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
"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父母的答案常常五花八門,比如,“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你是從別人家抱回來的”“你是撿來的”。這些看似具有“事實依據”的回答,實際上忽悠不了孩子。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從小具有思考能力,他們會基於事實做出初步判斷,當他問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要“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媽媽能得到關於生命這個話題的解釋。

當孩子漸漸長大,一些有關生命、愛等命題會出現在他們腦海中,他們會不斷的思考,不停的問。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是一定要教會孩子那些高深的學科,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知識聯繫起來,就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大寶庫,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無不充滿著哲學味道,也可以讓教育變得鮮活。

教孩子,不用繞道、捨近求遠,“拿起”生活,即可開始做起來。

"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父母的答案常常五花八門,比如,“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你是從別人家抱回來的”“你是撿來的”。這些看似具有“事實依據”的回答,實際上忽悠不了孩子。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從小具有思考能力,他們會基於事實做出初步判斷,當他問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要“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媽媽能得到關於生命這個話題的解釋。

當孩子漸漸長大,一些有關生命、愛等命題會出現在他們腦海中,他們會不斷的思考,不停的問。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是一定要教會孩子那些高深的學科,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知識聯繫起來,就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大寶庫,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無不充滿著哲學味道,也可以讓教育變得鮮活。

教孩子,不用繞道、捨近求遠,“拿起”生活,即可開始做起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父母的答案常常五花八門,比如,“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你是從別人家抱回來的”“你是撿來的”。這些看似具有“事實依據”的回答,實際上忽悠不了孩子。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從小具有思考能力,他們會基於事實做出初步判斷,當他問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要“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媽媽能得到關於生命這個話題的解釋。

當孩子漸漸長大,一些有關生命、愛等命題會出現在他們腦海中,他們會不斷的思考,不停的問。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是一定要教會孩子那些高深的學科,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知識聯繫起來,就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大寶庫,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無不充滿著哲學味道,也可以讓教育變得鮮活。

教孩子,不用繞道、捨近求遠,“拿起”生活,即可開始做起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生活,孩子思考的土壤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啟發孩子思考,引起孩子發問,這些問題中,經常還帶有一些哲學味道。

舉例一,小朋友問:“媽媽,愛是什麼?”

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大多是孩子從大人口中聽說過這個“不理解的詞語”,或是感受到了關於愛和想要表達愛。

但是,對於愛的論述,我們發現不可能給它一個精準的定義,我們只能通過各種描述,表達我們內心對愛的認識。

其實,還有許多隻能被我們思考和感受的概念,這些概念和愛一樣,我們無法給予定義,只能加以類比。

關於“愛是什麼”,我們可以這樣給孩子解釋,每個人都有關於愛的“專屬描述”,所以你可以多多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力,用類比法來描述你心目中的愛。

舉例二:孩子會問,“媽媽,人死後去了哪裡?”

當孩子提出這一問題,常常是身邊發生的“死亡”讓他困惑了,或是他在表達著對親人的愛和不捨。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重要的是你的內心保有一份屬於親人的記憶,只要他始終活在你的內心裡,他就永遠都在。

死亡是一個暫時無法給孩子解釋清楚的問題,但我們可以以此給孩子一個美好的願望。讓孩子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愛,對逝去的親人留有美好,增添孩子的幸福感。

當孩子提出問題,父母給予用心解釋,孩子會加入更多的思考在其中。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曾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也有哲學家說,孩子愛玩語言的遊戲就像彈奏音樂玩玩具一樣的自然。為什麼這麼說呢?孩子真的是好奇寶寶,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不但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更愛追問為什麼?直到不能再問為什麼才會停止。

"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父母的答案常常五花八門,比如,“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你是從別人家抱回來的”“你是撿來的”。這些看似具有“事實依據”的回答,實際上忽悠不了孩子。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從小具有思考能力,他們會基於事實做出初步判斷,當他問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要“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媽媽能得到關於生命這個話題的解釋。

當孩子漸漸長大,一些有關生命、愛等命題會出現在他們腦海中,他們會不斷的思考,不停的問。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是一定要教會孩子那些高深的學科,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知識聯繫起來,就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大寶庫,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無不充滿著哲學味道,也可以讓教育變得鮮活。

教孩子,不用繞道、捨近求遠,“拿起”生活,即可開始做起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生活,孩子思考的土壤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啟發孩子思考,引起孩子發問,這些問題中,經常還帶有一些哲學味道。

舉例一,小朋友問:“媽媽,愛是什麼?”

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大多是孩子從大人口中聽說過這個“不理解的詞語”,或是感受到了關於愛和想要表達愛。

但是,對於愛的論述,我們發現不可能給它一個精準的定義,我們只能通過各種描述,表達我們內心對愛的認識。

其實,還有許多隻能被我們思考和感受的概念,這些概念和愛一樣,我們無法給予定義,只能加以類比。

關於“愛是什麼”,我們可以這樣給孩子解釋,每個人都有關於愛的“專屬描述”,所以你可以多多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力,用類比法來描述你心目中的愛。

舉例二:孩子會問,“媽媽,人死後去了哪裡?”

當孩子提出這一問題,常常是身邊發生的“死亡”讓他困惑了,或是他在表達著對親人的愛和不捨。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重要的是你的內心保有一份屬於親人的記憶,只要他始終活在你的內心裡,他就永遠都在。

死亡是一個暫時無法給孩子解釋清楚的問題,但我們可以以此給孩子一個美好的願望。讓孩子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愛,對逝去的親人留有美好,增添孩子的幸福感。

當孩子提出問題,父母給予用心解釋,孩子會加入更多的思考在其中。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曾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也有哲學家說,孩子愛玩語言的遊戲就像彈奏音樂玩玩具一樣的自然。為什麼這麼說呢?孩子真的是好奇寶寶,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不但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更愛追問為什麼?直到不能再問為什麼才會停止。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這是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精神,什麼是關於事實的問題,為什麼則是關於原因的問題,你可以觀察孩子,也可以回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曾經問過“我是從哪裡來的?”“宇宙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如果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愛真理的學問,那麼孩子從小就已經展現出一個小小哲學家的樣貌了。

"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父母的答案常常五花八門,比如,“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你是從別人家抱回來的”“你是撿來的”。這些看似具有“事實依據”的回答,實際上忽悠不了孩子。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從小具有思考能力,他們會基於事實做出初步判斷,當他問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要“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媽媽能得到關於生命這個話題的解釋。

當孩子漸漸長大,一些有關生命、愛等命題會出現在他們腦海中,他們會不斷的思考,不停的問。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是一定要教會孩子那些高深的學科,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知識聯繫起來,就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大寶庫,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無不充滿著哲學味道,也可以讓教育變得鮮活。

教孩子,不用繞道、捨近求遠,“拿起”生活,即可開始做起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生活,孩子思考的土壤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啟發孩子思考,引起孩子發問,這些問題中,經常還帶有一些哲學味道。

舉例一,小朋友問:“媽媽,愛是什麼?”

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大多是孩子從大人口中聽說過這個“不理解的詞語”,或是感受到了關於愛和想要表達愛。

但是,對於愛的論述,我們發現不可能給它一個精準的定義,我們只能通過各種描述,表達我們內心對愛的認識。

其實,還有許多隻能被我們思考和感受的概念,這些概念和愛一樣,我們無法給予定義,只能加以類比。

關於“愛是什麼”,我們可以這樣給孩子解釋,每個人都有關於愛的“專屬描述”,所以你可以多多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力,用類比法來描述你心目中的愛。

舉例二:孩子會問,“媽媽,人死後去了哪裡?”

當孩子提出這一問題,常常是身邊發生的“死亡”讓他困惑了,或是他在表達著對親人的愛和不捨。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重要的是你的內心保有一份屬於親人的記憶,只要他始終活在你的內心裡,他就永遠都在。

死亡是一個暫時無法給孩子解釋清楚的問題,但我們可以以此給孩子一個美好的願望。讓孩子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愛,對逝去的親人留有美好,增添孩子的幸福感。

當孩子提出問題,父母給予用心解釋,孩子會加入更多的思考在其中。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曾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也有哲學家說,孩子愛玩語言的遊戲就像彈奏音樂玩玩具一樣的自然。為什麼這麼說呢?孩子真的是好奇寶寶,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不但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更愛追問為什麼?直到不能再問為什麼才會停止。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這是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精神,什麼是關於事實的問題,為什麼則是關於原因的問題,你可以觀察孩子,也可以回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曾經問過“我是從哪裡來的?”“宇宙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如果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愛真理的學問,那麼孩子從小就已經展現出一個小小哲學家的樣貌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什麼是兒童哲學?

隨著孩子開始詢問生命的起源,探索宇宙的奧祕,開啟生活的認知,他已經在做兒童哲學範圍內的事了。

兒童哲學,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哲學範疇,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尼采等哲學家的精深哲學理論。而是基於孩子的認知,與他們的生活和成長息息相關,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瞭解自己的“哲學問題”。

"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父母的答案常常五花八門,比如,“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你是從別人家抱回來的”“你是撿來的”。這些看似具有“事實依據”的回答,實際上忽悠不了孩子。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從小具有思考能力,他們會基於事實做出初步判斷,當他問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要“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媽媽能得到關於生命這個話題的解釋。

當孩子漸漸長大,一些有關生命、愛等命題會出現在他們腦海中,他們會不斷的思考,不停的問。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是一定要教會孩子那些高深的學科,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知識聯繫起來,就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大寶庫,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無不充滿著哲學味道,也可以讓教育變得鮮活。

教孩子,不用繞道、捨近求遠,“拿起”生活,即可開始做起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生活,孩子思考的土壤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啟發孩子思考,引起孩子發問,這些問題中,經常還帶有一些哲學味道。

舉例一,小朋友問:“媽媽,愛是什麼?”

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大多是孩子從大人口中聽說過這個“不理解的詞語”,或是感受到了關於愛和想要表達愛。

但是,對於愛的論述,我們發現不可能給它一個精準的定義,我們只能通過各種描述,表達我們內心對愛的認識。

其實,還有許多隻能被我們思考和感受的概念,這些概念和愛一樣,我們無法給予定義,只能加以類比。

關於“愛是什麼”,我們可以這樣給孩子解釋,每個人都有關於愛的“專屬描述”,所以你可以多多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力,用類比法來描述你心目中的愛。

舉例二:孩子會問,“媽媽,人死後去了哪裡?”

當孩子提出這一問題,常常是身邊發生的“死亡”讓他困惑了,或是他在表達著對親人的愛和不捨。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重要的是你的內心保有一份屬於親人的記憶,只要他始終活在你的內心裡,他就永遠都在。

死亡是一個暫時無法給孩子解釋清楚的問題,但我們可以以此給孩子一個美好的願望。讓孩子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愛,對逝去的親人留有美好,增添孩子的幸福感。

當孩子提出問題,父母給予用心解釋,孩子會加入更多的思考在其中。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曾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也有哲學家說,孩子愛玩語言的遊戲就像彈奏音樂玩玩具一樣的自然。為什麼這麼說呢?孩子真的是好奇寶寶,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不但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更愛追問為什麼?直到不能再問為什麼才會停止。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這是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精神,什麼是關於事實的問題,為什麼則是關於原因的問題,你可以觀察孩子,也可以回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曾經問過“我是從哪裡來的?”“宇宙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如果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愛真理的學問,那麼孩子從小就已經展現出一個小小哲學家的樣貌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什麼是兒童哲學?

隨著孩子開始詢問生命的起源,探索宇宙的奧祕,開啟生活的認知,他已經在做兒童哲學範圍內的事了。

兒童哲學,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哲學範疇,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尼采等哲學家的精深哲學理論。而是基於孩子的認知,與他們的生活和成長息息相關,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瞭解自己的“哲學問題”。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馮特說過:邏輯是討論正確思維之法則。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推理常會出現不合邏輯的情況出現,一方面源於生活經驗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孩子缺乏邏輯思考能力。

兒童哲學,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最初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並形成好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在認知的不斷提升中,做出正確的、適合自己的選擇。

如雅思貝爾所說,哲學以一種簡單而激動人心的形式促使成人甚至孩子進行細密的思考。

"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父母的答案常常五花八門,比如,“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你是從別人家抱回來的”“你是撿來的”。這些看似具有“事實依據”的回答,實際上忽悠不了孩子。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從小具有思考能力,他們會基於事實做出初步判斷,當他問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要“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媽媽能得到關於生命這個話題的解釋。

當孩子漸漸長大,一些有關生命、愛等命題會出現在他們腦海中,他們會不斷的思考,不停的問。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是一定要教會孩子那些高深的學科,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知識聯繫起來,就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大寶庫,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無不充滿著哲學味道,也可以讓教育變得鮮活。

教孩子,不用繞道、捨近求遠,“拿起”生活,即可開始做起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生活,孩子思考的土壤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啟發孩子思考,引起孩子發問,這些問題中,經常還帶有一些哲學味道。

舉例一,小朋友問:“媽媽,愛是什麼?”

