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

“我對世人最難以忍受的,不是他們的罪孽和大愚,而是他們的完美無瑕。”——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尼采是對我影響最深的哲人之一,他說的每一句話,乾的每一件事都能牽動我的神經。但尼采又太一望無際,浩瀚無邊。寫他真得不知從何寫起?一直憋了十好幾天。期間重溫了尼采所著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和《悲劇的誕生》等書,並不時被尼采的語言所深深感染……

盛夏泡在溫泉池子裡,感受到的是舒服和快感。對,就寫尼采語言帶給我的快感吧。

致童年

“無論如何,我選在這一天出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整個童年時期,我的生日就是舉國歡慶的日子。”因為尼采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的生辰,而尼采一家同威廉四世還頗有淵源。尼采的父親卡爾·路德維希曾給威廉四世的四個公主做過宮廷教師,後被威廉四世派到勒肯鎮擔任牧師。1844年10月15日,尼采就在出生在那裡。尼采可以說是出生在基督教世家。其祖父是名神學家,出版過神學著作。尼采的母親有波蘭貴族血統,其外祖父是一名牧師。尼采回憶其父親時曾說:“他是鄉村牧師的完美體現,身材修長,五官端正,和藹、慈祥。他言語機智和富於同情心而到處受歡迎,農民都敬他愛他。他以精神導師的身份用言語和行動廣施祝福。”但非常不幸的是,在尼采不到五歲的時候,父親就死於腦軟化症。而兩個月之後,尼采的弟弟又夭折了。

“在我早年的生涯裡,我已經見過許多悲痛和苦難,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樣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從童年起,我就尋求孤獨,喜歡躲在無人打擾的地方。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裡,我在那裡找到了真實的快樂。”家庭的悲劇讓尼采變成了一個特別沉默寡言,喜歡獨處的孩子……

"

“我對世人最難以忍受的,不是他們的罪孽和大愚,而是他們的完美無瑕。”——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尼采是對我影響最深的哲人之一,他說的每一句話,乾的每一件事都能牽動我的神經。但尼采又太一望無際,浩瀚無邊。寫他真得不知從何寫起?一直憋了十好幾天。期間重溫了尼采所著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和《悲劇的誕生》等書,並不時被尼采的語言所深深感染……

盛夏泡在溫泉池子裡,感受到的是舒服和快感。對,就寫尼采語言帶給我的快感吧。

致童年

“無論如何,我選在這一天出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整個童年時期,我的生日就是舉國歡慶的日子。”因為尼采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的生辰,而尼采一家同威廉四世還頗有淵源。尼采的父親卡爾·路德維希曾給威廉四世的四個公主做過宮廷教師,後被威廉四世派到勒肯鎮擔任牧師。1844年10月15日,尼采就在出生在那裡。尼采可以說是出生在基督教世家。其祖父是名神學家,出版過神學著作。尼采的母親有波蘭貴族血統,其外祖父是一名牧師。尼采回憶其父親時曾說:“他是鄉村牧師的完美體現,身材修長,五官端正,和藹、慈祥。他言語機智和富於同情心而到處受歡迎,農民都敬他愛他。他以精神導師的身份用言語和行動廣施祝福。”但非常不幸的是,在尼采不到五歲的時候,父親就死於腦軟化症。而兩個月之後,尼采的弟弟又夭折了。

“在我早年的生涯裡,我已經見過許多悲痛和苦難,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樣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從童年起,我就尋求孤獨,喜歡躲在無人打擾的地方。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裡,我在那裡找到了真實的快樂。”家庭的悲劇讓尼采變成了一個特別沉默寡言,喜歡獨處的孩子……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尼采同其母親

父親死後第二年,尼采隨同母親和妹妹離開了勒肯鎮這一傷心之地,遷居父親的故鄉瑙姆堡。從此,尼采就和母親、妹妹、祖母和兩個姑姑生活在一起,整個大家庭只有他一個男性。這些女性至親們對尼采無比嬌慣,使得尼采在小小年紀就變得脆弱而敏感。而父親的身影在小尼采心中似乎永遠揮之不去,他常常一個人孤獨地做在角落裡思念父親,併發誓長大之後,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名牧師。平時,尼采經常給小夥伴們朗誦聖經裡的章節,講聖經故事,並由此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號。而母親是一個虔誠的清教徒,尼采受其影響,終生都保持著清教徒的本色。尼采的母親還為他聘請了普魯士當時最好的女鋼琴家教授其鋼琴,從此,尼采對音樂的熱愛終身都有增無減。

尼采天資聰穎,10歲時就考入了瑙姆堡文科中學,並對文學與音樂表現出濃厚興趣。14歲時,尼采考入大名鼎鼎的普夫達中學。普夫達中學歷史上人才輩出,大詩人諾瓦利斯,大哲學家費希特,大語言學家舒爾格都畢業於這所中學。尼采在這所名校裡依舊性情孤僻,形單影隻。但這並不影響他在學業上的“突飛猛進“。這時候音樂和詩歌已經成為尼采的精神寄託……

尼采在回憶他的童年生活時曾寫過這樣一句話:“ 那一切本屬於其他孩子童年的陽光並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經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可能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可能就是尼采致童年的一種方式吧,這也為日後他成為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塗上了底色……

致青春

1864年,尼采考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與古典語言學專業。而第一學期結束,他就對神學毫無興趣的了,把幾乎所有的精力轉入哲學和古典語言學學習。德國是大哲學家輩出的國度,而讓尼采感到困惑的是,他的老師和同學大都照本宣科地重複著黑格爾、費希特、謝林的各種理論和公式,這些偉大的學說似乎都讓人昏昏越睡。而當時最為流行的福格特和比希納唯物主義學說,也激不起尼采的任何興趣。他認為自己首先是名詩人,他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祕性的靈感,他的思想需要用詩歌來表達。他崇拜古希臘詩人,崇尚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人物。他對平民政治毫無興趣,發誓要繼承母親的貴族血統,他要在修養和氣質上把自己錘鍊成一名貴族。為此,他給母親和妹妹寫信:“我們知道生活是由苦難構成的,我們越是去努力享受它,就越受它的奴役,所以應當擯棄種種生活物品而實行禁慾。”禁慾被尼采當成是成為一名貴族尤其是精神貴族的必由之路……

1865年秋,尼采在萊比錫的一家舊書店裡拿起一本名為《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愛不釋手,他每日凌晨2點就起床,反覆閱讀這本“寶書”,恨不得把書中的每一句話都背下來。他在日記中寫道:“任憑這位活力充沛而憂鬱陰沉的天才在我身上起作用,每一行都迸發出放棄、否定和聽天由命。”從此,叔本華就成為了尼采的終身偶像,他把叔本華的照片放在書桌上,每當遇到困難時,他就會對著照片大喊:“叔本華救救我,救救我。”

1868年,年僅24歲的尼采就成為巴塞爾大學古典文獻學的教授,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學術新星,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1869年4月,尼采獲得了瑞士國籍。就在這一年,尼采結識了比他年長30歲的大音樂家瓦格納,兩人同是叔本華愛好者,對音樂和哲學都有著最強烈的興趣。他們迅速成為忘年交……

"

“我對世人最難以忍受的,不是他們的罪孽和大愚,而是他們的完美無瑕。”——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尼采是對我影響最深的哲人之一,他說的每一句話,乾的每一件事都能牽動我的神經。但尼采又太一望無際,浩瀚無邊。寫他真得不知從何寫起?一直憋了十好幾天。期間重溫了尼采所著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和《悲劇的誕生》等書,並不時被尼采的語言所深深感染……

盛夏泡在溫泉池子裡,感受到的是舒服和快感。對,就寫尼采語言帶給我的快感吧。

致童年

“無論如何,我選在這一天出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整個童年時期,我的生日就是舉國歡慶的日子。”因為尼采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的生辰,而尼采一家同威廉四世還頗有淵源。尼采的父親卡爾·路德維希曾給威廉四世的四個公主做過宮廷教師,後被威廉四世派到勒肯鎮擔任牧師。1844年10月15日,尼采就在出生在那裡。尼采可以說是出生在基督教世家。其祖父是名神學家,出版過神學著作。尼采的母親有波蘭貴族血統,其外祖父是一名牧師。尼采回憶其父親時曾說:“他是鄉村牧師的完美體現,身材修長,五官端正,和藹、慈祥。他言語機智和富於同情心而到處受歡迎,農民都敬他愛他。他以精神導師的身份用言語和行動廣施祝福。”但非常不幸的是,在尼采不到五歲的時候,父親就死於腦軟化症。而兩個月之後,尼采的弟弟又夭折了。

“在我早年的生涯裡,我已經見過許多悲痛和苦難,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樣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從童年起,我就尋求孤獨,喜歡躲在無人打擾的地方。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裡,我在那裡找到了真實的快樂。”家庭的悲劇讓尼采變成了一個特別沉默寡言,喜歡獨處的孩子……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尼采同其母親

父親死後第二年,尼采隨同母親和妹妹離開了勒肯鎮這一傷心之地,遷居父親的故鄉瑙姆堡。從此,尼采就和母親、妹妹、祖母和兩個姑姑生活在一起,整個大家庭只有他一個男性。這些女性至親們對尼采無比嬌慣,使得尼采在小小年紀就變得脆弱而敏感。而父親的身影在小尼采心中似乎永遠揮之不去,他常常一個人孤獨地做在角落裡思念父親,併發誓長大之後,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名牧師。平時,尼采經常給小夥伴們朗誦聖經裡的章節,講聖經故事,並由此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號。而母親是一個虔誠的清教徒,尼采受其影響,終生都保持著清教徒的本色。尼采的母親還為他聘請了普魯士當時最好的女鋼琴家教授其鋼琴,從此,尼采對音樂的熱愛終身都有增無減。

尼采天資聰穎,10歲時就考入了瑙姆堡文科中學,並對文學與音樂表現出濃厚興趣。14歲時,尼采考入大名鼎鼎的普夫達中學。普夫達中學歷史上人才輩出,大詩人諾瓦利斯,大哲學家費希特,大語言學家舒爾格都畢業於這所中學。尼采在這所名校裡依舊性情孤僻,形單影隻。但這並不影響他在學業上的“突飛猛進“。這時候音樂和詩歌已經成為尼采的精神寄託……

尼采在回憶他的童年生活時曾寫過這樣一句話:“ 那一切本屬於其他孩子童年的陽光並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經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可能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可能就是尼采致童年的一種方式吧,這也為日後他成為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塗上了底色……

致青春

1864年,尼采考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與古典語言學專業。而第一學期結束,他就對神學毫無興趣的了,把幾乎所有的精力轉入哲學和古典語言學學習。德國是大哲學家輩出的國度,而讓尼采感到困惑的是,他的老師和同學大都照本宣科地重複著黑格爾、費希特、謝林的各種理論和公式,這些偉大的學說似乎都讓人昏昏越睡。而當時最為流行的福格特和比希納唯物主義學說,也激不起尼采的任何興趣。他認為自己首先是名詩人,他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祕性的靈感,他的思想需要用詩歌來表達。他崇拜古希臘詩人,崇尚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人物。他對平民政治毫無興趣,發誓要繼承母親的貴族血統,他要在修養和氣質上把自己錘鍊成一名貴族。為此,他給母親和妹妹寫信:“我們知道生活是由苦難構成的,我們越是去努力享受它,就越受它的奴役,所以應當擯棄種種生活物品而實行禁慾。”禁慾被尼采當成是成為一名貴族尤其是精神貴族的必由之路……

1865年秋,尼采在萊比錫的一家舊書店裡拿起一本名為《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愛不釋手,他每日凌晨2點就起床,反覆閱讀這本“寶書”,恨不得把書中的每一句話都背下來。他在日記中寫道:“任憑這位活力充沛而憂鬱陰沉的天才在我身上起作用,每一行都迸發出放棄、否定和聽天由命。”從此,叔本華就成為了尼采的終身偶像,他把叔本華的照片放在書桌上,每當遇到困難時,他就會對著照片大喊:“叔本華救救我,救救我。”

