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中國文化”和“崇洋媚外”的悖論,是自以為“自信”的自卑'

文化 梧桐樹邊羽 2019-09-17
"


"


“傳播中國文化”和“崇洋媚外”的悖論,是自以為“自信”的自卑


有朋友來言提問:為什麼外國人過中國節日被認為“傳播中國文化”,中國人過外國節日就是“崇洋媚外”,怎麼看待這種情況?

這怎麼看,這就是典型的“雙標”唄。顯得我有面子的就讚揚,顯得外國人有面子的,就詆譭。就這麼簡單,這樣的人追根到底,大多是自以為是之徒。

泱泱大國,復興當時,咱們的民族自信心正是空前高漲的時候,怎麼能說這些“為民族爭光”的人自以為是?

其實很多人搞不清楚“自信”和“自是”的區別。

在國家經濟、軍事都強大起來的今天,我們作為中國人,自信心是越來越強大,但是自信是平等、客觀地對待文化現象,而不是總認為自己要比別人強。你的節日好,我就拿來開心,大家一起哈皮,但是動搖不了我強大的文化根基。

而除了自己的,別人的都是不好,露頭就要抵制,一定要自己的東西壓人家一頭,才會有快感,這就是自是。

"


“傳播中國文化”和“崇洋媚外”的悖論,是自以為“自信”的自卑


有朋友來言提問:為什麼外國人過中國節日被認為“傳播中國文化”,中國人過外國節日就是“崇洋媚外”,怎麼看待這種情況?

這怎麼看,這就是典型的“雙標”唄。顯得我有面子的就讚揚,顯得外國人有面子的,就詆譭。就這麼簡單,這樣的人追根到底,大多是自以為是之徒。

泱泱大國,復興當時,咱們的民族自信心正是空前高漲的時候,怎麼能說這些“為民族爭光”的人自以為是?

其實很多人搞不清楚“自信”和“自是”的區別。

在國家經濟、軍事都強大起來的今天,我們作為中國人,自信心是越來越強大,但是自信是平等、客觀地對待文化現象,而不是總認為自己要比別人強。你的節日好,我就拿來開心,大家一起哈皮,但是動搖不了我強大的文化根基。

而除了自己的,別人的都是不好,露頭就要抵制,一定要自己的東西壓人家一頭,才會有快感,這就是自是。

“傳播中國文化”和“崇洋媚外”的悖論,是自以為“自信”的自卑

其實這個道理孔子幾千年前就講過了,不過他講的是做學問。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有些人做學問,是為了自己思想境界的提高,為了讓自己精進;而有些人做學問呢,就是為了榮華富貴,為了混得更好給別人看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為了裝逼而已。

為了自己強大而學習的人,是不會懼怕批評和指責的,“聞過則喜”,能夠虛心接納其他人的意見,所以就顯得謙遜、寬宏,不卑不亢。這就叫做自信。

而為了給人看的人,則生怕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患得患失,強裝大尾巴狼,遇見批評則惱羞成怒,總認為別人是故意找茬,拒不承認是自己的問題。這種人不一定沒實力,但是總給人感覺浮躁虛誇。這就是自以為是。

一種文化如果是“為己之學”,為了自己的強大而努力,肯定會樂於接受批評,接收新的事物和觀點,走向自信。而如果只是為了給別人看自己多強大,處處以勝過他人為目標,拒絕吸納不同觀點,敝帚自珍,這樣必然走向自以為是。

"


“傳播中國文化”和“崇洋媚外”的悖論,是自以為“自信”的自卑


有朋友來言提問:為什麼外國人過中國節日被認為“傳播中國文化”,中國人過外國節日就是“崇洋媚外”,怎麼看待這種情況?

這怎麼看,這就是典型的“雙標”唄。顯得我有面子的就讚揚,顯得外國人有面子的,就詆譭。就這麼簡單,這樣的人追根到底,大多是自以為是之徒。

泱泱大國,復興當時,咱們的民族自信心正是空前高漲的時候,怎麼能說這些“為民族爭光”的人自以為是?

