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戰勝白起之法,在澠池被平原君找到,可惜長平之戰中沒有堅持

公元前260年發生在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是一場決定戰國走向和天下歸屬的大決戰,“刀鋒入骨不得不戰,背水爭雄不勝則亡”,無論是秦還是趙,都極其渴望贏得這一場戰爭,為此雙方不惜投入了幾乎全部的軍力、財力、人力,用盡一切手段,窮盡一切智慧。戰爭終究只有一方能取得勝利,笑到最後的最終是秦國。武安君白起依靠著過人的指揮藝術和冰冷如鐵的“殺神”之心,戰勝了被趙國上下寄予厚望的趙括,殲滅趙軍四十五萬,雖然沒能一舉剪除這個秦國一統之路上最大的對手,也為其帶來了深深的傷痛,使其再也無法成為秦國東出的阻礙。

趙國戰勝白起之法,在澠池被平原君找到,可惜長平之戰中沒有堅持

作為秦軍統帥,白起為將三十餘年,經歷大小七十餘戰,全無敗績,為秦國攻佔城池七十餘座,殺戮六國士卒近百萬,從累累白骨中打出了“殺神”的名號,讓六國聞之而膽寒。既然秦國有著一位這樣可怕的將軍,那麼趙國為什麼敢虎口拔牙,公然竊取秦國的勝利果實,接受馮亭所獻的上黨郡呢?在趙國決策的過程中,平原君趙勝的意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除了他那句“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還有一點更為重要的是,平原君向趙孝成王說出了他早在澠池之會是便發現的對付白起的辦法,為趙王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趙國戰勝白起之法,在澠池被平原君找到,可惜長平之戰中沒有堅持

澠池之會發生在長平之戰的十幾年前,在這次會晤之中大放異彩的是隨趙王一同前來的藺相如,他因表現出色使秦王“終不能加勝於趙”,被封為上卿。平原君趙勝和武安君白起雖然沒有像藺相如那般表現出彩,但也是參加了澠池之會的,而期間平原君更是通過對白起的觀察,思索出對付白起的方法。在他勸趙孝成王接受上黨郡的時候,將當時的一番分析,說給了趙王,“澠池之會,臣察武安君小頭而面銳,瞳子白黑分明,視瞻不轉。小頭而面銳者,敢斷決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見事明也;視瞻不轉者,執志強也。可與持久,難與爭鋒。廉頗為人,勇鷙而愛士,知難而忍恥,與之野戰則不如,持守足以當之”正是他得出的廉頗堅守足以抵擋武安君的結論,最終成功影響了趙王。

趙國戰勝白起之法,在澠池被平原君找到,可惜長平之戰中沒有堅持

以面像判斷別人的用兵之法,難免有失偏頗,但那句“可與持久,難於爭鋒”確實成了最初趙軍對付秦軍的方法。雖然秦軍最初的將領並不是白起,但廉頗的確成功阻擋了秦軍攻勢,使其不能速戰速決,只得與趙軍對峙。或許是趙國低估了秦國決戰的決心,這場對峙最終演變成了雙方賭上國運的曠日持久的鏖兵,直到最終失去定力的趙國率先打破僵局,換下善於堅守的廉頗,讓趙括成為新的趙軍主將,主動出擊與秦軍“爭鋒”。

至於趙國為什麼會最終選擇讓趙括代替廉頗,有人說是趙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也有人說是趙國國力不支,別無他法的無奈選擇,或許二者都有,終歸是趙國君臣和平原君自己沒能堅持他最早提出的“可與持久,難與爭鋒”的戰略。最終趙國在與白起“爭鋒”的過程中慘敗,徹底失去了與秦國爭奪天下的資格。平原君也因力勸趙孝成王接受上黨,落了一個“未睹大體,利令智昏”的惡名,至於他在澠池之會中對武安君白起的判斷,也漸漸地被人遺忘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