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1)

最近,一篇推文刷爆了朋友圈:西澤研究院出品的《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文章中開頭就這樣寫道:

不管承認不承認,經濟學世界正在經歷一場輪迴。如果凱恩斯主義再次失敗,統治經濟學的下一位會是誰?

向左還是向右?有兩條道路擺在面前。兩個猶太人指引的道路:一條是馬克思,一條是哈耶克。他們在經濟學思想的左右兩極,看上去很遠,實際上很近。近一個世紀前蘭格和米塞斯的世紀論戰,彷彿猶在耳邊。

……

世界已經不再平靜,或者從來就沒有平靜過。但是,如今我們正在站在一個歷史性的拐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或許不是危言聳聽。右派大潮暗流湧動,山雨欲來風滿樓。但從經濟領域,誰能想象到,如今全球的債務,已經達到250萬億美元,負利率債務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全球利率已經是歷史新低,但是又一次競相降息的大潮已經展開。恐怕格林斯潘做夢也想不到,美聯儲也正在走向負利率的深淵。當前的利率水位,夠特朗普和鮑威爾降幾次?

全球金融體系可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生態災難”。極地的冰川正在融化,極端天氣不斷出現。科學家們說地球平均氣溫再上升2-4度,世界大多數繁華將葬身海底。那麼全球平均利率再降低2-4個百分點呢?

貨幣的洪水肆虐,淹沒的是99%的普通大眾,還是那1%精英?

這個問題,哈耶克和馬克思,誰的理論更能說服人心?

(相關閱讀鏈接: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

世界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們開始求助於馬克思來洞察當今時事,為什麼?“我們求助於馬克思,不是因為他毫無錯誤之處,而是因為我們無法迴避他。”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與經濟思想史專家羅伯特.L.海爾布隆納在其著作《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中這樣寫道。

要向馬克思學習什麼?“他首創了批判性研究方法”,在海爾布隆納看來,如何界定馬克思主義本身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並不存在一種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一致的學說,“除了全盤接受和全盤否定之外,我們還可以對馬克思主義持另一種態度。”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有不一而足的理由,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則認為其已經淪為意識形態,其本身就成了實現人到社會主義的主要障礙,眾說紛紜,歧見雜陳。

當世界和歷史開始重新進入“不確定的時代”時,我們的確有必要釐清馬克思主義:是應該推崇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還是應該推崇作為一種批判性哲學的馬克思主義?除了要麼贊成,要麼反對之外,我們還應思辨什麼?……當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批判性哲學而不是僵化的意識形態時,世界的未來究竟會怎樣?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1)

最近,一篇推文刷爆了朋友圈:西澤研究院出品的《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文章中開頭就這樣寫道:

不管承認不承認,經濟學世界正在經歷一場輪迴。如果凱恩斯主義再次失敗,統治經濟學的下一位會是誰?

向左還是向右?有兩條道路擺在面前。兩個猶太人指引的道路:一條是馬克思,一條是哈耶克。他們在經濟學思想的左右兩極,看上去很遠,實際上很近。近一個世紀前蘭格和米塞斯的世紀論戰,彷彿猶在耳邊。

……

世界已經不再平靜,或者從來就沒有平靜過。但是,如今我們正在站在一個歷史性的拐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或許不是危言聳聽。右派大潮暗流湧動,山雨欲來風滿樓。但從經濟領域,誰能想象到,如今全球的債務,已經達到250萬億美元,負利率債務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全球利率已經是歷史新低,但是又一次競相降息的大潮已經展開。恐怕格林斯潘做夢也想不到,美聯儲也正在走向負利率的深淵。當前的利率水位,夠特朗普和鮑威爾降幾次?

全球金融體系可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生態災難”。極地的冰川正在融化,極端天氣不斷出現。科學家們說地球平均氣溫再上升2-4度,世界大多數繁華將葬身海底。那麼全球平均利率再降低2-4個百分點呢?

貨幣的洪水肆虐,淹沒的是99%的普通大眾,還是那1%精英?

這個問題,哈耶克和馬克思,誰的理論更能說服人心?

(相關閱讀鏈接: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

世界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們開始求助於馬克思來洞察當今時事,為什麼?“我們求助於馬克思,不是因為他毫無錯誤之處,而是因為我們無法迴避他。”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與經濟思想史專家羅伯特.L.海爾布隆納在其著作《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中這樣寫道。

要向馬克思學習什麼?“他首創了批判性研究方法”,在海爾布隆納看來,如何界定馬克思主義本身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並不存在一種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一致的學說,“除了全盤接受和全盤否定之外,我們還可以對馬克思主義持另一種態度。”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有不一而足的理由,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則認為其已經淪為意識形態,其本身就成了實現人到社會主義的主要障礙,眾說紛紜,歧見雜陳。

當世界和歷史開始重新進入“不確定的時代”時,我們的確有必要釐清馬克思主義:是應該推崇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還是應該推崇作為一種批判性哲學的馬克思主義?除了要麼贊成,要麼反對之外,我們還應思辨什麼?……當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批判性哲學而不是僵化的意識形態時,世界的未來究竟會怎樣?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2)

海爾布隆納認為,對馬克思主義的識別是至關重要的。在他看來,至少有三個識別,分別是:對知識本身的辯證法,即將事物最核心的本質視為動態的、相互衝突的,而不是惰性和靜態的,所謂的“矛盾”屬性;歷史唯物主義,即歷史變革的主要動因是社會階級為了分享生產成果而進行的階級鬥爭——很顯然,這種歷史矛盾觀與辯證法哲學的矛盾觀有類似之處;理論和實踐相統一。

我們往往著重於作為革命原則的馬克思主義,而有意忽略了作為知識性成果的馬克思主義,這就造成了人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看法是極端的:要麼贊成,要麼反對。“馬克思主義令人不安的存在、其導致的相互衝突的想象,根源並不在於其知識性內容”——“正如贊成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都堅稱的那樣,馬克思主義存在的理由是致力於政治目標的實現,即推翻(儘管不一定非得使用暴力)資本主義制度,以社會主義制度取而代之,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海爾布隆納直言不諱地說:無論是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論體系,還是將其作為具有某種目的性的政治運動,對所有觀察者來說,它要麼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要麼產生了強大的排斥力。

人們在對待馬克思主義方面,形成了“兩極分化”——海爾布隆納的觀點則是:作為批判性哲學的馬克思主義,是值得學習和思考的,正如我們值得學習和思考柏拉圖和弗洛伊德一樣。

他說,馬克思的《資本論》,甚至比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更要偉大。這是因為馬克思最早就睿智地指出:商品本身就包含著被掩蓋的階級鬥爭要素——這是“最不尋常、最富啟發性的智力洞察行為”,“這種洞察力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它是馬克思主義最出色、影響力最持久的成就。它首創了一種對社會的理解方式,如果沒有它,我們完全無法理解社會。

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評價?

3)

這主要源於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分析——這種分析,似乎也為當下整個世界政經秩序的不確定提早了做了註腳,即所謂的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這並不是有意誇大或異想天開——世界的確正在哈耶克道路和馬克思道路之間徘徊往復。

眾所周知,世界經濟領域,一方面是經濟權力越來越被集中在少數的超級公司手中(相關閱讀鏈接:),另一方面是中小企業以及新生的企業越來越難以存活和發展下去,呈現出“兩個極端”,並讓世界經濟蒙上“不安”的色彩。時下,一些大公司開始接二連三的“爆雷”,並危害面甚廣。儘管,這其中的原因不一而足,相當複雜。

早在馬克思著作《資本論》時,他就看到了這一點。在爆發“危機”時,利潤率下降的趨勢產生波動,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波動,這些危機是資本擴張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一方面,當制度以一種充滿對抗、不協調的方式前進時,它往往會突然改變方向,朝兩極中的一級前進。另一方面,資本的累積進度可能太快,造成“投資過度”的普遍危機,其症狀表現為工廠過度擴張、工資和其他成本飆升、信貸融資過緊;或者,這種擴張性的推力可能轉向相反的方向,銷售落後,經營業績令人失望,這都是“消費不足”導致的,即大眾購買力不足以維持產出量。

持續的危機就會使經濟制度的結構逐步發生變化,積聚和集中將分散的小規模資本轉變為大規模資本。隨著這一變化而來的是危機影響的加劇,因為大企業破產時產生的危害更大,危機的嚴重性也更甚。而日益加劇的危機的持續改變了政治形勢和經濟環境,“一個資本家打倒許多資本家”的情況就會發生。於是,創業家和小資本家們往往會走投無路,淪為無產階級,開始以打工為生,就像獨立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在資本主義的歷史早期階段淪為無產者一樣。因此,資本主義的社會階級肅清了中間元素,並且更加分明地表現為兩大對立的陣營:絕對大多數人除了出賣勞動力外沒有其他生計來源,少數資本家擁有大量的生產資料。進而,會產生一系列的危機,推動了災難性終極危機的高潮形成。

儘管馬克思並沒有直接描述奔潰的具體機制,以及他的“情節設計”其實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歷程中並沒有得到結果上的應驗,而備受質疑。但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大規模產業的興起、資本的國際化、技術對就業的持續擠壓,資本的日益“機械化”,這些都是明顯得到證實的運動規律。而越來越多的人們,其實並不直接掌握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從而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無產階級”,並重新可能走向貧困化。這些都證實了馬克思的判斷。

這些新的無產階級,成為世界的新的邊緣力量,並往往醞釀著一種“百萬反叛”的潛力量,不可忽視。

(相關閱讀鏈接:世界級大清算:不確定的時局又來了)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1)

最近,一篇推文刷爆了朋友圈:西澤研究院出品的《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文章中開頭就這樣寫道:

不管承認不承認,經濟學世界正在經歷一場輪迴。如果凱恩斯主義再次失敗,統治經濟學的下一位會是誰?

向左還是向右?有兩條道路擺在面前。兩個猶太人指引的道路:一條是馬克思,一條是哈耶克。他們在經濟學思想的左右兩極,看上去很遠,實際上很近。近一個世紀前蘭格和米塞斯的世紀論戰,彷彿猶在耳邊。

……

世界已經不再平靜,或者從來就沒有平靜過。但是,如今我們正在站在一個歷史性的拐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或許不是危言聳聽。右派大潮暗流湧動,山雨欲來風滿樓。但從經濟領域,誰能想象到,如今全球的債務,已經達到250萬億美元,負利率債務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全球利率已經是歷史新低,但是又一次競相降息的大潮已經展開。恐怕格林斯潘做夢也想不到,美聯儲也正在走向負利率的深淵。當前的利率水位,夠特朗普和鮑威爾降幾次?

全球金融體系可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生態災難”。極地的冰川正在融化,極端天氣不斷出現。科學家們說地球平均氣溫再上升2-4度,世界大多數繁華將葬身海底。那麼全球平均利率再降低2-4個百分點呢?

貨幣的洪水肆虐,淹沒的是99%的普通大眾,還是那1%精英?

這個問題,哈耶克和馬克思,誰的理論更能說服人心?

(相關閱讀鏈接: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

世界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們開始求助於馬克思來洞察當今時事,為什麼?“我們求助於馬克思,不是因為他毫無錯誤之處,而是因為我們無法迴避他。”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與經濟思想史專家羅伯特.L.海爾布隆納在其著作《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中這樣寫道。

要向馬克思學習什麼?“他首創了批判性研究方法”,在海爾布隆納看來,如何界定馬克思主義本身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並不存在一種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一致的學說,“除了全盤接受和全盤否定之外,我們還可以對馬克思主義持另一種態度。”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有不一而足的理由,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則認為其已經淪為意識形態,其本身就成了實現人到社會主義的主要障礙,眾說紛紜,歧見雜陳。

當世界和歷史開始重新進入“不確定的時代”時,我們的確有必要釐清馬克思主義:是應該推崇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還是應該推崇作為一種批判性哲學的馬克思主義?除了要麼贊成,要麼反對之外,我們還應思辨什麼?……當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批判性哲學而不是僵化的意識形態時,世界的未來究竟會怎樣?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2)

海爾布隆納認為,對馬克思主義的識別是至關重要的。在他看來,至少有三個識別,分別是:對知識本身的辯證法,即將事物最核心的本質視為動態的、相互衝突的,而不是惰性和靜態的,所謂的“矛盾”屬性;歷史唯物主義,即歷史變革的主要動因是社會階級為了分享生產成果而進行的階級鬥爭——很顯然,這種歷史矛盾觀與辯證法哲學的矛盾觀有類似之處;理論和實踐相統一。

我們往往著重於作為革命原則的馬克思主義,而有意忽略了作為知識性成果的馬克思主義,這就造成了人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看法是極端的:要麼贊成,要麼反對。“馬克思主義令人不安的存在、其導致的相互衝突的想象,根源並不在於其知識性內容”——“正如贊成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都堅稱的那樣,馬克思主義存在的理由是致力於政治目標的實現,即推翻(儘管不一定非得使用暴力)資本主義制度,以社會主義制度取而代之,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海爾布隆納直言不諱地說:無論是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論體系,還是將其作為具有某種目的性的政治運動,對所有觀察者來說,它要麼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要麼產生了強大的排斥力。

人們在對待馬克思主義方面,形成了“兩極分化”——海爾布隆納的觀點則是:作為批判性哲學的馬克思主義,是值得學習和思考的,正如我們值得學習和思考柏拉圖和弗洛伊德一樣。

他說,馬克思的《資本論》,甚至比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更要偉大。這是因為馬克思最早就睿智地指出:商品本身就包含著被掩蓋的階級鬥爭要素——這是“最不尋常、最富啟發性的智力洞察行為”,“這種洞察力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它是馬克思主義最出色、影響力最持久的成就。它首創了一種對社會的理解方式,如果沒有它,我們完全無法理解社會。

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評價?

