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林之一:自然哲學&先驗哲學|近代哲學'

"

謝林哲學分為兩個時期:充滿理性主義激情的真誠的青春思想和後期的宗教神祕主義哲學。

謝林意識到費希特哲學存在著深刻的侷限性。費希特消除了物自體,以絕對自我為基礎和核心建立了一個知識學的體系,然而他的哲學體系缺少堅實的基礎。絕對自我不足以充當哲學的最高原則,因為它始終受到非我的限制。按照謝林的觀點,哲學的最高原則既不是自我也不是非我,既不是主體也不是客體,而是超越於自我與非我、主體與客體之上的“絕對”。於是,謝林改造了斯賓諾莎的實體學說,以自然哲學來彌補費希特知識學的缺陷,建立了一個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

1 自然哲學


斯賓諾莎的實體思想促使謝林認識到知識學還不是全部的哲學,如果說它闡述了絕對在主觀世界中的變化形態,那麼另一個變化形態則表現在客觀世界中。於是,謝林不再把非我看做是由自我設定的,而是把自然看做是與自我一樣自身就具有實在性的東西。


與自然科學不同,自然哲學把自然看做是一個整體,著眼於自然的內在的動力結構和普遍原理,探究自然之為自然的構成條件。因此,謝林把自然哲學稱為“思辨的物理學”,它為自然科學提供前提和準則。

按照謝林的觀點,自然是喑啞的或無意識的理智,即尚未成熟的理智,因而在它的現象中仍然無意識地透露出理智特性的光芒。自然哲學乃是一個主觀性不斷增長的過程,它所闡述的是無意識的理智由“原始衝動”而兩重化,在同一與差別的矛盾的推動下,從質料、無機物到有機物,最終產生精神的發展過程。

因此,自然哲學並不是從現存的自然對象開始,而是從對象的構成亦即從創造性的構成活動開始。構成活動是一切客觀東西的原則,也是自然哲學的思辨原理。

謝林通過同一性的兩極性與兩極性中的同一性來表達自然界中佔統治地位的矛盾規律,它是構成自然界發展和創造的原則。他意識到矛盾是運動的源泉,貫穿於整個自然中的是一種普遍的二元對立,“極性規律”或對立統一是普遍的世界規律,是自然哲學的第一原則:對立在每一時刻都重新發生,又在每一時刻被消除。對立在每一時刻這樣一再產生又一再被消除,必定是一切運動的最終根據。

>>>質料階段,引力和斥力構成天體起源和物質運動的動力;二元對立推動著無機界向有機界的運動和轉化。磁、電、化學現象構成了運動過程的上升的層次序列。無機運動過程的完全實現就是有機過程的開始。有機體是機械性和目的性的統一。

自然哲學的真正目的是賦予自然規律以精神的意義,使之成為直觀和思維的規律。謝林把整個自然看做是一個巨大的生命有機體,貫穿其中的是一種統一的創造性力量,即“世界靈魂”,自然產物的持續進化正是“世界靈魂”從不自覺到自覺的表現。自然界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從客觀向主觀過渡和運動的精神化過程,從自然出發達到心智是自然哲學的必然趨勢。

總結和評價:1. 謝林的自然哲學以有機的和辯證的整體觀念為一向由機械論佔統治地位的科學界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為浪漫派崇尚自然的情感提供了哲學基礎。2. 補充和修正了費希特哲學忽視客觀、自然的侷限,成為德國古典哲學從主觀性向客觀性過渡的關鍵環節。3. 將普遍聯繫、對立統一的方法運用於對自然哲學的考察,從而第一次系統闡釋了自然的辯證法,被黑格爾稱為近代自然哲學的創始人。

2 先驗哲學


自然哲學從客觀出發,描繪的是從自然到精神的歷程。先驗哲學從主觀出發,研究的是精神生活的發展,即從主體到客體、從精神到自然的創造過程。

謝林把先驗哲學稱為“關於知識的知識”。在先驗哲學中,主觀的東西與客觀的東西是統一的。這種直接的同一性存在於自我意識中,自我意識是先驗哲學的出發點,對客觀東西的意識不過是自我意識對自身活動的限制。