1868年,年僅24歲的尼采就成為巴塞爾大學古典文獻學的教授,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學術新星,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1869年4月,尼采獲得了瑞士國籍。就在這一年,尼采結識了比他年長30歲的大音樂家瓦格納,兩人同是叔本華愛好者,對音樂和哲學都有著最強烈的興趣。他們迅速成為忘年交……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瓦格納

“我第一次感到,至強至高的‘生命意志’決不表現在悲慘的生存鬥爭中,而是表現於一種‘戰鬥意志’,一種‘強力意志’,一種‘超強力意志’!”1870年德法開戰,尼采也應徵入伍,在途經法蘭克福時,他目睹一隊騎兵威風凜凜地穿城而過,激情澎湃,靈感迸發。從此,所謂“超強力意志”在他心中落地生根。

1872年,尼采出版了其第一本專著《悲劇的誕生:源於音樂的靈魂》,1886年他又將書名改為《悲劇的誕生:希臘文化和悲觀主義》,但我們往往都將其簡稱為《悲劇的誕生》。這部哲學作品雖然看似幼稚,但實質深邃,並且文采飛揚,一改以往哲學著作晦澀難懂的風格。在書中,尼采否定了以往所有學者對希臘藝術繁榮原因的闡述,他堅定地認為希臘藝術的繁榮不是源於希臘人內心的和諧,而是源於他們內心的痛苦和衝突。因為,古希臘人悟透了人生的悲劇性質,所以要用藝術來拯救人生。

尼采自稱《悲劇的誕生》是一本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藝術家寫的書。表面上看是一部美學著作 ,實際上“兜售”的是一種人生哲學。尼采用日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作為貫穿全書的兩條主線。日神是光明之神,萬物在其光輝照耀下大美無疆。而酒神狄奧尼索斯則放縱無羈,呈現著一種痛並快樂著的癲狂狀態。日神孕育著詩歌和雕塑,酒神衝動產生了音樂藝術。

《悲劇的誕生》一書的最獨特之處是對古希臘酒神現象進行了全新詮釋。在其晚期著述中,尼采明確地表示:“在《悲劇的誕生》中,是憑藉‘最內在的經驗’理解了‘奇異的酒神現象’,並‘把酒神精神轉變為一種哲學激情’……”。

1876年春,尼采在日內瓦結識了一位名叫特朗佩達碧眼金髮的美女。尼采被特朗佩達深深吸引,他為她朗誦朗費羅的詩篇,為她彈莫扎特的小夜曲,他陪特朗佩達巡行田野、漫步田間,迎著和煦的春風,尼采向特朗佩達表達了自己無盡的愛意。但令尼采沒想到的是,特朗佩達斷然地拒絕了尼采……。瓦格納見尼采失戀後憂心忡忡,就給尼采開出了“藥方”:“要麼結婚,要麼寫出一部歌劇。”並且進一步向他建議:“看在老天的份上,娶一個富婆吧……”

但尼采並沒有娶到富婆,但卻受到了富婆的邀請。同年初秋,尼采應貴婦人馮·邁森堡的邀請,訪問意大利,並在邁森堡的那不勒斯海濱別墅小住。別墅的花園裡百花盛開,蔚藍的地中海一望無際,明媚的陽光無遮無攔……。尼采呼吸著溫暖潮溼的空氣,吃著橄欖油烹調的菜餚,在大海里盡情的暢遊,垂釣,在駘蕩的海風中讀著蒙田和司湯達的名著,尼采的心情無比的愜意。他給母親和妹妹寫信:“說實在的,在活著的人裡沒有一個是我在意的。我喜歡的人都已在很久以前作古——比如加利亞尼、司湯達以及蒙田。他們熱愛溫暖的陽光、鮮活的空氣、南方的菜園、海風的氣息。還有肉、蛋、水果快餐。”

"

“我對世人最難以忍受的,不是他們的罪孽和大愚,而是他們的完美無瑕。”——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尼采是對我影響最深的哲人之一,他說的每一句話,乾的每一件事都能牽動我的神經。但尼采又太一望無際,浩瀚無邊。寫他真得不知從何寫起?一直憋了十好幾天。期間重溫了尼采所著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和《悲劇的誕生》等書,並不時被尼采的語言所深深感染……

盛夏泡在溫泉池子裡,感受到的是舒服和快感。對,就寫尼采語言帶給我的快感吧。

致童年

“無論如何,我選在這一天出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整個童年時期,我的生日就是舉國歡慶的日子。”因為尼采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的生辰,而尼采一家同威廉四世還頗有淵源。尼采的父親卡爾·路德維希曾給威廉四世的四個公主做過宮廷教師,後被威廉四世派到勒肯鎮擔任牧師。1844年10月15日,尼采就在出生在那裡。尼采可以說是出生在基督教世家。其祖父是名神學家,出版過神學著作。尼采的母親有波蘭貴族血統,其外祖父是一名牧師。尼采回憶其父親時曾說:“他是鄉村牧師的完美體現,身材修長,五官端正,和藹、慈祥。他言語機智和富於同情心而到處受歡迎,農民都敬他愛他。他以精神導師的身份用言語和行動廣施祝福。”但非常不幸的是,在尼采不到五歲的時候,父親就死於腦軟化症。而兩個月之後,尼采的弟弟又夭折了。

“在我早年的生涯裡,我已經見過許多悲痛和苦難,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樣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從童年起,我就尋求孤獨,喜歡躲在無人打擾的地方。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裡,我在那裡找到了真實的快樂。”家庭的悲劇讓尼采變成了一個特別沉默寡言,喜歡獨處的孩子……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尼采同其母親

父親死後第二年,尼采隨同母親和妹妹離開了勒肯鎮這一傷心之地,遷居父親的故鄉瑙姆堡。從此,尼采就和母親、妹妹、祖母和兩個姑姑生活在一起,整個大家庭只有他一個男性。這些女性至親們對尼采無比嬌慣,使得尼采在小小年紀就變得脆弱而敏感。而父親的身影在小尼采心中似乎永遠揮之不去,他常常一個人孤獨地做在角落裡思念父親,併發誓長大之後,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名牧師。平時,尼采經常給小夥伴們朗誦聖經裡的章節,講聖經故事,並由此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號。而母親是一個虔誠的清教徒,尼采受其影響,終生都保持著清教徒的本色。尼采的母親還為他聘請了普魯士當時最好的女鋼琴家教授其鋼琴,從此,尼采對音樂的熱愛終身都有增無減。

尼采天資聰穎,10歲時就考入了瑙姆堡文科中學,並對文學與音樂表現出濃厚興趣。14歲時,尼采考入大名鼎鼎的普夫達中學。普夫達中學歷史上人才輩出,大詩人諾瓦利斯,大哲學家費希特,大語言學家舒爾格都畢業於這所中學。尼采在這所名校裡依舊性情孤僻,形單影隻。但這並不影響他在學業上的“突飛猛進“。這時候音樂和詩歌已經成為尼采的精神寄託……

尼采在回憶他的童年生活時曾寫過這樣一句話:“ 那一切本屬於其他孩子童年的陽光並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經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可能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可能就是尼采致童年的一種方式吧,這也為日後他成為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塗上了底色……

致青春

1864年,尼采考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與古典語言學專業。而第一學期結束,他就對神學毫無興趣的了,把幾乎所有的精力轉入哲學和古典語言學學習。德國是大哲學家輩出的國度,而讓尼采感到困惑的是,他的老師和同學大都照本宣科地重複著黑格爾、費希特、謝林的各種理論和公式,這些偉大的學說似乎都讓人昏昏越睡。而當時最為流行的福格特和比希納唯物主義學說,也激不起尼采的任何興趣。他認為自己首先是名詩人,他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祕性的靈感,他的思想需要用詩歌來表達。他崇拜古希臘詩人,崇尚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人物。他對平民政治毫無興趣,發誓要繼承母親的貴族血統,他要在修養和氣質上把自己錘鍊成一名貴族。為此,他給母親和妹妹寫信:“我們知道生活是由苦難構成的,我們越是去努力享受它,就越受它的奴役,所以應當擯棄種種生活物品而實行禁慾。”禁慾被尼采當成是成為一名貴族尤其是精神貴族的必由之路……

1865年秋,尼采在萊比錫的一家舊書店裡拿起一本名為《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愛不釋手,他每日凌晨2點就起床,反覆閱讀這本“寶書”,恨不得把書中的每一句話都背下來。他在日記中寫道:“任憑這位活力充沛而憂鬱陰沉的天才在我身上起作用,每一行都迸發出放棄、否定和聽天由命。”從此,叔本華就成為了尼采的終身偶像,他把叔本華的照片放在書桌上,每當遇到困難時,他就會對著照片大喊:“叔本華救救我,救救我。”

1868年,年僅24歲的尼采就成為巴塞爾大學古典文獻學的教授,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學術新星,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1869年4月,尼采獲得了瑞士國籍。就在這一年,尼采結識了比他年長30歲的大音樂家瓦格納,兩人同是叔本華愛好者,對音樂和哲學都有著最強烈的興趣。他們迅速成為忘年交……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瓦格納

“我第一次感到,至強至高的‘生命意志’決不表現在悲慘的生存鬥爭中,而是表現於一種‘戰鬥意志’,一種‘強力意志’,一種‘超強力意志’!”1870年德法開戰,尼采也應徵入伍,在途經法蘭克福時,他目睹一隊騎兵威風凜凜地穿城而過,激情澎湃,靈感迸發。從此,所謂“超強力意志”在他心中落地生根。

1872年,尼采出版了其第一本專著《悲劇的誕生:源於音樂的靈魂》,1886年他又將書名改為《悲劇的誕生:希臘文化和悲觀主義》,但我們往往都將其簡稱為《悲劇的誕生》。這部哲學作品雖然看似幼稚,但實質深邃,並且文采飛揚,一改以往哲學著作晦澀難懂的風格。在書中,尼采否定了以往所有學者對希臘藝術繁榮原因的闡述,他堅定地認為希臘藝術的繁榮不是源於希臘人內心的和諧,而是源於他們內心的痛苦和衝突。因為,古希臘人悟透了人生的悲劇性質,所以要用藝術來拯救人生。

尼采自稱《悲劇的誕生》是一本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藝術家寫的書。表面上看是一部美學著作 ,實際上“兜售”的是一種人生哲學。尼采用日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作為貫穿全書的兩條主線。日神是光明之神,萬物在其光輝照耀下大美無疆。而酒神狄奧尼索斯則放縱無羈,呈現著一種痛並快樂著的癲狂狀態。日神孕育著詩歌和雕塑,酒神衝動產生了音樂藝術。

《悲劇的誕生》一書的最獨特之處是對古希臘酒神現象進行了全新詮釋。在其晚期著述中,尼采明確地表示:“在《悲劇的誕生》中,是憑藉‘最內在的經驗’理解了‘奇異的酒神現象’,並‘把酒神精神轉變為一種哲學激情’……”。

1876年春,尼采在日內瓦結識了一位名叫特朗佩達碧眼金髮的美女。尼采被特朗佩達深深吸引,他為她朗誦朗費羅的詩篇,為她彈莫扎特的小夜曲,他陪特朗佩達巡行田野、漫步田間,迎著和煦的春風,尼采向特朗佩達表達了自己無盡的愛意。但令尼采沒想到的是,特朗佩達斷然地拒絕了尼采……。瓦格納見尼采失戀後憂心忡忡,就給尼采開出了“藥方”:“要麼結婚,要麼寫出一部歌劇。”並且進一步向他建議:“看在老天的份上,娶一個富婆吧……”

