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不完美媽媽 胡可 孔融 聰明孩子養成記 大學 大孩子家庭教育 2019-09-18
"
"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來源 | 秋葵媽媽

"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來源 | 秋葵媽媽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人說一兒一女是福氣,住我隔壁的琳姐就是大家口中的福氣人。

三歲多的兒子活潑可愛,一歲大的女兒正搖搖擺擺地開始學走路。

福氣歸福氣,可說起一人帶兩個孩子的煩惱,琳姐就連連搖頭:“兩個孩子湊在一起不省心呢!我們家這大寶啊……”

正說話間,只見小寶“哥哥、哥哥”叫著,想要大寶手裡的玩具。

大寶警惕著不肯給,糾纏不下,順手就推了一下妹妹。

站不穩的二寶一屁股摔倒在地,頓時“哇哇”大哭起來。

“大寶,你怎麼又打妹妹,你是哥哥,你要讓一讓妹妹啊!”

氣急的琳姐頓時提高了八度聲音,照著大寶屁股就是一巴掌。

這倒好,二寶哭,大寶也委屈地大哭,場面頓時混亂不已。

"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來源 | 秋葵媽媽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人說一兒一女是福氣,住我隔壁的琳姐就是大家口中的福氣人。

三歲多的兒子活潑可愛,一歲大的女兒正搖搖擺擺地開始學走路。

福氣歸福氣,可說起一人帶兩個孩子的煩惱,琳姐就連連搖頭:“兩個孩子湊在一起不省心呢!我們家這大寶啊……”

正說話間,只見小寶“哥哥、哥哥”叫著,想要大寶手裡的玩具。

大寶警惕著不肯給,糾纏不下,順手就推了一下妹妹。

站不穩的二寶一屁股摔倒在地,頓時“哇哇”大哭起來。

“大寶,你怎麼又打妹妹,你是哥哥,你要讓一讓妹妹啊!”

氣急的琳姐頓時提高了八度聲音,照著大寶屁股就是一巴掌。

這倒好,二寶哭,大寶也委屈地大哭,場面頓時混亂不已。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家有二寶,雞飛狗跳的生活成日常

其實不止是林嬸家,很多二胎家庭都陷入“因愛生恨”的苦惱裡。

老二來臨,老大變樣,老大總是偷偷打老二怎麼辦?

記得在一次同學聚會裡,幾個二胎家庭探討起這個問題,也是越聊越感傷:

“老大總愛掐弟弟的臉,很用勁地掐,每次都是趁我不注意的時候,責問他又不承認,再問就哭,唉……”

“姐姐以前很聽話,可弟弟出生後,人卻變了樣。前一刻還是好好跟弟弟一起坐在沙發上玩。

突然之間抬手就是一巴掌,狠狠把弟弟推倒在,更是常有的事兒。”

明明是手足同胞,父母們幻想的兄友弟恭。

到現實中卻換了一副模樣:少了相親相愛的感人畫面,卻多了相愛相殺的狗血劇情。

我曾笑問苦惱不堪的二寶家長們:“那你們怎麼處理的?”

同學雙手一攤,訴苦:“還能怎麼辦?一面告訴大寶,爸爸媽媽依然都愛著他。

一面讓他懂事,讓一讓弟弟妹妹們唄,誰讓他是大寶呢?

"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來源 | 秋葵媽媽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人說一兒一女是福氣,住我隔壁的琳姐就是大家口中的福氣人。

三歲多的兒子活潑可愛,一歲大的女兒正搖搖擺擺地開始學走路。

福氣歸福氣,可說起一人帶兩個孩子的煩惱,琳姐就連連搖頭:“兩個孩子湊在一起不省心呢!我們家這大寶啊……”

正說話間,只見小寶“哥哥、哥哥”叫著,想要大寶手裡的玩具。

大寶警惕著不肯給,糾纏不下,順手就推了一下妹妹。

站不穩的二寶一屁股摔倒在地,頓時“哇哇”大哭起來。

“大寶,你怎麼又打妹妹,你是哥哥,你要讓一讓妹妹啊!”

氣急的琳姐頓時提高了八度聲音,照著大寶屁股就是一巴掌。

這倒好,二寶哭,大寶也委屈地大哭,場面頓時混亂不已。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家有二寶,雞飛狗跳的生活成日常

其實不止是林嬸家,很多二胎家庭都陷入“因愛生恨”的苦惱裡。

老二來臨,老大變樣,老大總是偷偷打老二怎麼辦?

記得在一次同學聚會裡,幾個二胎家庭探討起這個問題,也是越聊越感傷:

“老大總愛掐弟弟的臉,很用勁地掐,每次都是趁我不注意的時候,責問他又不承認,再問就哭,唉……”

“姐姐以前很聽話,可弟弟出生後,人卻變了樣。前一刻還是好好跟弟弟一起坐在沙發上玩。

突然之間抬手就是一巴掌,狠狠把弟弟推倒在,更是常有的事兒。”

明明是手足同胞,父母們幻想的兄友弟恭。

到現實中卻換了一副模樣:少了相親相愛的感人畫面,卻多了相愛相殺的狗血劇情。

我曾笑問苦惱不堪的二寶家長們:“那你們怎麼處理的?”

同學雙手一攤,訴苦:“還能怎麼辦?一面告訴大寶,爸爸媽媽依然都愛著他。

一面讓他懂事,讓一讓弟弟妹妹們唄,誰讓他是大寶呢?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是啊,誰讓他是大寶呢?大的讓小的,不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孔融讓梨的典故不也從小這麼教育我們長大?

可往往,我們只看到大寶的“霸”,卻沒有看到大寶心裡的“傷”。

記起《少年說》裡的一幕,至今都為臺上那個女孩的話,內心隱傷。

這位六年級的女孩說自己的父親處理事情時很獨斷,妹妹特別喜歡招惹她。每次自己想要“教育”妹妹時,妹妹就會跑去告爸爸。

而隨之,父親總是二話不說轉頭“教訓”她。

女孩訴求:爸爸,你是不是下一次可以在瞭解真相之後再來教訓我?