其實很多人搞不清楚“自信”和“自是”的區別。

在國家經濟、軍事都強大起來的今天,我們作為中國人,自信心是越來越強大,但是自信是平等、客觀地對待文化現象,而不是總認為自己要比別人強。你的節日好,我就拿來開心,大家一起哈皮,但是動搖不了我強大的文化根基。

而除了自己的,別人的都是不好,露頭就要抵制,一定要自己的東西壓人家一頭,才會有快感,這就是自是。

“傳播中國文化”和“崇洋媚外”的悖論,是自以為“自信”的自卑

其實這個道理孔子幾千年前就講過了,不過他講的是做學問。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有些人做學問,是為了自己思想境界的提高,為了讓自己精進;而有些人做學問呢,就是為了榮華富貴,為了混得更好給別人看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為了裝逼而已。

為了自己強大而學習的人,是不會懼怕批評和指責的,“聞過則喜”,能夠虛心接納其他人的意見,所以就顯得謙遜、寬宏,不卑不亢。這就叫做自信。

而為了給人看的人,則生怕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患得患失,強裝大尾巴狼,遇見批評則惱羞成怒,總認為別人是故意找茬,拒不承認是自己的問題。這種人不一定沒實力,但是總給人感覺浮躁虛誇。這就是自以為是。

一種文化如果是“為己之學”,為了自己的強大而努力,肯定會樂於接受批評,接收新的事物和觀點,走向自信。而如果只是為了給別人看自己多強大,處處以勝過他人為目標,拒絕吸納不同觀點,敝帚自珍,這樣必然走向自以為是。

“傳播中國文化”和“崇洋媚外”的悖論,是自以為“自信”的自卑

自信的人,關心的是自己如何通過學習更加強大,外來的影響好的接納,不好的也能分辨得出,自然消亡。洋節也不過就是外來文化中的一種,它給我們帶來了假日、開心、浪漫、快樂,那就接收好了,給我們帶來了基督教或者其它意識入侵,那就增強我們的傳統文化自信心。比如國家近來調整農曆節假日的放假週期,而洋節則不放假,這就是一種底層的宏觀調控。

年輕人如今早已不是矇昧未開的傻子,節日休息帶來的快樂感才是最實惠的。

只要洋節不放假,在中國就絕對幹不過放假的農曆節假日。這種相信年輕人,增強文化自信,讓他們自己選擇才是正確的調整手段。

一個自信的民族,是不懼怕外來文化的。過一過洋節,怕什麼?他們的節日有意思,那就拿來我們也玩一下,有什麼大不了?

只有只以為是的人,才會懼怕外來文化,要強行抵制洋節,要限制“洋名”,對學習外來文化一概指責為崇洋媚外。

"


“傳播中國文化”和“崇洋媚外”的悖論,是自以為“自信”的自卑


有朋友來言提問:為什麼外國人過中國節日被認為“傳播中國文化”,中國人過外國節日就是“崇洋媚外”,怎麼看待這種情況?

這怎麼看,這就是典型的“雙標”唄。顯得我有面子的就讚揚,顯得外國人有面子的,就詆譭。就這麼簡單,這樣的人追根到底,大多是自以為是之徒。

泱泱大國,復興當時,咱們的民族自信心正是空前高漲的時候,怎麼能說這些“為民族爭光”的人自以為是?