但尼采並沒有娶到富婆,但卻受到了富婆的邀請。同年初秋,尼采應貴婦人馮·邁森堡的邀請,訪問意大利,並在邁森堡的那不勒斯海濱別墅小住。別墅的花園裡百花盛開,蔚藍的地中海一望無際,明媚的陽光無遮無攔……。尼采呼吸著溫暖潮溼的空氣,吃著橄欖油烹調的菜餚,在大海里盡情的暢遊,垂釣,在駘蕩的海風中讀著蒙田和司湯達的名著,尼采的心情無比的愜意。他給母親和妹妹寫信:“說實在的,在活著的人裡沒有一個是我在意的。我喜歡的人都已在很久以前作古——比如加利亞尼、司湯達以及蒙田。他們熱愛溫暖的陽光、鮮活的空氣、南方的菜園、海風的氣息。還有肉、蛋、水果快餐。”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尼采雖然其時已經32歲了,但舒適的生活刺激著他青春的激情。他感覺滿眼、滿心、滿懷都是陽光燦爛。他無限緬懷著蒙田、司湯達身上被稱之為生命的東西:勇氣、野心、尊嚴、人格的力量、幽默感和獨立性。而他對古希臘先哲柏拉圖卻嗤之以鼻:“柏拉圖的對話,那是一種自滿和幼稚的辯證法,只有沒有讀過法國優秀作品的人才會感興趣……柏拉圖真是枯燥無味。”而望著那不勒斯海邊的日落,那無比壯麗的晚霞,尼采激動得熱淚盈眶,他感覺一出生就已老去,如今在最後一刻得救。這是完全一種非叔本華式的生存信念,這種信念讓尼采即迷茫又興奮,他回望自己已逝去的青春,在內心深處刻下:“藝術是生命的偉大刺激。”一行大字……

致孤獨

1877年,35歲的尼采辭去巴塞爾大學的教職,隻身來到瑞士東南部恩加丁加區的小山村錫爾斯-瑪麗亞。該村海拔1800公尺,位於阿爾卑斯山的群山懷抱中。而在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中對這個小山村則有著非常美妙的描述:“來自意大利的風與寒冷的北方陣風在這裡碰撞,把天空掃得如海一般湛藍……”

“現在我可以呼吸到全歐洲最好的、最強壯的空氣,它和我氣質相同。”尼采站在村口,孤獨地抒發著自己的情感……

“一個人可以像園丁一樣處理自己的衝動,儘管極少人知道這一點,他可以把憤怒、憐憫、好奇、虛榮的幼苗培植得像棚架上美麗的果樹一樣果實累累,收益豐潤。”看到村裡農民和園丁們辛勤勞作,尼采也動了成為專業園藝家的念頭。但尼采高度近視,修枝時模糊不清,腰肌勞損彎腰都困難,做了三個星期園藝家的夢之後,尼采只能乖乖地重回書齋……

雖然孤獨,但尼采還是無比憧憬著愛情,用他自己的話說:“對男人妄自菲薄的病來說,最好的治療是得到一個聰明女士的愛。”

"

“我對世人最難以忍受的,不是他們的罪孽和大愚,而是他們的完美無瑕。”——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尼采是對我影響最深的哲人之一,他說的每一句話,乾的每一件事都能牽動我的神經。但尼采又太一望無際,浩瀚無邊。寫他真得不知從何寫起?一直憋了十好幾天。期間重溫了尼采所著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和《悲劇的誕生》等書,並不時被尼采的語言所深深感染……

盛夏泡在溫泉池子裡,感受到的是舒服和快感。對,就寫尼采語言帶給我的快感吧。

致童年

“無論如何,我選在這一天出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整個童年時期,我的生日就是舉國歡慶的日子。”因為尼采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的生辰,而尼采一家同威廉四世還頗有淵源。尼采的父親卡爾·路德維希曾給威廉四世的四個公主做過宮廷教師,後被威廉四世派到勒肯鎮擔任牧師。1844年10月15日,尼采就在出生在那裡。尼采可以說是出生在基督教世家。其祖父是名神學家,出版過神學著作。尼采的母親有波蘭貴族血統,其外祖父是一名牧師。尼采回憶其父親時曾說:“他是鄉村牧師的完美體現,身材修長,五官端正,和藹、慈祥。他言語機智和富於同情心而到處受歡迎,農民都敬他愛他。他以精神導師的身份用言語和行動廣施祝福。”但非常不幸的是,在尼采不到五歲的時候,父親就死於腦軟化症。而兩個月之後,尼采的弟弟又夭折了。

“在我早年的生涯裡,我已經見過許多悲痛和苦難,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樣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從童年起,我就尋求孤獨,喜歡躲在無人打擾的地方。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裡,我在那裡找到了真實的快樂。”家庭的悲劇讓尼采變成了一個特別沉默寡言,喜歡獨處的孩子……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尼采同其母親

父親死後第二年,尼采隨同母親和妹妹離開了勒肯鎮這一傷心之地,遷居父親的故鄉瑙姆堡。從此,尼采就和母親、妹妹、祖母和兩個姑姑生活在一起,整個大家庭只有他一個男性。這些女性至親們對尼采無比嬌慣,使得尼采在小小年紀就變得脆弱而敏感。而父親的身影在小尼采心中似乎永遠揮之不去,他常常一個人孤獨地做在角落裡思念父親,併發誓長大之後,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名牧師。平時,尼采經常給小夥伴們朗誦聖經裡的章節,講聖經故事,並由此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號。而母親是一個虔誠的清教徒,尼采受其影響,終生都保持著清教徒的本色。尼采的母親還為他聘請了普魯士當時最好的女鋼琴家教授其鋼琴,從此,尼采對音樂的熱愛終身都有增無減。

尼采天資聰穎,10歲時就考入了瑙姆堡文科中學,並對文學與音樂表現出濃厚興趣。14歲時,尼采考入大名鼎鼎的普夫達中學。普夫達中學歷史上人才輩出,大詩人諾瓦利斯,大哲學家費希特,大語言學家舒爾格都畢業於這所中學。尼采在這所名校裡依舊性情孤僻,形單影隻。但這並不影響他在學業上的“突飛猛進“。這時候音樂和詩歌已經成為尼采的精神寄託……

尼采在回憶他的童年生活時曾寫過這樣一句話:“ 那一切本屬於其他孩子童年的陽光並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經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可能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可能就是尼采致童年的一種方式吧,這也為日後他成為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塗上了底色……

致青春

1864年,尼采考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與古典語言學專業。而第一學期結束,他就對神學毫無興趣的了,把幾乎所有的精力轉入哲學和古典語言學學習。德國是大哲學家輩出的國度,而讓尼采感到困惑的是,他的老師和同學大都照本宣科地重複著黑格爾、費希特、謝林的各種理論和公式,這些偉大的學說似乎都讓人昏昏越睡。而當時最為流行的福格特和比希納唯物主義學說,也激不起尼采的任何興趣。他認為自己首先是名詩人,他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祕性的靈感,他的思想需要用詩歌來表達。他崇拜古希臘詩人,崇尚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人物。他對平民政治毫無興趣,發誓要繼承母親的貴族血統,他要在修養和氣質上把自己錘鍊成一名貴族。為此,他給母親和妹妹寫信:“我們知道生活是由苦難構成的,我們越是去努力享受它,就越受它的奴役,所以應當擯棄種種生活物品而實行禁慾。”禁慾被尼采當成是成為一名貴族尤其是精神貴族的必由之路……

1865年秋,尼采在萊比錫的一家舊書店裡拿起一本名為《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愛不釋手,他每日凌晨2點就起床,反覆閱讀這本“寶書”,恨不得把書中的每一句話都背下來。他在日記中寫道:“任憑這位活力充沛而憂鬱陰沉的天才在我身上起作用,每一行都迸發出放棄、否定和聽天由命。”從此,叔本華就成為了尼采的終身偶像,他把叔本華的照片放在書桌上,每當遇到困難時,他就會對著照片大喊:“叔本華救救我,救救我。”

1868年,年僅24歲的尼采就成為巴塞爾大學古典文獻學的教授,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學術新星,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1869年4月,尼采獲得了瑞士國籍。就在這一年,尼采結識了比他年長30歲的大音樂家瓦格納,兩人同是叔本華愛好者,對音樂和哲學都有著最強烈的興趣。他們迅速成為忘年交……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瓦格納

“我第一次感到,至強至高的‘生命意志’決不表現在悲慘的生存鬥爭中,而是表現於一種‘戰鬥意志’,一種‘強力意志’,一種‘超強力意志’!”1870年德法開戰,尼采也應徵入伍,在途經法蘭克福時,他目睹一隊騎兵威風凜凜地穿城而過,激情澎湃,靈感迸發。從此,所謂“超強力意志”在他心中落地生根。

1872年,尼采出版了其第一本專著《悲劇的誕生:源於音樂的靈魂》,1886年他又將書名改為《悲劇的誕生:希臘文化和悲觀主義》,但我們往往都將其簡稱為《悲劇的誕生》。這部哲學作品雖然看似幼稚,但實質深邃,並且文采飛揚,一改以往哲學著作晦澀難懂的風格。在書中,尼采否定了以往所有學者對希臘藝術繁榮原因的闡述,他堅定地認為希臘藝術的繁榮不是源於希臘人內心的和諧,而是源於他們內心的痛苦和衝突。因為,古希臘人悟透了人生的悲劇性質,所以要用藝術來拯救人生。

尼采自稱《悲劇的誕生》是一本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藝術家寫的書。表面上看是一部美學著作 ,實際上“兜售”的是一種人生哲學。尼采用日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作為貫穿全書的兩條主線。日神是光明之神,萬物在其光輝照耀下大美無疆。而酒神狄奧尼索斯則放縱無羈,呈現著一種痛並快樂著的癲狂狀態。日神孕育著詩歌和雕塑,酒神衝動產生了音樂藝術。

《悲劇的誕生》一書的最獨特之處是對古希臘酒神現象進行了全新詮釋。在其晚期著述中,尼采明確地表示:“在《悲劇的誕生》中,是憑藉‘最內在的經驗’理解了‘奇異的酒神現象’,並‘把酒神精神轉變為一種哲學激情’……”。

1876年春,尼采在日內瓦結識了一位名叫特朗佩達碧眼金髮的美女。尼采被特朗佩達深深吸引,他為她朗誦朗費羅的詩篇,為她彈莫扎特的小夜曲,他陪特朗佩達巡行田野、漫步田間,迎著和煦的春風,尼采向特朗佩達表達了自己無盡的愛意。但令尼采沒想到的是,特朗佩達斷然地拒絕了尼采……。瓦格納見尼采失戀後憂心忡忡,就給尼采開出了“藥方”:“要麼結婚,要麼寫出一部歌劇。”並且進一步向他建議:“看在老天的份上,娶一個富婆吧……”

但尼采並沒有娶到富婆,但卻受到了富婆的邀請。同年初秋,尼采應貴婦人馮·邁森堡的邀請,訪問意大利,並在邁森堡的那不勒斯海濱別墅小住。別墅的花園裡百花盛開,蔚藍的地中海一望無際,明媚的陽光無遮無攔……。尼采呼吸著溫暖潮溼的空氣,吃著橄欖油烹調的菜餚,在大海里盡情的暢遊,垂釣,在駘蕩的海風中讀著蒙田和司湯達的名著,尼采的心情無比的愜意。他給母親和妹妹寫信:“說實在的,在活著的人裡沒有一個是我在意的。我喜歡的人都已在很久以前作古——比如加利亞尼、司湯達以及蒙田。他們熱愛溫暖的陽光、鮮活的空氣、南方的菜園、海風的氣息。還有肉、蛋、水果快餐。”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尼采雖然其時已經32歲了,但舒適的生活刺激著他青春的激情。他感覺滿眼、滿心、滿懷都是陽光燦爛。他無限緬懷著蒙田、司湯達身上被稱之為生命的東西:勇氣、野心、尊嚴、人格的力量、幽默感和獨立性。而他對古希臘先哲柏拉圖卻嗤之以鼻:“柏拉圖的對話,那是一種自滿和幼稚的辯證法,只有沒有讀過法國優秀作品的人才會感興趣……柏拉圖真是枯燥無味。”而望著那不勒斯海邊的日落,那無比壯麗的晚霞,尼采激動得熱淚盈眶,他感覺一出生就已老去,如今在最後一刻得救。這是完全一種非叔本華式的生存信念,這種信念讓尼采即迷茫又興奮,他回望自己已逝去的青春,在內心深處刻下:“藝術是生命的偉大刺激。”一行大字……