這位父親承認自己平時不太在意,但是在妹妹這件事上。他卻堅稱:

“你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古人都知道‘以大讓小’,你又比妹妹大了6歲,這個道理還用爸爸說嗎?”

“妹妹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父親的話,令女孩寒心啜泣。

縱觀無數家庭,多少大寶在“禮讓”中受傷:好吃的,先要讓給小的。好玩的,也要先讓給小的。

哪怕是小的做錯了事,大的也要讓著先道歉?

“我永遠都比她大6歲,難道要我讓著她一輩子嗎?”

女孩最後的申辯猶在耳旁,她的呼聲,或許是很多大寶共同的心聲。

"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來源 | 秋葵媽媽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人說一兒一女是福氣,住我隔壁的琳姐就是大家口中的福氣人。

三歲多的兒子活潑可愛,一歲大的女兒正搖搖擺擺地開始學走路。

福氣歸福氣,可說起一人帶兩個孩子的煩惱,琳姐就連連搖頭:“兩個孩子湊在一起不省心呢!我們家這大寶啊……”

正說話間,只見小寶“哥哥、哥哥”叫著,想要大寶手裡的玩具。

大寶警惕著不肯給,糾纏不下,順手就推了一下妹妹。

站不穩的二寶一屁股摔倒在地,頓時“哇哇”大哭起來。

“大寶,你怎麼又打妹妹,你是哥哥,你要讓一讓妹妹啊!”

氣急的琳姐頓時提高了八度聲音,照著大寶屁股就是一巴掌。

這倒好,二寶哭,大寶也委屈地大哭,場面頓時混亂不已。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家有二寶,雞飛狗跳的生活成日常

其實不止是林嬸家,很多二胎家庭都陷入“因愛生恨”的苦惱裡。

老二來臨,老大變樣,老大總是偷偷打老二怎麼辦?

記得在一次同學聚會裡,幾個二胎家庭探討起這個問題,也是越聊越感傷:

“老大總愛掐弟弟的臉,很用勁地掐,每次都是趁我不注意的時候,責問他又不承認,再問就哭,唉……”

“姐姐以前很聽話,可弟弟出生後,人卻變了樣。前一刻還是好好跟弟弟一起坐在沙發上玩。

突然之間抬手就是一巴掌,狠狠把弟弟推倒在,更是常有的事兒。”

明明是手足同胞,父母們幻想的兄友弟恭。

到現實中卻換了一副模樣:少了相親相愛的感人畫面,卻多了相愛相殺的狗血劇情。

我曾笑問苦惱不堪的二寶家長們:“那你們怎麼處理的?”

同學雙手一攤,訴苦:“還能怎麼辦?一面告訴大寶,爸爸媽媽依然都愛著他。

一面讓他懂事,讓一讓弟弟妹妹們唄,誰讓他是大寶呢?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是啊,誰讓他是大寶呢?大的讓小的,不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孔融讓梨的典故不也從小這麼教育我們長大?

可往往,我們只看到大寶的“霸”,卻沒有看到大寶心裡的“傷”。

記起《少年說》裡的一幕,至今都為臺上那個女孩的話,內心隱傷。

這位六年級的女孩說自己的父親處理事情時很獨斷,妹妹特別喜歡招惹她。每次自己想要“教育”妹妹時,妹妹就會跑去告爸爸。

而隨之,父親總是二話不說轉頭“教訓”她。

女孩訴求:爸爸,你是不是下一次可以在瞭解真相之後再來教訓我?

這位父親承認自己平時不太在意,但是在妹妹這件事上。他卻堅稱:

“你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古人都知道‘以大讓小’,你又比妹妹大了6歲,這個道理還用爸爸說嗎?”

“妹妹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父親的話,令女孩寒心啜泣。

縱觀無數家庭,多少大寶在“禮讓”中受傷:好吃的,先要讓給小的。好玩的,也要先讓給小的。

哪怕是小的做錯了事,大的也要讓著先道歉?

“我永遠都比她大6歲,難道要我讓著她一輩子嗎?”

女孩最後的申辯猶在耳旁,她的呼聲,或許是很多大寶共同的心聲。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早有一組研究結果表明:在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頭胎、二胎之間的利益爭奪關係。

對於先出生的孩子來說,新生命的降生是一種壓力。

是兒童期一種重大的創傷經歷,他們會體驗到強烈的嫉妒。

生命的出場順序,誰都沒有辦法選擇。

二寶降臨,已然成為大寶的心頭壓力。

父母對大寶的苛求,更讓大寶活得越來越不開心。

父母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大寶不愉快的情緒,不能及時排解大寶心中的委屈,孩子之間出現芥蒂,也便成為常有的事兒。

家有問題大寶,做父母的首先要檢討自己!

"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來源 | 秋葵媽媽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人說一兒一女是福氣,住我隔壁的琳姐就是大家口中的福氣人。

三歲多的兒子活潑可愛,一歲大的女兒正搖搖擺擺地開始學走路。

福氣歸福氣,可說起一人帶兩個孩子的煩惱,琳姐就連連搖頭:“兩個孩子湊在一起不省心呢!我們家這大寶啊……”

正說話間,只見小寶“哥哥、哥哥”叫著,想要大寶手裡的玩具。

大寶警惕著不肯給,糾纏不下,順手就推了一下妹妹。

站不穩的二寶一屁股摔倒在地,頓時“哇哇”大哭起來。

“大寶,你怎麼又打妹妹,你是哥哥,你要讓一讓妹妹啊!”

氣急的琳姐頓時提高了八度聲音,照著大寶屁股就是一巴掌。

這倒好,二寶哭,大寶也委屈地大哭,場面頓時混亂不已。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家有二寶,雞飛狗跳的生活成日常

其實不止是林嬸家,很多二胎家庭都陷入“因愛生恨”的苦惱裡。

老二來臨,老大變樣,老大總是偷偷打老二怎麼辦?

