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郭曄旻

"

文/郭曄旻

海商家族鄭氏父子的單選題

"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三十八年,清聖祖玄燁題鄭成功輓聯

歸順朝廷的海商家族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距離明朝滅亡還有十七年的時間。在把朝廷的水師打得"官兵船器,俱化為烏有"之後,鄭芝龍正式接受了明朝廷的招撫,就任五虎遊擊將軍,坐鎮閩海。此時,他所擁有的海船竟然多達1000艘,部眾三萬餘人。與《水滸傳》裡的梁山好漢們一樣,接受招安後的鄭芝龍的任務就是清剿他過去的同行,幾年之內,他相繼消滅李魁奇、楊祿楊策兄弟、諸採老、鍾斌等海上勢力,又統領舟師擊敗侵擾福建沿海的荷蘭艦隊,荷蘭艦船"自是不敢入閩境",令滿朝文武對其刮目相看。崇禎八年(1640年)鄭芝龍最終滅了最後的敵手劉香。"劉香既殺……海上從此太平,往來各國節飛黃旗號,滄海大洋如內地矣"。第二年鄭芝龍以五虎遊擊升副總兵加一級。崇禎十三年(1640年),明朝廷又任命鄭芝龍為福建總兵官,兼都督同知;後又升遷至南安伯、平虜候、平國公。福建巡撫上書為他表功"芝龍果建奇功,虜其醜類,為海上十數年所未有。"

這時的鄭芝龍利用他在福建的地位,壟斷海上貿易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走私集團,已成為富甲全閩的第一號人物,從閩南沿海發出的商船,絕大多數是鄭氏產業。他利用權勢私自收進出口稅,凡是經由福建地區的商船,必須繳納白銀三千兩,購買鄭氏符令,才能暢通無阻,否則便寸步難行。當然這位精明的海商也知道獨自悶聲大發財是不好的,鄭芝龍不擇手段地利用海外奇珍異物,賄賂明朝廷和福建省地方高官,以鞏固他在福建的地位。

有了財富,自然還要享受生活。鄭芝龍在離泉州四十里的安平鎮(晉江安海鎮),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貿易基地,蓋起高大奢華的宅院,亭榭樓臺,雕欄玉砌,十分華麗。他還別出心裁,挖通海道,使海船可以直接駛入宅院,停泊在他的臥室門口。安平鎮的守軍旗幟鮮明,甲戈堅利,是他的私人武裝,軍餉由他自己開銷。安平鎮上商店林立,都是鄭氏產業。鄭芝龍建立起許多商行,還在京師(北京)、山東、蘇州、杭州等地設有五大商行。

也是在接受招安過上安穩日子之後,1630年鄭芝龍派人從日本接回了寶貝兒子鄭森(幼名福鬆,即鄭成功)。早年鄭芝龍落魄時,大約在天啟二年(1622年),離開澳門,到達日本平戶。他初到日本,為人縫衣餬口(一說賣鞋為業),十分貧窮,後來娶肥前平戶島主田川七左衛門之女田川氏為妻。田川七左衛門原系福建泉州人,漢名翁翌皇,在日本經商已久,與一日本女子田川氏結婚,改用日本姓,稱田川翌皇。鄭芝龍與田川氏婚後一年,於1624年7月14日在平戶千里濱生下一子,起名福鬆。一些書上記載,田川氏生產之時,夢見大魚入腹,街坊四鄰亦見他家火光達天,都前來稱賀,道"令郎日後必定大貴。"有的書上還稱田川氏生產之時在海邊拾貝,倉促之間將鄭成功生於一塊石頭上,平戶至今還有所謂的"鄭成功兒誕石"遺蹟,立於平戶河內浦千里濱的海灘,石高約80釐米,寬3米。1629年田川氏又產下次子田川七左衛門(從母姓,襲其外祖父之名)。

"

文/郭曄旻

海商家族鄭氏父子的單選題

"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三十八年,清聖祖玄燁題鄭成功輓聯

歸順朝廷的海商家族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距離明朝滅亡還有十七年的時間。在把朝廷的水師打得"官兵船器,俱化為烏有"之後,鄭芝龍正式接受了明朝廷的招撫,就任五虎遊擊將軍,坐鎮閩海。此時,他所擁有的海船竟然多達1000艘,部眾三萬餘人。與《水滸傳》裡的梁山好漢們一樣,接受招安後的鄭芝龍的任務就是清剿他過去的同行,幾年之內,他相繼消滅李魁奇、楊祿楊策兄弟、諸採老、鍾斌等海上勢力,又統領舟師擊敗侵擾福建沿海的荷蘭艦隊,荷蘭艦船"自是不敢入閩境",令滿朝文武對其刮目相看。崇禎八年(1640年)鄭芝龍最終滅了最後的敵手劉香。"劉香既殺……海上從此太平,往來各國節飛黃旗號,滄海大洋如內地矣"。第二年鄭芝龍以五虎遊擊升副總兵加一級。崇禎十三年(1640年),明朝廷又任命鄭芝龍為福建總兵官,兼都督同知;後又升遷至南安伯、平虜候、平國公。福建巡撫上書為他表功"芝龍果建奇功,虜其醜類,為海上十數年所未有。"

這時的鄭芝龍利用他在福建的地位,壟斷海上貿易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走私集團,已成為富甲全閩的第一號人物,從閩南沿海發出的商船,絕大多數是鄭氏產業。他利用權勢私自收進出口稅,凡是經由福建地區的商船,必須繳納白銀三千兩,購買鄭氏符令,才能暢通無阻,否則便寸步難行。當然這位精明的海商也知道獨自悶聲大發財是不好的,鄭芝龍不擇手段地利用海外奇珍異物,賄賂明朝廷和福建省地方高官,以鞏固他在福建的地位。

有了財富,自然還要享受生活。鄭芝龍在離泉州四十里的安平鎮(晉江安海鎮),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貿易基地,蓋起高大奢華的宅院,亭榭樓臺,雕欄玉砌,十分華麗。他還別出心裁,挖通海道,使海船可以直接駛入宅院,停泊在他的臥室門口。安平鎮的守軍旗幟鮮明,甲戈堅利,是他的私人武裝,軍餉由他自己開銷。安平鎮上商店林立,都是鄭氏產業。鄭芝龍建立起許多商行,還在京師(北京)、山東、蘇州、杭州等地設有五大商行。

也是在接受招安過上安穩日子之後,1630年鄭芝龍派人從日本接回了寶貝兒子鄭森(幼名福鬆,即鄭成功)。早年鄭芝龍落魄時,大約在天啟二年(1622年),離開澳門,到達日本平戶。他初到日本,為人縫衣餬口(一說賣鞋為業),十分貧窮,後來娶肥前平戶島主田川七左衛門之女田川氏為妻。田川七左衛門原系福建泉州人,漢名翁翌皇,在日本經商已久,與一日本女子田川氏結婚,改用日本姓,稱田川翌皇。鄭芝龍與田川氏婚後一年,於1624年7月14日在平戶千里濱生下一子,起名福鬆。一些書上記載,田川氏生產之時,夢見大魚入腹,街坊四鄰亦見他家火光達天,都前來稱賀,道"令郎日後必定大貴。"有的書上還稱田川氏生產之時在海邊拾貝,倉促之間將鄭成功生於一塊石頭上,平戶至今還有所謂的"鄭成功兒誕石"遺蹟,立於平戶河內浦千里濱的海灘,石高約80釐米,寬3米。1629年田川氏又產下次子田川七左衛門(從母姓,襲其外祖父之名)。

海商家族鄭氏父子的單選題

鄭芝龍離開日本後,鄭成功一直與同母弟七左衛門跟隨母親翁氏住在日本。他從小學習武藝,十分刻苦,其二刀劍術即學習於平戶藩士。鄭芝龍曾多次派人去接他們,都遭到日本德川幕府的拒絕。直到鄭成功七歲那年(1630年),鄭芝龍派人到日本活動,買通了德川幕府官吏,日本當局才同意放鄭成功回國,卻又以向無日女入中原之例為藉口強留田川氏。於是,鄭成功只能忍痛拜別母親,獨自回到中國。傳說他在離開日本前,曾手植椎樹,後來,這些樹長成古樹盤結蒼鬱,成為"松浦心月"的勝景。

鄭成功回國後,鄭芝龍為他改名森、字明儼,花重金為他聘名師授課。鄭氏門第低微,鄭芝龍本人又有當海盜的不光彩經歷,雖已富甲全閩,成為福建地區的軍事長官,但當地衣冠世族卻看不起他,私下稱之為"賊",不屑於與他往來。因此,鄭芝龍希望兒子鄭成功能躋身士流,附庸望族。

鄭成功也十分為老爸爭氣。他從小才思敏捷,十一歲時,老師曾以"灑掃應對進退"為題命他作文。他在文章中寫道:"湯武之徵誅,一灑掃也,堯舜之揖讓,一進退應對也。"意境開豁、新奇,使老師十分驚詫。崇禎十七年(1644年)鄭成功二十一歲時,進入南京國子監,成為太學生。他拜在當時著名學者錢謙益門下,學習儒家經典。錢謙益十分器重他,為他取字大木。當時的名家對鄭成功的詩很欣賞,錢謙益讚賞曰:"聲調清越,不染俗氣,少年得此,誠天才也"。當時的應天府丞瞿式耜更是獨具慧眼,從鄭成功的詩中看出這個年輕人"瞻矚極高,他日必為偉器"。

權傾東南的福建王”

同樣是在崇禎十七年,甲申國變,明朝滅亡。明朝鎮守山海關的將軍吳三桂勾結滿清貴族入關,佔領了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吊的消息傳到南京之後,留都的明朝官員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改元弘光,建立第一個南明政權。清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朝定國大將軍、豫親王多鐸率清軍攻入南京,短暫的弘光政權宣告滅亡。江山易主,山河破碎,不久前才離開南京的鄭成功(時年二十一歲)目睹如此悲慘景象,心情萬分悲痛。但他的老爸鄭芝龍此時卻很開心,正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方面,鄭芝龍的日本妻子暨鄭成功的生母田川氏終於來到福建與家人團聚。母子相見,悲喜交集,這對於剛從南京戰亂下返回家鄉,痛感亡國之苦的鄭成功是一個很大的慰藉。鄭芝龍早年回福建後一直與田川氏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每年有商船來長崎","書簡數通"。他多次派人與日本幕府當局交涉,日方一直不肯放行。到了1645年,鄭芝龍遣黃徵明帶函件與禮品往日本,有一書簡"為芝龍書其妻子之事,請求日本之小女十人,奴隸十人,又其小子思母之事,在唐國思念不置。"這時的鄭芝龍已經被南明弘光政權封為南安伯,田川氏(翁氏)也被封為國夫人,幕府當局才同意放遣,但又強行留下了次子七左衛門。田川氏沒有辦法,在來華前對七左衛門說,“良人及汝兄(指芝龍和成功)數欲相迎,然我憐汝幼,辭之數矣。今汝稍長而不往,恐使汝失父兄之俱,令止汝於此,我將從其請詣彼地,請良人託每歲來舶贈銀以為資給"。

就這樣,鄭成功的胞弟七左衛門一直僑居日本,娶妻生四子,長子名道順,復改稱姓鄭,"居於平戶,每年由兄成功寄贈生活費,成功薨,其子經仍資給不輟"。鄭道順亦欲回國抗清復仇,有鄭道順訴狀一書,事不成,父七左衛門歿。日本正德年間(1711-1715年),鄭道順遷到"江戶,住吳服街,以醫為業,不仕而終",但鄭芝龍的這一支血脈一直在日本延續了下來。1986年,當時的平戶市市長油屋亮太郎正式確認:住在橫濱市綠區鴨居的福住邦夫(當年六十歲)乃是七左衛門的第十二代孫。福住先生是原法政大學教授鄭審一(昭和四十四年/1969年去世)的次男,在昭和三十年(1955年)時才改為福住姓的。10月25日,日本一報紙詳細登載了這一報道。報道說:"鄭成功和七左衛門均是十七世紀時中國的鄭芝龍和日本的田川氏所生的。鄭成功七歲回到了中國,為明朝的復興盡了大力,而七左衛門卻留在日本。"

另一方面,鄭芝龍像戰國時代的呂不韋一樣揀到了一件"奇貨"。弘光政權滅亡以後,南明勢力發生內訌。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明魯王朱以海在紹興監國,控制浙江東部地區。鄭芝龍的兄弟鎮江總兵鄭鴻逵與戶部郎中蘇觀生則一道擁立唐王朱聿鍵,一行人入閩後,南安伯鄭芝龍、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共同挾立唐王為帝,建都福州,建元隆武。

