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前,趙國如果不接受上黨,能否避免慘敗?'

"
"
長平之戰前,趙國如果不接受上黨,能否避免慘敗?

秦趙對峙時趙國應不應該接收上黨地區?這個問題歷來有很多爭議。從結果上講,上黨的歸屬直接導致了秦趙對峙加劇,導致秦趙兩個崛起大國的總對決,長平之戰,趙國慘敗!上黨似乎是漁夫的誘餌,成為趙國失敗的罪魁!事實真是如此嗎?要回答此問,還得從歷史中去還原。

歷史背景。上黨之爭發生在戰國中後期,當時的情況是秦國經過商鞅變法走上法家治國的道路,耕戰一體,不僅國力迅速崛起,而且超強的戰爭動員力更是讓東方六國望而生畏。孝公之後,有經過惠文王、武烈王和昭襄王三代英主的不懈努力,東面收服河東大面積土地,把強大的魏國硬生生打成了弱國,南面發動鄢郢之戰把楚國打得來遷都,佔了無數土地不說還把人家祖墳給毀了,至於正東的韓國更是被強佔了宜陽鐵山,大氣都不敢出。秦國之強,不次於八十年代的美國,應有碾壓各國的絕對實力!趙國是戰國時期的明星國家,也是東方六國中的後起之秀,佼佼者。趙國經過了趙武靈王的改革,胡服騎射,大大提振了國力。趙國脫胎於晉國,底子本就不薄,再加上奮起改革,其國力增長十分驚人,一度可以與秦國想媲美!可以這麼說,戰國後期,如果沒有趙國在前面擋住,虎狼之勢的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恐怕會大大提前。此時的秦趙對比與二十世紀下半頁的美蘇爭霸極其相似。秦國好比美國,經濟、軍事綜合國力超群,絕對一哥;趙國好比蘇聯,雖然經濟比美國稍遜,但是塊頭大,長期發展軍事,其戰鬥力與前者不相上下。

一山不容二虎!正是因為趙國的崛起太過迅猛,秦昭襄王這個有大抱負的君王坐不住了。不及早解決趙國這個肘腋之患,秦國肯定沒有好日子過。當然,趙孝成王也不是吃素的,大家都是有為青年,都是家大業大的主,誰怕誰呀!於是秦趙兩個超級強國就槓上了。長平之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而長平之戰的導火索就是上黨易主!

上黨形勝。上黨,是山西東南部的一個古地名,古潞澤遼沁四州一帶,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東部依太行山與華北平原為界、西部依太嶽山和中條山與晉南(也稱河東)接壤,《釋名》曰:“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秦國大戰略家張儀這樣評價這塊土地:“上黨為天下脊。”以太行一山,千里片石,綿延崒嵂,直溯雲代,恆自西北,繚界東南,河流因之逶迤,蓋中原門限也。什麼意思,上黨地區,居高臨下,坐擁群山環繞的盆地,北達雲代,東西可貫穿西北,虎視東南,實在是中原地區的門戶!

如果一朝一代的認識有侷限性,那麼放大到整個歷史來看也是這樣。歷史上,中國各個朝代的國都,基本上都是圍著太行山轉圈,無論是長安、洛陽,還是北京、開封,距離山西都很近。若以長安為首都,運城就是最重要的中轉地,若以洛陽為首都,只需切斷中條山即可抵達,若以開封為首都,晉城和長治有道路可以抵達,若以北京為首都,則北面大同,東面娘子關都利益均沾。而上黨地區正式山西地形的縮略和核心。可以毫不猶豫地說誰佔了上黨,誰就佔據了問鼎中原的絕對優勢!

韓國小九九。上黨地區本來是韓國的。這個韓國雖稱戰國七雄,但絕對實力是最小的,更悲劇的是他的地理位置又很不好,緊挨著虎狼之國秦國。在範睢遠交近攻的戰略戰略指導下,韓國成為強秦東出的第一站!

其時,秦國通過戰爭相繼佔領了秦韓交錯地帶的臨汾與運城盆地,然後控制了韓國野王、南陽與魏國的安邑。公元前262年,秦國相繼掃清臨汾盆地韓國殘餘城池,進而出軹關陘攻破了野王,控制了交匯於野王的丹水和沁水以及太行陘。戰略地位特殊的上黨立刻陷入了風雨飄揚之中!韓國對它的控制名存實亡。這種背景下,夾在秦趙兩強之間的韓國不得不得打起自己的小算盤。既然守不住,那還不如干脆送人。送秦人肯定不行,那不是讓敵人更強。送趙人,即可以把戰火引開,關鍵是事實上形成攻守同盟。上黨雖好,但卻不是自己的,索性拋出來讓秦趙二虎爭去吧!

趙國的尷尬。接不接受上黨,趙國上下很是尷尬。不接吧,這麼一個戰略寶地拱手讓人,心有不甘。更關鍵的是如果是韓國佔有尚可,如果是秦人拿去了,那不啻於將一把利劍栓在頭頂上!接吧,就會把戰爭巨獸的視線引到自己身上,自己不得不把國力消耗到軍事上,進而失去重要戰略機遇期。

歷史告訴我們,面對這樣的尷尬,趙國選擇了接受上黨,秦趙兩強就這樣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對撞之路。該不該接受上黨,你覺得呢?

個人觀點,歡迎點贊、吐槽,如果覺得還有意思,請點擊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