記得在一次同學聚會裡,幾個二胎家庭探討起這個問題,也是越聊越感傷:

“老大總愛掐弟弟的臉,很用勁地掐,每次都是趁我不注意的時候,責問他又不承認,再問就哭,唉……”

“姐姐以前很聽話,可弟弟出生後,人卻變了樣。前一刻還是好好跟弟弟一起坐在沙發上玩。

突然之間抬手就是一巴掌,狠狠把弟弟推倒在,更是常有的事兒。”

明明是手足同胞,父母們幻想的兄友弟恭。

到現實中卻換了一副模樣:少了相親相愛的感人畫面,卻多了相愛相殺的狗血劇情。

我曾笑問苦惱不堪的二寶家長們:“那你們怎麼處理的?”

同學雙手一攤,訴苦:“還能怎麼辦?一面告訴大寶,爸爸媽媽依然都愛著他。

一面讓他懂事,讓一讓弟弟妹妹們唄,誰讓他是大寶呢?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是啊,誰讓他是大寶呢?大的讓小的,不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孔融讓梨的典故不也從小這麼教育我們長大?

可往往,我們只看到大寶的“霸”,卻沒有看到大寶心裡的“傷”。

記起《少年說》裡的一幕,至今都為臺上那個女孩的話,內心隱傷。

這位六年級的女孩說自己的父親處理事情時很獨斷,妹妹特別喜歡招惹她。每次自己想要“教育”妹妹時,妹妹就會跑去告爸爸。

而隨之,父親總是二話不說轉頭“教訓”她。

女孩訴求:爸爸,你是不是下一次可以在瞭解真相之後再來教訓我?

這位父親承認自己平時不太在意,但是在妹妹這件事上。他卻堅稱:

“你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古人都知道‘以大讓小’,你又比妹妹大了6歲,這個道理還用爸爸說嗎?”

“妹妹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父親的話,令女孩寒心啜泣。

縱觀無數家庭,多少大寶在“禮讓”中受傷:好吃的,先要讓給小的。好玩的,也要先讓給小的。

哪怕是小的做錯了事,大的也要讓著先道歉?

“我永遠都比她大6歲,難道要我讓著她一輩子嗎?”

女孩最後的申辯猶在耳旁,她的呼聲,或許是很多大寶共同的心聲。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早有一組研究結果表明:在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頭胎、二胎之間的利益爭奪關係。

對於先出生的孩子來說,新生命的降生是一種壓力。

是兒童期一種重大的創傷經歷,他們會體驗到強烈的嫉妒。

生命的出場順序,誰都沒有辦法選擇。

二寶降臨,已然成為大寶的心頭壓力。

父母對大寶的苛求,更讓大寶活得越來越不開心。

父母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大寶不愉快的情緒,不能及時排解大寶心中的委屈,孩子之間出現芥蒂,也便成為常有的事兒。

家有問題大寶,做父母的首先要檢討自己!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家有二寶,如何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

美國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指出:

“要同等對待兩個孩子,這樣才不會讓一個孩子形成“受害者”心態,另一個也不會形成“欺壓”心理。

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的姿態。”

1.做一個處事“淡然”的旁觀者

孩子之間有爭執,那都是常有的事兒。

當小寶無法維護自己“利益”時,用哭鬧方式來表達委屈和訴求,是最常見的方式。

"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來源 | 秋葵媽媽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人說一兒一女是福氣,住我隔壁的琳姐就是大家口中的福氣人。

三歲多的兒子活潑可愛,一歲大的女兒正搖搖擺擺地開始學走路。

福氣歸福氣,可說起一人帶兩個孩子的煩惱,琳姐就連連搖頭:“兩個孩子湊在一起不省心呢!我們家這大寶啊……”

正說話間,只見小寶“哥哥、哥哥”叫著,想要大寶手裡的玩具。

大寶警惕著不肯給,糾纏不下,順手就推了一下妹妹。

站不穩的二寶一屁股摔倒在地,頓時“哇哇”大哭起來。

“大寶,你怎麼又打妹妹,你是哥哥,你要讓一讓妹妹啊!”

氣急的琳姐頓時提高了八度聲音,照著大寶屁股就是一巴掌。

這倒好,二寶哭,大寶也委屈地大哭,場面頓時混亂不已。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家有二寶,雞飛狗跳的生活成日常

其實不止是林嬸家,很多二胎家庭都陷入“因愛生恨”的苦惱裡。

老二來臨,老大變樣,老大總是偷偷打老二怎麼辦?

記得在一次同學聚會裡,幾個二胎家庭探討起這個問題,也是越聊越感傷:

“老大總愛掐弟弟的臉,很用勁地掐,每次都是趁我不注意的時候,責問他又不承認,再問就哭,唉……”

“姐姐以前很聽話,可弟弟出生後,人卻變了樣。前一刻還是好好跟弟弟一起坐在沙發上玩。

突然之間抬手就是一巴掌,狠狠把弟弟推倒在,更是常有的事兒。”

明明是手足同胞,父母們幻想的兄友弟恭。

到現實中卻換了一副模樣:少了相親相愛的感人畫面,卻多了相愛相殺的狗血劇情。

我曾笑問苦惱不堪的二寶家長們:“那你們怎麼處理的?”

同學雙手一攤,訴苦:“還能怎麼辦?一面告訴大寶,爸爸媽媽依然都愛著他。

一面讓他懂事,讓一讓弟弟妹妹們唄,誰讓他是大寶呢?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是啊,誰讓他是大寶呢?大的讓小的,不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孔融讓梨的典故不也從小這麼教育我們長大?

可往往,我們只看到大寶的“霸”,卻沒有看到大寶心裡的“傷”。

記起《少年說》裡的一幕,至今都為臺上那個女孩的話,內心隱傷。

這位六年級的女孩說自己的父親處理事情時很獨斷,妹妹特別喜歡招惹她。每次自己想要“教育”妹妹時,妹妹就會跑去告爸爸。

而隨之,父親總是二話不說轉頭“教訓”她。

女孩訴求:爸爸,你是不是下一次可以在瞭解真相之後再來教訓我?

這位父親承認自己平時不太在意,但是在妹妹這件事上。他卻堅稱:

“你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古人都知道‘以大讓小’,你又比妹妹大了6歲,這個道理還用爸爸說嗎?”