3)

這主要源於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分析——這種分析,似乎也為當下整個世界政經秩序的不確定提早了做了註腳,即所謂的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這並不是有意誇大或異想天開——世界的確正在哈耶克道路和馬克思道路之間徘徊往復。

眾所周知,世界經濟領域,一方面是經濟權力越來越被集中在少數的超級公司手中(相關閱讀鏈接:),另一方面是中小企業以及新生的企業越來越難以存活和發展下去,呈現出“兩個極端”,並讓世界經濟蒙上“不安”的色彩。時下,一些大公司開始接二連三的“爆雷”,並危害面甚廣。儘管,這其中的原因不一而足,相當複雜。

早在馬克思著作《資本論》時,他就看到了這一點。在爆發“危機”時,利潤率下降的趨勢產生波動,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波動,這些危機是資本擴張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一方面,當制度以一種充滿對抗、不協調的方式前進時,它往往會突然改變方向,朝兩極中的一級前進。另一方面,資本的累積進度可能太快,造成“投資過度”的普遍危機,其症狀表現為工廠過度擴張、工資和其他成本飆升、信貸融資過緊;或者,這種擴張性的推力可能轉向相反的方向,銷售落後,經營業績令人失望,這都是“消費不足”導致的,即大眾購買力不足以維持產出量。

持續的危機就會使經濟制度的結構逐步發生變化,積聚和集中將分散的小規模資本轉變為大規模資本。隨著這一變化而來的是危機影響的加劇,因為大企業破產時產生的危害更大,危機的嚴重性也更甚。而日益加劇的危機的持續改變了政治形勢和經濟環境,“一個資本家打倒許多資本家”的情況就會發生。於是,創業家和小資本家們往往會走投無路,淪為無產階級,開始以打工為生,就像獨立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在資本主義的歷史早期階段淪為無產者一樣。因此,資本主義的社會階級肅清了中間元素,並且更加分明地表現為兩大對立的陣營:絕對大多數人除了出賣勞動力外沒有其他生計來源,少數資本家擁有大量的生產資料。進而,會產生一系列的危機,推動了災難性終極危機的高潮形成。

儘管馬克思並沒有直接描述奔潰的具體機制,以及他的“情節設計”其實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歷程中並沒有得到結果上的應驗,而備受質疑。但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大規模產業的興起、資本的國際化、技術對就業的持續擠壓,資本的日益“機械化”,這些都是明顯得到證實的運動規律。而越來越多的人們,其實並不直接掌握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從而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無產階級”,並重新可能走向貧困化。這些都證實了馬克思的判斷。

這些新的無產階級,成為世界的新的邊緣力量,並往往醞釀著一種“百萬反叛”的潛力量,不可忽視。

(相關閱讀鏈接:世界級大清算:不確定的時局又來了)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4)

談到新的無產階級,我們有必要提到一位當代學者的著作——按照加拿大學者考克斯在其所著《生產、權力和世界秩序》的研究說法,生產關係無外乎三個重要內容:統治生產的權力關係、生產過程中技術和人員的組織和前兩者造成的分配形式。而生產中往往有兩個群體,一個是主導群體,另一個是從屬群體,兩個群體之間是相互博弈的。

至於生產過程中的內在發展形式受到勞動力分配方式的影響;爭取控制生產過程的鬥爭則由技術所決定。其中,分配方式體現為脅迫、習俗、行政命令和市場化等多種。而技術則建立了勞動過程中指揮者和執行者之間的關係。但技術既影響了社會力量的形成,也至少在同樣的程度上受到社會力量的影響。技術是解決社會中實際問題的手段,但要解決哪些問題和採取哪種解決辦法,這些卻是由掌握權力的人所決定的。

在決定技術發展方向的時候,掌握對生產過程的控制權常常是一個關鍵的動機。從手工作坊到工業化規模生產再到機器自動化,人類的生產活動基本走過了這三個階段。我們通常將手工作坊稱為傳統的“匠人”,儘管我們呼喚“匠人”精神,但實際上是有悖於工業化規模生產的實質精神——低成本高效率規模化。所以,儘管我們口號將“匠人精神”喊的鑼鼓喧天,但事實上沒多少人能真正的去行之的——看看拼多多一旦上市就收到諸多所謂大佬們的擁躉並爭相看好時,可見一斑。

但當用工成本高昂、勞資關係愈發緊張時,生產過程的主導群體自然而言去追捧機器自動化生產,愈發不願意僱傭更多的工人。同時,隨著市場化的推進,原來的主導群體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利益生態,在這個生態裡,包含了生產者、資本家、金融家、自動化機器,以及中介渠道商。他們容易媾和在一起,甚至還有公權力摻雜其中——權貴資本主義。

原來的僱員等從屬群體就被“擠出”。這個從屬群體,在機器自動化的階段,就成為了新的“可能貧困無助者”——他們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貧困者,他們同樣有著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但在機器面前卻無能為力。而同時,一大批“自由職業者”也活靈活現地存在著。於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群體的多元化”和“矛盾衝突化”。

這些都構成了新的權力力量的角逐以及權力關係的演變因素。影響社會權力關係的力量也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劃分: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知識分子、農民及其他,而是“新的可能的無產者”以及眾多的自由職業者等一起構成了新的“社會力量”。儘管,這樣的“力量”在此時還不表現的明顯。

尤其是當所謂的“中產階級”因為各種原因產生分裂和消亡時,這種“邊緣力量”將會加速形成——除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農民之外的新中間力量,此時的“工人階級”發生了“改變”,因為機器自動化會加速這一階級的分化和裂變。

應該說,人類行進到今天,我們必須承認生產是具有道德和理性的——無論是契約關係,還是激勵關係,亦或是倫理關係,主導群體和從屬群體都是利益共同體,儘管彼此利益是通過動態博弈而持續進行的,同時通過沉澱下來的各種制度來約束彼此,包括利益的分配機制,從而形成了某些社會關係。

比如考克斯所說的12種生產的社會關係方式:生存型;農民-領主型;原始勞力市場;家庭式;個體經營;企業勞力市場;兩方制;企業組合主義;三方制;國家組合主義;公社式;中央計劃……

無論是從1789年開始的自由主義國際經濟,還是從1873年開始的帝國主義競爭的時代,或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的新自由主義世界秩序,我們都必須承認:生產的社會關係,不僅在影響著生產的國際化,同時也在影響著國家的國際化。

由於“邊緣、非主導力量”的加速形成,會進一步倒逼和推動生產關係的變化——正如馬克思說: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原因很簡單:“邊緣、非主導力量”需要自己的“歷史舞臺”,他們在機器自動化加速的時代不能甘願成為“廢物”,而是必須有所改變。

機器化加速了社會力量的分化與邊緣力量的形成,而生產的權力關係也因此而被重新定義。社會的變革浪潮,也因此得以發生。

(相關閱讀鏈接:為什麼社會變革不再指望工人階級而寄望於“第四階級”的崛起?)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1)

最近,一篇推文刷爆了朋友圈:西澤研究院出品的《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文章中開頭就這樣寫道:

不管承認不承認,經濟學世界正在經歷一場輪迴。如果凱恩斯主義再次失敗,統治經濟學的下一位會是誰?

向左還是向右?有兩條道路擺在面前。兩個猶太人指引的道路:一條是馬克思,一條是哈耶克。他們在經濟學思想的左右兩極,看上去很遠,實際上很近。近一個世紀前蘭格和米塞斯的世紀論戰,彷彿猶在耳邊。

……

世界已經不再平靜,或者從來就沒有平靜過。但是,如今我們正在站在一個歷史性的拐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或許不是危言聳聽。右派大潮暗流湧動,山雨欲來風滿樓。但從經濟領域,誰能想象到,如今全球的債務,已經達到250萬億美元,負利率債務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全球利率已經是歷史新低,但是又一次競相降息的大潮已經展開。恐怕格林斯潘做夢也想不到,美聯儲也正在走向負利率的深淵。當前的利率水位,夠特朗普和鮑威爾降幾次?

全球金融體系可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生態災難”。極地的冰川正在融化,極端天氣不斷出現。科學家們說地球平均氣溫再上升2-4度,世界大多數繁華將葬身海底。那麼全球平均利率再降低2-4個百分點呢?

貨幣的洪水肆虐,淹沒的是99%的普通大眾,還是那1%精英?

這個問題,哈耶克和馬克思,誰的理論更能說服人心?

(相關閱讀鏈接: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

世界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們開始求助於馬克思來洞察當今時事,為什麼?“我們求助於馬克思,不是因為他毫無錯誤之處,而是因為我們無法迴避他。”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與經濟思想史專家羅伯特.L.海爾布隆納在其著作《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中這樣寫道。

要向馬克思學習什麼?“他首創了批判性研究方法”,在海爾布隆納看來,如何界定馬克思主義本身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並不存在一種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一致的學說,“除了全盤接受和全盤否定之外,我們還可以對馬克思主義持另一種態度。”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有不一而足的理由,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則認為其已經淪為意識形態,其本身就成了實現人到社會主義的主要障礙,眾說紛紜,歧見雜陳。

當世界和歷史開始重新進入“不確定的時代”時,我們的確有必要釐清馬克思主義:是應該推崇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還是應該推崇作為一種批判性哲學的馬克思主義?除了要麼贊成,要麼反對之外,我們還應思辨什麼?……當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批判性哲學而不是僵化的意識形態時,世界的未來究竟會怎樣?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2)

海爾布隆納認為,對馬克思主義的識別是至關重要的。在他看來,至少有三個識別,分別是:對知識本身的辯證法,即將事物最核心的本質視為動態的、相互衝突的,而不是惰性和靜態的,所謂的“矛盾”屬性;歷史唯物主義,即歷史變革的主要動因是社會階級為了分享生產成果而進行的階級鬥爭——很顯然,這種歷史矛盾觀與辯證法哲學的矛盾觀有類似之處;理論和實踐相統一。

我們往往著重於作為革命原則的馬克思主義,而有意忽略了作為知識性成果的馬克思主義,這就造成了人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看法是極端的:要麼贊成,要麼反對。“馬克思主義令人不安的存在、其導致的相互衝突的想象,根源並不在於其知識性內容”——“正如贊成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都堅稱的那樣,馬克思主義存在的理由是致力於政治目標的實現,即推翻(儘管不一定非得使用暴力)資本主義制度,以社會主義制度取而代之,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海爾布隆納直言不諱地說:無論是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論體系,還是將其作為具有某種目的性的政治運動,對所有觀察者來說,它要麼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要麼產生了強大的排斥力。

人們在對待馬克思主義方面,形成了“兩極分化”——海爾布隆納的觀點則是:作為批判性哲學的馬克思主義,是值得學習和思考的,正如我們值得學習和思考柏拉圖和弗洛伊德一樣。

他說,馬克思的《資本論》,甚至比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更要偉大。這是因為馬克思最早就睿智地指出:商品本身就包含著被掩蓋的階級鬥爭要素——這是“最不尋常、最富啟發性的智力洞察行為”,“這種洞察力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它是馬克思主義最出色、影響力最持久的成就。它首創了一種對社會的理解方式,如果沒有它,我們完全無法理解社會。

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評價?

3)

這主要源於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分析——這種分析,似乎也為當下整個世界政經秩序的不確定提早了做了註腳,即所謂的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這並不是有意誇大或異想天開——世界的確正在哈耶克道路和馬克思道路之間徘徊往復。

眾所周知,世界經濟領域,一方面是經濟權力越來越被集中在少數的超級公司手中(相關閱讀鏈接:),另一方面是中小企業以及新生的企業越來越難以存活和發展下去,呈現出“兩個極端”,並讓世界經濟蒙上“不安”的色彩。時下,一些大公司開始接二連三的“爆雷”,並危害面甚廣。儘管,這其中的原因不一而足,相當複雜。

早在馬克思著作《資本論》時,他就看到了這一點。在爆發“危機”時,利潤率下降的趨勢產生波動,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波動,這些危機是資本擴張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一方面,當制度以一種充滿對抗、不協調的方式前進時,它往往會突然改變方向,朝兩極中的一級前進。另一方面,資本的累積進度可能太快,造成“投資過度”的普遍危機,其症狀表現為工廠過度擴張、工資和其他成本飆升、信貸融資過緊;或者,這種擴張性的推力可能轉向相反的方向,銷售落後,經營業績令人失望,這都是“消費不足”導致的,即大眾購買力不足以維持產出量。

持續的危機就會使經濟制度的結構逐步發生變化,積聚和集中將分散的小規模資本轉變為大規模資本。隨著這一變化而來的是危機影響的加劇,因為大企業破產時產生的危害更大,危機的嚴重性也更甚。而日益加劇的危機的持續改變了政治形勢和經濟環境,“一個資本家打倒許多資本家”的情況就會發生。於是,創業家和小資本家們往往會走投無路,淪為無產階級,開始以打工為生,就像獨立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在資本主義的歷史早期階段淪為無產者一樣。因此,資本主義的社會階級肅清了中間元素,並且更加分明地表現為兩大對立的陣營:絕對大多數人除了出賣勞動力外沒有其他生計來源,少數資本家擁有大量的生產資料。進而,會產生一系列的危機,推動了災難性終極危機的高潮形成。

儘管馬克思並沒有直接描述奔潰的具體機制,以及他的“情節設計”其實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歷程中並沒有得到結果上的應驗,而備受質疑。但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大規模產業的興起、資本的國際化、技術對就業的持續擠壓,資本的日益“機械化”,這些都是明顯得到證實的運動規律。而越來越多的人們,其實並不直接掌握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從而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無產階級”,並重新可能走向貧困化。這些都證實了馬克思的判斷。

這些新的無產階級,成為世界的新的邊緣力量,並往往醞釀著一種“百萬反叛”的潛力量,不可忽視。

(相關閱讀鏈接:世界級大清算:不確定的時局又來了)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4)

談到新的無產階級,我們有必要提到一位當代學者的著作——按照加拿大學者考克斯在其所著《生產、權力和世界秩序》的研究說法,生產關係無外乎三個重要內容:統治生產的權力關係、生產過程中技術和人員的組織和前兩者造成的分配形式。而生產中往往有兩個群體,一個是主導群體,另一個是從屬群體,兩個群體之間是相互博弈的。

至於生產過程中的內在發展形式受到勞動力分配方式的影響;爭取控制生產過程的鬥爭則由技術所決定。其中,分配方式體現為脅迫、習俗、行政命令和市場化等多種。而技術則建立了勞動過程中指揮者和執行者之間的關係。但技術既影響了社會力量的形成,也至少在同樣的程度上受到社會力量的影響。技術是解決社會中實際問題的手段,但要解決哪些問題和採取哪種解決辦法,這些卻是由掌握權力的人所決定的。

在決定技術發展方向的時候,掌握對生產過程的控制權常常是一個關鍵的動機。從手工作坊到工業化規模生產再到機器自動化,人類的生產活動基本走過了這三個階段。我們通常將手工作坊稱為傳統的“匠人”,儘管我們呼喚“匠人”精神,但實際上是有悖於工業化規模生產的實質精神——低成本高效率規模化。所以,儘管我們口號將“匠人精神”喊的鑼鼓喧天,但事實上沒多少人能真正的去行之的——看看拼多多一旦上市就收到諸多所謂大佬們的擁躉並爭相看好時,可見一斑。

但當用工成本高昂、勞資關係愈發緊張時,生產過程的主導群體自然而言去追捧機器自動化生產,愈發不願意僱傭更多的工人。同時,隨著市場化的推進,原來的主導群體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利益生態,在這個生態裡,包含了生產者、資本家、金融家、自動化機器,以及中介渠道商。他們容易媾和在一起,甚至還有公權力摻雜其中——權貴資本主義。

原來的僱員等從屬群體就被“擠出”。這個從屬群體,在機器自動化的階段,就成為了新的“可能貧困無助者”——他們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貧困者,他們同樣有著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但在機器面前卻無能為力。而同時,一大批“自由職業者”也活靈活現地存在著。於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群體的多元化”和“矛盾衝突化”。

這些都構成了新的權力力量的角逐以及權力關係的演變因素。影響社會權力關係的力量也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劃分: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知識分子、農民及其他,而是“新的可能的無產者”以及眾多的自由職業者等一起構成了新的“社會力量”。儘管,這樣的“力量”在此時還不表現的明顯。

尤其是當所謂的“中產階級”因為各種原因產生分裂和消亡時,這種“邊緣力量”將會加速形成——除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農民之外的新中間力量,此時的“工人階級”發生了“改變”,因為機器自動化會加速這一階級的分化和裂變。

應該說,人類行進到今天,我們必須承認生產是具有道德和理性的——無論是契約關係,還是激勵關係,亦或是倫理關係,主導群體和從屬群體都是利益共同體,儘管彼此利益是通過動態博弈而持續進行的,同時通過沉澱下來的各種制度來約束彼此,包括利益的分配機制,從而形成了某些社會關係。

比如考克斯所說的12種生產的社會關係方式:生存型;農民-領主型;原始勞力市場;家庭式;個體經營;企業勞力市場;兩方制;企業組合主義;三方制;國家組合主義;公社式;中央計劃……

無論是從1789年開始的自由主義國際經濟,還是從1873年開始的帝國主義競爭的時代,或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的新自由主義世界秩序,我們都必須承認:生產的社會關係,不僅在影響著生產的國際化,同時也在影響著國家的國際化。

由於“邊緣、非主導力量”的加速形成,會進一步倒逼和推動生產關係的變化——正如馬克思說: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原因很簡單:“邊緣、非主導力量”需要自己的“歷史舞臺”,他們在機器自動化加速的時代不能甘願成為“廢物”,而是必須有所改變。

機器化加速了社會力量的分化與邊緣力量的形成,而生產的權力關係也因此而被重新定義。社會的變革浪潮,也因此得以發生。

(相關閱讀鏈接:為什麼社會變革不再指望工人階級而寄望於“第四階級”的崛起?)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5)

除此之外,我們同時還必須正視這樣的事實:世界正不斷變小,同時充滿了新的博弈和衝突。世界持續處於不平衡之中——貨幣不平衡、貿易不平衡、資源不平衡、發展不平衡等。而且,這些不平衡有更加危險的表現形式。

海爾布隆納說,儘管政府為克服和抑制這些不平衡做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是,只要世界歷史的經濟演變仍然受資本積累的推動,這些不平衡還會繼續存在下去。這是對當今資本無序狀態的真實判定,也是馬克思思想最有說服力、最不尋常的暗示。

馬克思儘管意識到了無產階級重新“資產階級化”的傾向和趨勢,但他的確也沒有預料到他心目中的無產階級會在後來被“異化”的如此厲害——這的確得益於福利制度發展的結果——馬克思預期的無產階級立場的淨化並沒有發生。

但我們也必須承認:由於商品關係的拜物教概念中固有的系統性錯誤認知,資本主義社會中仍存在緊張局勢——這僅僅是一個方面,更為值得注意的是,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是:對人類生活產生嚴重干擾甚至威脅的三個最可能的原因則是人口壓力、核軍備競爭和環境災難。這些,馬克思並沒有預測到,而且他也無法解釋或反映人們用以抵禦這些干擾或威脅因素的民族主義力量。

或許,更讓馬克思沒有預料的是:在理論和實踐的關係方面,馬克思主義變得越來越陷入內部的爭鬥——動盪、內部仇視和整體墮落。有的國家以馬克思的旗幟進行的對“社會主義”的摧殘和嘲弄,這些都讓馬克思在世界歷史上被爭議乃至詬病。儘管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本就是批判性哲學,而且這些國家也的確為其國民帶來了巨大的物質和文化改善。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1)

最近,一篇推文刷爆了朋友圈:西澤研究院出品的《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文章中開頭就這樣寫道:

不管承認不承認,經濟學世界正在經歷一場輪迴。如果凱恩斯主義再次失敗,統治經濟學的下一位會是誰?

