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9102年了,相機機身還沒有防抖?

大家還記得今年2月份的時候,佳能在新品發佈會上宣佈正在為未來的EOS R相機研發最新的IBIS機身防抖系統。該系統被命名為“全光學IS”系統,意味著能夠完美結合鏡頭防抖與機身防抖,從而提供更好的防抖效果。


都9102年了,相機機身還沒有防抖?



就在這兩天,傳出消息,預計10月發佈的富士X-Pro3會搭載5軸機身防抖。照這個趨勢發展,在這場軍備競賽的後半場,是不是各家都會將機身防抖作為標配呢?

很有可能。防抖的核心原理是利用陀螺儀,通過感知物體的振動的方向和強度,來獲得相機的實時振動情況,然後對應的調整鏡頭光學組件的位移,或者調整CCD感光器件的移動來抵消抖動。

防抖功能一出來就分成了鏡頭防抖和機身防抖兩個派系。


都9102年了,相機機身還沒有防抖?


鏡頭防抖是在鏡頭中加入一片可活動鏡片,根據感知機身振動,自動調整鏡片偏折角度,儘可能抵消振動造成的模糊。


都9102年了,相機機身還沒有防抖?


有人問過我一個問題,為什麼佳能有些中低端鏡頭反而有防抖,高端鏡頭卻沒有呢?我總結了一下,一般有三個原因,一是廣角用到防抖的機會不多(拍視頻的話,直接上穩定器吧),按照常規公式,安全快門速度≈1/焦距,比如28mm焦距的安全快門就是1/28s,對防抖的需求就沒那麼迫切。

二是有些鏡頭就是以超大光圈為賣點,比如EF50mm f/1.2L USM,沒必要再加入防抖,多此一舉。三是有些高端鏡頭已經很老了,當年給鏡頭加入防抖功能,無論是技術還是成本控制,都不是最佳時機,像1997年發佈的一代EF 24mm f/1.4 L USM就沒有防抖,到了2008年,升級之後的二代就加入了防抖,EF 14mm f/2.8L II USM也是一個例子。


都9102年了,相機機身還沒有防抖?


機身防抖是將感光元件設計為可以活動的,根據感應到的機身振動自動調整感光元件位置,從而抵消振動移動造成的模糊。

究竟那種防抖效果更好呢?尼康在其網站刊登過一篇文章,稱鏡頭防抖可以保證你在取景器內看到的圖像就已經是清晰的,更利於構圖。機身防抖則是在圖像拍攝後再進行糾正,不能確保取景器內圖像的清晰度。此外,每個防抖鏡頭都是經過優化調整的,可以保證相機做到更快、更精確的對焦和測光。

從我們個人使用的經驗來看,

1. 在長焦鏡頭上,鏡頭防抖效果更好,因為當機身發生振動時,機身的晃動幅度肯定大於鏡頭,鏡頭防抖組件需要的移動補償要低於機身防抖。

2. 暗光下鏡頭防抖更有優勢,因為感光元件固定,對焦和測光更加穩定,有利於暗光下的工作。

3. 鏡頭防抖效果更強,因為鏡頭防抖是針對該鏡頭的焦距和其他特性設置的,機身防抖無法完美適配每個鏡頭的特性。

4. 機身防抖算是一次性投入,可以讓所有鏡頭升級成防抖鏡頭,哪怕手動鏡頭。

5. 拍攝視屏的時候,機身防抖沒有噪音,而鏡頭防抖普遍噪音大。

6. 機身防抖不會使焦外變差。

7. 機身加入防抖模塊之後,厚度會變大一點,長時間使用會有點發熱,並且耗電變大比較明顯。關注一下熱噪點。

8. 拍攝動態運動的物體,鏡頭防抖的效果會明顯一點。


都9102年了,相機機身還沒有防抖?


有人曾經和我討論過一個話題,防抖究竟能多神?以前,就聽說有兩軸、三軸、四軸,可以修正橫向、縱向、前傾以及側傾方向帶來的抖動。現在又多出了五軸,實現了修正Z軸旋轉帶來的抖動。平時拍攝照片是沒有什麼區別的,不過拍視頻和微距,五軸會有明顯的改進。不理解的話,抓一隻雞,移動它,看雞頭的運動。


都9102年了,相機機身還沒有防抖?


都9102年了,相機機身還沒有防抖?



雖然防抖功能打開之後,對於畫質會有那麼一點點點點的影響,可是對於照片拍攝成功率的提升,卻是非常非常非常的大。說實話,光是為了這一點,我的確有衝動會升級一下機身,這也是廠商的初衷。

不過,手機裡面的各種防抖,千萬不要和相機去對比,尤其是很多廠商吹捧的AI防抖。借用《流浪地球》中的一句話:“沒有硬件,你軟件破解有個屁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