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大多是孩子從大人口中聽說過這個“不理解的詞語”,或是感受到了關於愛和想要表達愛。

但是,對於愛的論述,我們發現不可能給它一個精準的定義,我們只能通過各種描述,表達我們內心對愛的認識。

其實,還有許多隻能被我們思考和感受的概念,這些概念和愛一樣,我們無法給予定義,只能加以類比。

關於“愛是什麼”,我們可以這樣給孩子解釋,每個人都有關於愛的“專屬描述”,所以你可以多多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力,用類比法來描述你心目中的愛。

舉例二:孩子會問,“媽媽,人死後去了哪裡?”

當孩子提出這一問題,常常是身邊發生的“死亡”讓他困惑了,或是他在表達著對親人的愛和不捨。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重要的是你的內心保有一份屬於親人的記憶,只要他始終活在你的內心裡,他就永遠都在。

死亡是一個暫時無法給孩子解釋清楚的問題,但我們可以以此給孩子一個美好的願望。讓孩子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愛,對逝去的親人留有美好,增添孩子的幸福感。

當孩子提出問題,父母給予用心解釋,孩子會加入更多的思考在其中。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曾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也有哲學家說,孩子愛玩語言的遊戲就像彈奏音樂玩玩具一樣的自然。為什麼這麼說呢?孩子真的是好奇寶寶,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不但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更愛追問為什麼?直到不能再問為什麼才會停止。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這是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精神,什麼是關於事實的問題,為什麼則是關於原因的問題,你可以觀察孩子,也可以回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曾經問過“我是從哪裡來的?”“宇宙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如果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愛真理的學問,那麼孩子從小就已經展現出一個小小哲學家的樣貌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什麼是兒童哲學?

隨著孩子開始詢問生命的起源,探索宇宙的奧祕,開啟生活的認知,他已經在做兒童哲學範圍內的事了。

兒童哲學,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哲學範疇,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尼采等哲學家的精深哲學理論。而是基於孩子的認知,與他們的生活和成長息息相關,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瞭解自己的“哲學問題”。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馮特說過:邏輯是討論正確思維之法則。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推理常會出現不合邏輯的情況出現,一方面源於生活經驗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孩子缺乏邏輯思考能力。

兒童哲學,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最初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並形成好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在認知的不斷提升中,做出正確的、適合自己的選擇。

如雅思貝爾所說,哲學以一種簡單而激動人心的形式促使成人甚至孩子進行細密的思考。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為什麼兒童哲學很重要

最近有好幾項實證研究發現,幼童已經能夠進行批判思考。例如,3-4歲的孩子能夠分辨各種信息的可信度,尤其4歲的孩子更樂於在成人的話語中進行判斷與糾正。

兒童哲學作為最基本的哲學,由於孩子年齡的限制,無法教會孩子高深的推理知識,卻可以教會孩子初步分辨有關事情的真偽:

  • 評判一件事,是對還是錯;
  • 評判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每個人都活在邏輯世界中,而這種好的思考方式,能夠在孩子很小的過程中,給推理和思辨能力奠定好的基礎。

同時,還能夠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好的兒童哲學課,不會直接給出孩子想要的答案,而是在不斷的啟迪和引導中,讓孩子去思考,啟發他們的思維,最後形成以小見大、以局部看整體的對這個世界正確的認知。

每個孩子的優秀背後,都是由思維所引導,而讓孩子從小練就兼具智慧和良好思辨能力的習慣,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

"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父母的答案常常五花八門,比如,“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你是從別人家抱回來的”“你是撿來的”。這些看似具有“事實依據”的回答,實際上忽悠不了孩子。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從小具有思考能力,他們會基於事實做出初步判斷,當他問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要“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媽媽能得到關於生命這個話題的解釋。

當孩子漸漸長大,一些有關生命、愛等命題會出現在他們腦海中,他們會不斷的思考,不停的問。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是一定要教會孩子那些高深的學科,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知識聯繫起來,就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大寶庫,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無不充滿著哲學味道,也可以讓教育變得鮮活。

教孩子,不用繞道、捨近求遠,“拿起”生活,即可開始做起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生活,孩子思考的土壤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啟發孩子思考,引起孩子發問,這些問題中,經常還帶有一些哲學味道。

舉例一,小朋友問:“媽媽,愛是什麼?”

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大多是孩子從大人口中聽說過這個“不理解的詞語”,或是感受到了關於愛和想要表達愛。

但是,對於愛的論述,我們發現不可能給它一個精準的定義,我們只能通過各種描述,表達我們內心對愛的認識。

其實,還有許多隻能被我們思考和感受的概念,這些概念和愛一樣,我們無法給予定義,只能加以類比。

關於“愛是什麼”,我們可以這樣給孩子解釋,每個人都有關於愛的“專屬描述”,所以你可以多多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力,用類比法來描述你心目中的愛。

舉例二:孩子會問,“媽媽,人死後去了哪裡?”

當孩子提出這一問題,常常是身邊發生的“死亡”讓他困惑了,或是他在表達著對親人的愛和不捨。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重要的是你的內心保有一份屬於親人的記憶,只要他始終活在你的內心裡,他就永遠都在。

死亡是一個暫時無法給孩子解釋清楚的問題,但我們可以以此給孩子一個美好的願望。讓孩子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愛,對逝去的親人留有美好,增添孩子的幸福感。

當孩子提出問題,父母給予用心解釋,孩子會加入更多的思考在其中。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曾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也有哲學家說,孩子愛玩語言的遊戲就像彈奏音樂玩玩具一樣的自然。為什麼這麼說呢?孩子真的是好奇寶寶,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不但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更愛追問為什麼?直到不能再問為什麼才會停止。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這是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精神,什麼是關於事實的問題,為什麼則是關於原因的問題,你可以觀察孩子,也可以回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曾經問過“我是從哪裡來的?”“宇宙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如果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愛真理的學問,那麼孩子從小就已經展現出一個小小哲學家的樣貌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什麼是兒童哲學?

隨著孩子開始詢問生命的起源,探索宇宙的奧祕,開啟生活的認知,他已經在做兒童哲學範圍內的事了。

兒童哲學,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哲學範疇,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尼采等哲學家的精深哲學理論。而是基於孩子的認知,與他們的生活和成長息息相關,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瞭解自己的“哲學問題”。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馮特說過:邏輯是討論正確思維之法則。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推理常會出現不合邏輯的情況出現,一方面源於生活經驗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孩子缺乏邏輯思考能力。

兒童哲學,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最初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並形成好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在認知的不斷提升中,做出正確的、適合自己的選擇。

如雅思貝爾所說,哲學以一種簡單而激動人心的形式促使成人甚至孩子進行細密的思考。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為什麼兒童哲學很重要

最近有好幾項實證研究發現,幼童已經能夠進行批判思考。例如,3-4歲的孩子能夠分辨各種信息的可信度,尤其4歲的孩子更樂於在成人的話語中進行判斷與糾正。

兒童哲學作為最基本的哲學,由於孩子年齡的限制,無法教會孩子高深的推理知識,卻可以教會孩子初步分辨有關事情的真偽:

  • 評判一件事,是對還是錯;
  • 評判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每個人都活在邏輯世界中,而這種好的思考方式,能夠在孩子很小的過程中,給推理和思辨能力奠定好的基礎。

同時,還能夠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好的兒童哲學課,不會直接給出孩子想要的答案,而是在不斷的啟迪和引導中,讓孩子去思考,啟發他們的思維,最後形成以小見大、以局部看整體的對這個世界正確的認知。

每個孩子的優秀背後,都是由思維所引導,而讓孩子從小練就兼具智慧和良好思辨能力的習慣,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年夏天法國高考的哲學考試,屢屢讓國人震驚於這種“沒有標準答案”、“高度啟發性”的考試。

法國高中生不是高三突然讀了哲學,就有能力回答來自亞里士多德等哲人的千古難題。法國學生出色的思辨能力,在於法國向來有注重哲學的傳統,早在三十多年前,法國便建立起一套從幼兒園到高中,按不同年齡與學科特性打造的哲學課程。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成立了“兒童哲學實踐:跨文化對話和社會轉型的基”部門 (Chaire UNESCO)。

在中國,今年5月,來自平和雙語學校的高二女生林燕盈,在國際哲學奧林匹克比賽中奪得銀牌,實現了中國隊在這個項目上獎牌零突破。

"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父母的答案常常五花八門,比如,“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你是從別人家抱回來的”“你是撿來的”。這些看似具有“事實依據”的回答,實際上忽悠不了孩子。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從小具有思考能力,他們會基於事實做出初步判斷,當他問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要“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媽媽能得到關於生命這個話題的解釋。

當孩子漸漸長大,一些有關生命、愛等命題會出現在他們腦海中,他們會不斷的思考,不停的問。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是一定要教會孩子那些高深的學科,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知識聯繫起來,就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大寶庫,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無不充滿著哲學味道,也可以讓教育變得鮮活。

教孩子,不用繞道、捨近求遠,“拿起”生活,即可開始做起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生活,孩子思考的土壤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啟發孩子思考,引起孩子發問,這些問題中,經常還帶有一些哲學味道。

舉例一,小朋友問:“媽媽,愛是什麼?”

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大多是孩子從大人口中聽說過這個“不理解的詞語”,或是感受到了關於愛和想要表達愛。

但是,對於愛的論述,我們發現不可能給它一個精準的定義,我們只能通過各種描述,表達我們內心對愛的認識。

其實,還有許多隻能被我們思考和感受的概念,這些概念和愛一樣,我們無法給予定義,只能加以類比。

關於“愛是什麼”,我們可以這樣給孩子解釋,每個人都有關於愛的“專屬描述”,所以你可以多多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力,用類比法來描述你心目中的愛。

舉例二:孩子會問,“媽媽,人死後去了哪裡?”

當孩子提出這一問題,常常是身邊發生的“死亡”讓他困惑了,或是他在表達著對親人的愛和不捨。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重要的是你的內心保有一份屬於親人的記憶,只要他始終活在你的內心裡,他就永遠都在。

死亡是一個暫時無法給孩子解釋清楚的問題,但我們可以以此給孩子一個美好的願望。讓孩子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愛,對逝去的親人留有美好,增添孩子的幸福感。

當孩子提出問題,父母給予用心解釋,孩子會加入更多的思考在其中。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曾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也有哲學家說,孩子愛玩語言的遊戲就像彈奏音樂玩玩具一樣的自然。為什麼這麼說呢?孩子真的是好奇寶寶,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不但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更愛追問為什麼?直到不能再問為什麼才會停止。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這是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精神,什麼是關於事實的問題,為什麼則是關於原因的問題,你可以觀察孩子,也可以回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曾經問過“我是從哪裡來的?”“宇宙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如果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愛真理的學問,那麼孩子從小就已經展現出一個小小哲學家的樣貌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什麼是兒童哲學?

隨著孩子開始詢問生命的起源,探索宇宙的奧祕,開啟生活的認知,他已經在做兒童哲學範圍內的事了。

兒童哲學,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哲學範疇,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尼采等哲學家的精深哲學理論。而是基於孩子的認知,與他們的生活和成長息息相關,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瞭解自己的“哲學問題”。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馮特說過:邏輯是討論正確思維之法則。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推理常會出現不合邏輯的情況出現,一方面源於生活經驗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孩子缺乏邏輯思考能力。

兒童哲學,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最初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並形成好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在認知的不斷提升中,做出正確的、適合自己的選擇。

如雅思貝爾所說,哲學以一種簡單而激動人心的形式促使成人甚至孩子進行細密的思考。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為什麼兒童哲學很重要

最近有好幾項實證研究發現,幼童已經能夠進行批判思考。例如,3-4歲的孩子能夠分辨各種信息的可信度,尤其4歲的孩子更樂於在成人的話語中進行判斷與糾正。

兒童哲學作為最基本的哲學,由於孩子年齡的限制,無法教會孩子高深的推理知識,卻可以教會孩子初步分辨有關事情的真偽:

  • 評判一件事,是對還是錯;
  • 評判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每個人都活在邏輯世界中,而這種好的思考方式,能夠在孩子很小的過程中,給推理和思辨能力奠定好的基礎。

同時,還能夠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好的兒童哲學課,不會直接給出孩子想要的答案,而是在不斷的啟迪和引導中,讓孩子去思考,啟發他們的思維,最後形成以小見大、以局部看整體的對這個世界正確的認知。

每個孩子的優秀背後,都是由思維所引導,而讓孩子從小練就兼具智慧和良好思辨能力的習慣,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年夏天法國高考的哲學考試,屢屢讓國人震驚於這種“沒有標準答案”、“高度啟發性”的考試。

法國高中生不是高三突然讀了哲學,就有能力回答來自亞里士多德等哲人的千古難題。法國學生出色的思辨能力,在於法國向來有注重哲學的傳統,早在三十多年前,法國便建立起一套從幼兒園到高中,按不同年齡與學科特性打造的哲學課程。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成立了“兒童哲學實踐:跨文化對話和社會轉型的基”部門 (Chaire UNESCO)。

在中國,今年5月,來自平和雙語學校的高二女生林燕盈,在國際哲學奧林匹克比賽中奪得銀牌,實現了中國隊在這個項目上獎牌零突破。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林燕盈(左一)獲獎後,和哲奧賽評委合影

重視孩子思維發展的今天,比起機械人、寫代碼等實踐課程,強調思辨與創造的兒童哲學課程,是未來不可或缺的核心教育領域。

兒童哲學的意義,在於面對快速轉變的世界,大人不可能永遠知道的比孩子多,永遠當孩子的後盾。幫助孩子儘早培養獨立自主的思維能力、開創未來的創造力、處理問題的邏輯能力,是當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讓孩子有能力處理多變的未來的關鍵。

"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父母的答案常常五花八門,比如,“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你是從別人家抱回來的”“你是撿來的”。這些看似具有“事實依據”的回答,實際上忽悠不了孩子。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從小具有思考能力,他們會基於事實做出初步判斷,當他問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要“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媽媽能得到關於生命這個話題的解釋。

當孩子漸漸長大,一些有關生命、愛等命題會出現在他們腦海中,他們會不斷的思考,不停的問。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是一定要教會孩子那些高深的學科,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知識聯繫起來,就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大寶庫,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無不充滿著哲學味道,也可以讓教育變得鮮活。

教孩子,不用繞道、捨近求遠,“拿起”生活,即可開始做起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生活,孩子思考的土壤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啟發孩子思考,引起孩子發問,這些問題中,經常還帶有一些哲學味道。

舉例一,小朋友問:“媽媽,愛是什麼?”

