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經歷了7次轉型,才找到喜歡的工作

又到了一年開學季,對於大學生來說,選擇什麼樣的職業方向又成了一個人生焦點問題。 有研究說,人的一生有七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就看你能不能抓住。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很可能是這七次裡的一次。

我數了數自己的職業轉型,到現在為止正好七次。

"

我經歷了7次轉型,才找到喜歡的工作

又到了一年開學季,對於大學生來說,選擇什麼樣的職業方向又成了一個人生焦點問題。 有研究說,人的一生有七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就看你能不能抓住。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很可能是這七次裡的一次。

我數了數自己的職業轉型,到現在為止正好七次。

我經歷7次轉型才找到理想工作:找到熱愛,比賺錢更重要

我爺爺奶奶都是大學生物教授,我爸上大學時響應國家號召學了機械工程,在工廠裡做了一輩子工程師,但他後悔自己沒學生物, 所以業餘時間全花在閱讀美國的科學雜誌上。

基於我家的“祖傳基因”和我爸對自己痛失機會的安慰,我考大學時報考了北大生物化學專業。 我那時候的夢想是當“居里夫人”。

大二時,我決定出國。到了國外,我發現大學的專業隨便選,沒有文理科限制。 於是,在沒有徵得父母同意的情況下,我在大三開始時毅然選擇了經濟學專業,實現了人生的第一次轉型。 因為“居里夫人”不是我自己的夢想,是我父母和老師的夢想。

在哈佛大學讀經濟學博士期間,我發現所有理論背後都需要大量的數學和統計學模型去推演,好像我進錯了門,不是在學習如何應用經濟學理論去創造價值,而是複雜的數學演算。 我對於研究理論沒有特別大的興趣,更喜歡應用。於是我放棄了博士學業,而進入雷曼兄弟公司從事投資銀行的分析員工作,這是我第二次轉型,那一年我24歲。

"

我經歷了7次轉型,才找到喜歡的工作

又到了一年開學季,對於大學生來說,選擇什麼樣的職業方向又成了一個人生焦點問題。 有研究說,人的一生有七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就看你能不能抓住。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很可能是這七次裡的一次。

我數了數自己的職業轉型,到現在為止正好七次。

我經歷7次轉型才找到理想工作:找到熱愛,比賺錢更重要

我爺爺奶奶都是大學生物教授,我爸上大學時響應國家號召學了機械工程,在工廠裡做了一輩子工程師,但他後悔自己沒學生物, 所以業餘時間全花在閱讀美國的科學雜誌上。

基於我家的“祖傳基因”和我爸對自己痛失機會的安慰,我考大學時報考了北大生物化學專業。 我那時候的夢想是當“居里夫人”。

大二時,我決定出國。到了國外,我發現大學的專業隨便選,沒有文理科限制。 於是,在沒有徵得父母同意的情況下,我在大三開始時毅然選擇了經濟學專業,實現了人生的第一次轉型。 因為“居里夫人”不是我自己的夢想,是我父母和老師的夢想。

在哈佛大學讀經濟學博士期間,我發現所有理論背後都需要大量的數學和統計學模型去推演,好像我進錯了門,不是在學習如何應用經濟學理論去創造價值,而是複雜的數學演算。 我對於研究理論沒有特別大的興趣,更喜歡應用。於是我放棄了博士學業,而進入雷曼兄弟公司從事投資銀行的分析員工作,這是我第二次轉型,那一年我24歲。

我經歷7次轉型才找到理想工作:找到熱愛,比賺錢更重要

在雷曼兄弟苦熬了兩年之後,我發現自己適應不了投資銀行朝九朝五(早上9點到第二天早上5點)的節奏,以及你死我活的競爭文化,於是報考了商學院,希望通過一場新的學習來實現人生的又一次轉型。商學院畢業時,我拿到了頂尖戰略諮詢公司麥肯錫的offer。