在謝林看來,先驗哲學的根據只能是一個“點”,在這個“點”內,同一的東西與差別的東西是同一個東西。於是,謝林像費希特一樣,首先從“A=A”的同一命題入手來尋找同一與差別同一的“點”。“A=A”以“我=我”為前提,亦即以“思維的同一性”為前提。當我說“A=A”時,我是在把作為主詞的A與作為賓詞的A結合在一起,這要求思維與自身的同一性。於是我們就找到了知識中的那個“點”,這個“點”就是“我=我”,即“自我意識”。

謝林認為,在這個“自我意識”中就包含著同一與差別的統一,因為“我=我”乃是自我以自身為對象,一方面有同一性,另一方面作為主詞的我與作為賓詞的我亦表現為差別性。所以“自我意識”本身就是同一與差別的統一。

因此,自我意識就是先驗哲學的最高根據,一切先天綜合知識都是從這個最高的綜合中產生的。先驗哲學以主觀的東西為對象,從考察理智活動開始,描述了自我意識的歷史,它包括三個階段:理論活動、實踐活動和藝術活動。

2.1 理論哲學

理論哲學的任務是說明表象何以能夠與完全獨立於它們而存在的對象絕對一致,謝林的解決方法是把認識活動看做自我意識內對立不斷髮生又不斷同一的過程。在自我意識中的純粹活動中存在著兩種對立的活動,一種是起限制作用的,一種是被限制的,前者構成了主體意識,後者構成了客體意識,二者在自我意識的綜合活動中聯繫和統一起來。

謝林把認識看做是主客對立不斷髮生又不斷解決的無窮序列,並把這一序列中主體返回客體的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從原始感覺到創造性直觀,從創造性直觀到反思,從反思到絕對意志活動。1.感覺是最簡單、最基本的認識活動。初始階段中主客的對立還沒有明顯地表露出來,是認識的無意識的階段。感覺是在限制狀態中的自我直觀。2.感覺中的原始對立由直觀活動結合起來,這種直觀是創造性直觀,即一種理智的直觀。在這一階段,自我的創造活動是有意識地進行的,它是產生知識的關鍵。3.自我在自由的反思活動中終於達到對自身的直觀。

至此,知識的先天綜合性就被演繹出來了:我們的知識既是徹底經驗的,也是徹底先驗的,因為它們是從自我之中由自我同時產生同時構成的。在認識問題上,與康德不同,謝林的觀點帶有費希特知識學的濃厚色彩,並不認為知識的先天性來源於先天認識形式,而主張形式與質料、概念與對象都是由自我構成的。

反思活動中的絕對抽象是理智自己決定自己的行動,而理智只有以意志活動為中介,才會自己成為自己的對象。認識的最高目標只能通過實踐活動才能實現。

2.2 實踐哲學

謝林實踐哲學的原始信念是:在我們心裡不是必然地而是自由地產生的那些表象,能夠從思想世界過渡到現實世界,並能得到客觀實在性。

謝林接受了費希特的觀點,認為理智活動是必然的和有限的,實踐活動則是自由的和無限的,介於兩者之間、構成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樑的就是想象力。實踐活動就是自我永遠不斷地謀求理想與現實相一致的活動,這一活動表現在時間中就是人類的歷史,因而人類的歷史也就是一個無限地向目標逼近的進程。

各個理性存在物追求理想的自由活動要通過道德和法律來加以調節。謝林特別重視法治,把法治稱為人的意志在第一自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第二自然,人類的歷史就是法治逐步實現的歷史,就是朝向完善的國家目標不斷前進的過程。

謝林意識到人類的歷史是必然性與自由的統一,普遍的法制既是自由的條件又是自由的依靠。解決這一矛盾的唯一途徑是把自由看做同時包含著必然性,也就是說,自由應該是必然的,必然性也應該是自由的。人的行動就其本身來說是自由的,但行動的最終結果又依賴於一種必然性。對於這種隱祕的必然性,謝林意識到:“我的行動的成果不是取決於我自己,而是取決於所有其他人的意志。”也就是說,人類歷史的發展方向並非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它最終是由各種相互作用的客觀力量所產生的合力決定的。(唯物史觀的理論來源)