“妹妹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父親的話,令女孩寒心啜泣。

縱觀無數家庭,多少大寶在“禮讓”中受傷:好吃的,先要讓給小的。好玩的,也要先讓給小的。

哪怕是小的做錯了事,大的也要讓著先道歉?

“我永遠都比她大6歲,難道要我讓著她一輩子嗎?”

女孩最後的申辯猶在耳旁,她的呼聲,或許是很多大寶共同的心聲。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早有一組研究結果表明:在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頭胎、二胎之間的利益爭奪關係。

對於先出生的孩子來說,新生命的降生是一種壓力。

是兒童期一種重大的創傷經歷,他們會體驗到強烈的嫉妒。

生命的出場順序,誰都沒有辦法選擇。

二寶降臨,已然成為大寶的心頭壓力。

父母對大寶的苛求,更讓大寶活得越來越不開心。

父母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大寶不愉快的情緒,不能及時排解大寶心中的委屈,孩子之間出現芥蒂,也便成為常有的事兒。

家有問題大寶,做父母的首先要檢討自己!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家有二寶,如何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

美國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指出:

“要同等對待兩個孩子,這樣才不會讓一個孩子形成“受害者”心態,另一個也不會形成“欺壓”心理。

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的姿態。”

1.做一個處事“淡然”的旁觀者

孩子之間有爭執,那都是常有的事兒。

當小寶無法維護自己“利益”時,用哭鬧方式來表達委屈和訴求,是最常見的方式。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如果父母抱著護小心態介入其中,輕則警告,重則懲罰大寶。

這樣的教育,只會加深大寶對二寶的怨恨之心。

演員胡可曾經在一檔節目裡分享了二胎養育的感受,曾經她也像很多父母一樣,為兩個孩子雞飛狗跳的生活苦惱不堪。

可後來的一件事,卻觸動了她。

那一次,她發現哥哥狠狠掐了弟弟,她也像平時一樣狠狠批評了哥哥。

可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受批評安吉繞到弟弟餐椅後面。

說了一句令她愕然的話:“我現在這麼慘,都是被你害的!”

那一瞬間,胡可說,自己的心彷彿被紮了一下那麼疼。

"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來源 | 秋葵媽媽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人說一兒一女是福氣,住我隔壁的琳姐就是大家口中的福氣人。

三歲多的兒子活潑可愛,一歲大的女兒正搖搖擺擺地開始學走路。

福氣歸福氣,可說起一人帶兩個孩子的煩惱,琳姐就連連搖頭:“兩個孩子湊在一起不省心呢!我們家這大寶啊……”

正說話間,只見小寶“哥哥、哥哥”叫著,想要大寶手裡的玩具。

大寶警惕著不肯給,糾纏不下,順手就推了一下妹妹。

站不穩的二寶一屁股摔倒在地,頓時“哇哇”大哭起來。

“大寶,你怎麼又打妹妹,你是哥哥,你要讓一讓妹妹啊!”

氣急的琳姐頓時提高了八度聲音,照著大寶屁股就是一巴掌。

這倒好,二寶哭,大寶也委屈地大哭,場面頓時混亂不已。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家有二寶,雞飛狗跳的生活成日常

其實不止是林嬸家,很多二胎家庭都陷入“因愛生恨”的苦惱裡。

老二來臨,老大變樣,老大總是偷偷打老二怎麼辦?

記得在一次同學聚會裡,幾個二胎家庭探討起這個問題,也是越聊越感傷:

“老大總愛掐弟弟的臉,很用勁地掐,每次都是趁我不注意的時候,責問他又不承認,再問就哭,唉……”

“姐姐以前很聽話,可弟弟出生後,人卻變了樣。前一刻還是好好跟弟弟一起坐在沙發上玩。

突然之間抬手就是一巴掌,狠狠把弟弟推倒在,更是常有的事兒。”

明明是手足同胞,父母們幻想的兄友弟恭。

到現實中卻換了一副模樣:少了相親相愛的感人畫面,卻多了相愛相殺的狗血劇情。

我曾笑問苦惱不堪的二寶家長們:“那你們怎麼處理的?”

同學雙手一攤,訴苦:“還能怎麼辦?一面告訴大寶,爸爸媽媽依然都愛著他。

一面讓他懂事,讓一讓弟弟妹妹們唄,誰讓他是大寶呢?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是啊,誰讓他是大寶呢?大的讓小的,不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孔融讓梨的典故不也從小這麼教育我們長大?

可往往,我們只看到大寶的“霸”,卻沒有看到大寶心裡的“傷”。

記起《少年說》裡的一幕,至今都為臺上那個女孩的話,內心隱傷。

這位六年級的女孩說自己的父親處理事情時很獨斷,妹妹特別喜歡招惹她。每次自己想要“教育”妹妹時,妹妹就會跑去告爸爸。

而隨之,父親總是二話不說轉頭“教訓”她。

女孩訴求:爸爸,你是不是下一次可以在瞭解真相之後再來教訓我?

這位父親承認自己平時不太在意,但是在妹妹這件事上。他卻堅稱:

“你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古人都知道‘以大讓小’,你又比妹妹大了6歲,這個道理還用爸爸說嗎?”

“妹妹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父親的話,令女孩寒心啜泣。

縱觀無數家庭,多少大寶在“禮讓”中受傷:好吃的,先要讓給小的。好玩的,也要先讓給小的。

哪怕是小的做錯了事,大的也要讓著先道歉?

“我永遠都比她大6歲,難道要我讓著她一輩子嗎?”