雖然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的文武官員聽到唐王隆武政權建立的消息,紛紛上表稱臣,表示擁戴,令隆武政權成為名義上正統的第二個南明政權。但朱聿鍵本人並沒有自己的班底,加上名分不足(他是朱元璋第22子的8代孫,血緣距離崇禎帝非常遠),因此不能不依賴擁立自己的福建實權人物。在擁唐群臣中,最有實力的還是鄭氏家族,當時"兵食大事,俱仰給鄭芝龍;隆武雖擁空名,實為寄生",他們不僅為唐王的活動提供了最基本的經費,而且還有一支相當能打仗的軍隊。這在當時虜騎南下的情況下當然十分重要。張肯堂雖為福建巡撫,但福建的財政一向是赤字連年,張肯堂鎮壓四處發動的山寇也主要是依靠鄭芝龍的私人軍隊。福建的地方行政方面也已經被鄭芝龍控制。

因此,隆武帝即位後就以擁戴之功加封鄭芝龍為平虜侯,鄭鴻逵為定虜侯、鄭芝豹為澄濟伯。後來更封鄭芝龍為平國公,鄭鴻逵為定國公,畢恭畢敬地尊他們為太師,鄭氏"一門勳望,聲焰赫然"。當時的鄭芝龍實際上是明朝末年中國海商階層的代表人物,他與鄭鴻逵等人進入南明隆武政權,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海商集團進入帝國的統治中樞,併發揮重要作用。這年八月,鄭芝龍帶領鄭成功朝見唐王,唐王為了籠絡鄭芝龍,又見鄭成功少年英俊,十分器重,說:"可惜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明朝"。當即封鄭成功為忠孝伯,賜姓朱,給他改名為朱成功。能夠被賜予皇帝的姓,是特殊的恩典。從此,國內外許多人都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叛明降清成人質

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清軍攻克錢塘江防線,朱以海逃往海上,魯王政權滅亡。偏安福建的唐王政權也脣亡齒寒,直接暴露於清軍面前。七月,清軍大舉進攻福建,直逼閩浙交界的軍事重鎮仙霞關。

本來,福建地區的崇山峻嶺,是十分理想的天然屏障。來自北方的清軍不耐酷暑,不慣海戰。鄭芝龍手下有精銳的水師,堅利的戰船,他據險而守,揚長避短,以水師迎戰是能夠有效阻擊清軍的。但是,鄭芝龍擁立唐王不過是在當時情況下的政治投機,作為海商,他與明朝的關係,其實是一個買賣的關係,明朝授予他高官,而他為明朝平定東南海疆,並從中謀利,獲得鉅額財富。朱聿鍵的意向是以恢復明室為己任,具體目標是首先恢復以南京為中心的江南(他稱之為 "半功"),進而收復北方(他稱之為"全功");鄭芝龍對此卻全然沒有興趣,他的目的只是以迎立隆武帝作為定策勳臣第一,借隆武朝廷的名義鞏固自己在福建等地區唯我獨尊的地位。長期來他在福建、廣東購置了倉莊五百所,田產數萬頃,房產不計其數。現在,清大軍壓境,他開始感到不能再抱住脆弱的唐王政權而放棄如此龐大的私產,更不願離開他安樂的老巢,再過漂泊不定的海上生活。

與此同時,清軍也適時展開了對鄭芝龍的勸降活動。順治三年(1646年)三月,清廷密遣使者與鄭芝龍取得聯繫,為清朝招撫福建的內院大學士洪承疇和御史黃熙胤,都是福建晉江人,與鄭芝龍同為泉州府人。洪承疇就以閩南同鄉的身份,經清徵南大將軍貝勒博洛同意,寫信給他,"許以破閩為王"。這正中鄭芝龍下懷,他自以為在福建、廣東海域擁有強大的水師,滿洲貴族的軍隊擅長騎射,缺乏水上作戰能力,勢必像明朝皇帝一樣看重自己。他在與兒子鄭成功的對話中說:"識時務者為俊傑。今招我重我,就之必禮我。苟與爭鋒,一旦失利,搖尾乞憐,那時追悔莫及。"於是鄭芝龍派人與清軍聯絡,寫信給清軍統帥,聲稱決心"遇官兵撤官兵,遇水師撤水師。傾心貴朝非一日也",準備降清。唐王見鄭芝龍如此,只好暗自垂淚。

但是鄭成功與其父的想法大相徑庭。有一次,鄭成功進宮去見唐王,見朱聿鍵兩眼通紅,十分愁苦,便下跪道:"陛下鬱鬱不樂,不是因為臣父有異志吧!臣受國恩,義無反顧,定以死報效陛下。"說罷,鄭成功獻上他精思熟慮的《抗清條陳》、《延平條陳》),其中列有“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等具體措施。以今天之眼光看,鄭成功的軍事戰略明顯屬於海洋性的,而非大陸性的。這也是鄭成功日後舉兵之大戰略。其核心是以海外貿易作為重要的經濟基礎,支撐其軍事力量。這與大航海時代西方海洋國家、海洋社會的軍事原則完全一致。

朱聿鍵既對鄭成功的條陳十分欣賞,更為他的耿耿忠心所感動,轉憂為喜,立即下令封鄭成功為御營中軍都督,賜尚方劍,儀同駙馬,掛招討大將軍印,前往鎮守仙霞關。

"

文/郭曄旻

海商家族鄭氏父子的單選題

"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三十八年,清聖祖玄燁題鄭成功輓聯

歸順朝廷的海商家族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距離明朝滅亡還有十七年的時間。在把朝廷的水師打得"官兵船器,俱化為烏有"之後,鄭芝龍正式接受了明朝廷的招撫,就任五虎遊擊將軍,坐鎮閩海。此時,他所擁有的海船竟然多達1000艘,部眾三萬餘人。與《水滸傳》裡的梁山好漢們一樣,接受招安後的鄭芝龍的任務就是清剿他過去的同行,幾年之內,他相繼消滅李魁奇、楊祿楊策兄弟、諸採老、鍾斌等海上勢力,又統領舟師擊敗侵擾福建沿海的荷蘭艦隊,荷蘭艦船"自是不敢入閩境",令滿朝文武對其刮目相看。崇禎八年(1640年)鄭芝龍最終滅了最後的敵手劉香。"劉香既殺……海上從此太平,往來各國節飛黃旗號,滄海大洋如內地矣"。第二年鄭芝龍以五虎遊擊升副總兵加一級。崇禎十三年(1640年),明朝廷又任命鄭芝龍為福建總兵官,兼都督同知;後又升遷至南安伯、平虜候、平國公。福建巡撫上書為他表功"芝龍果建奇功,虜其醜類,為海上十數年所未有。"

這時的鄭芝龍利用他在福建的地位,壟斷海上貿易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走私集團,已成為富甲全閩的第一號人物,從閩南沿海發出的商船,絕大多數是鄭氏產業。他利用權勢私自收進出口稅,凡是經由福建地區的商船,必須繳納白銀三千兩,購買鄭氏符令,才能暢通無阻,否則便寸步難行。當然這位精明的海商也知道獨自悶聲大發財是不好的,鄭芝龍不擇手段地利用海外奇珍異物,賄賂明朝廷和福建省地方高官,以鞏固他在福建的地位。

有了財富,自然還要享受生活。鄭芝龍在離泉州四十里的安平鎮(晉江安海鎮),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貿易基地,蓋起高大奢華的宅院,亭榭樓臺,雕欄玉砌,十分華麗。他還別出心裁,挖通海道,使海船可以直接駛入宅院,停泊在他的臥室門口。安平鎮的守軍旗幟鮮明,甲戈堅利,是他的私人武裝,軍餉由他自己開銷。安平鎮上商店林立,都是鄭氏產業。鄭芝龍建立起許多商行,還在京師(北京)、山東、蘇州、杭州等地設有五大商行。

也是在接受招安過上安穩日子之後,1630年鄭芝龍派人從日本接回了寶貝兒子鄭森(幼名福鬆,即鄭成功)。早年鄭芝龍落魄時,大約在天啟二年(1622年),離開澳門,到達日本平戶。他初到日本,為人縫衣餬口(一說賣鞋為業),十分貧窮,後來娶肥前平戶島主田川七左衛門之女田川氏為妻。田川七左衛門原系福建泉州人,漢名翁翌皇,在日本經商已久,與一日本女子田川氏結婚,改用日本姓,稱田川翌皇。鄭芝龍與田川氏婚後一年,於1624年7月14日在平戶千里濱生下一子,起名福鬆。一些書上記載,田川氏生產之時,夢見大魚入腹,街坊四鄰亦見他家火光達天,都前來稱賀,道"令郎日後必定大貴。"有的書上還稱田川氏生產之時在海邊拾貝,倉促之間將鄭成功生於一塊石頭上,平戶至今還有所謂的"鄭成功兒誕石"遺蹟,立於平戶河內浦千里濱的海灘,石高約80釐米,寬3米。1629年田川氏又產下次子田川七左衛門(從母姓,襲其外祖父之名)。

海商家族鄭氏父子的單選題

鄭芝龍離開日本後,鄭成功一直與同母弟七左衛門跟隨母親翁氏住在日本。他從小學習武藝,十分刻苦,其二刀劍術即學習於平戶藩士。鄭芝龍曾多次派人去接他們,都遭到日本德川幕府的拒絕。直到鄭成功七歲那年(1630年),鄭芝龍派人到日本活動,買通了德川幕府官吏,日本當局才同意放鄭成功回國,卻又以向無日女入中原之例為藉口強留田川氏。於是,鄭成功只能忍痛拜別母親,獨自回到中國。傳說他在離開日本前,曾手植椎樹,後來,這些樹長成古樹盤結蒼鬱,成為"松浦心月"的勝景。

鄭成功回國後,鄭芝龍為他改名森、字明儼,花重金為他聘名師授課。鄭氏門第低微,鄭芝龍本人又有當海盜的不光彩經歷,雖已富甲全閩,成為福建地區的軍事長官,但當地衣冠世族卻看不起他,私下稱之為"賊",不屑於與他往來。因此,鄭芝龍希望兒子鄭成功能躋身士流,附庸望族。

鄭成功也十分為老爸爭氣。他從小才思敏捷,十一歲時,老師曾以"灑掃應對進退"為題命他作文。他在文章中寫道:"湯武之徵誅,一灑掃也,堯舜之揖讓,一進退應對也。"意境開豁、新奇,使老師十分驚詫。崇禎十七年(1644年)鄭成功二十一歲時,進入南京國子監,成為太學生。他拜在當時著名學者錢謙益門下,學習儒家經典。錢謙益十分器重他,為他取字大木。當時的名家對鄭成功的詩很欣賞,錢謙益讚賞曰:"聲調清越,不染俗氣,少年得此,誠天才也"。當時的應天府丞瞿式耜更是獨具慧眼,從鄭成功的詩中看出這個年輕人"瞻矚極高,他日必為偉器"。

權傾東南的福建王”

同樣是在崇禎十七年,甲申國變,明朝滅亡。明朝鎮守山海關的將軍吳三桂勾結滿清貴族入關,佔領了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吊的消息傳到南京之後,留都的明朝官員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改元弘光,建立第一個南明政權。清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朝定國大將軍、豫親王多鐸率清軍攻入南京,短暫的弘光政權宣告滅亡。江山易主,山河破碎,不久前才離開南京的鄭成功(時年二十一歲)目睹如此悲慘景象,心情萬分悲痛。但他的老爸鄭芝龍此時卻很開心,正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方面,鄭芝龍的日本妻子暨鄭成功的生母田川氏終於來到福建與家人團聚。母子相見,悲喜交集,這對於剛從南京戰亂下返回家鄉,痛感亡國之苦的鄭成功是一個很大的慰藉。鄭芝龍早年回福建後一直與田川氏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每年有商船來長崎","書簡數通"。他多次派人與日本幕府當局交涉,日方一直不肯放行。到了1645年,鄭芝龍遣黃徵明帶函件與禮品往日本,有一書簡"為芝龍書其妻子之事,請求日本之小女十人,奴隸十人,又其小子思母之事,在唐國思念不置。"這時的鄭芝龍已經被南明弘光政權封為南安伯,田川氏(翁氏)也被封為國夫人,幕府當局才同意放遣,但又強行留下了次子七左衛門。田川氏沒有辦法,在來華前對七左衛門說,“良人及汝兄(指芝龍和成功)數欲相迎,然我憐汝幼,辭之數矣。今汝稍長而不往,恐使汝失父兄之俱,令止汝於此,我將從其請詣彼地,請良人託每歲來舶贈銀以為資給"。