在麥肯錫的日子大概是我前半生最幸福的時光,和一群志同道合,智商高,工作熱情爆棚的小夥伴們,為了共同的目標,在一個戰壕裡奮鬥。雖然乾的是996的工作,但感受到強烈的歸屬感;即使每天加班到午夜,但晚餐大家都是一起出去吃,一邊談工作一邊天南海北的聊,吃完晚飯再回辦公室加班,感覺每天過的有滋有味,有家的感覺。

2000年,中國開始了第一批互聯網創業大潮,那也不能缺了我這個弄潮兒。我對自己說,工業革命我沒趕上,計算機革命我也錯過了,這次信息和網絡革命我一定得參與其中。於是我離開了麥肯錫,加入了一個創業團隊-易趣(後來被ebay收購, 再後來就是被淘寶徹底擊垮退出了中國市場),這是我人生的第四次轉型,那一年我30歲。

一年之後易趣資金緊張,業務緊縮,而且我發現自己對電子商務沒有特別大的興趣,我轉而加入了一個朋友創業的媒體公司,開啟了我在時尚媒體業的探索。這算是我的第五次轉型。三年後,我不堪創業的辛苦,為五斗米折腰,決定休整一年,過一年夢想的生活:到法國巴黎生活一年。

不幸的是,在巴黎過了四個多月無所事事的生活後,我快瘋掉了。我發現我受不了“無所事事”的生活,於是逃回了北京。我還記得那時候我每次路過寫字樓,看到穿著西裝拿著公文包的人群忙忙碌碌的進進出出,簡直羨慕的不行。於是我加入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司:通用電氣,開啟了我在外企打工的職業生涯。 這是我的第六次轉型。我感覺這次轉型並非是跟隨自己的熱情,而是由於受不了“無所事事”,受不了創業的辛苦。這次轉型是比較失敗的一次,雖然職位在不斷提升,但做作的工作沒有什麼突破,而且居然一干就是14年。

"

我經歷了7次轉型,才找到喜歡的工作

又到了一年開學季,對於大學生來說,選擇什麼樣的職業方向又成了一個人生焦點問題。 有研究說,人的一生有七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就看你能不能抓住。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很可能是這七次裡的一次。

我數了數自己的職業轉型,到現在為止正好七次。

我經歷7次轉型才找到理想工作:找到熱愛,比賺錢更重要

我爺爺奶奶都是大學生物教授,我爸上大學時響應國家號召學了機械工程,在工廠裡做了一輩子工程師,但他後悔自己沒學生物, 所以業餘時間全花在閱讀美國的科學雜誌上。

基於我家的“祖傳基因”和我爸對自己痛失機會的安慰,我考大學時報考了北大生物化學專業。 我那時候的夢想是當“居里夫人”。

大二時,我決定出國。到了國外,我發現大學的專業隨便選,沒有文理科限制。 於是,在沒有徵得父母同意的情況下,我在大三開始時毅然選擇了經濟學專業,實現了人生的第一次轉型。 因為“居里夫人”不是我自己的夢想,是我父母和老師的夢想。

在哈佛大學讀經濟學博士期間,我發現所有理論背後都需要大量的數學和統計學模型去推演,好像我進錯了門,不是在學習如何應用經濟學理論去創造價值,而是複雜的數學演算。 我對於研究理論沒有特別大的興趣,更喜歡應用。於是我放棄了博士學業,而進入雷曼兄弟公司從事投資銀行的分析員工作,這是我第二次轉型,那一年我24歲。

我經歷7次轉型才找到理想工作:找到熱愛,比賺錢更重要

在雷曼兄弟苦熬了兩年之後,我發現自己適應不了投資銀行朝九朝五(早上9點到第二天早上5點)的節奏,以及你死我活的競爭文化,於是報考了商學院,希望通過一場新的學習來實現人生的又一次轉型。商學院畢業時,我拿到了頂尖戰略諮詢公司麥肯錫的offer。

在麥肯錫的日子大概是我前半生最幸福的時光,和一群志同道合,智商高,工作熱情爆棚的小夥伴們,為了共同的目標,在一個戰壕裡奮鬥。雖然乾的是996的工作,但感受到強烈的歸屬感;即使每天加班到午夜,但晚餐大家都是一起出去吃,一邊談工作一邊天南海北的聊,吃完晚飯再回辦公室加班,感覺每天過的有滋有味,有家的感覺。