致孤獨

1877年,35歲的尼采辭去巴塞爾大學的教職,隻身來到瑞士東南部恩加丁加區的小山村錫爾斯-瑪麗亞。該村海拔1800公尺,位於阿爾卑斯山的群山懷抱中。而在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中對這個小山村則有著非常美妙的描述:“來自意大利的風與寒冷的北方陣風在這裡碰撞,把天空掃得如海一般湛藍……”

“現在我可以呼吸到全歐洲最好的、最強壯的空氣,它和我氣質相同。”尼采站在村口,孤獨地抒發著自己的情感……

“一個人可以像園丁一樣處理自己的衝動,儘管極少人知道這一點,他可以把憤怒、憐憫、好奇、虛榮的幼苗培植得像棚架上美麗的果樹一樣果實累累,收益豐潤。”看到村裡農民和園丁們辛勤勞作,尼采也動了成為專業園藝家的念頭。但尼采高度近視,修枝時模糊不清,腰肌勞損彎腰都困難,做了三個星期園藝家的夢之後,尼采只能乖乖地重回書齋……

雖然孤獨,但尼采還是無比憧憬著愛情,用他自己的話說:“對男人妄自菲薄的病來說,最好的治療是得到一個聰明女士的愛。”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莎樂美、保爾·裡(中)、尼采


1882年4月,尼采接受朋友梅森葆夫人邀請再一次到意大利旅遊。在這個世界上最浪漫的國度,尼采結識了嫵媚多情的俄羅斯女郎莎樂美。莎樂美被尼采無與倫比的才華和特立獨行的個性所深深吸引。尼采更是被莎樂美的活潑漂亮所深深吸引。兩個人迅速墮入愛河。他們結伴到瑞士琉森旅行,在舉世無雙的美景中流連,尼采向莎樂美敞開心扉:“我不想再孤獨下去,而要再學習做人。啊,實際上我什麼都需要學習……”但尼采的妹妹卻對哥哥的感情暴跳如雷,橫加干涉。她到處散佈流言蜚語,挑撥離間,致使莎樂美棄尼采而去。尼采痛苦萬狀,失魂落魄。他曾不止一次地說:“我不喜歡我的母親,我妹妹的聲音讓我痛苦。我跟她們在一起時總是要生病……”既然和自己至親骨肉在一起都要生病,那尼采只能更加孤獨了……

“我必須走進沙漠,以便恢復正常。”尼采其實也曾自我解嘲:“在孤獨中,一切都可以獲得,除了精神正常。”在尼采的眼中,這世界真是病了,人人都是患者。天似乎在發問:“現在你打算回到你的荒漠中去嗎?”尼采理直氣壯地回答:“我不是一個快成急就的思想者;我必須長時間的等待我自己---水總是遲遲不肯從我的自我之泉噴湧而出,我經常焦渴得失去了耐心。我所以隱退到孤獨之中,就是為了使我不至於不得不從公用的水槽飲水……”。孤獨幾乎與尼采的終身如影隨形,但這是怎樣精彩和內涵豐富的孤獨呀?

“哲學家生來彼此就不相愛。鷹隼翱翔天際,獨來獨往。燕雀只好聽其自然...盤旋天際,伸爪伺機,此乃偉大天才的命運。”尼采一針見血地揭示了哲學家孤獨的本質。我一直堅信,偉大哲學家的內心一定是孤獨的。唯有孤獨,才能更寧靜地面對自己的思想和靈魂,才能找到更真實的本我,才能靈感突發,下筆入神……

“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同類。”這世界絕對是越有思想的人越孤獨,真正的思想者幾乎找不到知己和同類,他可能也到處尋匿,但往往一無所獲……尼采越是孤獨,越是吶喊:“ 當我到達高處,便發覺自己總是孤獨。無人同我說話,孤寂的嚴冬令我發抖。我在高處究竟意欲何為?”

"

“我對世人最難以忍受的,不是他們的罪孽和大愚,而是他們的完美無瑕。”——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尼采是對我影響最深的哲人之一,他說的每一句話,乾的每一件事都能牽動我的神經。但尼采又太一望無際,浩瀚無邊。寫他真得不知從何寫起?一直憋了十好幾天。期間重溫了尼采所著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和《悲劇的誕生》等書,並不時被尼采的語言所深深感染……

盛夏泡在溫泉池子裡,感受到的是舒服和快感。對,就寫尼采語言帶給我的快感吧。

致童年

“無論如何,我選在這一天出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整個童年時期,我的生日就是舉國歡慶的日子。”因為尼采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的生辰,而尼采一家同威廉四世還頗有淵源。尼采的父親卡爾·路德維希曾給威廉四世的四個公主做過宮廷教師,後被威廉四世派到勒肯鎮擔任牧師。1844年10月15日,尼采就在出生在那裡。尼采可以說是出生在基督教世家。其祖父是名神學家,出版過神學著作。尼采的母親有波蘭貴族血統,其外祖父是一名牧師。尼采回憶其父親時曾說:“他是鄉村牧師的完美體現,身材修長,五官端正,和藹、慈祥。他言語機智和富於同情心而到處受歡迎,農民都敬他愛他。他以精神導師的身份用言語和行動廣施祝福。”但非常不幸的是,在尼采不到五歲的時候,父親就死於腦軟化症。而兩個月之後,尼采的弟弟又夭折了。

“在我早年的生涯裡,我已經見過許多悲痛和苦難,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樣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從童年起,我就尋求孤獨,喜歡躲在無人打擾的地方。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裡,我在那裡找到了真實的快樂。”家庭的悲劇讓尼采變成了一個特別沉默寡言,喜歡獨處的孩子……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尼采同其母親

父親死後第二年,尼采隨同母親和妹妹離開了勒肯鎮這一傷心之地,遷居父親的故鄉瑙姆堡。從此,尼采就和母親、妹妹、祖母和兩個姑姑生活在一起,整個大家庭只有他一個男性。這些女性至親們對尼采無比嬌慣,使得尼采在小小年紀就變得脆弱而敏感。而父親的身影在小尼采心中似乎永遠揮之不去,他常常一個人孤獨地做在角落裡思念父親,併發誓長大之後,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名牧師。平時,尼采經常給小夥伴們朗誦聖經裡的章節,講聖經故事,並由此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號。而母親是一個虔誠的清教徒,尼采受其影響,終生都保持著清教徒的本色。尼采的母親還為他聘請了普魯士當時最好的女鋼琴家教授其鋼琴,從此,尼采對音樂的熱愛終身都有增無減。

尼采天資聰穎,10歲時就考入了瑙姆堡文科中學,並對文學與音樂表現出濃厚興趣。14歲時,尼采考入大名鼎鼎的普夫達中學。普夫達中學歷史上人才輩出,大詩人諾瓦利斯,大哲學家費希特,大語言學家舒爾格都畢業於這所中學。尼采在這所名校裡依舊性情孤僻,形單影隻。但這並不影響他在學業上的“突飛猛進“。這時候音樂和詩歌已經成為尼采的精神寄託……

尼采在回憶他的童年生活時曾寫過這樣一句話:“ 那一切本屬於其他孩子童年的陽光並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經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可能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可能就是尼采致童年的一種方式吧,這也為日後他成為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塗上了底色……

致青春

1864年,尼采考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與古典語言學專業。而第一學期結束,他就對神學毫無興趣的了,把幾乎所有的精力轉入哲學和古典語言學學習。德國是大哲學家輩出的國度,而讓尼采感到困惑的是,他的老師和同學大都照本宣科地重複著黑格爾、費希特、謝林的各種理論和公式,這些偉大的學說似乎都讓人昏昏越睡。而當時最為流行的福格特和比希納唯物主義學說,也激不起尼采的任何興趣。他認為自己首先是名詩人,他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祕性的靈感,他的思想需要用詩歌來表達。他崇拜古希臘詩人,崇尚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人物。他對平民政治毫無興趣,發誓要繼承母親的貴族血統,他要在修養和氣質上把自己錘鍊成一名貴族。為此,他給母親和妹妹寫信:“我們知道生活是由苦難構成的,我們越是去努力享受它,就越受它的奴役,所以應當擯棄種種生活物品而實行禁慾。”禁慾被尼采當成是成為一名貴族尤其是精神貴族的必由之路……

1865年秋,尼采在萊比錫的一家舊書店裡拿起一本名為《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愛不釋手,他每日凌晨2點就起床,反覆閱讀這本“寶書”,恨不得把書中的每一句話都背下來。他在日記中寫道:“任憑這位活力充沛而憂鬱陰沉的天才在我身上起作用,每一行都迸發出放棄、否定和聽天由命。”從此,叔本華就成為了尼采的終身偶像,他把叔本華的照片放在書桌上,每當遇到困難時,他就會對著照片大喊:“叔本華救救我,救救我。”

1868年,年僅24歲的尼采就成為巴塞爾大學古典文獻學的教授,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學術新星,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1869年4月,尼采獲得了瑞士國籍。就在這一年,尼采結識了比他年長30歲的大音樂家瓦格納,兩人同是叔本華愛好者,對音樂和哲學都有著最強烈的興趣。他們迅速成為忘年交……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瓦格納

“我第一次感到,至強至高的‘生命意志’決不表現在悲慘的生存鬥爭中,而是表現於一種‘戰鬥意志’,一種‘強力意志’,一種‘超強力意志’!”1870年德法開戰,尼采也應徵入伍,在途經法蘭克福時,他目睹一隊騎兵威風凜凜地穿城而過,激情澎湃,靈感迸發。從此,所謂“超強力意志”在他心中落地生根。

1872年,尼采出版了其第一本專著《悲劇的誕生:源於音樂的靈魂》,1886年他又將書名改為《悲劇的誕生:希臘文化和悲觀主義》,但我們往往都將其簡稱為《悲劇的誕生》。這部哲學作品雖然看似幼稚,但實質深邃,並且文采飛揚,一改以往哲學著作晦澀難懂的風格。在書中,尼采否定了以往所有學者對希臘藝術繁榮原因的闡述,他堅定地認為希臘藝術的繁榮不是源於希臘人內心的和諧,而是源於他們內心的痛苦和衝突。因為,古希臘人悟透了人生的悲劇性質,所以要用藝術來拯救人生。

尼采自稱《悲劇的誕生》是一本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藝術家寫的書。表面上看是一部美學著作 ,實際上“兜售”的是一種人生哲學。尼采用日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作為貫穿全書的兩條主線。日神是光明之神,萬物在其光輝照耀下大美無疆。而酒神狄奧尼索斯則放縱無羈,呈現著一種痛並快樂著的癲狂狀態。日神孕育著詩歌和雕塑,酒神衝動產生了音樂藝術。

《悲劇的誕生》一書的最獨特之處是對古希臘酒神現象進行了全新詮釋。在其晚期著述中,尼采明確地表示:“在《悲劇的誕生》中,是憑藉‘最內在的經驗’理解了‘奇異的酒神現象’,並‘把酒神精神轉變為一種哲學激情’……”。

1876年春,尼采在日內瓦結識了一位名叫特朗佩達碧眼金髮的美女。尼采被特朗佩達深深吸引,他為她朗誦朗費羅的詩篇,為她彈莫扎特的小夜曲,他陪特朗佩達巡行田野、漫步田間,迎著和煦的春風,尼采向特朗佩達表達了自己無盡的愛意。但令尼采沒想到的是,特朗佩達斷然地拒絕了尼采……。瓦格納見尼采失戀後憂心忡忡,就給尼采開出了“藥方”:“要麼結婚,要麼寫出一部歌劇。”並且進一步向他建議:“看在老天的份上,娶一個富婆吧……”