就這樣,鄭成功的胞弟七左衛門一直僑居日本,娶妻生四子,長子名道順,復改稱姓鄭,"居於平戶,每年由兄成功寄贈生活費,成功薨,其子經仍資給不輟"。鄭道順亦欲回國抗清復仇,有鄭道順訴狀一書,事不成,父七左衛門歿。日本正德年間(1711-1715年),鄭道順遷到"江戶,住吳服街,以醫為業,不仕而終",但鄭芝龍的這一支血脈一直在日本延續了下來。1986年,當時的平戶市市長油屋亮太郎正式確認:住在橫濱市綠區鴨居的福住邦夫(當年六十歲)乃是七左衛門的第十二代孫。福住先生是原法政大學教授鄭審一(昭和四十四年/1969年去世)的次男,在昭和三十年(1955年)時才改為福住姓的。10月25日,日本一報紙詳細登載了這一報道。報道說:"鄭成功和七左衛門均是十七世紀時中國的鄭芝龍和日本的田川氏所生的。鄭成功七歲回到了中國,為明朝的復興盡了大力,而七左衛門卻留在日本。"

另一方面,鄭芝龍像戰國時代的呂不韋一樣揀到了一件"奇貨"。弘光政權滅亡以後,南明勢力發生內訌。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明魯王朱以海在紹興監國,控制浙江東部地區。鄭芝龍的兄弟鎮江總兵鄭鴻逵與戶部郎中蘇觀生則一道擁立唐王朱聿鍵,一行人入閩後,南安伯鄭芝龍、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共同挾立唐王為帝,建都福州,建元隆武。

雖然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的文武官員聽到唐王隆武政權建立的消息,紛紛上表稱臣,表示擁戴,令隆武政權成為名義上正統的第二個南明政權。但朱聿鍵本人並沒有自己的班底,加上名分不足(他是朱元璋第22子的8代孫,血緣距離崇禎帝非常遠),因此不能不依賴擁立自己的福建實權人物。在擁唐群臣中,最有實力的還是鄭氏家族,當時"兵食大事,俱仰給鄭芝龍;隆武雖擁空名,實為寄生",他們不僅為唐王的活動提供了最基本的經費,而且還有一支相當能打仗的軍隊。這在當時虜騎南下的情況下當然十分重要。張肯堂雖為福建巡撫,但福建的財政一向是赤字連年,張肯堂鎮壓四處發動的山寇也主要是依靠鄭芝龍的私人軍隊。福建的地方行政方面也已經被鄭芝龍控制。

因此,隆武帝即位後就以擁戴之功加封鄭芝龍為平虜侯,鄭鴻逵為定虜侯、鄭芝豹為澄濟伯。後來更封鄭芝龍為平國公,鄭鴻逵為定國公,畢恭畢敬地尊他們為太師,鄭氏"一門勳望,聲焰赫然"。當時的鄭芝龍實際上是明朝末年中國海商階層的代表人物,他與鄭鴻逵等人進入南明隆武政權,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海商集團進入帝國的統治中樞,併發揮重要作用。這年八月,鄭芝龍帶領鄭成功朝見唐王,唐王為了籠絡鄭芝龍,又見鄭成功少年英俊,十分器重,說:"可惜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明朝"。當即封鄭成功為忠孝伯,賜姓朱,給他改名為朱成功。能夠被賜予皇帝的姓,是特殊的恩典。從此,國內外許多人都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叛明降清成人質

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清軍攻克錢塘江防線,朱以海逃往海上,魯王政權滅亡。偏安福建的唐王政權也脣亡齒寒,直接暴露於清軍面前。七月,清軍大舉進攻福建,直逼閩浙交界的軍事重鎮仙霞關。

本來,福建地區的崇山峻嶺,是十分理想的天然屏障。來自北方的清軍不耐酷暑,不慣海戰。鄭芝龍手下有精銳的水師,堅利的戰船,他據險而守,揚長避短,以水師迎戰是能夠有效阻擊清軍的。但是,鄭芝龍擁立唐王不過是在當時情況下的政治投機,作為海商,他與明朝的關係,其實是一個買賣的關係,明朝授予他高官,而他為明朝平定東南海疆,並從中謀利,獲得鉅額財富。朱聿鍵的意向是以恢復明室為己任,具體目標是首先恢復以南京為中心的江南(他稱之為 "半功"),進而收復北方(他稱之為"全功");鄭芝龍對此卻全然沒有興趣,他的目的只是以迎立隆武帝作為定策勳臣第一,借隆武朝廷的名義鞏固自己在福建等地區唯我獨尊的地位。長期來他在福建、廣東購置了倉莊五百所,田產數萬頃,房產不計其數。現在,清大軍壓境,他開始感到不能再抱住脆弱的唐王政權而放棄如此龐大的私產,更不願離開他安樂的老巢,再過漂泊不定的海上生活。

與此同時,清軍也適時展開了對鄭芝龍的勸降活動。順治三年(1646年)三月,清廷密遣使者與鄭芝龍取得聯繫,為清朝招撫福建的內院大學士洪承疇和御史黃熙胤,都是福建晉江人,與鄭芝龍同為泉州府人。洪承疇就以閩南同鄉的身份,經清徵南大將軍貝勒博洛同意,寫信給他,"許以破閩為王"。這正中鄭芝龍下懷,他自以為在福建、廣東海域擁有強大的水師,滿洲貴族的軍隊擅長騎射,缺乏水上作戰能力,勢必像明朝皇帝一樣看重自己。他在與兒子鄭成功的對話中說:"識時務者為俊傑。今招我重我,就之必禮我。苟與爭鋒,一旦失利,搖尾乞憐,那時追悔莫及。"於是鄭芝龍派人與清軍聯絡,寫信給清軍統帥,聲稱決心"遇官兵撤官兵,遇水師撤水師。傾心貴朝非一日也",準備降清。唐王見鄭芝龍如此,只好暗自垂淚。

但是鄭成功與其父的想法大相徑庭。有一次,鄭成功進宮去見唐王,見朱聿鍵兩眼通紅,十分愁苦,便下跪道:"陛下鬱鬱不樂,不是因為臣父有異志吧!臣受國恩,義無反顧,定以死報效陛下。"說罷,鄭成功獻上他精思熟慮的《抗清條陳》、《延平條陳》),其中列有“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等具體措施。以今天之眼光看,鄭成功的軍事戰略明顯屬於海洋性的,而非大陸性的。這也是鄭成功日後舉兵之大戰略。其核心是以海外貿易作為重要的經濟基礎,支撐其軍事力量。這與大航海時代西方海洋國家、海洋社會的軍事原則完全一致。

朱聿鍵既對鄭成功的條陳十分欣賞,更為他的耿耿忠心所感動,轉憂為喜,立即下令封鄭成功為御營中軍都督,賜尚方劍,儀同駙馬,掛招討大將軍印,前往鎮守仙霞關。

海商家族鄭氏父子的單選題

仙霞關是浙、贛、閩三省交界的天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鄭成功扼險而守,以逸待勞,形勢有利。清兵壓境而來,鄭芝龍卻派心腹到仙霞關,授意鄭成功撤回。鄭成功一見到鄭芝龍的使者便厲聲喝道:"敵師已迫,守軍糧餉不濟,速請太師發餉濟軍。"使者不敢多說,立即回報鄭芝龍,"若提及投降之事,此頭已掉矣。"鄭芝龍十分惱怒地說:"痴兒如此固執,我不發糧,他能空腹出戰嗎?"果然,鄭成功多次派人請求發餉,鄭芝龍都不予理睬。在飢餓的驅迫下,仙霞關守軍全線瓦解,鄭成功不得已,只好退回福州。八月,清軍越過仙霞關,長驅直入。鄭芝龍竟撇下唐王,匆匆率兵退回泉州。唐王失去依靠,沒有辦法,只好率領少數從人出奔江西,行至汀州被清軍抓獲,絕食而死。唐王政權滅亡。

九月,清軍進抵泉州。博洛親自寫信給鄭芝龍"今鑄閩粵總督印以相待。"鄭芝龍滿心歡喜前往面見博洛,當晚便剃髮留辮,換上滿族裝束。誰知,歡飲三日之後,博洛忽然在半夜傳令拔營回京,並命鄭芝龍隨軍北上,鄭芝龍心知中計,但已是"神龍失勢,與蚯蚓同",無可挽回了。更不幸的是鄭芝龍投降清朝之後,他的家屬滿以為已成了大清的順民,投降有功,不會遭受清軍的傷害,因此也未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清軍突然開到鄭芝龍的老巢安平鎮,大肆燒殺搶掠。鄭芝龍的兄弟眷屬只得慌忙乘船逃命。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不及逃出,恐遭侮辱,自殺而死,年僅四十五歲。

"

文/郭曄旻

海商家族鄭氏父子的單選題

"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三十八年,清聖祖玄燁題鄭成功輓聯

歸順朝廷的海商家族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距離明朝滅亡還有十七年的時間。在把朝廷的水師打得"官兵船器,俱化為烏有"之後,鄭芝龍正式接受了明朝廷的招撫,就任五虎遊擊將軍,坐鎮閩海。此時,他所擁有的海船竟然多達1000艘,部眾三萬餘人。與《水滸傳》裡的梁山好漢們一樣,接受招安後的鄭芝龍的任務就是清剿他過去的同行,幾年之內,他相繼消滅李魁奇、楊祿楊策兄弟、諸採老、鍾斌等海上勢力,又統領舟師擊敗侵擾福建沿海的荷蘭艦隊,荷蘭艦船"自是不敢入閩境",令滿朝文武對其刮目相看。崇禎八年(1640年)鄭芝龍最終滅了最後的敵手劉香。"劉香既殺……海上從此太平,往來各國節飛黃旗號,滄海大洋如內地矣"。第二年鄭芝龍以五虎遊擊升副總兵加一級。崇禎十三年(1640年),明朝廷又任命鄭芝龍為福建總兵官,兼都督同知;後又升遷至南安伯、平虜候、平國公。福建巡撫上書為他表功"芝龍果建奇功,虜其醜類,為海上十數年所未有。"

這時的鄭芝龍利用他在福建的地位,壟斷海上貿易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走私集團,已成為富甲全閩的第一號人物,從閩南沿海發出的商船,絕大多數是鄭氏產業。他利用權勢私自收進出口稅,凡是經由福建地區的商船,必須繳納白銀三千兩,購買鄭氏符令,才能暢通無阻,否則便寸步難行。當然這位精明的海商也知道獨自悶聲大發財是不好的,鄭芝龍不擇手段地利用海外奇珍異物,賄賂明朝廷和福建省地方高官,以鞏固他在福建的地位。

有了財富,自然還要享受生活。鄭芝龍在離泉州四十里的安平鎮(晉江安海鎮),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貿易基地,蓋起高大奢華的宅院,亭榭樓臺,雕欄玉砌,十分華麗。他還別出心裁,挖通海道,使海船可以直接駛入宅院,停泊在他的臥室門口。安平鎮的守軍旗幟鮮明,甲戈堅利,是他的私人武裝,軍餉由他自己開銷。安平鎮上商店林立,都是鄭氏產業。鄭芝龍建立起許多商行,還在京師(北京)、山東、蘇州、杭州等地設有五大商行。

也是在接受招安過上安穩日子之後,1630年鄭芝龍派人從日本接回了寶貝兒子鄭森(幼名福鬆,即鄭成功)。早年鄭芝龍落魄時,大約在天啟二年(1622年),離開澳門,到達日本平戶。他初到日本,為人縫衣餬口(一說賣鞋為業),十分貧窮,後來娶肥前平戶島主田川七左衛門之女田川氏為妻。田川七左衛門原系福建泉州人,漢名翁翌皇,在日本經商已久,與一日本女子田川氏結婚,改用日本姓,稱田川翌皇。鄭芝龍與田川氏婚後一年,於1624年7月14日在平戶千里濱生下一子,起名福鬆。一些書上記載,田川氏生產之時,夢見大魚入腹,街坊四鄰亦見他家火光達天,都前來稱賀,道"令郎日後必定大貴。"有的書上還稱田川氏生產之時在海邊拾貝,倉促之間將鄭成功生於一塊石頭上,平戶至今還有所謂的"鄭成功兒誕石"遺蹟,立於平戶河內浦千里濱的海灘,石高約80釐米,寬3米。1629年田川氏又產下次子田川七左衛門(從母姓,襲其外祖父之名)。