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大多是孩子從大人口中聽說過這個“不理解的詞語”,或是感受到了關於愛和想要表達愛。

但是,對於愛的論述,我們發現不可能給它一個精準的定義,我們只能通過各種描述,表達我們內心對愛的認識。

其實,還有許多隻能被我們思考和感受的概念,這些概念和愛一樣,我們無法給予定義,只能加以類比。

關於“愛是什麼”,我們可以這樣給孩子解釋,每個人都有關於愛的“專屬描述”,所以你可以多多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力,用類比法來描述你心目中的愛。

舉例二:孩子會問,“媽媽,人死後去了哪裡?”

當孩子提出這一問題,常常是身邊發生的“死亡”讓他困惑了,或是他在表達著對親人的愛和不捨。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重要的是你的內心保有一份屬於親人的記憶,只要他始終活在你的內心裡,他就永遠都在。

死亡是一個暫時無法給孩子解釋清楚的問題,但我們可以以此給孩子一個美好的願望。讓孩子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愛,對逝去的親人留有美好,增添孩子的幸福感。

當孩子提出問題,父母給予用心解釋,孩子會加入更多的思考在其中。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曾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也有哲學家說,孩子愛玩語言的遊戲就像彈奏音樂玩玩具一樣的自然。為什麼這麼說呢?孩子真的是好奇寶寶,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不但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更愛追問為什麼?直到不能再問為什麼才會停止。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這是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精神,什麼是關於事實的問題,為什麼則是關於原因的問題,你可以觀察孩子,也可以回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曾經問過“我是從哪裡來的?”“宇宙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如果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愛真理的學問,那麼孩子從小就已經展現出一個小小哲學家的樣貌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什麼是兒童哲學?

隨著孩子開始詢問生命的起源,探索宇宙的奧祕,開啟生活的認知,他已經在做兒童哲學範圍內的事了。

兒童哲學,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哲學範疇,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尼采等哲學家的精深哲學理論。而是基於孩子的認知,與他們的生活和成長息息相關,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瞭解自己的“哲學問題”。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馮特說過:邏輯是討論正確思維之法則。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推理常會出現不合邏輯的情況出現,一方面源於生活經驗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孩子缺乏邏輯思考能力。

兒童哲學,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最初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並形成好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在認知的不斷提升中,做出正確的、適合自己的選擇。

如雅思貝爾所說,哲學以一種簡單而激動人心的形式促使成人甚至孩子進行細密的思考。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為什麼兒童哲學很重要

最近有好幾項實證研究發現,幼童已經能夠進行批判思考。例如,3-4歲的孩子能夠分辨各種信息的可信度,尤其4歲的孩子更樂於在成人的話語中進行判斷與糾正。

兒童哲學作為最基本的哲學,由於孩子年齡的限制,無法教會孩子高深的推理知識,卻可以教會孩子初步分辨有關事情的真偽:

  • 評判一件事,是對還是錯;
  • 評判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每個人都活在邏輯世界中,而這種好的思考方式,能夠在孩子很小的過程中,給推理和思辨能力奠定好的基礎。

同時,還能夠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好的兒童哲學課,不會直接給出孩子想要的答案,而是在不斷的啟迪和引導中,讓孩子去思考,啟發他們的思維,最後形成以小見大、以局部看整體的對這個世界正確的認知。

每個孩子的優秀背後,都是由思維所引導,而讓孩子從小練就兼具智慧和良好思辨能力的習慣,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年夏天法國高考的哲學考試,屢屢讓國人震驚於這種“沒有標準答案”、“高度啟發性”的考試。

法國高中生不是高三突然讀了哲學,就有能力回答來自亞里士多德等哲人的千古難題。法國學生出色的思辨能力,在於法國向來有注重哲學的傳統,早在三十多年前,法國便建立起一套從幼兒園到高中,按不同年齡與學科特性打造的哲學課程。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成立了“兒童哲學實踐:跨文化對話和社會轉型的基”部門 (Chaire UNESCO)。

在中國,今年5月,來自平和雙語學校的高二女生林燕盈,在國際哲學奧林匹克比賽中奪得銀牌,實現了中國隊在這個項目上獎牌零突破。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林燕盈(左一)獲獎後,和哲奧賽評委合影

重視孩子思維發展的今天,比起機械人、寫代碼等實踐課程,強調思辨與創造的兒童哲學課程,是未來不可或缺的核心教育領域。

兒童哲學的意義,在於面對快速轉變的世界,大人不可能永遠知道的比孩子多,永遠當孩子的後盾。幫助孩子儘早培養獨立自主的思維能力、開創未來的創造力、處理問題的邏輯能力,是當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讓孩子有能力處理多變的未來的關鍵。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父母的答案常常五花八門,比如,“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你是從別人家抱回來的”“你是撿來的”。這些看似具有“事實依據”的回答,實際上忽悠不了孩子。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從小具有思考能力,他們會基於事實做出初步判斷,當他問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要“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媽媽能得到關於生命這個話題的解釋。

當孩子漸漸長大,一些有關生命、愛等命題會出現在他們腦海中,他們會不斷的思考,不停的問。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是一定要教會孩子那些高深的學科,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知識聯繫起來,就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大寶庫,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無不充滿著哲學味道,也可以讓教育變得鮮活。

教孩子,不用繞道、捨近求遠,“拿起”生活,即可開始做起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生活,孩子思考的土壤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啟發孩子思考,引起孩子發問,這些問題中,經常還帶有一些哲學味道。

舉例一,小朋友問:“媽媽,愛是什麼?”

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大多是孩子從大人口中聽說過這個“不理解的詞語”,或是感受到了關於愛和想要表達愛。

但是,對於愛的論述,我們發現不可能給它一個精準的定義,我們只能通過各種描述,表達我們內心對愛的認識。

其實,還有許多隻能被我們思考和感受的概念,這些概念和愛一樣,我們無法給予定義,只能加以類比。

關於“愛是什麼”,我們可以這樣給孩子解釋,每個人都有關於愛的“專屬描述”,所以你可以多多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力,用類比法來描述你心目中的愛。

舉例二:孩子會問,“媽媽,人死後去了哪裡?”

當孩子提出這一問題,常常是身邊發生的“死亡”讓他困惑了,或是他在表達著對親人的愛和不捨。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重要的是你的內心保有一份屬於親人的記憶,只要他始終活在你的內心裡,他就永遠都在。

死亡是一個暫時無法給孩子解釋清楚的問題,但我們可以以此給孩子一個美好的願望。讓孩子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愛,對逝去的親人留有美好,增添孩子的幸福感。

當孩子提出問題,父母給予用心解釋,孩子會加入更多的思考在其中。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曾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也有哲學家說,孩子愛玩語言的遊戲就像彈奏音樂玩玩具一樣的自然。為什麼這麼說呢?孩子真的是好奇寶寶,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不但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更愛追問為什麼?直到不能再問為什麼才會停止。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這是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精神,什麼是關於事實的問題,為什麼則是關於原因的問題,你可以觀察孩子,也可以回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曾經問過“我是從哪裡來的?”“宇宙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如果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愛真理的學問,那麼孩子從小就已經展現出一個小小哲學家的樣貌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什麼是兒童哲學?

隨著孩子開始詢問生命的起源,探索宇宙的奧祕,開啟生活的認知,他已經在做兒童哲學範圍內的事了。

兒童哲學,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哲學範疇,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尼采等哲學家的精深哲學理論。而是基於孩子的認知,與他們的生活和成長息息相關,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瞭解自己的“哲學問題”。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馮特說過:邏輯是討論正確思維之法則。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推理常會出現不合邏輯的情況出現,一方面源於生活經驗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孩子缺乏邏輯思考能力。

兒童哲學,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最初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並形成好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在認知的不斷提升中,做出正確的、適合自己的選擇。

如雅思貝爾所說,哲學以一種簡單而激動人心的形式促使成人甚至孩子進行細密的思考。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為什麼兒童哲學很重要

最近有好幾項實證研究發現,幼童已經能夠進行批判思考。例如,3-4歲的孩子能夠分辨各種信息的可信度,尤其4歲的孩子更樂於在成人的話語中進行判斷與糾正。

兒童哲學作為最基本的哲學,由於孩子年齡的限制,無法教會孩子高深的推理知識,卻可以教會孩子初步分辨有關事情的真偽:

  • 評判一件事,是對還是錯;
  • 評判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每個人都活在邏輯世界中,而這種好的思考方式,能夠在孩子很小的過程中,給推理和思辨能力奠定好的基礎。

同時,還能夠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好的兒童哲學課,不會直接給出孩子想要的答案,而是在不斷的啟迪和引導中,讓孩子去思考,啟發他們的思維,最後形成以小見大、以局部看整體的對這個世界正確的認知。

每個孩子的優秀背後,都是由思維所引導,而讓孩子從小練就兼具智慧和良好思辨能力的習慣,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年夏天法國高考的哲學考試,屢屢讓國人震驚於這種“沒有標準答案”、“高度啟發性”的考試。

法國高中生不是高三突然讀了哲學,就有能力回答來自亞里士多德等哲人的千古難題。法國學生出色的思辨能力,在於法國向來有注重哲學的傳統,早在三十多年前,法國便建立起一套從幼兒園到高中,按不同年齡與學科特性打造的哲學課程。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成立了“兒童哲學實踐:跨文化對話和社會轉型的基”部門 (Chaire UNESCO)。

在中國,今年5月,來自平和雙語學校的高二女生林燕盈,在國際哲學奧林匹克比賽中奪得銀牌,實現了中國隊在這個項目上獎牌零突破。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林燕盈(左一)獲獎後,和哲奧賽評委合影

重視孩子思維發展的今天,比起機械人、寫代碼等實踐課程,強調思辨與創造的兒童哲學課程,是未來不可或缺的核心教育領域。

兒童哲學的意義,在於面對快速轉變的世界,大人不可能永遠知道的比孩子多,永遠當孩子的後盾。幫助孩子儘早培養獨立自主的思維能力、開創未來的創造力、處理問題的邏輯能力,是當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讓孩子有能力處理多變的未來的關鍵。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少兒哲學90問》兒童哲學課,特別針對少年兒童設計了9大主題

包括該年齡段的小朋友感興趣的話題,像是“人死後會去哪裡呢?”“有了計算器為什麼還要學數學?”“說謊一定是不對的嗎?”

透過小問題、中問題、大問題,層層的追問與分析,帶領小朋友從不同的視角反覆思考問題,就好像數學題不止有一種解題的方式。

通過課程,除了可以提高小朋友的主動探索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小朋友在最好的年紀學習正確的思考,最終成為自己的主人。

"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父母的答案常常五花八門,比如,“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你是從別人家抱回來的”“你是撿來的”。這些看似具有“事實依據”的回答,實際上忽悠不了孩子。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從小具有思考能力,他們會基於事實做出初步判斷,當他問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要“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媽媽能得到關於生命這個話題的解釋。

當孩子漸漸長大,一些有關生命、愛等命題會出現在他們腦海中,他們會不斷的思考,不停的問。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是一定要教會孩子那些高深的學科,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知識聯繫起來,就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大寶庫,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無不充滿著哲學味道,也可以讓教育變得鮮活。

教孩子,不用繞道、捨近求遠,“拿起”生活,即可開始做起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生活,孩子思考的土壤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啟發孩子思考,引起孩子發問,這些問題中,經常還帶有一些哲學味道。

舉例一,小朋友問:“媽媽,愛是什麼?”

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大多是孩子從大人口中聽說過這個“不理解的詞語”,或是感受到了關於愛和想要表達愛。

但是,對於愛的論述,我們發現不可能給它一個精準的定義,我們只能通過各種描述,表達我們內心對愛的認識。

其實,還有許多隻能被我們思考和感受的概念,這些概念和愛一樣,我們無法給予定義,只能加以類比。

關於“愛是什麼”,我們可以這樣給孩子解釋,每個人都有關於愛的“專屬描述”,所以你可以多多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力,用類比法來描述你心目中的愛。

舉例二:孩子會問,“媽媽,人死後去了哪裡?”