但尼采並沒有娶到富婆,但卻受到了富婆的邀請。同年初秋,尼采應貴婦人馮·邁森堡的邀請,訪問意大利,並在邁森堡的那不勒斯海濱別墅小住。別墅的花園裡百花盛開,蔚藍的地中海一望無際,明媚的陽光無遮無攔……。尼采呼吸著溫暖潮溼的空氣,吃著橄欖油烹調的菜餚,在大海里盡情的暢遊,垂釣,在駘蕩的海風中讀著蒙田和司湯達的名著,尼采的心情無比的愜意。他給母親和妹妹寫信:“說實在的,在活著的人裡沒有一個是我在意的。我喜歡的人都已在很久以前作古——比如加利亞尼、司湯達以及蒙田。他們熱愛溫暖的陽光、鮮活的空氣、南方的菜園、海風的氣息。還有肉、蛋、水果快餐。”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尼采雖然其時已經32歲了,但舒適的生活刺激著他青春的激情。他感覺滿眼、滿心、滿懷都是陽光燦爛。他無限緬懷著蒙田、司湯達身上被稱之為生命的東西:勇氣、野心、尊嚴、人格的力量、幽默感和獨立性。而他對古希臘先哲柏拉圖卻嗤之以鼻:“柏拉圖的對話,那是一種自滿和幼稚的辯證法,只有沒有讀過法國優秀作品的人才會感興趣……柏拉圖真是枯燥無味。”而望著那不勒斯海邊的日落,那無比壯麗的晚霞,尼采激動得熱淚盈眶,他感覺一出生就已老去,如今在最後一刻得救。這是完全一種非叔本華式的生存信念,這種信念讓尼采即迷茫又興奮,他回望自己已逝去的青春,在內心深處刻下:“藝術是生命的偉大刺激。”一行大字……

致孤獨

1877年,35歲的尼采辭去巴塞爾大學的教職,隻身來到瑞士東南部恩加丁加區的小山村錫爾斯-瑪麗亞。該村海拔1800公尺,位於阿爾卑斯山的群山懷抱中。而在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中對這個小山村則有著非常美妙的描述:“來自意大利的風與寒冷的北方陣風在這裡碰撞,把天空掃得如海一般湛藍……”

“現在我可以呼吸到全歐洲最好的、最強壯的空氣,它和我氣質相同。”尼采站在村口,孤獨地抒發著自己的情感……

“一個人可以像園丁一樣處理自己的衝動,儘管極少人知道這一點,他可以把憤怒、憐憫、好奇、虛榮的幼苗培植得像棚架上美麗的果樹一樣果實累累,收益豐潤。”看到村裡農民和園丁們辛勤勞作,尼采也動了成為專業園藝家的念頭。但尼采高度近視,修枝時模糊不清,腰肌勞損彎腰都困難,做了三個星期園藝家的夢之後,尼采只能乖乖地重回書齋……

雖然孤獨,但尼采還是無比憧憬著愛情,用他自己的話說:“對男人妄自菲薄的病來說,最好的治療是得到一個聰明女士的愛。”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莎樂美、保爾·裡(中)、尼采


1882年4月,尼采接受朋友梅森葆夫人邀請再一次到意大利旅遊。在這個世界上最浪漫的國度,尼采結識了嫵媚多情的俄羅斯女郎莎樂美。莎樂美被尼采無與倫比的才華和特立獨行的個性所深深吸引。尼采更是被莎樂美的活潑漂亮所深深吸引。兩個人迅速墮入愛河。他們結伴到瑞士琉森旅行,在舉世無雙的美景中流連,尼采向莎樂美敞開心扉:“我不想再孤獨下去,而要再學習做人。啊,實際上我什麼都需要學習……”但尼采的妹妹卻對哥哥的感情暴跳如雷,橫加干涉。她到處散佈流言蜚語,挑撥離間,致使莎樂美棄尼采而去。尼采痛苦萬狀,失魂落魄。他曾不止一次地說:“我不喜歡我的母親,我妹妹的聲音讓我痛苦。我跟她們在一起時總是要生病……”既然和自己至親骨肉在一起都要生病,那尼采只能更加孤獨了……

“我必須走進沙漠,以便恢復正常。”尼采其實也曾自我解嘲:“在孤獨中,一切都可以獲得,除了精神正常。”在尼采的眼中,這世界真是病了,人人都是患者。天似乎在發問:“現在你打算回到你的荒漠中去嗎?”尼采理直氣壯地回答:“我不是一個快成急就的思想者;我必須長時間的等待我自己---水總是遲遲不肯從我的自我之泉噴湧而出,我經常焦渴得失去了耐心。我所以隱退到孤獨之中,就是為了使我不至於不得不從公用的水槽飲水……”。孤獨幾乎與尼采的終身如影隨形,但這是怎樣精彩和內涵豐富的孤獨呀?

“哲學家生來彼此就不相愛。鷹隼翱翔天際,獨來獨往。燕雀只好聽其自然...盤旋天際,伸爪伺機,此乃偉大天才的命運。”尼采一針見血地揭示了哲學家孤獨的本質。我一直堅信,偉大哲學家的內心一定是孤獨的。唯有孤獨,才能更寧靜地面對自己的思想和靈魂,才能找到更真實的本我,才能靈感突發,下筆入神……

“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同類。”這世界絕對是越有思想的人越孤獨,真正的思想者幾乎找不到知己和同類,他可能也到處尋匿,但往往一無所獲……尼采越是孤獨,越是吶喊:“ 當我到達高處,便發覺自己總是孤獨。無人同我說話,孤寂的嚴冬令我發抖。我在高處究竟意欲何為?”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影片《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中尼采(左)、保羅·利(中)與莎樂美(右)


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孤獨是孤獨者的墓誌銘:“總有一天孤寂將會使你厭倦,你的驕傲將會扭曲,你的勇氣將會咬牙切齒。有朝一日你會吶喊:‘我孤獨!’”

“如果我們在一個人獨處時不能像在大庭廣眾之下時那樣尊重別人的榮譽,那我們就算不上正人君子。”瞧見沒有,孤獨者是有道德底線的,有了道德底線一切就皆有可能,一切就會變得陽光起來……

“試問那些最優秀、最完善的個人和民族的歷史,請問有哪一顆大樹長到這樣驕人的高度沒有經過風霜雨雪;請問,厄運和外界的阻力,某種仇恨、妒忌、懷疑、強硬反對,吝嗇、暴力,難道不都是有利條件,無此則任何偉大,即使是美德,也難以成長起來?”尼采即使孤獨,更要成長,更要成為靈魂上、生命意志上的參天大樹……

“你今天是一個孤獨的怪人,你離群索居,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民族!”這句話初讀起來很搞笑和無厘頭,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面貌,習慣於孤獨的思想,那麼這個世界或許會變得很不一樣……

致超人

“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最早知道尼采就是上中學的時候學魯迅的《拿來主義》,當時尼采給我的印象很不好,心想這哥們也太狂妄自大了……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知道尼采的妙處,才漸漸迷上,直到最後無法自拔……

而尼采最讓人著迷的無疑是他的超人學說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885年,尼采完成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創作,該書的全名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本寫給所有人及不寫給任何人的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路人皆知,但對於“一本寫給所有人及不寫給任何人的書”人們卻知之甚少,但也充分說明了該書自相矛盾的本質。這本書是以瑣羅亞斯德教的創教先知查拉圖斯特拉為主線,描述其四處旅行及發表哲學演講的經歷。該書風格獨特,以類似於柏拉圖對話錄方式寫成。語言汪洋恣肆,充滿詩意和哲理,讓人百讀不厭……

查拉圖斯特拉說:“人類是一根系在動物和超人之間的繩索,一根懸在深谷上的繩索。/往彼端去是危險的,停在半途是危險的,向後望也是危險的,戰慄或者不前進, 都是危險的。”在書中尼采深入探討了人類的本質,所有的設問都直指人的內心深處:“對於人來說,猴子是什麼?一種大笑或者是一種痛苦的羞辱。而人類對於超人來說正是如此:一種嘲笑或者是一種痛苦的羞辱……”尼采的思想左右開弓,語言犀利無比:“最漂亮的猴子與人相比也是醜陋的。最聰明的人在上帝身邊看起來如同一隻猴子,這涉及到智慧,美麗和其它的一切……”而當我讀到:“超人是大地的意義。你們的意志說:超人是大地的意義!”我就直接從椅子上蹦了起來,久久不能平靜……

"

“我對世人最難以忍受的,不是他們的罪孽和大愚,而是他們的完美無瑕。”——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尼采是對我影響最深的哲人之一,他說的每一句話,乾的每一件事都能牽動我的神經。但尼采又太一望無際,浩瀚無邊。寫他真得不知從何寫起?一直憋了十好幾天。期間重溫了尼采所著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和《悲劇的誕生》等書,並不時被尼采的語言所深深感染……

盛夏泡在溫泉池子裡,感受到的是舒服和快感。對,就寫尼采語言帶給我的快感吧。

致童年

“無論如何,我選在這一天出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整個童年時期,我的生日就是舉國歡慶的日子。”因為尼采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的生辰,而尼采一家同威廉四世還頗有淵源。尼采的父親卡爾·路德維希曾給威廉四世的四個公主做過宮廷教師,後被威廉四世派到勒肯鎮擔任牧師。1844年10月15日,尼采就在出生在那裡。尼采可以說是出生在基督教世家。其祖父是名神學家,出版過神學著作。尼采的母親有波蘭貴族血統,其外祖父是一名牧師。尼采回憶其父親時曾說:“他是鄉村牧師的完美體現,身材修長,五官端正,和藹、慈祥。他言語機智和富於同情心而到處受歡迎,農民都敬他愛他。他以精神導師的身份用言語和行動廣施祝福。”但非常不幸的是,在尼采不到五歲的時候,父親就死於腦軟化症。而兩個月之後,尼采的弟弟又夭折了。

“在我早年的生涯裡,我已經見過許多悲痛和苦難,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樣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從童年起,我就尋求孤獨,喜歡躲在無人打擾的地方。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裡,我在那裡找到了真實的快樂。”家庭的悲劇讓尼采變成了一個特別沉默寡言,喜歡獨處的孩子……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尼采同其母親

父親死後第二年,尼采隨同母親和妹妹離開了勒肯鎮這一傷心之地,遷居父親的故鄉瑙姆堡。從此,尼采就和母親、妹妹、祖母和兩個姑姑生活在一起,整個大家庭只有他一個男性。這些女性至親們對尼采無比嬌慣,使得尼采在小小年紀就變得脆弱而敏感。而父親的身影在小尼采心中似乎永遠揮之不去,他常常一個人孤獨地做在角落裡思念父親,併發誓長大之後,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名牧師。平時,尼采經常給小夥伴們朗誦聖經裡的章節,講聖經故事,並由此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號。而母親是一個虔誠的清教徒,尼采受其影響,終生都保持著清教徒的本色。尼采的母親還為他聘請了普魯士當時最好的女鋼琴家教授其鋼琴,從此,尼采對音樂的熱愛終身都有增無減。

尼采天資聰穎,10歲時就考入了瑙姆堡文科中學,並對文學與音樂表現出濃厚興趣。14歲時,尼采考入大名鼎鼎的普夫達中學。普夫達中學歷史上人才輩出,大詩人諾瓦利斯,大哲學家費希特,大語言學家舒爾格都畢業於這所中學。尼采在這所名校裡依舊性情孤僻,形單影隻。但這並不影響他在學業上的“突飛猛進“。這時候音樂和詩歌已經成為尼采的精神寄託……

尼采在回憶他的童年生活時曾寫過這樣一句話:“ 那一切本屬於其他孩子童年的陽光並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經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可能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可能就是尼采致童年的一種方式吧,這也為日後他成為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塗上了底色……

致青春

1864年,尼采考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與古典語言學專業。而第一學期結束,他就對神學毫無興趣的了,把幾乎所有的精力轉入哲學和古典語言學學習。德國是大哲學家輩出的國度,而讓尼采感到困惑的是,他的老師和同學大都照本宣科地重複著黑格爾、費希特、謝林的各種理論和公式,這些偉大的學說似乎都讓人昏昏越睡。而當時最為流行的福格特和比希納唯物主義學說,也激不起尼采的任何興趣。他認為自己首先是名詩人,他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祕性的靈感,他的思想需要用詩歌來表達。他崇拜古希臘詩人,崇尚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人物。他對平民政治毫無興趣,發誓要繼承母親的貴族血統,他要在修養和氣質上把自己錘鍊成一名貴族。為此,他給母親和妹妹寫信:“我們知道生活是由苦難構成的,我們越是去努力享受它,就越受它的奴役,所以應當擯棄種種生活物品而實行禁慾。”禁慾被尼采當成是成為一名貴族尤其是精神貴族的必由之路……