海商家族鄭氏父子的單選題

鄭芝龍離開日本後,鄭成功一直與同母弟七左衛門跟隨母親翁氏住在日本。他從小學習武藝,十分刻苦,其二刀劍術即學習於平戶藩士。鄭芝龍曾多次派人去接他們,都遭到日本德川幕府的拒絕。直到鄭成功七歲那年(1630年),鄭芝龍派人到日本活動,買通了德川幕府官吏,日本當局才同意放鄭成功回國,卻又以向無日女入中原之例為藉口強留田川氏。於是,鄭成功只能忍痛拜別母親,獨自回到中國。傳說他在離開日本前,曾手植椎樹,後來,這些樹長成古樹盤結蒼鬱,成為"松浦心月"的勝景。

鄭成功回國後,鄭芝龍為他改名森、字明儼,花重金為他聘名師授課。鄭氏門第低微,鄭芝龍本人又有當海盜的不光彩經歷,雖已富甲全閩,成為福建地區的軍事長官,但當地衣冠世族卻看不起他,私下稱之為"賊",不屑於與他往來。因此,鄭芝龍希望兒子鄭成功能躋身士流,附庸望族。

鄭成功也十分為老爸爭氣。他從小才思敏捷,十一歲時,老師曾以"灑掃應對進退"為題命他作文。他在文章中寫道:"湯武之徵誅,一灑掃也,堯舜之揖讓,一進退應對也。"意境開豁、新奇,使老師十分驚詫。崇禎十七年(1644年)鄭成功二十一歲時,進入南京國子監,成為太學生。他拜在當時著名學者錢謙益門下,學習儒家經典。錢謙益十分器重他,為他取字大木。當時的名家對鄭成功的詩很欣賞,錢謙益讚賞曰:"聲調清越,不染俗氣,少年得此,誠天才也"。當時的應天府丞瞿式耜更是獨具慧眼,從鄭成功的詩中看出這個年輕人"瞻矚極高,他日必為偉器"。

權傾東南的福建王”

同樣是在崇禎十七年,甲申國變,明朝滅亡。明朝鎮守山海關的將軍吳三桂勾結滿清貴族入關,佔領了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吊的消息傳到南京之後,留都的明朝官員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改元弘光,建立第一個南明政權。清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朝定國大將軍、豫親王多鐸率清軍攻入南京,短暫的弘光政權宣告滅亡。江山易主,山河破碎,不久前才離開南京的鄭成功(時年二十一歲)目睹如此悲慘景象,心情萬分悲痛。但他的老爸鄭芝龍此時卻很開心,正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方面,鄭芝龍的日本妻子暨鄭成功的生母田川氏終於來到福建與家人團聚。母子相見,悲喜交集,這對於剛從南京戰亂下返回家鄉,痛感亡國之苦的鄭成功是一個很大的慰藉。鄭芝龍早年回福建後一直與田川氏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每年有商船來長崎","書簡數通"。他多次派人與日本幕府當局交涉,日方一直不肯放行。到了1645年,鄭芝龍遣黃徵明帶函件與禮品往日本,有一書簡"為芝龍書其妻子之事,請求日本之小女十人,奴隸十人,又其小子思母之事,在唐國思念不置。"這時的鄭芝龍已經被南明弘光政權封為南安伯,田川氏(翁氏)也被封為國夫人,幕府當局才同意放遣,但又強行留下了次子七左衛門。田川氏沒有辦法,在來華前對七左衛門說,“良人及汝兄(指芝龍和成功)數欲相迎,然我憐汝幼,辭之數矣。今汝稍長而不往,恐使汝失父兄之俱,令止汝於此,我將從其請詣彼地,請良人託每歲來舶贈銀以為資給"。

就這樣,鄭成功的胞弟七左衛門一直僑居日本,娶妻生四子,長子名道順,復改稱姓鄭,"居於平戶,每年由兄成功寄贈生活費,成功薨,其子經仍資給不輟"。鄭道順亦欲回國抗清復仇,有鄭道順訴狀一書,事不成,父七左衛門歿。日本正德年間(1711-1715年),鄭道順遷到"江戶,住吳服街,以醫為業,不仕而終",但鄭芝龍的這一支血脈一直在日本延續了下來。1986年,當時的平戶市市長油屋亮太郎正式確認:住在橫濱市綠區鴨居的福住邦夫(當年六十歲)乃是七左衛門的第十二代孫。福住先生是原法政大學教授鄭審一(昭和四十四年/1969年去世)的次男,在昭和三十年(1955年)時才改為福住姓的。10月25日,日本一報紙詳細登載了這一報道。報道說:"鄭成功和七左衛門均是十七世紀時中國的鄭芝龍和日本的田川氏所生的。鄭成功七歲回到了中國,為明朝的復興盡了大力,而七左衛門卻留在日本。"

另一方面,鄭芝龍像戰國時代的呂不韋一樣揀到了一件"奇貨"。弘光政權滅亡以後,南明勢力發生內訌。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明魯王朱以海在紹興監國,控制浙江東部地區。鄭芝龍的兄弟鎮江總兵鄭鴻逵與戶部郎中蘇觀生則一道擁立唐王朱聿鍵,一行人入閩後,南安伯鄭芝龍、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共同挾立唐王為帝,建都福州,建元隆武。

雖然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的文武官員聽到唐王隆武政權建立的消息,紛紛上表稱臣,表示擁戴,令隆武政權成為名義上正統的第二個南明政權。但朱聿鍵本人並沒有自己的班底,加上名分不足(他是朱元璋第22子的8代孫,血緣距離崇禎帝非常遠),因此不能不依賴擁立自己的福建實權人物。在擁唐群臣中,最有實力的還是鄭氏家族,當時"兵食大事,俱仰給鄭芝龍;隆武雖擁空名,實為寄生",他們不僅為唐王的活動提供了最基本的經費,而且還有一支相當能打仗的軍隊。這在當時虜騎南下的情況下當然十分重要。張肯堂雖為福建巡撫,但福建的財政一向是赤字連年,張肯堂鎮壓四處發動的山寇也主要是依靠鄭芝龍的私人軍隊。福建的地方行政方面也已經被鄭芝龍控制。

因此,隆武帝即位後就以擁戴之功加封鄭芝龍為平虜侯,鄭鴻逵為定虜侯、鄭芝豹為澄濟伯。後來更封鄭芝龍為平國公,鄭鴻逵為定國公,畢恭畢敬地尊他們為太師,鄭氏"一門勳望,聲焰赫然"。當時的鄭芝龍實際上是明朝末年中國海商階層的代表人物,他與鄭鴻逵等人進入南明隆武政權,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海商集團進入帝國的統治中樞,併發揮重要作用。這年八月,鄭芝龍帶領鄭成功朝見唐王,唐王為了籠絡鄭芝龍,又見鄭成功少年英俊,十分器重,說:"可惜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明朝"。當即封鄭成功為忠孝伯,賜姓朱,給他改名為朱成功。能夠被賜予皇帝的姓,是特殊的恩典。從此,國內外許多人都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叛明降清成人質

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清軍攻克錢塘江防線,朱以海逃往海上,魯王政權滅亡。偏安福建的唐王政權也脣亡齒寒,直接暴露於清軍面前。七月,清軍大舉進攻福建,直逼閩浙交界的軍事重鎮仙霞關。

本來,福建地區的崇山峻嶺,是十分理想的天然屏障。來自北方的清軍不耐酷暑,不慣海戰。鄭芝龍手下有精銳的水師,堅利的戰船,他據險而守,揚長避短,以水師迎戰是能夠有效阻擊清軍的。但是,鄭芝龍擁立唐王不過是在當時情況下的政治投機,作為海商,他與明朝的關係,其實是一個買賣的關係,明朝授予他高官,而他為明朝平定東南海疆,並從中謀利,獲得鉅額財富。朱聿鍵的意向是以恢復明室為己任,具體目標是首先恢復以南京為中心的江南(他稱之為 "半功"),進而收復北方(他稱之為"全功");鄭芝龍對此卻全然沒有興趣,他的目的只是以迎立隆武帝作為定策勳臣第一,借隆武朝廷的名義鞏固自己在福建等地區唯我獨尊的地位。長期來他在福建、廣東購置了倉莊五百所,田產數萬頃,房產不計其數。現在,清大軍壓境,他開始感到不能再抱住脆弱的唐王政權而放棄如此龐大的私產,更不願離開他安樂的老巢,再過漂泊不定的海上生活。

與此同時,清軍也適時展開了對鄭芝龍的勸降活動。順治三年(1646年)三月,清廷密遣使者與鄭芝龍取得聯繫,為清朝招撫福建的內院大學士洪承疇和御史黃熙胤,都是福建晉江人,與鄭芝龍同為泉州府人。洪承疇就以閩南同鄉的身份,經清徵南大將軍貝勒博洛同意,寫信給他,"許以破閩為王"。這正中鄭芝龍下懷,他自以為在福建、廣東海域擁有強大的水師,滿洲貴族的軍隊擅長騎射,缺乏水上作戰能力,勢必像明朝皇帝一樣看重自己。他在與兒子鄭成功的對話中說:"識時務者為俊傑。今招我重我,就之必禮我。苟與爭鋒,一旦失利,搖尾乞憐,那時追悔莫及。"於是鄭芝龍派人與清軍聯絡,寫信給清軍統帥,聲稱決心"遇官兵撤官兵,遇水師撤水師。傾心貴朝非一日也",準備降清。唐王見鄭芝龍如此,只好暗自垂淚。

但是鄭成功與其父的想法大相徑庭。有一次,鄭成功進宮去見唐王,見朱聿鍵兩眼通紅,十分愁苦,便下跪道:"陛下鬱鬱不樂,不是因為臣父有異志吧!臣受國恩,義無反顧,定以死報效陛下。"說罷,鄭成功獻上他精思熟慮的《抗清條陳》、《延平條陳》),其中列有“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等具體措施。以今天之眼光看,鄭成功的軍事戰略明顯屬於海洋性的,而非大陸性的。這也是鄭成功日後舉兵之大戰略。其核心是以海外貿易作為重要的經濟基礎,支撐其軍事力量。這與大航海時代西方海洋國家、海洋社會的軍事原則完全一致。

朱聿鍵既對鄭成功的條陳十分欣賞,更為他的耿耿忠心所感動,轉憂為喜,立即下令封鄭成功為御營中軍都督,賜尚方劍,儀同駙馬,掛招討大將軍印,前往鎮守仙霞關。

海商家族鄭氏父子的單選題

仙霞關是浙、贛、閩三省交界的天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鄭成功扼險而守,以逸待勞,形勢有利。清兵壓境而來,鄭芝龍卻派心腹到仙霞關,授意鄭成功撤回。鄭成功一見到鄭芝龍的使者便厲聲喝道:"敵師已迫,守軍糧餉不濟,速請太師發餉濟軍。"使者不敢多說,立即回報鄭芝龍,"若提及投降之事,此頭已掉矣。"鄭芝龍十分惱怒地說:"痴兒如此固執,我不發糧,他能空腹出戰嗎?"果然,鄭成功多次派人請求發餉,鄭芝龍都不予理睬。在飢餓的驅迫下,仙霞關守軍全線瓦解,鄭成功不得已,只好退回福州。八月,清軍越過仙霞關,長驅直入。鄭芝龍竟撇下唐王,匆匆率兵退回泉州。唐王失去依靠,沒有辦法,只好率領少數從人出奔江西,行至汀州被清軍抓獲,絕食而死。唐王政權滅亡。

九月,清軍進抵泉州。博洛親自寫信給鄭芝龍"今鑄閩粵總督印以相待。"鄭芝龍滿心歡喜前往面見博洛,當晚便剃髮留辮,換上滿族裝束。誰知,歡飲三日之後,博洛忽然在半夜傳令拔營回京,並命鄭芝龍隨軍北上,鄭芝龍心知中計,但已是"神龍失勢,與蚯蚓同",無可挽回了。更不幸的是鄭芝龍投降清朝之後,他的家屬滿以為已成了大清的順民,投降有功,不會遭受清軍的傷害,因此也未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清軍突然開到鄭芝龍的老巢安平鎮,大肆燒殺搶掠。鄭芝龍的兄弟眷屬只得慌忙乘船逃命。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不及逃出,恐遭侮辱,自殺而死,年僅四十五歲。