當孩子提出這一問題,常常是身邊發生的“死亡”讓他困惑了,或是他在表達著對親人的愛和不捨。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重要的是你的內心保有一份屬於親人的記憶,只要他始終活在你的內心裡,他就永遠都在。

死亡是一個暫時無法給孩子解釋清楚的問題,但我們可以以此給孩子一個美好的願望。讓孩子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愛,對逝去的親人留有美好,增添孩子的幸福感。

當孩子提出問題,父母給予用心解釋,孩子會加入更多的思考在其中。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曾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也有哲學家說,孩子愛玩語言的遊戲就像彈奏音樂玩玩具一樣的自然。為什麼這麼說呢?孩子真的是好奇寶寶,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不但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更愛追問為什麼?直到不能再問為什麼才會停止。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這是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精神,什麼是關於事實的問題,為什麼則是關於原因的問題,你可以觀察孩子,也可以回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曾經問過“我是從哪裡來的?”“宇宙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如果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愛真理的學問,那麼孩子從小就已經展現出一個小小哲學家的樣貌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什麼是兒童哲學?

隨著孩子開始詢問生命的起源,探索宇宙的奧祕,開啟生活的認知,他已經在做兒童哲學範圍內的事了。

兒童哲學,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哲學範疇,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尼采等哲學家的精深哲學理論。而是基於孩子的認知,與他們的生活和成長息息相關,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瞭解自己的“哲學問題”。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馮特說過:邏輯是討論正確思維之法則。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推理常會出現不合邏輯的情況出現,一方面源於生活經驗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孩子缺乏邏輯思考能力。

兒童哲學,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最初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並形成好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在認知的不斷提升中,做出正確的、適合自己的選擇。

如雅思貝爾所說,哲學以一種簡單而激動人心的形式促使成人甚至孩子進行細密的思考。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為什麼兒童哲學很重要

最近有好幾項實證研究發現,幼童已經能夠進行批判思考。例如,3-4歲的孩子能夠分辨各種信息的可信度,尤其4歲的孩子更樂於在成人的話語中進行判斷與糾正。

兒童哲學作為最基本的哲學,由於孩子年齡的限制,無法教會孩子高深的推理知識,卻可以教會孩子初步分辨有關事情的真偽:

  • 評判一件事,是對還是錯;
  • 評判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每個人都活在邏輯世界中,而這種好的思考方式,能夠在孩子很小的過程中,給推理和思辨能力奠定好的基礎。

同時,還能夠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好的兒童哲學課,不會直接給出孩子想要的答案,而是在不斷的啟迪和引導中,讓孩子去思考,啟發他們的思維,最後形成以小見大、以局部看整體的對這個世界正確的認知。

每個孩子的優秀背後,都是由思維所引導,而讓孩子從小練就兼具智慧和良好思辨能力的習慣,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年夏天法國高考的哲學考試,屢屢讓國人震驚於這種“沒有標準答案”、“高度啟發性”的考試。

法國高中生不是高三突然讀了哲學,就有能力回答來自亞里士多德等哲人的千古難題。法國學生出色的思辨能力,在於法國向來有注重哲學的傳統,早在三十多年前,法國便建立起一套從幼兒園到高中,按不同年齡與學科特性打造的哲學課程。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成立了“兒童哲學實踐:跨文化對話和社會轉型的基”部門 (Chaire UNESCO)。

在中國,今年5月,來自平和雙語學校的高二女生林燕盈,在國際哲學奧林匹克比賽中奪得銀牌,實現了中國隊在這個項目上獎牌零突破。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林燕盈(左一)獲獎後,和哲奧賽評委合影

重視孩子思維發展的今天,比起機械人、寫代碼等實踐課程,強調思辨與創造的兒童哲學課程,是未來不可或缺的核心教育領域。

兒童哲學的意義,在於面對快速轉變的世界,大人不可能永遠知道的比孩子多,永遠當孩子的後盾。幫助孩子儘早培養獨立自主的思維能力、開創未來的創造力、處理問題的邏輯能力,是當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讓孩子有能力處理多變的未來的關鍵。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少兒哲學90問》兒童哲學課,特別針對少年兒童設計了9大主題

包括該年齡段的小朋友感興趣的話題,像是“人死後會去哪裡呢?”“有了計算器為什麼還要學數學?”“說謊一定是不對的嗎?”

透過小問題、中問題、大問題,層層的追問與分析,帶領小朋友從不同的視角反覆思考問題,就好像數學題不止有一種解題的方式。

通過課程,除了可以提高小朋友的主動探索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小朋友在最好的年紀學習正確的思考,最終成為自己的主人。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潘小慧

"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父母的答案常常五花八門,比如,“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你是從別人家抱回來的”“你是撿來的”。這些看似具有“事實依據”的回答,實際上忽悠不了孩子。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從小具有思考能力,他們會基於事實做出初步判斷,當他問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要“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媽媽能得到關於生命這個話題的解釋。

當孩子漸漸長大,一些有關生命、愛等命題會出現在他們腦海中,他們會不斷的思考,不停的問。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是一定要教會孩子那些高深的學科,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知識聯繫起來,就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大寶庫,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無不充滿著哲學味道,也可以讓教育變得鮮活。

教孩子,不用繞道、捨近求遠,“拿起”生活,即可開始做起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生活,孩子思考的土壤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啟發孩子思考,引起孩子發問,這些問題中,經常還帶有一些哲學味道。

舉例一,小朋友問:“媽媽,愛是什麼?”

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大多是孩子從大人口中聽說過這個“不理解的詞語”,或是感受到了關於愛和想要表達愛。

但是,對於愛的論述,我們發現不可能給它一個精準的定義,我們只能通過各種描述,表達我們內心對愛的認識。

其實,還有許多隻能被我們思考和感受的概念,這些概念和愛一樣,我們無法給予定義,只能加以類比。

關於“愛是什麼”,我們可以這樣給孩子解釋,每個人都有關於愛的“專屬描述”,所以你可以多多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力,用類比法來描述你心目中的愛。

舉例二:孩子會問,“媽媽,人死後去了哪裡?”

當孩子提出這一問題,常常是身邊發生的“死亡”讓他困惑了,或是他在表達著對親人的愛和不捨。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重要的是你的內心保有一份屬於親人的記憶,只要他始終活在你的內心裡,他就永遠都在。

死亡是一個暫時無法給孩子解釋清楚的問題,但我們可以以此給孩子一個美好的願望。讓孩子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愛,對逝去的親人留有美好,增添孩子的幸福感。

當孩子提出問題,父母給予用心解釋,孩子會加入更多的思考在其中。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曾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也有哲學家說,孩子愛玩語言的遊戲就像彈奏音樂玩玩具一樣的自然。為什麼這麼說呢?孩子真的是好奇寶寶,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不但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更愛追問為什麼?直到不能再問為什麼才會停止。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這是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精神,什麼是關於事實的問題,為什麼則是關於原因的問題,你可以觀察孩子,也可以回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曾經問過“我是從哪裡來的?”“宇宙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如果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愛真理的學問,那麼孩子從小就已經展現出一個小小哲學家的樣貌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什麼是兒童哲學?

隨著孩子開始詢問生命的起源,探索宇宙的奧祕,開啟生活的認知,他已經在做兒童哲學範圍內的事了。

兒童哲學,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哲學範疇,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尼采等哲學家的精深哲學理論。而是基於孩子的認知,與他們的生活和成長息息相關,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瞭解自己的“哲學問題”。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馮特說過:邏輯是討論正確思維之法則。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推理常會出現不合邏輯的情況出現,一方面源於生活經驗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孩子缺乏邏輯思考能力。

兒童哲學,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最初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並形成好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在認知的不斷提升中,做出正確的、適合自己的選擇。

如雅思貝爾所說,哲學以一種簡單而激動人心的形式促使成人甚至孩子進行細密的思考。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為什麼兒童哲學很重要

最近有好幾項實證研究發現,幼童已經能夠進行批判思考。例如,3-4歲的孩子能夠分辨各種信息的可信度,尤其4歲的孩子更樂於在成人的話語中進行判斷與糾正。

兒童哲學作為最基本的哲學,由於孩子年齡的限制,無法教會孩子高深的推理知識,卻可以教會孩子初步分辨有關事情的真偽:

  • 評判一件事,是對還是錯;
  • 評判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每個人都活在邏輯世界中,而這種好的思考方式,能夠在孩子很小的過程中,給推理和思辨能力奠定好的基礎。

同時,還能夠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好的兒童哲學課,不會直接給出孩子想要的答案,而是在不斷的啟迪和引導中,讓孩子去思考,啟發他們的思維,最後形成以小見大、以局部看整體的對這個世界正確的認知。

每個孩子的優秀背後,都是由思維所引導,而讓孩子從小練就兼具智慧和良好思辨能力的習慣,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年夏天法國高考的哲學考試,屢屢讓國人震驚於這種“沒有標準答案”、“高度啟發性”的考試。

法國高中生不是高三突然讀了哲學,就有能力回答來自亞里士多德等哲人的千古難題。法國學生出色的思辨能力,在於法國向來有注重哲學的傳統,早在三十多年前,法國便建立起一套從幼兒園到高中,按不同年齡與學科特性打造的哲學課程。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成立了“兒童哲學實踐:跨文化對話和社會轉型的基”部門 (Chaire UNESCO)。

在中國,今年5月,來自平和雙語學校的高二女生林燕盈,在國際哲學奧林匹克比賽中奪得銀牌,實現了中國隊在這個項目上獎牌零突破。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林燕盈(左一)獲獎後,和哲奧賽評委合影

重視孩子思維發展的今天,比起機械人、寫代碼等實踐課程,強調思辨與創造的兒童哲學課程,是未來不可或缺的核心教育領域。

兒童哲學的意義,在於面對快速轉變的世界,大人不可能永遠知道的比孩子多,永遠當孩子的後盾。幫助孩子儘早培養獨立自主的思維能力、開創未來的創造力、處理問題的邏輯能力,是當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讓孩子有能力處理多變的未來的關鍵。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少兒哲學90問》兒童哲學課,特別針對少年兒童設計了9大主題

包括該年齡段的小朋友感興趣的話題,像是“人死後會去哪裡呢?”“有了計算器為什麼還要學數學?”“說謊一定是不對的嗎?”

透過小問題、中問題、大問題,層層的追問與分析,帶領小朋友從不同的視角反覆思考問題,就好像數學題不止有一種解題的方式。

通過課程,除了可以提高小朋友的主動探索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小朋友在最好的年紀學習正確的思考,最終成為自己的主人。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潘小慧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韓國建國大學Brain Pool研究學者

被譽為“臺灣兒童哲學第一人”

"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父母的答案常常五花八門,比如,“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你是從別人家抱回來的”“你是撿來的”。這些看似具有“事實依據”的回答,實際上忽悠不了孩子。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從小具有思考能力,他們會基於事實做出初步判斷,當他問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要“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媽媽能得到關於生命這個話題的解釋。

當孩子漸漸長大,一些有關生命、愛等命題會出現在他們腦海中,他們會不斷的思考,不停的問。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是一定要教會孩子那些高深的學科,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知識聯繫起來,就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大寶庫,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無不充滿著哲學味道,也可以讓教育變得鮮活。

教孩子,不用繞道、捨近求遠,“拿起”生活,即可開始做起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生活,孩子思考的土壤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啟發孩子思考,引起孩子發問,這些問題中,經常還帶有一些哲學味道。

舉例一,小朋友問:“媽媽,愛是什麼?”

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大多是孩子從大人口中聽說過這個“不理解的詞語”,或是感受到了關於愛和想要表達愛。

但是,對於愛的論述,我們發現不可能給它一個精準的定義,我們只能通過各種描述,表達我們內心對愛的認識。

其實,還有許多隻能被我們思考和感受的概念,這些概念和愛一樣,我們無法給予定義,只能加以類比。

關於“愛是什麼”,我們可以這樣給孩子解釋,每個人都有關於愛的“專屬描述”,所以你可以多多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力,用類比法來描述你心目中的愛。

舉例二:孩子會問,“媽媽,人死後去了哪裡?”

當孩子提出這一問題,常常是身邊發生的“死亡”讓他困惑了,或是他在表達著對親人的愛和不捨。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重要的是你的內心保有一份屬於親人的記憶,只要他始終活在你的內心裡,他就永遠都在。

死亡是一個暫時無法給孩子解釋清楚的問題,但我們可以以此給孩子一個美好的願望。讓孩子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愛,對逝去的親人留有美好,增添孩子的幸福感。

當孩子提出問題,父母給予用心解釋,孩子會加入更多的思考在其中。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曾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也有哲學家說,孩子愛玩語言的遊戲就像彈奏音樂玩玩具一樣的自然。為什麼這麼說呢?孩子真的是好奇寶寶,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不但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更愛追問為什麼?直到不能再問為什麼才會停止。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這是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精神,什麼是關於事實的問題,為什麼則是關於原因的問題,你可以觀察孩子,也可以回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曾經問過“我是從哪裡來的?”“宇宙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如果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愛真理的學問,那麼孩子從小就已經展現出一個小小哲學家的樣貌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什麼是兒童哲學?