其實很多人搞不清楚“自信”和“自是”的區別。

在國家經濟、軍事都強大起來的今天,我們作為中國人,自信心是越來越強大,但是自信是平等、客觀地對待文化現象,而不是總認為自己要比別人強。你的節日好,我就拿來開心,大家一起哈皮,但是動搖不了我強大的文化根基。

而除了自己的,別人的都是不好,露頭就要抵制,一定要自己的東西壓人家一頭,才會有快感,這就是自是。

“傳播中國文化”和“崇洋媚外”的悖論,是自以為“自信”的自卑

其實這個道理孔子幾千年前就講過了,不過他講的是做學問。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有些人做學問,是為了自己思想境界的提高,為了讓自己精進;而有些人做學問呢,就是為了榮華富貴,為了混得更好給別人看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為了裝逼而已。

為了自己強大而學習的人,是不會懼怕批評和指責的,“聞過則喜”,能夠虛心接納其他人的意見,所以就顯得謙遜、寬宏,不卑不亢。這就叫做自信。

而為了給人看的人,則生怕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患得患失,強裝大尾巴狼,遇見批評則惱羞成怒,總認為別人是故意找茬,拒不承認是自己的問題。這種人不一定沒實力,但是總給人感覺浮躁虛誇。這就是自以為是。

一種文化如果是“為己之學”,為了自己的強大而努力,肯定會樂於接受批評,接收新的事物和觀點,走向自信。而如果只是為了給別人看自己多強大,處處以勝過他人為目標,拒絕吸納不同觀點,敝帚自珍,這樣必然走向自以為是。

“傳播中國文化”和“崇洋媚外”的悖論,是自以為“自信”的自卑

自信的人,關心的是自己如何通過學習更加強大,外來的影響好的接納,不好的也能分辨得出,自然消亡。洋節也不過就是外來文化中的一種,它給我們帶來了假日、開心、浪漫、快樂,那就接收好了,給我們帶來了基督教或者其它意識入侵,那就增強我們的傳統文化自信心。比如國家近來調整農曆節假日的放假週期,而洋節則不放假,這就是一種底層的宏觀調控。

年輕人如今早已不是矇昧未開的傻子,節日休息帶來的快樂感才是最實惠的。

只要洋節不放假,在中國就絕對幹不過放假的農曆節假日。這種相信年輕人,增強文化自信,讓他們自己選擇才是正確的調整手段。

一個自信的民族,是不懼怕外來文化的。過一過洋節,怕什麼?他們的節日有意思,那就拿來我們也玩一下,有什麼大不了?

只有只以為是的人,才會懼怕外來文化,要強行抵制洋節,要限制“洋名”,對學習外來文化一概指責為崇洋媚外。

“傳播中國文化”和“崇洋媚外”的悖論,是自以為“自信”的自卑

說到底,自信的人是自重的,而自以為是的人從根本上講就是源於自卑。

郭德綱怕不怕人家說他不會說相聲?范冰冰怕不怕人家說她不漂亮?我們的節日明明比他們的意義深遠,再與時俱進,變成中國情人節之類的,還怕它一個“214”?

所以,不是抵制洋節增強民族自信心,而是有民族自信心的人不會去抵制。只有不自信,生怕別人看不出自己不如別人的自卑者,才會覺得老外過中國節是“傳播中華文化”,好像一種褒獎,而我們過洋節,就是“崇洋媚外”。

其實真正的老外有幾個過中國節的?都是海外華人在過,人家路過時說兩句好聽的,滿足一下這些自以為是的國人的虛榮心而已。大家開心下而已,人家才不在乎呢。

其實我們也不必在乎的,一個節日而已,一樣的有人生、有人死。硬要強加上民族性來彰顯自己的自豪感,那自豪感得多弱呢?

別管中國人外國人,愛過不過。

"


“傳播中國文化”和“崇洋媚外”的悖論,是自以為“自信”的自卑


有朋友來言提問:為什麼外國人過中國節日被認為“傳播中國文化”,中國人過外國節日就是“崇洋媚外”,怎麼看待這種情況?

這怎麼看,這就是典型的“雙標”唄。顯得我有面子的就讚揚,顯得外國人有面子的,就詆譭。就這麼簡單,這樣的人追根到底,大多是自以為是之徒。

泱泱大國,復興當時,咱們的民族自信心正是空前高漲的時候,怎麼能說這些“為民族爭光”的人自以為是?