2000年,中國開始了第一批互聯網創業大潮,那也不能缺了我這個弄潮兒。我對自己說,工業革命我沒趕上,計算機革命我也錯過了,這次信息和網絡革命我一定得參與其中。於是我離開了麥肯錫,加入了一個創業團隊-易趣(後來被ebay收購, 再後來就是被淘寶徹底擊垮退出了中國市場),這是我人生的第四次轉型,那一年我30歲。

一年之後易趣資金緊張,業務緊縮,而且我發現自己對電子商務沒有特別大的興趣,我轉而加入了一個朋友創業的媒體公司,開啟了我在時尚媒體業的探索。這算是我的第五次轉型。三年後,我不堪創業的辛苦,為五斗米折腰,決定休整一年,過一年夢想的生活:到法國巴黎生活一年。

不幸的是,在巴黎過了四個多月無所事事的生活後,我快瘋掉了。我發現我受不了“無所事事”的生活,於是逃回了北京。我還記得那時候我每次路過寫字樓,看到穿著西裝拿著公文包的人群忙忙碌碌的進進出出,簡直羨慕的不行。於是我加入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司:通用電氣,開啟了我在外企打工的職業生涯。 這是我的第六次轉型。我感覺這次轉型並非是跟隨自己的熱情,而是由於受不了“無所事事”,受不了創業的辛苦。這次轉型是比較失敗的一次,雖然職位在不斷提升,但做作的工作沒有什麼突破,而且居然一干就是14年。

我經歷7次轉型才找到理想工作:找到熱愛,比賺錢更重要

兩年前,我發現自己真正有熱情的是個人成長,多樣性,喜歡幫助自己和他人過上幸福圓滿的生活, 所以我決定轉行,幾乎是從零開始做人生和高管教練。那一年我48歲。 這是我第七次轉型,而且肯定不是最後一次。我現在在做自己想做而且熱愛做的工作,每天都過的很充實,心中充滿喜樂。

反觀自己職業生涯中的七次轉型,我總結了幾點關於職業選擇的經驗,供大家參考。

一:工作不一定要和專業甚至優勢匹配

我大學是學生物化學的,後來工作是投資銀行,現在是人生教練。其實我的工作和我大學的專業幾乎沒什麼關聯。 我昨天見到一位國內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人力資源和財務總監,他是物理學博士。

最近火爆天的動畫電影【哪吒】的導演餃子,大學學的是醫藥學。 馬雲大學是英語專業,畢業後還當了好幾年英語老師。當然,也有一部分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繼續深入探索並取得優異成就的人, 比如:馬化騰。 但是,從周邊朋友的經歷來看,後來做自己真正熱愛的工作和專業沒什麼直接聯繫的人起碼超過50%。

別把專業和能力當成束縛,工作要做自己熱愛的事,才有可能長遠。 熱情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有了熱情,還怕技能學不會?

二:做熱愛做的工作,不一定侷限於做“熱愛”做的事。

記得我在【創造有意義的工作】工作坊上,列了一個我熱愛做的事情的清單,其中一項是“旅行”。於是小夥伴們幫我頭腦風暴可能的有意義的工作,包括開旅行社,導遊,旅行私人定製,民宿老闆等等。其實,我熱愛旅行,是我喜歡欣賞和體驗美(美食,美景,藝術),我熱愛多樣的人生體驗(看不同的風景,獨一無二的文化),對歷史沉澱和故事有極大的好奇。 當我找到了我喜愛旅行背後的原因時,我發現我可以在其他工作裡找到同樣的元素。

比如生命教練,當我給客戶做教練,我發現每個人也是一個“國家”,有獨一無二的歷史和文化,有獨特的人生體驗,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美麗的風景”。

重要的是找到你熱愛的每件事背後那些吸引你的元素,很多時候,你熱愛的工作也許就是你現在做的工作,當你知道了你熱愛的東西底層的關係,你可以把它們融入到現有的工作中。

"

