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慘敗便束手就擒?並不,頑強的趙國軍隊甚至還有機會反撲

或許,大多數人對於戰國後期的趙國及其軍隊都停留在長平之戰慘敗的印象裡那個只會紙上談兵、滿嘴跑火車的趙括,讓人覺得趙國在那次慘敗之後幾乎坐以待斃。但回望歷史,我們驚訝地發現秦軍即便在長平取得大勝,征伐六國之路卻非坦途。如此,便是與那趙國軍隊的頑強及其戰力有著莫大的關聯。

長平之戰慘敗便束手就擒?並不,頑強的趙國軍隊甚至還有機會反撲

▲《大秦帝國》中的趙括

一、三家分晉,開國疲敝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立趙烈候、韓景候、魏文侯為諸侯。春秋五霸的晉國,就這樣被三家士大夫所分割。其中,趙國便脫胎於此時。開國之初,趙一地西有秦,南魏、韓,東有齊,東北為燕。北部則與林胡、樓煩、東胡等遊牧民族接壤。其外部環境可謂紛繁複雜,不利發展。

比之繼承了晉國核心地帶的魏國,趙國的國力可謂稍顯不足。若與有八百里秦川沃土的秦國和佔據整個長江中下游的楚國相比,趙國的國土簡直捉襟見肘。單純的描述或許沒什麼概念,那就且看以下所給出的數據(長平之戰前):

長平之戰慘敗便束手就擒?並不,頑強的趙國軍隊甚至還有機會反撲

從上述的數據中可以看到,對比秦、楚兩國,趙國的可謂"地薄人眾"。而起,趙國佔有的是曾經晉國北部領土,也就是今山西北部、內蒙南部、河北、山東部分。從農業耕作的角度來說,趙國的開發潛力自然比不上南部的諸侯國。

即便如此,自伊闕之戰(前293年)起到秦剪滅六國(前221)為止的幾十年中,唯有趙國一直同秦國正面抗爭。秦國坐擁4倍於趙國的國土面積,自然有更為堅實的後勤補給。但是在長平之戰後,卻仍要花將近40年的時間才將趙國擊敗,而且這期間趙國甚至還有反撲的機會。憑這一點便可知趙國軍隊有多麼頑強。那麼,趙國的軍隊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且看下文慢慢道來。

長平之戰慘敗便束手就擒?並不,頑強的趙國軍隊甚至還有機會反撲

二、胡服騎射,軍威漸震

雖然開國時國力疲弱,且忙於應付周邊情況。但是不代表趙國的子民柔弱不堪。作為一處與草原接壤的地域,這裡民風彪悍。直至李唐、五代時期以及趙宋,這裡可謂輩出精銳之師。

也正是有了這個民眾基礎,才使得趙國有可能組建驍勇之師。此外,其自身出產馬匹,又與草原民族多有往來,故有資源組建精良的騎兵。以上種種條件相加,才讓趙武靈王能夠揮手改革。公元前306年,趙國推行"胡服騎射"以提振軍力。

長平之戰慘敗便束手就擒?並不,頑強的趙國軍隊甚至還有機會反撲

▲胡服騎射還原圖,圖中是沒有繪入馬鐙的

作為中國歷史上一次劃時代的改革,胡服騎射所帶來的最大改變不在於騎兵,而在於軍隊的服飾。趙武靈王已改曾經的寬袍大袖,命軍士們作戰時上襖下褲,腰繫褲帶。如此一來,趙國的士兵們在戰場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靈活性。

而彼時可能還未出現馬鐙,故當時的騎兵雖為精銳,但也只是負責輔助戰鬥。遠遠沒有達到單獨作戰的標準。故當時的趙國軍隊引以為傲的,依舊是步兵。關於趙國軍隊的編制,分為兩種:一是郡縣徵兵,二是常備軍。

長平之戰慘敗便束手就擒?並不,頑強的趙國軍隊甚至還有機會反撲

前者,屬於義務兵系統。在戰國時期,"兵民合一"是各大諸侯國常見的兵制。趙國自然也不例外。雖然缺乏相關的記載,參照當時各諸侯國的普遍做法,趙國的服役標準應該也是十五至六十歲的男性。

在特殊時期,也不排除激進的做法。如長平之戰,趙國就"悉其士民"。從戰後白起釋放的戰俘來看,其中甚至還有不滿十五歲的幼童。由此可見,當時徵兵制度基本涵蓋了全國男性。

長平之戰慘敗便束手就擒?並不,頑強的趙國軍隊甚至還有機會反撲

後者,便是招募而來的戰士。史書載,趙國擁有"帶甲數十萬",這當中的"帶甲"便是常備軍。雖無關於這些常備軍遴選和戰績的直接記載,但是從一些史料中我們還是能一窺究竟的。自胡服騎射後,趙國軍力陡然增強,擊破了林胡、東胡和樓煩,使他們稱臣。在李牧鎮守邊關的時候,匈奴"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在邊關之地,自然不大可能啟用臨時徵召的義務兵,多半可能就是這些常備軍了。