向左還是向右?有兩條道路擺在面前。兩個猶太人指引的道路:一條是馬克思,一條是哈耶克。他們在經濟學思想的左右兩極,看上去很遠,實際上很近。近一個世紀前蘭格和米塞斯的世紀論戰,彷彿猶在耳邊。

……

世界已經不再平靜,或者從來就沒有平靜過。但是,如今我們正在站在一個歷史性的拐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或許不是危言聳聽。右派大潮暗流湧動,山雨欲來風滿樓。但從經濟領域,誰能想象到,如今全球的債務,已經達到250萬億美元,負利率債務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全球利率已經是歷史新低,但是又一次競相降息的大潮已經展開。恐怕格林斯潘做夢也想不到,美聯儲也正在走向負利率的深淵。當前的利率水位,夠特朗普和鮑威爾降幾次?

全球金融體系可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生態災難”。極地的冰川正在融化,極端天氣不斷出現。科學家們說地球平均氣溫再上升2-4度,世界大多數繁華將葬身海底。那麼全球平均利率再降低2-4個百分點呢?

貨幣的洪水肆虐,淹沒的是99%的普通大眾,還是那1%精英?

這個問題,哈耶克和馬克思,誰的理論更能說服人心?

(相關閱讀鏈接: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

世界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們開始求助於馬克思來洞察當今時事,為什麼?“我們求助於馬克思,不是因為他毫無錯誤之處,而是因為我們無法迴避他。”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與經濟思想史專家羅伯特.L.海爾布隆納在其著作《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中這樣寫道。

要向馬克思學習什麼?“他首創了批判性研究方法”,在海爾布隆納看來,如何界定馬克思主義本身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並不存在一種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一致的學說,“除了全盤接受和全盤否定之外,我們還可以對馬克思主義持另一種態度。”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有不一而足的理由,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則認為其已經淪為意識形態,其本身就成了實現人到社會主義的主要障礙,眾說紛紜,歧見雜陳。

當世界和歷史開始重新進入“不確定的時代”時,我們的確有必要釐清馬克思主義:是應該推崇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還是應該推崇作為一種批判性哲學的馬克思主義?除了要麼贊成,要麼反對之外,我們還應思辨什麼?……當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批判性哲學而不是僵化的意識形態時,世界的未來究竟會怎樣?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2)

海爾布隆納認為,對馬克思主義的識別是至關重要的。在他看來,至少有三個識別,分別是:對知識本身的辯證法,即將事物最核心的本質視為動態的、相互衝突的,而不是惰性和靜態的,所謂的“矛盾”屬性;歷史唯物主義,即歷史變革的主要動因是社會階級為了分享生產成果而進行的階級鬥爭——很顯然,這種歷史矛盾觀與辯證法哲學的矛盾觀有類似之處;理論和實踐相統一。

我們往往著重於作為革命原則的馬克思主義,而有意忽略了作為知識性成果的馬克思主義,這就造成了人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看法是極端的:要麼贊成,要麼反對。“馬克思主義令人不安的存在、其導致的相互衝突的想象,根源並不在於其知識性內容”——“正如贊成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都堅稱的那樣,馬克思主義存在的理由是致力於政治目標的實現,即推翻(儘管不一定非得使用暴力)資本主義制度,以社會主義制度取而代之,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海爾布隆納直言不諱地說:無論是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論體系,還是將其作為具有某種目的性的政治運動,對所有觀察者來說,它要麼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要麼產生了強大的排斥力。

人們在對待馬克思主義方面,形成了“兩極分化”——海爾布隆納的觀點則是:作為批判性哲學的馬克思主義,是值得學習和思考的,正如我們值得學習和思考柏拉圖和弗洛伊德一樣。

他說,馬克思的《資本論》,甚至比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更要偉大。這是因為馬克思最早就睿智地指出:商品本身就包含著被掩蓋的階級鬥爭要素——這是“最不尋常、最富啟發性的智力洞察行為”,“這種洞察力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它是馬克思主義最出色、影響力最持久的成就。它首創了一種對社會的理解方式,如果沒有它,我們完全無法理解社會。

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評價?

3)

這主要源於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分析——這種分析,似乎也為當下整個世界政經秩序的不確定提早了做了註腳,即所謂的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這並不是有意誇大或異想天開——世界的確正在哈耶克道路和馬克思道路之間徘徊往復。

眾所周知,世界經濟領域,一方面是經濟權力越來越被集中在少數的超級公司手中(相關閱讀鏈接:),另一方面是中小企業以及新生的企業越來越難以存活和發展下去,呈現出“兩個極端”,並讓世界經濟蒙上“不安”的色彩。時下,一些大公司開始接二連三的“爆雷”,並危害面甚廣。儘管,這其中的原因不一而足,相當複雜。

早在馬克思著作《資本論》時,他就看到了這一點。在爆發“危機”時,利潤率下降的趨勢產生波動,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波動,這些危機是資本擴張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一方面,當制度以一種充滿對抗、不協調的方式前進時,它往往會突然改變方向,朝兩極中的一級前進。另一方面,資本的累積進度可能太快,造成“投資過度”的普遍危機,其症狀表現為工廠過度擴張、工資和其他成本飆升、信貸融資過緊;或者,這種擴張性的推力可能轉向相反的方向,銷售落後,經營業績令人失望,這都是“消費不足”導致的,即大眾購買力不足以維持產出量。

持續的危機就會使經濟制度的結構逐步發生變化,積聚和集中將分散的小規模資本轉變為大規模資本。隨著這一變化而來的是危機影響的加劇,因為大企業破產時產生的危害更大,危機的嚴重性也更甚。而日益加劇的危機的持續改變了政治形勢和經濟環境,“一個資本家打倒許多資本家”的情況就會發生。於是,創業家和小資本家們往往會走投無路,淪為無產階級,開始以打工為生,就像獨立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在資本主義的歷史早期階段淪為無產者一樣。因此,資本主義的社會階級肅清了中間元素,並且更加分明地表現為兩大對立的陣營:絕對大多數人除了出賣勞動力外沒有其他生計來源,少數資本家擁有大量的生產資料。進而,會產生一系列的危機,推動了災難性終極危機的高潮形成。

儘管馬克思並沒有直接描述奔潰的具體機制,以及他的“情節設計”其實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歷程中並沒有得到結果上的應驗,而備受質疑。但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大規模產業的興起、資本的國際化、技術對就業的持續擠壓,資本的日益“機械化”,這些都是明顯得到證實的運動規律。而越來越多的人們,其實並不直接掌握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從而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無產階級”,並重新可能走向貧困化。這些都證實了馬克思的判斷。

這些新的無產階級,成為世界的新的邊緣力量,並往往醞釀著一種“百萬反叛”的潛力量,不可忽視。

(相關閱讀鏈接:世界級大清算:不確定的時局又來了)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4)

談到新的無產階級,我們有必要提到一位當代學者的著作——按照加拿大學者考克斯在其所著《生產、權力和世界秩序》的研究說法,生產關係無外乎三個重要內容:統治生產的權力關係、生產過程中技術和人員的組織和前兩者造成的分配形式。而生產中往往有兩個群體,一個是主導群體,另一個是從屬群體,兩個群體之間是相互博弈的。

至於生產過程中的內在發展形式受到勞動力分配方式的影響;爭取控制生產過程的鬥爭則由技術所決定。其中,分配方式體現為脅迫、習俗、行政命令和市場化等多種。而技術則建立了勞動過程中指揮者和執行者之間的關係。但技術既影響了社會力量的形成,也至少在同樣的程度上受到社會力量的影響。技術是解決社會中實際問題的手段,但要解決哪些問題和採取哪種解決辦法,這些卻是由掌握權力的人所決定的。

在決定技術發展方向的時候,掌握對生產過程的控制權常常是一個關鍵的動機。從手工作坊到工業化規模生產再到機器自動化,人類的生產活動基本走過了這三個階段。我們通常將手工作坊稱為傳統的“匠人”,儘管我們呼喚“匠人”精神,但實際上是有悖於工業化規模生產的實質精神——低成本高效率規模化。所以,儘管我們口號將“匠人精神”喊的鑼鼓喧天,但事實上沒多少人能真正的去行之的——看看拼多多一旦上市就收到諸多所謂大佬們的擁躉並爭相看好時,可見一斑。

但當用工成本高昂、勞資關係愈發緊張時,生產過程的主導群體自然而言去追捧機器自動化生產,愈發不願意僱傭更多的工人。同時,隨著市場化的推進,原來的主導群體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利益生態,在這個生態裡,包含了生產者、資本家、金融家、自動化機器,以及中介渠道商。他們容易媾和在一起,甚至還有公權力摻雜其中——權貴資本主義。

原來的僱員等從屬群體就被“擠出”。這個從屬群體,在機器自動化的階段,就成為了新的“可能貧困無助者”——他們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貧困者,他們同樣有著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但在機器面前卻無能為力。而同時,一大批“自由職業者”也活靈活現地存在著。於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群體的多元化”和“矛盾衝突化”。

這些都構成了新的權力力量的角逐以及權力關係的演變因素。影響社會權力關係的力量也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劃分: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知識分子、農民及其他,而是“新的可能的無產者”以及眾多的自由職業者等一起構成了新的“社會力量”。儘管,這樣的“力量”在此時還不表現的明顯。

尤其是當所謂的“中產階級”因為各種原因產生分裂和消亡時,這種“邊緣力量”將會加速形成——除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農民之外的新中間力量,此時的“工人階級”發生了“改變”,因為機器自動化會加速這一階級的分化和裂變。

應該說,人類行進到今天,我們必須承認生產是具有道德和理性的——無論是契約關係,還是激勵關係,亦或是倫理關係,主導群體和從屬群體都是利益共同體,儘管彼此利益是通過動態博弈而持續進行的,同時通過沉澱下來的各種制度來約束彼此,包括利益的分配機制,從而形成了某些社會關係。

比如考克斯所說的12種生產的社會關係方式:生存型;農民-領主型;原始勞力市場;家庭式;個體經營;企業勞力市場;兩方制;企業組合主義;三方制;國家組合主義;公社式;中央計劃……

無論是從1789年開始的自由主義國際經濟,還是從1873年開始的帝國主義競爭的時代,或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的新自由主義世界秩序,我們都必須承認:生產的社會關係,不僅在影響著生產的國際化,同時也在影響著國家的國際化。

由於“邊緣、非主導力量”的加速形成,會進一步倒逼和推動生產關係的變化——正如馬克思說: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原因很簡單:“邊緣、非主導力量”需要自己的“歷史舞臺”,他們在機器自動化加速的時代不能甘願成為“廢物”,而是必須有所改變。

機器化加速了社會力量的分化與邊緣力量的形成,而生產的權力關係也因此而被重新定義。社會的變革浪潮,也因此得以發生。

(相關閱讀鏈接:為什麼社會變革不再指望工人階級而寄望於“第四階級”的崛起?)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5)

除此之外,我們同時還必須正視這樣的事實:世界正不斷變小,同時充滿了新的博弈和衝突。世界持續處於不平衡之中——貨幣不平衡、貿易不平衡、資源不平衡、發展不平衡等。而且,這些不平衡有更加危險的表現形式。

海爾布隆納說,儘管政府為克服和抑制這些不平衡做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是,只要世界歷史的經濟演變仍然受資本積累的推動,這些不平衡還會繼續存在下去。這是對當今資本無序狀態的真實判定,也是馬克思思想最有說服力、最不尋常的暗示。

馬克思儘管意識到了無產階級重新“資產階級化”的傾向和趨勢,但他的確也沒有預料到他心目中的無產階級會在後來被“異化”的如此厲害——這的確得益於福利制度發展的結果——馬克思預期的無產階級立場的淨化並沒有發生。

但我們也必須承認:由於商品關係的拜物教概念中固有的系統性錯誤認知,資本主義社會中仍存在緊張局勢——這僅僅是一個方面,更為值得注意的是,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是:對人類生活產生嚴重干擾甚至威脅的三個最可能的原因則是人口壓力、核軍備競爭和環境災難。這些,馬克思並沒有預測到,而且他也無法解釋或反映人們用以抵禦這些干擾或威脅因素的民族主義力量。

或許,更讓馬克思沒有預料的是:在理論和實踐的關係方面,馬克思主義變得越來越陷入內部的爭鬥——動盪、內部仇視和整體墮落。有的國家以馬克思的旗幟進行的對“社會主義”的摧殘和嘲弄,這些都讓馬克思在世界歷史上被爭議乃至詬病。儘管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本就是批判性哲學,而且這些國家也的確為其國民帶來了巨大的物質和文化改善。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6)

無論如何,海爾布隆納也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確存在一個巨大的道德問題——極權主義和鎮壓政策,的確不只一次,而是一次又一次地伴隨“共產主義”出現的事實。

批評馬克思主義的人,往往有兩大論據。第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結構很容易使它退化為教條,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某些東西具有固有的極權主義傾向。第二是,之所以將馬克思主義和專制政府聯繫在一起,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無法系統地解釋:政治權力是一種“獨立”的,必須依靠其他制度來緩衝和抑制。

海爾布隆納說,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府內,政治權力膨脹和濫用的傾向是存在。但我們也必須同時看到,這絕不是說市場體系或者資本主義經濟形成了反對集權主義的絕對可靠的障礙,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的崛起就說明了這一點。

的確,馬克思也是“嚮往”自由的;但在他心中,自由概念中最重要的是擺脫經濟壓力和“拜物教”的自由——特別是擺脫社會環境壓力的自由,正是社會環境驅使人們受制於剝削和神祕的勞動-工資關係。因此,馬克思強調,資產階級社會中的自由只是一種特殊的自由,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自由。

於是,重新評估“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工作”的重要性和跨越資產階級自由的障礙,成了馬克思觀念中社會主義的固有目標。正如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這樣“烏托邦”的寫道:人們將自由地“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評,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同樣,在《資本論》中,他提到“工人組合”可以自由地管理他們的勞動並決定他們與自然打交道的條件。

但馬克思其實並沒有描述真正的自由到底是什麼。他將所有的問題都留給了未來。同時,也留下了諸多的爭議和是非。

而聲稱是他的“衣缽者”們的“烏托邦”的實驗,最終也被事實所擊潰。為馬克思辯護的人們認為,這些“衣缽者”其實背叛了馬克思的本來思想,是一種“異化”。

馬克思主義存在爭議的另一個則是他表達的那個觀點:個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其實否認了人類精神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現實要素、如血肉一樣現實的要素這一事實。否認了這個事實,我們就無法理解或者預測諸多的社會行為了。這首先表現在關鍵的政治行為領域,在這一領域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缺陷是明顯的,而且其政治實踐也最應受到譴責;同時,與資產階級社會相比,其對個性化的評價更低,不鼓勵個體“差異”的思想。

但是,不管怎樣,從馬克思本人那裡我們可以得到一句座右銘,它同樣適用於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十一條提綱中寫道:“在此以前的哲學家只是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海爾布隆納說,在我們這個時代以及之後的時代,世界發生的改變,很大程度上受馬克思主義的啟發和引導。“我們現在的任務是瞭解它。”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1)

最近,一篇推文刷爆了朋友圈:西澤研究院出品的《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文章中開頭就這樣寫道:

不管承認不承認,經濟學世界正在經歷一場輪迴。如果凱恩斯主義再次失敗,統治經濟學的下一位會是誰?