我經歷了7次轉型,才找到喜歡的工作

又到了一年開學季,對於大學生來說,選擇什麼樣的職業方向又成了一個人生焦點問題。 有研究說,人的一生有七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就看你能不能抓住。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很可能是這七次裡的一次。

我數了數自己的職業轉型,到現在為止正好七次。

我經歷7次轉型才找到理想工作:找到熱愛,比賺錢更重要

我爺爺奶奶都是大學生物教授,我爸上大學時響應國家號召學了機械工程,在工廠裡做了一輩子工程師,但他後悔自己沒學生物, 所以業餘時間全花在閱讀美國的科學雜誌上。

基於我家的“祖傳基因”和我爸對自己痛失機會的安慰,我考大學時報考了北大生物化學專業。 我那時候的夢想是當“居里夫人”。

大二時,我決定出國。到了國外,我發現大學的專業隨便選,沒有文理科限制。 於是,在沒有徵得父母同意的情況下,我在大三開始時毅然選擇了經濟學專業,實現了人生的第一次轉型。 因為“居里夫人”不是我自己的夢想,是我父母和老師的夢想。

在哈佛大學讀經濟學博士期間,我發現所有理論背後都需要大量的數學和統計學模型去推演,好像我進錯了門,不是在學習如何應用經濟學理論去創造價值,而是複雜的數學演算。 我對於研究理論沒有特別大的興趣,更喜歡應用。於是我放棄了博士學業,而進入雷曼兄弟公司從事投資銀行的分析員工作,這是我第二次轉型,那一年我24歲。

我經歷7次轉型才找到理想工作:找到熱愛,比賺錢更重要

在雷曼兄弟苦熬了兩年之後,我發現自己適應不了投資銀行朝九朝五(早上9點到第二天早上5點)的節奏,以及你死我活的競爭文化,於是報考了商學院,希望通過一場新的學習來實現人生的又一次轉型。商學院畢業時,我拿到了頂尖戰略諮詢公司麥肯錫的offer。

在麥肯錫的日子大概是我前半生最幸福的時光,和一群志同道合,智商高,工作熱情爆棚的小夥伴們,為了共同的目標,在一個戰壕裡奮鬥。雖然乾的是996的工作,但感受到強烈的歸屬感;即使每天加班到午夜,但晚餐大家都是一起出去吃,一邊談工作一邊天南海北的聊,吃完晚飯再回辦公室加班,感覺每天過的有滋有味,有家的感覺。

2000年,中國開始了第一批互聯網創業大潮,那也不能缺了我這個弄潮兒。我對自己說,工業革命我沒趕上,計算機革命我也錯過了,這次信息和網絡革命我一定得參與其中。於是我離開了麥肯錫,加入了一個創業團隊-易趣(後來被ebay收購, 再後來就是被淘寶徹底擊垮退出了中國市場),這是我人生的第四次轉型,那一年我30歲。

一年之後易趣資金緊張,業務緊縮,而且我發現自己對電子商務沒有特別大的興趣,我轉而加入了一個朋友創業的媒體公司,開啟了我在時尚媒體業的探索。這算是我的第五次轉型。三年後,我不堪創業的辛苦,為五斗米折腰,決定休整一年,過一年夢想的生活:到法國巴黎生活一年。

不幸的是,在巴黎過了四個多月無所事事的生活後,我快瘋掉了。我發現我受不了“無所事事”的生活,於是逃回了北京。我還記得那時候我每次路過寫字樓,看到穿著西裝拿著公文包的人群忙忙碌碌的進進出出,簡直羨慕的不行。於是我加入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司:通用電氣,開啟了我在外企打工的職業生涯。 這是我的第六次轉型。我感覺這次轉型並非是跟隨自己的熱情,而是由於受不了“無所事事”,受不了創業的辛苦。這次轉型是比較失敗的一次,雖然職位在不斷提升,但做作的工作沒有什麼突破,而且居然一干就是14年。