其實很多人搞不清楚“自信”和“自是”的區別。

在國家經濟、軍事都強大起來的今天,我們作為中國人,自信心是越來越強大,但是自信是平等、客觀地對待文化現象,而不是總認為自己要比別人強。你的節日好,我就拿來開心,大家一起哈皮,但是動搖不了我強大的文化根基。

而除了自己的,別人的都是不好,露頭就要抵制,一定要自己的東西壓人家一頭,才會有快感,這就是自是。

“傳播中國文化”和“崇洋媚外”的悖論,是自以為“自信”的自卑

其實這個道理孔子幾千年前就講過了,不過他講的是做學問。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有些人做學問,是為了自己思想境界的提高,為了讓自己精進;而有些人做學問呢,就是為了榮華富貴,為了混得更好給別人看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為了裝逼而已。

為了自己強大而學習的人,是不會懼怕批評和指責的,“聞過則喜”,能夠虛心接納其他人的意見,所以就顯得謙遜、寬宏,不卑不亢。這就叫做自信。

而為了給人看的人,則生怕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患得患失,強裝大尾巴狼,遇見批評則惱羞成怒,總認為別人是故意找茬,拒不承認是自己的問題。這種人不一定沒實力,但是總給人感覺浮躁虛誇。這就是自以為是。

一種文化如果是“為己之學”,為了自己的強大而努力,肯定會樂於接受批評,接收新的事物和觀點,走向自信。而如果只是為了給別人看自己多強大,處處以勝過他人為目標,拒絕吸納不同觀點,敝帚自珍,這樣必然走向自以為是。

“傳播中國文化”和“崇洋媚外”的悖論,是自以為“自信”的自卑

自信的人,關心的是自己如何通過學習更加強大,外來的影響好的接納,不好的也能分辨得出,自然消亡。洋節也不過就是外來文化中的一種,它給我們帶來了假日、開心、浪漫、快樂,那就接收好了,給我們帶來了基督教或者其它意識入侵,那就增強我們的傳統文化自信心。比如國家近來調整農曆節假日的放假週期,而洋節則不放假,這就是一種底層的宏觀調控。

年輕人如今早已不是矇昧未開的傻子,節日休息帶來的快樂感才是最實惠的。

只要洋節不放假,在中國就絕對幹不過放假的農曆節假日。這種相信年輕人,增強文化自信,讓他們自己選擇才是正確的調整手段。

一個自信的民族,是不懼怕外來文化的。過一過洋節,怕什麼?他們的節日有意思,那就拿來我們也玩一下,有什麼大不了?

只有只以為是的人,才會懼怕外來文化,要強行抵制洋節,要限制“洋名”,對學習外來文化一概指責為崇洋媚外。

“傳播中國文化”和“崇洋媚外”的悖論,是自以為“自信”的自卑

說到底,自信的人是自重的,而自以為是的人從根本上講就是源於自卑。

郭德綱怕不怕人家說他不會說相聲?范冰冰怕不怕人家說她不漂亮?我們的節日明明比他們的意義深遠,再與時俱進,變成中國情人節之類的,還怕它一個“214”?

所以,不是抵制洋節增強民族自信心,而是有民族自信心的人不會去抵制。只有不自信,生怕別人看不出自己不如別人的自卑者,才會覺得老外過中國節是“傳播中華文化”,好像一種褒獎,而我們過洋節,就是“崇洋媚外”。

其實真正的老外有幾個過中國節的?都是海外華人在過,人家路過時說兩句好聽的,滿足一下這些自以為是的國人的虛榮心而已。大家開心下而已,人家才不在乎呢。

其實我們也不必在乎的,一個節日而已,一樣的有人生、有人死。硬要強加上民族性來彰顯自己的自豪感,那自豪感得多弱呢?

別管中國人外國人,愛過不過。

“傳播中國文化”和“崇洋媚外”的悖論,是自以為“自信”的自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