海商家族鄭氏父子的單選題

儒生起兵誓復仇

鄭芝龍降清之後,他的水陸大軍全部瓦解。鄭鴻逵率領一部分親兵逃往金門附近。鄭彩、鄭聯擁戴從浙江南逃的魯王,佔據金門、廈門。陳豹佔據廣東、福建交界的軍事重地南澳。其他文武官員也散處各地,互不統屬。博洛滿以為,掌握了鄭芝龍,鄭氏家族群龍無首,又不能不為芝龍的安全著想,必然惟清朝之命是聽。因此,他讓芝龍當面寫了幾封信,藉以招撫鄭氏子弟和部將,並將其送往北京軟禁。

結果他大錯特錯了。清軍偷襲安平時,鄭成功人在金門。生母田川氏慘死的消息傳來,鄭成功悲憤交集,失聲痛哭。他換上孝服,火速趕回安平,埋葬母親。國破家亡的慘狀激起了復仇的怒火,鄭成功來到泉州的孔廟裡,跪在孔子像前,默默地摘掉頭上的儒生方巾,脫下身上的儒衫,將方巾和儒衫放火燒掉,恭恭敬敬地向孔子行禮,泣不成聲地祝告說:"昔為儒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作用。謹謝儒服,惟先師昭鑑之。"說罷,換上鎧甲,佩上寶劍,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抗清的武裝鬥爭道路。這一年他才二十三歲。

順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鄭成功懷著滿腔的憤怒與悲哀,率領十幾名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來到同安附近的烈嶼,召集抗清隊伍。不久,唐王被清軍殺害的消息傳來,鄭成功十分悲痛,當即自稱:"招討大將軍",誓師起兵。他與從人身穿孝服,嚮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位跪拜行禮,莊嚴宣誓說:"本藩是大明臣子,縞素報仇乃是分內之事。現在國難當頭,請諸英傑與本藩共申民族大義!"為了表示與清朝勢不兩立,他仍然沿用隆武年號,號召抗清。

"

文/郭曄旻

海商家族鄭氏父子的單選題

"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三十八年,清聖祖玄燁題鄭成功輓聯

歸順朝廷的海商家族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距離明朝滅亡還有十七年的時間。在把朝廷的水師打得"官兵船器,俱化為烏有"之後,鄭芝龍正式接受了明朝廷的招撫,就任五虎遊擊將軍,坐鎮閩海。此時,他所擁有的海船竟然多達1000艘,部眾三萬餘人。與《水滸傳》裡的梁山好漢們一樣,接受招安後的鄭芝龍的任務就是清剿他過去的同行,幾年之內,他相繼消滅李魁奇、楊祿楊策兄弟、諸採老、鍾斌等海上勢力,又統領舟師擊敗侵擾福建沿海的荷蘭艦隊,荷蘭艦船"自是不敢入閩境",令滿朝文武對其刮目相看。崇禎八年(1640年)鄭芝龍最終滅了最後的敵手劉香。"劉香既殺……海上從此太平,往來各國節飛黃旗號,滄海大洋如內地矣"。第二年鄭芝龍以五虎遊擊升副總兵加一級。崇禎十三年(1640年),明朝廷又任命鄭芝龍為福建總兵官,兼都督同知;後又升遷至南安伯、平虜候、平國公。福建巡撫上書為他表功"芝龍果建奇功,虜其醜類,為海上十數年所未有。"

這時的鄭芝龍利用他在福建的地位,壟斷海上貿易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走私集團,已成為富甲全閩的第一號人物,從閩南沿海發出的商船,絕大多數是鄭氏產業。他利用權勢私自收進出口稅,凡是經由福建地區的商船,必須繳納白銀三千兩,購買鄭氏符令,才能暢通無阻,否則便寸步難行。當然這位精明的海商也知道獨自悶聲大發財是不好的,鄭芝龍不擇手段地利用海外奇珍異物,賄賂明朝廷和福建省地方高官,以鞏固他在福建的地位。

有了財富,自然還要享受生活。鄭芝龍在離泉州四十里的安平鎮(晉江安海鎮),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貿易基地,蓋起高大奢華的宅院,亭榭樓臺,雕欄玉砌,十分華麗。他還別出心裁,挖通海道,使海船可以直接駛入宅院,停泊在他的臥室門口。安平鎮的守軍旗幟鮮明,甲戈堅利,是他的私人武裝,軍餉由他自己開銷。安平鎮上商店林立,都是鄭氏產業。鄭芝龍建立起許多商行,還在京師(北京)、山東、蘇州、杭州等地設有五大商行。

也是在接受招安過上安穩日子之後,1630年鄭芝龍派人從日本接回了寶貝兒子鄭森(幼名福鬆,即鄭成功)。早年鄭芝龍落魄時,大約在天啟二年(1622年),離開澳門,到達日本平戶。他初到日本,為人縫衣餬口(一說賣鞋為業),十分貧窮,後來娶肥前平戶島主田川七左衛門之女田川氏為妻。田川七左衛門原系福建泉州人,漢名翁翌皇,在日本經商已久,與一日本女子田川氏結婚,改用日本姓,稱田川翌皇。鄭芝龍與田川氏婚後一年,於1624年7月14日在平戶千里濱生下一子,起名福鬆。一些書上記載,田川氏生產之時,夢見大魚入腹,街坊四鄰亦見他家火光達天,都前來稱賀,道"令郎日後必定大貴。"有的書上還稱田川氏生產之時在海邊拾貝,倉促之間將鄭成功生於一塊石頭上,平戶至今還有所謂的"鄭成功兒誕石"遺蹟,立於平戶河內浦千里濱的海灘,石高約80釐米,寬3米。1629年田川氏又產下次子田川七左衛門(從母姓,襲其外祖父之名)。

海商家族鄭氏父子的單選題

鄭芝龍離開日本後,鄭成功一直與同母弟七左衛門跟隨母親翁氏住在日本。他從小學習武藝,十分刻苦,其二刀劍術即學習於平戶藩士。鄭芝龍曾多次派人去接他們,都遭到日本德川幕府的拒絕。直到鄭成功七歲那年(1630年),鄭芝龍派人到日本活動,買通了德川幕府官吏,日本當局才同意放鄭成功回國,卻又以向無日女入中原之例為藉口強留田川氏。於是,鄭成功只能忍痛拜別母親,獨自回到中國。傳說他在離開日本前,曾手植椎樹,後來,這些樹長成古樹盤結蒼鬱,成為"松浦心月"的勝景。

鄭成功回國後,鄭芝龍為他改名森、字明儼,花重金為他聘名師授課。鄭氏門第低微,鄭芝龍本人又有當海盜的不光彩經歷,雖已富甲全閩,成為福建地區的軍事長官,但當地衣冠世族卻看不起他,私下稱之為"賊",不屑於與他往來。因此,鄭芝龍希望兒子鄭成功能躋身士流,附庸望族。

鄭成功也十分為老爸爭氣。他從小才思敏捷,十一歲時,老師曾以"灑掃應對進退"為題命他作文。他在文章中寫道:"湯武之徵誅,一灑掃也,堯舜之揖讓,一進退應對也。"意境開豁、新奇,使老師十分驚詫。崇禎十七年(1644年)鄭成功二十一歲時,進入南京國子監,成為太學生。他拜在當時著名學者錢謙益門下,學習儒家經典。錢謙益十分器重他,為他取字大木。當時的名家對鄭成功的詩很欣賞,錢謙益讚賞曰:"聲調清越,不染俗氣,少年得此,誠天才也"。當時的應天府丞瞿式耜更是獨具慧眼,從鄭成功的詩中看出這個年輕人"瞻矚極高,他日必為偉器"。

權傾東南的福建王”

同樣是在崇禎十七年,甲申國變,明朝滅亡。明朝鎮守山海關的將軍吳三桂勾結滿清貴族入關,佔領了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吊的消息傳到南京之後,留都的明朝官員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改元弘光,建立第一個南明政權。清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朝定國大將軍、豫親王多鐸率清軍攻入南京,短暫的弘光政權宣告滅亡。江山易主,山河破碎,不久前才離開南京的鄭成功(時年二十一歲)目睹如此悲慘景象,心情萬分悲痛。但他的老爸鄭芝龍此時卻很開心,正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方面,鄭芝龍的日本妻子暨鄭成功的生母田川氏終於來到福建與家人團聚。母子相見,悲喜交集,這對於剛從南京戰亂下返回家鄉,痛感亡國之苦的鄭成功是一個很大的慰藉。鄭芝龍早年回福建後一直與田川氏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每年有商船來長崎","書簡數通"。他多次派人與日本幕府當局交涉,日方一直不肯放行。到了1645年,鄭芝龍遣黃徵明帶函件與禮品往日本,有一書簡"為芝龍書其妻子之事,請求日本之小女十人,奴隸十人,又其小子思母之事,在唐國思念不置。"這時的鄭芝龍已經被南明弘光政權封為南安伯,田川氏(翁氏)也被封為國夫人,幕府當局才同意放遣,但又強行留下了次子七左衛門。田川氏沒有辦法,在來華前對七左衛門說,“良人及汝兄(指芝龍和成功)數欲相迎,然我憐汝幼,辭之數矣。今汝稍長而不往,恐使汝失父兄之俱,令止汝於此,我將從其請詣彼地,請良人託每歲來舶贈銀以為資給"。

就這樣,鄭成功的胞弟七左衛門一直僑居日本,娶妻生四子,長子名道順,復改稱姓鄭,"居於平戶,每年由兄成功寄贈生活費,成功薨,其子經仍資給不輟"。鄭道順亦欲回國抗清復仇,有鄭道順訴狀一書,事不成,父七左衛門歿。日本正德年間(1711-1715年),鄭道順遷到"江戶,住吳服街,以醫為業,不仕而終",但鄭芝龍的這一支血脈一直在日本延續了下來。1986年,當時的平戶市市長油屋亮太郎正式確認:住在橫濱市綠區鴨居的福住邦夫(當年六十歲)乃是七左衛門的第十二代孫。福住先生是原法政大學教授鄭審一(昭和四十四年/1969年去世)的次男,在昭和三十年(1955年)時才改為福住姓的。10月25日,日本一報紙詳細登載了這一報道。報道說:"鄭成功和七左衛門均是十七世紀時中國的鄭芝龍和日本的田川氏所生的。鄭成功七歲回到了中國,為明朝的復興盡了大力,而七左衛門卻留在日本。"

另一方面,鄭芝龍像戰國時代的呂不韋一樣揀到了一件"奇貨"。弘光政權滅亡以後,南明勢力發生內訌。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明魯王朱以海在紹興監國,控制浙江東部地區。鄭芝龍的兄弟鎮江總兵鄭鴻逵與戶部郎中蘇觀生則一道擁立唐王朱聿鍵,一行人入閩後,南安伯鄭芝龍、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共同挾立唐王為帝,建都福州,建元隆武。

雖然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的文武官員聽到唐王隆武政權建立的消息,紛紛上表稱臣,表示擁戴,令隆武政權成為名義上正統的第二個南明政權。但朱聿鍵本人並沒有自己的班底,加上名分不足(他是朱元璋第22子的8代孫,血緣距離崇禎帝非常遠),因此不能不依賴擁立自己的福建實權人物。在擁唐群臣中,最有實力的還是鄭氏家族,當時"兵食大事,俱仰給鄭芝龍;隆武雖擁空名,實為寄生",他們不僅為唐王的活動提供了最基本的經費,而且還有一支相當能打仗的軍隊。這在當時虜騎南下的情況下當然十分重要。張肯堂雖為福建巡撫,但福建的財政一向是赤字連年,張肯堂鎮壓四處發動的山寇也主要是依靠鄭芝龍的私人軍隊。福建的地方行政方面也已經被鄭芝龍控制。

因此,隆武帝即位後就以擁戴之功加封鄭芝龍為平虜侯,鄭鴻逵為定虜侯、鄭芝豹為澄濟伯。後來更封鄭芝龍為平國公,鄭鴻逵為定國公,畢恭畢敬地尊他們為太師,鄭氏"一門勳望,聲焰赫然"。當時的鄭芝龍實際上是明朝末年中國海商階層的代表人物,他與鄭鴻逵等人進入南明隆武政權,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海商集團進入帝國的統治中樞,併發揮重要作用。這年八月,鄭芝龍帶領鄭成功朝見唐王,唐王為了籠絡鄭芝龍,又見鄭成功少年英俊,十分器重,說:"可惜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明朝"。當即封鄭成功為忠孝伯,賜姓朱,給他改名為朱成功。能夠被賜予皇帝的姓,是特殊的恩典。從此,國內外許多人都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叛明降清成人質