我經歷7次轉型才找到理想工作:找到熱愛,比賺錢更重要

兩年前,我發現自己真正有熱情的是個人成長,多樣性,喜歡幫助自己和他人過上幸福圓滿的生活, 所以我決定轉行,幾乎是從零開始做人生和高管教練。那一年我48歲。 這是我第七次轉型,而且肯定不是最後一次。我現在在做自己想做而且熱愛做的工作,每天都過的很充實,心中充滿喜樂。

反觀自己職業生涯中的七次轉型,我總結了幾點關於職業選擇的經驗,供大家參考。

一:工作不一定要和專業甚至優勢匹配

我大學是學生物化學的,後來工作是投資銀行,現在是人生教練。其實我的工作和我大學的專業幾乎沒什麼關聯。 我昨天見到一位國內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人力資源和財務總監,他是物理學博士。

最近火爆天的動畫電影【哪吒】的導演餃子,大學學的是醫藥學。 馬雲大學是英語專業,畢業後還當了好幾年英語老師。當然,也有一部分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繼續深入探索並取得優異成就的人, 比如:馬化騰。 但是,從周邊朋友的經歷來看,後來做自己真正熱愛的工作和專業沒什麼直接聯繫的人起碼超過50%。

別把專業和能力當成束縛,工作要做自己熱愛的事,才有可能長遠。 熱情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有了熱情,還怕技能學不會?

二:做熱愛做的工作,不一定侷限於做“熱愛”做的事。

記得我在【創造有意義的工作】工作坊上,列了一個我熱愛做的事情的清單,其中一項是“旅行”。於是小夥伴們幫我頭腦風暴可能的有意義的工作,包括開旅行社,導遊,旅行私人定製,民宿老闆等等。其實,我熱愛旅行,是我喜歡欣賞和體驗美(美食,美景,藝術),我熱愛多樣的人生體驗(看不同的風景,獨一無二的文化),對歷史沉澱和故事有極大的好奇。 當我找到了我喜愛旅行背後的原因時,我發現我可以在其他工作裡找到同樣的元素。

比如生命教練,當我給客戶做教練,我發現每個人也是一個“國家”,有獨一無二的歷史和文化,有獨特的人生體驗,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美麗的風景”。

重要的是找到你熱愛的每件事背後那些吸引你的元素,很多時候,你熱愛的工作也許就是你現在做的工作,當你知道了你熱愛的東西底層的關係,你可以把它們融入到現有的工作中。

我經歷7次轉型才找到理想工作:找到熱愛,比賺錢更重要

有一個特別好的方法幫助大家梳理你到底熱愛的是什麼:

第一步:用便籤貼寫出一些你喜歡做的事,至少列5件事。比如:旅行,跑步。

第二步:在每項自己喜歡的事情下面列出來你喜歡這件事的什麼?每項列出至少6條。不用多想,用3分鐘的時間很快速的寫出來。

第三步:把這些紙條打散,先兩兩配對,然後把同一類的放到一起,如果有個別的實在無法配對,也可以單飛。

第四步:給每個類別起一個名字。

這個方法不僅讓你搞清楚自己喜歡做什麼,而且可以幫你找到你熱愛這些事情底層的動力。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能創造屬於自己的那片天。喜愛唱歌的不一定非要當一名職業歌手,才叫活出自己。喜愛旅行的我,也不是非要開一個旅行社,才是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有很多種工作可以滿足你底層的熱愛。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創造創新的時代,二十年後,50%的工作,今天都還沒有出現。如果沒有現成的工作,還可以創造適合自己的工作。

三:把時間放長遠,“騎驢養馬”

我常常聽到一些年輕人談到職業轉型,“我都三十多了,現在再轉型太晚了”。

我實在是替她們惋惜,我都48了,還在做180度的職業轉型,樣樣都得從頭學,甚至還需要把之前積累的一些經驗和模式“清零”。 但是,我仍然在這條新領域的探索之路上樂此不疲。

