是,另一方面,也說一說羅素《西方哲學史》裡重大的缺陷。這缺陷來自於羅素的哲學本身,即他的分析實證哲學。在他的哲學史裡,他幾乎否定了一切情感派哲學家,第一個是盧梭,他認為是他開啟了思想方面的罪惡的源頭。接著,康德,叔本華、尼采、海德格爾,相繼被他否定。尤其是對於尼采,他簡直是冷嘲熱諷,更不乏人身攻擊。他親睞的只是理智派、經驗派哲學家,如休謨、馬克思。這同時也給了一個啟示,可以算是我讀這本哲學史的另一個最重大的收穫。既然如此偉大的羅素,都不明白情感的哲學,何況我們世人呢?難怪世界如此沉悶與壓抑。

書中有一段羅素寫赫拉克利特讓我深以為然。

“研究一個哲學家的時候,正確的態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視,而應該首先有一種假設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論裡有些什麼東西大概是可相信的為止。唯有到了這個時候才可以重新採取批判的態度,這種批判的態度應該儘可能的類似於放棄他所一直堅持的意見之後的那種精神狀態。”當一個有智慧的人表現出一種在我們看來顯然是荒謬的觀點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努力去證明這種觀點多少是真的,而是應該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會看起來似乎是真的。這種運用歷史與心理的想象力的時候,可以立刻開闊我們的思想領域,而同時又能幫助我們認識到,我們自己所為之歡欣鼓舞的許多偏見,對於心靈氣質不同的另一個時代,將會顯得何等之愚蠢。

最後,我想摘錄他對哲學說的一句經典的話來結束這篇文章:哲學探索的意義不在於對於這個不確定的世界給出最終確定的答案,而是在於使我們生活在不確定性中確定地生活。

舉報/反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