向左還是向右?有兩條道路擺在面前。兩個猶太人指引的道路:一條是馬克思,一條是哈耶克。他們在經濟學思想的左右兩極,看上去很遠,實際上很近。近一個世紀前蘭格和米塞斯的世紀論戰,彷彿猶在耳邊。

……

世界已經不再平靜,或者從來就沒有平靜過。但是,如今我們正在站在一個歷史性的拐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或許不是危言聳聽。右派大潮暗流湧動,山雨欲來風滿樓。但從經濟領域,誰能想象到,如今全球的債務,已經達到250萬億美元,負利率債務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全球利率已經是歷史新低,但是又一次競相降息的大潮已經展開。恐怕格林斯潘做夢也想不到,美聯儲也正在走向負利率的深淵。當前的利率水位,夠特朗普和鮑威爾降幾次?

全球金融體系可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生態災難”。極地的冰川正在融化,極端天氣不斷出現。科學家們說地球平均氣溫再上升2-4度,世界大多數繁華將葬身海底。那麼全球平均利率再降低2-4個百分點呢?

貨幣的洪水肆虐,淹沒的是99%的普通大眾,還是那1%精英?

這個問題,哈耶克和馬克思,誰的理論更能說服人心?

(相關閱讀鏈接: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

世界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們開始求助於馬克思來洞察當今時事,為什麼?“我們求助於馬克思,不是因為他毫無錯誤之處,而是因為我們無法迴避他。”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與經濟思想史專家羅伯特.L.海爾布隆納在其著作《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中這樣寫道。

要向馬克思學習什麼?“他首創了批判性研究方法”,在海爾布隆納看來,如何界定馬克思主義本身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並不存在一種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一致的學說,“除了全盤接受和全盤否定之外,我們還可以對馬克思主義持另一種態度。”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有不一而足的理由,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則認為其已經淪為意識形態,其本身就成了實現人到社會主義的主要障礙,眾說紛紜,歧見雜陳。

當世界和歷史開始重新進入“不確定的時代”時,我們的確有必要釐清馬克思主義:是應該推崇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還是應該推崇作為一種批判性哲學的馬克思主義?除了要麼贊成,要麼反對之外,我們還應思辨什麼?……當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批判性哲學而不是僵化的意識形態時,世界的未來究竟會怎樣?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2)

海爾布隆納認為,對馬克思主義的識別是至關重要的。在他看來,至少有三個識別,分別是:對知識本身的辯證法,即將事物最核心的本質視為動態的、相互衝突的,而不是惰性和靜態的,所謂的“矛盾”屬性;歷史唯物主義,即歷史變革的主要動因是社會階級為了分享生產成果而進行的階級鬥爭——很顯然,這種歷史矛盾觀與辯證法哲學的矛盾觀有類似之處;理論和實踐相統一。

我們往往著重於作為革命原則的馬克思主義,而有意忽略了作為知識性成果的馬克思主義,這就造成了人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看法是極端的:要麼贊成,要麼反對。“馬克思主義令人不安的存在、其導致的相互衝突的想象,根源並不在於其知識性內容”——“正如贊成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都堅稱的那樣,馬克思主義存在的理由是致力於政治目標的實現,即推翻(儘管不一定非得使用暴力)資本主義制度,以社會主義制度取而代之,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海爾布隆納直言不諱地說:無論是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論體系,還是將其作為具有某種目的性的政治運動,對所有觀察者來說,它要麼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要麼產生了強大的排斥力。

人們在對待馬克思主義方面,形成了“兩極分化”——海爾布隆納的觀點則是:作為批判性哲學的馬克思主義,是值得學習和思考的,正如我們值得學習和思考柏拉圖和弗洛伊德一樣。

他說,馬克思的《資本論》,甚至比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更要偉大。這是因為馬克思最早就睿智地指出:商品本身就包含著被掩蓋的階級鬥爭要素——這是“最不尋常、最富啟發性的智力洞察行為”,“這種洞察力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它是馬克思主義最出色、影響力最持久的成就。它首創了一種對社會的理解方式,如果沒有它,我們完全無法理解社會。

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評價?

3)

這主要源於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分析——這種分析,似乎也為當下整個世界政經秩序的不確定提早了做了註腳,即所謂的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這並不是有意誇大或異想天開——世界的確正在哈耶克道路和馬克思道路之間徘徊往復。

眾所周知,世界經濟領域,一方面是經濟權力越來越被集中在少數的超級公司手中(相關閱讀鏈接:),另一方面是中小企業以及新生的企業越來越難以存活和發展下去,呈現出“兩個極端”,並讓世界經濟蒙上“不安”的色彩。時下,一些大公司開始接二連三的“爆雷”,並危害面甚廣。儘管,這其中的原因不一而足,相當複雜。

早在馬克思著作《資本論》時,他就看到了這一點。在爆發“危機”時,利潤率下降的趨勢產生波動,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波動,這些危機是資本擴張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一方面,當制度以一種充滿對抗、不協調的方式前進時,它往往會突然改變方向,朝兩極中的一級前進。另一方面,資本的累積進度可能太快,造成“投資過度”的普遍危機,其症狀表現為工廠過度擴張、工資和其他成本飆升、信貸融資過緊;或者,這種擴張性的推力可能轉向相反的方向,銷售落後,經營業績令人失望,這都是“消費不足”導致的,即大眾購買力不足以維持產出量。

持續的危機就會使經濟制度的結構逐步發生變化,積聚和集中將分散的小規模資本轉變為大規模資本。隨著這一變化而來的是危機影響的加劇,因為大企業破產時產生的危害更大,危機的嚴重性也更甚。而日益加劇的危機的持續改變了政治形勢和經濟環境,“一個資本家打倒許多資本家”的情況就會發生。於是,創業家和小資本家們往往會走投無路,淪為無產階級,開始以打工為生,就像獨立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在資本主義的歷史早期階段淪為無產者一樣。因此,資本主義的社會階級肅清了中間元素,並且更加分明地表現為兩大對立的陣營:絕對大多數人除了出賣勞動力外沒有其他生計來源,少數資本家擁有大量的生產資料。進而,會產生一系列的危機,推動了災難性終極危機的高潮形成。

儘管馬克思並沒有直接描述奔潰的具體機制,以及他的“情節設計”其實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歷程中並沒有得到結果上的應驗,而備受質疑。但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大規模產業的興起、資本的國際化、技術對就業的持續擠壓,資本的日益“機械化”,這些都是明顯得到證實的運動規律。而越來越多的人們,其實並不直接掌握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從而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無產階級”,並重新可能走向貧困化。這些都證實了馬克思的判斷。

這些新的無產階級,成為世界的新的邊緣力量,並往往醞釀著一種“百萬反叛”的潛力量,不可忽視。

(相關閱讀鏈接:世界級大清算:不確定的時局又來了)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4)

談到新的無產階級,我們有必要提到一位當代學者的著作——按照加拿大學者考克斯在其所著《生產、權力和世界秩序》的研究說法,生產關係無外乎三個重要內容:統治生產的權力關係、生產過程中技術和人員的組織和前兩者造成的分配形式。而生產中往往有兩個群體,一個是主導群體,另一個是從屬群體,兩個群體之間是相互博弈的。

至於生產過程中的內在發展形式受到勞動力分配方式的影響;爭取控制生產過程的鬥爭則由技術所決定。其中,分配方式體現為脅迫、習俗、行政命令和市場化等多種。而技術則建立了勞動過程中指揮者和執行者之間的關係。但技術既影響了社會力量的形成,也至少在同樣的程度上受到社會力量的影響。技術是解決社會中實際問題的手段,但要解決哪些問題和採取哪種解決辦法,這些卻是由掌握權力的人所決定的。

在決定技術發展方向的時候,掌握對生產過程的控制權常常是一個關鍵的動機。從手工作坊到工業化規模生產再到機器自動化,人類的生產活動基本走過了這三個階段。我們通常將手工作坊稱為傳統的“匠人”,儘管我們呼喚“匠人”精神,但實際上是有悖於工業化規模生產的實質精神——低成本高效率規模化。所以,儘管我們口號將“匠人精神”喊的鑼鼓喧天,但事實上沒多少人能真正的去行之的——看看拼多多一旦上市就收到諸多所謂大佬們的擁躉並爭相看好時,可見一斑。

但當用工成本高昂、勞資關係愈發緊張時,生產過程的主導群體自然而言去追捧機器自動化生產,愈發不願意僱傭更多的工人。同時,隨著市場化的推進,原來的主導群體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利益生態,在這個生態裡,包含了生產者、資本家、金融家、自動化機器,以及中介渠道商。他們容易媾和在一起,甚至還有公權力摻雜其中——權貴資本主義。

原來的僱員等從屬群體就被“擠出”。這個從屬群體,在機器自動化的階段,就成為了新的“可能貧困無助者”——他們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貧困者,他們同樣有著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但在機器面前卻無能為力。而同時,一大批“自由職業者”也活靈活現地存在著。於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群體的多元化”和“矛盾衝突化”。

這些都構成了新的權力力量的角逐以及權力關係的演變因素。影響社會權力關係的力量也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劃分: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知識分子、農民及其他,而是“新的可能的無產者”以及眾多的自由職業者等一起構成了新的“社會力量”。儘管,這樣的“力量”在此時還不表現的明顯。

尤其是當所謂的“中產階級”因為各種原因產生分裂和消亡時,這種“邊緣力量”將會加速形成——除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農民之外的新中間力量,此時的“工人階級”發生了“改變”,因為機器自動化會加速這一階級的分化和裂變。

應該說,人類行進到今天,我們必須承認生產是具有道德和理性的——無論是契約關係,還是激勵關係,亦或是倫理關係,主導群體和從屬群體都是利益共同體,儘管彼此利益是通過動態博弈而持續進行的,同時通過沉澱下來的各種制度來約束彼此,包括利益的分配機制,從而形成了某些社會關係。

比如考克斯所說的12種生產的社會關係方式:生存型;農民-領主型;原始勞力市場;家庭式;個體經營;企業勞力市場;兩方制;企業組合主義;三方制;國家組合主義;公社式;中央計劃……

無論是從1789年開始的自由主義國際經濟,還是從1873年開始的帝國主義競爭的時代,或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的新自由主義世界秩序,我們都必須承認:生產的社會關係,不僅在影響著生產的國際化,同時也在影響著國家的國際化。

由於“邊緣、非主導力量”的加速形成,會進一步倒逼和推動生產關係的變化——正如馬克思說: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原因很簡單:“邊緣、非主導力量”需要自己的“歷史舞臺”,他們在機器自動化加速的時代不能甘願成為“廢物”,而是必須有所改變。

機器化加速了社會力量的分化與邊緣力量的形成,而生產的權力關係也因此而被重新定義。社會的變革浪潮,也因此得以發生。

(相關閱讀鏈接:為什麼社會變革不再指望工人階級而寄望於“第四階級”的崛起?)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5)

除此之外,我們同時還必須正視這樣的事實:世界正不斷變小,同時充滿了新的博弈和衝突。世界持續處於不平衡之中——貨幣不平衡、貿易不平衡、資源不平衡、發展不平衡等。而且,這些不平衡有更加危險的表現形式。

海爾布隆納說,儘管政府為克服和抑制這些不平衡做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是,只要世界歷史的經濟演變仍然受資本積累的推動,這些不平衡還會繼續存在下去。這是對當今資本無序狀態的真實判定,也是馬克思思想最有說服力、最不尋常的暗示。

馬克思儘管意識到了無產階級重新“資產階級化”的傾向和趨勢,但他的確也沒有預料到他心目中的無產階級會在後來被“異化”的如此厲害——這的確得益於福利制度發展的結果——馬克思預期的無產階級立場的淨化並沒有發生。

但我們也必須承認:由於商品關係的拜物教概念中固有的系統性錯誤認知,資本主義社會中仍存在緊張局勢——這僅僅是一個方面,更為值得注意的是,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是:對人類生活產生嚴重干擾甚至威脅的三個最可能的原因則是人口壓力、核軍備競爭和環境災難。這些,馬克思並沒有預測到,而且他也無法解釋或反映人們用以抵禦這些干擾或威脅因素的民族主義力量。

或許,更讓馬克思沒有預料的是:在理論和實踐的關係方面,馬克思主義變得越來越陷入內部的爭鬥——動盪、內部仇視和整體墮落。有的國家以馬克思的旗幟進行的對“社會主義”的摧殘和嘲弄,這些都讓馬克思在世界歷史上被爭議乃至詬病。儘管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本就是批判性哲學,而且這些國家也的確為其國民帶來了巨大的物質和文化改善。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6)

無論如何,海爾布隆納也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確存在一個巨大的道德問題——極權主義和鎮壓政策,的確不只一次,而是一次又一次地伴隨“共產主義”出現的事實。

批評馬克思主義的人,往往有兩大論據。第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結構很容易使它退化為教條,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某些東西具有固有的極權主義傾向。第二是,之所以將馬克思主義和專制政府聯繫在一起,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無法系統地解釋:政治權力是一種“獨立”的,必須依靠其他制度來緩衝和抑制。

海爾布隆納說,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府內,政治權力膨脹和濫用的傾向是存在。但我們也必須同時看到,這絕不是說市場體系或者資本主義經濟形成了反對集權主義的絕對可靠的障礙,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的崛起就說明了這一點。

的確,馬克思也是“嚮往”自由的;但在他心中,自由概念中最重要的是擺脫經濟壓力和“拜物教”的自由——特別是擺脫社會環境壓力的自由,正是社會環境驅使人們受制於剝削和神祕的勞動-工資關係。因此,馬克思強調,資產階級社會中的自由只是一種特殊的自由,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自由。

於是,重新評估“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工作”的重要性和跨越資產階級自由的障礙,成了馬克思觀念中社會主義的固有目標。正如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這樣“烏托邦”的寫道:人們將自由地“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評,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同樣,在《資本論》中,他提到“工人組合”可以自由地管理他們的勞動並決定他們與自然打交道的條件。

但馬克思其實並沒有描述真正的自由到底是什麼。他將所有的問題都留給了未來。同時,也留下了諸多的爭議和是非。

而聲稱是他的“衣缽者”們的“烏托邦”的實驗,最終也被事實所擊潰。為馬克思辯護的人們認為,這些“衣缽者”其實背叛了馬克思的本來思想,是一種“異化”。

馬克思主義存在爭議的另一個則是他表達的那個觀點:個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其實否認了人類精神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現實要素、如血肉一樣現實的要素這一事實。否認了這個事實,我們就無法理解或者預測諸多的社會行為了。這首先表現在關鍵的政治行為領域,在這一領域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缺陷是明顯的,而且其政治實踐也最應受到譴責;同時,與資產階級社會相比,其對個性化的評價更低,不鼓勵個體“差異”的思想。

但是,不管怎樣,從馬克思本人那裡我們可以得到一句座右銘,它同樣適用於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十一條提綱中寫道:“在此以前的哲學家只是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海爾布隆納說,在我們這個時代以及之後的時代,世界發生的改變,很大程度上受馬克思主義的啟發和引導。“我們現在的任務是瞭解它。”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你可以沒時間讀書,但三水哥可以幫你讀書;只要關注公號韋三水,三分鐘知道一本好書。”

從昨日起,三水哥通過本號,進行好書的薦讀——“三分鐘讀好書”。

本篇是讀書筆記第02篇,選薦的好書是《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由羅伯特.L.海爾布隆納著作,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第01篇選薦的好書是《一個社會學家的十堂公開課》,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1)

最近,一篇推文刷爆了朋友圈:西澤研究院出品的《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文章中開頭就這樣寫道:

不管承認不承認,經濟學世界正在經歷一場輪迴。如果凱恩斯主義再次失敗,統治經濟學的下一位會是誰?