褚橙創始人褚時健,74歲時才從零開始搞柑橘種植,用了十年時間把褚橙的品牌做了出來。

據說我們這代人未來的平均壽命是120歲,所以我們要把眼光放長遠,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任何時候開始新的嘗試都不晚,關鍵是抱著“騎驢養馬”的心態,一點點的不斷積累,過一段時間再往回看,已經走了很長的路。

"

我經歷了7次轉型,才找到喜歡的工作

又到了一年開學季,對於大學生來說,選擇什麼樣的職業方向又成了一個人生焦點問題。 有研究說,人的一生有七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就看你能不能抓住。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很可能是這七次裡的一次。

我數了數自己的職業轉型,到現在為止正好七次。

我經歷7次轉型才找到理想工作:找到熱愛,比賺錢更重要

我爺爺奶奶都是大學生物教授,我爸上大學時響應國家號召學了機械工程,在工廠裡做了一輩子工程師,但他後悔自己沒學生物, 所以業餘時間全花在閱讀美國的科學雜誌上。

基於我家的“祖傳基因”和我爸對自己痛失機會的安慰,我考大學時報考了北大生物化學專業。 我那時候的夢想是當“居里夫人”。

大二時,我決定出國。到了國外,我發現大學的專業隨便選,沒有文理科限制。 於是,在沒有徵得父母同意的情況下,我在大三開始時毅然選擇了經濟學專業,實現了人生的第一次轉型。 因為“居里夫人”不是我自己的夢想,是我父母和老師的夢想。

在哈佛大學讀經濟學博士期間,我發現所有理論背後都需要大量的數學和統計學模型去推演,好像我進錯了門,不是在學習如何應用經濟學理論去創造價值,而是複雜的數學演算。 我對於研究理論沒有特別大的興趣,更喜歡應用。於是我放棄了博士學業,而進入雷曼兄弟公司從事投資銀行的分析員工作,這是我第二次轉型,那一年我24歲。

我經歷7次轉型才找到理想工作:找到熱愛,比賺錢更重要

在雷曼兄弟苦熬了兩年之後,我發現自己適應不了投資銀行朝九朝五(早上9點到第二天早上5點)的節奏,以及你死我活的競爭文化,於是報考了商學院,希望通過一場新的學習來實現人生的又一次轉型。商學院畢業時,我拿到了頂尖戰略諮詢公司麥肯錫的offer。

在麥肯錫的日子大概是我前半生最幸福的時光,和一群志同道合,智商高,工作熱情爆棚的小夥伴們,為了共同的目標,在一個戰壕裡奮鬥。雖然乾的是996的工作,但感受到強烈的歸屬感;即使每天加班到午夜,但晚餐大家都是一起出去吃,一邊談工作一邊天南海北的聊,吃完晚飯再回辦公室加班,感覺每天過的有滋有味,有家的感覺。

2000年,中國開始了第一批互聯網創業大潮,那也不能缺了我這個弄潮兒。我對自己說,工業革命我沒趕上,計算機革命我也錯過了,這次信息和網絡革命我一定得參與其中。於是我離開了麥肯錫,加入了一個創業團隊-易趣(後來被ebay收購, 再後來就是被淘寶徹底擊垮退出了中國市場),這是我人生的第四次轉型,那一年我30歲。

一年之後易趣資金緊張,業務緊縮,而且我發現自己對電子商務沒有特別大的興趣,我轉而加入了一個朋友創業的媒體公司,開啟了我在時尚媒體業的探索。這算是我的第五次轉型。三年後,我不堪創業的辛苦,為五斗米折腰,決定休整一年,過一年夢想的生活:到法國巴黎生活一年。

不幸的是,在巴黎過了四個多月無所事事的生活後,我快瘋掉了。我發現我受不了“無所事事”的生活,於是逃回了北京。我還記得那時候我每次路過寫字樓,看到穿著西裝拿著公文包的人群忙忙碌碌的進進出出,簡直羨慕的不行。於是我加入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司:通用電氣,開啟了我在外企打工的職業生涯。 這是我的第六次轉型。我感覺這次轉型並非是跟隨自己的熱情,而是由於受不了“無所事事”,受不了創業的辛苦。這次轉型是比較失敗的一次,雖然職位在不斷提升,但做作的工作沒有什麼突破,而且居然一干就是14年。