1865年秋,尼采在萊比錫的一家舊書店裡拿起一本名為《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愛不釋手,他每日凌晨2點就起床,反覆閱讀這本“寶書”,恨不得把書中的每一句話都背下來。他在日記中寫道:“任憑這位活力充沛而憂鬱陰沉的天才在我身上起作用,每一行都迸發出放棄、否定和聽天由命。”從此,叔本華就成為了尼采的終身偶像,他把叔本華的照片放在書桌上,每當遇到困難時,他就會對著照片大喊:“叔本華救救我,救救我。”

1868年,年僅24歲的尼采就成為巴塞爾大學古典文獻學的教授,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學術新星,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1869年4月,尼采獲得了瑞士國籍。就在這一年,尼采結識了比他年長30歲的大音樂家瓦格納,兩人同是叔本華愛好者,對音樂和哲學都有著最強烈的興趣。他們迅速成為忘年交……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瓦格納

“我第一次感到,至強至高的‘生命意志’決不表現在悲慘的生存鬥爭中,而是表現於一種‘戰鬥意志’,一種‘強力意志’,一種‘超強力意志’!”1870年德法開戰,尼采也應徵入伍,在途經法蘭克福時,他目睹一隊騎兵威風凜凜地穿城而過,激情澎湃,靈感迸發。從此,所謂“超強力意志”在他心中落地生根。

1872年,尼采出版了其第一本專著《悲劇的誕生:源於音樂的靈魂》,1886年他又將書名改為《悲劇的誕生:希臘文化和悲觀主義》,但我們往往都將其簡稱為《悲劇的誕生》。這部哲學作品雖然看似幼稚,但實質深邃,並且文采飛揚,一改以往哲學著作晦澀難懂的風格。在書中,尼采否定了以往所有學者對希臘藝術繁榮原因的闡述,他堅定地認為希臘藝術的繁榮不是源於希臘人內心的和諧,而是源於他們內心的痛苦和衝突。因為,古希臘人悟透了人生的悲劇性質,所以要用藝術來拯救人生。

尼采自稱《悲劇的誕生》是一本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藝術家寫的書。表面上看是一部美學著作 ,實際上“兜售”的是一種人生哲學。尼采用日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作為貫穿全書的兩條主線。日神是光明之神,萬物在其光輝照耀下大美無疆。而酒神狄奧尼索斯則放縱無羈,呈現著一種痛並快樂著的癲狂狀態。日神孕育著詩歌和雕塑,酒神衝動產生了音樂藝術。

《悲劇的誕生》一書的最獨特之處是對古希臘酒神現象進行了全新詮釋。在其晚期著述中,尼采明確地表示:“在《悲劇的誕生》中,是憑藉‘最內在的經驗’理解了‘奇異的酒神現象’,並‘把酒神精神轉變為一種哲學激情’……”。

1876年春,尼采在日內瓦結識了一位名叫特朗佩達碧眼金髮的美女。尼采被特朗佩達深深吸引,他為她朗誦朗費羅的詩篇,為她彈莫扎特的小夜曲,他陪特朗佩達巡行田野、漫步田間,迎著和煦的春風,尼采向特朗佩達表達了自己無盡的愛意。但令尼采沒想到的是,特朗佩達斷然地拒絕了尼采……。瓦格納見尼采失戀後憂心忡忡,就給尼采開出了“藥方”:“要麼結婚,要麼寫出一部歌劇。”並且進一步向他建議:“看在老天的份上,娶一個富婆吧……”

但尼采並沒有娶到富婆,但卻受到了富婆的邀請。同年初秋,尼采應貴婦人馮·邁森堡的邀請,訪問意大利,並在邁森堡的那不勒斯海濱別墅小住。別墅的花園裡百花盛開,蔚藍的地中海一望無際,明媚的陽光無遮無攔……。尼采呼吸著溫暖潮溼的空氣,吃著橄欖油烹調的菜餚,在大海里盡情的暢遊,垂釣,在駘蕩的海風中讀著蒙田和司湯達的名著,尼采的心情無比的愜意。他給母親和妹妹寫信:“說實在的,在活著的人裡沒有一個是我在意的。我喜歡的人都已在很久以前作古——比如加利亞尼、司湯達以及蒙田。他們熱愛溫暖的陽光、鮮活的空氣、南方的菜園、海風的氣息。還有肉、蛋、水果快餐。”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尼采雖然其時已經32歲了,但舒適的生活刺激著他青春的激情。他感覺滿眼、滿心、滿懷都是陽光燦爛。他無限緬懷著蒙田、司湯達身上被稱之為生命的東西:勇氣、野心、尊嚴、人格的力量、幽默感和獨立性。而他對古希臘先哲柏拉圖卻嗤之以鼻:“柏拉圖的對話,那是一種自滿和幼稚的辯證法,只有沒有讀過法國優秀作品的人才會感興趣……柏拉圖真是枯燥無味。”而望著那不勒斯海邊的日落,那無比壯麗的晚霞,尼采激動得熱淚盈眶,他感覺一出生就已老去,如今在最後一刻得救。這是完全一種非叔本華式的生存信念,這種信念讓尼采即迷茫又興奮,他回望自己已逝去的青春,在內心深處刻下:“藝術是生命的偉大刺激。”一行大字……

致孤獨

1877年,35歲的尼采辭去巴塞爾大學的教職,隻身來到瑞士東南部恩加丁加區的小山村錫爾斯-瑪麗亞。該村海拔1800公尺,位於阿爾卑斯山的群山懷抱中。而在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中對這個小山村則有著非常美妙的描述:“來自意大利的風與寒冷的北方陣風在這裡碰撞,把天空掃得如海一般湛藍……”

“現在我可以呼吸到全歐洲最好的、最強壯的空氣,它和我氣質相同。”尼采站在村口,孤獨地抒發著自己的情感……

“一個人可以像園丁一樣處理自己的衝動,儘管極少人知道這一點,他可以把憤怒、憐憫、好奇、虛榮的幼苗培植得像棚架上美麗的果樹一樣果實累累,收益豐潤。”看到村裡農民和園丁們辛勤勞作,尼采也動了成為專業園藝家的念頭。但尼采高度近視,修枝時模糊不清,腰肌勞損彎腰都困難,做了三個星期園藝家的夢之後,尼采只能乖乖地重回書齋……

雖然孤獨,但尼采還是無比憧憬著愛情,用他自己的話說:“對男人妄自菲薄的病來說,最好的治療是得到一個聰明女士的愛。”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莎樂美、保爾·裡(中)、尼采


1882年4月,尼采接受朋友梅森葆夫人邀請再一次到意大利旅遊。在這個世界上最浪漫的國度,尼采結識了嫵媚多情的俄羅斯女郎莎樂美。莎樂美被尼采無與倫比的才華和特立獨行的個性所深深吸引。尼采更是被莎樂美的活潑漂亮所深深吸引。兩個人迅速墮入愛河。他們結伴到瑞士琉森旅行,在舉世無雙的美景中流連,尼采向莎樂美敞開心扉:“我不想再孤獨下去,而要再學習做人。啊,實際上我什麼都需要學習……”但尼采的妹妹卻對哥哥的感情暴跳如雷,橫加干涉。她到處散佈流言蜚語,挑撥離間,致使莎樂美棄尼采而去。尼采痛苦萬狀,失魂落魄。他曾不止一次地說:“我不喜歡我的母親,我妹妹的聲音讓我痛苦。我跟她們在一起時總是要生病……”既然和自己至親骨肉在一起都要生病,那尼采只能更加孤獨了……

“我必須走進沙漠,以便恢復正常。”尼采其實也曾自我解嘲:“在孤獨中,一切都可以獲得,除了精神正常。”在尼采的眼中,這世界真是病了,人人都是患者。天似乎在發問:“現在你打算回到你的荒漠中去嗎?”尼采理直氣壯地回答:“我不是一個快成急就的思想者;我必須長時間的等待我自己---水總是遲遲不肯從我的自我之泉噴湧而出,我經常焦渴得失去了耐心。我所以隱退到孤獨之中,就是為了使我不至於不得不從公用的水槽飲水……”。孤獨幾乎與尼采的終身如影隨形,但這是怎樣精彩和內涵豐富的孤獨呀?

“哲學家生來彼此就不相愛。鷹隼翱翔天際,獨來獨往。燕雀只好聽其自然...盤旋天際,伸爪伺機,此乃偉大天才的命運。”尼采一針見血地揭示了哲學家孤獨的本質。我一直堅信,偉大哲學家的內心一定是孤獨的。唯有孤獨,才能更寧靜地面對自己的思想和靈魂,才能找到更真實的本我,才能靈感突發,下筆入神……

“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同類。”這世界絕對是越有思想的人越孤獨,真正的思想者幾乎找不到知己和同類,他可能也到處尋匿,但往往一無所獲……尼采越是孤獨,越是吶喊:“ 當我到達高處,便發覺自己總是孤獨。無人同我說話,孤寂的嚴冬令我發抖。我在高處究竟意欲何為?”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影片《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中尼采(左)、保羅·利(中)與莎樂美(右)


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孤獨是孤獨者的墓誌銘:“總有一天孤寂將會使你厭倦,你的驕傲將會扭曲,你的勇氣將會咬牙切齒。有朝一日你會吶喊:‘我孤獨!’”

“如果我們在一個人獨處時不能像在大庭廣眾之下時那樣尊重別人的榮譽,那我們就算不上正人君子。”瞧見沒有,孤獨者是有道德底線的,有了道德底線一切就皆有可能,一切就會變得陽光起來……

“試問那些最優秀、最完善的個人和民族的歷史,請問有哪一顆大樹長到這樣驕人的高度沒有經過風霜雨雪;請問,厄運和外界的阻力,某種仇恨、妒忌、懷疑、強硬反對,吝嗇、暴力,難道不都是有利條件,無此則任何偉大,即使是美德,也難以成長起來?”尼采即使孤獨,更要成長,更要成為靈魂上、生命意志上的參天大樹……

“你今天是一個孤獨的怪人,你離群索居,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民族!”這句話初讀起來很搞笑和無厘頭,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面貌,習慣於孤獨的思想,那麼這個世界或許會變得很不一樣……

致超人

“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最早知道尼采就是上中學的時候學魯迅的《拿來主義》,當時尼采給我的印象很不好,心想這哥們也太狂妄自大了……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知道尼采的妙處,才漸漸迷上,直到最後無法自拔……

而尼采最讓人著迷的無疑是他的超人學說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885年,尼采完成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創作,該書的全名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本寫給所有人及不寫給任何人的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路人皆知,但對於“一本寫給所有人及不寫給任何人的書”人們卻知之甚少,但也充分說明了該書自相矛盾的本質。這本書是以瑣羅亞斯德教的創教先知查拉圖斯特拉為主線,描述其四處旅行及發表哲學演講的經歷。該書風格獨特,以類似於柏拉圖對話錄方式寫成。語言汪洋恣肆,充滿詩意和哲理,讓人百讀不厭……

查拉圖斯特拉說:“人類是一根系在動物和超人之間的繩索,一根懸在深谷上的繩索。/往彼端去是危險的,停在半途是危險的,向後望也是危險的,戰慄或者不前進, 都是危險的。”在書中尼采深入探討了人類的本質,所有的設問都直指人的內心深處:“對於人來說,猴子是什麼?一種大笑或者是一種痛苦的羞辱。而人類對於超人來說正是如此:一種嘲笑或者是一種痛苦的羞辱……”尼采的思想左右開弓,語言犀利無比:“最漂亮的猴子與人相比也是醜陋的。最聰明的人在上帝身邊看起來如同一隻猴子,這涉及到智慧,美麗和其它的一切……”而當我讀到:“超人是大地的意義。你們的意志說:超人是大地的意義!”我就直接從椅子上蹦了起來,久久不能平靜……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很多人認為尼采是一個達爾文主義者,但尼采自己卻不這麼認為。尼采認為,達爾文在生存鬥爭中忽略了精神作用。因此,尼采繞開了人類的所謂生物進化史,而是從生物遺傳學方面來演示植物→蟲子→猴子→人類→超人的整個發展史,從而創造了超人學說。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袒露心聲:“到目前為止,所有生物都創造了一些超過自己的東西。”