隨著孩子開始詢問生命的起源,探索宇宙的奧祕,開啟生活的認知,他已經在做兒童哲學範圍內的事了。

兒童哲學,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哲學範疇,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尼采等哲學家的精深哲學理論。而是基於孩子的認知,與他們的生活和成長息息相關,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瞭解自己的“哲學問題”。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馮特說過:邏輯是討論正確思維之法則。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推理常會出現不合邏輯的情況出現,一方面源於生活經驗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孩子缺乏邏輯思考能力。

兒童哲學,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最初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並形成好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在認知的不斷提升中,做出正確的、適合自己的選擇。

如雅思貝爾所說,哲學以一種簡單而激動人心的形式促使成人甚至孩子進行細密的思考。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為什麼兒童哲學很重要

最近有好幾項實證研究發現,幼童已經能夠進行批判思考。例如,3-4歲的孩子能夠分辨各種信息的可信度,尤其4歲的孩子更樂於在成人的話語中進行判斷與糾正。

兒童哲學作為最基本的哲學,由於孩子年齡的限制,無法教會孩子高深的推理知識,卻可以教會孩子初步分辨有關事情的真偽:

  • 評判一件事,是對還是錯;
  • 評判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每個人都活在邏輯世界中,而這種好的思考方式,能夠在孩子很小的過程中,給推理和思辨能力奠定好的基礎。

同時,還能夠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好的兒童哲學課,不會直接給出孩子想要的答案,而是在不斷的啟迪和引導中,讓孩子去思考,啟發他們的思維,最後形成以小見大、以局部看整體的對這個世界正確的認知。

每個孩子的優秀背後,都是由思維所引導,而讓孩子從小練就兼具智慧和良好思辨能力的習慣,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年夏天法國高考的哲學考試,屢屢讓國人震驚於這種“沒有標準答案”、“高度啟發性”的考試。

法國高中生不是高三突然讀了哲學,就有能力回答來自亞里士多德等哲人的千古難題。法國學生出色的思辨能力,在於法國向來有注重哲學的傳統,早在三十多年前,法國便建立起一套從幼兒園到高中,按不同年齡與學科特性打造的哲學課程。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成立了“兒童哲學實踐:跨文化對話和社會轉型的基”部門 (Chaire UNESCO)。

在中國,今年5月,來自平和雙語學校的高二女生林燕盈,在國際哲學奧林匹克比賽中奪得銀牌,實現了中國隊在這個項目上獎牌零突破。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林燕盈(左一)獲獎後,和哲奧賽評委合影

重視孩子思維發展的今天,比起機械人、寫代碼等實踐課程,強調思辨與創造的兒童哲學課程,是未來不可或缺的核心教育領域。

兒童哲學的意義,在於面對快速轉變的世界,大人不可能永遠知道的比孩子多,永遠當孩子的後盾。幫助孩子儘早培養獨立自主的思維能力、開創未來的創造力、處理問題的邏輯能力,是當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讓孩子有能力處理多變的未來的關鍵。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少兒哲學90問》兒童哲學課,特別針對少年兒童設計了9大主題

包括該年齡段的小朋友感興趣的話題,像是“人死後會去哪裡呢?”“有了計算器為什麼還要學數學?”“說謊一定是不對的嗎?”

透過小問題、中問題、大問題,層層的追問與分析,帶領小朋友從不同的視角反覆思考問題,就好像數學題不止有一種解題的方式。

通過課程,除了可以提高小朋友的主動探索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小朋友在最好的年紀學習正確的思考,最終成為自己的主人。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潘小慧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韓國建國大學Brain Pool研究學者

被譽為“臺灣兒童哲學第一人”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高浩容

"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父母的答案常常五花八門,比如,“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你是從別人家抱回來的”“你是撿來的”。這些看似具有“事實依據”的回答,實際上忽悠不了孩子。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從小具有思考能力,他們會基於事實做出初步判斷,當他問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要“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媽媽能得到關於生命這個話題的解釋。

當孩子漸漸長大,一些有關生命、愛等命題會出現在他們腦海中,他們會不斷的思考,不停的問。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是一定要教會孩子那些高深的學科,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知識聯繫起來,就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大寶庫,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無不充滿著哲學味道,也可以讓教育變得鮮活。

教孩子,不用繞道、捨近求遠,“拿起”生活,即可開始做起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生活,孩子思考的土壤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啟發孩子思考,引起孩子發問,這些問題中,經常還帶有一些哲學味道。

舉例一,小朋友問:“媽媽,愛是什麼?”

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大多是孩子從大人口中聽說過這個“不理解的詞語”,或是感受到了關於愛和想要表達愛。

但是,對於愛的論述,我們發現不可能給它一個精準的定義,我們只能通過各種描述,表達我們內心對愛的認識。

其實,還有許多隻能被我們思考和感受的概念,這些概念和愛一樣,我們無法給予定義,只能加以類比。

關於“愛是什麼”,我們可以這樣給孩子解釋,每個人都有關於愛的“專屬描述”,所以你可以多多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力,用類比法來描述你心目中的愛。

舉例二:孩子會問,“媽媽,人死後去了哪裡?”

當孩子提出這一問題,常常是身邊發生的“死亡”讓他困惑了,或是他在表達著對親人的愛和不捨。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重要的是你的內心保有一份屬於親人的記憶,只要他始終活在你的內心裡,他就永遠都在。

死亡是一個暫時無法給孩子解釋清楚的問題,但我們可以以此給孩子一個美好的願望。讓孩子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愛,對逝去的親人留有美好,增添孩子的幸福感。

當孩子提出問題,父母給予用心解釋,孩子會加入更多的思考在其中。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曾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也有哲學家說,孩子愛玩語言的遊戲就像彈奏音樂玩玩具一樣的自然。為什麼這麼說呢?孩子真的是好奇寶寶,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不但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更愛追問為什麼?直到不能再問為什麼才會停止。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這是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精神,什麼是關於事實的問題,為什麼則是關於原因的問題,你可以觀察孩子,也可以回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曾經問過“我是從哪裡來的?”“宇宙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如果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愛真理的學問,那麼孩子從小就已經展現出一個小小哲學家的樣貌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什麼是兒童哲學?

隨著孩子開始詢問生命的起源,探索宇宙的奧祕,開啟生活的認知,他已經在做兒童哲學範圍內的事了。

兒童哲學,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哲學範疇,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尼采等哲學家的精深哲學理論。而是基於孩子的認知,與他們的生活和成長息息相關,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瞭解自己的“哲學問題”。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馮特說過:邏輯是討論正確思維之法則。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推理常會出現不合邏輯的情況出現,一方面源於生活經驗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孩子缺乏邏輯思考能力。

兒童哲學,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最初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並形成好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在認知的不斷提升中,做出正確的、適合自己的選擇。

如雅思貝爾所說,哲學以一種簡單而激動人心的形式促使成人甚至孩子進行細密的思考。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為什麼兒童哲學很重要

最近有好幾項實證研究發現,幼童已經能夠進行批判思考。例如,3-4歲的孩子能夠分辨各種信息的可信度,尤其4歲的孩子更樂於在成人的話語中進行判斷與糾正。

兒童哲學作為最基本的哲學,由於孩子年齡的限制,無法教會孩子高深的推理知識,卻可以教會孩子初步分辨有關事情的真偽:

  • 評判一件事,是對還是錯;
  • 評判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每個人都活在邏輯世界中,而這種好的思考方式,能夠在孩子很小的過程中,給推理和思辨能力奠定好的基礎。

同時,還能夠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好的兒童哲學課,不會直接給出孩子想要的答案,而是在不斷的啟迪和引導中,讓孩子去思考,啟發他們的思維,最後形成以小見大、以局部看整體的對這個世界正確的認知。

每個孩子的優秀背後,都是由思維所引導,而讓孩子從小練就兼具智慧和良好思辨能力的習慣,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年夏天法國高考的哲學考試,屢屢讓國人震驚於這種“沒有標準答案”、“高度啟發性”的考試。

法國高中生不是高三突然讀了哲學,就有能力回答來自亞里士多德等哲人的千古難題。法國學生出色的思辨能力,在於法國向來有注重哲學的傳統,早在三十多年前,法國便建立起一套從幼兒園到高中,按不同年齡與學科特性打造的哲學課程。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成立了“兒童哲學實踐:跨文化對話和社會轉型的基”部門 (Chaire UNESCO)。

在中國,今年5月,來自平和雙語學校的高二女生林燕盈,在國際哲學奧林匹克比賽中奪得銀牌,實現了中國隊在這個項目上獎牌零突破。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林燕盈(左一)獲獎後,和哲奧賽評委合影

重視孩子思維發展的今天,比起機械人、寫代碼等實踐課程,強調思辨與創造的兒童哲學課程,是未來不可或缺的核心教育領域。

兒童哲學的意義,在於面對快速轉變的世界,大人不可能永遠知道的比孩子多,永遠當孩子的後盾。幫助孩子儘早培養獨立自主的思維能力、開創未來的創造力、處理問題的邏輯能力,是當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讓孩子有能力處理多變的未來的關鍵。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少兒哲學90問》兒童哲學課,特別針對少年兒童設計了9大主題

包括該年齡段的小朋友感興趣的話題,像是“人死後會去哪裡呢?”“有了計算器為什麼還要學數學?”“說謊一定是不對的嗎?”

透過小問題、中問題、大問題,層層的追問與分析,帶領小朋友從不同的視角反覆思考問題,就好像數學題不止有一種解題的方式。

通過課程,除了可以提高小朋友的主動探索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小朋友在最好的年紀學習正確的思考,最終成為自己的主人。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潘小慧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韓國建國大學Brain Pool研究學者

被譽為“臺灣兒童哲學第一人”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高浩容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臺灣 哲學諮商師、心理專欄作家

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

斐陶斐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成員

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博士

歷任大學講師、雜誌顧問、作家、編劇、公共事務部副主任

《現代家庭》、《上海中學生報》、“一個ONE”APP專欄作者

"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父母的答案常常五花八門,比如,“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你是從別人家抱回來的”“你是撿來的”。這些看似具有“事實依據”的回答,實際上忽悠不了孩子。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從小具有思考能力,他們會基於事實做出初步判斷,當他問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要“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媽媽能得到關於生命這個話題的解釋。

當孩子漸漸長大,一些有關生命、愛等命題會出現在他們腦海中,他們會不斷的思考,不停的問。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是一定要教會孩子那些高深的學科,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知識聯繫起來,就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大寶庫,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無不充滿著哲學味道,也可以讓教育變得鮮活。

教孩子,不用繞道、捨近求遠,“拿起”生活,即可開始做起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生活,孩子思考的土壤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啟發孩子思考,引起孩子發問,這些問題中,經常還帶有一些哲學味道。

舉例一,小朋友問:“媽媽,愛是什麼?”

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大多是孩子從大人口中聽說過這個“不理解的詞語”,或是感受到了關於愛和想要表達愛。

但是,對於愛的論述,我們發現不可能給它一個精準的定義,我們只能通過各種描述,表達我們內心對愛的認識。

其實,還有許多隻能被我們思考和感受的概念,這些概念和愛一樣,我們無法給予定義,只能加以類比。

關於“愛是什麼”,我們可以這樣給孩子解釋,每個人都有關於愛的“專屬描述”,所以你可以多多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力,用類比法來描述你心目中的愛。

舉例二:孩子會問,“媽媽,人死後去了哪裡?”

當孩子提出這一問題,常常是身邊發生的“死亡”讓他困惑了,或是他在表達著對親人的愛和不捨。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重要的是你的內心保有一份屬於親人的記憶,只要他始終活在你的內心裡,他就永遠都在。

死亡是一個暫時無法給孩子解釋清楚的問題,但我們可以以此給孩子一個美好的願望。讓孩子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愛,對逝去的親人留有美好,增添孩子的幸福感。

當孩子提出問題,父母給予用心解釋,孩子會加入更多的思考在其中。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曾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也有哲學家說,孩子愛玩語言的遊戲就像彈奏音樂玩玩具一樣的自然。為什麼這麼說呢?孩子真的是好奇寶寶,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不但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更愛追問為什麼?直到不能再問為什麼才會停止。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這是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精神,什麼是關於事實的問題,為什麼則是關於原因的問題,你可以觀察孩子,也可以回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曾經問過“我是從哪裡來的?”“宇宙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如果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愛真理的學問,那麼孩子從小就已經展現出一個小小哲學家的樣貌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什麼是兒童哲學?