長平之戰慘敗便束手就擒?並不,頑強的趙國軍隊甚至還有機會反撲

▲影視劇中的李牧

最令人驚歎的,是閼與(yù yǔ)之戰時趙國軍隊的表現。周赧(nǎn)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秦國軍隊包圍趙國要地閼與(今山西和順)。趙惠文王得知消息後命趙奢領兵前去解圍。領命後,趙奢率軍在邯鄲城外30裡地駐軍停留不前。28日過後,趙奢領兵奔襲閼與城外50裡處。茫然不知所措的秦軍倉促應戰,趙軍大敗之。

在地圖上,兩地直線距離相距100多公里;據史書載,這次奔襲僅用"二日一夜至"。而且,從邯鄲到閼與城,是平地進入山區。對於帶著甲冑的士兵來說,其難度更大。由此次奔襲,也看出趙國募兵的耐力和戰鬥力不比魏武卒遜色。

長平之戰慘敗便束手就擒?並不,頑強的趙國軍隊甚至還有機會反撲

▲地圖上今邯鄲至今和順的距離

三、長平慘敗,仍有戰力

關於長平之戰,為人所熟知的描述是趙括指揮無方,導致趙軍大敗。戰後,趙國士卒被坑殺40餘萬。不過實際上是趙軍戰死20餘萬,將領死後投降者被處決者達20餘萬。而對面的秦軍,自身傷亡也達20餘萬。按照司馬遷的記載,這一場戰役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長平之戰慘敗便束手就擒?並不,頑強的趙國軍隊甚至還有機會反撲

連秦國都"國內空"了,趙國的境況只會比這個更慘。當時的趙括冒然率軍出戰,也是迫於無奈。如果說,當時的趙國軍隊有什麼缺憾的話,那便是後勤。在長平之戰後期,趙國國君已派人去尚且富裕的齊國祈求糧食援助,只可惜齊國不允。無奈之下,已經是幾近斷糧的前線軍隊只得被迫出門迎戰。

若是趙國軍隊能在持續地正面交鋒中打贏秦軍,廉頗為何還要揹負罵名堅壁清野而不出?不是趙國軍隊沒有這個戰鬥力,而是趙國沒有如此國力支撐軍隊長期的正面作戰。只能說,趙國一開始就輸了,而且輸在了國力與後勤上。但是趙國的將士卻用自己的意志頑強地扛了下來。當然了,這不是要為趙括翻案。畢竟他當時揹負的,可是趙國兩百餘年積澱下來的家底。

長平之戰慘敗便束手就擒?並不,頑強的趙國軍隊甚至還有機會反撲

但即便主力打完了,趙國也並非空無一物。公關前258年,也就是長平之戰兩年後,秦國前後共計派出55萬大軍圍攻趙國國都——邯鄲。在廉頗、平原君等人的指揮下,趙、魏、楚三國聯軍共計28萬餘人大敗秦軍於城下。此役,聯軍殺、傷40餘萬秦軍,一舉抹平了長平之戰的傷亡比。

若不是秦國嚴苛的行政體系和商鞅定下的"耕戰"國策,接連兩場大戰,沒有個幾十年怕是難以恢復元氣。在幾年之後,趙國迎來了一次反撲的機會。在公元前241年,以趙國為首的五國聯軍共計百萬餘人西征秦國,是為蕞之戰。若此役聯軍配合緊湊,那麼歷史將被改寫。但是歷史不容許假設,此戰過後,東方六國真的無力抗秦。

長平之戰慘敗便束手就擒?並不,頑強的趙國軍隊甚至還有機會反撲

即便打光了最後的家底,趙國也沒有被秦軍輕易擊垮。在李牧的指揮下,趙軍僅剩下的不過20萬人相繼於公元前233、232年贏下了肥之戰和番吾之戰,斬殺秦軍21萬餘人,自身傷亡不過數萬人。當然,若不是李牧的存在,趙國也不可能僅憑20餘萬眾抗擊秦軍。

縱觀戰國末期整個秦趙戰爭,從公元前236至前228年為止,秦軍共計投入80餘萬人參與到滅趙的戰爭中,傷亡高達28萬人。最終秦國通過離間計,讓昏庸的趙幽繆王賜死李牧,這才順利攻下趙國國都。

長平之戰慘敗便束手就擒?並不,頑強的趙國軍隊甚至還有機會反撲

公元前221年,隨著的齊國不戰而降,戰國這一烽火不盡的時代落下了帷幕。翻看秦軍橫掃諸侯的歷程,可以看到,趙國的將士們宛若錚錚鐵刺插在秦軍推進的道路上,成為了秦國最難越過去的那道山門。

當我們重新審視那段歲月,除了有諸子百家、璀璨將星,還有屬於平凡人物的故事。雖然無法被一一寫進史書,但是,趙國軍隊的將士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在史書中留下了寥寥數語。歷史大勢終究無法阻擋,不過他們敢於亮劍的精神足以令後人所敬仰。

本文由WarOH協虎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參考資料:

《鹽鐵論》

《史記·秦始皇本紀》

《戰國策·趙策三》

《戰國策·趙策四》

《諸子集成·韓非子集解》

白國紅·《試論趙國的兵役制度》

繆文遠·《七國考門補·趙兵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