謝林在把人類歷史的發展看做是自由與必然的統一的同時,又以神學化的方式來完成所謂的最高的綜合,把歷史當成是啟示的不斷顯現,得出結論:人通過自己的歷史,不斷地做出上帝存在的證明,而這種證明也只能由全部歷史來完成。

謝林所理解的絕對者啟示自身的歷史包括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指羅馬共和國擴張版圖之前的古代世界,由無意識的理智支配;第二個時期指從羅馬共和國擴張版圖開始直到今天的現代社會,自發的任性占主導地位;第三個時期是未來的時代,以前表現為命運和自然規律的東西將作為“天啟”而得到發展和顯示。

2.3 藝術哲學

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兩者的綜合統一是通過目的論乃至藝術哲學來完成的。

謝林認為,要設想現實世界與觀念世界之間存在著一種預定的和諧,就必須假定創造客觀世界的無意識的活動與表現在人們自由行動中的有意識的創造性活動本來就是同一個活動。自由與必然在藝術中達到最高的統一。

謝林追隨康德等人的觀點,認為藝術的目的不是功利、愉悅、道德或知識,而是美,而美的本質就是對無限的事物或絕對的表現。藝術哲學的目的就是在現實的、有限的、感性的藝術作品中展現絕對、無限的東西。

謝林的哲學發端於絕對,但對絕對的直觀不是感性的而是理智直觀,由於理智直觀本身純粹是內在的、主觀的,因而缺少客觀性,它只有通過第二種直觀即藝術直觀才能成為客觀的。因此,藝術哲學在先驗哲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先驗哲學從自我的原始同一性出發,現在又回到了原始的同一性,它在藝術的幫助下在理智直觀中與絕對同一性融為一體,消除了有限性和差別性,終於回到了絕對的懷抱,回到了自己的家。


"

謝林哲學分為兩個時期:充滿理性主義激情的真誠的青春思想和後期的宗教神祕主義哲學。

謝林意識到費希特哲學存在著深刻的侷限性。費希特消除了物自體,以絕對自我為基礎和核心建立了一個知識學的體系,然而他的哲學體系缺少堅實的基礎。絕對自我不足以充當哲學的最高原則,因為它始終受到非我的限制。按照謝林的觀點,哲學的最高原則既不是自我也不是非我,既不是主體也不是客體,而是超越於自我與非我、主體與客體之上的“絕對”。於是,謝林改造了斯賓諾莎的實體學說,以自然哲學來彌補費希特知識學的缺陷,建立了一個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

1 自然哲學


斯賓諾莎的實體思想促使謝林認識到知識學還不是全部的哲學,如果說它闡述了絕對在主觀世界中的變化形態,那麼另一個變化形態則表現在客觀世界中。於是,謝林不再把非我看做是由自我設定的,而是把自然看做是與自我一樣自身就具有實在性的東西。


與自然科學不同,自然哲學把自然看做是一個整體,著眼於自然的內在的動力結構和普遍原理,探究自然之為自然的構成條件。因此,謝林把自然哲學稱為“思辨的物理學”,它為自然科學提供前提和準則。

按照謝林的觀點,自然是喑啞的或無意識的理智,即尚未成熟的理智,因而在它的現象中仍然無意識地透露出理智特性的光芒。自然哲學乃是一個主觀性不斷增長的過程,它所闡述的是無意識的理智由“原始衝動”而兩重化,在同一與差別的矛盾的推動下,從質料、無機物到有機物,最終產生精神的發展過程。

因此,自然哲學並不是從現存的自然對象開始,而是從對象的構成亦即從創造性的構成活動開始。構成活動是一切客觀東西的原則,也是自然哲學的思辨原理。

謝林通過同一性的兩極性與兩極性中的同一性來表達自然界中佔統治地位的矛盾規律,它是構成自然界發展和創造的原則。他意識到矛盾是運動的源泉,貫穿於整個自然中的是一種普遍的二元對立,“極性規律”或對立統一是普遍的世界規律,是自然哲學的第一原則:對立在每一時刻都重新發生,又在每一時刻被消除。對立在每一時刻這樣一再產生又一再被消除,必定是一切運動的最終根據。