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清軍攻克錢塘江防線,朱以海逃往海上,魯王政權滅亡。偏安福建的唐王政權也脣亡齒寒,直接暴露於清軍面前。七月,清軍大舉進攻福建,直逼閩浙交界的軍事重鎮仙霞關。

本來,福建地區的崇山峻嶺,是十分理想的天然屏障。來自北方的清軍不耐酷暑,不慣海戰。鄭芝龍手下有精銳的水師,堅利的戰船,他據險而守,揚長避短,以水師迎戰是能夠有效阻擊清軍的。但是,鄭芝龍擁立唐王不過是在當時情況下的政治投機,作為海商,他與明朝的關係,其實是一個買賣的關係,明朝授予他高官,而他為明朝平定東南海疆,並從中謀利,獲得鉅額財富。朱聿鍵的意向是以恢復明室為己任,具體目標是首先恢復以南京為中心的江南(他稱之為 "半功"),進而收復北方(他稱之為"全功");鄭芝龍對此卻全然沒有興趣,他的目的只是以迎立隆武帝作為定策勳臣第一,借隆武朝廷的名義鞏固自己在福建等地區唯我獨尊的地位。長期來他在福建、廣東購置了倉莊五百所,田產數萬頃,房產不計其數。現在,清大軍壓境,他開始感到不能再抱住脆弱的唐王政權而放棄如此龐大的私產,更不願離開他安樂的老巢,再過漂泊不定的海上生活。

與此同時,清軍也適時展開了對鄭芝龍的勸降活動。順治三年(1646年)三月,清廷密遣使者與鄭芝龍取得聯繫,為清朝招撫福建的內院大學士洪承疇和御史黃熙胤,都是福建晉江人,與鄭芝龍同為泉州府人。洪承疇就以閩南同鄉的身份,經清徵南大將軍貝勒博洛同意,寫信給他,"許以破閩為王"。這正中鄭芝龍下懷,他自以為在福建、廣東海域擁有強大的水師,滿洲貴族的軍隊擅長騎射,缺乏水上作戰能力,勢必像明朝皇帝一樣看重自己。他在與兒子鄭成功的對話中說:"識時務者為俊傑。今招我重我,就之必禮我。苟與爭鋒,一旦失利,搖尾乞憐,那時追悔莫及。"於是鄭芝龍派人與清軍聯絡,寫信給清軍統帥,聲稱決心"遇官兵撤官兵,遇水師撤水師。傾心貴朝非一日也",準備降清。唐王見鄭芝龍如此,只好暗自垂淚。

但是鄭成功與其父的想法大相徑庭。有一次,鄭成功進宮去見唐王,見朱聿鍵兩眼通紅,十分愁苦,便下跪道:"陛下鬱鬱不樂,不是因為臣父有異志吧!臣受國恩,義無反顧,定以死報效陛下。"說罷,鄭成功獻上他精思熟慮的《抗清條陳》、《延平條陳》),其中列有“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等具體措施。以今天之眼光看,鄭成功的軍事戰略明顯屬於海洋性的,而非大陸性的。這也是鄭成功日後舉兵之大戰略。其核心是以海外貿易作為重要的經濟基礎,支撐其軍事力量。這與大航海時代西方海洋國家、海洋社會的軍事原則完全一致。

朱聿鍵既對鄭成功的條陳十分欣賞,更為他的耿耿忠心所感動,轉憂為喜,立即下令封鄭成功為御營中軍都督,賜尚方劍,儀同駙馬,掛招討大將軍印,前往鎮守仙霞關。

海商家族鄭氏父子的單選題

仙霞關是浙、贛、閩三省交界的天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鄭成功扼險而守,以逸待勞,形勢有利。清兵壓境而來,鄭芝龍卻派心腹到仙霞關,授意鄭成功撤回。鄭成功一見到鄭芝龍的使者便厲聲喝道:"敵師已迫,守軍糧餉不濟,速請太師發餉濟軍。"使者不敢多說,立即回報鄭芝龍,"若提及投降之事,此頭已掉矣。"鄭芝龍十分惱怒地說:"痴兒如此固執,我不發糧,他能空腹出戰嗎?"果然,鄭成功多次派人請求發餉,鄭芝龍都不予理睬。在飢餓的驅迫下,仙霞關守軍全線瓦解,鄭成功不得已,只好退回福州。八月,清軍越過仙霞關,長驅直入。鄭芝龍竟撇下唐王,匆匆率兵退回泉州。唐王失去依靠,沒有辦法,只好率領少數從人出奔江西,行至汀州被清軍抓獲,絕食而死。唐王政權滅亡。

九月,清軍進抵泉州。博洛親自寫信給鄭芝龍"今鑄閩粵總督印以相待。"鄭芝龍滿心歡喜前往面見博洛,當晚便剃髮留辮,換上滿族裝束。誰知,歡飲三日之後,博洛忽然在半夜傳令拔營回京,並命鄭芝龍隨軍北上,鄭芝龍心知中計,但已是"神龍失勢,與蚯蚓同",無可挽回了。更不幸的是鄭芝龍投降清朝之後,他的家屬滿以為已成了大清的順民,投降有功,不會遭受清軍的傷害,因此也未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清軍突然開到鄭芝龍的老巢安平鎮,大肆燒殺搶掠。鄭芝龍的兄弟眷屬只得慌忙乘船逃命。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不及逃出,恐遭侮辱,自殺而死,年僅四十五歲。

海商家族鄭氏父子的單選題

儒生起兵誓復仇

鄭芝龍降清之後,他的水陸大軍全部瓦解。鄭鴻逵率領一部分親兵逃往金門附近。鄭彩、鄭聯擁戴從浙江南逃的魯王,佔據金門、廈門。陳豹佔據廣東、福建交界的軍事重地南澳。其他文武官員也散處各地,互不統屬。博洛滿以為,掌握了鄭芝龍,鄭氏家族群龍無首,又不能不為芝龍的安全著想,必然惟清朝之命是聽。因此,他讓芝龍當面寫了幾封信,藉以招撫鄭氏子弟和部將,並將其送往北京軟禁。

結果他大錯特錯了。清軍偷襲安平時,鄭成功人在金門。生母田川氏慘死的消息傳來,鄭成功悲憤交集,失聲痛哭。他換上孝服,火速趕回安平,埋葬母親。國破家亡的慘狀激起了復仇的怒火,鄭成功來到泉州的孔廟裡,跪在孔子像前,默默地摘掉頭上的儒生方巾,脫下身上的儒衫,將方巾和儒衫放火燒掉,恭恭敬敬地向孔子行禮,泣不成聲地祝告說:"昔為儒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作用。謹謝儒服,惟先師昭鑑之。"說罷,換上鎧甲,佩上寶劍,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抗清的武裝鬥爭道路。這一年他才二十三歲。

順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鄭成功懷著滿腔的憤怒與悲哀,率領十幾名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來到同安附近的烈嶼,召集抗清隊伍。不久,唐王被清軍殺害的消息傳來,鄭成功十分悲痛,當即自稱:"招討大將軍",誓師起兵。他與從人身穿孝服,嚮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位跪拜行禮,莊嚴宣誓說:"本藩是大明臣子,縞素報仇乃是分內之事。現在國難當頭,請諸英傑與本藩共申民族大義!"為了表示與清朝勢不兩立,他仍然沿用隆武年號,號召抗清。

海商家族鄭氏父子的單選題

第二年(1647年)正月,鄭成功到廈門附近的鼓浪嶼募兵,百姓紛紛前來投效,不幾天便集聚了幾百人。這時,恰好有鄭家的商船從日本開來,押運貨物的是鄭家的兩個老僕。鄭成功將兩個僕人找來,問道:“有多少資財?”老僕答道:“近十萬。”鄭成功說:“拿來供軍需使用吧”"。老僕說:“沒有主母的命令,森舍(當時福建地區稱公子為舍)怎敢擅自動用呢?”鄭成功厲聲呵道:“你們視我為主母何人?居然敢違抗我。”說著便拔出寶劍,殺死兩個僕人,把船上的資財全部充作軍餉。不久,鄭成功已招募到幾千人。他將部隊分為左、右先鋒鎮、親丁鎮、左、右護鎮、樓船鎮,毎鎮都派遣得力的將官統率,又設置了參軍、總協理等官,分管軍政事務。人們看到鄭成功年輕有為,文才武略遠遠高出於鄭芝龍的其他兄弟子侄,便都漸漸集合到他的麾下來。

到順治六年(1649年),福建漳州、泉州沿海地區與廣東潮州所屬的一些地方,都被鄭成功收復了。為了統一鄭氏集團,他又擊敗了佔領金門、廈門,與他勢力相當的鄭彩、鄭聯兄弟。金、廈兩島四面環海,可攻可守,清軍不易來犯。從此,鄭成功得到比較穩定的立足點。此後,鄭成功一直以廈門為中心活動,加強軍政建設,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他手下部隊已發展到四萬多人。他又整編了軍隊,設立五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中軍)。在鄭成功經營下,廈門人煙稠密,店鋪林立,商賈往來,成為東南沿海的一個重要城市。

為了尋求外界對自己抗清的支持,鄭成功還利用自己與日本的淵源(四分之一的日本血統),向德川幕府借兵。其實,早在1645年,鄭芝龍就曾致書江戶,“伏望念平素交通之誼,乞借勁旅三千”;第二年還派人帶去了隆武帝的國書,德川幕府的“御三家”(水戶、紀伊、尾張藩)都主張出兵,但為執政的大老井伊直孝拒絕。1647年,鄭成功又一次派人送信到長崎,聲言“成功故生於貴國,深慕貴國之風,今也時際艱難,貴國定應憐我,乞假以兵數萬,使得復君父之仇”,其胞弟七左衛門聞知母親慘死的消息,也“詣江戶,請赴明戮力成功,滅清報仇”。江戶幕府雖然終究未能出兵,但鄭成功起兵抗清仍給日本各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江戶幕府中期的著名歌舞伎腳本、淨琉璃唱詞作家近鬆門左衛門(1653-1724年),在1715年創作的著名歷史劇《國姓爺合戰》即是以鄭成功抗清復明、攻打南京城為背景寫成,獲得空前成功,這齣戲連續三年在日本上演不衰,觀眾多達20餘萬人次。

梟雄末路鄭芝龍被殺

鄭成功起兵反清之後,鄭芝龍在北京的日子自然一天比一天不好過了。表面上,他先被編入漢軍正黃旗,再轉鑲紅旗,賜三等子爵,再晉封同安伯,清廷賜了一座四合院給他居住,並且給他很高的俸祿。但是實際上自由是沒有的,鄭芝龍就是清廷用來挾持鄭氏家族的人質。

這當然不是全然沒有效果的,順治七年(1650年)閏十一月,鄭成功率兵南下,準備與擁戴永曆帝的李定國、孫可望部隊會師,而留族叔鄭芝莞守廈門。結果,鄭成功勤王兵馬出師之後,清朝福建巡撫張學聖乘鄭成功後方空虛,命馬得功率泉州守軍,王邦俊率漳州守軍,兩路夾攻,直逼廈門,並強追澄濟伯鄭芝豹派遣船隊運兵。鄭芝豹因鄭芝龍被拘在北京,不敢拒絕,只好從命。留守廈門的鄭芝莞聽到敵軍逼近的消息,將自己的珍寶錢財搬上船,棄城逃走。廈門百姓見清軍兵臨城下,守軍不戰而退,紛紛四散逃命。鄭芝莞棄城登船逃走,鄭軍不戰而潰。清軍攻入廈門。鄭成功儲存的幾十萬斤大米,九十萬兩黃金被擄劫一空。

"