女孩最後的申辯猶在耳旁,她的呼聲,或許是很多大寶共同的心聲。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早有一組研究結果表明:在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頭胎、二胎之間的利益爭奪關係。

對於先出生的孩子來說,新生命的降生是一種壓力。

是兒童期一種重大的創傷經歷,他們會體驗到強烈的嫉妒。

生命的出場順序,誰都沒有辦法選擇。

二寶降臨,已然成為大寶的心頭壓力。

父母對大寶的苛求,更讓大寶活得越來越不開心。

父母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大寶不愉快的情緒,不能及時排解大寶心中的委屈,孩子之間出現芥蒂,也便成為常有的事兒。

家有問題大寶,做父母的首先要檢討自己!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家有二寶,如何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

美國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指出:

“要同等對待兩個孩子,這樣才不會讓一個孩子形成“受害者”心態,另一個也不會形成“欺壓”心理。

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的姿態。”

1.做一個處事“淡然”的旁觀者

孩子之間有爭執,那都是常有的事兒。

當小寶無法維護自己“利益”時,用哭鬧方式來表達委屈和訴求,是最常見的方式。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如果父母抱著護小心態介入其中,輕則警告,重則懲罰大寶。

這樣的教育,只會加深大寶對二寶的怨恨之心。

演員胡可曾經在一檔節目裡分享了二胎養育的感受,曾經她也像很多父母一樣,為兩個孩子雞飛狗跳的生活苦惱不堪。

可後來的一件事,卻觸動了她。

那一次,她發現哥哥狠狠掐了弟弟,她也像平時一樣狠狠批評了哥哥。

可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受批評安吉繞到弟弟餐椅後面。

說了一句令她愕然的話:“我現在這麼慘,都是被你害的!”

那一瞬間,胡可說,自己的心彷彿被紮了一下那麼疼。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她猛然反省,卻發現每次兄弟倆有衝突時,她都是以指責哥哥為目的。

正是自己的態度,讓哥哥對弟弟越來越有偏見。

殊不知,哥哥也只是一個孩子啊。

後來,胡可開始更多關注安吉的情緒,告訴他即便爸爸媽媽有了弟弟,也一如既往愛他。

而當兄弟倆發生爭執時,她也儘量讓兄弟倆自己解決。

父母不偏袒的態度,反而讓安吉與弟弟之間相處得越來越好。

哥哥愛護弟弟,弟弟崇拜哥哥,兄弟倆成為眾人羨慕的哥倆。

孩子之間有戰爭,父母不能全然不管。

但在干涉中,父母正確的態度,才是最好的教育。

"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來源 | 秋葵媽媽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人說一兒一女是福氣,住我隔壁的琳姐就是大家口中的福氣人。

三歲多的兒子活潑可愛,一歲大的女兒正搖搖擺擺地開始學走路。

福氣歸福氣,可說起一人帶兩個孩子的煩惱,琳姐就連連搖頭:“兩個孩子湊在一起不省心呢!我們家這大寶啊……”

正說話間,只見小寶“哥哥、哥哥”叫著,想要大寶手裡的玩具。

大寶警惕著不肯給,糾纏不下,順手就推了一下妹妹。

站不穩的二寶一屁股摔倒在地,頓時“哇哇”大哭起來。

“大寶,你怎麼又打妹妹,你是哥哥,你要讓一讓妹妹啊!”

氣急的琳姐頓時提高了八度聲音,照著大寶屁股就是一巴掌。

這倒好,二寶哭,大寶也委屈地大哭,場面頓時混亂不已。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家有二寶,雞飛狗跳的生活成日常

其實不止是林嬸家,很多二胎家庭都陷入“因愛生恨”的苦惱裡。

老二來臨,老大變樣,老大總是偷偷打老二怎麼辦?

記得在一次同學聚會裡,幾個二胎家庭探討起這個問題,也是越聊越感傷:

“老大總愛掐弟弟的臉,很用勁地掐,每次都是趁我不注意的時候,責問他又不承認,再問就哭,唉……”

“姐姐以前很聽話,可弟弟出生後,人卻變了樣。前一刻還是好好跟弟弟一起坐在沙發上玩。

突然之間抬手就是一巴掌,狠狠把弟弟推倒在,更是常有的事兒。”

明明是手足同胞,父母們幻想的兄友弟恭。

到現實中卻換了一副模樣:少了相親相愛的感人畫面,卻多了相愛相殺的狗血劇情。

我曾笑問苦惱不堪的二寶家長們:“那你們怎麼處理的?”

同學雙手一攤,訴苦:“還能怎麼辦?一面告訴大寶,爸爸媽媽依然都愛著他。

一面讓他懂事,讓一讓弟弟妹妹們唄,誰讓他是大寶呢?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是啊,誰讓他是大寶呢?大的讓小的,不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孔融讓梨的典故不也從小這麼教育我們長大?

可往往,我們只看到大寶的“霸”,卻沒有看到大寶心裡的“傷”。

記起《少年說》裡的一幕,至今都為臺上那個女孩的話,內心隱傷。

這位六年級的女孩說自己的父親處理事情時很獨斷,妹妹特別喜歡招惹她。每次自己想要“教育”妹妹時,妹妹就會跑去告爸爸。

而隨之,父親總是二話不說轉頭“教訓”她。

女孩訴求:爸爸,你是不是下一次可以在瞭解真相之後再來教訓我?

這位父親承認自己平時不太在意,但是在妹妹這件事上。他卻堅稱:

“你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古人都知道‘以大讓小’,你又比妹妹大了6歲,這個道理還用爸爸說嗎?”

“妹妹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父親的話,令女孩寒心啜泣。

縱觀無數家庭,多少大寶在“禮讓”中受傷:好吃的,先要讓給小的。好玩的,也要先讓給小的。

哪怕是小的做錯了事,大的也要讓著先道歉?

“我永遠都比她大6歲,難道要我讓著她一輩子嗎?”

女孩最後的申辯猶在耳旁,她的呼聲,或許是很多大寶共同的心聲。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早有一組研究結果表明:在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頭胎、二胎之間的利益爭奪關係。

對於先出生的孩子來說,新生命的降生是一種壓力。

是兒童期一種重大的創傷經歷,他們會體驗到強烈的嫉妒。

生命的出場順序,誰都沒有辦法選擇。

二寶降臨,已然成為大寶的心頭壓力。

父母對大寶的苛求,更讓大寶活得越來越不開心。

父母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大寶不愉快的情緒,不能及時排解大寶心中的委屈,孩子之間出現芥蒂,也便成為常有的事兒。

家有問題大寶,做父母的首先要檢討自己!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家有二寶,如何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

美國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指出:

“要同等對待兩個孩子,這樣才不會讓一個孩子形成“受害者”心態,另一個也不會形成“欺壓”心理。

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的姿態。”

1.做一個處事“淡然”的旁觀者

孩子之間有爭執,那都是常有的事兒。

當小寶無法維護自己“利益”時,用哭鬧方式來表達委屈和訴求,是最常見的方式。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如果父母抱著護小心態介入其中,輕則警告,重則懲罰大寶。

這樣的教育,只會加深大寶對二寶的怨恨之心。

演員胡可曾經在一檔節目裡分享了二胎養育的感受,曾經她也像很多父母一樣,為兩個孩子雞飛狗跳的生活苦惱不堪。

可後來的一件事,卻觸動了她。

那一次,她發現哥哥狠狠掐了弟弟,她也像平時一樣狠狠批評了哥哥。

可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受批評安吉繞到弟弟餐椅後面。

說了一句令她愕然的話:“我現在這麼慘,都是被你害的!”