隨著孩子開始詢問生命的起源,探索宇宙的奧祕,開啟生活的認知,他已經在做兒童哲學範圍內的事了。

兒童哲學,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哲學範疇,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尼采等哲學家的精深哲學理論。而是基於孩子的認知,與他們的生活和成長息息相關,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瞭解自己的“哲學問題”。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馮特說過:邏輯是討論正確思維之法則。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推理常會出現不合邏輯的情況出現,一方面源於生活經驗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孩子缺乏邏輯思考能力。

兒童哲學,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最初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並形成好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在認知的不斷提升中,做出正確的、適合自己的選擇。

如雅思貝爾所說,哲學以一種簡單而激動人心的形式促使成人甚至孩子進行細密的思考。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為什麼兒童哲學很重要

最近有好幾項實證研究發現,幼童已經能夠進行批判思考。例如,3-4歲的孩子能夠分辨各種信息的可信度,尤其4歲的孩子更樂於在成人的話語中進行判斷與糾正。

兒童哲學作為最基本的哲學,由於孩子年齡的限制,無法教會孩子高深的推理知識,卻可以教會孩子初步分辨有關事情的真偽:

  • 評判一件事,是對還是錯;
  • 評判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每個人都活在邏輯世界中,而這種好的思考方式,能夠在孩子很小的過程中,給推理和思辨能力奠定好的基礎。

同時,還能夠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好的兒童哲學課,不會直接給出孩子想要的答案,而是在不斷的啟迪和引導中,讓孩子去思考,啟發他們的思維,最後形成以小見大、以局部看整體的對這個世界正確的認知。

每個孩子的優秀背後,都是由思維所引導,而讓孩子從小練就兼具智慧和良好思辨能力的習慣,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年夏天法國高考的哲學考試,屢屢讓國人震驚於這種“沒有標準答案”、“高度啟發性”的考試。

法國高中生不是高三突然讀了哲學,就有能力回答來自亞里士多德等哲人的千古難題。法國學生出色的思辨能力,在於法國向來有注重哲學的傳統,早在三十多年前,法國便建立起一套從幼兒園到高中,按不同年齡與學科特性打造的哲學課程。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成立了“兒童哲學實踐:跨文化對話和社會轉型的基”部門 (Chaire UNESCO)。

在中國,今年5月,來自平和雙語學校的高二女生林燕盈,在國際哲學奧林匹克比賽中奪得銀牌,實現了中國隊在這個項目上獎牌零突破。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林燕盈(左一)獲獎後,和哲奧賽評委合影

重視孩子思維發展的今天,比起機械人、寫代碼等實踐課程,強調思辨與創造的兒童哲學課程,是未來不可或缺的核心教育領域。

兒童哲學的意義,在於面對快速轉變的世界,大人不可能永遠知道的比孩子多,永遠當孩子的後盾。幫助孩子儘早培養獨立自主的思維能力、開創未來的創造力、處理問題的邏輯能力,是當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讓孩子有能力處理多變的未來的關鍵。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少兒哲學90問》兒童哲學課,特別針對少年兒童設計了9大主題

包括該年齡段的小朋友感興趣的話題,像是“人死後會去哪裡呢?”“有了計算器為什麼還要學數學?”“說謊一定是不對的嗎?”

透過小問題、中問題、大問題,層層的追問與分析,帶領小朋友從不同的視角反覆思考問題,就好像數學題不止有一種解題的方式。

通過課程,除了可以提高小朋友的主動探索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小朋友在最好的年紀學習正確的思考,最終成為自己的主人。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潘小慧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韓國建國大學Brain Pool研究學者

被譽為“臺灣兒童哲學第一人”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高浩容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臺灣 哲學諮商師、心理專欄作家

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

斐陶斐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成員

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博士

歷任大學講師、雜誌顧問、作家、編劇、公共事務部副主任

《現代家庭》、《上海中學生報》、“一個ONE”APP專欄作者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用哲學的眼光看問題

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思辨能力和求知慾

多位專家聯合打造,建立有體系的哲學啟蒙

層層追問,培養孩子善於提問的能力

"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父母的答案常常五花八門,比如,“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你是從別人家抱回來的”“你是撿來的”。這些看似具有“事實依據”的回答,實際上忽悠不了孩子。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從小具有思考能力,他們會基於事實做出初步判斷,當他問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要“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媽媽能得到關於生命這個話題的解釋。

當孩子漸漸長大,一些有關生命、愛等命題會出現在他們腦海中,他們會不斷的思考,不停的問。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是一定要教會孩子那些高深的學科,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知識聯繫起來,就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大寶庫,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無不充滿著哲學味道,也可以讓教育變得鮮活。

教孩子,不用繞道、捨近求遠,“拿起”生活,即可開始做起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生活,孩子思考的土壤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啟發孩子思考,引起孩子發問,這些問題中,經常還帶有一些哲學味道。

舉例一,小朋友問:“媽媽,愛是什麼?”

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大多是孩子從大人口中聽說過這個“不理解的詞語”,或是感受到了關於愛和想要表達愛。

但是,對於愛的論述,我們發現不可能給它一個精準的定義,我們只能通過各種描述,表達我們內心對愛的認識。

其實,還有許多隻能被我們思考和感受的概念,這些概念和愛一樣,我們無法給予定義,只能加以類比。

關於“愛是什麼”,我們可以這樣給孩子解釋,每個人都有關於愛的“專屬描述”,所以你可以多多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力,用類比法來描述你心目中的愛。

舉例二:孩子會問,“媽媽,人死後去了哪裡?”

當孩子提出這一問題,常常是身邊發生的“死亡”讓他困惑了,或是他在表達著對親人的愛和不捨。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重要的是你的內心保有一份屬於親人的記憶,只要他始終活在你的內心裡,他就永遠都在。

死亡是一個暫時無法給孩子解釋清楚的問題,但我們可以以此給孩子一個美好的願望。讓孩子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愛,對逝去的親人留有美好,增添孩子的幸福感。

當孩子提出問題,父母給予用心解釋,孩子會加入更多的思考在其中。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曾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也有哲學家說,孩子愛玩語言的遊戲就像彈奏音樂玩玩具一樣的自然。為什麼這麼說呢?孩子真的是好奇寶寶,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不但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更愛追問為什麼?直到不能再問為什麼才會停止。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這是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精神,什麼是關於事實的問題,為什麼則是關於原因的問題,你可以觀察孩子,也可以回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曾經問過“我是從哪裡來的?”“宇宙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如果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愛真理的學問,那麼孩子從小就已經展現出一個小小哲學家的樣貌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什麼是兒童哲學?

隨著孩子開始詢問生命的起源,探索宇宙的奧祕,開啟生活的認知,他已經在做兒童哲學範圍內的事了。

兒童哲學,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哲學範疇,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尼采等哲學家的精深哲學理論。而是基於孩子的認知,與他們的生活和成長息息相關,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瞭解自己的“哲學問題”。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馮特說過:邏輯是討論正確思維之法則。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推理常會出現不合邏輯的情況出現,一方面源於生活經驗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孩子缺乏邏輯思考能力。

兒童哲學,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最初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並形成好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在認知的不斷提升中,做出正確的、適合自己的選擇。

如雅思貝爾所說,哲學以一種簡單而激動人心的形式促使成人甚至孩子進行細密的思考。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為什麼兒童哲學很重要

最近有好幾項實證研究發現,幼童已經能夠進行批判思考。例如,3-4歲的孩子能夠分辨各種信息的可信度,尤其4歲的孩子更樂於在成人的話語中進行判斷與糾正。

兒童哲學作為最基本的哲學,由於孩子年齡的限制,無法教會孩子高深的推理知識,卻可以教會孩子初步分辨有關事情的真偽:

  • 評判一件事,是對還是錯;
  • 評判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每個人都活在邏輯世界中,而這種好的思考方式,能夠在孩子很小的過程中,給推理和思辨能力奠定好的基礎。

同時,還能夠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好的兒童哲學課,不會直接給出孩子想要的答案,而是在不斷的啟迪和引導中,讓孩子去思考,啟發他們的思維,最後形成以小見大、以局部看整體的對這個世界正確的認知。

每個孩子的優秀背後,都是由思維所引導,而讓孩子從小練就兼具智慧和良好思辨能力的習慣,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年夏天法國高考的哲學考試,屢屢讓國人震驚於這種“沒有標準答案”、“高度啟發性”的考試。

法國高中生不是高三突然讀了哲學,就有能力回答來自亞里士多德等哲人的千古難題。法國學生出色的思辨能力,在於法國向來有注重哲學的傳統,早在三十多年前,法國便建立起一套從幼兒園到高中,按不同年齡與學科特性打造的哲學課程。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成立了“兒童哲學實踐:跨文化對話和社會轉型的基”部門 (Chaire UNESCO)。

在中國,今年5月,來自平和雙語學校的高二女生林燕盈,在國際哲學奧林匹克比賽中奪得銀牌,實現了中國隊在這個項目上獎牌零突破。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林燕盈(左一)獲獎後,和哲奧賽評委合影

重視孩子思維發展的今天,比起機械人、寫代碼等實踐課程,強調思辨與創造的兒童哲學課程,是未來不可或缺的核心教育領域。

兒童哲學的意義,在於面對快速轉變的世界,大人不可能永遠知道的比孩子多,永遠當孩子的後盾。幫助孩子儘早培養獨立自主的思維能力、開創未來的創造力、處理問題的邏輯能力,是當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讓孩子有能力處理多變的未來的關鍵。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少兒哲學90問》兒童哲學課,特別針對少年兒童設計了9大主題

包括該年齡段的小朋友感興趣的話題,像是“人死後會去哪裡呢?”“有了計算器為什麼還要學數學?”“說謊一定是不對的嗎?”

透過小問題、中問題、大問題,層層的追問與分析,帶領小朋友從不同的視角反覆思考問題,就好像數學題不止有一種解題的方式。

通過課程,除了可以提高小朋友的主動探索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小朋友在最好的年紀學習正確的思考,最終成為自己的主人。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潘小慧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韓國建國大學Brain Pool研究學者

被譽為“臺灣兒童哲學第一人”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高浩容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臺灣 哲學諮商師、心理專欄作家

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

斐陶斐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成員

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博士

歷任大學講師、雜誌顧問、作家、編劇、公共事務部副主任

《現代家庭》、《上海中學生報》、“一個ONE”APP專欄作者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用哲學的眼光看問題

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思辨能力和求知慾

多位專家聯合打造,建立有體系的哲學啟蒙

層層追問,培養孩子善於提問的能力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中小學生

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大朋友

希望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的家長

對兒童哲學感興趣的老師或者機構

"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父母的答案常常五花八門,比如,“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你是從別人家抱回來的”“你是撿來的”。這些看似具有“事實依據”的回答,實際上忽悠不了孩子。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從小具有思考能力,他們會基於事實做出初步判斷,當他問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要“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媽媽能得到關於生命這個話題的解釋。

當孩子漸漸長大,一些有關生命、愛等命題會出現在他們腦海中,他們會不斷的思考,不停的問。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是一定要教會孩子那些高深的學科,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知識聯繫起來,就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大寶庫,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無不充滿著哲學味道,也可以讓教育變得鮮活。

教孩子,不用繞道、捨近求遠,“拿起”生活,即可開始做起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生活,孩子思考的土壤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啟發孩子思考,引起孩子發問,這些問題中,經常還帶有一些哲學味道。

舉例一,小朋友問:“媽媽,愛是什麼?”

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大多是孩子從大人口中聽說過這個“不理解的詞語”,或是感受到了關於愛和想要表達愛。

但是,對於愛的論述,我們發現不可能給它一個精準的定義,我們只能通過各種描述,表達我們內心對愛的認識。

其實,還有許多隻能被我們思考和感受的概念,這些概念和愛一樣,我們無法給予定義,只能加以類比。

關於“愛是什麼”,我們可以這樣給孩子解釋,每個人都有關於愛的“專屬描述”,所以你可以多多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力,用類比法來描述你心目中的愛。

舉例二:孩子會問,“媽媽,人死後去了哪裡?”

當孩子提出這一問題,常常是身邊發生的“死亡”讓他困惑了,或是他在表達著對親人的愛和不捨。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重要的是你的內心保有一份屬於親人的記憶,只要他始終活在你的內心裡,他就永遠都在。

死亡是一個暫時無法給孩子解釋清楚的問題,但我們可以以此給孩子一個美好的願望。讓孩子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愛,對逝去的親人留有美好,增添孩子的幸福感。

當孩子提出問題,父母給予用心解釋,孩子會加入更多的思考在其中。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曾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也有哲學家說,孩子愛玩語言的遊戲就像彈奏音樂玩玩具一樣的自然。為什麼這麼說呢?孩子真的是好奇寶寶,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不但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更愛追問為什麼?直到不能再問為什麼才會停止。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這是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精神,什麼是關於事實的問題,為什麼則是關於原因的問題,你可以觀察孩子,也可以回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曾經問過“我是從哪裡來的?”“宇宙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如果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愛真理的學問,那麼孩子從小就已經展現出一個小小哲學家的樣貌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什麼是兒童哲學?