文/郭曄旻

海商家族鄭氏父子的單選題

"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三十八年,清聖祖玄燁題鄭成功輓聯

歸順朝廷的海商家族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距離明朝滅亡還有十七年的時間。在把朝廷的水師打得"官兵船器,俱化為烏有"之後,鄭芝龍正式接受了明朝廷的招撫,就任五虎遊擊將軍,坐鎮閩海。此時,他所擁有的海船竟然多達1000艘,部眾三萬餘人。與《水滸傳》裡的梁山好漢們一樣,接受招安後的鄭芝龍的任務就是清剿他過去的同行,幾年之內,他相繼消滅李魁奇、楊祿楊策兄弟、諸採老、鍾斌等海上勢力,又統領舟師擊敗侵擾福建沿海的荷蘭艦隊,荷蘭艦船"自是不敢入閩境",令滿朝文武對其刮目相看。崇禎八年(1640年)鄭芝龍最終滅了最後的敵手劉香。"劉香既殺……海上從此太平,往來各國節飛黃旗號,滄海大洋如內地矣"。第二年鄭芝龍以五虎遊擊升副總兵加一級。崇禎十三年(1640年),明朝廷又任命鄭芝龍為福建總兵官,兼都督同知;後又升遷至南安伯、平虜候、平國公。福建巡撫上書為他表功"芝龍果建奇功,虜其醜類,為海上十數年所未有。"

這時的鄭芝龍利用他在福建的地位,壟斷海上貿易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走私集團,已成為富甲全閩的第一號人物,從閩南沿海發出的商船,絕大多數是鄭氏產業。他利用權勢私自收進出口稅,凡是經由福建地區的商船,必須繳納白銀三千兩,購買鄭氏符令,才能暢通無阻,否則便寸步難行。當然這位精明的海商也知道獨自悶聲大發財是不好的,鄭芝龍不擇手段地利用海外奇珍異物,賄賂明朝廷和福建省地方高官,以鞏固他在福建的地位。

有了財富,自然還要享受生活。鄭芝龍在離泉州四十里的安平鎮(晉江安海鎮),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貿易基地,蓋起高大奢華的宅院,亭榭樓臺,雕欄玉砌,十分華麗。他還別出心裁,挖通海道,使海船可以直接駛入宅院,停泊在他的臥室門口。安平鎮的守軍旗幟鮮明,甲戈堅利,是他的私人武裝,軍餉由他自己開銷。安平鎮上商店林立,都是鄭氏產業。鄭芝龍建立起許多商行,還在京師(北京)、山東、蘇州、杭州等地設有五大商行。

也是在接受招安過上安穩日子之後,1630年鄭芝龍派人從日本接回了寶貝兒子鄭森(幼名福鬆,即鄭成功)。早年鄭芝龍落魄時,大約在天啟二年(1622年),離開澳門,到達日本平戶。他初到日本,為人縫衣餬口(一說賣鞋為業),十分貧窮,後來娶肥前平戶島主田川七左衛門之女田川氏為妻。田川七左衛門原系福建泉州人,漢名翁翌皇,在日本經商已久,與一日本女子田川氏結婚,改用日本姓,稱田川翌皇。鄭芝龍與田川氏婚後一年,於1624年7月14日在平戶千里濱生下一子,起名福鬆。一些書上記載,田川氏生產之時,夢見大魚入腹,街坊四鄰亦見他家火光達天,都前來稱賀,道"令郎日後必定大貴。"有的書上還稱田川氏生產之時在海邊拾貝,倉促之間將鄭成功生於一塊石頭上,平戶至今還有所謂的"鄭成功兒誕石"遺蹟,立於平戶河內浦千里濱的海灘,石高約80釐米,寬3米。1629年田川氏又產下次子田川七左衛門(從母姓,襲其外祖父之名)。

海商家族鄭氏父子的單選題

鄭芝龍離開日本後,鄭成功一直與同母弟七左衛門跟隨母親翁氏住在日本。他從小學習武藝,十分刻苦,其二刀劍術即學習於平戶藩士。鄭芝龍曾多次派人去接他們,都遭到日本德川幕府的拒絕。直到鄭成功七歲那年(1630年),鄭芝龍派人到日本活動,買通了德川幕府官吏,日本當局才同意放鄭成功回國,卻又以向無日女入中原之例為藉口強留田川氏。於是,鄭成功只能忍痛拜別母親,獨自回到中國。傳說他在離開日本前,曾手植椎樹,後來,這些樹長成古樹盤結蒼鬱,成為"松浦心月"的勝景。

鄭成功回國後,鄭芝龍為他改名森、字明儼,花重金為他聘名師授課。鄭氏門第低微,鄭芝龍本人又有當海盜的不光彩經歷,雖已富甲全閩,成為福建地區的軍事長官,但當地衣冠世族卻看不起他,私下稱之為"賊",不屑於與他往來。因此,鄭芝龍希望兒子鄭成功能躋身士流,附庸望族。

鄭成功也十分為老爸爭氣。他從小才思敏捷,十一歲時,老師曾以"灑掃應對進退"為題命他作文。他在文章中寫道:"湯武之徵誅,一灑掃也,堯舜之揖讓,一進退應對也。"意境開豁、新奇,使老師十分驚詫。崇禎十七年(1644年)鄭成功二十一歲時,進入南京國子監,成為太學生。他拜在當時著名學者錢謙益門下,學習儒家經典。錢謙益十分器重他,為他取字大木。當時的名家對鄭成功的詩很欣賞,錢謙益讚賞曰:"聲調清越,不染俗氣,少年得此,誠天才也"。當時的應天府丞瞿式耜更是獨具慧眼,從鄭成功的詩中看出這個年輕人"瞻矚極高,他日必為偉器"。

權傾東南的福建王”

同樣是在崇禎十七年,甲申國變,明朝滅亡。明朝鎮守山海關的將軍吳三桂勾結滿清貴族入關,佔領了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吊的消息傳到南京之後,留都的明朝官員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改元弘光,建立第一個南明政權。清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朝定國大將軍、豫親王多鐸率清軍攻入南京,短暫的弘光政權宣告滅亡。江山易主,山河破碎,不久前才離開南京的鄭成功(時年二十一歲)目睹如此悲慘景象,心情萬分悲痛。但他的老爸鄭芝龍此時卻很開心,正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方面,鄭芝龍的日本妻子暨鄭成功的生母田川氏終於來到福建與家人團聚。母子相見,悲喜交集,這對於剛從南京戰亂下返回家鄉,痛感亡國之苦的鄭成功是一個很大的慰藉。鄭芝龍早年回福建後一直與田川氏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每年有商船來長崎","書簡數通"。他多次派人與日本幕府當局交涉,日方一直不肯放行。到了1645年,鄭芝龍遣黃徵明帶函件與禮品往日本,有一書簡"為芝龍書其妻子之事,請求日本之小女十人,奴隸十人,又其小子思母之事,在唐國思念不置。"這時的鄭芝龍已經被南明弘光政權封為南安伯,田川氏(翁氏)也被封為國夫人,幕府當局才同意放遣,但又強行留下了次子七左衛門。田川氏沒有辦法,在來華前對七左衛門說,“良人及汝兄(指芝龍和成功)數欲相迎,然我憐汝幼,辭之數矣。今汝稍長而不往,恐使汝失父兄之俱,令止汝於此,我將從其請詣彼地,請良人託每歲來舶贈銀以為資給"。

就這樣,鄭成功的胞弟七左衛門一直僑居日本,娶妻生四子,長子名道順,復改稱姓鄭,"居於平戶,每年由兄成功寄贈生活費,成功薨,其子經仍資給不輟"。鄭道順亦欲回國抗清復仇,有鄭道順訴狀一書,事不成,父七左衛門歿。日本正德年間(1711-1715年),鄭道順遷到"江戶,住吳服街,以醫為業,不仕而終",但鄭芝龍的這一支血脈一直在日本延續了下來。1986年,當時的平戶市市長油屋亮太郎正式確認:住在橫濱市綠區鴨居的福住邦夫(當年六十歲)乃是七左衛門的第十二代孫。福住先生是原法政大學教授鄭審一(昭和四十四年/1969年去世)的次男,在昭和三十年(1955年)時才改為福住姓的。10月25日,日本一報紙詳細登載了這一報道。報道說:"鄭成功和七左衛門均是十七世紀時中國的鄭芝龍和日本的田川氏所生的。鄭成功七歲回到了中國,為明朝的復興盡了大力,而七左衛門卻留在日本。"

另一方面,鄭芝龍像戰國時代的呂不韋一樣揀到了一件"奇貨"。弘光政權滅亡以後,南明勢力發生內訌。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明魯王朱以海在紹興監國,控制浙江東部地區。鄭芝龍的兄弟鎮江總兵鄭鴻逵與戶部郎中蘇觀生則一道擁立唐王朱聿鍵,一行人入閩後,南安伯鄭芝龍、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共同挾立唐王為帝,建都福州,建元隆武。

雖然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的文武官員聽到唐王隆武政權建立的消息,紛紛上表稱臣,表示擁戴,令隆武政權成為名義上正統的第二個南明政權。但朱聿鍵本人並沒有自己的班底,加上名分不足(他是朱元璋第22子的8代孫,血緣距離崇禎帝非常遠),因此不能不依賴擁立自己的福建實權人物。在擁唐群臣中,最有實力的還是鄭氏家族,當時"兵食大事,俱仰給鄭芝龍;隆武雖擁空名,實為寄生",他們不僅為唐王的活動提供了最基本的經費,而且還有一支相當能打仗的軍隊。這在當時虜騎南下的情況下當然十分重要。張肯堂雖為福建巡撫,但福建的財政一向是赤字連年,張肯堂鎮壓四處發動的山寇也主要是依靠鄭芝龍的私人軍隊。福建的地方行政方面也已經被鄭芝龍控制。

因此,隆武帝即位後就以擁戴之功加封鄭芝龍為平虜侯,鄭鴻逵為定虜侯、鄭芝豹為澄濟伯。後來更封鄭芝龍為平國公,鄭鴻逵為定國公,畢恭畢敬地尊他們為太師,鄭氏"一門勳望,聲焰赫然"。當時的鄭芝龍實際上是明朝末年中國海商階層的代表人物,他與鄭鴻逵等人進入南明隆武政權,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海商集團進入帝國的統治中樞,併發揮重要作用。這年八月,鄭芝龍帶領鄭成功朝見唐王,唐王為了籠絡鄭芝龍,又見鄭成功少年英俊,十分器重,說:"可惜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明朝"。當即封鄭成功為忠孝伯,賜姓朱,給他改名為朱成功。能夠被賜予皇帝的姓,是特殊的恩典。從此,國內外許多人都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叛明降清成人質

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清軍攻克錢塘江防線,朱以海逃往海上,魯王政權滅亡。偏安福建的唐王政權也脣亡齒寒,直接暴露於清軍面前。七月,清軍大舉進攻福建,直逼閩浙交界的軍事重鎮仙霞關。

本來,福建地區的崇山峻嶺,是十分理想的天然屏障。來自北方的清軍不耐酷暑,不慣海戰。鄭芝龍手下有精銳的水師,堅利的戰船,他據險而守,揚長避短,以水師迎戰是能夠有效阻擊清軍的。但是,鄭芝龍擁立唐王不過是在當時情況下的政治投機,作為海商,他與明朝的關係,其實是一個買賣的關係,明朝授予他高官,而他為明朝平定東南海疆,並從中謀利,獲得鉅額財富。朱聿鍵的意向是以恢復明室為己任,具體目標是首先恢復以南京為中心的江南(他稱之為 "半功"),進而收復北方(他稱之為"全功");鄭芝龍對此卻全然沒有興趣,他的目的只是以迎立隆武帝作為定策勳臣第一,借隆武朝廷的名義鞏固自己在福建等地區唯我獨尊的地位。長期來他在福建、廣東購置了倉莊五百所,田產數萬頃,房產不計其數。現在,清大軍壓境,他開始感到不能再抱住脆弱的唐王政權而放棄如此龐大的私產,更不願離開他安樂的老巢,再過漂泊不定的海上生活。

與此同時,清軍也適時展開了對鄭芝龍的勸降活動。順治三年(1646年)三月,清廷密遣使者與鄭芝龍取得聯繫,為清朝招撫福建的內院大學士洪承疇和御史黃熙胤,都是福建晉江人,與鄭芝龍同為泉州府人。洪承疇就以閩南同鄉的身份,經清徵南大將軍貝勒博洛同意,寫信給他,"許以破閩為王"。這正中鄭芝龍下懷,他自以為在福建、廣東海域擁有強大的水師,滿洲貴族的軍隊擅長騎射,缺乏水上作戰能力,勢必像明朝皇帝一樣看重自己。他在與兒子鄭成功的對話中說:"識時務者為俊傑。今招我重我,就之必禮我。苟與爭鋒,一旦失利,搖尾乞憐,那時追悔莫及。"於是鄭芝龍派人與清軍聯絡,寫信給清軍統帥,聲稱決心"遇官兵撤官兵,遇水師撤水師。傾心貴朝非一日也",準備降清。唐王見鄭芝龍如此,只好暗自垂淚。

