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說“共產主義不是理想”,該怎麼理解?'

哲學 德國 馬克思主義 基督教 體育 思想先行讀書會 2019-08-08
"
"
馬克思說“共產主義不是理想”,該怎麼理解?

《青年馬克思》劇照

在一般的理解中,公認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標誌著唯物史觀的誕生,其中對唯物史觀做出了很多經典表述,因此這本書也被看做是極為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尤其引人關注,“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馬克思事實上在這裡對共產主義下了一個定義,並且明確表示共產主義不是“理想”,這應當如何理解呢?

"
馬克思說“共產主義不是理想”,該怎麼理解?

《青年馬克思》劇照

在一般的理解中,公認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標誌著唯物史觀的誕生,其中對唯物史觀做出了很多經典表述,因此這本書也被看做是極為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尤其引人關注,“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馬克思事實上在這裡對共產主義下了一個定義,並且明確表示共產主義不是“理想”,這應當如何理解呢?

馬克思說“共產主義不是理想”,該怎麼理解?

《青年馬克思》劇照

費爾巴哈們的共產主義理想

馬克思之所以在這裡特別強調共產主義不是理想,主要就是因為他的諸多論敵把共產主義理想化、非現實化、意識形態化了。《德意志意識形態》其實接近於一部論戰性質的著作,這本書的副標題叫做“對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顯然,馬克思這裡已經明確指出了要批判的對象,也正是他們把共產主義理想化了。

費爾巴哈宣稱“人是人的最高本質”,將抽象的人變成了崇拜的對象。在他看來,人之為人,主要就是基於人所共有的意識和人的共同性,如何一來,費爾巴哈便把人的本質設定在了共同性之中。接下來便是想說明,人與人之間是彼此互相需要的,而認識到了這種共同性本質的人便是共產主義者,所以費爾巴哈自稱是共產主義者。在此基礎上,面對現實問題,他認為基督教不過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因此不應該祈求上帝的拯救,應追求的是建立“愛的宗教”,希望人與人之間通過愛與友情來消除矛盾,解決一切社會衝突,這也就是其追求的“共產主義理想”。費爾巴哈所表述的理想在德國社會主義者之間一時流行,當然反對者也有之,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鮑威爾和施蒂納了。儘管鮑威爾和施蒂納是對費爾巴哈持批判態度,但卻一致接受了“共產主義就是費爾巴哈關於共產主義的理想”這一預設,甚至因為馬克思在《神聖家族》這本書中用了“現實的人道主義”這個詞,便認為馬克思也屬於費爾巴哈派,認為德國共產主義就是以費爾巴哈哲學為支柱的。為了迴應批判,撇清與費爾巴哈的關係,同時也為了闡明嶄新的理論學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寫作了《德意志意識形態》,對種種“意識形態”做了清算。如果說鮑威爾和施蒂納反對的是“理想化的共產主義”,那麼馬克思反對的則是把共產主義理想化的做法,所以鮑威爾和施蒂納的錯誤理解同樣在批判之列。

"
馬克思說“共產主義不是理想”,該怎麼理解?

《青年馬克思》劇照

在一般的理解中,公認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標誌著唯物史觀的誕生,其中對唯物史觀做出了很多經典表述,因此這本書也被看做是極為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尤其引人關注,“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馬克思事實上在這裡對共產主義下了一個定義,並且明確表示共產主義不是“理想”,這應當如何理解呢?

馬克思說“共產主義不是理想”,該怎麼理解?

《青年馬克思》劇照

費爾巴哈們的共產主義理想

馬克思之所以在這裡特別強調共產主義不是理想,主要就是因為他的諸多論敵把共產主義理想化、非現實化、意識形態化了。《德意志意識形態》其實接近於一部論戰性質的著作,這本書的副標題叫做“對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顯然,馬克思這裡已經明確指出了要批判的對象,也正是他們把共產主義理想化了。