我經歷7次轉型才找到理想工作:找到熱愛,比賺錢更重要

兩年前,我發現自己真正有熱情的是個人成長,多樣性,喜歡幫助自己和他人過上幸福圓滿的生活, 所以我決定轉行,幾乎是從零開始做人生和高管教練。那一年我48歲。 這是我第七次轉型,而且肯定不是最後一次。我現在在做自己想做而且熱愛做的工作,每天都過的很充實,心中充滿喜樂。

反觀自己職業生涯中的七次轉型,我總結了幾點關於職業選擇的經驗,供大家參考。

一:工作不一定要和專業甚至優勢匹配

我大學是學生物化學的,後來工作是投資銀行,現在是人生教練。其實我的工作和我大學的專業幾乎沒什麼關聯。 我昨天見到一位國內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人力資源和財務總監,他是物理學博士。

最近火爆天的動畫電影【哪吒】的導演餃子,大學學的是醫藥學。 馬雲大學是英語專業,畢業後還當了好幾年英語老師。當然,也有一部分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繼續深入探索並取得優異成就的人, 比如:馬化騰。 但是,從周邊朋友的經歷來看,後來做自己真正熱愛的工作和專業沒什麼直接聯繫的人起碼超過50%。

別把專業和能力當成束縛,工作要做自己熱愛的事,才有可能長遠。 熱情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有了熱情,還怕技能學不會?

二:做熱愛做的工作,不一定侷限於做“熱愛”做的事。

記得我在【創造有意義的工作】工作坊上,列了一個我熱愛做的事情的清單,其中一項是“旅行”。於是小夥伴們幫我頭腦風暴可能的有意義的工作,包括開旅行社,導遊,旅行私人定製,民宿老闆等等。其實,我熱愛旅行,是我喜歡欣賞和體驗美(美食,美景,藝術),我熱愛多樣的人生體驗(看不同的風景,獨一無二的文化),對歷史沉澱和故事有極大的好奇。 當我找到了我喜愛旅行背後的原因時,我發現我可以在其他工作裡找到同樣的元素。

比如生命教練,當我給客戶做教練,我發現每個人也是一個“國家”,有獨一無二的歷史和文化,有獨特的人生體驗,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美麗的風景”。

重要的是找到你熱愛的每件事背後那些吸引你的元素,很多時候,你熱愛的工作也許就是你現在做的工作,當你知道了你熱愛的東西底層的關係,你可以把它們融入到現有的工作中。

我經歷7次轉型才找到理想工作:找到熱愛,比賺錢更重要

有一個特別好的方法幫助大家梳理你到底熱愛的是什麼:

第一步:用便籤貼寫出一些你喜歡做的事,至少列5件事。比如:旅行,跑步。

第二步:在每項自己喜歡的事情下面列出來你喜歡這件事的什麼?每項列出至少6條。不用多想,用3分鐘的時間很快速的寫出來。

第三步:把這些紙條打散,先兩兩配對,然後把同一類的放到一起,如果有個別的實在無法配對,也可以單飛。

第四步:給每個類別起一個名字。

這個方法不僅讓你搞清楚自己喜歡做什麼,而且可以幫你找到你熱愛這些事情底層的動力。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能創造屬於自己的那片天。喜愛唱歌的不一定非要當一名職業歌手,才叫活出自己。喜愛旅行的我,也不是非要開一個旅行社,才是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有很多種工作可以滿足你底層的熱愛。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創造創新的時代,二十年後,50%的工作,今天都還沒有出現。如果沒有現成的工作,還可以創造適合自己的工作。

三:把時間放長遠,“騎驢養馬”

我常常聽到一些年輕人談到職業轉型,“我都三十多了,現在再轉型太晚了”。

我實在是替她們惋惜,我都48了,還在做180度的職業轉型,樣樣都得從頭學,甚至還需要把之前積累的一些經驗和模式“清零”。 但是,我仍然在這條新領域的探索之路上樂此不疲。