隨著孩子開始詢問生命的起源,探索宇宙的奧祕,開啟生活的認知,他已經在做兒童哲學範圍內的事了。

兒童哲學,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哲學範疇,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尼采等哲學家的精深哲學理論。而是基於孩子的認知,與他們的生活和成長息息相關,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瞭解自己的“哲學問題”。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馮特說過:邏輯是討論正確思維之法則。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推理常會出現不合邏輯的情況出現,一方面源於生活經驗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孩子缺乏邏輯思考能力。

兒童哲學,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最初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並形成好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在認知的不斷提升中,做出正確的、適合自己的選擇。

如雅思貝爾所說,哲學以一種簡單而激動人心的形式促使成人甚至孩子進行細密的思考。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為什麼兒童哲學很重要

最近有好幾項實證研究發現,幼童已經能夠進行批判思考。例如,3-4歲的孩子能夠分辨各種信息的可信度,尤其4歲的孩子更樂於在成人的話語中進行判斷與糾正。

兒童哲學作為最基本的哲學,由於孩子年齡的限制,無法教會孩子高深的推理知識,卻可以教會孩子初步分辨有關事情的真偽:

  • 評判一件事,是對還是錯;
  • 評判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每個人都活在邏輯世界中,而這種好的思考方式,能夠在孩子很小的過程中,給推理和思辨能力奠定好的基礎。

同時,還能夠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好的兒童哲學課,不會直接給出孩子想要的答案,而是在不斷的啟迪和引導中,讓孩子去思考,啟發他們的思維,最後形成以小見大、以局部看整體的對這個世界正確的認知。

每個孩子的優秀背後,都是由思維所引導,而讓孩子從小練就兼具智慧和良好思辨能力的習慣,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年夏天法國高考的哲學考試,屢屢讓國人震驚於這種“沒有標準答案”、“高度啟發性”的考試。

法國高中生不是高三突然讀了哲學,就有能力回答來自亞里士多德等哲人的千古難題。法國學生出色的思辨能力,在於法國向來有注重哲學的傳統,早在三十多年前,法國便建立起一套從幼兒園到高中,按不同年齡與學科特性打造的哲學課程。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成立了“兒童哲學實踐:跨文化對話和社會轉型的基”部門 (Chaire UNESCO)。

在中國,今年5月,來自平和雙語學校的高二女生林燕盈,在國際哲學奧林匹克比賽中奪得銀牌,實現了中國隊在這個項目上獎牌零突破。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林燕盈(左一)獲獎後,和哲奧賽評委合影

重視孩子思維發展的今天,比起機械人、寫代碼等實踐課程,強調思辨與創造的兒童哲學課程,是未來不可或缺的核心教育領域。

兒童哲學的意義,在於面對快速轉變的世界,大人不可能永遠知道的比孩子多,永遠當孩子的後盾。幫助孩子儘早培養獨立自主的思維能力、開創未來的創造力、處理問題的邏輯能力,是當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讓孩子有能力處理多變的未來的關鍵。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少兒哲學90問》兒童哲學課,特別針對少年兒童設計了9大主題

包括該年齡段的小朋友感興趣的話題,像是“人死後會去哪裡呢?”“有了計算器為什麼還要學數學?”“說謊一定是不對的嗎?”

透過小問題、中問題、大問題,層層的追問與分析,帶領小朋友從不同的視角反覆思考問題,就好像數學題不止有一種解題的方式。

通過課程,除了可以提高小朋友的主動探索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小朋友在最好的年紀學習正確的思考,最終成為自己的主人。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潘小慧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韓國建國大學Brain Pool研究學者

被譽為“臺灣兒童哲學第一人”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高浩容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臺灣 哲學諮商師、心理專欄作家

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

斐陶斐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成員

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博士

歷任大學講師、雜誌顧問、作家、編劇、公共事務部副主任

《現代家庭》、《上海中學生報》、“一個ONE”APP專欄作者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用哲學的眼光看問題

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思辨能力和求知慾

多位專家聯合打造,建立有體系的哲學啟蒙

層層追問,培養孩子善於提問的能力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中小學生

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大朋友

希望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的家長

對兒童哲學感興趣的老師或者機構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1、90節少年哲學課

2、每天10分鐘,學會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

3、豐富經典故事解讀和哲學家的趣聞,讓哲學變得更有趣

"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父母的答案常常五花八門,比如,“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你是從別人家抱回來的”“你是撿來的”。這些看似具有“事實依據”的回答,實際上忽悠不了孩子。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從小具有思考能力,他們會基於事實做出初步判斷,當他問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要“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媽媽能得到關於生命這個話題的解釋。

當孩子漸漸長大,一些有關生命、愛等命題會出現在他們腦海中,他們會不斷的思考,不停的問。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是一定要教會孩子那些高深的學科,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知識聯繫起來,就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大寶庫,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無不充滿著哲學味道,也可以讓教育變得鮮活。

教孩子,不用繞道、捨近求遠,“拿起”生活,即可開始做起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生活,孩子思考的土壤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啟發孩子思考,引起孩子發問,這些問題中,經常還帶有一些哲學味道。

舉例一,小朋友問:“媽媽,愛是什麼?”

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大多是孩子從大人口中聽說過這個“不理解的詞語”,或是感受到了關於愛和想要表達愛。

但是,對於愛的論述,我們發現不可能給它一個精準的定義,我們只能通過各種描述,表達我們內心對愛的認識。

其實,還有許多隻能被我們思考和感受的概念,這些概念和愛一樣,我們無法給予定義,只能加以類比。

關於“愛是什麼”,我們可以這樣給孩子解釋,每個人都有關於愛的“專屬描述”,所以你可以多多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力,用類比法來描述你心目中的愛。

舉例二:孩子會問,“媽媽,人死後去了哪裡?”

當孩子提出這一問題,常常是身邊發生的“死亡”讓他困惑了,或是他在表達著對親人的愛和不捨。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重要的是你的內心保有一份屬於親人的記憶,只要他始終活在你的內心裡,他就永遠都在。

死亡是一個暫時無法給孩子解釋清楚的問題,但我們可以以此給孩子一個美好的願望。讓孩子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愛,對逝去的親人留有美好,增添孩子的幸福感。

當孩子提出問題,父母給予用心解釋,孩子會加入更多的思考在其中。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曾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也有哲學家說,孩子愛玩語言的遊戲就像彈奏音樂玩玩具一樣的自然。為什麼這麼說呢?孩子真的是好奇寶寶,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不但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更愛追問為什麼?直到不能再問為什麼才會停止。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這是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精神,什麼是關於事實的問題,為什麼則是關於原因的問題,你可以觀察孩子,也可以回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曾經問過“我是從哪裡來的?”“宇宙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如果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愛真理的學問,那麼孩子從小就已經展現出一個小小哲學家的樣貌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什麼是兒童哲學?

隨著孩子開始詢問生命的起源,探索宇宙的奧祕,開啟生活的認知,他已經在做兒童哲學範圍內的事了。

兒童哲學,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哲學範疇,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尼采等哲學家的精深哲學理論。而是基於孩子的認知,與他們的生活和成長息息相關,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瞭解自己的“哲學問題”。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馮特說過:邏輯是討論正確思維之法則。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推理常會出現不合邏輯的情況出現,一方面源於生活經驗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孩子缺乏邏輯思考能力。

兒童哲學,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最初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並形成好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在認知的不斷提升中,做出正確的、適合自己的選擇。

如雅思貝爾所說,哲學以一種簡單而激動人心的形式促使成人甚至孩子進行細密的思考。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為什麼兒童哲學很重要

最近有好幾項實證研究發現,幼童已經能夠進行批判思考。例如,3-4歲的孩子能夠分辨各種信息的可信度,尤其4歲的孩子更樂於在成人的話語中進行判斷與糾正。

兒童哲學作為最基本的哲學,由於孩子年齡的限制,無法教會孩子高深的推理知識,卻可以教會孩子初步分辨有關事情的真偽:

  • 評判一件事,是對還是錯;
  • 評判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每個人都活在邏輯世界中,而這種好的思考方式,能夠在孩子很小的過程中,給推理和思辨能力奠定好的基礎。

同時,還能夠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好的兒童哲學課,不會直接給出孩子想要的答案,而是在不斷的啟迪和引導中,讓孩子去思考,啟發他們的思維,最後形成以小見大、以局部看整體的對這個世界正確的認知。

每個孩子的優秀背後,都是由思維所引導,而讓孩子從小練就兼具智慧和良好思辨能力的習慣,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年夏天法國高考的哲學考試,屢屢讓國人震驚於這種“沒有標準答案”、“高度啟發性”的考試。

法國高中生不是高三突然讀了哲學,就有能力回答來自亞里士多德等哲人的千古難題。法國學生出色的思辨能力,在於法國向來有注重哲學的傳統,早在三十多年前,法國便建立起一套從幼兒園到高中,按不同年齡與學科特性打造的哲學課程。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成立了“兒童哲學實踐:跨文化對話和社會轉型的基”部門 (Chaire UNESCO)。

在中國,今年5月,來自平和雙語學校的高二女生林燕盈,在國際哲學奧林匹克比賽中奪得銀牌,實現了中國隊在這個項目上獎牌零突破。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林燕盈(左一)獲獎後,和哲奧賽評委合影

重視孩子思維發展的今天,比起機械人、寫代碼等實踐課程,強調思辨與創造的兒童哲學課程,是未來不可或缺的核心教育領域。

兒童哲學的意義,在於面對快速轉變的世界,大人不可能永遠知道的比孩子多,永遠當孩子的後盾。幫助孩子儘早培養獨立自主的思維能力、開創未來的創造力、處理問題的邏輯能力,是當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讓孩子有能力處理多變的未來的關鍵。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少兒哲學90問》兒童哲學課,特別針對少年兒童設計了9大主題

包括該年齡段的小朋友感興趣的話題,像是“人死後會去哪裡呢?”“有了計算器為什麼還要學數學?”“說謊一定是不對的嗎?”

透過小問題、中問題、大問題,層層的追問與分析,帶領小朋友從不同的視角反覆思考問題,就好像數學題不止有一種解題的方式。

通過課程,除了可以提高小朋友的主動探索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小朋友在最好的年紀學習正確的思考,最終成為自己的主人。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潘小慧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韓國建國大學Brain Pool研究學者

被譽為“臺灣兒童哲學第一人”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高浩容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臺灣 哲學諮商師、心理專欄作家

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

斐陶斐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成員

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博士

歷任大學講師、雜誌顧問、作家、編劇、公共事務部副主任

《現代家庭》、《上海中學生報》、“一個ONE”APP專欄作者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用哲學的眼光看問題

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思辨能力和求知慾

多位專家聯合打造,建立有體系的哲學啟蒙

層層追問,培養孩子善於提問的能力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中小學生

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大朋友

希望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的家長

對兒童哲學感興趣的老師或者機構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1、90節少年哲學課

2、每天10分鐘,學會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

3、豐富經典故事解讀和哲學家的趣聞,讓哲學變得更有趣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開篇:

  1. 哲學家是幹什麼的?
  2. 如果我的爸爸是哲學家?

生活問題

  1. 爸媽說的都對嗎?
  2. 不想上學怎麼辦?
  3. 換個爸媽可以嗎?
  4. 我想要一個弟弟。
  5. 為什麼一定要聽話?
  6. 誰是最好的老師?
  7. 一定要每天刷牙嗎?
  8. 為什麼爸媽不給我買手機?
  9. 鄰居家有車,我家為什麼沒有?
  10. 看醫生好可怕,怎麼辦?
  11. (特別篇)蘇格拉底怕老婆嗎?

信仰問題

  1. 人死了之後會去哪裡?
  2. 世界上真的有報應嗎?
  3. 上天堂、下地獄,誰決定?
  4. 和尚為什麼沒頭髮?
  5. 媽媽為什麼要吃素?
  6. 禱告有用嗎?
  7. 為什麼要有葬禮?
  8. 有信仰就不能說謊嗎?
  9. 爺爺說「人在做,天在看」,天是誰?
  10. 為什麼人要對著塑像許願?
  11. (特別篇)哲學家一定是男生嗎?

真理問題

  1. 殘疾人跟普通人不一樣嗎?
  2. 貓能聽懂我在說什麼嗎?
  3. 恐龍存在過嗎?
  4. 看不見的東西,它存在嗎?
  5. 有計算器為什麼還要學數學?
  6. 牛頓是哲學家,還是物理學家?
  7. 留長頭髮的一定是女生嗎?
  8. 我覺得冷,弟弟覺得熱,誰對?
  9. 如果每件事情都做「錯」,會怎麼樣?
  10.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11. (特別篇)狗可以學哲學嗎?

自我問題

  1.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
  2. 我們生下來就知道自己的性別嗎?
  3. 感覺孤獨的時候該怎麼辦?
  4. 不出生行不行?
  5. 不想長大怎麼辦?
  6. 人一定會老嗎?
  7. 人一定要開心嗎?
  8. 長大該做什麼呢?
  9. 感覺自己不受歡迎怎麼辦?
  10. 人可以獨自一個人活著嗎?
  11. (特別篇)學哲學有什麼好處?

美的問題

  1. 為什麼滿分是一百分?
  2. 男生可以穿裙子嗎?
  3. 為什麼有些東西小時候覺得漂亮,長大就不覺得了?
  4. 藝術為什麼那麼難懂?
  5. 為什麼過年好多東西都用紅色?
  6. 審美需要學習嗎?
  7. 醜是什麼?
  8. 不美也不醜的是什麼?
  9. 美一定要通過感官感受嗎?
  10. 爸媽不會拉小提琴,為什麼要求我會?
  11. (特別篇)哲學能拍成動畫片嗎?