雖然在20世紀的前半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並沒有引起哲學界的重視。那些古典的分析哲學學者甚至認為這部書只不過是一個瘋子的胡言亂語,偶爾能冒出幾句狠話和聳人聽聞的二話,但不足以成為哲學體系。但尼采可不這麼認為:“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佔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給予人類的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饋贈。這部著作發出的聲音將響徹千年,因此它不僅是書中的至尊,真正散發高山氣息的書—人的全部事實都處在它之下,離它無限遙遠—而且也是最深刻的書,它來自真理核心財富的深處,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水……”

而今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聖泉活水,哪怕是其中最平靜的話語。“最平靜的話語乃是狂飆的先聲;悄然而至的思想會左右世界……”

查拉圖斯特拉的結束語是:“不是你們的罪惡,而是你們的節制向天呼喊!/那道用舌頭舔你們的閃電何在?那個應當向你們注射的瘋狂何在?/現在我教你們什麼是超人:他就是這閃電,他就是這瘋狂!”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書中發明了超人學說,之後每一部作品都在使用這一學說。而他“自從厭倦於追尋,我已學會一覓即中;自從一股逆風襲來,我已能抗禦八面來風,駕舟而行。……”而他自己似乎也變成了一個意志力強大,無所不能的超人……

致人生

“像哲學家一樣儘量攀登純淨的冰峰,登上高山之巔,掃盡一切雲霧和混沌,只聽到萬物真元之聲,粗獷而嚴峻,但字字清晰可懂。”尼采平生酷愛登山,最後乾脆住在山中。每每登臨高山之巔,尼采總是神思飛越,才情橫溢。而在錫爾斯-瑪麗亞“隱居”期間,尼采也真正進入了創作的高峰期,《瓦格納事件》、《偶像的黃昏》、《反基督徒》、《瞧,那這人! 》、《尼采反對瓦格納》等作品都一氣呵成。

住在錫爾斯-瑪麗亞,爬山自然成了尼采的最愛。在他的著作中每隔幾頁都會碰到關於爬山的敘述:“呼吸多麼自由,內心感受多麼豐富,哲學,我迄今所理解和體驗的哲學,就是自願生活在高山的寒冰之中……”這是《瞧,這個人》中登山者的形象。“需要適應高處稀薄的空氣,適應一切意義上的嚴冬跋涉,天寒地凍和高山峻嶺。”在《論道德譜系》一書中,尼采論述自我修養完全可以通過登山來提高。而在《人性,太人性的》這一觀點更是直言不諱:“攀登真理的高山,你們絕不會徒勞,或者今天更上一層樓,或者鍛鍊筋骨以便明天爬得更高……”在這一時期,登山成了尼采思考的一種方式,致人生的一種方式……

"

“我對世人最難以忍受的,不是他們的罪孽和大愚,而是他們的完美無瑕。”——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尼采是對我影響最深的哲人之一,他說的每一句話,乾的每一件事都能牽動我的神經。但尼采又太一望無際,浩瀚無邊。寫他真得不知從何寫起?一直憋了十好幾天。期間重溫了尼采所著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和《悲劇的誕生》等書,並不時被尼采的語言所深深感染……

盛夏泡在溫泉池子裡,感受到的是舒服和快感。對,就寫尼采語言帶給我的快感吧。

致童年

“無論如何,我選在這一天出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整個童年時期,我的生日就是舉國歡慶的日子。”因為尼采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的生辰,而尼采一家同威廉四世還頗有淵源。尼采的父親卡爾·路德維希曾給威廉四世的四個公主做過宮廷教師,後被威廉四世派到勒肯鎮擔任牧師。1844年10月15日,尼采就在出生在那裡。尼采可以說是出生在基督教世家。其祖父是名神學家,出版過神學著作。尼采的母親有波蘭貴族血統,其外祖父是一名牧師。尼采回憶其父親時曾說:“他是鄉村牧師的完美體現,身材修長,五官端正,和藹、慈祥。他言語機智和富於同情心而到處受歡迎,農民都敬他愛他。他以精神導師的身份用言語和行動廣施祝福。”但非常不幸的是,在尼采不到五歲的時候,父親就死於腦軟化症。而兩個月之後,尼采的弟弟又夭折了。

“在我早年的生涯裡,我已經見過許多悲痛和苦難,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樣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從童年起,我就尋求孤獨,喜歡躲在無人打擾的地方。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裡,我在那裡找到了真實的快樂。”家庭的悲劇讓尼采變成了一個特別沉默寡言,喜歡獨處的孩子……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尼采同其母親

父親死後第二年,尼采隨同母親和妹妹離開了勒肯鎮這一傷心之地,遷居父親的故鄉瑙姆堡。從此,尼采就和母親、妹妹、祖母和兩個姑姑生活在一起,整個大家庭只有他一個男性。這些女性至親們對尼采無比嬌慣,使得尼采在小小年紀就變得脆弱而敏感。而父親的身影在小尼采心中似乎永遠揮之不去,他常常一個人孤獨地做在角落裡思念父親,併發誓長大之後,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名牧師。平時,尼采經常給小夥伴們朗誦聖經裡的章節,講聖經故事,並由此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號。而母親是一個虔誠的清教徒,尼采受其影響,終生都保持著清教徒的本色。尼采的母親還為他聘請了普魯士當時最好的女鋼琴家教授其鋼琴,從此,尼采對音樂的熱愛終身都有增無減。

尼采天資聰穎,10歲時就考入了瑙姆堡文科中學,並對文學與音樂表現出濃厚興趣。14歲時,尼采考入大名鼎鼎的普夫達中學。普夫達中學歷史上人才輩出,大詩人諾瓦利斯,大哲學家費希特,大語言學家舒爾格都畢業於這所中學。尼采在這所名校裡依舊性情孤僻,形單影隻。但這並不影響他在學業上的“突飛猛進“。這時候音樂和詩歌已經成為尼采的精神寄託……

尼采在回憶他的童年生活時曾寫過這樣一句話:“ 那一切本屬於其他孩子童年的陽光並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經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可能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可能就是尼采致童年的一種方式吧,這也為日後他成為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塗上了底色……

致青春

1864年,尼采考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與古典語言學專業。而第一學期結束,他就對神學毫無興趣的了,把幾乎所有的精力轉入哲學和古典語言學學習。德國是大哲學家輩出的國度,而讓尼采感到困惑的是,他的老師和同學大都照本宣科地重複著黑格爾、費希特、謝林的各種理論和公式,這些偉大的學說似乎都讓人昏昏越睡。而當時最為流行的福格特和比希納唯物主義學說,也激不起尼采的任何興趣。他認為自己首先是名詩人,他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祕性的靈感,他的思想需要用詩歌來表達。他崇拜古希臘詩人,崇尚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人物。他對平民政治毫無興趣,發誓要繼承母親的貴族血統,他要在修養和氣質上把自己錘鍊成一名貴族。為此,他給母親和妹妹寫信:“我們知道生活是由苦難構成的,我們越是去努力享受它,就越受它的奴役,所以應當擯棄種種生活物品而實行禁慾。”禁慾被尼采當成是成為一名貴族尤其是精神貴族的必由之路……

1865年秋,尼采在萊比錫的一家舊書店裡拿起一本名為《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愛不釋手,他每日凌晨2點就起床,反覆閱讀這本“寶書”,恨不得把書中的每一句話都背下來。他在日記中寫道:“任憑這位活力充沛而憂鬱陰沉的天才在我身上起作用,每一行都迸發出放棄、否定和聽天由命。”從此,叔本華就成為了尼采的終身偶像,他把叔本華的照片放在書桌上,每當遇到困難時,他就會對著照片大喊:“叔本華救救我,救救我。”

1868年,年僅24歲的尼采就成為巴塞爾大學古典文獻學的教授,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學術新星,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1869年4月,尼采獲得了瑞士國籍。就在這一年,尼采結識了比他年長30歲的大音樂家瓦格納,兩人同是叔本華愛好者,對音樂和哲學都有著最強烈的興趣。他們迅速成為忘年交……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瓦格納

“我第一次感到,至強至高的‘生命意志’決不表現在悲慘的生存鬥爭中,而是表現於一種‘戰鬥意志’,一種‘強力意志’,一種‘超強力意志’!”1870年德法開戰,尼采也應徵入伍,在途經法蘭克福時,他目睹一隊騎兵威風凜凜地穿城而過,激情澎湃,靈感迸發。從此,所謂“超強力意志”在他心中落地生根。

1872年,尼采出版了其第一本專著《悲劇的誕生:源於音樂的靈魂》,1886年他又將書名改為《悲劇的誕生:希臘文化和悲觀主義》,但我們往往都將其簡稱為《悲劇的誕生》。這部哲學作品雖然看似幼稚,但實質深邃,並且文采飛揚,一改以往哲學著作晦澀難懂的風格。在書中,尼采否定了以往所有學者對希臘藝術繁榮原因的闡述,他堅定地認為希臘藝術的繁榮不是源於希臘人內心的和諧,而是源於他們內心的痛苦和衝突。因為,古希臘人悟透了人生的悲劇性質,所以要用藝術來拯救人生。

尼采自稱《悲劇的誕生》是一本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藝術家寫的書。表面上看是一部美學著作 ,實際上“兜售”的是一種人生哲學。尼采用日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作為貫穿全書的兩條主線。日神是光明之神,萬物在其光輝照耀下大美無疆。而酒神狄奧尼索斯則放縱無羈,呈現著一種痛並快樂著的癲狂狀態。日神孕育著詩歌和雕塑,酒神衝動產生了音樂藝術。

《悲劇的誕生》一書的最獨特之處是對古希臘酒神現象進行了全新詮釋。在其晚期著述中,尼采明確地表示:“在《悲劇的誕生》中,是憑藉‘最內在的經驗’理解了‘奇異的酒神現象’,並‘把酒神精神轉變為一種哲學激情’……”。

1876年春,尼采在日內瓦結識了一位名叫特朗佩達碧眼金髮的美女。尼采被特朗佩達深深吸引,他為她朗誦朗費羅的詩篇,為她彈莫扎特的小夜曲,他陪特朗佩達巡行田野、漫步田間,迎著和煦的春風,尼采向特朗佩達表達了自己無盡的愛意。但令尼采沒想到的是,特朗佩達斷然地拒絕了尼采……。瓦格納見尼采失戀後憂心忡忡,就給尼采開出了“藥方”:“要麼結婚,要麼寫出一部歌劇。”並且進一步向他建議:“看在老天的份上,娶一個富婆吧……”

但尼采並沒有娶到富婆,但卻受到了富婆的邀請。同年初秋,尼采應貴婦人馮·邁森堡的邀請,訪問意大利,並在邁森堡的那不勒斯海濱別墅小住。別墅的花園裡百花盛開,蔚藍的地中海一望無際,明媚的陽光無遮無攔……。尼采呼吸著溫暖潮溼的空氣,吃著橄欖油烹調的菜餚,在大海里盡情的暢遊,垂釣,在駘蕩的海風中讀著蒙田和司湯達的名著,尼采的心情無比的愜意。他給母親和妹妹寫信:“說實在的,在活著的人裡沒有一個是我在意的。我喜歡的人都已在很久以前作古——比如加利亞尼、司湯達以及蒙田。他們熱愛溫暖的陽光、鮮活的空氣、南方的菜園、海風的氣息。還有肉、蛋、水果快餐。”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尼采雖然其時已經32歲了,但舒適的生活刺激著他青春的激情。他感覺滿眼、滿心、滿懷都是陽光燦爛。他無限緬懷著蒙田、司湯達身上被稱之為生命的東西:勇氣、野心、尊嚴、人格的力量、幽默感和獨立性。而他對古希臘先哲柏拉圖卻嗤之以鼻:“柏拉圖的對話,那是一種自滿和幼稚的辯證法,只有沒有讀過法國優秀作品的人才會感興趣……柏拉圖真是枯燥無味。”而望著那不勒斯海邊的日落,那無比壯麗的晚霞,尼采激動得熱淚盈眶,他感覺一出生就已老去,如今在最後一刻得救。這是完全一種非叔本華式的生存信念,這種信念讓尼采即迷茫又興奮,他回望自己已逝去的青春,在內心深處刻下:“藝術是生命的偉大刺激。”一行大字……