褚橙創始人褚時健,74歲時才從零開始搞柑橘種植,用了十年時間把褚橙的品牌做了出來。

據說我們這代人未來的平均壽命是120歲,所以我們要把眼光放長遠,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任何時候開始新的嘗試都不晚,關鍵是抱著“騎驢養馬”的心態,一點點的不斷積累,過一段時間再往回看,已經走了很長的路。

我經歷7次轉型才找到理想工作:找到熱愛,比賺錢更重要

我記得多年前我只身來到美國留學第一天看的電影《死亡詩社》裡有位才華橫溢的高中生尼爾Neil, 他酷愛戲劇,但父母不同意他繼續在戲劇上深造,非要讓他去報考律師專業,他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夢想結果選擇了自殺。我當時還為尼爾這種“不自由,毋寧死”的精神所感動。但今天看起來,其實尼爾還有很多其他選擇,可以讓他繼續做他熱愛做的事。

如果他把自己的人生觀拉長,即使大學沒有選擇戲劇專業,他仍然可以用業務時間學習和上臺。 現如今家喻戶曉的很多知名演員也都不是科班出身的。比如:趙麗穎,大專學的是空乘專業,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管道防腐公司做銷售。

條條道路通羅馬,世間沒有白走的路,關鍵是要在過程中不斷學習和成長

四: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意義所在,結果是第二位的

我剛剛開始做教練時,充滿了焦慮感。聽說教練界做到最頂級的叫MCC(大師級教練),需要2500小時的教練。我那時剛剛起步,也就積攢了幾十小時的教練經驗,想到要達到MCC,真是像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感覺起點太低,壓力很大。 尤其是看到周圍做的風生水起的很多教練,年齡比我還小很多。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我原本就是一個講究高效的人,我在想如果別人需要花十年達到MCC,我是不是可以五年就完成這個目標? 有段時間,我使出吃奶的力氣去招募教練客戶,幾乎把周圍的同事和朋友都騷擾了一遍。每天打開excel表統計一週教練的小時有多少,離目標還差多少,恨不得一口氣吃成一個胖子。那時候,我一點兒都不享受自己的工作,就是為了完成目標,教練的效果也很不理想。

有一天,我在想:假設我十年後成為了MCC,自己理想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我腦子裡出現的畫面是:我每天早起跑步,冥想,陪家人吃飯,教練,培訓,有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們合作共創,相互激發和支持,不斷嘗試新的東西,有時間看書,發呆,聽音樂,寫點兒自己的感受。 我突然有種被觸動的感覺:這不就是我現在的生活狀態嗎? 我其實已經過上了自己理想的生活。那我何必那麼著急要成為MCC呢?教練100位客戶和教練20位客戶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區別。 我開始慢下來享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更加活在當下。 我的教練狀態也變得更加輕鬆,包容,更好的幫助客戶接納自己,突破自己。

這讓我想起了漁夫和旅行者的故事:旅行者來到海邊,認識了一位漁夫。漁夫有個習慣是一天只出海一次,打回來的魚賣到市場剛好夠一家人基本的生活。剩下的時間裡,他就在海邊晒晒太陽,睡睡覺。旅行者建議他改成每天出海三趟,這樣他就可以攢錢買更多的船,僱更多的人打魚,甚至慢慢可以成立一個公司,然後上市。漁夫問,那我做了這些事情以後呢? 旅行者說:那你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了!漁夫說:那就是我現在在做的事啊!

所以我們不需要為了追求所謂的“成功”而忘了自己做這件事的初心。

做任何選擇時,我們都問一下自己,這是基於恐懼的選擇,還是基於勇氣和愛的選擇?

歡迎關注 | 有意思教練(公號ID:MessageCoach)

關於作者| 張巖,有意思教練特約作者/教練。共創式教練, 清華大學認證積極心理學指導師,哈佛大學經濟學碩士,芝加哥大學MBA。馬拉松愛好者。超過15年財富500強高管經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