那一瞬間,胡可說,自己的心彷彿被紮了一下那麼疼。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她猛然反省,卻發現每次兄弟倆有衝突時,她都是以指責哥哥為目的。

正是自己的態度,讓哥哥對弟弟越來越有偏見。

殊不知,哥哥也只是一個孩子啊。

後來,胡可開始更多關注安吉的情緒,告訴他即便爸爸媽媽有了弟弟,也一如既往愛他。

而當兄弟倆發生爭執時,她也儘量讓兄弟倆自己解決。

父母不偏袒的態度,反而讓安吉與弟弟之間相處得越來越好。

哥哥愛護弟弟,弟弟崇拜哥哥,兄弟倆成為眾人羨慕的哥倆。

孩子之間有戰爭,父母不能全然不管。

但在干涉中,父母正確的態度,才是最好的教育。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2.做一個懂得“偏愛”的裁判員

戴維·弗羅斯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你只有一個孩子時,你是一個家長。當你有兩個孩子時,你就是一個裁判。”

二胎來臨,父母難免會對小寶多花一分精力。

大寶的失落來自身上被分走一半的愛,孩子之間的矛盾也便糾結在了“不公平”。

吃的誰多誰少,玩具誰多誰少,甚至父母對誰多抱了一會,都計較在“不公平”的範疇裡。

父母們努力想一碗水端平,可事實卻發現:根本做不到!

事實上,比起“公平”,大寶更想要的是“特殊照顧”。

教育專家朱棣雲的一個做法值得借鑑。

朱老師說,有一次她有一個親戚生了二胎。

很多親朋好友都帶著禮物去看小寶,唯獨冷落了在現場的大寶。

她專門給大寶準備了一塊很好的巧克力,並告訴他:“你是最厲害的,在這麼多人當中,唯獨你升級了,要當哥哥了,以後妹妹都要聽你的了。”

"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來源 | 秋葵媽媽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人說一兒一女是福氣,住我隔壁的琳姐就是大家口中的福氣人。

三歲多的兒子活潑可愛,一歲大的女兒正搖搖擺擺地開始學走路。

福氣歸福氣,可說起一人帶兩個孩子的煩惱,琳姐就連連搖頭:“兩個孩子湊在一起不省心呢!我們家這大寶啊……”

正說話間,只見小寶“哥哥、哥哥”叫著,想要大寶手裡的玩具。

大寶警惕著不肯給,糾纏不下,順手就推了一下妹妹。

站不穩的二寶一屁股摔倒在地,頓時“哇哇”大哭起來。

“大寶,你怎麼又打妹妹,你是哥哥,你要讓一讓妹妹啊!”

氣急的琳姐頓時提高了八度聲音,照著大寶屁股就是一巴掌。

這倒好,二寶哭,大寶也委屈地大哭,場面頓時混亂不已。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家有二寶,雞飛狗跳的生活成日常

其實不止是林嬸家,很多二胎家庭都陷入“因愛生恨”的苦惱裡。

老二來臨,老大變樣,老大總是偷偷打老二怎麼辦?

記得在一次同學聚會裡,幾個二胎家庭探討起這個問題,也是越聊越感傷:

“老大總愛掐弟弟的臉,很用勁地掐,每次都是趁我不注意的時候,責問他又不承認,再問就哭,唉……”

“姐姐以前很聽話,可弟弟出生後,人卻變了樣。前一刻還是好好跟弟弟一起坐在沙發上玩。

突然之間抬手就是一巴掌,狠狠把弟弟推倒在,更是常有的事兒。”

明明是手足同胞,父母們幻想的兄友弟恭。

到現實中卻換了一副模樣:少了相親相愛的感人畫面,卻多了相愛相殺的狗血劇情。

我曾笑問苦惱不堪的二寶家長們:“那你們怎麼處理的?”

同學雙手一攤,訴苦:“還能怎麼辦?一面告訴大寶,爸爸媽媽依然都愛著他。

一面讓他懂事,讓一讓弟弟妹妹們唄,誰讓他是大寶呢?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是啊,誰讓他是大寶呢?大的讓小的,不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孔融讓梨的典故不也從小這麼教育我們長大?

可往往,我們只看到大寶的“霸”,卻沒有看到大寶心裡的“傷”。

記起《少年說》裡的一幕,至今都為臺上那個女孩的話,內心隱傷。

這位六年級的女孩說自己的父親處理事情時很獨斷,妹妹特別喜歡招惹她。每次自己想要“教育”妹妹時,妹妹就會跑去告爸爸。

而隨之,父親總是二話不說轉頭“教訓”她。

女孩訴求:爸爸,你是不是下一次可以在瞭解真相之後再來教訓我?

這位父親承認自己平時不太在意,但是在妹妹這件事上。他卻堅稱:

“你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古人都知道‘以大讓小’,你又比妹妹大了6歲,這個道理還用爸爸說嗎?”

“妹妹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父親的話,令女孩寒心啜泣。

縱觀無數家庭,多少大寶在“禮讓”中受傷:好吃的,先要讓給小的。好玩的,也要先讓給小的。

哪怕是小的做錯了事,大的也要讓著先道歉?

“我永遠都比她大6歲,難道要我讓著她一輩子嗎?”