致孤獨

1877年,35歲的尼采辭去巴塞爾大學的教職,隻身來到瑞士東南部恩加丁加區的小山村錫爾斯-瑪麗亞。該村海拔1800公尺,位於阿爾卑斯山的群山懷抱中。而在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中對這個小山村則有著非常美妙的描述:“來自意大利的風與寒冷的北方陣風在這裡碰撞,把天空掃得如海一般湛藍……”

“現在我可以呼吸到全歐洲最好的、最強壯的空氣,它和我氣質相同。”尼采站在村口,孤獨地抒發著自己的情感……

“一個人可以像園丁一樣處理自己的衝動,儘管極少人知道這一點,他可以把憤怒、憐憫、好奇、虛榮的幼苗培植得像棚架上美麗的果樹一樣果實累累,收益豐潤。”看到村裡農民和園丁們辛勤勞作,尼采也動了成為專業園藝家的念頭。但尼采高度近視,修枝時模糊不清,腰肌勞損彎腰都困難,做了三個星期園藝家的夢之後,尼采只能乖乖地重回書齋……

雖然孤獨,但尼采還是無比憧憬著愛情,用他自己的話說:“對男人妄自菲薄的病來說,最好的治療是得到一個聰明女士的愛。”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莎樂美、保爾·裡(中)、尼采


1882年4月,尼采接受朋友梅森葆夫人邀請再一次到意大利旅遊。在這個世界上最浪漫的國度,尼采結識了嫵媚多情的俄羅斯女郎莎樂美。莎樂美被尼采無與倫比的才華和特立獨行的個性所深深吸引。尼采更是被莎樂美的活潑漂亮所深深吸引。兩個人迅速墮入愛河。他們結伴到瑞士琉森旅行,在舉世無雙的美景中流連,尼采向莎樂美敞開心扉:“我不想再孤獨下去,而要再學習做人。啊,實際上我什麼都需要學習……”但尼采的妹妹卻對哥哥的感情暴跳如雷,橫加干涉。她到處散佈流言蜚語,挑撥離間,致使莎樂美棄尼采而去。尼采痛苦萬狀,失魂落魄。他曾不止一次地說:“我不喜歡我的母親,我妹妹的聲音讓我痛苦。我跟她們在一起時總是要生病……”既然和自己至親骨肉在一起都要生病,那尼采只能更加孤獨了……

“我必須走進沙漠,以便恢復正常。”尼采其實也曾自我解嘲:“在孤獨中,一切都可以獲得,除了精神正常。”在尼采的眼中,這世界真是病了,人人都是患者。天似乎在發問:“現在你打算回到你的荒漠中去嗎?”尼采理直氣壯地回答:“我不是一個快成急就的思想者;我必須長時間的等待我自己---水總是遲遲不肯從我的自我之泉噴湧而出,我經常焦渴得失去了耐心。我所以隱退到孤獨之中,就是為了使我不至於不得不從公用的水槽飲水……”。孤獨幾乎與尼采的終身如影隨形,但這是怎樣精彩和內涵豐富的孤獨呀?

“哲學家生來彼此就不相愛。鷹隼翱翔天際,獨來獨往。燕雀只好聽其自然...盤旋天際,伸爪伺機,此乃偉大天才的命運。”尼采一針見血地揭示了哲學家孤獨的本質。我一直堅信,偉大哲學家的內心一定是孤獨的。唯有孤獨,才能更寧靜地面對自己的思想和靈魂,才能找到更真實的本我,才能靈感突發,下筆入神……

“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同類。”這世界絕對是越有思想的人越孤獨,真正的思想者幾乎找不到知己和同類,他可能也到處尋匿,但往往一無所獲……尼采越是孤獨,越是吶喊:“ 當我到達高處,便發覺自己總是孤獨。無人同我說話,孤寂的嚴冬令我發抖。我在高處究竟意欲何為?”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影片《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中尼采(左)、保羅·利(中)與莎樂美(右)


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孤獨是孤獨者的墓誌銘:“總有一天孤寂將會使你厭倦,你的驕傲將會扭曲,你的勇氣將會咬牙切齒。有朝一日你會吶喊:‘我孤獨!’”

“如果我們在一個人獨處時不能像在大庭廣眾之下時那樣尊重別人的榮譽,那我們就算不上正人君子。”瞧見沒有,孤獨者是有道德底線的,有了道德底線一切就皆有可能,一切就會變得陽光起來……

“試問那些最優秀、最完善的個人和民族的歷史,請問有哪一顆大樹長到這樣驕人的高度沒有經過風霜雨雪;請問,厄運和外界的阻力,某種仇恨、妒忌、懷疑、強硬反對,吝嗇、暴力,難道不都是有利條件,無此則任何偉大,即使是美德,也難以成長起來?”尼采即使孤獨,更要成長,更要成為靈魂上、生命意志上的參天大樹……

“你今天是一個孤獨的怪人,你離群索居,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民族!”這句話初讀起來很搞笑和無厘頭,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面貌,習慣於孤獨的思想,那麼這個世界或許會變得很不一樣……

致超人

“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最早知道尼采就是上中學的時候學魯迅的《拿來主義》,當時尼采給我的印象很不好,心想這哥們也太狂妄自大了……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知道尼采的妙處,才漸漸迷上,直到最後無法自拔……

而尼采最讓人著迷的無疑是他的超人學說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885年,尼采完成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創作,該書的全名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本寫給所有人及不寫給任何人的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路人皆知,但對於“一本寫給所有人及不寫給任何人的書”人們卻知之甚少,但也充分說明了該書自相矛盾的本質。這本書是以瑣羅亞斯德教的創教先知查拉圖斯特拉為主線,描述其四處旅行及發表哲學演講的經歷。該書風格獨特,以類似於柏拉圖對話錄方式寫成。語言汪洋恣肆,充滿詩意和哲理,讓人百讀不厭……

查拉圖斯特拉說:“人類是一根系在動物和超人之間的繩索,一根懸在深谷上的繩索。/往彼端去是危險的,停在半途是危險的,向後望也是危險的,戰慄或者不前進, 都是危險的。”在書中尼采深入探討了人類的本質,所有的設問都直指人的內心深處:“對於人來說,猴子是什麼?一種大笑或者是一種痛苦的羞辱。而人類對於超人來說正是如此:一種嘲笑或者是一種痛苦的羞辱……”尼采的思想左右開弓,語言犀利無比:“最漂亮的猴子與人相比也是醜陋的。最聰明的人在上帝身邊看起來如同一隻猴子,這涉及到智慧,美麗和其它的一切……”而當我讀到:“超人是大地的意義。你們的意志說:超人是大地的意義!”我就直接從椅子上蹦了起來,久久不能平靜……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很多人認為尼采是一個達爾文主義者,但尼采自己卻不這麼認為。尼采認為,達爾文在生存鬥爭中忽略了精神作用。因此,尼采繞開了人類的所謂生物進化史,而是從生物遺傳學方面來演示植物→蟲子→猴子→人類→超人的整個發展史,從而創造了超人學說。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袒露心聲:“到目前為止,所有生物都創造了一些超過自己的東西。”

雖然在20世紀的前半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並沒有引起哲學界的重視。那些古典的分析哲學學者甚至認為這部書只不過是一個瘋子的胡言亂語,偶爾能冒出幾句狠話和聳人聽聞的二話,但不足以成為哲學體系。但尼采可不這麼認為:“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佔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給予人類的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饋贈。這部著作發出的聲音將響徹千年,因此它不僅是書中的至尊,真正散發高山氣息的書—人的全部事實都處在它之下,離它無限遙遠—而且也是最深刻的書,它來自真理核心財富的深處,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水……”

而今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聖泉活水,哪怕是其中最平靜的話語。“最平靜的話語乃是狂飆的先聲;悄然而至的思想會左右世界……”

查拉圖斯特拉的結束語是:“不是你們的罪惡,而是你們的節制向天呼喊!/那道用舌頭舔你們的閃電何在?那個應當向你們注射的瘋狂何在?/現在我教你們什麼是超人:他就是這閃電,他就是這瘋狂!”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書中發明了超人學說,之後每一部作品都在使用這一學說。而他“自從厭倦於追尋,我已學會一覓即中;自從一股逆風襲來,我已能抗禦八面來風,駕舟而行。……”而他自己似乎也變成了一個意志力強大,無所不能的超人……

致人生

“像哲學家一樣儘量攀登純淨的冰峰,登上高山之巔,掃盡一切雲霧和混沌,只聽到萬物真元之聲,粗獷而嚴峻,但字字清晰可懂。”尼采平生酷愛登山,最後乾脆住在山中。每每登臨高山之巔,尼采總是神思飛越,才情橫溢。而在錫爾斯-瑪麗亞“隱居”期間,尼采也真正進入了創作的高峰期,《瓦格納事件》、《偶像的黃昏》、《反基督徒》、《瞧,那這人! 》、《尼采反對瓦格納》等作品都一氣呵成。

住在錫爾斯-瑪麗亞,爬山自然成了尼采的最愛。在他的著作中每隔幾頁都會碰到關於爬山的敘述:“呼吸多麼自由,內心感受多麼豐富,哲學,我迄今所理解和體驗的哲學,就是自願生活在高山的寒冰之中……”這是《瞧,這個人》中登山者的形象。“需要適應高處稀薄的空氣,適應一切意義上的嚴冬跋涉,天寒地凍和高山峻嶺。”在《論道德譜系》一書中,尼采論述自我修養完全可以通過登山來提高。而在《人性,太人性的》這一觀點更是直言不諱:“攀登真理的高山,你們絕不會徒勞,或者今天更上一層樓,或者鍛鍊筋骨以便明天爬得更高……”在這一時期,登山成了尼采思考的一種方式,致人生的一種方式……

尼采:才華橫溢拗不過孤獨一世,自詡太陽最後卻發了瘋


“一大清早,在精力最新鮮旺盛的時候埋頭讀書——我把這叫做罪惡。”但尼采卻沉溺於這種所謂“罪惡”之中,雖然這時他已與靈魂導師瓦格納徹底決裂,雖然他兩次一往情深的戀愛都以失敗告終,雖然他寫的書買不出去幾本,雖然他已經非常窘迫和潦倒,但他內心深處依舊無比強大:“把痛苦的狀態籠統地看作應該予以消滅的對立物,是極端愚蠢的,總的說來,後果是災難性的餓……幾乎與想要消滅壞天氣一樣愚蠢……”他對人性的洞察深入的無以復加:“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慾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讓認知變得清醒一些:“人要麼永不做夢,要麼夢得有趣;人也必須學會清醒:要麼永不清醒,要麼清醒得有趣……”

尼采深處群山懷抱之中,他深感:“我的靈魂平靜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可是他們認為,我冷酷,是開著可怕玩笑的嘲諷者……”尼采是一個真正為全人類思考的哲學家,他對美好的人性其實有著真誠的憧憬:“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是一座橋樑,而非目的……”

但現實生活無疑是殘酷的。1889年的一天,尼采在意大利都靈大街上,看見一個馬伕正在鞭打一匹馬,尼采“挺身而出”,抱住了馬的脖子,所有的人都認為尼采瘋了。緊接著他被朋友奧維貝克送回了柏林,先是在耶拿大學精神病院治療,1890年5月,母親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1897年4月,母親去世後,尼采由被送往魏瑪妹妹伊麗莎白的家中居住……

“銀白的,輕捷地,像一條魚,我的小舟駛向遠方……”1900年8月25日,55歲的尼采在魏瑪駛向了遠方,駛向了天國……

參考文獻:1、《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 著,錢春綺 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版

2、《悲劇的誕生》,尼采 著,周國平 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年版

3、《哲學的慰籍》,阿蘭·德波頓著,資中筠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版

4、《尼采新論》,陳鼓應著,中華書局2015年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