向左還是向右?有兩條道路擺在面前。兩個猶太人指引的道路:一條是馬克思,一條是哈耶克。他們在經濟學思想的左右兩極,看上去很遠,實際上很近。近一個世紀前蘭格和米塞斯的世紀論戰,彷彿猶在耳邊。

……

世界已經不再平靜,或者從來就沒有平靜過。但是,如今我們正在站在一個歷史性的拐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或許不是危言聳聽。右派大潮暗流湧動,山雨欲來風滿樓。但從經濟領域,誰能想象到,如今全球的債務,已經達到250萬億美元,負利率債務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全球利率已經是歷史新低,但是又一次競相降息的大潮已經展開。恐怕格林斯潘做夢也想不到,美聯儲也正在走向負利率的深淵。當前的利率水位,夠特朗普和鮑威爾降幾次?

全球金融體系可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生態災難”。極地的冰川正在融化,極端天氣不斷出現。科學家們說地球平均氣溫再上升2-4度,世界大多數繁華將葬身海底。那麼全球平均利率再降低2-4個百分點呢?

貨幣的洪水肆虐,淹沒的是99%的普通大眾,還是那1%精英?

這個問題,哈耶克和馬克思,誰的理論更能說服人心?

(相關閱讀鏈接: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

世界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們開始求助於馬克思來洞察當今時事,為什麼?“我們求助於馬克思,不是因為他毫無錯誤之處,而是因為我們無法迴避他。”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與經濟思想史專家羅伯特.L.海爾布隆納在其著作《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中這樣寫道。

要向馬克思學習什麼?“他首創了批判性研究方法”,在海爾布隆納看來,如何界定馬克思主義本身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並不存在一種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一致的學說,“除了全盤接受和全盤否定之外,我們還可以對馬克思主義持另一種態度。”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有不一而足的理由,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則認為其已經淪為意識形態,其本身就成了實現人到社會主義的主要障礙,眾說紛紜,歧見雜陳。

當世界和歷史開始重新進入“不確定的時代”時,我們的確有必要釐清馬克思主義:是應該推崇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還是應該推崇作為一種批判性哲學的馬克思主義?除了要麼贊成,要麼反對之外,我們還應思辨什麼?……當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批判性哲學而不是僵化的意識形態時,世界的未來究竟會怎樣?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2)

海爾布隆納認為,對馬克思主義的識別是至關重要的。在他看來,至少有三個識別,分別是:對知識本身的辯證法,即將事物最核心的本質視為動態的、相互衝突的,而不是惰性和靜態的,所謂的“矛盾”屬性;歷史唯物主義,即歷史變革的主要動因是社會階級為了分享生產成果而進行的階級鬥爭——很顯然,這種歷史矛盾觀與辯證法哲學的矛盾觀有類似之處;理論和實踐相統一。

我們往往著重於作為革命原則的馬克思主義,而有意忽略了作為知識性成果的馬克思主義,這就造成了人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看法是極端的:要麼贊成,要麼反對。“馬克思主義令人不安的存在、其導致的相互衝突的想象,根源並不在於其知識性內容”——“正如贊成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都堅稱的那樣,馬克思主義存在的理由是致力於政治目標的實現,即推翻(儘管不一定非得使用暴力)資本主義制度,以社會主義制度取而代之,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海爾布隆納直言不諱地說:無論是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論體系,還是將其作為具有某種目的性的政治運動,對所有觀察者來說,它要麼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要麼產生了強大的排斥力。

人們在對待馬克思主義方面,形成了“兩極分化”——海爾布隆納的觀點則是:作為批判性哲學的馬克思主義,是值得學習和思考的,正如我們值得學習和思考柏拉圖和弗洛伊德一樣。

他說,馬克思的《資本論》,甚至比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更要偉大。這是因為馬克思最早就睿智地指出:商品本身就包含著被掩蓋的階級鬥爭要素——這是“最不尋常、最富啟發性的智力洞察行為”,“這種洞察力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它是馬克思主義最出色、影響力最持久的成就。它首創了一種對社會的理解方式,如果沒有它,我們完全無法理解社會。

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評價?

3)

這主要源於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分析——這種分析,似乎也為當下整個世界政經秩序的不確定提早了做了註腳,即所謂的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這並不是有意誇大或異想天開——世界的確正在哈耶克道路和馬克思道路之間徘徊往復。

眾所周知,世界經濟領域,一方面是經濟權力越來越被集中在少數的超級公司手中(相關閱讀鏈接:),另一方面是中小企業以及新生的企業越來越難以存活和發展下去,呈現出“兩個極端”,並讓世界經濟蒙上“不安”的色彩。時下,一些大公司開始接二連三的“爆雷”,並危害面甚廣。儘管,這其中的原因不一而足,相當複雜。

早在馬克思著作《資本論》時,他就看到了這一點。在爆發“危機”時,利潤率下降的趨勢產生波動,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波動,這些危機是資本擴張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一方面,當制度以一種充滿對抗、不協調的方式前進時,它往往會突然改變方向,朝兩極中的一級前進。另一方面,資本的累積進度可能太快,造成“投資過度”的普遍危機,其症狀表現為工廠過度擴張、工資和其他成本飆升、信貸融資過緊;或者,這種擴張性的推力可能轉向相反的方向,銷售落後,經營業績令人失望,這都是“消費不足”導致的,即大眾購買力不足以維持產出量。

持續的危機就會使經濟制度的結構逐步發生變化,積聚和集中將分散的小規模資本轉變為大規模資本。隨著這一變化而來的是危機影響的加劇,因為大企業破產時產生的危害更大,危機的嚴重性也更甚。而日益加劇的危機的持續改變了政治形勢和經濟環境,“一個資本家打倒許多資本家”的情況就會發生。於是,創業家和小資本家們往往會走投無路,淪為無產階級,開始以打工為生,就像獨立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在資本主義的歷史早期階段淪為無產者一樣。因此,資本主義的社會階級肅清了中間元素,並且更加分明地表現為兩大對立的陣營:絕對大多數人除了出賣勞動力外沒有其他生計來源,少數資本家擁有大量的生產資料。進而,會產生一系列的危機,推動了災難性終極危機的高潮形成。

儘管馬克思並沒有直接描述奔潰的具體機制,以及他的“情節設計”其實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歷程中並沒有得到結果上的應驗,而備受質疑。但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大規模產業的興起、資本的國際化、技術對就業的持續擠壓,資本的日益“機械化”,這些都是明顯得到證實的運動規律。而越來越多的人們,其實並不直接掌握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從而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無產階級”,並重新可能走向貧困化。這些都證實了馬克思的判斷。

這些新的無產階級,成為世界的新的邊緣力量,並往往醞釀著一種“百萬反叛”的潛力量,不可忽視。

(相關閱讀鏈接:世界級大清算:不確定的時局又來了)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4)

談到新的無產階級,我們有必要提到一位當代學者的著作——按照加拿大學者考克斯在其所著《生產、權力和世界秩序》的研究說法,生產關係無外乎三個重要內容:統治生產的權力關係、生產過程中技術和人員的組織和前兩者造成的分配形式。而生產中往往有兩個群體,一個是主導群體,另一個是從屬群體,兩個群體之間是相互博弈的。

至於生產過程中的內在發展形式受到勞動力分配方式的影響;爭取控制生產過程的鬥爭則由技術所決定。其中,分配方式體現為脅迫、習俗、行政命令和市場化等多種。而技術則建立了勞動過程中指揮者和執行者之間的關係。但技術既影響了社會力量的形成,也至少在同樣的程度上受到社會力量的影響。技術是解決社會中實際問題的手段,但要解決哪些問題和採取哪種解決辦法,這些卻是由掌握權力的人所決定的。

在決定技術發展方向的時候,掌握對生產過程的控制權常常是一個關鍵的動機。從手工作坊到工業化規模生產再到機器自動化,人類的生產活動基本走過了這三個階段。我們通常將手工作坊稱為傳統的“匠人”,儘管我們呼喚“匠人”精神,但實際上是有悖於工業化規模生產的實質精神——低成本高效率規模化。所以,儘管我們口號將“匠人精神”喊的鑼鼓喧天,但事實上沒多少人能真正的去行之的——看看拼多多一旦上市就收到諸多所謂大佬們的擁躉並爭相看好時,可見一斑。

但當用工成本高昂、勞資關係愈發緊張時,生產過程的主導群體自然而言去追捧機器自動化生產,愈發不願意僱傭更多的工人。同時,隨著市場化的推進,原來的主導群體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利益生態,在這個生態裡,包含了生產者、資本家、金融家、自動化機器,以及中介渠道商。他們容易媾和在一起,甚至還有公權力摻雜其中——權貴資本主義。

原來的僱員等從屬群體就被“擠出”。這個從屬群體,在機器自動化的階段,就成為了新的“可能貧困無助者”——他們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貧困者,他們同樣有著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但在機器面前卻無能為力。而同時,一大批“自由職業者”也活靈活現地存在著。於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群體的多元化”和“矛盾衝突化”。

這些都構成了新的權力力量的角逐以及權力關係的演變因素。影響社會權力關係的力量也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劃分: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知識分子、農民及其他,而是“新的可能的無產者”以及眾多的自由職業者等一起構成了新的“社會力量”。儘管,這樣的“力量”在此時還不表現的明顯。

尤其是當所謂的“中產階級”因為各種原因產生分裂和消亡時,這種“邊緣力量”將會加速形成——除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農民之外的新中間力量,此時的“工人階級”發生了“改變”,因為機器自動化會加速這一階級的分化和裂變。

應該說,人類行進到今天,我們必須承認生產是具有道德和理性的——無論是契約關係,還是激勵關係,亦或是倫理關係,主導群體和從屬群體都是利益共同體,儘管彼此利益是通過動態博弈而持續進行的,同時通過沉澱下來的各種制度來約束彼此,包括利益的分配機制,從而形成了某些社會關係。

比如考克斯所說的12種生產的社會關係方式:生存型;農民-領主型;原始勞力市場;家庭式;個體經營;企業勞力市場;兩方制;企業組合主義;三方制;國家組合主義;公社式;中央計劃……

無論是從1789年開始的自由主義國際經濟,還是從1873年開始的帝國主義競爭的時代,或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的新自由主義世界秩序,我們都必須承認:生產的社會關係,不僅在影響著生產的國際化,同時也在影響著國家的國際化。

由於“邊緣、非主導力量”的加速形成,會進一步倒逼和推動生產關係的變化——正如馬克思說: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原因很簡單:“邊緣、非主導力量”需要自己的“歷史舞臺”,他們在機器自動化加速的時代不能甘願成為“廢物”,而是必須有所改變。

機器化加速了社會力量的分化與邊緣力量的形成,而生產的權力關係也因此而被重新定義。社會的變革浪潮,也因此得以發生。

(相關閱讀鏈接:為什麼社會變革不再指望工人階級而寄望於“第四階級”的崛起?)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5)

除此之外,我們同時還必須正視這樣的事實:世界正不斷變小,同時充滿了新的博弈和衝突。世界持續處於不平衡之中——貨幣不平衡、貿易不平衡、資源不平衡、發展不平衡等。而且,這些不平衡有更加危險的表現形式。

海爾布隆納說,儘管政府為克服和抑制這些不平衡做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是,只要世界歷史的經濟演變仍然受資本積累的推動,這些不平衡還會繼續存在下去。這是對當今資本無序狀態的真實判定,也是馬克思思想最有說服力、最不尋常的暗示。

馬克思儘管意識到了無產階級重新“資產階級化”的傾向和趨勢,但他的確也沒有預料到他心目中的無產階級會在後來被“異化”的如此厲害——這的確得益於福利制度發展的結果——馬克思預期的無產階級立場的淨化並沒有發生。

但我們也必須承認:由於商品關係的拜物教概念中固有的系統性錯誤認知,資本主義社會中仍存在緊張局勢——這僅僅是一個方面,更為值得注意的是,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是:對人類生活產生嚴重干擾甚至威脅的三個最可能的原因則是人口壓力、核軍備競爭和環境災難。這些,馬克思並沒有預測到,而且他也無法解釋或反映人們用以抵禦這些干擾或威脅因素的民族主義力量。

或許,更讓馬克思沒有預料的是:在理論和實踐的關係方面,馬克思主義變得越來越陷入內部的爭鬥——動盪、內部仇視和整體墮落。有的國家以馬克思的旗幟進行的對“社會主義”的摧殘和嘲弄,這些都讓馬克思在世界歷史上被爭議乃至詬病。儘管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本就是批判性哲學,而且這些國家也的確為其國民帶來了巨大的物質和文化改善。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6)

無論如何,海爾布隆納也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確存在一個巨大的道德問題——極權主義和鎮壓政策,的確不只一次,而是一次又一次地伴隨“共產主義”出現的事實。

批評馬克思主義的人,往往有兩大論據。第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結構很容易使它退化為教條,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某些東西具有固有的極權主義傾向。第二是,之所以將馬克思主義和專制政府聯繫在一起,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無法系統地解釋:政治權力是一種“獨立”的,必須依靠其他制度來緩衝和抑制。

海爾布隆納說,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府內,政治權力膨脹和濫用的傾向是存在。但我們也必須同時看到,這絕不是說市場體系或者資本主義經濟形成了反對集權主義的絕對可靠的障礙,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的崛起就說明了這一點。

的確,馬克思也是“嚮往”自由的;但在他心中,自由概念中最重要的是擺脫經濟壓力和“拜物教”的自由——特別是擺脫社會環境壓力的自由,正是社會環境驅使人們受制於剝削和神祕的勞動-工資關係。因此,馬克思強調,資產階級社會中的自由只是一種特殊的自由,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自由。

於是,重新評估“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工作”的重要性和跨越資產階級自由的障礙,成了馬克思觀念中社會主義的固有目標。正如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這樣“烏托邦”的寫道:人們將自由地“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評,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同樣,在《資本論》中,他提到“工人組合”可以自由地管理他們的勞動並決定他們與自然打交道的條件。

但馬克思其實並沒有描述真正的自由到底是什麼。他將所有的問題都留給了未來。同時,也留下了諸多的爭議和是非。

而聲稱是他的“衣缽者”們的“烏托邦”的實驗,最終也被事實所擊潰。為馬克思辯護的人們認為,這些“衣缽者”其實背叛了馬克思的本來思想,是一種“異化”。

馬克思主義存在爭議的另一個則是他表達的那個觀點:個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其實否認了人類精神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現實要素、如血肉一樣現實的要素這一事實。否認了這個事實,我們就無法理解或者預測諸多的社會行為了。這首先表現在關鍵的政治行為領域,在這一領域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缺陷是明顯的,而且其政治實踐也最應受到譴責;同時,與資產階級社會相比,其對個性化的評價更低,不鼓勵個體“差異”的思想。

但是,不管怎樣,從馬克思本人那裡我們可以得到一句座右銘,它同樣適用於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十一條提綱中寫道:“在此以前的哲學家只是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海爾布隆納說,在我們這個時代以及之後的時代,世界發生的改變,很大程度上受馬克思主義的啟發和引導。“我們現在的任務是瞭解它。”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你可以沒時間讀書,但三水哥可以幫你讀書;只要關注公號韋三水,三分鐘知道一本好書。”

從昨日起,三水哥通過本號,進行好書的薦讀——“三分鐘讀好書”。

本篇是讀書筆記第02篇,選薦的好書是《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由羅伯特.L.海爾布隆納著作,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第01篇選薦的好書是《一個社會學家的十堂公開課》,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1)

最近,一篇推文刷爆了朋友圈:西澤研究院出品的《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文章中開頭就這樣寫道:

不管承認不承認,經濟學世界正在經歷一場輪迴。如果凱恩斯主義再次失敗,統治經濟學的下一位會是誰?