女孩最後的申辯猶在耳旁,她的呼聲,或許是很多大寶共同的心聲。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早有一組研究結果表明:在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頭胎、二胎之間的利益爭奪關係。

對於先出生的孩子來說,新生命的降生是一種壓力。

是兒童期一種重大的創傷經歷,他們會體驗到強烈的嫉妒。

生命的出場順序,誰都沒有辦法選擇。

二寶降臨,已然成為大寶的心頭壓力。

父母對大寶的苛求,更讓大寶活得越來越不開心。

父母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大寶不愉快的情緒,不能及時排解大寶心中的委屈,孩子之間出現芥蒂,也便成為常有的事兒。

家有問題大寶,做父母的首先要檢討自己!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家有二寶,如何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

美國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指出:

“要同等對待兩個孩子,這樣才不會讓一個孩子形成“受害者”心態,另一個也不會形成“欺壓”心理。

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的姿態。”

1.做一個處事“淡然”的旁觀者

孩子之間有爭執,那都是常有的事兒。

當小寶無法維護自己“利益”時,用哭鬧方式來表達委屈和訴求,是最常見的方式。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如果父母抱著護小心態介入其中,輕則警告,重則懲罰大寶。

這樣的教育,只會加深大寶對二寶的怨恨之心。

演員胡可曾經在一檔節目裡分享了二胎養育的感受,曾經她也像很多父母一樣,為兩個孩子雞飛狗跳的生活苦惱不堪。

可後來的一件事,卻觸動了她。

那一次,她發現哥哥狠狠掐了弟弟,她也像平時一樣狠狠批評了哥哥。

可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受批評安吉繞到弟弟餐椅後面。

說了一句令她愕然的話:“我現在這麼慘,都是被你害的!”

那一瞬間,胡可說,自己的心彷彿被紮了一下那麼疼。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她猛然反省,卻發現每次兄弟倆有衝突時,她都是以指責哥哥為目的。

正是自己的態度,讓哥哥對弟弟越來越有偏見。

殊不知,哥哥也只是一個孩子啊。

後來,胡可開始更多關注安吉的情緒,告訴他即便爸爸媽媽有了弟弟,也一如既往愛他。

而當兄弟倆發生爭執時,她也儘量讓兄弟倆自己解決。

父母不偏袒的態度,反而讓安吉與弟弟之間相處得越來越好。

哥哥愛護弟弟,弟弟崇拜哥哥,兄弟倆成為眾人羨慕的哥倆。

孩子之間有戰爭,父母不能全然不管。

但在干涉中,父母正確的態度,才是最好的教育。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2.做一個懂得“偏愛”的裁判員

戴維·弗羅斯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你只有一個孩子時,你是一個家長。當你有兩個孩子時,你就是一個裁判。”

二胎來臨,父母難免會對小寶多花一分精力。

大寶的失落來自身上被分走一半的愛,孩子之間的矛盾也便糾結在了“不公平”。

吃的誰多誰少,玩具誰多誰少,甚至父母對誰多抱了一會,都計較在“不公平”的範疇裡。

父母們努力想一碗水端平,可事實卻發現:根本做不到!

事實上,比起“公平”,大寶更想要的是“特殊照顧”。

教育專家朱棣雲的一個做法值得借鑑。

朱老師說,有一次她有一個親戚生了二胎。

很多親朋好友都帶著禮物去看小寶,唯獨冷落了在現場的大寶。

她專門給大寶準備了一塊很好的巧克力,並告訴他:“你是最厲害的,在這麼多人當中,唯獨你升級了,要當哥哥了,以後妹妹都要聽你的了。”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這一句話,頓時掃去大寶的失落,大寶露出喜悅之色。

在接下去的時間,能夠明顯感受到大寶作為哥哥對妹妹喜愛之情。

聰明的父母,懂得找準時機,做一個適時“偏愛”的裁判。

多尊崇“老大”的身份,多給老大可以行使的“權利”,哪怕有時候老大的做法並不公允,父母們也不要過多幹預。

多對老大一份誇讚,大寶在精神上感受到被接納,心情愉悅了,也便不會再與小寶針尖對麥芒。

他才會努力成為父母期望的樣子,並樂意幫著父母參與到照顧小寶的過程中來。

"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來源 | 秋葵媽媽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人說一兒一女是福氣,住我隔壁的琳姐就是大家口中的福氣人。

三歲多的兒子活潑可愛,一歲大的女兒正搖搖擺擺地開始學走路。

福氣歸福氣,可說起一人帶兩個孩子的煩惱,琳姐就連連搖頭:“兩個孩子湊在一起不省心呢!我們家這大寶啊……”

正說話間,只見小寶“哥哥、哥哥”叫著,想要大寶手裡的玩具。

大寶警惕著不肯給,糾纏不下,順手就推了一下妹妹。

站不穩的二寶一屁股摔倒在地,頓時“哇哇”大哭起來。

“大寶,你怎麼又打妹妹,你是哥哥,你要讓一讓妹妹啊!”

氣急的琳姐頓時提高了八度聲音,照著大寶屁股就是一巴掌。

這倒好,二寶哭,大寶也委屈地大哭,場面頓時混亂不已。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家有二寶,雞飛狗跳的生活成日常

其實不止是林嬸家,很多二胎家庭都陷入“因愛生恨”的苦惱裡。

老二來臨,老大變樣,老大總是偷偷打老二怎麼辦?

記得在一次同學聚會裡,幾個二胎家庭探討起這個問題,也是越聊越感傷:

“老大總愛掐弟弟的臉,很用勁地掐,每次都是趁我不注意的時候,責問他又不承認,再問就哭,唉……”

“姐姐以前很聽話,可弟弟出生後,人卻變了樣。前一刻還是好好跟弟弟一起坐在沙發上玩。

突然之間抬手就是一巴掌,狠狠把弟弟推倒在,更是常有的事兒。”

明明是手足同胞,父母們幻想的兄友弟恭。

到現實中卻換了一副模樣:少了相親相愛的感人畫面,卻多了相愛相殺的狗血劇情。

我曾笑問苦惱不堪的二寶家長們:“那你們怎麼處理的?”