道德問題

  1. 人都有良知嗎?
  2. 誰有權力審判別人?
  3. 善、惡是一定的嗎?
  4. 說謊一定不對嗎?
  5. 承諾一定要履行嗎?
  6. 做善事的人一定是好人嗎?
  7. 看見同學作弊怎麼辦?
  8. 為什麼有些寧願狡辯,也不肯認錯?
  9. 為什麼有些人做壞事沒有被懲罰?
  10. 爸媽不准我們做的事情都有道理嗎?
  11. (特別篇)討厭哲學可以嗎?

社會問題

  1. 為什麼不公平讓人難受?
  2. 有錢重要嗎?
  3. 奶奶吃飯吧唧嘴,該勸阻她嗎?
  4. 為什麼有人喜歡佔小便宜?
  5. 為什麼世界上有窮人?
  6. 為什麼有人討厭說方言的人?
  7. 討厭自己的家,怎麼辦?
  8. 為什麼有人討厭外地人?
  9. “先有國,才有家”該怎麼理解?
  10. 公平重要,還是自由重要?
  11. (特別篇)中國有哲學家嗎?

現代問題

  1. 爸媽為什麼要離婚?
  2. 買黃牛票哪裡不對?
  3. 為什麼有人要移民?
  4. 人的壽命越來越長,是好事還是壞事?
  5. 什麼是愛?
  6. 為什麼有些事情明明知道會失敗,卻還是要做?
  7. 臺灣雲豹為什麼絕種?
  8. 如果有一種藥,吃了就會快樂,該吃嗎?
  9. 一百年後的人會怎麼看我們呢?
  10. 人活著可以沒有任何煩惱嗎?
  11. (特別篇)如果哲學那麼重要,為什麼學校沒有哲學課?


《少兒哲學90問》現在可以免費試聽啦!點擊左下方“瞭解更多”,即可收聽!

"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父母的答案常常五花八門,比如,“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你是從別人家抱回來的”“你是撿來的”。這些看似具有“事實依據”的回答,實際上忽悠不了孩子。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從小具有思考能力,他們會基於事實做出初步判斷,當他問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要“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媽媽能得到關於生命這個話題的解釋。

當孩子漸漸長大,一些有關生命、愛等命題會出現在他們腦海中,他們會不斷的思考,不停的問。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是一定要教會孩子那些高深的學科,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知識聯繫起來,就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大寶庫,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無不充滿著哲學味道,也可以讓教育變得鮮活。

教孩子,不用繞道、捨近求遠,“拿起”生活,即可開始做起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生活,孩子思考的土壤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啟發孩子思考,引起孩子發問,這些問題中,經常還帶有一些哲學味道。

舉例一,小朋友問:“媽媽,愛是什麼?”

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大多是孩子從大人口中聽說過這個“不理解的詞語”,或是感受到了關於愛和想要表達愛。

但是,對於愛的論述,我們發現不可能給它一個精準的定義,我們只能通過各種描述,表達我們內心對愛的認識。

其實,還有許多隻能被我們思考和感受的概念,這些概念和愛一樣,我們無法給予定義,只能加以類比。

關於“愛是什麼”,我們可以這樣給孩子解釋,每個人都有關於愛的“專屬描述”,所以你可以多多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力,用類比法來描述你心目中的愛。

舉例二:孩子會問,“媽媽,人死後去了哪裡?”

當孩子提出這一問題,常常是身邊發生的“死亡”讓他困惑了,或是他在表達著對親人的愛和不捨。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重要的是你的內心保有一份屬於親人的記憶,只要他始終活在你的內心裡,他就永遠都在。

死亡是一個暫時無法給孩子解釋清楚的問題,但我們可以以此給孩子一個美好的願望。讓孩子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愛,對逝去的親人留有美好,增添孩子的幸福感。

當孩子提出問題,父母給予用心解釋,孩子會加入更多的思考在其中。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曾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也有哲學家說,孩子愛玩語言的遊戲就像彈奏音樂玩玩具一樣的自然。為什麼這麼說呢?孩子真的是好奇寶寶,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不但愛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更愛追問為什麼?直到不能再問為什麼才會停止。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這是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精神,什麼是關於事實的問題,為什麼則是關於原因的問題,你可以觀察孩子,也可以回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曾經問過“我是從哪裡來的?”“宇宙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如果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愛真理的學問,那麼孩子從小就已經展現出一個小小哲學家的樣貌了。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什麼是兒童哲學?

隨著孩子開始詢問生命的起源,探索宇宙的奧祕,開啟生活的認知,他已經在做兒童哲學範圍內的事了。

兒童哲學,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哲學範疇,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尼采等哲學家的精深哲學理論。而是基於孩子的認知,與他們的生活和成長息息相關,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瞭解自己的“哲學問題”。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馮特說過:邏輯是討論正確思維之法則。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推理常會出現不合邏輯的情況出現,一方面源於生活經驗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孩子缺乏邏輯思考能力。

兒童哲學,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最初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並形成好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在認知的不斷提升中,做出正確的、適合自己的選擇。

如雅思貝爾所說,哲學以一種簡單而激動人心的形式促使成人甚至孩子進行細密的思考。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為什麼兒童哲學很重要

最近有好幾項實證研究發現,幼童已經能夠進行批判思考。例如,3-4歲的孩子能夠分辨各種信息的可信度,尤其4歲的孩子更樂於在成人的話語中進行判斷與糾正。

兒童哲學作為最基本的哲學,由於孩子年齡的限制,無法教會孩子高深的推理知識,卻可以教會孩子初步分辨有關事情的真偽:

  • 評判一件事,是對還是錯;
  • 評判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每個人都活在邏輯世界中,而這種好的思考方式,能夠在孩子很小的過程中,給推理和思辨能力奠定好的基礎。

同時,還能夠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好的兒童哲學課,不會直接給出孩子想要的答案,而是在不斷的啟迪和引導中,讓孩子去思考,啟發他們的思維,最後形成以小見大、以局部看整體的對這個世界正確的認知。

每個孩子的優秀背後,都是由思維所引導,而讓孩子從小練就兼具智慧和良好思辨能力的習慣,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每年夏天法國高考的哲學考試,屢屢讓國人震驚於這種“沒有標準答案”、“高度啟發性”的考試。

法國高中生不是高三突然讀了哲學,就有能力回答來自亞里士多德等哲人的千古難題。法國學生出色的思辨能力,在於法國向來有注重哲學的傳統,早在三十多年前,法國便建立起一套從幼兒園到高中,按不同年齡與學科特性打造的哲學課程。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成立了“兒童哲學實踐:跨文化對話和社會轉型的基”部門 (Chaire UNESCO)。

在中國,今年5月,來自平和雙語學校的高二女生林燕盈,在國際哲學奧林匹克比賽中奪得銀牌,實現了中國隊在這個項目上獎牌零突破。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林燕盈(左一)獲獎後,和哲奧賽評委合影

重視孩子思維發展的今天,比起機械人、寫代碼等實踐課程,強調思辨與創造的兒童哲學課程,是未來不可或缺的核心教育領域。

兒童哲學的意義,在於面對快速轉變的世界,大人不可能永遠知道的比孩子多,永遠當孩子的後盾。幫助孩子儘早培養獨立自主的思維能力、開創未來的創造力、處理問題的邏輯能力,是當前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讓孩子有能力處理多變的未來的關鍵。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少兒哲學90問》兒童哲學課,特別針對少年兒童設計了9大主題

包括該年齡段的小朋友感興趣的話題,像是“人死後會去哪裡呢?”“有了計算器為什麼還要學數學?”“說謊一定是不對的嗎?”

透過小問題、中問題、大問題,層層的追問與分析,帶領小朋友從不同的視角反覆思考問題,就好像數學題不止有一種解題的方式。

通過課程,除了可以提高小朋友的主動探索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小朋友在最好的年紀學習正確的思考,最終成為自己的主人。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潘小慧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韓國建國大學Brain Pool研究學者

被譽為“臺灣兒童哲學第一人”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高浩容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臺灣 哲學諮商師、心理專欄作家

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

斐陶斐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成員

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博士

歷任大學講師、雜誌顧問、作家、編劇、公共事務部副主任

《現代家庭》、《上海中學生報》、“一個ONE”APP專欄作者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用哲學的眼光看問題

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思辨能力和求知慾

多位專家聯合打造,建立有體系的哲學啟蒙

層層追問,培養孩子善於提問的能力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中小學生

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大朋友

希望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的家長

對兒童哲學感興趣的老師或者機構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1、90節少年哲學課

2、每天10分鐘,學會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

3、豐富經典故事解讀和哲學家的趣聞,讓哲學變得更有趣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開篇:

  1. 哲學家是幹什麼的?
  2. 如果我的爸爸是哲學家?

生活問題

  1. 爸媽說的都對嗎?
  2. 不想上學怎麼辦?
  3. 換個爸媽可以嗎?
  4. 我想要一個弟弟。
  5. 為什麼一定要聽話?
  6. 誰是最好的老師?
  7. 一定要每天刷牙嗎?
  8. 為什麼爸媽不給我買手機?
  9. 鄰居家有車,我家為什麼沒有?
  10. 看醫生好可怕,怎麼辦?
  11. (特別篇)蘇格拉底怕老婆嗎?

信仰問題

  1. 人死了之後會去哪裡?
  2. 世界上真的有報應嗎?
  3. 上天堂、下地獄,誰決定?
  4. 和尚為什麼沒頭髮?
  5. 媽媽為什麼要吃素?
  6. 禱告有用嗎?
  7. 為什麼要有葬禮?
  8. 有信仰就不能說謊嗎?
  9. 爺爺說「人在做,天在看」,天是誰?
  10. 為什麼人要對著塑像許願?
  11. (特別篇)哲學家一定是男生嗎?

真理問題

  1. 殘疾人跟普通人不一樣嗎?
  2. 貓能聽懂我在說什麼嗎?
  3. 恐龍存在過嗎?
  4. 看不見的東西,它存在嗎?
  5. 有計算器為什麼還要學數學?
  6. 牛頓是哲學家,還是物理學家?
  7. 留長頭髮的一定是女生嗎?
  8. 我覺得冷,弟弟覺得熱,誰對?
  9. 如果每件事情都做「錯」,會怎麼樣?
  10.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11. (特別篇)狗可以學哲學嗎?

自我問題

  1.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
  2. 我們生下來就知道自己的性別嗎?
  3. 感覺孤獨的時候該怎麼辦?
  4. 不出生行不行?
  5. 不想長大怎麼辦?
  6. 人一定會老嗎?
  7. 人一定要開心嗎?
  8. 長大該做什麼呢?
  9. 感覺自己不受歡迎怎麼辦?
  10. 人可以獨自一個人活著嗎?
  11. (特別篇)學哲學有什麼好處?

美的問題

  1. 為什麼滿分是一百分?
  2. 男生可以穿裙子嗎?
  3. 為什麼有些東西小時候覺得漂亮,長大就不覺得了?
  4. 藝術為什麼那麼難懂?
  5. 為什麼過年好多東西都用紅色?
  6. 審美需要學習嗎?
  7. 醜是什麼?
  8. 不美也不醜的是什麼?
  9. 美一定要通過感官感受嗎?
  10. 爸媽不會拉小提琴,為什麼要求我會?
  11. (特別篇)哲學能拍成動畫片嗎?

道德問題

  1. 人都有良知嗎?
  2. 誰有權力審判別人?
  3. 善、惡是一定的嗎?
  4. 說謊一定不對嗎?
  5. 承諾一定要履行嗎?
  6. 做善事的人一定是好人嗎?
  7. 看見同學作弊怎麼辦?
  8. 為什麼有些寧願狡辯,也不肯認錯?
  9. 為什麼有些人做壞事沒有被懲罰?
  10. 爸媽不准我們做的事情都有道理嗎?
  11. (特別篇)討厭哲學可以嗎?

社會問題

  1. 為什麼不公平讓人難受?
  2. 有錢重要嗎?
  3. 奶奶吃飯吧唧嘴,該勸阻她嗎?
  4. 為什麼有人喜歡佔小便宜?
  5. 為什麼世界上有窮人?
  6. 為什麼有人討厭說方言的人?
  7. 討厭自己的家,怎麼辦?
  8. 為什麼有人討厭外地人?
  9. “先有國,才有家”該怎麼理解?
  10. 公平重要,還是自由重要?
  11. (特別篇)中國有哲學家嗎?

現代問題

  1. 爸媽為什麼要離婚?
  2. 買黃牛票哪裡不對?
  3. 為什麼有人要移民?
  4. 人的壽命越來越長,是好事還是壞事?
  5. 什麼是愛?
  6. 為什麼有些事情明明知道會失敗,卻還是要做?
  7. 臺灣雲豹為什麼絕種?
  8. 如果有一種藥,吃了就會快樂,該吃嗎?
  9. 一百年後的人會怎麼看我們呢?
  10. 人活著可以沒有任何煩惱嗎?
  11. (特別篇)如果哲學那麼重要,為什麼學校沒有哲學課?


《少兒哲學90問》現在可以免費試聽啦!點擊左下方“瞭解更多”,即可收聽!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每個孩子都缺一堂哲學課

歡迎小朋友們享受哲學之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