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文章:文化自信引領中國走向復興

參考消息網5月15日報道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5月14日發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的文章稱,中國之所以能夠找到自己的道路,其根源就在於文化。

文章稱,文明的才是可持續的。近年來,中國高層提出了“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這“四個自信”中,最後一個自信“文化自信”無疑是最根本的。中國之所以能夠找到自己的道路、自己的理論和自己的制度,其根源就在於文化。

文章認為,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確免不了需要向西方學習,因為西方走在中國的前面,有很多好的經驗可以借鑑;但學習西方並非要把中國變成西方,而是使得自己變得更好。如果西方有什麼中國就要學什麼、西方怎麼做中國就怎麼做,那麼就大錯特錯了。儘管中國和西方都屬於人類社會,享有共同的價值,但並不是說中國可以用西方的方式來實現這些價值。即使在西方範圍內,不同的國家都是使用自身不同的方式來實現這些價值的。

文章稱,二戰以來,有太多的發展中國家對西方國家“東施效顰”,結果不僅實現不了這些價值,反而使得自己的社會陷於貧困落後,甚至無政府狀態。而那些學習西方、但沒有簡單照抄照搬西方國家經驗的國家和地區,反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文章認為,從經驗層面看,這個問題是很清楚的。中國向西方或者外國學習是晚清以來的事情,因為之前中國認為自己是最先進、最文明的。被西方列強打敗之後,尤其是被中國昔日的“學生”日本打敗之後,中國才走上了學習外國的道路。但每次經驗都表明,凡是做外國的原教旨主義者,失敗是必然的;凡是能夠根據中國現實的需要來學習,或者能夠把外國經驗“中國化”的,成功的機會就大。

文章稱,共產黨的領導人毛澤東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鄧小平的成功也是這個路徑。在共產主義陣營中,鄧小平首先改變了“敵視”西方、視西方制度為“敵人”的傳統思維和意識形態,而毅然向西方開放,向西方學習。鄧小平及其之後的中共領導人始終沒有照抄照搬西方制度。這也使得中國各方面的發展包括道理、理論和制度具有了“自主性”。

文章指出,所有經驗都表明,成功取決於創新,即以自己文化為主體的創新。也就是說,照抄照搬外國經驗不行,固守傳統也不行。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天人們提倡“文化自信”不可以是“復古”,更不是庸俗文化的迴歸。

文章認為,作為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中國文明具有很多好的基本制度傳統,例如“三層資本”的經濟結構(頂層的國有資本、底層的民營資本和政府與民間合作的中間層)和“內部三權分工合作制度”(決策權、執行權和監察權)。

文章稱,在中國文明裡,管理經濟和發展經濟一直被視為政府的內在責任。二戰以來,在亞洲,只有日本和“四小龍”(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逃避了“中等收入陷阱”。在這些經濟體之後,中國大陸和越南也迅速崛起。而這些國家都屬於儒家文明圈,都享有“發展經濟是政府的責任”的經濟哲學。

文章認為,同樣應當強調的是,所有這些優良制度,之所以成為“優良”,是因為它們都能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不僅適應新時代的需要,更要引領新時代。而“更新”就是制度的自我革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