但是鄭成功與其父的想法大相徑庭。有一次,鄭成功進宮去見唐王,見朱聿鍵兩眼通紅,十分愁苦,便下跪道:"陛下鬱鬱不樂,不是因為臣父有異志吧!臣受國恩,義無反顧,定以死報效陛下。"說罷,鄭成功獻上他精思熟慮的《抗清條陳》、《延平條陳》),其中列有“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等具體措施。以今天之眼光看,鄭成功的軍事戰略明顯屬於海洋性的,而非大陸性的。這也是鄭成功日後舉兵之大戰略。其核心是以海外貿易作為重要的經濟基礎,支撐其軍事力量。這與大航海時代西方海洋國家、海洋社會的軍事原則完全一致。

朱聿鍵既對鄭成功的條陳十分欣賞,更為他的耿耿忠心所感動,轉憂為喜,立即下令封鄭成功為御營中軍都督,賜尚方劍,儀同駙馬,掛招討大將軍印,前往鎮守仙霞關。

海商家族鄭氏父子的單選題

仙霞關是浙、贛、閩三省交界的天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鄭成功扼險而守,以逸待勞,形勢有利。清兵壓境而來,鄭芝龍卻派心腹到仙霞關,授意鄭成功撤回。鄭成功一見到鄭芝龍的使者便厲聲喝道:"敵師已迫,守軍糧餉不濟,速請太師發餉濟軍。"使者不敢多說,立即回報鄭芝龍,"若提及投降之事,此頭已掉矣。"鄭芝龍十分惱怒地說:"痴兒如此固執,我不發糧,他能空腹出戰嗎?"果然,鄭成功多次派人請求發餉,鄭芝龍都不予理睬。在飢餓的驅迫下,仙霞關守軍全線瓦解,鄭成功不得已,只好退回福州。八月,清軍越過仙霞關,長驅直入。鄭芝龍竟撇下唐王,匆匆率兵退回泉州。唐王失去依靠,沒有辦法,只好率領少數從人出奔江西,行至汀州被清軍抓獲,絕食而死。唐王政權滅亡。

九月,清軍進抵泉州。博洛親自寫信給鄭芝龍"今鑄閩粵總督印以相待。"鄭芝龍滿心歡喜前往面見博洛,當晚便剃髮留辮,換上滿族裝束。誰知,歡飲三日之後,博洛忽然在半夜傳令拔營回京,並命鄭芝龍隨軍北上,鄭芝龍心知中計,但已是"神龍失勢,與蚯蚓同",無可挽回了。更不幸的是鄭芝龍投降清朝之後,他的家屬滿以為已成了大清的順民,投降有功,不會遭受清軍的傷害,因此也未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清軍突然開到鄭芝龍的老巢安平鎮,大肆燒殺搶掠。鄭芝龍的兄弟眷屬只得慌忙乘船逃命。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不及逃出,恐遭侮辱,自殺而死,年僅四十五歲。

海商家族鄭氏父子的單選題

儒生起兵誓復仇

鄭芝龍降清之後,他的水陸大軍全部瓦解。鄭鴻逵率領一部分親兵逃往金門附近。鄭彩、鄭聯擁戴從浙江南逃的魯王,佔據金門、廈門。陳豹佔據廣東、福建交界的軍事重地南澳。其他文武官員也散處各地,互不統屬。博洛滿以為,掌握了鄭芝龍,鄭氏家族群龍無首,又不能不為芝龍的安全著想,必然惟清朝之命是聽。因此,他讓芝龍當面寫了幾封信,藉以招撫鄭氏子弟和部將,並將其送往北京軟禁。

結果他大錯特錯了。清軍偷襲安平時,鄭成功人在金門。生母田川氏慘死的消息傳來,鄭成功悲憤交集,失聲痛哭。他換上孝服,火速趕回安平,埋葬母親。國破家亡的慘狀激起了復仇的怒火,鄭成功來到泉州的孔廟裡,跪在孔子像前,默默地摘掉頭上的儒生方巾,脫下身上的儒衫,將方巾和儒衫放火燒掉,恭恭敬敬地向孔子行禮,泣不成聲地祝告說:"昔為儒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作用。謹謝儒服,惟先師昭鑑之。"說罷,換上鎧甲,佩上寶劍,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抗清的武裝鬥爭道路。這一年他才二十三歲。

順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鄭成功懷著滿腔的憤怒與悲哀,率領十幾名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來到同安附近的烈嶼,召集抗清隊伍。不久,唐王被清軍殺害的消息傳來,鄭成功十分悲痛,當即自稱:"招討大將軍",誓師起兵。他與從人身穿孝服,嚮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位跪拜行禮,莊嚴宣誓說:"本藩是大明臣子,縞素報仇乃是分內之事。現在國難當頭,請諸英傑與本藩共申民族大義!"為了表示與清朝勢不兩立,他仍然沿用隆武年號,號召抗清。

海商家族鄭氏父子的單選題

第二年(1647年)正月,鄭成功到廈門附近的鼓浪嶼募兵,百姓紛紛前來投效,不幾天便集聚了幾百人。這時,恰好有鄭家的商船從日本開來,押運貨物的是鄭家的兩個老僕。鄭成功將兩個僕人找來,問道:“有多少資財?”老僕答道:“近十萬。”鄭成功說:“拿來供軍需使用吧”"。老僕說:“沒有主母的命令,森舍(當時福建地區稱公子為舍)怎敢擅自動用呢?”鄭成功厲聲呵道:“你們視我為主母何人?居然敢違抗我。”說著便拔出寶劍,殺死兩個僕人,把船上的資財全部充作軍餉。不久,鄭成功已招募到幾千人。他將部隊分為左、右先鋒鎮、親丁鎮、左、右護鎮、樓船鎮,毎鎮都派遣得力的將官統率,又設置了參軍、總協理等官,分管軍政事務。人們看到鄭成功年輕有為,文才武略遠遠高出於鄭芝龍的其他兄弟子侄,便都漸漸集合到他的麾下來。

到順治六年(1649年),福建漳州、泉州沿海地區與廣東潮州所屬的一些地方,都被鄭成功收復了。為了統一鄭氏集團,他又擊敗了佔領金門、廈門,與他勢力相當的鄭彩、鄭聯兄弟。金、廈兩島四面環海,可攻可守,清軍不易來犯。從此,鄭成功得到比較穩定的立足點。此後,鄭成功一直以廈門為中心活動,加強軍政建設,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他手下部隊已發展到四萬多人。他又整編了軍隊,設立五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中軍)。在鄭成功經營下,廈門人煙稠密,店鋪林立,商賈往來,成為東南沿海的一個重要城市。

為了尋求外界對自己抗清的支持,鄭成功還利用自己與日本的淵源(四分之一的日本血統),向德川幕府借兵。其實,早在1645年,鄭芝龍就曾致書江戶,“伏望念平素交通之誼,乞借勁旅三千”;第二年還派人帶去了隆武帝的國書,德川幕府的“御三家”(水戶、紀伊、尾張藩)都主張出兵,但為執政的大老井伊直孝拒絕。1647年,鄭成功又一次派人送信到長崎,聲言“成功故生於貴國,深慕貴國之風,今也時際艱難,貴國定應憐我,乞假以兵數萬,使得復君父之仇”,其胞弟七左衛門聞知母親慘死的消息,也“詣江戶,請赴明戮力成功,滅清報仇”。江戶幕府雖然終究未能出兵,但鄭成功起兵抗清仍給日本各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江戶幕府中期的著名歌舞伎腳本、淨琉璃唱詞作家近鬆門左衛門(1653-1724年),在1715年創作的著名歷史劇《國姓爺合戰》即是以鄭成功抗清復明、攻打南京城為背景寫成,獲得空前成功,這齣戲連續三年在日本上演不衰,觀眾多達20餘萬人次。

梟雄末路鄭芝龍被殺

鄭成功起兵反清之後,鄭芝龍在北京的日子自然一天比一天不好過了。表面上,他先被編入漢軍正黃旗,再轉鑲紅旗,賜三等子爵,再晉封同安伯,清廷賜了一座四合院給他居住,並且給他很高的俸祿。但是實際上自由是沒有的,鄭芝龍就是清廷用來挾持鄭氏家族的人質。

這當然不是全然沒有效果的,順治七年(1650年)閏十一月,鄭成功率兵南下,準備與擁戴永曆帝的李定國、孫可望部隊會師,而留族叔鄭芝莞守廈門。結果,鄭成功勤王兵馬出師之後,清朝福建巡撫張學聖乘鄭成功後方空虛,命馬得功率泉州守軍,王邦俊率漳州守軍,兩路夾攻,直逼廈門,並強追澄濟伯鄭芝豹派遣船隊運兵。鄭芝豹因鄭芝龍被拘在北京,不敢拒絕,只好從命。留守廈門的鄭芝莞聽到敵軍逼近的消息,將自己的珍寶錢財搬上船,棄城逃走。廈門百姓見清軍兵臨城下,守軍不戰而退,紛紛四散逃命。鄭芝莞棄城登船逃走,鄭軍不戰而潰。清軍攻入廈門。鄭成功儲存的幾十萬斤大米,九十萬兩黃金被擄劫一空。

海商家族鄭氏父子的單選題

張學聖以廈門地形四周瀕海,難以防守救應,立即指揮軍隊撤退,但已經晚了一步。奉鄭成功命回來協助守城的鄭鴻逵趕到廈門。他命令猛將施郎(後改名施琅)出戰,令清軍陷於絕境。馬得功只好親自乞請他從前的上司鄭鴻逵,並以鄭芝龍和在安平的眷口相要挾,迫使鄭鴻逵以漁船渡運,才得以返回泉州。這令鄭成功十分無奈,“助虜前來的是澄濟叔(鄭芝豹),渡虜逃命的是定國叔(鄭鴻逵),棄城與敵的是芝莞叔,家門出此助虜為虐之人,才造成這次的失利。”

這時,清朝為了迅速平息全國的抗清高潮,向西南山區派遣重兵,大力征剿永曆政權。而對於東南沿海的鄭成功則採用圍剿和招撫兩手政策,企圖使他就範。但鄭成功本人根本不相信清朝的誠意,“朝廷既失信於父親,兒又安敢相信父親之言“。順治十一年(1654年)九月,清廷甚至派鄭芝龍次子鄭渡、四子鄭蔭去見鄭成功,希望通過手足之情動搖鄭成功的決心。

鄭渡一見鄭成功便淚如雨下,跪下懇求道:“父親在北京多方斡旋,才有今日議和之事。此番哥哥不歸附,全家難以保全,請你勉強接受詔書吧”。鄭成功嚴肅地說:”你年紀輕,還不知人情世故,自古改朝換代,降者多無好結局。父親已誤於前,我怎能重蹈於後呢?我一日不受詔,父親在清廷尚可無恙。設我勉強受詔,削髮稱臣,父子兄弟前途俱難預料。勿須多言”,不准他們再提招降之事。

順治十二年(1655年),鄭成功相攻陷福建漳州、同安、仙遊等地,清廷一片譁然。眼看招撫不成,順治帝惱羞成怒,已被軟禁在北京多年的鄭芝龍不僅爵位被奪,且被囚於高牆之內。這一年,鄭芝龍原部下黃梧降清後,向閩浙總督李率泰進言,以為"成功父子殘害生靈,實戾氣所鍾",於是福建南安石井的鄭氏祖墳被清兵競相破壞,其中包括鄭成功的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三代直系祖先。對於中國人而言,祖墳被掘、龍脈被斷是再忌諱不過的事了。

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率兵到達臺灣,清廷已鞭長莫及。為了報復,九月二十四日,清廷以鄭芝龍“怙惡不悛、包藏異志、與其子成功潛通、教唆圖謀不軌、奸細往來、洩漏軍機等項事情,經伊家人尹大器出首,究審各款俱實”為由於十月初三日誅殺了已拘禁七年之久的鄭芝龍及其子孫家眷11人。翌年正月,噩耗傳到臺灣。鄭成功望北而哭:"若聽兒言,何至殺身!然得以苟延今日者,亦不幸之幸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