向左還是向右?有兩條道路擺在面前。兩個猶太人指引的道路:一條是馬克思,一條是哈耶克。他們在經濟學思想的左右兩極,看上去很遠,實際上很近。近一個世紀前蘭格和米塞斯的世紀論戰,彷彿猶在耳邊。

……

世界已經不再平靜,或者從來就沒有平靜過。但是,如今我們正在站在一個歷史性的拐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或許不是危言聳聽。右派大潮暗流湧動,山雨欲來風滿樓。但從經濟領域,誰能想象到,如今全球的債務,已經達到250萬億美元,負利率債務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全球利率已經是歷史新低,但是又一次競相降息的大潮已經展開。恐怕格林斯潘做夢也想不到,美聯儲也正在走向負利率的深淵。當前的利率水位,夠特朗普和鮑威爾降幾次?

全球金融體系可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生態災難”。極地的冰川正在融化,極端天氣不斷出現。科學家們說地球平均氣溫再上升2-4度,世界大多數繁華將葬身海底。那麼全球平均利率再降低2-4個百分點呢?

貨幣的洪水肆虐,淹沒的是99%的普通大眾,還是那1%精英?

這個問題,哈耶克和馬克思,誰的理論更能說服人心?

(相關閱讀鏈接: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

世界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們開始求助於馬克思來洞察當今時事,為什麼?“我們求助於馬克思,不是因為他毫無錯誤之處,而是因為我們無法迴避他。”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與經濟思想史專家羅伯特.L.海爾布隆納在其著作《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中這樣寫道。

要向馬克思學習什麼?“他首創了批判性研究方法”,在海爾布隆納看來,如何界定馬克思主義本身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並不存在一種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一致的學說,“除了全盤接受和全盤否定之外,我們還可以對馬克思主義持另一種態度。”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有不一而足的理由,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則認為其已經淪為意識形態,其本身就成了實現人到社會主義的主要障礙,眾說紛紜,歧見雜陳。

當世界和歷史開始重新進入“不確定的時代”時,我們的確有必要釐清馬克思主義:是應該推崇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還是應該推崇作為一種批判性哲學的馬克思主義?除了要麼贊成,要麼反對之外,我們還應思辨什麼?……當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批判性哲學而不是僵化的意識形態時,世界的未來究竟會怎樣?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2)

海爾布隆納認為,對馬克思主義的識別是至關重要的。在他看來,至少有三個識別,分別是:對知識本身的辯證法,即將事物最核心的本質視為動態的、相互衝突的,而不是惰性和靜態的,所謂的“矛盾”屬性;歷史唯物主義,即歷史變革的主要動因是社會階級為了分享生產成果而進行的階級鬥爭——很顯然,這種歷史矛盾觀與辯證法哲學的矛盾觀有類似之處;理論和實踐相統一。

我們往往著重於作為革命原則的馬克思主義,而有意忽略了作為知識性成果的馬克思主義,這就造成了人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看法是極端的:要麼贊成,要麼反對。“馬克思主義令人不安的存在、其導致的相互衝突的想象,根源並不在於其知識性內容”——“正如贊成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都堅稱的那樣,馬克思主義存在的理由是致力於政治目標的實現,即推翻(儘管不一定非得使用暴力)資本主義制度,以社會主義制度取而代之,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海爾布隆納直言不諱地說:無論是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論體系,還是將其作為具有某種目的性的政治運動,對所有觀察者來說,它要麼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要麼產生了強大的排斥力。

人們在對待馬克思主義方面,形成了“兩極分化”——海爾布隆納的觀點則是:作為批判性哲學的馬克思主義,是值得學習和思考的,正如我們值得學習和思考柏拉圖和弗洛伊德一樣。

他說,馬克思的《資本論》,甚至比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更要偉大。這是因為馬克思最早就睿智地指出:商品本身就包含著被掩蓋的階級鬥爭要素——這是“最不尋常、最富啟發性的智力洞察行為”,“這種洞察力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它是馬克思主義最出色、影響力最持久的成就。它首創了一種對社會的理解方式,如果沒有它,我們完全無法理解社會。

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評價?

3)

這主要源於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分析——這種分析,似乎也為當下整個世界政經秩序的不確定提早了做了註腳,即所謂的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這並不是有意誇大或異想天開——世界的確正在哈耶克道路和馬克思道路之間徘徊往復。

眾所周知,世界經濟領域,一方面是經濟權力越來越被集中在少數的超級公司手中(相關閱讀鏈接:),另一方面是中小企業以及新生的企業越來越難以存活和發展下去,呈現出“兩個極端”,並讓世界經濟蒙上“不安”的色彩。時下,一些大公司開始接二連三的“爆雷”,並危害面甚廣。儘管,這其中的原因不一而足,相當複雜。

早在馬克思著作《資本論》時,他就看到了這一點。在爆發“危機”時,利潤率下降的趨勢產生波動,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波動,這些危機是資本擴張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一方面,當制度以一種充滿對抗、不協調的方式前進時,它往往會突然改變方向,朝兩極中的一級前進。另一方面,資本的累積進度可能太快,造成“投資過度”的普遍危機,其症狀表現為工廠過度擴張、工資和其他成本飆升、信貸融資過緊;或者,這種擴張性的推力可能轉向相反的方向,銷售落後,經營業績令人失望,這都是“消費不足”導致的,即大眾購買力不足以維持產出量。

持續的危機就會使經濟制度的結構逐步發生變化,積聚和集中將分散的小規模資本轉變為大規模資本。隨著這一變化而來的是危機影響的加劇,因為大企業破產時產生的危害更大,危機的嚴重性也更甚。而日益加劇的危機的持續改變了政治形勢和經濟環境,“一個資本家打倒許多資本家”的情況就會發生。於是,創業家和小資本家們往往會走投無路,淪為無產階級,開始以打工為生,就像獨立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在資本主義的歷史早期階段淪為無產者一樣。因此,資本主義的社會階級肅清了中間元素,並且更加分明地表現為兩大對立的陣營:絕對大多數人除了出賣勞動力外沒有其他生計來源,少數資本家擁有大量的生產資料。進而,會產生一系列的危機,推動了災難性終極危機的高潮形成。

儘管馬克思並沒有直接描述奔潰的具體機制,以及他的“情節設計”其實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歷程中並沒有得到結果上的應驗,而備受質疑。但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大規模產業的興起、資本的國際化、技術對就業的持續擠壓,資本的日益“機械化”,這些都是明顯得到證實的運動規律。而越來越多的人們,其實並不直接掌握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從而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無產階級”,並重新可能走向貧困化。這些都證實了馬克思的判斷。

這些新的無產階級,成為世界的新的邊緣力量,並往往醞釀著一種“百萬反叛”的潛力量,不可忽視。

(相關閱讀鏈接:世界級大清算:不確定的時局又來了)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4)

談到新的無產階級,我們有必要提到一位當代學者的著作——按照加拿大學者考克斯在其所著《生產、權力和世界秩序》的研究說法,生產關係無外乎三個重要內容:統治生產的權力關係、生產過程中技術和人員的組織和前兩者造成的分配形式。而生產中往往有兩個群體,一個是主導群體,另一個是從屬群體,兩個群體之間是相互博弈的。

至於生產過程中的內在發展形式受到勞動力分配方式的影響;爭取控制生產過程的鬥爭則由技術所決定。其中,分配方式體現為脅迫、習俗、行政命令和市場化等多種。而技術則建立了勞動過程中指揮者和執行者之間的關係。但技術既影響了社會力量的形成,也至少在同樣的程度上受到社會力量的影響。技術是解決社會中實際問題的手段,但要解決哪些問題和採取哪種解決辦法,這些卻是由掌握權力的人所決定的。

在決定技術發展方向的時候,掌握對生產過程的控制權常常是一個關鍵的動機。從手工作坊到工業化規模生產再到機器自動化,人類的生產活動基本走過了這三個階段。我們通常將手工作坊稱為傳統的“匠人”,儘管我們呼喚“匠人”精神,但實際上是有悖於工業化規模生產的實質精神——低成本高效率規模化。所以,儘管我們口號將“匠人精神”喊的鑼鼓喧天,但事實上沒多少人能真正的去行之的——看看拼多多一旦上市就收到諸多所謂大佬們的擁躉並爭相看好時,可見一斑。

但當用工成本高昂、勞資關係愈發緊張時,生產過程的主導群體自然而言去追捧機器自動化生產,愈發不願意僱傭更多的工人。同時,隨著市場化的推進,原來的主導群體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利益生態,在這個生態裡,包含了生產者、資本家、金融家、自動化機器,以及中介渠道商。他們容易媾和在一起,甚至還有公權力摻雜其中——權貴資本主義。

原來的僱員等從屬群體就被“擠出”。這個從屬群體,在機器自動化的階段,就成為了新的“可能貧困無助者”——他們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貧困者,他們同樣有著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但在機器面前卻無能為力。而同時,一大批“自由職業者”也活靈活現地存在著。於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群體的多元化”和“矛盾衝突化”。

這些都構成了新的權力力量的角逐以及權力關係的演變因素。影響社會權力關係的力量也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劃分: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知識分子、農民及其他,而是“新的可能的無產者”以及眾多的自由職業者等一起構成了新的“社會力量”。儘管,這樣的“力量”在此時還不表現的明顯。

尤其是當所謂的“中產階級”因為各種原因產生分裂和消亡時,這種“邊緣力量”將會加速形成——除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農民之外的新中間力量,此時的“工人階級”發生了“改變”,因為機器自動化會加速這一階級的分化和裂變。

應該說,人類行進到今天,我們必須承認生產是具有道德和理性的——無論是契約關係,還是激勵關係,亦或是倫理關係,主導群體和從屬群體都是利益共同體,儘管彼此利益是通過動態博弈而持續進行的,同時通過沉澱下來的各種制度來約束彼此,包括利益的分配機制,從而形成了某些社會關係。

比如考克斯所說的12種生產的社會關係方式:生存型;農民-領主型;原始勞力市場;家庭式;個體經營;企業勞力市場;兩方制;企業組合主義;三方制;國家組合主義;公社式;中央計劃……

無論是從1789年開始的自由主義國際經濟,還是從1873年開始的帝國主義競爭的時代,或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的新自由主義世界秩序,我們都必須承認:生產的社會關係,不僅在影響著生產的國際化,同時也在影響著國家的國際化。

由於“邊緣、非主導力量”的加速形成,會進一步倒逼和推動生產關係的變化——正如馬克思說: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原因很簡單:“邊緣、非主導力量”需要自己的“歷史舞臺”,他們在機器自動化加速的時代不能甘願成為“廢物”,而是必須有所改變。

機器化加速了社會力量的分化與邊緣力量的形成,而生產的權力關係也因此而被重新定義。社會的變革浪潮,也因此得以發生。

(相關閱讀鏈接:為什麼社會變革不再指望工人階級而寄望於“第四階級”的崛起?)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5)

除此之外,我們同時還必須正視這樣的事實:世界正不斷變小,同時充滿了新的博弈和衝突。世界持續處於不平衡之中——貨幣不平衡、貿易不平衡、資源不平衡、發展不平衡等。而且,這些不平衡有更加危險的表現形式。

海爾布隆納說,儘管政府為克服和抑制這些不平衡做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是,只要世界歷史的經濟演變仍然受資本積累的推動,這些不平衡還會繼續存在下去。這是對當今資本無序狀態的真實判定,也是馬克思思想最有說服力、最不尋常的暗示。

馬克思儘管意識到了無產階級重新“資產階級化”的傾向和趨勢,但他的確也沒有預料到他心目中的無產階級會在後來被“異化”的如此厲害——這的確得益於福利制度發展的結果——馬克思預期的無產階級立場的淨化並沒有發生。

但我們也必須承認:由於商品關係的拜物教概念中固有的系統性錯誤認知,資本主義社會中仍存在緊張局勢——這僅僅是一個方面,更為值得注意的是,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是:對人類生活產生嚴重干擾甚至威脅的三個最可能的原因則是人口壓力、核軍備競爭和環境災難。這些,馬克思並沒有預測到,而且他也無法解釋或反映人們用以抵禦這些干擾或威脅因素的民族主義力量。

或許,更讓馬克思沒有預料的是:在理論和實踐的關係方面,馬克思主義變得越來越陷入內部的爭鬥——動盪、內部仇視和整體墮落。有的國家以馬克思的旗幟進行的對“社會主義”的摧殘和嘲弄,這些都讓馬克思在世界歷史上被爭議乃至詬病。儘管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本就是批判性哲學,而且這些國家也的確為其國民帶來了巨大的物質和文化改善。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6)

無論如何,海爾布隆納也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確存在一個巨大的道德問題——極權主義和鎮壓政策,的確不只一次,而是一次又一次地伴隨“共產主義”出現的事實。

批評馬克思主義的人,往往有兩大論據。第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結構很容易使它退化為教條,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某些東西具有固有的極權主義傾向。第二是,之所以將馬克思主義和專制政府聯繫在一起,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無法系統地解釋:政治權力是一種“獨立”的,必須依靠其他制度來緩衝和抑制。

海爾布隆納說,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府內,政治權力膨脹和濫用的傾向是存在。但我們也必須同時看到,這絕不是說市場體系或者資本主義經濟形成了反對集權主義的絕對可靠的障礙,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的崛起就說明了這一點。

的確,馬克思也是“嚮往”自由的;但在他心中,自由概念中最重要的是擺脫經濟壓力和“拜物教”的自由——特別是擺脫社會環境壓力的自由,正是社會環境驅使人們受制於剝削和神祕的勞動-工資關係。因此,馬克思強調,資產階級社會中的自由只是一種特殊的自由,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自由。

於是,重新評估“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工作”的重要性和跨越資產階級自由的障礙,成了馬克思觀念中社會主義的固有目標。正如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這樣“烏托邦”的寫道:人們將自由地“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評,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同樣,在《資本論》中,他提到“工人組合”可以自由地管理他們的勞動並決定他們與自然打交道的條件。

但馬克思其實並沒有描述真正的自由到底是什麼。他將所有的問題都留給了未來。同時,也留下了諸多的爭議和是非。

而聲稱是他的“衣缽者”們的“烏托邦”的實驗,最終也被事實所擊潰。為馬克思辯護的人們認為,這些“衣缽者”其實背叛了馬克思的本來思想,是一種“異化”。

馬克思主義存在爭議的另一個則是他表達的那個觀點:個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其實否認了人類精神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現實要素、如血肉一樣現實的要素這一事實。否認了這個事實,我們就無法理解或者預測諸多的社會行為了。這首先表現在關鍵的政治行為領域,在這一領域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缺陷是明顯的,而且其政治實踐也最應受到譴責;同時,與資產階級社會相比,其對個性化的評價更低,不鼓勵個體“差異”的思想。

但是,不管怎樣,從馬克思本人那裡我們可以得到一句座右銘,它同樣適用於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十一條提綱中寫道:“在此以前的哲學家只是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海爾布隆納說,在我們這個時代以及之後的時代,世界發生的改變,很大程度上受馬克思主義的啟發和引導。“我們現在的任務是瞭解它。”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你可以沒時間讀書,但三水哥可以幫你讀書;只要關注公號韋三水,三分鐘知道一本好書。”

從昨日起,三水哥通過本號,進行好書的薦讀——“三分鐘讀好書”。

本篇是讀書筆記第02篇,選薦的好書是《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由羅伯特.L.海爾布隆納著作,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第01篇選薦的好書是《一個社會學家的十堂公開課》,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本文作者:韋三水

嚴肅閱讀,讀懂中國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1)

最近,一篇推文刷爆了朋友圈:西澤研究院出品的《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文章中開頭就這樣寫道:

不管承認不承認,經濟學世界正在經歷一場輪迴。如果凱恩斯主義再次失敗,統治經濟學的下一位會是誰?