>>>質料階段,引力和斥力構成天體起源和物質運動的動力;二元對立推動著無機界向有機界的運動和轉化。磁、電、化學現象構成了運動過程的上升的層次序列。無機運動過程的完全實現就是有機過程的開始。有機體是機械性和目的性的統一。

自然哲學的真正目的是賦予自然規律以精神的意義,使之成為直觀和思維的規律。謝林把整個自然看做是一個巨大的生命有機體,貫穿其中的是一種統一的創造性力量,即“世界靈魂”,自然產物的持續進化正是“世界靈魂”從不自覺到自覺的表現。自然界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從客觀向主觀過渡和運動的精神化過程,從自然出發達到心智是自然哲學的必然趨勢。

總結和評價:1. 謝林的自然哲學以有機的和辯證的整體觀念為一向由機械論佔統治地位的科學界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為浪漫派崇尚自然的情感提供了哲學基礎。2. 補充和修正了費希特哲學忽視客觀、自然的侷限,成為德國古典哲學從主觀性向客觀性過渡的關鍵環節。3. 將普遍聯繫、對立統一的方法運用於對自然哲學的考察,從而第一次系統闡釋了自然的辯證法,被黑格爾稱為近代自然哲學的創始人。

2 先驗哲學


自然哲學從客觀出發,描繪的是從自然到精神的歷程。先驗哲學從主觀出發,研究的是精神生活的發展,即從主體到客體、從精神到自然的創造過程。

謝林把先驗哲學稱為“關於知識的知識”。在先驗哲學中,主觀的東西與客觀的東西是統一的。這種直接的同一性存在於自我意識中,自我意識是先驗哲學的出發點,對客觀東西的意識不過是自我意識對自身活動的限制。

在謝林看來,先驗哲學的根據只能是一個“點”,在這個“點”內,同一的東西與差別的東西是同一個東西。於是,謝林像費希特一樣,首先從“A=A”的同一命題入手來尋找同一與差別同一的“點”。“A=A”以“我=我”為前提,亦即以“思維的同一性”為前提。當我說“A=A”時,我是在把作為主詞的A與作為賓詞的A結合在一起,這要求思維與自身的同一性。於是我們就找到了知識中的那個“點”,這個“點”就是“我=我”,即“自我意識”。

謝林認為,在這個“自我意識”中就包含著同一與差別的統一,因為“我=我”乃是自我以自身為對象,一方面有同一性,另一方面作為主詞的我與作為賓詞的我亦表現為差別性。所以“自我意識”本身就是同一與差別的統一。

因此,自我意識就是先驗哲學的最高根據,一切先天綜合知識都是從這個最高的綜合中產生的。先驗哲學以主觀的東西為對象,從考察理智活動開始,描述了自我意識的歷史,它包括三個階段:理論活動、實踐活動和藝術活動。

2.1 理論哲學

理論哲學的任務是說明表象何以能夠與完全獨立於它們而存在的對象絕對一致,謝林的解決方法是把認識活動看做自我意識內對立不斷髮生又不斷同一的過程。在自我意識中的純粹活動中存在著兩種對立的活動,一種是起限制作用的,一種是被限制的,前者構成了主體意識,後者構成了客體意識,二者在自我意識的綜合活動中聯繫和統一起來。

謝林把認識看做是主客對立不斷髮生又不斷解決的無窮序列,並把這一序列中主體返回客體的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從原始感覺到創造性直觀,從創造性直觀到反思,從反思到絕對意志活動。1.感覺是最簡單、最基本的認識活動。初始階段中主客的對立還沒有明顯地表露出來,是認識的無意識的階段。感覺是在限制狀態中的自我直觀。2.感覺中的原始對立由直觀活動結合起來,這種直觀是創造性直觀,即一種理智的直觀。在這一階段,自我的創造活動是有意識地進行的,它是產生知識的關鍵。3.自我在自由的反思活動中終於達到對自身的直觀。

