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股:低估重要還是成長重要?'

"

優質白馬估值持續提升,同時業績也持續增長,股價上天。一堆所謂的低估的銀行,地產,煤炭,紡織等,股價萎靡不堪。原因不在於估值,而是成長性堪憂。 但眾所周知,買的貴帶來的弊端亦不容小覷。 那麼問題來了,買入公司的時候 成長性和估值高低的判斷,誰具有更大的優先性?

資水

低估更重要。

低估是現狀,成長是未來,現狀是確定的,未來是不確定的。低估的兌現期是3~6個月,成長的兌現期是1~2年。一個票要拿1年以上還是挺難的,期間要抵禦各種恐慌消息。

我大概80%的收益都是做低估而來,每年至少抓到一次低估機會,平均每隻20%收益,3個月拿到,十多年來只失誤過一次,非常確定非常有把握。成長多年來只抓成功兩隻,每隻100%收益,成長的收益比低估高一個數量級,非常可觀,但確實很有難度,需要極高的洞察力和綜合素質。

不管怎樣,一個有追求的投資者,一定會孜孜不倦地追求成長收益,這是最高投資能力的體現。

低估和成長哪個更重要?我覺得這個問題確實因人而異。

第一,取決於你的資金大小,對於99%的散戶而言沒有這個顧慮,巴菲特做成長的根源在於鯊魚沒法在池塘游泳,只能去挖掘成長性,並且早期的巴菲特做低估更多,不過低估也分為股權投資和控股投資,控股可以更好的變現低估,更加可控變現的速度和幅度。

第二,取決於你挖掘成長的能力,成長的投資優勢肯定大於低估的,因為無需你每天打著手電筒去找一個一個的菸蒂,只要屁股坐好就可以獲得不錯的回報,巴菲特投資的房地美,中國石油,喜詩糖果,可口可樂,華盛頓郵報,運通等都獲得很多倍甚至幾十倍的回報,但是這種能力並非人人具備。同樣芒格是出了名的書架子,博學睿智,一個禮拜看20本書就知道大概淵博到什麼程度了。費雪和彼得林奇也獲得了不少十倍股,但是費雪出了名的善於調研,尤其是從各個不同渠道去驗證公司成長性的能力(閒聊法);彼得林奇是最勤奮的兔子,並且具有我們散戶無法擁有的調研資源。

第三,低估往往也更多陷阱,容易吃到融化更快的冰棒,容易抽到燙到嘴的菸蒂。所以你看格雷厄姆,施洛斯去做低估的時候都是長此以往的鑽研,閱讀年報信息,因為菸蒂抽完必須儘快找到下一隻菸蒂,工作量固然更大。另外他們會比較分散,這樣可以確保概率上的優勢,個別的燙嘴菸蒂被個別的意外驚喜對衝,總體獲得高概率的勝利。

第四,不同的市場特徵,投資方法應該有所不同。

貌似A股很難找到真正的低估(至少和國際上很多股票相比就是如此,或者說低估的板塊極其有限),而港股卻有一大堆低估的股票,不過港股的陷阱更多,動不動配股拆股合股仙股總有一樣適合你。所以施洛斯的方法在港股是有效的,因為港股的生態提供了大量低估值或者極低估值並且高股息的股票,如果你用心研究肯定可以做一個組合。但是A股的低估更多侷限在有限的幾個板塊裡面。

另外A股沒有美股的狙擊手,野蠻人。所以A股的有些低估股票長期低估或者無法價值實現。如果你陪著這些低估的公司慢慢消耗會帶來兩大問題:第一,過去的低估變得不那麼低估或者變得高估;第二,時間太長導致年化回報太低。總之,時間是好公司的朋友,是差公司的敵人。

第五,雖然低估具有很多陷阱,但是毫無疑問成長的陷阱更多。因為A股的絕大部分公司都是假成長,要麼作假出來的成長,要麼只是週期推動的短期成長。再或者真成長的公司卻具有極其嚇人的高估值。那麼選出真正低估的高成長公司比挑出低估的一般公司難度更大,源自整個國家創新力不夠,公司競爭力不強,管理層道德瑕疵,監管不作為,經濟活力和創新力不夠等等一大堆問題共同造成的原因。

哆啦大和

小馬過河的問題

1、對於巴菲特費雪這樣的頂級大神來說,成長更重要,要不然巴菲特也不會如此看中ROE,也只有他們才能發現真正的成長股並且長期持有從而分享到企業的發展成果。

2、對於我等普通散戶(佔散戶比95%以上)來說,低估更重要,低估(PB、PE、過去五年平均股息率、總市值等)是顯而易見的,普通散戶買入低估高息股,要想鉅虧的可能性不大。

反而是某些普通散戶超越自己的能力圈,聽人或者證券公司的黑嘴忽悠,買入些偽成長股(樂視、神霧雙雄、三聚、康得新、康美、爾康等等等),結果幾乎血本無歸,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數不勝數。

PS:本地就發生某券商推薦什麼所謂的價值成長投資---“根據地”組合,2017年4月最高點鼓吹推薦神霧雙雄、三聚、康得新、信維通信等股票,導致該券商不少普通散戶虧得一塌糊塗。

總結:對於沒有什麼選股眼光、辨別能力、投資經驗的普通散戶來說,低估遠比成長重要。

普通散戶多學格雷厄姆,少學費雪,這絕對是一句真理。

首先這是一個偽命題,絕大多數人既沒有能力判斷低估,也沒有能力判斷成長,只是盲人摸象、刻舟求劍而已。

我個人習慣是,先篩選出有顯著競爭優勢 的一些公司,然後等待相對低估的機會 ,分散買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