向左還是向右?有兩條道路擺在面前。兩個猶太人指引的道路:一條是馬克思,一條是哈耶克。他們在經濟學思想的左右兩極,看上去很遠,實際上很近。近一個世紀前蘭格和米塞斯的世紀論戰,彷彿猶在耳邊。

……

世界已經不再平靜,或者從來就沒有平靜過。但是,如今我們正在站在一個歷史性的拐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或許不是危言聳聽。右派大潮暗流湧動,山雨欲來風滿樓。但從經濟領域,誰能想象到,如今全球的債務,已經達到250萬億美元,負利率債務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全球利率已經是歷史新低,但是又一次競相降息的大潮已經展開。恐怕格林斯潘做夢也想不到,美聯儲也正在走向負利率的深淵。當前的利率水位,夠特朗普和鮑威爾降幾次?

全球金融體系可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生態災難”。極地的冰川正在融化,極端天氣不斷出現。科學家們說地球平均氣溫再上升2-4度,世界大多數繁華將葬身海底。那麼全球平均利率再降低2-4個百分點呢?

貨幣的洪水肆虐,淹沒的是99%的普通大眾,還是那1%精英?

這個問題,哈耶克和馬克思,誰的理論更能說服人心?

(相關閱讀鏈接: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

世界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們開始求助於馬克思來洞察當今時事,為什麼?“我們求助於馬克思,不是因為他毫無錯誤之處,而是因為我們無法迴避他。”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與經濟思想史專家羅伯特.L.海爾布隆納在其著作《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中這樣寫道。

要向馬克思學習什麼?“他首創了批判性研究方法”,在海爾布隆納看來,如何界定馬克思主義本身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並不存在一種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一致的學說,“除了全盤接受和全盤否定之外,我們還可以對馬克思主義持另一種態度。”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有不一而足的理由,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則認為其已經淪為意識形態,其本身就成了實現人到社會主義的主要障礙,眾說紛紜,歧見雜陳。

當世界和歷史開始重新進入“不確定的時代”時,我們的確有必要釐清馬克思主義:是應該推崇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還是應該推崇作為一種批判性哲學的馬克思主義?除了要麼贊成,要麼反對之外,我們還應思辨什麼?……當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批判性哲學而不是僵化的意識形態時,世界的未來究竟會怎樣?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2)

海爾布隆納認為,對馬克思主義的識別是至關重要的。在他看來,至少有三個識別,分別是:對知識本身的辯證法,即將事物最核心的本質視為動態的、相互衝突的,而不是惰性和靜態的,所謂的“矛盾”屬性;歷史唯物主義,即歷史變革的主要動因是社會階級為了分享生產成果而進行的階級鬥爭——很顯然,這種歷史矛盾觀與辯證法哲學的矛盾觀有類似之處;理論和實踐相統一。

我們往往著重於作為革命原則的馬克思主義,而有意忽略了作為知識性成果的馬克思主義,這就造成了人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看法是極端的:要麼贊成,要麼反對。“馬克思主義令人不安的存在、其導致的相互衝突的想象,根源並不在於其知識性內容”——“正如贊成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都堅稱的那樣,馬克思主義存在的理由是致力於政治目標的實現,即推翻(儘管不一定非得使用暴力)資本主義制度,以社會主義制度取而代之,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海爾布隆納直言不諱地說:無論是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論體系,還是將其作為具有某種目的性的政治運動,對所有觀察者來說,它要麼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要麼產生了強大的排斥力。

人們在對待馬克思主義方面,形成了“兩極分化”——海爾布隆納的觀點則是:作為批判性哲學的馬克思主義,是值得學習和思考的,正如我們值得學習和思考柏拉圖和弗洛伊德一樣。

他說,馬克思的《資本論》,甚至比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更要偉大。這是因為馬克思最早就睿智地指出:商品本身就包含著被掩蓋的階級鬥爭要素——這是“最不尋常、最富啟發性的智力洞察行為”,“這種洞察力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它是馬克思主義最出色、影響力最持久的成就。它首創了一種對社會的理解方式,如果沒有它,我們完全無法理解社會。

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評價?

3)

這主要源於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分析——這種分析,似乎也為當下整個世界政經秩序的不確定提早了做了註腳,即所謂的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這並不是有意誇大或異想天開——世界的確正在哈耶克道路和馬克思道路之間徘徊往復。

眾所周知,世界經濟領域,一方面是經濟權力越來越被集中在少數的超級公司手中(相關閱讀鏈接:),另一方面是中小企業以及新生的企業越來越難以存活和發展下去,呈現出“兩個極端”,並讓世界經濟蒙上“不安”的色彩。時下,一些大公司開始接二連三的“爆雷”,並危害面甚廣。儘管,這其中的原因不一而足,相當複雜。

早在馬克思著作《資本論》時,他就看到了這一點。在爆發“危機”時,利潤率下降的趨勢產生波動,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波動,這些危機是資本擴張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一方面,當制度以一種充滿對抗、不協調的方式前進時,它往往會突然改變方向,朝兩極中的一級前進。另一方面,資本的累積進度可能太快,造成“投資過度”的普遍危機,其症狀表現為工廠過度擴張、工資和其他成本飆升、信貸融資過緊;或者,這種擴張性的推力可能轉向相反的方向,銷售落後,經營業績令人失望,這都是“消費不足”導致的,即大眾購買力不足以維持產出量。

持續的危機就會使經濟制度的結構逐步發生變化,積聚和集中將分散的小規模資本轉變為大規模資本。隨著這一變化而來的是危機影響的加劇,因為大企業破產時產生的危害更大,危機的嚴重性也更甚。而日益加劇的危機的持續改變了政治形勢和經濟環境,“一個資本家打倒許多資本家”的情況就會發生。於是,創業家和小資本家們往往會走投無路,淪為無產階級,開始以打工為生,就像獨立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在資本主義的歷史早期階段淪為無產者一樣。因此,資本主義的社會階級肅清了中間元素,並且更加分明地表現為兩大對立的陣營:絕對大多數人除了出賣勞動力外沒有其他生計來源,少數資本家擁有大量的生產資料。進而,會產生一系列的危機,推動了災難性終極危機的高潮形成。

儘管馬克思並沒有直接描述奔潰的具體機制,以及他的“情節設計”其實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歷程中並沒有得到結果上的應驗,而備受質疑。但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大規模產業的興起、資本的國際化、技術對就業的持續擠壓,資本的日益“機械化”,這些都是明顯得到證實的運動規律。而越來越多的人們,其實並不直接掌握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從而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無產階級”,並重新可能走向貧困化。這些都證實了馬克思的判斷。

這些新的無產階級,成為世界的新的邊緣力量,並往往醞釀著一種“百萬反叛”的潛力量,不可忽視。

(相關閱讀鏈接:世界級大清算:不確定的時局又來了)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4)

談到新的無產階級,我們有必要提到一位當代學者的著作——按照加拿大學者考克斯在其所著《生產、權力和世界秩序》的研究說法,生產關係無外乎三個重要內容:統治生產的權力關係、生產過程中技術和人員的組織和前兩者造成的分配形式。而生產中往往有兩個群體,一個是主導群體,另一個是從屬群體,兩個群體之間是相互博弈的。

至於生產過程中的內在發展形式受到勞動力分配方式的影響;爭取控制生產過程的鬥爭則由技術所決定。其中,分配方式體現為脅迫、習俗、行政命令和市場化等多種。而技術則建立了勞動過程中指揮者和執行者之間的關係。但技術既影響了社會力量的形成,也至少在同樣的程度上受到社會力量的影響。技術是解決社會中實際問題的手段,但要解決哪些問題和採取哪種解決辦法,這些卻是由掌握權力的人所決定的。

在決定技術發展方向的時候,掌握對生產過程的控制權常常是一個關鍵的動機。從手工作坊到工業化規模生產再到機器自動化,人類的生產活動基本走過了這三個階段。我們通常將手工作坊稱為傳統的“匠人”,儘管我們呼喚“匠人”精神,但實際上是有悖於工業化規模生產的實質精神——低成本高效率規模化。所以,儘管我們口號將“匠人精神”喊的鑼鼓喧天,但事實上沒多少人能真正的去行之的——看看拼多多一旦上市就收到諸多所謂大佬們的擁躉並爭相看好時,可見一斑。

但當用工成本高昂、勞資關係愈發緊張時,生產過程的主導群體自然而言去追捧機器自動化生產,愈發不願意僱傭更多的工人。同時,隨著市場化的推進,原來的主導群體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利益生態,在這個生態裡,包含了生產者、資本家、金融家、自動化機器,以及中介渠道商。他們容易媾和在一起,甚至還有公權力摻雜其中——權貴資本主義。

原來的僱員等從屬群體就被“擠出”。這個從屬群體,在機器自動化的階段,就成為了新的“可能貧困無助者”——他們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貧困者,他們同樣有著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但在機器面前卻無能為力。而同時,一大批“自由職業者”也活靈活現地存在著。於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群體的多元化”和“矛盾衝突化”。

這些都構成了新的權力力量的角逐以及權力關係的演變因素。影響社會權力關係的力量也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劃分: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知識分子、農民及其他,而是“新的可能的無產者”以及眾多的自由職業者等一起構成了新的“社會力量”。儘管,這樣的“力量”在此時還不表現的明顯。

尤其是當所謂的“中產階級”因為各種原因產生分裂和消亡時,這種“邊緣力量”將會加速形成——除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農民之外的新中間力量,此時的“工人階級”發生了“改變”,因為機器自動化會加速這一階級的分化和裂變。

應該說,人類行進到今天,我們必須承認生產是具有道德和理性的——無論是契約關係,還是激勵關係,亦或是倫理關係,主導群體和從屬群體都是利益共同體,儘管彼此利益是通過動態博弈而持續進行的,同時通過沉澱下來的各種制度來約束彼此,包括利益的分配機制,從而形成了某些社會關係。

比如考克斯所說的12種生產的社會關係方式:生存型;農民-領主型;原始勞力市場;家庭式;個體經營;企業勞力市場;兩方制;企業組合主義;三方制;國家組合主義;公社式;中央計劃……

無論是從1789年開始的自由主義國際經濟,還是從1873年開始的帝國主義競爭的時代,或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的新自由主義世界秩序,我們都必須承認:生產的社會關係,不僅在影響著生產的國際化,同時也在影響著國家的國際化。

由於“邊緣、非主導力量”的加速形成,會進一步倒逼和推動生產關係的變化——正如馬克思說: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原因很簡單:“邊緣、非主導力量”需要自己的“歷史舞臺”,他們在機器自動化加速的時代不能甘願成為“廢物”,而是必須有所改變。

機器化加速了社會力量的分化與邊緣力量的形成,而生產的權力關係也因此而被重新定義。社會的變革浪潮,也因此得以發生。

(相關閱讀鏈接:為什麼社會變革不再指望工人階級而寄望於“第四階級”的崛起?)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5)

除此之外,我們同時還必須正視這樣的事實:世界正不斷變小,同時充滿了新的博弈和衝突。世界持續處於不平衡之中——貨幣不平衡、貿易不平衡、資源不平衡、發展不平衡等。而且,這些不平衡有更加危險的表現形式。

海爾布隆納說,儘管政府為克服和抑制這些不平衡做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是,只要世界歷史的經濟演變仍然受資本積累的推動,這些不平衡還會繼續存在下去。這是對當今資本無序狀態的真實判定,也是馬克思思想最有說服力、最不尋常的暗示。

馬克思儘管意識到了無產階級重新“資產階級化”的傾向和趨勢,但他的確也沒有預料到他心目中的無產階級會在後來被“異化”的如此厲害——這的確得益於福利制度發展的結果——馬克思預期的無產階級立場的淨化並沒有發生。

但我們也必須承認:由於商品關係的拜物教概念中固有的系統性錯誤認知,資本主義社會中仍存在緊張局勢——這僅僅是一個方面,更為值得注意的是,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是:對人類生活產生嚴重干擾甚至威脅的三個最可能的原因則是人口壓力、核軍備競爭和環境災難。這些,馬克思並沒有預測到,而且他也無法解釋或反映人們用以抵禦這些干擾或威脅因素的民族主義力量。

或許,更讓馬克思沒有預料的是:在理論和實踐的關係方面,馬克思主義變得越來越陷入內部的爭鬥——動盪、內部仇視和整體墮落。有的國家以馬克思的旗幟進行的對“社會主義”的摧殘和嘲弄,這些都讓馬克思在世界歷史上被爭議乃至詬病。儘管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本就是批判性哲學,而且這些國家也的確為其國民帶來了巨大的物質和文化改善。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6)

無論如何,海爾布隆納也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確存在一個巨大的道德問題——極權主義和鎮壓政策,的確不只一次,而是一次又一次地伴隨“共產主義”出現的事實。

批評馬克思主義的人,往往有兩大論據。第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結構很容易使它退化為教條,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某些東西具有固有的極權主義傾向。第二是,之所以將馬克思主義和專制政府聯繫在一起,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無法系統地解釋:政治權力是一種“獨立”的,必須依靠其他制度來緩衝和抑制。

海爾布隆納說,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府內,政治權力膨脹和濫用的傾向是存在。但我們也必須同時看到,這絕不是說市場體系或者資本主義經濟形成了反對集權主義的絕對可靠的障礙,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的崛起就說明了這一點。

的確,馬克思也是“嚮往”自由的;但在他心中,自由概念中最重要的是擺脫經濟壓力和“拜物教”的自由——特別是擺脫社會環境壓力的自由,正是社會環境驅使人們受制於剝削和神祕的勞動-工資關係。因此,馬克思強調,資產階級社會中的自由只是一種特殊的自由,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自由。

於是,重新評估“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工作”的重要性和跨越資產階級自由的障礙,成了馬克思觀念中社會主義的固有目標。正如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這樣“烏托邦”的寫道:人們將自由地“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評,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同樣,在《資本論》中,他提到“工人組合”可以自由地管理他們的勞動並決定他們與自然打交道的條件。

但馬克思其實並沒有描述真正的自由到底是什麼。他將所有的問題都留給了未來。同時,也留下了諸多的爭議和是非。

而聲稱是他的“衣缽者”們的“烏托邦”的實驗,最終也被事實所擊潰。為馬克思辯護的人們認為,這些“衣缽者”其實背叛了馬克思的本來思想,是一種“異化”。

馬克思主義存在爭議的另一個則是他表達的那個觀點:個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其實否認了人類精神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現實要素、如血肉一樣現實的要素這一事實。否認了這個事實,我們就無法理解或者預測諸多的社會行為了。這首先表現在關鍵的政治行為領域,在這一領域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缺陷是明顯的,而且其政治實踐也最應受到譴責;同時,與資產階級社會相比,其對個性化的評價更低,不鼓勵個體“差異”的思想。

但是,不管怎樣,從馬克思本人那裡我們可以得到一句座右銘,它同樣適用於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十一條提綱中寫道:“在此以前的哲學家只是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海爾布隆納說,在我們這個時代以及之後的時代,世界發生的改變,很大程度上受馬克思主義的啟發和引導。“我們現在的任務是瞭解它。”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你可以沒時間讀書,但三水哥可以幫你讀書;只要關注公號韋三水,三分鐘知道一本好書。”

從昨日起,三水哥通過本號,進行好書的薦讀——“三分鐘讀好書”。

本篇是讀書筆記第02篇,選薦的好書是《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由羅伯特.L.海爾布隆納著作,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第01篇選薦的好書是《一個社會學家的十堂公開課》,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本文作者:韋三水

嚴肅閱讀,讀懂中國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一個可能不討好人的公號

這裡只與常識和讀知有關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1)

最近,一篇推文刷爆了朋友圈:西澤研究院出品的《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文章中開頭就這樣寫道:

不管承認不承認,經濟學世界正在經歷一場輪迴。如果凱恩斯主義再次失敗,統治經濟學的下一位會是誰?

