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時和選基,哪個是更重要的事?

擇時和選基,哪個是更重要的事?

題圖 / 海天一色

作者 / 一石二鳥

標籤 / 授漁

看見這個標題,很多人可能會“呵呵”一笑:這還用說,那當然是擇時了。因為A股目前還是一個新興加轉軌的市場,波動巨大。很多投資者不願或無法承受較大波動,大家最希望得到的幫助就是擇時:什麼時候進場,什麼時候離場;什麼時候該加倉,什麼時候該減倉。

說句實話,我也希望能做到這一點,挨刀時躲開,吃肉時在場,豈不美哉。但我們能做到擇時嗎?或者說,擇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嗎?

先來看看基金經理的觀點。近期東證資管副總經理林鵬老師《投資中不那麼重要的事》傳播較廣。在他認為投資中不那麼重要的事情裡面,第一個就是擇時。“數據告訴我們用倉位的大幅波動做時機選擇,會耗費大量的精力,但是很難給組合帶來一個超額的回報”。因為股票指數是多重博弈,每個市場的參與者都對市場產生影響,而股票市場的參與者是有情緒波動的。所以超級計算機可以可以預測颱風的走向,可以把天氣預報精確到分鐘級別,但還沒有超級計算機能精確計算股票指數。所以林老師坦言:對於波段操作,我個人覺得特別難,公募基金中位數的人很難具備擇時能力。

擇時和選基,哪個是更重要的事?

無獨有偶,我最近看的《突圍——88位基金經理的投資原則》也是相似的觀點。這是去年紀念公募基金20年,由金融界組織編撰的,共收錄了88位現職基金經理的文章。大多都是像王俊、丘棟榮這樣柱臺級的人物。在這88篇文章中,不論是權益還是固收投資,不論是價值還是成長投資,沒有一個人說自己的收益是靠擇時或波段操作得來的。不論採用什麼投資方法,絕大多數人都是強調長期投資,伴隨優秀的企業一起成長,不贊成參與短期博弈。

儘管這些基金經理不一定都是言行一致,但至少在認知這個層面,他們的觀點都是一致的:靠擇時來獲取超額收益是不可持續的。

再來看看大V。在公募基金這個細分領域,做的成功的自媒體我全部研究過,也沒有一個是靠擇時和預測市場取得成功的。像指數基金的估值、定投之類,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投資體系了,雖然他們平時也進行一些買賣的操作,但那是基於估值進行的逆向投資,而不是基於對市場走勢的預測。按照股市“一賺、二平、七虧”的規則,大概有10%的人具備擇時的能力。那這10%的人在哪裡呢?有一部分在金融機構,像這樣的人都是要當菩薩供起來的。還有一部分在民間,自己悶頭髮財。有這個能力的人,真的沒必要去搞自媒體的。

基金經理做不到的事,大V做不到的事,或者說他們不去做的事,普通投資者能做的好嗎?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擇時真的是一件不那麼重要的事,沒有必要在上面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既然無法通過擇時來取得成功,那基金投資如何才能獲取收益呢?我總結了一下,基金投資方法雖然有很多,但公認適合普通投資者有兩種。一種是主動型基金,通過優選基金後長期持有,這需要做好擇基的工作。另一種是被動型基金,擇基的難度較低,但需要根據估值進行逆向操作。具體的,限於篇幅就不能展開說了。

不論是長期持有還是逆向操作,對大多數人來說,這都是一件極其不舒服的事,很少有人有這個耐心。因為投資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吃肉時在場,挨刀時躲開,你吃香的喝辣的,別人啃骨頭,憑什麼?所以我早就說過:賺錢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