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家知道鄭州最長的衚衕——大東胡同是哪裡?'

這就是河南 我在宮裡做廚師 不完美媽媽 農村 上海 一個筆墨間的記錄者 2019-09-03
"

大東胡同位於鄭州火車站附近,它三面臨街,北起東三馬路,南至隴海東路,西到喬家門,東面則與地勢較低形若盆地的和平坊居民片區接壤。大東胡同始於20世紀20年代,據文字記載,1920年,上海廠商林應民和魏銘三籌資兩萬元,在鄭州選址今東三馬路西頭路南的一塊空地上建設廠房,創辦了大東機器廠,生產用於棉花加工及打包運輸用的軋花機和打包機。因產品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而受到廣大用戶青睞,遠銷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地。由於該廠生意興隆人氣旺聚,不斷有人在通往該廠的道路兩側搭建棚房,在此落腳打工或賣小吃和日用品等。逐漸形成了一條南北向寬5米,長近500米的街巷,街巷亦因通達大名鼎鼎的大東機器廠而得名為大東胡同。

鄭州歷史上名叫衚衕的街巷共有30多條,在最早、最長、最寬等“鄭州衚衕之最”中,大東胡同以近500米長稱王最長鬍同。其實這也只是由東三馬路通往隴海東路那條主幹道的長度而已,並沒有加上與此主幹道相交,東西方向上分別通往和平坊片區和喬家門街的那兩段衚衕的長度。通往和平坊那段衚衕,寬4米,長150米左右。通往喬家門的那段衚衕寬3米,長約200米。此外,大東胡同還有若干條衚衕內的衚衕。這些小一些的衚衕進出都是一個口,裡面住著幾戶至十幾戶人家。

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大東胡同還都保留著過去建造的水井。那時自來水還沒有通到衚衕內,居民用水需要到東三馬路或喬家門接水挑水並分攤水費。所以大多數居民只是做飯燒開水用自來水,洗洗涮涮還是習慣用居家較近且不要花錢的井水。大東胡同的水井設置很有特點,均建造在三個通往大街的出口處,而且每個井臺附近都有一塊不小的空地及一個公廁。空地不僅是居民刷洗閒聊的公共場所,也是生意人流動經營的駐足之地。賣花生米的、賣烤紅薯的、賣糖葫蘆的;補鍋的、修鎖的、磨剪子戧菜刀的、加工爆米花的。井臺邊還經常出現一些職業自薦者。有掂著瓦刀找活兒的泥瓦匠,有拎著木鋸期盼僱主的木工,還有希望上門當保姆或做奶媽的農村婦女。我是50後,孩提記憶中有一位慈眉善目的伯伯。他經常一手拿著稿紙一手握著鋼筆,在鄰近喬家門的那個衚衕口佇立,見老年人過往,就笑容可掬地打招呼。他是專門幫人代寫書信的,和我父親很熟。

由於歷史的原因,大東胡同的老人們大都沒有進過學堂,我父親算是比較特殊的一位。他從小上過教會辦的學校,新中國成立後參加工商管理工作又經過多次培訓進修,實際文化水平不亞於現在的大學生。從我記事起,辦事處和居委會幹部就經常來我家。他們找我父親都是讓幫忙寫東西的,出牆報、寫標語、編排文藝節目等。那時候,全社會都很重視精神層面的東西,辦事處和居委會經常組織居民自編自演諸如詩朗誦、快板、三句半等文藝小品,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表揚身邊的好人好事。

衚衕記憶最深刻的是夏天。截至20世紀70年代末,雖然大多數居民家都用上電了,但供電十分緊張,僅供照明。那時誰家也沒有空調和電風扇,衚衕裡的家又密不透風,居民們消暑納涼的最好方式就是戶外休息。女人大都是領著孩子在院裡或家門口的路邊歇息。男人們則大都喜歡拎著蘆蓆到井臺附近的空地上去。不光因為那裡更通風涼爽,還因為那裡人多熱鬧,富有家裡所不可替代的情趣。每當夜幕降臨,一個個群聊晚會便開始了。有說新聞的,有談舊事的,有講故事的,有猜謎語的。還有一些青年人樂於扎堆比造句比俏皮話,誰接不上來,就要翻跟頭或打自己的嘴巴。

大東胡同是2001年10月開始拆遷的,兩年後建成了當時中原地區最大的地攤式服裝城——錦榮商貿城。大東胡同與鄭州已完全消逝的衚衕相比算是比較幸運的。城改後她基本保持了原來的模樣,甚至還保留了一座20世紀80年代在原大東機器廠舊址上建造的樓房,居民們順藤摸瓜都能找到老家的位置。大東胡同原來就如現在這個樣子,呈非字形,像動物骨架。由東三馬路通往隴海東路的那條南北向主幹道如脊骨,與它相交的六七條東西向分支道路如排骨。只不過如今這條主幹道和各分支道路兩側都是賣服裝的商鋪,處處充滿著濃重的商業氣氛,已經沒有了原先的市井味道。

(原載於2019年8月5日《鄭州日報》7版)相關依據證明 核查的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