同學雙手一攤,訴苦:“還能怎麼辦?一面告訴大寶,爸爸媽媽依然都愛著他。

一面讓他懂事,讓一讓弟弟妹妹們唄,誰讓他是大寶呢?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是啊,誰讓他是大寶呢?大的讓小的,不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孔融讓梨的典故不也從小這麼教育我們長大?

可往往,我們只看到大寶的“霸”,卻沒有看到大寶心裡的“傷”。

記起《少年說》裡的一幕,至今都為臺上那個女孩的話,內心隱傷。

這位六年級的女孩說自己的父親處理事情時很獨斷,妹妹特別喜歡招惹她。每次自己想要“教育”妹妹時,妹妹就會跑去告爸爸。

而隨之,父親總是二話不說轉頭“教訓”她。

女孩訴求:爸爸,你是不是下一次可以在瞭解真相之後再來教訓我?

這位父親承認自己平時不太在意,但是在妹妹這件事上。他卻堅稱:

“你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古人都知道‘以大讓小’,你又比妹妹大了6歲,這個道理還用爸爸說嗎?”

“妹妹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父親的話,令女孩寒心啜泣。

縱觀無數家庭,多少大寶在“禮讓”中受傷:好吃的,先要讓給小的。好玩的,也要先讓給小的。

哪怕是小的做錯了事,大的也要讓著先道歉?

“我永遠都比她大6歲,難道要我讓著她一輩子嗎?”

女孩最後的申辯猶在耳旁,她的呼聲,或許是很多大寶共同的心聲。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早有一組研究結果表明:在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頭胎、二胎之間的利益爭奪關係。

對於先出生的孩子來說,新生命的降生是一種壓力。

是兒童期一種重大的創傷經歷,他們會體驗到強烈的嫉妒。

生命的出場順序,誰都沒有辦法選擇。

二寶降臨,已然成為大寶的心頭壓力。

父母對大寶的苛求,更讓大寶活得越來越不開心。

父母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大寶不愉快的情緒,不能及時排解大寶心中的委屈,孩子之間出現芥蒂,也便成為常有的事兒。

家有問題大寶,做父母的首先要檢討自己!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家有二寶,如何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

美國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指出:

“要同等對待兩個孩子,這樣才不會讓一個孩子形成“受害者”心態,另一個也不會形成“欺壓”心理。

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的姿態。”

1.做一個處事“淡然”的旁觀者

孩子之間有爭執,那都是常有的事兒。

當小寶無法維護自己“利益”時,用哭鬧方式來表達委屈和訴求,是最常見的方式。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如果父母抱著護小心態介入其中,輕則警告,重則懲罰大寶。

這樣的教育,只會加深大寶對二寶的怨恨之心。

演員胡可曾經在一檔節目裡分享了二胎養育的感受,曾經她也像很多父母一樣,為兩個孩子雞飛狗跳的生活苦惱不堪。

可後來的一件事,卻觸動了她。

那一次,她發現哥哥狠狠掐了弟弟,她也像平時一樣狠狠批評了哥哥。

可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受批評安吉繞到弟弟餐椅後面。

說了一句令她愕然的話:“我現在這麼慘,都是被你害的!”

那一瞬間,胡可說,自己的心彷彿被紮了一下那麼疼。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她猛然反省,卻發現每次兄弟倆有衝突時,她都是以指責哥哥為目的。

正是自己的態度,讓哥哥對弟弟越來越有偏見。

殊不知,哥哥也只是一個孩子啊。

後來,胡可開始更多關注安吉的情緒,告訴他即便爸爸媽媽有了弟弟,也一如既往愛他。

而當兄弟倆發生爭執時,她也儘量讓兄弟倆自己解決。

父母不偏袒的態度,反而讓安吉與弟弟之間相處得越來越好。

哥哥愛護弟弟,弟弟崇拜哥哥,兄弟倆成為眾人羨慕的哥倆。

孩子之間有戰爭,父母不能全然不管。

但在干涉中,父母正確的態度,才是最好的教育。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2.做一個懂得“偏愛”的裁判員

戴維·弗羅斯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你只有一個孩子時,你是一個家長。當你有兩個孩子時,你就是一個裁判。”

二胎來臨,父母難免會對小寶多花一分精力。

大寶的失落來自身上被分走一半的愛,孩子之間的矛盾也便糾結在了“不公平”。

吃的誰多誰少,玩具誰多誰少,甚至父母對誰多抱了一會,都計較在“不公平”的範疇裡。

父母們努力想一碗水端平,可事實卻發現:根本做不到!

事實上,比起“公平”,大寶更想要的是“特殊照顧”。

教育專家朱棣雲的一個做法值得借鑑。

朱老師說,有一次她有一個親戚生了二胎。

很多親朋好友都帶著禮物去看小寶,唯獨冷落了在現場的大寶。

她專門給大寶準備了一塊很好的巧克力,並告訴他:“你是最厲害的,在這麼多人當中,唯獨你升級了,要當哥哥了,以後妹妹都要聽你的了。”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這一句話,頓時掃去大寶的失落,大寶露出喜悅之色。

在接下去的時間,能夠明顯感受到大寶作為哥哥對妹妹喜愛之情。

聰明的父母,懂得找準時機,做一個適時“偏愛”的裁判。

多尊崇“老大”的身份,多給老大可以行使的“權利”,哪怕有時候老大的做法並不公允,父母們也不要過多幹預。

多對老大一份誇讚,大寶在精神上感受到被接納,心情愉悅了,也便不會再與小寶針尖對麥芒。

他才會努力成為父母期望的樣子,並樂意幫著父母參與到照顧小寶的過程中來。

所有二胎媽媽聽我說:對倆孩子,真的不能一樣對待

想起漫改電影《快把我哥帶走》裡的一段獨白:

“我也有一個哥哥,可我把他弄丟了。謝謝你讓我發現,我哥有多好,而我曾經是多幸運的人……”

二胎生活也許一地雞毛,可磕磕絆絆中培養的才是親情。

願父母對每個孩子都能溫柔以待,多一份耐心,多一份關愛。

那些成長中小矛盾,最後都將在時間的洗禮中變成手足情深。

-end-

Tips:喜歡請轉發!如果想第一時間收到更多好內容,請把我們置頂/設為星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