向左還是向右?有兩條道路擺在面前。兩個猶太人指引的道路:一條是馬克思,一條是哈耶克。他們在經濟學思想的左右兩極,看上去很遠,實際上很近。近一個世紀前蘭格和米塞斯的世紀論戰,彷彿猶在耳邊。

……

世界已經不再平靜,或者從來就沒有平靜過。但是,如今我們正在站在一個歷史性的拐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或許不是危言聳聽。右派大潮暗流湧動,山雨欲來風滿樓。但從經濟領域,誰能想象到,如今全球的債務,已經達到250萬億美元,負利率債務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全球利率已經是歷史新低,但是又一次競相降息的大潮已經展開。恐怕格林斯潘做夢也想不到,美聯儲也正在走向負利率的深淵。當前的利率水位,夠特朗普和鮑威爾降幾次?

全球金融體系可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生態災難”。極地的冰川正在融化,極端天氣不斷出現。科學家們說地球平均氣溫再上升2-4度,世界大多數繁華將葬身海底。那麼全球平均利率再降低2-4個百分點呢?

貨幣的洪水肆虐,淹沒的是99%的普通大眾,還是那1%精英?

這個問題,哈耶克和馬克思,誰的理論更能說服人心?

(相關閱讀鏈接: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

世界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們開始求助於馬克思來洞察當今時事,為什麼?“我們求助於馬克思,不是因為他毫無錯誤之處,而是因為我們無法迴避他。”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與經濟思想史專家羅伯特.L.海爾布隆納在其著作《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中這樣寫道。

要向馬克思學習什麼?“他首創了批判性研究方法”,在海爾布隆納看來,如何界定馬克思主義本身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並不存在一種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一致的學說,“除了全盤接受和全盤否定之外,我們還可以對馬克思主義持另一種態度。”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有不一而足的理由,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則認為其已經淪為意識形態,其本身就成了實現人到社會主義的主要障礙,眾說紛紜,歧見雜陳。

當世界和歷史開始重新進入“不確定的時代”時,我們的確有必要釐清馬克思主義:是應該推崇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還是應該推崇作為一種批判性哲學的馬克思主義?除了要麼贊成,要麼反對之外,我們還應思辨什麼?……當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批判性哲學而不是僵化的意識形態時,世界的未來究竟會怎樣?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2)

海爾布隆納認為,對馬克思主義的識別是至關重要的。在他看來,至少有三個識別,分別是:對知識本身的辯證法,即將事物最核心的本質視為動態的、相互衝突的,而不是惰性和靜態的,所謂的“矛盾”屬性;歷史唯物主義,即歷史變革的主要動因是社會階級為了分享生產成果而進行的階級鬥爭——很顯然,這種歷史矛盾觀與辯證法哲學的矛盾觀有類似之處;理論和實踐相統一。

我們往往著重於作為革命原則的馬克思主義,而有意忽略了作為知識性成果的馬克思主義,這就造成了人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看法是極端的:要麼贊成,要麼反對。“馬克思主義令人不安的存在、其導致的相互衝突的想象,根源並不在於其知識性內容”——“正如贊成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都堅稱的那樣,馬克思主義存在的理由是致力於政治目標的實現,即推翻(儘管不一定非得使用暴力)資本主義制度,以社會主義制度取而代之,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海爾布隆納直言不諱地說:無論是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論體系,還是將其作為具有某種目的性的政治運動,對所有觀察者來說,它要麼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要麼產生了強大的排斥力。

人們在對待馬克思主義方面,形成了“兩極分化”——海爾布隆納的觀點則是:作為批判性哲學的馬克思主義,是值得學習和思考的,正如我們值得學習和思考柏拉圖和弗洛伊德一樣。

他說,馬克思的《資本論》,甚至比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更要偉大。這是因為馬克思最早就睿智地指出:商品本身就包含著被掩蓋的階級鬥爭要素——這是“最不尋常、最富啟發性的智力洞察行為”,“這種洞察力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它是馬克思主義最出色、影響力最持久的成就。它首創了一種對社會的理解方式,如果沒有它,我們完全無法理解社會。

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評價?

3)

這主要源於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分析——這種分析,似乎也為當下整個世界政經秩序的不確定提早了做了註腳,即所謂的歷史正在進入“馬克思時間”。這並不是有意誇大或異想天開——世界的確正在哈耶克道路和馬克思道路之間徘徊往復。

眾所周知,世界經濟領域,一方面是經濟權力越來越被集中在少數的超級公司手中(相關閱讀鏈接:),另一方面是中小企業以及新生的企業越來越難以存活和發展下去,呈現出“兩個極端”,並讓世界經濟蒙上“不安”的色彩。時下,一些大公司開始接二連三的“爆雷”,並危害面甚廣。儘管,這其中的原因不一而足,相當複雜。

早在馬克思著作《資本論》時,他就看到了這一點。在爆發“危機”時,利潤率下降的趨勢產生波動,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波動,這些危機是資本擴張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一方面,當制度以一種充滿對抗、不協調的方式前進時,它往往會突然改變方向,朝兩極中的一級前進。另一方面,資本的累積進度可能太快,造成“投資過度”的普遍危機,其症狀表現為工廠過度擴張、工資和其他成本飆升、信貸融資過緊;或者,這種擴張性的推力可能轉向相反的方向,銷售落後,經營業績令人失望,這都是“消費不足”導致的,即大眾購買力不足以維持產出量。

持續的危機就會使經濟制度的結構逐步發生變化,積聚和集中將分散的小規模資本轉變為大規模資本。隨著這一變化而來的是危機影響的加劇,因為大企業破產時產生的危害更大,危機的嚴重性也更甚。而日益加劇的危機的持續改變了政治形勢和經濟環境,“一個資本家打倒許多資本家”的情況就會發生。於是,創業家和小資本家們往往會走投無路,淪為無產階級,開始以打工為生,就像獨立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在資本主義的歷史早期階段淪為無產者一樣。因此,資本主義的社會階級肅清了中間元素,並且更加分明地表現為兩大對立的陣營:絕對大多數人除了出賣勞動力外沒有其他生計來源,少數資本家擁有大量的生產資料。進而,會產生一系列的危機,推動了災難性終極危機的高潮形成。

儘管馬克思並沒有直接描述奔潰的具體機制,以及他的“情節設計”其實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歷程中並沒有得到結果上的應驗,而備受質疑。但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大規模產業的興起、資本的國際化、技術對就業的持續擠壓,資本的日益“機械化”,這些都是明顯得到證實的運動規律。而越來越多的人們,其實並不直接掌握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從而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無產階級”,並重新可能走向貧困化。這些都證實了馬克思的判斷。

這些新的無產階級,成為世界的新的邊緣力量,並往往醞釀著一種“百萬反叛”的潛力量,不可忽視。

(相關閱讀鏈接:世界級大清算:不確定的時局又來了)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4)

談到新的無產階級,我們有必要提到一位當代學者的著作——按照加拿大學者考克斯在其所著《生產、權力和世界秩序》的研究說法,生產關係無外乎三個重要內容:統治生產的權力關係、生產過程中技術和人員的組織和前兩者造成的分配形式。而生產中往往有兩個群體,一個是主導群體,另一個是從屬群體,兩個群體之間是相互博弈的。

至於生產過程中的內在發展形式受到勞動力分配方式的影響;爭取控制生產過程的鬥爭則由技術所決定。其中,分配方式體現為脅迫、習俗、行政命令和市場化等多種。而技術則建立了勞動過程中指揮者和執行者之間的關係。但技術既影響了社會力量的形成,也至少在同樣的程度上受到社會力量的影響。技術是解決社會中實際問題的手段,但要解決哪些問題和採取哪種解決辦法,這些卻是由掌握權力的人所決定的。

在決定技術發展方向的時候,掌握對生產過程的控制權常常是一個關鍵的動機。從手工作坊到工業化規模生產再到機器自動化,人類的生產活動基本走過了這三個階段。我們通常將手工作坊稱為傳統的“匠人”,儘管我們呼喚“匠人”精神,但實際上是有悖於工業化規模生產的實質精神——低成本高效率規模化。所以,儘管我們口號將“匠人精神”喊的鑼鼓喧天,但事實上沒多少人能真正的去行之的——看看拼多多一旦上市就收到諸多所謂大佬們的擁躉並爭相看好時,可見一斑。

但當用工成本高昂、勞資關係愈發緊張時,生產過程的主導群體自然而言去追捧機器自動化生產,愈發不願意僱傭更多的工人。同時,隨著市場化的推進,原來的主導群體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利益生態,在這個生態裡,包含了生產者、資本家、金融家、自動化機器,以及中介渠道商。他們容易媾和在一起,甚至還有公權力摻雜其中——權貴資本主義。

原來的僱員等從屬群體就被“擠出”。這個從屬群體,在機器自動化的階段,就成為了新的“可能貧困無助者”——他們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貧困者,他們同樣有著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但在機器面前卻無能為力。而同時,一大批“自由職業者”也活靈活現地存在著。於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群體的多元化”和“矛盾衝突化”。

這些都構成了新的權力力量的角逐以及權力關係的演變因素。影響社會權力關係的力量也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劃分: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知識分子、農民及其他,而是“新的可能的無產者”以及眾多的自由職業者等一起構成了新的“社會力量”。儘管,這樣的“力量”在此時還不表現的明顯。

尤其是當所謂的“中產階級”因為各種原因產生分裂和消亡時,這種“邊緣力量”將會加速形成——除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農民之外的新中間力量,此時的“工人階級”發生了“改變”,因為機器自動化會加速這一階級的分化和裂變。

應該說,人類行進到今天,我們必須承認生產是具有道德和理性的——無論是契約關係,還是激勵關係,亦或是倫理關係,主導群體和從屬群體都是利益共同體,儘管彼此利益是通過動態博弈而持續進行的,同時通過沉澱下來的各種制度來約束彼此,包括利益的分配機制,從而形成了某些社會關係。

比如考克斯所說的12種生產的社會關係方式:生存型;農民-領主型;原始勞力市場;家庭式;個體經營;企業勞力市場;兩方制;企業組合主義;三方制;國家組合主義;公社式;中央計劃……

無論是從1789年開始的自由主義國際經濟,還是從1873年開始的帝國主義競爭的時代,或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的新自由主義世界秩序,我們都必須承認:生產的社會關係,不僅在影響著生產的國際化,同時也在影響著國家的國際化。

由於“邊緣、非主導力量”的加速形成,會進一步倒逼和推動生產關係的變化——正如馬克思說: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原因很簡單:“邊緣、非主導力量”需要自己的“歷史舞臺”,他們在機器自動化加速的時代不能甘願成為“廢物”,而是必須有所改變。

機器化加速了社會力量的分化與邊緣力量的形成,而生產的權力關係也因此而被重新定義。社會的變革浪潮,也因此得以發生。

(相關閱讀鏈接:為什麼社會變革不再指望工人階級而寄望於“第四階級”的崛起?)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5)

除此之外,我們同時還必須正視這樣的事實:世界正不斷變小,同時充滿了新的博弈和衝突。世界持續處於不平衡之中——貨幣不平衡、貿易不平衡、資源不平衡、發展不平衡等。而且,這些不平衡有更加危險的表現形式。

海爾布隆納說,儘管政府為克服和抑制這些不平衡做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是,只要世界歷史的經濟演變仍然受資本積累的推動,這些不平衡還會繼續存在下去。這是對當今資本無序狀態的真實判定,也是馬克思思想最有說服力、最不尋常的暗示。

馬克思儘管意識到了無產階級重新“資產階級化”的傾向和趨勢,但他的確也沒有預料到他心目中的無產階級會在後來被“異化”的如此厲害——這的確得益於福利制度發展的結果——馬克思預期的無產階級立場的淨化並沒有發生。

但我們也必須承認:由於商品關係的拜物教概念中固有的系統性錯誤認知,資本主義社會中仍存在緊張局勢——這僅僅是一個方面,更為值得注意的是,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是:對人類生活產生嚴重干擾甚至威脅的三個最可能的原因則是人口壓力、核軍備競爭和環境災難。這些,馬克思並沒有預測到,而且他也無法解釋或反映人們用以抵禦這些干擾或威脅因素的民族主義力量。

或許,更讓馬克思沒有預料的是:在理論和實踐的關係方面,馬克思主義變得越來越陷入內部的爭鬥——動盪、內部仇視和整體墮落。有的國家以馬克思的旗幟進行的對“社會主義”的摧殘和嘲弄,這些都讓馬克思在世界歷史上被爭議乃至詬病。儘管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本就是批判性哲學,而且這些國家也的確為其國民帶來了巨大的物質和文化改善。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6)

無論如何,海爾布隆納也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確存在一個巨大的道德問題——極權主義和鎮壓政策,的確不只一次,而是一次又一次地伴隨“共產主義”出現的事實。

批評馬克思主義的人,往往有兩大論據。第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結構很容易使它退化為教條,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某些東西具有固有的極權主義傾向。第二是,之所以將馬克思主義和專制政府聯繫在一起,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無法系統地解釋:政治權力是一種“獨立”的,必須依靠其他制度來緩衝和抑制。

海爾布隆納說,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府內,政治權力膨脹和濫用的傾向是存在。但我們也必須同時看到,這絕不是說市場體系或者資本主義經濟形成了反對集權主義的絕對可靠的障礙,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的崛起就說明了這一點。

的確,馬克思也是“嚮往”自由的;但在他心中,自由概念中最重要的是擺脫經濟壓力和“拜物教”的自由——特別是擺脫社會環境壓力的自由,正是社會環境驅使人們受制於剝削和神祕的勞動-工資關係。因此,馬克思強調,資產階級社會中的自由只是一種特殊的自由,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自由。

於是,重新評估“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工作”的重要性和跨越資產階級自由的障礙,成了馬克思觀念中社會主義的固有目標。正如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這樣“烏托邦”的寫道:人們將自由地“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評,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同樣,在《資本論》中,他提到“工人組合”可以自由地管理他們的勞動並決定他們與自然打交道的條件。

但馬克思其實並沒有描述真正的自由到底是什麼。他將所有的問題都留給了未來。同時,也留下了諸多的爭議和是非。

而聲稱是他的“衣缽者”們的“烏托邦”的實驗,最終也被事實所擊潰。為馬克思辯護的人們認為,這些“衣缽者”其實背叛了馬克思的本來思想,是一種“異化”。

馬克思主義存在爭議的另一個則是他表達的那個觀點:個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其實否認了人類精神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現實要素、如血肉一樣現實的要素這一事實。否認了這個事實,我們就無法理解或者預測諸多的社會行為了。這首先表現在關鍵的政治行為領域,在這一領域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缺陷是明顯的,而且其政治實踐也最應受到譴責;同時,與資產階級社會相比,其對個性化的評價更低,不鼓勵個體“差異”的思想。

但是,不管怎樣,從馬克思本人那裡我們可以得到一句座右銘,它同樣適用於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十一條提綱中寫道:“在此以前的哲學家只是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海爾布隆納說,在我們這個時代以及之後的時代,世界發生的改變,很大程度上受馬克思主義的啟發和引導。“我們現在的任務是瞭解它。”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你可以沒時間讀書,但三水哥可以幫你讀書;只要關注公號韋三水,三分鐘知道一本好書。”

從昨日起,三水哥通過本號,進行好書的薦讀——“三分鐘讀好書”。

本篇是讀書筆記第02篇,選薦的好書是《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由羅伯特.L.海爾布隆納著作,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第01篇選薦的好書是《一個社會學家的十堂公開課》,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本文作者:韋三水

嚴肅閱讀,讀懂中國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一個可能不討好人的公號

這裡只與常識和讀知有關

世界開始“搖晃”,我們仍求助於馬克思:贊成,還是反對

韋三水,又稱老趙

資深媒體人、財經作家與品牌策劃人

草根詩人、連續創業

創業有成有敗,更多的是教訓

吉林大學法學學士

北京大學高級工商管理碩士

現為TDS.Media創始人

榮格財經發起人&總編輯

區塊鏈思想者四十人論壇發起人

著有區塊鏈領域首部思想類書面成果

《第三次秩序革命》

已出版發行多部財經著作

曾先後系統性地提出

現代新國企論、未來國企分化論

所著《大國企》、《誰人不識寧高寧》等書

引發熱議

曾親自策劃與服務過多家著名品牌企業

並在釣魚臺國賓館獲頒中國策劃類大獎

以及中國國際公關協會案例大獎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