至此,知識的先天綜合性就被演繹出來了:我們的知識既是徹底經驗的,也是徹底先驗的,因為它們是從自我之中由自我同時產生同時構成的。在認識問題上,與康德不同,謝林的觀點帶有費希特知識學的濃厚色彩,並不認為知識的先天性來源於先天認識形式,而主張形式與質料、概念與對象都是由自我構成的。

反思活動中的絕對抽象是理智自己決定自己的行動,而理智只有以意志活動為中介,才會自己成為自己的對象。認識的最高目標只能通過實踐活動才能實現。

2.2 實踐哲學

謝林實踐哲學的原始信念是:在我們心裡不是必然地而是自由地產生的那些表象,能夠從思想世界過渡到現實世界,並能得到客觀實在性。

謝林接受了費希特的觀點,認為理智活動是必然的和有限的,實踐活動則是自由的和無限的,介於兩者之間、構成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樑的就是想象力。實踐活動就是自我永遠不斷地謀求理想與現實相一致的活動,這一活動表現在時間中就是人類的歷史,因而人類的歷史也就是一個無限地向目標逼近的進程。

各個理性存在物追求理想的自由活動要通過道德和法律來加以調節。謝林特別重視法治,把法治稱為人的意志在第一自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第二自然,人類的歷史就是法治逐步實現的歷史,就是朝向完善的國家目標不斷前進的過程。

謝林意識到人類的歷史是必然性與自由的統一,普遍的法制既是自由的條件又是自由的依靠。解決這一矛盾的唯一途徑是把自由看做同時包含著必然性,也就是說,自由應該是必然的,必然性也應該是自由的。人的行動就其本身來說是自由的,但行動的最終結果又依賴於一種必然性。對於這種隱祕的必然性,謝林意識到:“我的行動的成果不是取決於我自己,而是取決於所有其他人的意志。”也就是說,人類歷史的發展方向並非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它最終是由各種相互作用的客觀力量所產生的合力決定的。(唯物史觀的理論來源)

謝林在把人類歷史的發展看做是自由與必然的統一的同時,又以神學化的方式來完成所謂的最高的綜合,把歷史當成是啟示的不斷顯現,得出結論:人通過自己的歷史,不斷地做出上帝存在的證明,而這種證明也只能由全部歷史來完成。

謝林所理解的絕對者啟示自身的歷史包括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指羅馬共和國擴張版圖之前的古代世界,由無意識的理智支配;第二個時期指從羅馬共和國擴張版圖開始直到今天的現代社會,自發的任性占主導地位;第三個時期是未來的時代,以前表現為命運和自然規律的東西將作為“天啟”而得到發展和顯示。

2.3 藝術哲學

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兩者的綜合統一是通過目的論乃至藝術哲學來完成的。

謝林認為,要設想現實世界與觀念世界之間存在著一種預定的和諧,就必須假定創造客觀世界的無意識的活動與表現在人們自由行動中的有意識的創造性活動本來就是同一個活動。自由與必然在藝術中達到最高的統一。

謝林追隨康德等人的觀點,認為藝術的目的不是功利、愉悅、道德或知識,而是美,而美的本質就是對無限的事物或絕對的表現。藝術哲學的目的就是在現實的、有限的、感性的藝術作品中展現絕對、無限的東西。

謝林的哲學發端於絕對,但對絕對的直觀不是感性的而是理智直觀,由於理智直觀本身純粹是內在的、主觀的,因而缺少客觀性,它只有通過第二種直觀即藝術直觀才能成為客觀的。因此,藝術哲學在先驗哲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先驗哲學從自我的原始同一性出發,現在又回到了原始的同一性,它在藝術的幫助下在理智直觀中與絕對同一性融為一體,消除了有限性和差別性,終於回到了絕對的懷抱,回到了自己的家。


謝林之一:自然哲學&先驗哲學|近代哲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