費爾巴哈宣稱“人是人的最高本質”,將抽象的人變成了崇拜的對象。在他看來,人之為人,主要就是基於人所共有的意識和人的共同性,如何一來,費爾巴哈便把人的本質設定在了共同性之中。接下來便是想說明,人與人之間是彼此互相需要的,而認識到了這種共同性本質的人便是共產主義者,所以費爾巴哈自稱是共產主義者。在此基礎上,面對現實問題,他認為基督教不過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因此不應該祈求上帝的拯救,應追求的是建立“愛的宗教”,希望人與人之間通過愛與友情來消除矛盾,解決一切社會衝突,這也就是其追求的“共產主義理想”。費爾巴哈所表述的理想在德國社會主義者之間一時流行,當然反對者也有之,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鮑威爾和施蒂納了。儘管鮑威爾和施蒂納是對費爾巴哈持批判態度,但卻一致接受了“共產主義就是費爾巴哈關於共產主義的理想”這一預設,甚至因為馬克思在《神聖家族》這本書中用了“現實的人道主義”這個詞,便認為馬克思也屬於費爾巴哈派,認為德國共產主義就是以費爾巴哈哲學為支柱的。為了迴應批判,撇清與費爾巴哈的關係,同時也為了闡明嶄新的理論學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寫作了《德意志意識形態》,對種種“意識形態”做了清算。如果說鮑威爾和施蒂納反對的是“理想化的共產主義”,那麼馬克思反對的則是把共產主義理想化的做法,所以鮑威爾和施蒂納的錯誤理解同樣在批判之列。

馬克思說“共產主義不是理想”,該怎麼理解?

《青年馬克思》劇照

共產主義不是理想,而是“理念”

眾多周知,黑格爾哲學曾經在德國哲學界處於統治地位,其身後的幾乎所有理論爭論都是在他的哲學體系基礎上派生出來的,乃至於關於共產主義學說的爭論,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是對黑格爾哲學的闡釋和爭論。為了完整準確地解釋馬克思所表述的“共產主義”這個概念,這裡便需要援引下黑格爾哲學。在黑格爾的邏輯學中,“觀念性東西”和“理念性”是不同的。自古希臘以來,哲學家們便試圖在變動不居的(隨之虛假的)個別事物下面尋找持久不變的(隨之真實的)本原。在他們看來,任何具體的、個別的事物都僅僅具有一種有限的存在,不能依靠自己而保障自己的存在,相應地,他們很容易從個別事物的否定出發,把持久不變的本原看作是一種抽象的、普遍的、與事物分離、位於時空之外或與時空無關的東西,而這樣一種東西只能存在於思維或意識之內,無論這裡的“思維”或“意識”是指一個普遍的、神聖的精神,還是指個人的精神。簡言之,他們心目中的本原是一種與事物相對立的“觀念性東西”,“觀念性的東西”不過是對“實在東西”(通常指實際存在的個別事物)的否定。這種“觀念性東西”意味著對有限事物的否定,努力劃清與有限者的關係,然而這種簡單否定看似達到了“無限者”的樣子,但其實不過是一種“惡的無限”。因為任何對有限東西的否定,必然是要以有限東西為前提和內容的,也就是說,這兩者本質上還是屬於同一層次的,把互為中介的兩者截然對立起來,只會陷入導致現實與思維的分裂。而“真正無限”乃是將“實在東西”和“觀念性東西”統一起來的過程,也就是“理念性”。“實在東西”是有限的,他將努力超越自身,從而彷彿變成一種“觀念性的東西”,而完成這樣一個認識過程,其實也是返回到自身的過程,重新定位了自身的位置,將自己作為一個向理念發展的環節,此時理念其實就是認識到的必然要實現的“觀念性東西”。

通過上面對辯證法的簡單交代,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如果說資本主義社會是個“實在東西”的話,那麼很多人(包括德國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者和批評家們)便是把“共產主義”理解成了對它的完全否定,也就是理解為“觀念性東西”——烏托邦理想。這樣一來,“共產主義”便成了純粹幻想的遙不可及的理想,人們似乎只能無限地靠近他,而永遠不能達到它。顯然,馬克思是要拒絕這種理想主義的,唯物史觀已經揭示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即這整個演進的過程,此時的共產主義不再是虛無縹緲的想象,而是立足於當下條件的現實運動,是基於必然性的有方向的理念運動。

閱讀更多有深度的文章,敬請關注本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